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賦原文賞析

朝代魏晉 詩人郭璞

  諮五才之並用,實水德之靈長。惟岷山之導江,初發源乎濫觴。聿經始於洛沬,攏萬川乎巴樑。衝巫峽以迅激,躋江津而起漲。極泓量而海運,狀滔天以淼茫。總括漢泗,兼包淮湘。併吞沅澧,汲引沮漳。源二分於崌崍,流九派乎潯陽。鼓洪濤於赤岸,淪餘波乎柴桑。綱絡群流,商搉涓澮。表神委於江都,混流宗而東會。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滈汗六州之域,經營炎景之外。所以作限於華裔,壯天地之嶮介。呼吸萬里,吐納靈潮。自然往復,或夕或朝。激逸勢以前驅,乃鼓怒而作濤。

  峨嵋為泉陽之揭,玉壘作東別之標。衡霍磊落以連鎮,巫廬嵬崛而比嶠。協靈通氣,濆薄相陶。流風蒸雷,騰虹揚霄。出信陽而長邁,淙大壑與沃焦。若乃巴東之峽,夏後疏鑿。絕岸萬丈,壁立赮駁。虎牙嵥豎以屹崒,荊門闕竦而磐礴。圓淵九回以懸騰,湓流雷呴而電激。駭浪暴灑,驚波飛薄。迅澓增澆,湧湍疊躍。砯巖鼓作,漰湱澩灂。㵗㶔渹

山水

譯文

譯文
  啊!天地間金木水火土各有用處,而水的美德實在是“五才”中最廣遠綿長。岷山導引了長江之水,江水發源之處水勢微淺,只能浮起酒杯。江水始出,蜿蜒流經洛水和沫水,在古巴郡粱州收攏了無數小河流。水浪衝激而過巫峽,水勢迅猛暴漲,漫過江津。水量浩大,勢如海水翻騰,波浪滔天,一片迷茫。它總括了漢水、泗水,又包容了淮水和湘江。併吞入了沅江、澧水,汲取引來沮水與漳水。崌山、峽山二分長江之源,流到潯陽又分為茫茫的九大支流。在赤岸上下,巨浪鼓動;到柴桑附近,波濤漸漸減弱。長江主幹統領眾多細流,融會無數小河溝水。江水集於江都,展現神奇深廣的風姿;匯積諸流而東奔大海。江水傾注五湖而漫無邊際,灌入三江而波濤轟鳴。浩浩蕩蕩,泛流六州之域,曲折繚繞,流經南方大地。所以它成為華夏與蠻夷的界限,氣勢豪壯是天然的險阻。它水勢迅猛,傾刻萬里;容量極大,吞吐潮水。迴圈往復,極其自然,早潮晚汐,已成規律。

  江水下流泉陽浪拍峨嵋山為標記,衝激玉壘山作為東別的標記。衡、霍兩山巍峨高大,成為一方之主山。巫山、廬山的山峰險峻簡直要刺破青天。協調陰陽變化,水氣通暢;山風清新,萬物陶冶融融。山風狂吹,波濤猶如雷鳴,水氣上升,化為騰空入雲的彩虹。江水衝出信陵之南而一瀉萬里,淙淙流向大海,撞擊東海的大山。至於巴東三峽,是夏禹開鑿的水道。兩岸山石突起,懸崖萬丈;如壁直立,色彩斑駁如霞。虎牙山突兀高峻,巍然陡立;荊門山竦立如闕,氣勢磅礴。江水拍打著旋渦,多次迴轉騰空而起;波濤洶湧如雷吼,激起浪花急速似閃電。駭人的巨浪突然飛灑,驚人的波濤飛騰激盪。迴流飛速,旋轉上衝;巨浪湍急,水浪層層騰湧。水拍山岩,砰然如鼓聲齊鳴;巨浪相擊,發出震天的轟響。水勢澎湃,激射洶湧;江水噴湧,互相撞擊。前波湧起急流,轉瞬即逝;後浪隨即跳躍,疾馳向前。波浪迴旋曲折,噴湧而起,又掀巨浪。水浪相湧,依次相連,猶如美麗的龍鱗,波光閃閃。綠水湧著白沙,隨浪往來;急流衝擊巨石,隨潮進退。地下潛流,汩汩湧出;地上奔騰的流水,疾撞岩石。水衝石穿,岸邊重疊巨石成深窟;綿長山嶺被水流衝成無數洞穴。幽深的山澗,因積石更險峻;水激浪打,更加凸凹不平。

  至於深不可測的千丈深潭,神靈出沒的萬丈深淵。水面遼闊平靜,空曠廣大無邊。水勢迴旋盪漾,迂迴曲折向前。湖水清澈而深廣,波光粼粼,閃耀光亮。遠望水流極遠,迷迷茫茫;江面浩瀚,水天一片。細察也不能辨識它的形象,搜尋也難以望到水邊。江面溼氣勃發,向上蒸騰霧氣;天空幽暗,彷彿瀰漫濃煙。確實像混沌未分,一片朦朧;又似太極生陰陽時的渺茫。長長的波濤前後相繼,滔天巨浪如高峻的山峰。盤曲的旋渦好像在深谷中旋轉,飛騰的波濤落下,如同高山倒塌。大波高聳,似與兩岸懸崖比高,巨瀾盤旋,好像濃雲翻滾。水波淪洄,隨著地勢,忽而流下,倏忽高起。時而狂風捲起巨浪,中成深穴,勢如天崩地裂。江水觸到曲崖,盤繞而過;掀起巨浪,相互撞擊。巨浪衝擊洞穴,發出砰然巨響;水勢洶湧漫溢,猛涮山曲陸地。

  江中魚類繁多而怪異,有江豚海狶、叔鮪大鱧。有的頭長得像鹿角一類東西,有的又似象鼻。有的狀如猛虎,有的蛇蜒似蛟龍。鱗甲交錯間雜,交相輝映;色彩華麗斑斕,光亮燦爛。自由翱遊,揚鰭擺尾,噴起浪花,吐著飛沫。逆水而上,吞吐水流;隨波順水,悠然遠遊。有的在深水潭中閃耀光彩,有的在巖穴間兩鰓一合一開。大鯨魚出沒在驚濤駭浪之中,石首魚、刀魚則按一定季節往返。那些水中動物更是千奇百怪,有比天鵝還大的潛鵠,魚牛其狀如小牛,有魚身蛇尾的虎蛟,鉤蛇能吃牛和馬。深藏淵底的蟲侖,其狀如鮒,其聲如豚的蟑,蟹有十二足,貌如大蝦的蝞,鱝魚的口在腹下形如圓盤,奩魚龜形薄頭嘴似鵝爪,

參考資料:

1、陳巨集天,等 主編;陰法魯 審訂.昭明文選譯註 第5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09月第1版:657-684 2、王飛鴻 主編.中國曆代名賦大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07月第1版:398-401

賞析

  此賦首先敘述長江的發源地及其流程,接著寫江流所經之郡縣城邑、山嶺平原、彙總的大小河流、接連的湖泊藪澤,然後記敘了長江兩岸的鳥獸草木、稻麥果實、神仙靈怪、歷史傳說,最後描繪了江面上往來如梭或漁或商的舟船。全賦遣詞用字頗具功力,描繪具體特色事物時多巧構形似之言,頗具興味,以自然、歷史、現實、傳說的藝術昇華創造出一條博大、壯美、神奇的長江。

  此篇文以濃麗的筆觸敘述長江的發源地及其流程,以極精煉的文字概寫江流所經之郡縣城邑、山嶺平原、彙總的大小河流、接連的湖泊藪澤,逼真地形象地描寫出江流所經不同地域形成的不同水勢形態,詳略有致地記敘長江及其兩岸之地勢、鳥獸、竹林草木、稻麥果實、神仙靈怪、歷史傳說,描繪了江面上往來如梭或漁或商的舟船等,歌頌了長江的瀝遠流長、地域廣闊、氣勢浩瀚、物產豐饒、風光瑰麗,謳歌了長江的博大、壯美、神奇,抒發出作者囊括萬殊物我混一的胸襟與情志。

  此賦詠物兼抒情,字裡行間都有作者這個自我在,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長江、對川瀆山水的讚美。首先以舒緩的筆調描寫長江的發源,網路翠流,直赴東海的流程,以“諮五才之並用,實水德之靈長”一句奠定全賦的基本情調。接著以一串串由雙聲疊韻構成的聯綿詞模寫江水的各種情狀與音響,將其對現實生活的深深愛戀情感外化對長江“攏萬川”、“衝巫峽”、“躋江津”、“總括漢泗,兼包淮湘。併吞沅澧,汲引沮漳”的“極泓量而海運,狀滔天以淼茫”的浩瀚氣勢的讚美。之後對長江上“舳艫相屬,萬里連檣”而或漁或商的舟子涉人描寫得頗富詩情畫意:“䨴如晨霞弧徵,眇若雲翼絕嶺。倏忽數百,千里俄頃。……於是蘆人漁子,擯落江山,衣則羽褐,食惟蔬鮮……忽忘夕而宵歸,詠採菱以叩舷。傲自足於一嘔,尋風波以窮年。”在作者的心目中,長江“妙不可盡之於言,事不可窮之於筆”,正在於它的“經紀天地,錯綜人術”,因而最後情調由激越復歸於舒緩,而入靜穆,以視野巨集闊、思理深邃、囊括宇宙人生、極富情感色彩的文字讚美長江以收束全文,以自然、歷史、現實、傳說的藝術昇華創造出一條博大、壯美、神奇的長江。

  全賦是以長江為物件飽含光與色的山水長卷,也是節奏迭宕聲韻流轉的交響樂章,光與影、聲與色交錯流動,富有強烈的節奏感,所寫的山川物色是作者個人胸襟情志的外化。

  此外,在語言寫法上,此賦既從漢大賦那裡汲取營養,又具有抒情小賦的某些特點,融詠物抒情於一體,形成了獨具的藝術風貌。例如,作者運用鋪陳誇飾的手法,且多用古文奇字,遣詞用字頗具功力,其對具體特色的描繪,多巧構形似之言,頗具興味。描繪長江三峽的絕岸峭壁,虎牙高峻,荊門盤礴,“駭浪暴灑,驚波飛薄”,江流滾滾,波濤澎湃,一連用幾十個聯邊字,從不同視角寫出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壯闊的境界,再現了三峽之美。這種描寫顯然受到漢大賦的啟發。

參考資料:

1、陳巨集天,等 主編;陰法魯 審訂.昭明文選譯註 第5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09月第1版:657-684 2、劉孝嚴 主編.中華百體文選 第8冊 辭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480-482

創作背景

  陸侃如《中古文學系年》認定此賦作於公元318年(大興元年),作者“以中興王宅江外”,於是創作此賦來“述川瀆之美”。   

參考資料:
1、劉孝嚴 主編.中華百體文選 第8冊 辭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480-482

賞析

  此賦首先敘述長江的發源地及其流程,接著寫江流所經之郡縣城邑、山嶺平原、彙總的大小河流、接連的湖泊藪澤,然後記敘了長江兩岸的鳥獸草木、稻麥果實、神仙靈怪、歷史傳說,最後描繪了江面上往來如梭或漁或商的舟船。全賦遣詞用字頗具功力,描繪具體特色事物時多巧構形似之言,頗具興味,以自然、歷史、現實、傳說的藝術昇華創造出一條博大、壯美、神奇的長江。

  此篇文以濃麗的筆觸敘述長江的發源地及其流程,以極精煉的文字概寫江流所經之郡縣城邑、山嶺平原、彙總的大小河流、接連的湖泊藪澤,逼真地形象地描寫出江流所經不同地域形成的不同水勢形態,詳略有致地記敘長江及其兩岸之地勢、鳥獸、竹林草木、稻麥果實、神仙靈怪、歷史傳說,描繪了江面上往來如梭或漁或商的舟船等,歌頌了長江的瀝遠流長、地域廣闊、氣勢浩瀚、物產豐饒、風光瑰麗,謳歌了長江的博大、壯美、神奇,抒發出作者囊括萬殊物我混一的胸襟與情志。

  此賦詠物兼抒情,字裡行間都有作者這個自我在,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長江、對川瀆山水的讚美。首先以舒緩的筆調描寫長江的發源,網路翠流,直赴東海的流程,以“諮五才之並用,實水德之靈長”一句奠定全賦的基本情調。接著以一串串由雙聲疊韻構成的聯綿詞模寫江水的各種情狀與音響,將其對現實生活的深深愛戀情感外化對長江“攏萬川”、“衝巫峽”、“躋江津”、“總括漢泗,兼包淮湘。併吞沅澧,汲引沮漳”的“極泓量而海運,狀滔天以淼茫”的浩瀚氣勢的讚美。之後對長江上“舳艫相屬,萬里連檣”而或漁或商的舟子涉人描寫得頗富詩情畫意:“䨴如晨霞弧徵,眇若雲翼絕嶺。倏忽數百,千里俄頃。……於是蘆人漁子,擯落江山,衣則羽褐,食惟蔬鮮……忽忘夕而宵歸,詠採菱以叩舷。傲自足於一嘔,尋風波以窮年。”在作者的心目中,長江“妙不可盡之於言,事不可窮之於筆”,正在於它的“經紀天地,錯綜人術”,因而最後情調由激越復歸於舒緩,而入靜穆,以視野巨集闊、思理深邃、囊括宇宙人生、極富情感色彩的文字讚美長江以收束全文,以自然、歷史、現實、傳說的藝術昇華創造出一條博大、壯美、神奇的長江。

  全賦是以長江為物件飽含光與色的山水長卷,也是節奏迭宕聲韻流轉的交響樂章,光與影、聲與色交錯流動,富有強烈的節奏感,所寫的山川物色是作者個人胸襟情志的外化。

  此外,在語言寫法上,此賦既從漢大賦那裡汲取營養,又具有抒情小賦的某些特點,融詠物抒情於一體,形成了獨具的藝術風貌。例如,作者運用鋪陳誇飾的手法,且多用古文奇字,遣詞用字頗具功力,其對具體特色的描繪,多巧構形似之言,頗具興味。描繪長江三峽的絕岸峭壁,虎牙高峻,荊門盤礴,“駭浪暴灑,驚波飛薄”,江流滾滾,波濤澎湃,一連用幾十個聯邊字,從不同視角寫出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壯闊的境界,再現了三峽之美。這種描寫顯然受到漢大賦的啟發。

參考資料:

1、陳巨集天,等 主編;陰法魯 審訂.昭明文選譯註 第5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09月第1版:657-684 2、劉孝嚴 主編.中華百體文選 第8冊 辭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480-482

創作背景

  陸侃如《中古文學系年》認定此賦作於公元318年(大興元年),作者“以中興王宅江外”,於是創作此賦來“述川瀆之美”。   

參考資料:
1、劉孝嚴 主編.中華百體文選 第8冊 辭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480-482

詩人郭璞
    (276—324)東晉河東聞喜人,字景純。博學,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歷算、卜筮,擅長詩賦。西晉末過江,為宣城太守殷祐參軍,為王導所重。晉元帝拜著作佐郎,與王隱共撰《晉史》,遷尚書郎。後為王敦記室參軍。以卜筮不吉諫阻敦謀反,為敦所殺。後追贈弘農太守。為《爾雅》、《方言》、《山海經》、《穆天子傳》作注,傳於世。有輯本《郭弘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