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花 / 悵詩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杜牧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春天 寫景 抒情

譯文

譯文
只遺憾自己尋訪春色去的太晚,不必滿懷惆悵埋怨花開得太早。
狂風已吹盡了鮮紅的花朵,現在綠葉成蔭果實綴滿枝。

註釋
自是:都怪自己。
校:即“較”,比較。
狂風:指代無情的歲月,人事的變遷。
深紅色:借指鮮花。
子滿枝:雙關語。即使是說花落結子,也暗指當年的妙齡少女如今已結婚生子。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出版社,2010年:686頁

賞析二

  詩人借尋春遲到,芳華已逝,花開花落、子滿枝頭,比喻少女青春已過,含蓄委婉地抒發機緣已誤、時不再來的悵恨之情。這首詩通篇採用比擬手法,以尋春比喻尋訪所愛之人,以花比喻女子,以綠葉成蔭、子滿枝頭比喻女子結婚生子,既形象生動,又不露痕跡,含蓄自然,耐人尋味。

  全詩圍繞一“嘆”字展開,情感婉曲。詩中處處表現作者的“感嘆”:春歸太早、尋春去遲、狂風無情、落紅遍地都使詩人感到深深地惋惜。感嘆春花的遭遇,其實也是表達詩人自己的無奈。同時“嘆”字還有另一層涵義,它透露出詩人的自我安慰之情,雖然春已歸去,但他勸慰自己“不須惆悵”:看到落花的同時,還看到了枝頭的果實,這種理性的思維,加深了他“感嘆”的深刻程度。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消逝的嘆惋之情和自我勸慰之意。

  首二句寫詩人的怨嘆與失意,是因為自己的延遲,才沒有趕上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春天,想起了往日的春花滿園,詩人更是平添了幾多傷感。一個“遲”字表現出詩人為自己的遲到而自責。詩人用比喻的手法,來表達自己此時的心情,因為他來尋找往日的姑娘,是帶著美好的心願、滿懷希望而來,然而春已遲暮、女已嫁人,詩人的心頓時冷了下來。他一方面自怨自艾、懊惱不已,另一方面又並沒有放任自責的感情,而是勸慰自己——事已無可奈何、不必過分惆悵,表現出感情宣洩中的理性思維。

  末二句寫春天的狂風過後,留下了遍地的春花,曾經的萬紫千紅變成了遍地的落蕊,詩人為之一悲——奼紫嫣紅的春天就這樣離他而去。詩人借春花凋零,來表現自己對心目中女子已經嫁人生子這一現實的失落之情。然而春去之後,紅花落盡,綠葉滿枝,在綠蔭叢中隱藏的還有累累果實。

  “綠葉成陰子滿枝”這一句,詩人的情感又有一個轉折,雖然看到春花被狂風吹落了,但換一個角度,又看到了掩映在濃蔭下的果實。這是對詩人內心的一種無言安慰。

  全詩突出特點是巧妙的運用比喻手法。“春花”其實就是詩人“心中女子”的化身,詩人用“春花”的豔麗比喻少女的美麗,用“春花”的凋零比喻少女的嫁人,用花落結子比喻女子結婚生子。詩人對“花”的感情,其實就是對“心中女子”的感情。這種比喻手法的運用,使全詩具有一種形象生動、委婉含蓄的特點。

  與此詩同期還有另外一首詩《嘆花》:“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蔭子滿枝。”比較兩首詩。可以看出:第一首詩寫得更加含蓄、婉致,而第二首詩寫得更加形象、暢達。就詩中意象而言,第二首詩較好,因為風擺花落的動感和形象是第一首詩所不具有的;而就詩人的感情而言,第一首詩又似較佳,因為詩中在表現怨恨與悵惘之情的同時,又表現了一種自我勸慰之意,因此這首詩的感情內涵更加豐富。

參考資料:

1、謝真元.唐詩三百首鑑賞 漢英對照: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年:659頁

創作背景

  據《唐闕史》、《唐摭言》記載:唐文宗大和年間,杜牧曾與友人到湖州遊玩。遊覽之餘,他發現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姑娘,姿容俏麗、顏色非常,於是與她的母親約定,待到十年後,前來娶她。後來,杜牧雖然輾轉他地,但時常念及這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想著她現在應該出落得如花似玉了。時機也很湊巧,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秋,杜牧被朝廷任命為湖州刺使,等來到這個女子的家中,想著就要見到往日朝思暮想的女子,他心中愈發激動。可是,“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出門迎接他的不是亭亭玉立的姑娘,而是一個老婦人。她告知杜牧女兒已經嫁人了。杜牧埋怨老婦人不守約定,可老婦人說,此時已歷時十四載,超出了約定的時間。並告訴他說:女兒已為民婦,嫁人三年,已生二子。杜牧屈指一算,自己離開湖州恰恰十四年,於是他作了這首詩以表達自己的悵惘之情。結合“杜郎俊賞”、“才子風流”的事實,此事可能屬實。

參考資料:

1、吳小林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097-1098 2、謝真元.唐詩三百首鑑賞 漢英對照: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年:659頁

賞析

  關於此詩,有一個傳說故事:杜牧遊湖州,識一民間女子,年十餘歲。杜牧與其母相約過十年來娶,後十四年,杜牧始出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嘆其事,故作此詩。這個傳說不一定可靠,但此詩以嘆花來寄託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現的是詩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時的一種惆悵懊喪之情。

  全詩四句二十八字。詩人借尋春遲到,芳華已逝,花開花落、子滿枝頭,喻少女青春已過,含蓄委婉地抒發機緣已誤,時不再來的惆悵之情。此詩通篇採用“比”的手法,形象生動,含蓄自然,耐人尋味。

  首句的“春”猶下句的“芳”,指花。而開頭一個“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詩人那種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達出來了。第二句寫自解,表示對春暮花謝不用惆悵,也不必怨嗟。詩人明明在惆悵怨嗟,卻偏說“不須惆悵”,明明是痛惜懊喪已極,卻偏要自寬自慰,這在寫法上是騰挪跌宕,在語意上是翻進一層,越發顯出詩人惆悵失意之深,同時也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懊惱至極的情緒。

  後兩句寫自然界的風風雨雨使鮮花凋零,紅芳褪盡,綠葉成陰,結子滿枝,果實累累,春天已經過去了。似乎只是純客觀地寫花樹的自然變化,其實蘊含著詩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詩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敘事賦物,即以比情抒懷,用自然界的花開花謝,綠樹成陰子滿枝,暗喻少女的妙齡已過,結婚生子。但這種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離,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與此詩有關的故事,只把它當作別無寄託的詠物詩,也是出色的。隱喻手法的成功運用,又使此詩顯得構思新穎巧妙,語意深曲蘊藉,耐人尋味。

參考資料:

1、《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97-1098頁

詩人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