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欄梨花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感傷 人生 時光

譯文

譯文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樹也已長得鬱鬱蔥蔥,柳絮飄飛的時候梨花也已開滿城。
惆悵的站在東欄旁恰似花開正豔的梨樹,又有幾人能看清這紛雜的世俗人生。

註釋
東欄:指詩人當時庭院門口的欄杆。
柳深青:意味著春意濃。
柳絮:柳樹的種子。有白色絨毛,隨風飛散如飄絮,因以為稱。
雪:這裡喻指梨花。
清明:清澈明朗。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此詩是四十一歲的詩人於公元1077年(北宋熙寧十年)所作。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冬天,蘇軾離開密州(今山東濰坊諸城),接任蘇東坡密州知府職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蘇軾到徐州赴任,寫了五首絕句給孔宗翰。這是其中的一首。   

參考資料:
1、曾棗莊 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 :378-379 .

賞析

  《東欄梨花》為北宋詩人蘇軾所做七言絕句。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發了詩人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解脫的思想感情,讓人們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首句以“淡白”狀梨花,以深青狀柳葉,以柳青襯梨白,可謂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這一對比,景色立刻就鮮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動態描寫:滿城飛舞的柳絮,真是“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同時柳絮寫出梨花盛開的季節,春意之濃,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來。

  前兩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點。它不妖豔,也不輕狂的神態,又在第三句“一株雪”裡再次賦予梨花以神韻,並把詠梨花與自詠結合了起來。其實,這“一株雪”正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因為蘇軾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潔白,坦蕩如砥。 在詠梨花時,蘇軾用了“柳絮飛時花滿城”來加以襯托,梨花既不像“顛狂柳絮隨風去”,也不像“輕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詩人還用了“人生看得幾清明”來加以側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一株雪”和“幾清明”是對偶的寫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樹,而是指一株梨樹一個作者自己,後兩句意境如下:作者惆悵的站在東欄旁,梨樹上滿是白色的梨花,同時柳絮在飄,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變成了“一株雪”,寫的是悽清惆悵的意境,最後一句,人生看得幾清明,人生能有幾次清明,這是補足前句“惆悵”的內容,更增添悲涼的氣氛。蘇軾的詩,一向以豪放著稱,像這樣悲涼的很是少見。

  詩人完成這首詩已年屆不惑,翻來覆去也才只看過了40個清明,心中無法揣測還有幾度梨花可看。清明年年如期而至,梨花歲歲伴著漫天飄揚的柳絮,而如寄的人生則只有一個盛年,誠如作者在另一首詩中所嘆:“夢裡青春可得追?”這正是這首梨花詩深藏著的綿綿不盡的情思,它寄託了作者的人生感悟,是他清明人生細膩而真實的寫照。

參考資料:

1、曾棗莊 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 :378-379 .

創作背景

  此詩是四十一歲的詩人於公元1077年(北宋熙寧十年)所作。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冬天,蘇軾離開密州(今山東濰坊諸城),接任蘇東坡密州知府職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蘇軾到徐州赴任,寫了五首絕句給孔宗翰。這是其中的一首。   

參考資料:
1、曾棗莊 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 :378-379 .

賞析

  《東欄梨花》為北宋詩人蘇軾所做七言絕句。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發了詩人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解脫的思想感情,讓人們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首句以“淡白”狀梨花,以深青狀柳葉,以柳青襯梨白,可謂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這一對比,景色立刻就鮮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動態描寫:滿城飛舞的柳絮,真是“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同時柳絮寫出梨花盛開的季節,春意之濃,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來。

  前兩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點。它不妖豔,也不輕狂的神態,又在第三句“一株雪”裡再次賦予梨花以神韻,並把詠梨花與自詠結合了起來。其實,這“一株雪”正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因為蘇軾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潔白,坦蕩如砥。 在詠梨花時,蘇軾用了“柳絮飛時花滿城”來加以襯托,梨花既不像“顛狂柳絮隨風去”,也不像“輕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詩人還用了“人生看得幾清明”來加以側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一株雪”和“幾清明”是對偶的寫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樹,而是指一株梨樹一個作者自己,後兩句意境如下:作者惆悵的站在東欄旁,梨樹上滿是白色的梨花,同時柳絮在飄,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變成了“一株雪”,寫的是悽清惆悵的意境,最後一句,人生看得幾清明,人生能有幾次清明,這是補足前句“惆悵”的內容,更增添悲涼的氣氛。蘇軾的詩,一向以豪放著稱,像這樣悲涼的很是少見。

  詩人完成這首詩已年屆不惑,翻來覆去也才只看過了40個清明,心中無法揣測還有幾度梨花可看。清明年年如期而至,梨花歲歲伴著漫天飄揚的柳絮,而如寄的人生則只有一個盛年,誠如作者在另一首詩中所嘆:“夢裡青春可得追?”這正是這首梨花詩深藏著的綿綿不盡的情思,它寄託了作者的人生感悟,是他清明人生細膩而真實的寫照。

參考資料:

1、曾棗莊 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 :378-379 .

詩人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