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嘆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陸游

有山皆種麥,有水皆種秔。
牛領瘡見骨,叱叱猶夜耕。
竭力事本業,所願樂太平。
門前誰剝啄?縣吏徵租聲。
一身入縣庭,日夜窮笞搒。
人孰不憚死?自計無由生。
還家欲具說,恐傷父母情。
老人儻得食,妻子鴻毛輕。

農民 同情

譯文

譯文
所有的山坡都種上了麥子,所有的水田都種上了水稻。
牛的頸部被磨破成瘡,露出骨頭,仍大聲呵斥它連夜耕地。
從事農業就要竭盡全力,只想要過上安穩快樂的日子。
門前是誰在急促的敲門呀?是縣吏一聲聲催促著把租稅交。
我被抓進那縣府衙門,倍受刑杖拷打之苦。
普天之下有誰不懼怕死亡呢?心中估量我怕是性命難保。
放還家中想向家人詳細說出,又怕傷害父母之情。
唉!如果老人們能吃飽,妻子兒女的生命也只好視作鴻毛。

註釋
秔(jīng):同“粳(jīng)”,稻穀的一種,終於水田。
牛領:牛的頸部。瘡(chuāng):傷口。
叱(chì)叱:大聲呵斥耕牛聲。
事:從事。本業:指農業。
剝(bō)啄(zhuó):敲門聲。
縣庭:縣衙門大院。
窮:盡。這裡指倍受……之苦。笞(chī)搒(péng):用刑杖拷打。
憚(dàn):懼怕。
自計:自忖,自己估量。
具說:全部詳細說出。
倘(tǎng):如果。

參考資料:

1、張永鑫,劉桂秋譯註.《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陸游詩詞選譯(修訂版)》:鳳凰出版社,2011.05:第208-210頁 2、林風編著.《廉吏詩三百首選注》: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3.01:第232頁

賞析

  本詩以白描手法,站在一位農民的角度,反映他如何日夜勞動,嚮往過太平日子,但又受到官府濫徵暴斂,以致無以維生的血淚遭遇。本詩一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前六句為第一部分,寫出農民辛勤勞作、心盼安慰的生活要求。農民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地耕種莊稼。犁牛頸背被日夜軛住,以致磨爛成瘡,露出骨頭。馬、牛等家畜是農民的重要生產資料,農家視為至寶而百般愛護,何以傷害至此,聯絡“妻子鴻毛輕”句可知,父子、夫婦尚且不能相保,更何況是牲畜於此可見生存之艱難。前四句從空間(“有山皆種麥,有水皆種秔”)、時間(“叱叱猶夜耕”)兩個角度說明靠耕地為生的農民的生存之艱難。“竭力事本業,所願樂太平”,這兩句說出農民的心願。這裡的“太平”,顯然不是古代“三世”中的“太平盛世”,當取其平安、安穩之意。古代社會裡,口腹之需有時尚難以滿足,更何敢奢望太平盛世。

  中間六句為第二部分,寫出農民在縣衙遭受嚴刑拷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愛民如子”的道德倫理蕩然無存。作者陸游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他對農民的艱辛不可能有深入的體會與認識,但是如果能睜開眼睛看現實,看著農民被捆綁著投進官衙、聽著他們夜半三更傳來的哀求哭嚎聲,也就能衝破階級侷限,發出內心的聲音。

  最後四句為第三部分,寫出農民心中的巨大悲憤與對現實的無奈。

  作該詩時,作者陸游已經是退休在家、頤養天年的七十一歲老人,儒家“為生民立命”的民間情懷和詩人“不平則鳴”的使命感,使其突破階級侷限,記錄了“農家之口義”,也是對現實政治無奈的“一聲嘆息”。

參考資料:

1、蔣凡,白振奎編選.《陸游集》:鳳凰出版社,2014.10:第107頁 2、王新龍編著.《陸游文集(上卷)》: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03:第113頁

創作背景

  該詩作於公元1195年(宋寧宗慶元元年)暮春時節,當時陸游已71歲,在山陰三山別業。作者在農村生活多年,又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對農民疾苦懷有深刻同情。於是作者便借農民口吻,創作了該詩。   

參考資料:
1、鄒志方選注.《陸游詩詞選 插圖版》:中華書局,2009.8:第134頁

賞析

  本詩以白描手法,站在一位農民的角度,反映他如何日夜勞動,嚮往過太平日子,但又受到官府濫徵暴斂,以致無以維生的血淚遭遇。本詩一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前六句為第一部分,寫出農民辛勤勞作、心盼安慰的生活要求。農民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地耕種莊稼。犁牛頸背被日夜軛住,以致磨爛成瘡,露出骨頭。馬、牛等家畜是農民的重要生產資料,農家視為至寶而百般愛護,何以傷害至此,聯絡“妻子鴻毛輕”句可知,父子、夫婦尚且不能相保,更何況是牲畜於此可見生存之艱難。前四句從空間(“有山皆種麥,有水皆種秔”)、時間(“叱叱猶夜耕”)兩個角度說明靠耕地為生的農民的生存之艱難。“竭力事本業,所願樂太平”,這兩句說出農民的心願。這裡的“太平”,顯然不是古代“三世”中的“太平盛世”,當取其平安、安穩之意。古代社會裡,口腹之需有時尚難以滿足,更何敢奢望太平盛世。

  中間六句為第二部分,寫出農民在縣衙遭受嚴刑拷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愛民如子”的道德倫理蕩然無存。作者陸游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他對農民的艱辛不可能有深入的體會與認識,但是如果能睜開眼睛看現實,看著農民被捆綁著投進官衙、聽著他們夜半三更傳來的哀求哭嚎聲,也就能衝破階級侷限,發出內心的聲音。

  最後四句為第三部分,寫出農民心中的巨大悲憤與對現實的無奈。

  作該詩時,作者陸游已經是退休在家、頤養天年的七十一歲老人,儒家“為生民立命”的民間情懷和詩人“不平則鳴”的使命感,使其突破階級侷限,記錄了“農家之口義”,也是對現實政治無奈的“一聲嘆息”。

參考資料:

1、蔣凡,白振奎編選.《陸游集》:鳳凰出版社,2014.10:第107頁 2、王新龍編著.《陸游文集(上卷)》: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03:第113頁

創作背景

  該詩作於公元1195年(宋寧宗慶元元年)暮春時節,當時陸游已71歲,在山陰三山別業。作者在農村生活多年,又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對農民疾苦懷有深刻同情。於是作者便借農民口吻,創作了該詩。   

參考資料:
1、鄒志方選注.《陸游詩詞選 插圖版》:中華書局,2009.8:第134頁

賞析

  本詩以白描手法,站在一位農民的角度,反映他如何日夜勞動,嚮往過太平日子,但又受到官府濫徵暴斂,以致無以維生的血淚遭遇。本詩一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前六句為第一部分,寫出農民辛勤勞作、心盼安慰的生活要求。農民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地耕種莊稼。犁牛頸背被日夜軛住,以致磨爛成瘡,露出骨頭。馬、牛等家畜是農民的重要生產資料,農家視為至寶而百般愛護,何以傷害至此,聯絡“妻子鴻毛輕”句可知,父子、夫婦尚且不能相保,更何況是牲畜於此可見生存之艱難。前四句從空間(“有山皆種麥,有水皆種秔”)、時間(“叱叱猶夜耕”)兩個角度說明靠耕地為生的農民的生存之艱難。“竭力事本業,所願樂太平”,這兩句說出農民的心願。這裡的“太平”,顯然不是古代“三世”中的“太平盛世”,當取其平安、安穩之意。古代社會裡,口腹之需有時尚難以滿足,更何敢奢望太平盛世。

  中間六句為第二部分,寫出農民在縣衙遭受嚴刑拷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愛民如子”的道德倫理蕩然無存。作者陸游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他對農民的艱辛不可能有深入的體會與認識,但是如果能睜開眼睛看現實,看著農民被捆綁著投進官衙、聽著他們夜半三更傳來的哀求哭嚎聲,也就能衝破階級侷限,發出內心的聲音。

  最後四句為第三部分,寫出農民心中的巨大悲憤與對現實的無奈。

  作該詩時,作者陸游已經是退休在家、頤養天年的七十一歲老人,儒家“為生民立命”的民間情懷和詩人“不平則鳴”的使命感,使其突破階級侷限,記錄了“農家之口義”,也是對現實政治無奈的“一聲嘆息”。

參考資料:

1、蔣凡,白振奎編選.《陸游集》:鳳凰出版社,2014.10:第107頁 2、王新龍編著.《陸游文集(上卷)》: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03:第113頁

創作背景

  該詩作於公元1195年(宋寧宗慶元元年)暮春時節,當時陸游已71歲,在山陰三山別業。作者在農村生活多年,又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對農民疾苦懷有深刻同情。於是作者便借農民口吻,創作了該詩。   

參考資料:
1、鄒志方選注.《陸游詩詞選 插圖版》:中華書局,2009.8:第134頁

詩人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