游龍門奉先寺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杜甫

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虛籟 一作:靈籟)
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地方 洛陽 夜晚 寫景

譯文

譯文
已經有幸在寺僧的引導下游覽了奉先寺,晚上又住在了這寺中。
只聽得陰暗的山谷裡響起了陣陣風聲, 透過樹枝看到那月光閃爍著清朗的光影。
那高聳的龍門山好象靠近了天上的星辰, 夜宿奉先寺,如臥雲中,只覺得寒氣透衣。
將要醒來之時,聽到佛寺晨鐘敲響, 那鐘聲扣人心絃,令人生髮深刻地警悟。

註釋
龍門奉先寺:龍門即伊闕,俗稱龍門山,在河南省洛陽市南,自六朝以來,這裡就是佛教勝地,寺院眾多,佛事興盛。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一座石窟,寺中有盧舍那大佛像及石刻群,雄偉壯觀,為龍門石窟之首。
招提:梵語,譯義為四方,後省作拓提,誤為招提。四方之僧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處為招提房。此詩乃以招提名寺僧。
陰壑(hè):幽暗的山谷
虛籟(lài):指風聲。
清影:清朗的光影,指月光。
天闕(què):一作”天窺“,本為星名,此指龍門。
象緯:指的是星象經緯,即日月五星,這裡當指夜空中的星辰。
雲臥:龍門山高入雲,夜宿奉先寺,如臥雲中。
覺:睡覺。
深省:醒悟,慨嘆。

參考資料:

1、譚習樸.《歷代詩人詠洛陽》: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40頁 2、韓成武 張志民.《杜甫詩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頁 3、張川 申任天等.《詠洛古詩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77頁 4、廖仲安著.《反芻集》續編: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08:217-219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開元二十四年(736)在洛陽時所作。時年詩人25歲,遊覽洛陽,夜宿於龍門奉先寺,有感而發,從而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韓成武 張志民.《杜甫詩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頁

賞析

  “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四方之僧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處為招提房。詩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賞,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詩的題目雖說是遊寺,實際上把遊賞的過程一筆帶過,重點描寫夜宿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接下來六句都承接一個“宿”字寫景抒懷。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這四句寫夜宿的景色。幽暗的山谷中生出陣陣冷風,月光下的林木被風吹得疏影搖動。詩人用一個“散”字描繪林木的動態,可以說是窮形盡相,妙不可言。詩人抬頭看,數量繁多的星辰高掛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彷彿迎面而來。一個“逼”字,也是極富表現力的字眼,生動地展現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種壓迫感。詩人夜臥,身上衣服單薄,蝕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勝其寒,由此塑造了一個虛白高寒的環境。人在這樣的環境裡,塵俗之念必然為之一洗,悉數忘卻世間的紛擾與喧囂,心靈從而得到淨化。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兩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詩人在快要睡醒時突然聽到清晨的鐘聲,內心為之一驚,產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禪家頓悟。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描繪了夜宿奉先寺的所見所聞,表現了詩人青年時期的敏銳感受能力和對佛教的初步認識。

參考資料:

1、韓成武 張志民.《杜甫詩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頁 2、陽光 關永禮主編.《中國山川名勝詩文鑑賞辭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06月第1版:第121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開元二十四年(736)在洛陽時所作。時年詩人25歲,遊覽洛陽,夜宿於龍門奉先寺,有感而發,從而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1、韓成武 張志民.《杜甫詩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頁

賞析

  “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四方之僧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處為招提房。詩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賞,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詩的題目雖說是遊寺,實際上把遊賞的過程一筆帶過,重點描寫夜宿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接下來六句都承接一個“宿”字寫景抒懷。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這四句寫夜宿的景色。幽暗的山谷中生出陣陣冷風,月光下的林木被風吹得疏影搖動。詩人用一個“散”字描繪林木的動態,可以說是窮形盡相,妙不可言。詩人抬頭看,數量繁多的星辰高掛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彷彿迎面而來。一個“逼”字,也是極富表現力的字眼,生動地展現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種壓迫感。詩人夜臥,身上衣服單薄,蝕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勝其寒,由此塑造了一個虛白高寒的環境。人在這樣的環境裡,塵俗之念必然為之一洗,悉數忘卻世間的紛擾與喧囂,心靈從而得到淨化。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兩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詩人在快要睡醒時突然聽到清晨的鐘聲,內心為之一驚,產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禪家頓悟。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描繪了夜宿奉先寺的所見所聞,表現了詩人青年時期的敏銳感受能力和對佛教的初步認識。

參考資料:

1、韓成武 張志民.《杜甫詩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頁 2、陽光 關永禮主編.《中國山川名勝詩文鑑賞辭典》: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06月第1版:第121頁

詩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