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二首·其二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王翰

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

邊塞 飲酒 思鄉

譯文

譯文
關內此時應該已是暮春時節,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風凜冽、塵沙滿天,冷酷嚴寒。
夜晚聽著淒涼的胡笳曲《折楊柳》,讓人的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註釋
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詞: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秦中:指今陝西中部平原地區。
闌:盡。
胡笳:古代流行於塞北和西域的一種類似笛子的樂器,其聲悲涼。
折楊柳:樂府曲辭,屬《橫吹曲》,多描寫傷春和別離之意。
意氣:情意。一作“氣盡”。
長安:這裡代指故鄉。

參考資料:

1、曹寅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66頁 2、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1-62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地方樂調歌唱的。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胡笳是西北流行樂器。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所以是一首邊塞詩。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鑑賞

  這首一首邊塞詩,寫邊關將士夜聞笳聲而觸動思鄉之情。萬里別家,多年不歸,有時不免思鄉,無論是見景還是聽聲,都容易勾起悠悠的鄉思。

  “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寫戰士們在邊關忍受苦寒,恨春風不度,轉而思念起故鄉明媚、燦爛的春色、春光來。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極力渲染出了一種思鄉的氛圍:寒冷的夜晚萬籟俱寂,而笳聲的響起更讓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並且悲涼的笳聲吹奏的偏又是讓人傷懷別離的《折楊柳》,悠悠的笳聲在夜空迴盪,教戰士們的思鄉之意更加濃厚。

  這首詩抓住了邊塞風光景物的一些特點,借其嚴寒春遲及胡笳聲聲來寫戰士們的心理活動,反映了邊關將士的生活狀況。詩風蒼涼悲壯,但並不低沉,以俠骨柔情為壯士之聲,這仍然是盛唐氣象的迴響。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1-62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地方樂調歌唱的。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胡笳是西北流行樂器。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所以是一首邊塞詩。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鑑賞

  這首一首邊塞詩,寫邊關將士夜聞笳聲而觸動思鄉之情。萬里別家,多年不歸,有時不免思鄉,無論是見景還是聽聲,都容易勾起悠悠的鄉思。

  “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寫戰士們在邊關忍受苦寒,恨春風不度,轉而思念起故鄉明媚、燦爛的春色、春光來。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極力渲染出了一種思鄉的氛圍:寒冷的夜晚萬籟俱寂,而笳聲的響起更讓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並且悲涼的笳聲吹奏的偏又是讓人傷懷別離的《折楊柳》,悠悠的笳聲在夜空迴盪,教戰士們的思鄉之意更加濃厚。

  這首詩抓住了邊塞風光景物的一些特點,借其嚴寒春遲及胡笳聲聲來寫戰士們的心理活動,反映了邊關將士的生活狀況。詩風蒼涼悲壯,但並不低沉,以俠骨柔情為壯士之聲,這仍然是盛唐氣象的迴響。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1-62頁

詩人王翰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邊塞詩人。與王昌齡同時期,王翰這樣一個有才氣的詩人,其集不傳。其詩載於《全唐詩》的,僅有14首。登進士第,舉直言極諫,調昌樂尉。復舉超拔群類,召為祕書正字。擢通事舍人、駕部員外。出為汝州長史,改仙州別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