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古詩三百首 夏天 西湖 寫景 荷花 早教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 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譯文

譯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風光與其它季節確實不同。
荷葉接天望不盡一片碧綠,陽光下荷花分外豔麗鮮紅。

註釋
曉:太陽剛剛升起。
淨慈寺:全名“淨慈報恩光孝禪寺”,與靈隱寺為杭州西湖南北山兩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閣祕書。
畢竟: 到底。
六月中:六月的時候。
四時: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在這裡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時節。
同:相同。
接天:像與天空相接。
無窮:無邊無際。無窮碧:因蓮葉面積很廣,似與天相接,故呈現無窮的碧綠。
映日:太陽映照。
別樣:宋代俗語,特別,不一樣。別樣紅:紅得特別出色。

參考資料:

1、章楚藩 等.楊萬里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4:145-147

創作背景

  林子方與詩人志同道合、互視對方為知己。後來,林子方被調離皇帝身邊,赴福州任職,職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興,自以為是仕途升遷。楊萬里則不這麼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時,寫下此詩,勸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參考資料:
1、中國華文教育網.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鑑賞

   這是一首描寫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這首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範作品。

  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景色,風光不與其他季節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更加說明夏天的西湖景色的與眾不同。這兩句是寫六月西湖給詩人的總的感受。“畢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風光的獨特、非同一般,給人以豐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了。詩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

  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豔的畫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具體地描繪了“畢竟”不同的風景圖畫:隨著湖面而伸展到盡頭的荷葉與藍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無窮”的藝術空間,塗染出無邊無際的碧色;在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點染出陽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紅得那麼嬌豔、那麼明麗。連天“無窮碧”的荷葉和映日“別樣紅”的荷花,不僅是春、秋、冬三季所見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時期才能看到。詩人抓住了這盛夏時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貼切。這種在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詩人的中心立意不在暢敘友誼,或者糾纏於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從藝術上來說,除了白描以外,此詩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虛實相生。前兩句直陳,只是泛說,為虛;後兩句描繪,展示具體形象,為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二是剛柔相濟。後兩句所寫的蓮葉荷花,一般歸入陰柔美一類,而詩人卻把它寫得非常壯美,境界闊大,有“天”,有“日”。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窮”。這樣,陽剛與柔美,就在詩歌中得到了和諧統一。

參考資料:

1、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088-1089

譯文及註釋二

  錢塘觀潮,現在在浙江海寧。但在北宋,觀潮勝地卻在杭州。夏曆八月十八日是錢塘江潮汛的高潮期,那時,這一天是“潮神生日”,要舉行觀潮慶典,儀式非常隆重。每到這一天,官民各色人等,傾城出動,車水馬龍,彩旗飛舞,盛極一時。還有數百健兒,披髮文身,手舉紅旗,腳踩浪頭,爭先鼓勇,跳入江中,迎著潮頭前進。潮水將至,遠望一條白線,逐漸推進,聲如雷鳴,越近高潮,聲勢越大,白浪滔天,山鳴谷應。水天一色,海闊天空。如滄海橫流,一片汪洋。當地居民,就直接稱呼錢塘江為“海”,稱江堤為海堤。潘閬因言行狂妄被斥逐,飄泊江湖,賣藥為生,曾流浪到杭州。漲潮的盛況留給他極其深刻的印象,以致後來經常夢見漲潮的壯觀,這首《酒泉子》小詞,就是他回憶觀潮盛況之作。他用《酒泉子》這個詞牌寫過十首詞,但以這一首寫得最好,最為後人所傳誦。

  詞的上片描寫觀潮盛況,表現大自然的壯觀、奇偉。“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說,我常常想起錢塘江觀潮時的情景,滿城的人爭著向江上望去。一開始就表明作者對於杭州觀潮的盛況,永志難忘,經常回想。他首先回憶觀潮的人:杭州人傾城而出,擁擠錢塘江邊踮起腳尖,伸長鼻子,爭看江面潮水上漲。說“滿郭”(全城),雖是誇張之詞,但有現實生活做依據,傾城而出是對這種傳統觀潮盛況的真實寫照。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這兩句是說,潮水湧來時,彷彿大海都空了,潮聲像一萬面鼓齊發,聲勢震人。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觀潮》描寫:潮水來時,“大聲如雷霆,······吞天沃日,勢極雄豪。”雖然也寫的很形象,卻不如潘閬“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這麼驚險生動,有聲有色。真是天下壯觀,人間奇蹟!不能不令人欽佩作者的想象力,既大膽、又確切。經他這麼誇張的韻味,縱使從來沒有觀過潮的人,也覺得心動神搖,意氣風發。

  下片描寫弄潮情景,表現弄潮健兒與大自然奮力搏鬥的大無畏精神,抒發出人定勝天的豪邁氣概。過片轉而描寫弄潮兒的英勇無畏、搏擊風浪、身手不凡和履險如夷。這兩句純用白描手法,寫得有聲有色,富於動感,眩目驚心。結拍由回憶轉為現實,寫詞人雖離杭已久,但那壯觀的錢江湧潮仍頻頻入夢,以至夢醒後尚感驚心動魄。
 
  此詞對於錢塘江湧潮的描繪,可謂匠心獨遠,別具神韻。詞中“來疑滄海盡成空”一句採用誇張手法,濃墨重彩,大開大闔,感染力甚強。上片第二句的“爭”、“望”二字,生動地表現了人們盼潮到來的殷切心情,從空間廣闊的角度進行烘托與大潮的壯觀結合得甚為密切。結拍言夢醒後尚心有餘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壯意象。前後的烘托與中間重點描寫當中的誇張手法配合緊密,使全詞的結構渾然一體。

參考資料:

1、傅德岷 盧晉.宋詞鑑賞辭典.武漢:長江出版社,2011:2

創作背景

  林子方與詩人志同道合、互視對方為知己。後來,林子方被調離皇帝身邊,赴福州任職,職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興,自以為是仕途升遷。楊萬里則不這麼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時,寫下此詩,勸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參考資料:
1、中國華文教育網.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鑑賞

   這是一首描寫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這首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範作品。

  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景色,風光不與其他季節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更加說明夏天的西湖景色的與眾不同。這兩句是寫六月西湖給詩人的總的感受。“畢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風光的獨特、非同一般,給人以豐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了。詩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

  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豔的畫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具體地描繪了“畢竟”不同的風景圖畫:隨著湖面而伸展到盡頭的荷葉與藍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無窮”的藝術空間,塗染出無邊無際的碧色;在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點染出陽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紅得那麼嬌豔、那麼明麗。連天“無窮碧”的荷葉和映日“別樣紅”的荷花,不僅是春、秋、冬三季所見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時期才能看到。詩人抓住了這盛夏時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貼切。這種在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詩人的中心立意不在暢敘友誼,或者糾纏於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從藝術上來說,除了白描以外,此詩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虛實相生。前兩句直陳,只是泛說,為虛;後兩句描繪,展示具體形象,為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二是剛柔相濟。後兩句所寫的蓮葉荷花,一般歸入陰柔美一類,而詩人卻把它寫得非常壯美,境界闊大,有“天”,有“日”。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窮”。這樣,陽剛與柔美,就在詩歌中得到了和諧統一。

參考資料:

1、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088-1089

譯文及註釋二

  錢塘觀潮,現在在浙江海寧。但在北宋,觀潮勝地卻在杭州。夏曆八月十八日是錢塘江潮汛的高潮期,那時,這一天是“潮神生日”,要舉行觀潮慶典,儀式非常隆重。每到這一天,官民各色人等,傾城出動,車水馬龍,彩旗飛舞,盛極一時。還有數百健兒,披髮文身,手舉紅旗,腳踩浪頭,爭先鼓勇,跳入江中,迎著潮頭前進。潮水將至,遠望一條白線,逐漸推進,聲如雷鳴,越近高潮,聲勢越大,白浪滔天,山鳴谷應。水天一色,海闊天空。如滄海橫流,一片汪洋。當地居民,就直接稱呼錢塘江為“海”,稱江堤為海堤。潘閬因言行狂妄被斥逐,飄泊江湖,賣藥為生,曾流浪到杭州。漲潮的盛況留給他極其深刻的印象,以致後來經常夢見漲潮的壯觀,這首《酒泉子》小詞,就是他回憶觀潮盛況之作。他用《酒泉子》這個詞牌寫過十首詞,但以這一首寫得最好,最為後人所傳誦。

  詞的上片描寫觀潮盛況,表現大自然的壯觀、奇偉。“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說,我常常想起錢塘江觀潮時的情景,滿城的人爭著向江上望去。一開始就表明作者對於杭州觀潮的盛況,永志難忘,經常回想。他首先回憶觀潮的人:杭州人傾城而出,擁擠錢塘江邊踮起腳尖,伸長鼻子,爭看江面潮水上漲。說“滿郭”(全城),雖是誇張之詞,但有現實生活做依據,傾城而出是對這種傳統觀潮盛況的真實寫照。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這兩句是說,潮水湧來時,彷彿大海都空了,潮聲像一萬面鼓齊發,聲勢震人。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觀潮》描寫:潮水來時,“大聲如雷霆,······吞天沃日,勢極雄豪。”雖然也寫的很形象,卻不如潘閬“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這麼驚險生動,有聲有色。真是天下壯觀,人間奇蹟!不能不令人欽佩作者的想象力,既大膽、又確切。經他這麼誇張的韻味,縱使從來沒有觀過潮的人,也覺得心動神搖,意氣風發。

  下片描寫弄潮情景,表現弄潮健兒與大自然奮力搏鬥的大無畏精神,抒發出人定勝天的豪邁氣概。過片轉而描寫弄潮兒的英勇無畏、搏擊風浪、身手不凡和履險如夷。這兩句純用白描手法,寫得有聲有色,富於動感,眩目驚心。結拍由回憶轉為現實,寫詞人雖離杭已久,但那壯觀的錢江湧潮仍頻頻入夢,以至夢醒後尚感驚心動魄。
 
  此詞對於錢塘江湧潮的描繪,可謂匠心獨遠,別具神韻。詞中“來疑滄海盡成空”一句採用誇張手法,濃墨重彩,大開大闔,感染力甚強。上片第二句的“爭”、“望”二字,生動地表現了人們盼潮到來的殷切心情,從空間廣闊的角度進行烘托與大潮的壯觀結合得甚為密切。結拍言夢醒後尚心有餘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壯意象。前後的烘托與中間重點描寫當中的誇張手法配合緊密,使全詞的結構渾然一體。

參考資料:

1、傅德岷 盧晉.宋詞鑑賞辭典.武漢:長江出版社,2011:2

創作背景

  林子方與詩人志同道合、互視對方為知己。後來,林子方被調離皇帝身邊,赴福州任職,職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興,自以為是仕途升遷。楊萬里則不這麼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時,寫下此詩,勸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參考資料:
1、中國華文教育網.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鑑賞

   這是一首描寫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這首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範作品。

  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景色,風光不與其他季節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更加說明夏天的西湖景色的與眾不同。這兩句是寫六月西湖給詩人的總的感受。“畢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風光的獨特、非同一般,給人以豐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了。詩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餘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

  然後,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豔的畫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具體地描繪了“畢竟”不同的風景圖畫:隨著湖面而伸展到盡頭的荷葉與藍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無窮”的藝術空間,塗染出無邊無際的碧色;在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點染出陽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紅得那麼嬌豔、那麼明麗。連天“無窮碧”的荷葉和映日“別樣紅”的荷花,不僅是春、秋、冬三季所見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時期才能看到。詩人抓住了這盛夏時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貼切。這種在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給讀者展現了令人回味的藝術境地。

  詩人的中心立意不在暢敘友誼,或者糾纏於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讚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從藝術上來說,除了白描以外,此詩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虛實相生。前兩句直陳,只是泛說,為虛;後兩句描繪,展示具體形象,為實。虛實結合,相得益彰。二是剛柔相濟。後兩句所寫的蓮葉荷花,一般歸入陰柔美一類,而詩人卻把它寫得非常壯美,境界闊大,有“天”,有“日”。語言也很有氣勢:“接天”“無窮”。這樣,陽剛與柔美,就在詩歌中得到了和諧統一。

參考資料:

1、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088-1089

譯文及註釋二

  錢塘觀潮,現在在浙江海寧。但在北宋,觀潮勝地卻在杭州。夏曆八月十八日是錢塘江潮汛的高潮期,那時,這一天是“潮神生日”,要舉行觀潮慶典,儀式非常隆重。每到這一天,官民各色人等,傾城出動,車水馬龍,彩旗飛舞,盛極一時。還有數百健兒,披髮文身,手舉紅旗,腳踩浪頭,爭先鼓勇,跳入江中,迎著潮頭前進。潮水將至,遠望一條白線,逐漸推進,聲如雷鳴,越近高潮,聲勢越大,白浪滔天,山鳴谷應。水天一色,海闊天空。如滄海橫流,一片汪洋。當地居民,就直接稱呼錢塘江為“海”,稱江堤為海堤。潘閬因言行狂妄被斥逐,飄泊江湖,賣藥為生,曾流浪到杭州。漲潮的盛況留給他極其深刻的印象,以致後來經常夢見漲潮的壯觀,這首《酒泉子》小詞,就是他回憶觀潮盛況之作。他用《酒泉子》這個詞牌寫過十首詞,但以這一首寫得最好,最為後人所傳誦。

  詞的上片描寫觀潮盛況,表現大自然的壯觀、奇偉。“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說,我常常想起錢塘江觀潮時的情景,滿城的人爭著向江上望去。一開始就表明作者對於杭州觀潮的盛況,永志難忘,經常回想。他首先回憶觀潮的人:杭州人傾城而出,擁擠錢塘江邊踮起腳尖,伸長鼻子,爭看江面潮水上漲。說“滿郭”(全城),雖是誇張之詞,但有現實生活做依據,傾城而出是對這種傳統觀潮盛況的真實寫照。

  “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這兩句是說,潮水湧來時,彷彿大海都空了,潮聲像一萬面鼓齊發,聲勢震人。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觀潮》描寫:潮水來時,“大聲如雷霆,······吞天沃日,勢極雄豪。”雖然也寫的很形象,卻不如潘閬“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這麼驚險生動,有聲有色。真是天下壯觀,人間奇蹟!不能不令人欽佩作者的想象力,既大膽、又確切。經他這麼誇張的韻味,縱使從來沒有觀過潮的人,也覺得心動神搖,意氣風發。

  下片描寫弄潮情景,表現弄潮健兒與大自然奮力搏鬥的大無畏精神,抒發出人定勝天的豪邁氣概。過片轉而描寫弄潮兒的英勇無畏、搏擊風浪、身手不凡和履險如夷。這兩句純用白描手法,寫得有聲有色,富於動感,眩目驚心。結拍由回憶轉為現實,寫詞人雖離杭已久,但那壯觀的錢江湧潮仍頻頻入夢,以至夢醒後尚感驚心動魄。
 
  此詞對於錢塘江湧潮的描繪,可謂匠心獨遠,別具神韻。詞中“來疑滄海盡成空”一句採用誇張手法,濃墨重彩,大開大闔,感染力甚強。上片第二句的“爭”、“望”二字,生動地表現了人們盼潮到來的殷切心情,從空間廣闊的角度進行烘托與大潮的壯觀結合得甚為密切。結拍言夢醒後尚心有餘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壯意象。前後的烘托與中間重點描寫當中的誇張手法配合緊密,使全詞的結構渾然一體。

參考資料:

1、傅德岷 盧晉.宋詞鑑賞辭典.武漢:長江出版社,2011:2

詩人楊萬里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詩人、大臣,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