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八變歌原文賞析

朝代兩漢 詩人佚名

北風初秋至,吹我章華臺。
浮雲多暮色,似從崦嵫來。
枯桑鳴中林,絡緯響空階。
翩翩飛蓬徵,愴愴遊子懷。
故鄉不可見,長望始此回。

寫景 思鄉

譯文

譯文
初秋時節剛至便颳起了北風,吹到了我所在的章華臺。
日暮時分高天上浮雲流走,彷彿從那西極崦嵫山吹來。
樹林中的枯桑葉颯颯作響,絡緯在那空曠的臺階上鳴叫。
飛蓬草在風中飄飄揚揚,讓遊子觸景傷懷愴然而悲。
遙遠的故鄉已經看不見了,眺望未果只能悲悵地返回。

註釋
八變:其義不詳,以“八變歌”為題的樂府歌詩,獨此孤篇存世,餘概莫傳。
章華臺:春秋時期楚國所築的臺名,在今湖北省監利縣西北。根據《左傳·昭公七年》記載,章華臺原是春秋年間楚君靈王建造的一座著名離宮,構築極其巨集麗壯觀。酈道元《水經·沔水注》稱“臺高十丈,基廣十五丈”。
崦(yān)嵫(zī):山名,在甘肅省天水市西南,下有虞泉,是古代傳說中太陽西落所沒入之處。
“枯桑”句:指秋日林中的枯桑颯颯作響。
絡緯:蟲名,一名“莎雞”,秋季鳴蟲,因其聲如紡線,俗稱“絡紗娘”、“絡絲娘”。
飛蓬:草名。在古詩中常喻為行蹤飄泊無定的遊子。徵:行。
愴(chuàng)愴:憂傷悲痛貌。
長望:徐仁甫《古詩別解》認為“長望”即“悵望”。此回:猶此番,此次。

參考資料:

1、餘冠英 選注.樂府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第2版):61-62

詩人佚名
    暫無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