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羅隱

千載遺蹤一窖塵,路傍耕者亦傷神。
祖龍算事渾乖角,將謂詩書活得人。

懷古 歷史 感慨

譯文

譯文
千年留下的書籍,被燒成一窖灰塵,路旁種田的農民也感到很傷神。
秦皇計算事務真是機靈聰明,以為人們讀書多,就能活得比別人好。

註釋
遺蹤:指寫在竹簡、絲絹等上的諸子百家的書籍。一窖塵:一坑塵土。
祖龍:指秦始皇。乖角:機靈聰明。

參考資料:
1、李之亮.羅隱詩集箋註:嶽麓書社,2001:23-24

2、胡淼.唐詩的博物學解讀: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996-997

賞析

  這是一首直接歌詠歷史題材,表達作者議論見解的詠史詩。它跳出了一般詠史詩的窠臼,從另一個角度寫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含蓄而有新意。

  詩的前兩句以看似平實之筆敘說了詩人所見:當年秦始皇焚書之處歷經千年,已成為歷史陳跡,除去滿洞穴的塵土外什麼也沒有了,就過路旁的農夫看到這荒涼景象也感到傷心。這兩句既交代了吟詠的歷史事件,又從側面寫出了詩人的感慨,看似“無我”,實則“有我”。試想:歷史上秦始皇焚書的暴行,是一場民族文化的大劫難。許多優秀的書籍被付之一炬,使每一個視書為生命的讀書入念此而心痛,千年之後的羅隱亦不例外。但詩人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沒有直寫自己的感慨,而是借寫自己的所見,借寫他人的感受來表現這種感慨。一個不識詩書的農夫尚且“傷神”,羅隱作為一個讀書人,自然更是感傷至極,這一點,讀者一想即知,不說勝似多說。這種融思想感情於敘事當中、融豐富內容於平實當中的寫法,既簡明經濟,又韻味無窮,不由人不讚嘆詩人運用語言、高度概括的功力。

  詩的三四句,寫詩人的議論,揭示秦始皇焚書的原因。“祖龍算事渾乖角,將謂詩書活得人。”意謂秦始皇謀劃事情還真聰明,他認為燒燬書籍就能保秦王朝永在,贏代政權永存。一般的詠史詩,作者都是從客觀的角度,或贊或貶自己所吟詠的歷史事件及人物,而羅隱卻不是這樣處理的。他是帶著嘲諷的語氣,從揣測秦始皇主觀心態的角度,輕輕一筆寫就的。這裡詩人不用始皇而用“祖龍”,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曾對“祖龍”自作解釋說:“祖龍者,人之先也。”他要做諸“龍”之先,然後傳諸子孫萬代。既如此,詩人就用“祖龍”來稱呼他,但實質是僅其意而用之,絕非單純地使用典故。秦始皇為當初採納李斯的奏議,燒燬了他認為是禍亂根源的“百家之言”,主觀上是要推行“以愚黔首”的愚民政策,藉以維護其政治統治,達到傳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之目的。這樣的打算是荒謬的,僅是一廂情願而已。因為歷史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焚書之後沒幾年,義軍四起,贏氏政權很快就成了一個短命王朝,對於這些與秦始皇主觀設想背道而馳的歷史事實,羅隱是再清楚不過了。但是詩人並沒有像其他後世文人那樣去正面議論,直抒胸臆,猛烈地抨擊譴責秦始皇所為之荒謬,殘暴,而是以較為輕鬆的似乎是局外人的語氣,通過“渾乖角”這樣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揶揄嘲諷之意,不露鋒芒而又鋒利無比,無情地鞭撻了秦始皇焚書的暴行,深刻地諷刺了秦始皇的異想天開,真可謂匠心獨運,曲折達意而又深刻有力。

參考資料:

1、周蒙.毛澤東喜讀的古典詩詞曲賦500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584-585

創作背景

  人類歷史上的專制者各有各的愚民術和御民術,但有一招,是他們都嘗試過的,那就是鉗制思想,管制言論,壟斷文化,推行文字獄。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獨裁者依然前赴後繼,依然自以為是地享受著“文字獄”的盛宴。關於秦始皇的“焚書坑”,歷史上感嘆的人很多,羅隱這首《焚書坑》即是其一。   

參考資料:
1、餘黨緒.古典詩歌的生命情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236

詩人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於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