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羅隱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寫雪 憂國憂民

譯文

譯文
都說瑞雪兆豐年,豐年情況將如何?
在長安還有許多飢寒交迫的人,即使是瑞雪,也還是不宜多下。

註釋
盡:全。道:講,說。豐年瑞:瑞雪兆豐年。
若何:如何,怎麼樣。
宜:應該。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 .唐詩鑑賞大典(十二)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9 :169-170 .

2、尚作恩 等 .晚唐詩譯釋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03-204 .

賞析

  這首詩以《雪》為題,但其立意不在吟詠雪景,而是借題發揮,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怒和不滿,流露出詩人對廣大貧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絡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裡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裡,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象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啊!“為瑞不宜多”,彷彿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裡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裡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雪》的可貴之處,不僅主題思想深刻,而且構思新穎,不同於歷代詠雪詩中借詠而頌揚“皇家的瑞氣”的俗套,另外,詩中對為富不仁者的譏刺之情也歷歷如繪,可觸可感。開頭“ 盡道豐年瑞 ”的“盡道”二字,語含譏諷;次句的反問,是詩人進一步給“盡道”者所出的一道難題。三四句雖然好似信筆點染,輕描淡寫,但其中所包含的譏刺之情更加冰騰躍如,給人造成強烈的冷雋感。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 .唐詩鑑賞大典(十二)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9 :169-170 . 2、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1280-1281 .

賞析

  這首詩以《雪》為題,但其立意不在吟詠雪景,而是借題發揮,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怒和不滿,流露出詩人對廣大貧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絡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裡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裡,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象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啊!“為瑞不宜多”,彷彿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裡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裡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雪》的可貴之處,不僅主題思想深刻,而且構思新穎,不同於歷代詠雪詩中借詠而頌揚“皇家的瑞氣”的俗套,另外,詩中對為富不仁者的譏刺之情也歷歷如繪,可觸可感。開頭“ 盡道豐年瑞 ”的“盡道”二字,語含譏諷;次句的反問,是詩人進一步給“盡道”者所出的一道難題。三四句雖然好似信筆點染,輕描淡寫,但其中所包含的譏刺之情更加冰騰躍如,給人造成強烈的冷雋感。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 .唐詩鑑賞大典(十二)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9 :169-170 . 2、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1280-1281 .

詩人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於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勳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