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柳絲長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晏幾道

柳絲長,桃葉小。深院斷無人到。紅日淡,綠煙晴。流鶯三兩聲。
雪香濃,檀暈少。枕上臥枝花好。春思重,曉妝遲。尋思殘夢時。

宋詞三百首 春天 寫景 女子 閨思

譯文

譯文
柳枝細長,桃樹嫩葉小小,這靜寂的深院啊,終日沒有人到來。日光淡淡,濃綠的樹叢籠罩著漠漠輕煙,幾聲黃鶯啼叫劃破了深院的沉寂。
雪白的肌膚透出濃濃芳香,眉旁妝暈消褪,只有枕頭上枝梢疊壓的繡花,依舊嬌豔美麗。春日撩起的思緒沉重,晨無心梳妝,仍獨自痴痴地尋思著清晨殘夢的記憶。

註釋
更漏子:詞牌名,又名《付金釵》《獨倚樓》《翻翠袖》等。此調有兩體,四十六字者始於溫庭筠,唐宋詞最多。《尊前集》注:大石調。又屬商調。一百四字者,止杜安世詞,無別首可錄。 比較著名的有《更漏子·玉爐香》、《更漏子·柳絲長》等。
流鶯:圓潤婉轉的鶯鳴。
雪香濃:雪白的肌膚透出濃香。
檀暈少:婦女眉旁淺赭色的妝暈消褪了。
殘夢:殘存的夢的記憶。

參考資料:

1、(唐)溫庭筠等著;王建新整理,婉約詞·豪放詞,萬卷出版公司,2009.09,第115頁 2、蘭世雄編注,婉約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143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宋哲宗元祐初,詞人已經到了晚年,獨自一人深處閨房,為了描寫自己內心的閨思之前,故寫下了這首《更漏子》。   

參考資料:
1、諸葛憶兵編選,晏殊 晏幾道集,鳳凰出版社,2013.03,第221頁

賞析

  這首詞表現了一個思婦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戀。詞的上片描寫庭院中的景物,下片轉入居室內部,直接描寫女子的外貌和內心。全詞以閒雅的筆調和深婉的情致,抒寫了春日閨思的情懷,創造出一種純美的詞境。

  上片寫室外之景。首三句描寫春雨綿綿灑在柳絲上,灑在花木叢中的情形。獨處空閨的人是敏感的。外界的事物很容易觸動其心緒,何況是在萬籟俱寂的春夜。因此,當她聽到從花木上掉下來的雨滴之聲,猶誤以為是遠方傳來的計時漏聲。可以想象,思婦由於對遠人的眷念時刻縈繫在心,無法釋然。故而心緒不寧,度日如年。那雨滴之聲就像是放大了的漏聲,對她來講就格外地刺耳。柳絲、春雨等本是濃麗之景。但在這裡只是用來暗示思婦淒涼的心境,增強對比的效果。

  “驚塞雁”三句則進一步渲染思婦的這種心理感覺。人忍受不了這夜雨之聲的侵擾,那麼物又如何呢。在思婦的想象中,即使徵塞之大雁,宿城之烏鴉,甚至是畫屏上之鷓鴣也必定會聞聲而驚起,不安地抖動其翅翼。這幾句是移情於物的寫法,以驚飛的鳥來暗示思婦不安的心情。“畫屏金鷓鴣”乍一看似突亍鏗由室外移至室內,由聽覺變成了視覺。其實,描寫靜止的鷓鴣慢慢變得靈動起來,這種錯覺正好襯出思婦胸中難言之痛苦。

  下片轉入居室內部,直接描寫女子的外貌和內心。先寫她被鳥聲喚醒,尚未起床時的情況:“雪香濃”,言其肌膚潔白似雪,濃香馥郁;“檀暈少”是說經過了一夜睡眠,她臉上的脂粉已然淡卻;“枕上臥枝花好”,是說女子起身離枕,露出了枕面上刺繡的斜枝花卉,並且以花比人,言其貌美。接下來,描寫女子心事重重的慵懶之態。“春思重”是點題之筆,是閨情這類題目的核心所在,當寓含“悔教夫婿覓封侯”之意;“曉妝遲”,晨起無心梳妝,當寓含“誰適為容”之意;“尋思殘夢時”,所夢為何,毋須明言,但引她尋思,必是好夢,然而,夢境雖好,奈其殘破何,又奈其虛幻何!收束之句,委婉含蓄,韻致無窮,最見筆力。

  全詞突出運用對比和反襯的手法。從全詞來看,上片描繪春光美麗,下片卻寫閨中的女主人公臉色憔損,春思重重,遲遲不起。景與人的對照,形成強烈的矛盾和不和諧。這正反襯了女主人公“春思”的深重。從上片來看,外界是一幅有聲有色充滿生機的春景圖,深院裡卻是“無人到”的冷冷清清的寂然無聲的境界,也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反襯女主人公“春思”的深重。從下片來看,龍腦香所散發的香氣製造了客觀的溫馨氛圍,而女主人的主觀卻是“春思重”,“曉妝遲”而且臉上光色少了。主客觀對照又是極不和諧,又反襯出“春思”的深重,所以儘管龍腦香濃,卻提不起女主人公的精神來。

參考資料:

1、王雙啟編著,晏幾道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1,第209頁 2、何綿山著,古代詩詞鑑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303頁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宋哲宗元祐初,詞人已經到了晚年,獨自一人深處閨房,為了描寫自己內心的閨思之前,故寫下了這首《更漏子》。   

參考資料:
1、諸葛憶兵編選,晏殊 晏幾道集,鳳凰出版社,2013.03,第221頁

賞析

  這首詞表現了一個思婦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戀。詞的上片描寫庭院中的景物,下片轉入居室內部,直接描寫女子的外貌和內心。全詞以閒雅的筆調和深婉的情致,抒寫了春日閨思的情懷,創造出一種純美的詞境。

  上片寫室外之景。首三句描寫春雨綿綿灑在柳絲上,灑在花木叢中的情形。獨處空閨的人是敏感的。外界的事物很容易觸動其心緒,何況是在萬籟俱寂的春夜。因此,當她聽到從花木上掉下來的雨滴之聲,猶誤以為是遠方傳來的計時漏聲。可以想象,思婦由於對遠人的眷念時刻縈繫在心,無法釋然。故而心緒不寧,度日如年。那雨滴之聲就像是放大了的漏聲,對她來講就格外地刺耳。柳絲、春雨等本是濃麗之景。但在這裡只是用來暗示思婦淒涼的心境,增強對比的效果。

  “驚塞雁”三句則進一步渲染思婦的這種心理感覺。人忍受不了這夜雨之聲的侵擾,那麼物又如何呢。在思婦的想象中,即使徵塞之大雁,宿城之烏鴉,甚至是畫屏上之鷓鴣也必定會聞聲而驚起,不安地抖動其翅翼。這幾句是移情於物的寫法,以驚飛的鳥來暗示思婦不安的心情。“畫屏金鷓鴣”乍一看似突亍鏗由室外移至室內,由聽覺變成了視覺。其實,描寫靜止的鷓鴣慢慢變得靈動起來,這種錯覺正好襯出思婦胸中難言之痛苦。

  下片轉入居室內部,直接描寫女子的外貌和內心。先寫她被鳥聲喚醒,尚未起床時的情況:“雪香濃”,言其肌膚潔白似雪,濃香馥郁;“檀暈少”是說經過了一夜睡眠,她臉上的脂粉已然淡卻;“枕上臥枝花好”,是說女子起身離枕,露出了枕面上刺繡的斜枝花卉,並且以花比人,言其貌美。接下來,描寫女子心事重重的慵懶之態。“春思重”是點題之筆,是閨情這類題目的核心所在,當寓含“悔教夫婿覓封侯”之意;“曉妝遲”,晨起無心梳妝,當寓含“誰適為容”之意;“尋思殘夢時”,所夢為何,毋須明言,但引她尋思,必是好夢,然而,夢境雖好,奈其殘破何,又奈其虛幻何!收束之句,委婉含蓄,韻致無窮,最見筆力。

  全詞突出運用對比和反襯的手法。從全詞來看,上片描繪春光美麗,下片卻寫閨中的女主人公臉色憔損,春思重重,遲遲不起。景與人的對照,形成強烈的矛盾和不和諧。這正反襯了女主人公“春思”的深重。從上片來看,外界是一幅有聲有色充滿生機的春景圖,深院裡卻是“無人到”的冷冷清清的寂然無聲的境界,也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反襯女主人公“春思”的深重。從下片來看,龍腦香所散發的香氣製造了客觀的溫馨氛圍,而女主人的主觀卻是“春思重”,“曉妝遲”而且臉上光色少了。主客觀對照又是極不和諧,又反襯出“春思”的深重,所以儘管龍腦香濃,卻提不起女主人公的精神來。

參考資料:

1、王雙啟編著,晏幾道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2007.1,第209頁 2、何綿山著,古代詩詞鑑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303頁

詩人晏幾道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 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於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