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郁達夫移家杭州原文賞析

朝代近現代 詩人魯迅

錢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隨波不可尋。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滿蔽高岑。
墳壇冷落將軍嶽,梅鶴淒涼處士林。
何似舉家遊曠遠,風波浩蕩足行吟。

借古喻今 抒情

譯文

譯文
暴君錢王早已埋入荒郊,殘虐的鬼魂卻仍然未消。
忠誠的伍子胥慘遭殺害,屍骨隨波飄流總難尋找。
杭州平林漠漠日麗風飄,那雄鷹卻不能翱翔雲霄。
梅花散發著幽香的小山,都被高山大嶺層層遮掉。
岳墳顯得多麼冷落蕭條,林逋的孤山也淒涼寂寥。
還不如快投入社會激流,大風大浪中為革命吟嘯!

註釋
郁達夫:小說家。他因發起組織“中國自由大同盟”,參加“左聯”,主編左翼刊物而為國民政府當局所忌恨。當時國民政府特務在上海到處殺人、捕人、迫害進步人士,郁達夫感到難以安身,想搬到杭州去住。
錢王:即錢鏐(852-932),今浙江杭州人,五代時吳越國的國王。登假:同登遐,舊稱帝王的死亡為登假。
伍相隨波:伍相,即伍子胥(?-前484),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他出奔吳國,助吳伐楚。後勸吳王夫差滅越,吳王不聽,賜劍迫令自刎,“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見《史記·伍子胥列傳》)。
平楚:平林。登高望遠,見樹木連成一片,就像平地一樣。
蔽:蔽於,被遮掩。高岑(cén):高山。
墳壇:指西湖邊岳飛的墳墓。將軍嶽:指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南宋抗金將領。後被主和派趙構(宋高宗)、秦檜謀害。杭州西湖畔有岳墳。
處士林:處士,古時稱有德才而隱居不願做官的人,此處指林逋(967-1028),字君復,諡號和靖先生,今浙江杭州人,宋代詩人。隱居西湖孤山,喜種梅養鶴。五、六兩句是倒裝句,是“嶽將軍墳壇冷落,林處士梅鶴淒涼”的意思。
何似:哪裡比得上。舉家:全家。遊曠遠:指投入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
風波浩蕩:喻指廣闊的社會生活和鬥爭。足:儘可。行吟:這裡是指創作活動。

參考資料:

1、吳傳玖.《魯迅詩譯讀》:崑崙出版社,2005年:126-129頁

賞析

  首聯入題,點明杭州的黑暗政治現狀。殘酷壓迫人民的錢大王,雖然死去千年,但他的幽靈還在杭州遊蕩;而效忠吳國的伍子胥,卻落得葬身魚腹,屍骨不可尋的悲慘結局。這兩句詩寄託史事,影射現實, “仍如在”是點睛之筆,強調指出國民政府在杭州的暴虐統治。含蓄而尖銳地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在當今的“錢王”治下當順民,還是步伍子胥後塵。這是從政治上暗示郁達夫,不要對浙江的國民政府當局抱任何幻想。

  頷聯從杭州的風光景色來說。“平楚日和”和“小山香滿”,借對杭州幽美風景的描寫,象徵一種安樂、閒適的生活境界。 “憎”於“平楚日和”的“健翮”,“蔽”於“小山香滿”的“高岑”,意思是說,翱翔雲天,搏擊風雨的雄鷹,厭惡風和日暖、平林漠漠的小天地;革命者如果陶醉在花香四溢的小山裡,那就會遮蔽自己的政治視野,而不明革命的大理。魯迅1928年去杭州時說:“至於西湖風景,雖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連忘返湖光山色,也會消磨人的志氣的。”事隔幾年,他把這一觀感融進了詩句中。語重心長,嚴肅地提醒郁達夫:不要迷戀這樣的生活環境;又熱忱地鼓勵郁達夫:要像“高岑”,要學“健翮”,做一個有抱負的革命者。

  頸聯又從杭州的名勝古蹟來說。西湖畔,抗金名將岳飛,生前遭奸臣陷害,壯志未酬,死後留下一座墳壇,冷冷落落;孤山上,避世隱居的林逋,留下了梅林鶴冢,寂寞淒涼。這兩句詩借兩個歷史人物的命運,暗示郁達夫,縱然你有愛國之心,然而國民政府當局推行的是賣國政策,你也無所作為;退一步說,若是像林逋那樣結廬自守,種梅養鶴,也只是孤寂無聊地度過一生,豈是出路,對郁達夫進行又一次懇切的勸告。

  尾聯從正面引導。既然杭州不是久留之地,那麼又該到哪裡去,魯迅明確指出:“何似舉家遊曠遠,風波浩蕩足行吟。”“足”字聯結社會生活和文藝創作,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家和社會關係:“風波浩蕩”的生活和鬥爭,給作家提供充足的“行吟”的題材;也只有“風波浩蕩”的生活和鬥爭,才足以供作家“行吟”。魯迅希望郁達夫到遼闊廣大的地方去,經受大風大浪的鍛鍊,汲取豐富的創作源泉,寫出對人民、對社會有益的作品。篇末點題,為郁達夫指明正確的生活道路和創作道路。

參考資料:

1、王維森.魯迅詩歌賞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151-152頁

創作背景

  魯迅與郁達夫之間早在1923年就開始有了交往,兩人感情頗深,且相互瞭解。魯迅這首詩是1933年12月30日寫給郁達夫夫人王映霞的。   

參考資料:
1、盛如 康錦屏.魯迅名篇分類鑑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922頁

賞析

  首聯入題,點明杭州的黑暗政治現狀。殘酷壓迫人民的錢大王,雖然死去千年,但他的幽靈還在杭州遊蕩;而效忠吳國的伍子胥,卻落得葬身魚腹,屍骨不可尋的悲慘結局。這兩句詩寄託史事,影射現實, “仍如在”是點睛之筆,強調指出國民政府在杭州的暴虐統治。含蓄而尖銳地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在當今的“錢王”治下當順民,還是步伍子胥後塵。這是從政治上暗示郁達夫,不要對浙江的國民政府當局抱任何幻想。

  頷聯從杭州的風光景色來說。“平楚日和”和“小山香滿”,借對杭州幽美風景的描寫,象徵一種安樂、閒適的生活境界。 “憎”於“平楚日和”的“健翮”,“蔽”於“小山香滿”的“高岑”,意思是說,翱翔雲天,搏擊風雨的雄鷹,厭惡風和日暖、平林漠漠的小天地;革命者如果陶醉在花香四溢的小山裡,那就會遮蔽自己的政治視野,而不明革命的大理。魯迅1928年去杭州時說:“至於西湖風景,雖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連忘返湖光山色,也會消磨人的志氣的。”事隔幾年,他把這一觀感融進了詩句中。語重心長,嚴肅地提醒郁達夫:不要迷戀這樣的生活環境;又熱忱地鼓勵郁達夫:要像“高岑”,要學“健翮”,做一個有抱負的革命者。

  頸聯又從杭州的名勝古蹟來說。西湖畔,抗金名將岳飛,生前遭奸臣陷害,壯志未酬,死後留下一座墳壇,冷冷落落;孤山上,避世隱居的林逋,留下了梅林鶴冢,寂寞淒涼。這兩句詩借兩個歷史人物的命運,暗示郁達夫,縱然你有愛國之心,然而國民政府當局推行的是賣國政策,你也無所作為;退一步說,若是像林逋那樣結廬自守,種梅養鶴,也只是孤寂無聊地度過一生,豈是出路,對郁達夫進行又一次懇切的勸告。

  尾聯從正面引導。既然杭州不是久留之地,那麼又該到哪裡去,魯迅明確指出:“何似舉家遊曠遠,風波浩蕩足行吟。”“足”字聯結社會生活和文藝創作,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家和社會關係:“風波浩蕩”的生活和鬥爭,給作家提供充足的“行吟”的題材;也只有“風波浩蕩”的生活和鬥爭,才足以供作家“行吟”。魯迅希望郁達夫到遼闊廣大的地方去,經受大風大浪的鍛鍊,汲取豐富的創作源泉,寫出對人民、對社會有益的作品。篇末點題,為郁達夫指明正確的生活道路和創作道路。

參考資料:

1、王維森.魯迅詩歌賞析: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151-152頁

創作背景

  魯迅與郁達夫之間早在1923年就開始有了交往,兩人感情頗深,且相互瞭解。魯迅這首詩是1933年12月30日寫給郁達夫夫人王映霞的。   

參考資料:
1、盛如 康錦屏.魯迅名篇分類鑑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922頁

詩人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