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詠江南原文賞析

朝代元代 詩人張養浩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簷,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颭。愛殺江南!

江南 寫景 抒情

譯文

譯文
陽光照耀江水,騰起了薄薄的煙霧,兩岸人家彩繪的屋簷相連,畫樑相接。江面上荷花叢生秋光恬淡,看沙鷗正在江面上一次次飛舞盤旋,家家珠簾裡飄出香風。美麗的船隻好像從天邊駛來,酒家的旗幟迎風招展。真讓人喜愛啊,江南!

註釋
“一江煙水”句:意思是說陽光照耀江水,騰起了薄薄的煙霧。煙水:江南水氣蒸騰有如煙霧。晴嵐:嵐是山林中的霧氣,晴天天空中彷彿有煙霧籠罩,故稱晴嵐(晴天空中彷彿有煙霧籠罩)。
畫簷:繪有花紋、圖案的屋簷。
芰(jì)荷:芰是菱的古稱。芰荷指菱葉與荷葉。
“卷香風”句:“即十里香風捲珠簾。”化用杜牧《贈別》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颭(zhǎn):風吹物使之顫動
殺:用在動詞後,表示程度深。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二

  這首小令寫江南風光,以江水為中心展現出叢叢芰荷、點點畫船、雲淡天高、鷗鳥飛翔的秋光和酒旗飄揚、畫簷相連的市景。畫面開闊悠遠,富於立體感,風格清逸。全曲純用白描手法,將大大小小、遠遠近近的十種景物,構成一幅很有特色的江南水鄉圖。情韻生動,意態萬千,所以最後以“愛殺江南”作結,既是必然之筆,又顯得收束有力。古今寫秋,常帶秋蕭颯、悲涼氣氛,而此曲卻不同,它不僅毫無悲涼色彩,字裡行間還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富有樂觀主義色彩情調。

  全曲八句,七句寫景,最後用一句抒情句作結,並點題。

  多水是江南的特色,水面風光是江南所特有的,因此開頭兩句,作者就緊緊抓住這特點來進行描繪。一條浩浩的大江,在晴日照耀下,霧氣迷濛,影影綽綽,增添了幾分迷茫,似夢如幻,恍惚迷離。兩岸人煙稠密,真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江南水鄉秋景中,最大的特徵無過於菱與荷了,被作者稱讚的就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同前)這前三句是對江南景物的總體描寫,接下來四句分別寫了最有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先看水面上沙鷗自由飛舞,再回到岸上,這第五句與杜牧的《贈別》聯絡起來,令人不知這香風是從荷花中飄來,還是從珠簾里美人身上飄下來。珠簾裡似乎還有若隱若現的美人的身影,不禁令人神往。抬頭遠眺,看到畫船兒從天邊駛來,這祥華貴的遊船上,當然還會有悠揚悅耳的樂聲,在視覺、嗅覺中又加上了聽覺,令人心曠神怡。正在這時,又看到了酒店用以招引客人的酒旗正在風中飄揚,於是在荷香、脂粉香中,又加上了陣陣撲鼻的酒香。至此,已令人心醉了,於睪情不自禁娥發出了“愛殺江南”的讚歎。在強烈的讚歎聲中,結束了全曲,使這讚歎聲久久縈繞在讀者的耳際心上。

  這支令曲寫得俊美異常。它描寫了江南水鄉的秀麗風光,反映了詩人熱愛江南、流連忘返的心情。古代吟詠江南的詩詞是不少的,有的借吟詠江南春光寫江南之美,如白居易的《憶江南》,也有的從芳春與清秋兩個季節中選取一些最突出的景物和情事反映江南之美,如李煜的《望江南·閒夢遠》。

  作者和他們不同,他抓住江南清秋時節幾個富有特徵意義的景物與情事,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幅江南秋色圖,這就使這支散曲有了個性。另外,在描寫江南美好風光時,作者不僅描寫了珠簾漫卷、香風四溢、畫簷鱗次櫛比的大江兩岸的人家,還描寫了江水拍天、煙嵐縹緲、芰荷滿塘的淡雅秋光,使自然景色與社會景色融為一體,渾然天成,富有詩情畫意。

參考資料:

1、張國偉,奚海.《元曲三百首賞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204-205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作者生長在北國,此次來到江南,當地的種種風物人情自然讓他大開眼界。看著從天邊駛來的小舟,讓心情隨著風中的酒旗一同舒展,搖擺、這時候,作者感覺到從未有過的暢快和愜意,因而寫下了這首散曲。   

參考資料:
1、任犀然.《元曲三百首》(圖文版).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6:104

鑑賞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簷”兩句採用對偶的寫法,從大處落筆,先描寫江上之景,霧靄瀰漫,煙雲繚繞,再寫兩岸人家,鱗次櫛比,畫樑相接,正合乎水仙子的曲牌作法。首句畫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經晴日照射,氤氳盪漾,更顯出煙水迷茫之致。次句“兩岸人家接畫簷”寫出了江南地區人口稠密和繁華富庶的特點。

  接著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把溫柔水鄉的濃郁春光沖淡了,彷佛有抿去囂擾的意味,更增添了幾許詩意盎然的搖曳之姿。“看沙鷗舞再三”寫得是作者張養浩本人閒灑自適得怡然之味。

  “卷香風十里珠簾”暗示了其所在的溫柔鄉之香豔、富麗,和前面的畫簷人家相呼應。“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颭”相對,也是水仙子的慣例。而這兩句不僅是字面相對,所描述的情景也恰成對應,一方頻頻召喚,一方倦旅來投。最後一句由客觀觀察轉回主觀感受,“愛殺江南”總結心得,既突顯主旨,又充分表達了情感。

  這首小令在藝術的處理上,能夠把遠近的景物交錯來寫,富有變化,江南各種富有特色的景觀足以激發起令人心想神往的印象。

  這首《水仙子》中最繁華富麗的句子是“兩岸人家接畫簷”。

  該曲中運用了“一”“兩”“再三”“十”等數詞,集中表現了江南風物明麗雋美的特點。由於選擇的數詞不同,富於變化,增強了生動活潑的情韻。五句寫景由遠而近,從大到小,寫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寫遠方的船,第七句又村落酒店酒旗,極富條理性和層次感,表達了歡快的格調。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譯文及註釋二

  全詩可分五段。第一段從篇首至“飄飄滿天地”,從題面敘起,寫歲暮深居值雪。這段文字很平,但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天氣的奇寒:“衡門晝長閉”“五日免常參”二句寫為官的作者本人深居簡出,朝廷免去五日一上朝的慣例,官署亦不辦公,這些都間接表明歲暮天寒的影響。“睡起毛骨寒,窗牅瓊花墜”則是通過描寫漫天飛揚的大雪直接表達天氣的寒冷;二是描述一己的閒逸。既無案牘勞形之苦,復多深夜讀書之趣,因而往往睡到日上三竿才起來。一日睡起,忽覺寒氣入骨,有玉屑一樣的白花飛入窗內,於是“披衣出戶看,飄飄滿天地。”十個字對雪沒有作細緻的描繪,卻全是一種瀟散愉悅的情味。這裡寫天寒,寫閒逸,無不是為後文寫邊地兵民勞役之苦作鋪墊或伏筆。

  第二段從“豈敢患貧居”到“相聚歌時瑞”,承接上段,寫家人團聚,賞白雪而慶豐年。值得玩味的是從篇首“衡門句到這一段,詩人一再稱窮。“貧居”固然是窮,“月俸無餘”、“數杯”、“一酌”亦無不意味著窮。其實這倒不是他真的要發什麼官微不救貧一類的牢騷,而是別有用意。他雖說“窮”,卻不愁薪米、能備酒餚,惠及父母兄弟妻子。在這大雪紛飛的歲暮,他們能共享天倫之樂,共賀“瑞雪豐年”。這裡句句流露出一種“知足”之樂,言“貧”倒彷彿成了謙詞。所以,詩人實際上是要告訴讀者:貧亦有等,從而為後文寫真正貧而且困的人們再作地步。晚唐羅隱詩云“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從“相聚歌時瑞”的人們聯想到長安貧者,替他們說了一點話。王禹偁這裡的寫法大致相同,但他想得更遠,語意更切。

  第三段即以“因思”二字領起,至“闃寂荒陂裡”句,轉而以想象之筆寫“河朔”人民服勞役的苦況。關於北宋時抽民丁運輸軍糧的情況,李復《兵餽行》寫得最詳細,可以參看:“人負五斗兼蓑笠,米供兩兵更自食;高卑日概給二升,六鬥才可供十日。”“運糧恐俱乏軍興,再符差點催餽軍。此戶追索丁口絕,縣官不敢言無人;盡將婦妻作男子,數少更及羸老身。”第四段則以“又思”二字領起,至“牢落窮沙際”句,進而寫兵役的苦況。

  這兩段所寫河朔兵民之苦,與一二段所寫身在帝鄉的“我”的處境,適成對照。一方是閒逸,而一方是不堪勞碌:服勞役者“車重數十斛,路遙數百里。贏蹄凍不行,死轍冰難曳”,服兵役者“城上卓握旗,樓自望烽隧,弓勁添氣力,甲寒侵骨髓”。一方無凍餒之苦,而一方有葬身溝壑沙場之憂:或夜宿“荒陂裡”,或轉輾於“窮沙際”。字裡行間,表現出詩人對河朔軍民之深厚同情,從而引出一種為官者為強烈責任感,和對自己無力解除民瘼的深切內疚。

  從“自念亦何人”到篇終為第五段,作自責之詞而寓諷諭之意。看出詩人內疚很深,故出語沉痛。他覺得貪圖一己的安逸是可恥的“偷安”,感到自己身為“拾遺”而未能盡到諫官的責任,身“直史館”而未能盡到史官的責任,不足為“直士”、不足為“良史”。“不耕一畝田”,又無“富人術”,有愧於河朔之民;“不持一隻矢”,又乏“安邊議”,有負於邊塞之兵;更對不住道義之交的熱忱期望。所以罵自己為人民的蛀蟲--“深為蒼生蠹”。而事實上,王禹偁本人為官“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為已任”,是不當任其咎的。他在此詩以及其他詩中的自責之詞,一方面表示他不願尸位素餐的責任心,另一方面也是對那些無功食祿之輩的諷刺。

  全詩層次極清楚,主要運用了對比結構,但這不是兩個極端的對比,而是通過“良心發現”式的反省語氣寫出,對比雖不那麼驚心動魄,卻有一種懇摯感人的力量。全詩語意周詳,多用排比句式,乃至段落之間作排比,卻毫無拖沓之嫌。其所以“篇無空文”,實在於“語必盡規”。因此,此詩不僅在思想上繼承杜甫、白居易繫心民瘼的傳統,在藝術風格上也深得白詩真傳,以平易淺切見長。從詩歌語言的角度看,乃是以單行素筆直抒胸臆,初步表現了宋詩議論化、散文化的風格待徵。

參考資料:

1、嚴壽澄,賀銀海.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19-21

賞析二

  這首小令寫江南風光,以江水為中心展現出叢叢芰荷、點點畫船、雲淡天高、鷗鳥飛翔的秋光和酒旗飄揚、畫簷相連的市景。畫面開闊悠遠,富於立體感,風格清逸。全曲純用白描手法,將大大小小、遠遠近近的十種景物,構成一幅很有特色的江南水鄉圖。情韻生動,意態萬千,所以最後以“愛殺江南”作結,既是必然之筆,又顯得收束有力。古今寫秋,常帶秋蕭颯、悲涼氣氛,而此曲卻不同,它不僅毫無悲涼色彩,字裡行間還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富有樂觀主義色彩情調。

  全曲八句,七句寫景,最後用一句抒情句作結,並點題。

  多水是江南的特色,水面風光是江南所特有的,因此開頭兩句,作者就緊緊抓住這特點來進行描繪。一條浩浩的大江,在晴日照耀下,霧氣迷濛,影影綽綽,增添了幾分迷茫,似夢如幻,恍惚迷離。兩岸人煙稠密,真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江南水鄉秋景中,最大的特徵無過於菱與荷了,被作者稱讚的就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同前)這前三句是對江南景物的總體描寫,接下來四句分別寫了最有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先看水面上沙鷗自由飛舞,再回到岸上,這第五句與杜牧的《贈別》聯絡起來,令人不知這香風是從荷花中飄來,還是從珠簾里美人身上飄下來。珠簾裡似乎還有若隱若現的美人的身影,不禁令人神往。抬頭遠眺,看到畫船兒從天邊駛來,這祥華貴的遊船上,當然還會有悠揚悅耳的樂聲,在視覺、嗅覺中又加上了聽覺,令人心曠神怡。正在這時,又看到了酒店用以招引客人的酒旗正在風中飄揚,於是在荷香、脂粉香中,又加上了陣陣撲鼻的酒香。至此,已令人心醉了,於睪情不自禁娥發出了“愛殺江南”的讚歎。在強烈的讚歎聲中,結束了全曲,使這讚歎聲久久縈繞在讀者的耳際心上。

  這支令曲寫得俊美異常。它描寫了江南水鄉的秀麗風光,反映了詩人熱愛江南、流連忘返的心情。古代吟詠江南的詩詞是不少的,有的借吟詠江南春光寫江南之美,如白居易的《憶江南》,也有的從芳春與清秋兩個季節中選取一些最突出的景物和情事反映江南之美,如李煜的《望江南·閒夢遠》。

  作者和他們不同,他抓住江南清秋時節幾個富有特徵意義的景物與情事,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幅江南秋色圖,這就使這支散曲有了個性。另外,在描寫江南美好風光時,作者不僅描寫了珠簾漫卷、香風四溢、畫簷鱗次櫛比的大江兩岸的人家,還描寫了江水拍天、煙嵐縹緲、芰荷滿塘的淡雅秋光,使自然景色與社會景色融為一體,渾然天成,富有詩情畫意。

參考資料:

1、張國偉,奚海.《元曲三百首賞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204-205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作者生長在北國,此次來到江南,當地的種種風物人情自然讓他大開眼界。看著從天邊駛來的小舟,讓心情隨著風中的酒旗一同舒展,搖擺、這時候,作者感覺到從未有過的暢快和愜意,因而寫下了這首散曲。   

參考資料:
1、任犀然.《元曲三百首》(圖文版).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6:104

鑑賞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簷”兩句採用對偶的寫法,從大處落筆,先描寫江上之景,霧靄瀰漫,煙雲繚繞,再寫兩岸人家,鱗次櫛比,畫樑相接,正合乎水仙子的曲牌作法。首句畫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經晴日照射,氤氳盪漾,更顯出煙水迷茫之致。次句“兩岸人家接畫簷”寫出了江南地區人口稠密和繁華富庶的特點。

  接著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把溫柔水鄉的濃郁春光沖淡了,彷佛有抿去囂擾的意味,更增添了幾許詩意盎然的搖曳之姿。“看沙鷗舞再三”寫得是作者張養浩本人閒灑自適得怡然之味。

  “卷香風十里珠簾”暗示了其所在的溫柔鄉之香豔、富麗,和前面的畫簷人家相呼應。“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颭”相對,也是水仙子的慣例。而這兩句不僅是字面相對,所描述的情景也恰成對應,一方頻頻召喚,一方倦旅來投。最後一句由客觀觀察轉回主觀感受,“愛殺江南”總結心得,既突顯主旨,又充分表達了情感。

  這首小令在藝術的處理上,能夠把遠近的景物交錯來寫,富有變化,江南各種富有特色的景觀足以激發起令人心想神往的印象。

  這首《水仙子》中最繁華富麗的句子是“兩岸人家接畫簷”。

  該曲中運用了“一”“兩”“再三”“十”等數詞,集中表現了江南風物明麗雋美的特點。由於選擇的數詞不同,富於變化,增強了生動活潑的情韻。五句寫景由遠而近,從大到小,寫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寫遠方的船,第七句又村落酒店酒旗,極富條理性和層次感,表達了歡快的格調。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譯文及註釋二

  全詩可分五段。第一段從篇首至“飄飄滿天地”,從題面敘起,寫歲暮深居值雪。這段文字很平,但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天氣的奇寒:“衡門晝長閉”“五日免常參”二句寫為官的作者本人深居簡出,朝廷免去五日一上朝的慣例,官署亦不辦公,這些都間接表明歲暮天寒的影響。“睡起毛骨寒,窗牅瓊花墜”則是通過描寫漫天飛揚的大雪直接表達天氣的寒冷;二是描述一己的閒逸。既無案牘勞形之苦,復多深夜讀書之趣,因而往往睡到日上三竿才起來。一日睡起,忽覺寒氣入骨,有玉屑一樣的白花飛入窗內,於是“披衣出戶看,飄飄滿天地。”十個字對雪沒有作細緻的描繪,卻全是一種瀟散愉悅的情味。這裡寫天寒,寫閒逸,無不是為後文寫邊地兵民勞役之苦作鋪墊或伏筆。

  第二段從“豈敢患貧居”到“相聚歌時瑞”,承接上段,寫家人團聚,賞白雪而慶豐年。值得玩味的是從篇首“衡門句到這一段,詩人一再稱窮。“貧居”固然是窮,“月俸無餘”、“數杯”、“一酌”亦無不意味著窮。其實這倒不是他真的要發什麼官微不救貧一類的牢騷,而是別有用意。他雖說“窮”,卻不愁薪米、能備酒餚,惠及父母兄弟妻子。在這大雪紛飛的歲暮,他們能共享天倫之樂,共賀“瑞雪豐年”。這裡句句流露出一種“知足”之樂,言“貧”倒彷彿成了謙詞。所以,詩人實際上是要告訴讀者:貧亦有等,從而為後文寫真正貧而且困的人們再作地步。晚唐羅隱詩云“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從“相聚歌時瑞”的人們聯想到長安貧者,替他們說了一點話。王禹偁這裡的寫法大致相同,但他想得更遠,語意更切。

  第三段即以“因思”二字領起,至“闃寂荒陂裡”句,轉而以想象之筆寫“河朔”人民服勞役的苦況。關於北宋時抽民丁運輸軍糧的情況,李復《兵餽行》寫得最詳細,可以參看:“人負五斗兼蓑笠,米供兩兵更自食;高卑日概給二升,六鬥才可供十日。”“運糧恐俱乏軍興,再符差點催餽軍。此戶追索丁口絕,縣官不敢言無人;盡將婦妻作男子,數少更及羸老身。”第四段則以“又思”二字領起,至“牢落窮沙際”句,進而寫兵役的苦況。

  這兩段所寫河朔兵民之苦,與一二段所寫身在帝鄉的“我”的處境,適成對照。一方是閒逸,而一方是不堪勞碌:服勞役者“車重數十斛,路遙數百里。贏蹄凍不行,死轍冰難曳”,服兵役者“城上卓握旗,樓自望烽隧,弓勁添氣力,甲寒侵骨髓”。一方無凍餒之苦,而一方有葬身溝壑沙場之憂:或夜宿“荒陂裡”,或轉輾於“窮沙際”。字裡行間,表現出詩人對河朔軍民之深厚同情,從而引出一種為官者為強烈責任感,和對自己無力解除民瘼的深切內疚。

  從“自念亦何人”到篇終為第五段,作自責之詞而寓諷諭之意。看出詩人內疚很深,故出語沉痛。他覺得貪圖一己的安逸是可恥的“偷安”,感到自己身為“拾遺”而未能盡到諫官的責任,身“直史館”而未能盡到史官的責任,不足為“直士”、不足為“良史”。“不耕一畝田”,又無“富人術”,有愧於河朔之民;“不持一隻矢”,又乏“安邊議”,有負於邊塞之兵;更對不住道義之交的熱忱期望。所以罵自己為人民的蛀蟲--“深為蒼生蠹”。而事實上,王禹偁本人為官“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為已任”,是不當任其咎的。他在此詩以及其他詩中的自責之詞,一方面表示他不願尸位素餐的責任心,另一方面也是對那些無功食祿之輩的諷刺。

  全詩層次極清楚,主要運用了對比結構,但這不是兩個極端的對比,而是通過“良心發現”式的反省語氣寫出,對比雖不那麼驚心動魄,卻有一種懇摯感人的力量。全詩語意周詳,多用排比句式,乃至段落之間作排比,卻毫無拖沓之嫌。其所以“篇無空文”,實在於“語必盡規”。因此,此詩不僅在思想上繼承杜甫、白居易繫心民瘼的傳統,在藝術風格上也深得白詩真傳,以平易淺切見長。從詩歌語言的角度看,乃是以單行素筆直抒胸臆,初步表現了宋詩議論化、散文化的風格待徵。

參考資料:

1、嚴壽澄,賀銀海.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19-21

詩人張養浩
      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