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筆三首·其二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蘇軾

父老爭看烏角巾,應緣曾現宰官身。
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

抒情 寂寞 孤寂

譯文

譯文
父老們爭著看我這黑色的頭巾,是因為我這個平民,曾有過官職在身。
而如今,溪邊路口人獨立,看夕陽西沉,數過路行人。

註釋
烏角巾:隱士之冠。
宰官:泛指官吏。作者因作宰官,藉此自喻。

參考資料:
1、陳祥耀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59-460

2、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277

3、韓林元.歷代名人謫瓊詩選注.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20-21

賞析

  這首詩描寫詩人處境的寂寞。組詩的前一首從寂寞寫到熱鬧,這一首則從熱鬧寫到寂寞。起二句說詩人出門時,有許多“父老”圍著看他。他此時雖然像隱者、普通書生那樣戴著“烏角巾”,但“父老”們知道他是一個曾經做過“宰官”的不平常人。角巾是隱士們喜戴的頭巾,屢見於《晉書》記載。烏是黑色,杜甫《南鄰》詩有“錦裡先生烏角巾”之句。“現宰官身”,語出《法華經》,宰官,泛指官吏,用典無痕。蘇軾雖然在政治上屢遭打擊,屢受貶謫,但他才名極大,貶謫時經常有人歡迎他。他在黃州時如此,在惠州時也是如此,他詩中就有“到處聚觀香案吏”、“父老相攜迎此翁”之句。在儋州,“父老爭觀”,不只是“曾現宰言身”之故,而是他的文章、氣節之名,也略傳到海南中來。父老的親近足以自豪,但詩人說“緣”(因為)的是“宰官身”,又足自悲。這二句寫的是熱鬧中的寂寞,自豪中的悲涼。後二句專寫寂寞,彌見悲涼。一陣的熱鬧過去之後,“路人”少到可“數”,環境的荒僻寂寞可知。詩人閒著無事在“數”這些“路人”,加以“斜舊”、“古路”,隻身“獨立”,顯得悲涼之至。但詩句只寫物象,不著議論,不抒情感,不露“寂寞”與“悲涼”的字樣,而寂寞與悲涼自在物象中見出。一個才高一世,在文壇、政壇都能大顯身手的蘇軾,落到這種境地,就其自身來說,是不幸,就國家來說,又是十分不公平。但詩人卻不自嗟嘆,而用自我欣賞、自我回味的心境來對待它。他的曠達胸懷蓋著內心的不平,但這種曠達只會把不平保持得更深微、更長久。這首詩的成功之處,就是能用恬淡的筆觸,不露痕跡地來反映悲涼情境,蘊蓄著身世的不幸和社會的不平,高情遠韻,餘味悠然,而客觀上卻會引起讀者極大的同情和為之產生憤慨。

參考資料:

1、陳祥耀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59-460 2、韓林元.歷代名人謫瓊詩選注.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20-21

創作背景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大詩人蘇軾由惠州(今屬廣東省)貶所再貶儋州(治所在今廣東儋縣西北,轄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區),時已64歲,且病魔纏身,正處於“食無肉,居無室,病無藥,出無友”的困境。此年歲末,作《縱筆三首》。   

參考資料:
1、陳祥耀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59-460

賞析

  這首詩描寫詩人處境的寂寞。組詩的前一首從寂寞寫到熱鬧,這一首則從熱鬧寫到寂寞。起二句說詩人出門時,有許多“父老”圍著看他。他此時雖然像隱者、普通書生那樣戴著“烏角巾”,但“父老”們知道他是一個曾經做過“宰官”的不平常人。角巾是隱士們喜戴的頭巾,屢見於《晉書》記載。烏是黑色,杜甫《南鄰》詩有“錦裡先生烏角巾”之句。“現宰官身”,語出《法華經》,宰官,泛指官吏,用典無痕。蘇軾雖然在政治上屢遭打擊,屢受貶謫,但他才名極大,貶謫時經常有人歡迎他。他在黃州時如此,在惠州時也是如此,他詩中就有“到處聚觀香案吏”、“父老相攜迎此翁”之句。在儋州,“父老爭觀”,不只是“曾現宰言身”之故,而是他的文章、氣節之名,也略傳到海南中來。父老的親近足以自豪,但詩人說“緣”(因為)的是“宰官身”,又足自悲。這二句寫的是熱鬧中的寂寞,自豪中的悲涼。後二句專寫寂寞,彌見悲涼。一陣的熱鬧過去之後,“路人”少到可“數”,環境的荒僻寂寞可知。詩人閒著無事在“數”這些“路人”,加以“斜舊”、“古路”,隻身“獨立”,顯得悲涼之至。但詩句只寫物象,不著議論,不抒情感,不露“寂寞”與“悲涼”的字樣,而寂寞與悲涼自在物象中見出。一個才高一世,在文壇、政壇都能大顯身手的蘇軾,落到這種境地,就其自身來說,是不幸,就國家來說,又是十分不公平。但詩人卻不自嗟嘆,而用自我欣賞、自我回味的心境來對待它。他的曠達胸懷蓋著內心的不平,但這種曠達只會把不平保持得更深微、更長久。這首詩的成功之處,就是能用恬淡的筆觸,不露痕跡地來反映悲涼情境,蘊蓄著身世的不幸和社會的不平,高情遠韻,餘味悠然,而客觀上卻會引起讀者極大的同情和為之產生憤慨。

參考資料:

1、陳祥耀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59-460 2、韓林元.歷代名人謫瓊詩選注.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20-21

創作背景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大詩人蘇軾由惠州(今屬廣東省)貶所再貶儋州(治所在今廣東儋縣西北,轄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區),時已64歲,且病魔纏身,正處於“食無肉,居無室,病無藥,出無友”的困境。此年歲末,作《縱筆三首》。   

參考資料:
1、陳祥耀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59-460

詩人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