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商隱

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
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
神護青楓岸,龍移白石湫。
殊鄉竟何禱,簫鼓不曾休。

地方 山水

譯文

譯文
桂林城窄四周的山好像要壓下來,荔江江面開闊好像浮在地面一般。
東南荔江通向極遠之地,西北聳立著高高的雪觀樓。
青楓兩岸的樹木,有神靈在此護佑;而在深邃的白石潭底,還遊弋著巨龍。
龍船上簫鼓的聲音從不停歇,不知道他們有什麼祈求呢?

註釋
江:指桂江、荔江。
絕域:極遠之地。
高樓:指雪觀樓,見《桂海虞衡志》。
白石湫:在桂林城北七十里,俗名白石潭。
殊鄉:異鄉;他鄉。
禱:請求,盼望。
簫鼓:簫與鼓。泛指樂奏。

參考資料:

賞析

  “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城窄被山包圍,很壓抑,端午節漲水,灕江寬闊,江中的洲子區域性被水淹沒就產生詩中的“江寬地共浮”現象,作者寫的是景,對桂林的印象。也表達了作者的心鏡。當時詩人受朝中“牛(僧孺)李(德裕)黨爭”的牽累,被排斥出朝,隨好友桂管觀察使鄭亞來到桂州,任掌書記閒職,心頭自有一番滋味。北宋詩人黃庭堅流放宜州,路過桂林,也為秀麗的桂林山水所吸引、所陶醉,忘卻了自己的不幸,寫出了《到桂州》:“桂嶺環城如雁蕩,平地蒼玉忽蹶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幹峰何!”詩中所提到的李成、郭熙皆為著名畫家。

  “殊鄉竟何禱,簫鼓不曾休。”這兩句中“簫鼓”就是扒龍船中的嗩吶及龍船鼓。他剛到桂林,對桂林龍船習俗不瞭解,舊時扒龍船,有在廟裡日夜唱龍船歌,嗩吶、鼓、鑼伴奏的習俗。“殊鄉竟何禱,簫鼓不曾休。”,簫鼓的聲音從不停息,不知道他們有什麼祈求呢?真實描述了作者的思索。李商隱的詩句告訴大家,他當時就住在龍船廟附近,近灕江,周邊有山,西北有高樓。

  桂林至陽朔的百里灕江,碧水縈迴,奇峰夾岸,不僅有“山青、水秀、洞奇、石巧”四絕,還有“深潭、險灘、流泉、飛瀑”四觀。這些在文人詩作中也都有表現。如唐代許渾《送杜秀才》詩曰:“桂州南去誰與同,處處山連水自通。兩岸曉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風。瘴雨欲來楓樹黑,火雲初起荔枝紅。……”朝霞輝映,綠草千里,斜陽光照,船帆半掛……整首詩如一幅豔麗的水彩畫。明代俞安期《灕江舟行》,寫出了躺臥小舟漂流灕江的奇妙境界:“桂楫輕舟下粵關,誰言嶺外客行艱?高眠翻愛灕江路,枕底濤聲枕上山。”枕下流水潺潺,枕旁峰巒漸去,令人神往,令人眷念。清代張聯桂《望桂林陽朔沿江諸山放歌》,則描繪了灕江雨後的動人景象,詩中曰:“須臾雨過雲亦散,依舊萬朵青芙蓉。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東南通絕域,西北有高樓。”城窄被山包圍,很壓抑,端午節漲水,灕江寬闊,江中的洲子區域性被水淹沒就產生詩中的“江寬地共浮”現象,作者寫的是景,對桂林的印象。也表達了作者的心鏡。當時詩人受朝中“牛(僧孺)李(德裕)黨爭”的牽累,被排斥出朝,隨好友桂管觀察使鄭亞來到桂州,任掌書記閒職,心頭自有一番滋味。北宋詩人黃庭堅流放宜州,路過桂林,也為秀麗的桂林山水所吸引、所陶醉,忘卻了自己的不幸,寫出了《到桂州》:“桂嶺環城如雁蕩,平地蒼玉忽蹶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幹峰何!”詩中所提到的李成、郭熙皆為著名畫家。

  “殊鄉竟何禱,簫鼓不曾休。”這兩句中“簫鼓”就是扒龍船中的嗩吶及龍船鼓。他剛到桂林,對桂林龍船習俗不瞭解,舊時扒龍船,有在廟裡日夜唱龍船歌,嗩吶、鼓、鑼伴奏的習俗。“殊鄉竟何禱,簫鼓不曾休。”,簫鼓的聲音從不停息,不知道他們有什麼祈求呢?真實描述了作者的思索。李商隱的詩句告訴大家,他當時就住在龍船廟附近,近灕江,周邊有山,西北有高樓。

  桂林至陽朔的百里灕江,碧水縈迴,奇峰夾岸,不僅有“山青、水秀、洞奇、石巧”四絕,還有“深潭、險灘、流泉、飛瀑”四觀。這些在文人詩作中也都有表現。如唐代許渾《送杜秀才》詩曰:“桂州南去誰與同,處處山連水自通。兩岸曉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風。瘴雨欲來楓樹黑,火雲初起荔枝紅。……”朝霞輝映,綠草千里,斜陽光照,船帆半掛……整首詩如一幅豔麗的水彩畫。明代俞安期《灕江舟行》,寫出了躺臥小舟漂流灕江的奇妙境界:“桂楫輕舟下粵關,誰言嶺外客行艱?高眠翻愛灕江路,枕底濤聲枕上山。”枕下流水潺潺,枕旁峰巒漸去,令人神往,令人眷念。清代張聯桂《望桂林陽朔沿江諸山放歌》,則描繪了灕江雨後的動人景象,詩中曰:“須臾雨過雲亦散,依舊萬朵青芙蓉。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