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劉方平

飛雪帶春風,徘徊亂繞空。
君看似花處,偏在洛城中。

寫雪

譯文

譯文
滿天飛舞的大雪攜帶著春風而來,雪花在空中迴旋亂舞。
你看那雪花落在樹枝上,如盛開的梨花一般的地方,正是洛陽城中的富貴人家啊!

註釋
徘徊:來回地行走。詩中指雪花飛來飛去。
君:相當於“你”,有尊敬的意思。
似花處:指雪花落在樹枝上,如盛開的梨花一般。
洛城:即洛陽;洛城中:即“洛城東”,當時豪貴宅第之所在。

參考資料:
1、丁新彥選注 .幼讀古詩一百首 :花山文藝出版社 ,1984年02月第1版 :55 .

創作背景

  劉方平生於洛陽,於天寶(742年—756年)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於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春雪》即是詩人離開故土洛陽而東南遷移時所作。  

參考資料:
1、魏丕植著,解讀詩詞大家 1 唐代卷,作家出版社,2013.04,第180頁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商水縣委員會,學習文史委員會編. 商水文史資料 第10輯[M]. 2002.03.第19頁

賞析

  此詩通過描寫一場突如其來的春雪,側面寫出了富人們在屋內賞雪以美酒相伴,窮人們卻在雪天流落街頭,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對洛陽城中那班達官貴人只圖自己享樂的諷刺。此詩是一首諷刺詩,但又不同於一般的憫寒詩或諷諭詩,詩中既無直呼,詩人用曲折的筆法,就自己特殊的觀照角度,從寫景中微示暗諷,發人深思。

  “飛雪帶春風”首句不說春風吹雪,卻道是飛雪“帶”春風。“帶”字很普通,但用得突兀而精勁。飛雪先行,春風隨後,可知是嚴冬剛過,春風初度,餘寒猶厲的季節。第二句具寫飛雪情狀,字字都與寫風糅合。“徘徊”寫出雪片在風裡輕緩地旋舞,又似乎冬寒還戀戀不肯即逝;“繞空”顯出氣流回蕩中雪的整體動態,再用一個“亂”字,更給人紛繁迷茫之感,顯然這初春的風雪也並不存心要給人間裝點什麼美景吧。從畫面看詩情,作者此際沒有沉浸於自然美的享受,心情似乎是低迴、悵惘而煩亂的。

  三、四句以“君看”一轉,著筆於洛陽城東的雪景。作者只用“似花”一語狀美。用花擬雪或用雪擬花,詩中常見,春雪尤其容易引起人們對春花的聯想和期待,韓愈的同名詩篇中就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好句。但作者此時卻無意於“似花”之美,而專注於似花之“處”。與其說他產生了“似花”的美感,更不如說他是按審美經驗設想著他人的賞雪快感——洛陽城東的闊人們正在把春雪當春花觀賞作樂哩!兩句寫景是虛,抒感是實。用“君看”這個呼語力轉,也正為此“君看”和“君不見”在舊體詩中常用來引起人們注某一含有深意的事物或景象,起提醒和強調的作用。如“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李白《丁都護歌》),“君看一葉舟,出入風波里”(范仲淹《上漁者》)。

  劉方平所觸目動心之處的“洛城東”,是唐代東都洛陽貴族豪門的第宅園林集中的所在。初唐詩人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裡“公子王孫芳樹下”的賞花典型環境就是“洛城東”。春雪只有在這樣的大片園林亭榭才能裝點出奇豔的景觀,也只有權豪貴眷才能金爐香獸,華筵美酒,無虞春寒,盡情觀賞。第四句中一個“偏”字就著力點到了這種特殊條件和特有的興致。“偏”字又與第二句的“亂”字關合:春雪本自亂繞亂落於人間,也竟如同專為豪貴作美,正是特殊的社會地位使他們得以偏享,長期隱居,“不樂仕進”的劉方平,以他較多的平民意識頗觸著了人間不平的深處。

  然而《春雪》又不同於一般的憫寒詩或諷諭詩。詩中既無“長安有貧者”(羅隱《雪》)那種直呼,也不作朱門白屋的對比,詩人只就自己特殊的觀照角度,從寫景中微示暗諷,發人深思。

參考資料:

1、陳伯海編 .唐詩匯評 中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05 :1351-1352 . 2、 尹賢 .唐詩絕句選講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3年01月第1版 :107 .

創作背景

  劉方平生於洛陽,於天寶(742年—756年)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於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春雪》即是詩人離開故土洛陽而東南遷移時所作。  

參考資料:
1、魏丕植著,解讀詩詞大家 1 唐代卷,作家出版社,2013.04,第180頁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商水縣委員會,學習文史委員會編. 商水文史資料 第10輯[M]. 2002.03.第19頁

賞析

  此詩通過描寫一場突如其來的春雪,側面寫出了富人們在屋內賞雪以美酒相伴,窮人們卻在雪天流落街頭,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對洛陽城中那班達官貴人只圖自己享樂的諷刺。此詩是一首諷刺詩,但又不同於一般的憫寒詩或諷諭詩,詩中既無直呼,詩人用曲折的筆法,就自己特殊的觀照角度,從寫景中微示暗諷,發人深思。

  “飛雪帶春風”首句不說春風吹雪,卻道是飛雪“帶”春風。“帶”字很普通,但用得突兀而精勁。飛雪先行,春風隨後,可知是嚴冬剛過,春風初度,餘寒猶厲的季節。第二句具寫飛雪情狀,字字都與寫風糅合。“徘徊”寫出雪片在風裡輕緩地旋舞,又似乎冬寒還戀戀不肯即逝;“繞空”顯出氣流回蕩中雪的整體動態,再用一個“亂”字,更給人紛繁迷茫之感,顯然這初春的風雪也並不存心要給人間裝點什麼美景吧。從畫面看詩情,作者此際沒有沉浸於自然美的享受,心情似乎是低迴、悵惘而煩亂的。

  三、四句以“君看”一轉,著筆於洛陽城東的雪景。作者只用“似花”一語狀美。用花擬雪或用雪擬花,詩中常見,春雪尤其容易引起人們對春花的聯想和期待,韓愈的同名詩篇中就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好句。但作者此時卻無意於“似花”之美,而專注於似花之“處”。與其說他產生了“似花”的美感,更不如說他是按審美經驗設想著他人的賞雪快感——洛陽城東的闊人們正在把春雪當春花觀賞作樂哩!兩句寫景是虛,抒感是實。用“君看”這個呼語力轉,也正為此“君看”和“君不見”在舊體詩中常用來引起人們注某一含有深意的事物或景象,起提醒和強調的作用。如“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李白《丁都護歌》),“君看一葉舟,出入風波里”(范仲淹《上漁者》)。

  劉方平所觸目動心之處的“洛城東”,是唐代東都洛陽貴族豪門的第宅園林集中的所在。初唐詩人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裡“公子王孫芳樹下”的賞花典型環境就是“洛城東”。春雪只有在這樣的大片園林亭榭才能裝點出奇豔的景觀,也只有權豪貴眷才能金爐香獸,華筵美酒,無虞春寒,盡情觀賞。第四句中一個“偏”字就著力點到了這種特殊條件和特有的興致。“偏”字又與第二句的“亂”字關合:春雪本自亂繞亂落於人間,也竟如同專為豪貴作美,正是特殊的社會地位使他們得以偏享,長期隱居,“不樂仕進”的劉方平,以他較多的平民意識頗觸著了人間不平的深處。

  然而《春雪》又不同於一般的憫寒詩或諷諭詩。詩中既無“長安有貧者”(羅隱《雪》)那種直呼,也不作朱門白屋的對比,詩人只就自己特殊的觀照角度,從寫景中微示暗諷,發人深思。

參考資料:

1、陳伯海編 .唐詩匯評 中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05 :1351-1352 . 2、 尹賢 .唐詩絕句選講 :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3年01月第1版 :107 .

詩人劉方平
      劉方平(758年前後在世),唐朝河南洛陽人。匈奴族。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 ,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為詩友,為薪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於寓情於景,意蘊無窮。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