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溝原文賞析

朝代元代 詩人劉因

寶符藏山自可攻,兒孫誰是出群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豐沛空歌海內風。
趙普元無四方誌,澶淵堪笑百年功。
白溝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興衰 歷史 感慨

譯文

譯文
寶符藏山自可取,可子孫中誰是傑出英雄。
宋朝明月照不到幽燕,沒有劉邦的功業何必空唱《大風歌》。
趙普反對宋太祖收復幽燕本無四方誌,可笑求和的“澶淵之盟”競成百年豐功。
遼金侵入中原江淮已成為宋金國界,只歸罪於宋徽宗亡國恐怕未必公允。

註釋
白溝:指今河北容城東面的白溝河。北宋時,宋遼以此為界,故又名界河。
寶符藏山:“寶符藏山”故事出自《史記·趙世家》。攻:研究,借鑑。
幽燕: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五代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借其勢力建立了後晉王朝。
空歌海內風:意為宋太祖未能像劉邦那樣威加四海,一統天下。空:徒然。
趙普:北宋大臣,官至宰相。
元:同“原”,根本。
澶淵:指澶淵之盟,北宋與遼所訂和約。
宣和:宋徽宗年號,此代指宋徽宗。

參考資料:

1、張國動主編;張國動,閆立君,開芳,張聖潔選注;張聖潔統稿,.中國曆代諷刺詩選注: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01:第320-321頁 2、王烈夫編著.中國古代文學名篇註解析譯 第3冊 宋朝、元朝:武漢出版社,2016.07:第766-767頁

創作背景

  該詩具體創作年份不詳。詩題《白溝》,白溝是一條河,在河北省。北宋時,宋與遼以此為界,稱界河。南宋時,中原失陷,界河移到淮河。南宋滅亡之後,詩人途經白溝,有感而借界河南移之事來評論宋王朝的屈辱史,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馬世一編著.古詩行旅 元明清卷:語文出版社,2014.10:第6-7頁

賞析

  首聯開門見山,指出宋太祖曾圖謀收取幽燕,但並未見諸行動,而予孫又不能繼承伐燕的遺志,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頷聯沉痛指出嚴重後果,詩人用兩個地名構成對仗,指出北宋沒有收復淪陷的國土,空有統一之名,而無統一之實。

  頸聯舉出兩個具體事例構成對仗,開國大臣本無統一大志,而後來的真宗在戰爭勝利時,又訂出屈辱求和的城淵之盟。所謂澶淵和約就遺笑百年。

  尾聯議論作結。遼金入侵中原,北宋滅亡,靖康南渡,界河南移,由自溝推至江淮。產生這一局面,僅責怪徽宗,有欠公允。造成北宋覆滅之禍,未能實現統一,其直接原因是北宋統治者軟弱無能,一味妥協退讓的結果。

  詩人激於亡國之痛與故國之思,回顧了北宋一代的興亡,批判了北宋開國後對敵退讓求和的妥協政策。

  全詩“以議論入詩”,但不是抽象的議論,而是運用詩的語言,進行形象的描寫。不說北宋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而蛻“幽燕不照中天月”。不說界河南移,而說“白溝移向江淮去”。詩中運用兩個典故,自然貼切;而且由虛轉實,引史論今。對北宋之亡不單是進行客觀的剖析,而且注入了強烈的抒情。詩人對北宋的屈辱求和,給予嚴正的批判,其中飽含了深刻而沉痛的愛國之情。

參考資料:

1、王烈夫編著.中國古代文學名篇註解析譯 第3冊 宋朝、元朝:武漢出版社,2016.07:第766-767頁

創作背景

  該詩具體創作年份不詳。詩題《白溝》,白溝是一條河,在河北省。北宋時,宋與遼以此為界,稱界河。南宋時,中原失陷,界河移到淮河。南宋滅亡之後,詩人途經白溝,有感而借界河南移之事來評論宋王朝的屈辱史,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馬世一編著.古詩行旅 元明清卷:語文出版社,2014.10:第6-7頁

賞析

  首聯開門見山,指出宋太祖曾圖謀收取幽燕,但並未見諸行動,而予孫又不能繼承伐燕的遺志,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頷聯沉痛指出嚴重後果,詩人用兩個地名構成對仗,指出北宋沒有收復淪陷的國土,空有統一之名,而無統一之實。

  頸聯舉出兩個具體事例構成對仗,開國大臣本無統一大志,而後來的真宗在戰爭勝利時,又訂出屈辱求和的城淵之盟。所謂澶淵和約就遺笑百年。

  尾聯議論作結。遼金入侵中原,北宋滅亡,靖康南渡,界河南移,由自溝推至江淮。產生這一局面,僅責怪徽宗,有欠公允。造成北宋覆滅之禍,未能實現統一,其直接原因是北宋統治者軟弱無能,一味妥協退讓的結果。

  詩人激於亡國之痛與故國之思,回顧了北宋一代的興亡,批判了北宋開國後對敵退讓求和的妥協政策。

  全詩“以議論入詩”,但不是抽象的議論,而是運用詩的語言,進行形象的描寫。不說北宋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而蛻“幽燕不照中天月”。不說界河南移,而說“白溝移向江淮去”。詩中運用兩個典故,自然貼切;而且由虛轉實,引史論今。對北宋之亡不單是進行客觀的剖析,而且注入了強烈的抒情。詩人對北宋的屈辱求和,給予嚴正的批判,其中飽含了深刻而沉痛的愛國之情。

參考資料:

1、王烈夫編著.中國古代文學名篇註解析譯 第3冊 宋朝、元朝:武漢出版社,2016.07:第766-767頁

詩人劉因
      劉因(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學家、詩人。字夢吉,號靜修。初名駰,字夢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3 歲識字,6歲能詩,10歲能文,落筆驚人。年剛20,才華出眾,性不苟合。家貧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愛諸葛亮“靜以修身”之語,題所居為“靜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應召入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藉口母病辭官歸。母死後居喪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劉因為官,他以疾辭。死後追贈翰林學士、資政大夫、上護軍、追封“容城郡公”,諡“文靖”。明朝,縣官鄉紳為劉因建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