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州送天平何丞入京市馬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岑參

關樹晚蒼蒼,長安近夕陽。
迴風醒別酒,細雨溼行裝。
習戰邊塵黑,防秋塞草黃。
知君市駿馬,不是學燕王。

送別

譯文

譯文
遠望潼關樹木蒼蒼茫茫,京城長安就在夕陽近旁。
陣陣旋風吹醒餞別之酒,微微細雨打溼朋友行裝。
練兵備戰邊地煙塵正濃,買馬防秋塞上秋草已黃。
我知朋友此行去買駿馬,不是為了學那古時燕王。

註釋
天平何丞:即天平縣何縣丞,生平未詳。天平,唐縣名,即虢州湖城縣(今河南省靈寶縣一帶)。丞,縣丞,佐縣令處理政事。市:購買。
關:指潼關。蒼蒼:迷迷茫茫。
迴風:迴旋的風。別酒:餞行酒。
習戰:備戰。習,練習,準備。邊塵黑:指邊地戰爭激烈。
防秋:古代西北各遊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馬肥時南侵。屆時邊軍特加警衛,調兵防守,稱為“防秋”。
燕王,指燕昭王,戰國時燕國國君。這裡用戰國時郭隗以古代君王懸賞千金買千里馬為喻,勸說燕昭王真心求賢的事。

參考資料:

1、劉開揚.岑參詩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139 2、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287-289

賞析

  這首詩是送別之作,寫的是送同僚入京買馬這樣一個比較特殊的題材。

  詩的前兩句照應題目,“入京”二字寫京城長安一帶景色。“晚”和“夕陽”點出送別時間,而“關樹”、“長安”為何遠所去之處,暗示“入京”,同時勾劃出蒼茫遠景。詩的三、四兩句寫近景。陣陣迴風,濛濛細雨,伴著送別酒席,打溼旅人行裝,從而把環境與送別自然聯絡起來,意境頗為別緻,而“送”字自在其中。

  詩的五、六兩句轉寫此行意義。“邊塵黑”點明戰爭未息,“塞草黃”點明時已深秋。經這裡點明“秋”字,上文的“關樹”、“迴風”、“細雨”等等景物便都覺得真切。這兩句言及邊地戰爭,可見詩人身在虢州,心繫邊塞。詩的結尾兩句承“習戰”、“防秋”,點明“市馬”。“市馬”本為“習戰”,詩人卻由此想到“燕昭市駿”的色而且用“不是學燕王”來說何遠此行性質,似乎包含棄置州縣,不被看重的嘆息。

  詩的首聯寫“關樹晚蒼蒼,長安近夕陽”,是惜“入京”而寫自己“唯有鄉園處,依依望不迷”(《早秋與諸子登虢州西亭觀眺》)的情態;詩的尾聯出“市駿馬”而聯想到“學燕王”,也包含著“丹心亦未休”(《題虢州西樓》)卻又無人賞拔的含義。這正是本詩表現上的一個特點。此外,詩中還表達了對邊事的關切。這些都可以反映詩人任職虢州期間思想和生活的一個側面。

參考資料:

1、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287-289

創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五月,岑參任為虢州長史。同年,岑參送別一何姓縣丞進京買馬,聯想到燕昭市駿,有感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287-289

賞析

  這首詩是送別之作,寫的是送同僚入京買馬這樣一個比較特殊的題材。

  詩的前兩句照應題目,“入京”二字寫京城長安一帶景色。“晚”和“夕陽”點出送別時間,而“關樹”、“長安”為何遠所去之處,暗示“入京”,同時勾劃出蒼茫遠景。詩的三、四兩句寫近景。陣陣迴風,濛濛細雨,伴著送別酒席,打溼旅人行裝,從而把環境與送別自然聯絡起來,意境頗為別緻,而“送”字自在其中。

  詩的五、六兩句轉寫此行意義。“邊塵黑”點明戰爭未息,“塞草黃”點明時已深秋。經這裡點明“秋”字,上文的“關樹”、“迴風”、“細雨”等等景物便都覺得真切。這兩句言及邊地戰爭,可見詩人身在虢州,心繫邊塞。詩的結尾兩句承“習戰”、“防秋”,點明“市馬”。“市馬”本為“習戰”,詩人卻由此想到“燕昭市駿”的色而且用“不是學燕王”來說何遠此行性質,似乎包含棄置州縣,不被看重的嘆息。

  詩的首聯寫“關樹晚蒼蒼,長安近夕陽”,是惜“入京”而寫自己“唯有鄉園處,依依望不迷”(《早秋與諸子登虢州西亭觀眺》)的情態;詩的尾聯出“市駿馬”而聯想到“學燕王”,也包含著“丹心亦未休”(《題虢州西樓》)卻又無人賞拔的含義。這正是本詩表現上的一個特點。此外,詩中還表達了對邊事的關切。這些都可以反映詩人任職虢州期間思想和生活的一個側面。

參考資料:

1、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287-289

創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五月,岑參任為虢州長史。同年,岑參送別一何姓縣丞進京買馬,聯想到燕昭市駿,有感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287-289

詩人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字重孫,後徙居江陵。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