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 / 前出師表原文賞析

朝代兩漢 詩人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初中文言文 古文觀止 勵志 勸勉

譯文

譯文
  先帝開創的大業未完成一半卻中途去世了。現在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這實在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臣僚在內勤勞不懈,戰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這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實在應該廣泛的聽取別人的意見,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過分的看輕自己,援引不恰當的譬喻,以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

  皇宮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有為非作歹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拿來問問他們,然後施行,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曉軍事,從前任用的時候,先帝稱讚說他有才幹,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復興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平民百姓,在南陽務農親耕,只想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徵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唯恐先帝託付給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損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員裝備已經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剷除奸邪凶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回到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漢室的任務託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振興聖德的建議,就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自行謀劃,徵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採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我感激不盡。

  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話。

註釋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
出:出征。
師:軍隊。
先帝:這裡指劉備。
創:開創,創立。
業:統一中原的大業。
而:錶轉折。
賞:受賞。
刑:受罰。
中道:中途。
崩殂(cú):死。崩,古代稱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益州疲弊:指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益州,這裡指蜀漢。疲弊,人力疲憊,民生凋敝,困苦窮乏。
三分:天下分為三個國家(即魏、蜀、吳三國)。
此:這。
誠:確實,實在。
之:結構助詞,的。
秋:時候。
然:但是
侍:侍奉。
衛:守衛
懈:懈怠,放鬆。
於:在。
忠:忠誠。
內:朝廷上。
外:朝廷外,指戰場上。
士:將士。
忘身:奮不顧身。
蓋:連詞。連線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追:追念。
殊遇:特殊的對待,即優待、厚遇。
欲:想要。
報:報答。
之:代詞。
於:向,對。
誠:實在,確實。
宜,應該。
開張聖聽:擴大聖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後主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開張:擴大。聖:聖明
以:來。
光:發揚光大。
遺德:遺留的美德。
恢弘:這裡是動詞,形作動,意思是發揚擴大。也作“恢巨集”。恢:大。弘:大、寬。
氣:志氣。
妄自菲薄:過分看輕自己。妄:隨便,胡亂,輕率。菲薄:微薄。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引喻:引用、比喻。這裡是說話的意思。義:適宜,恰當。
以:因而。
塞;阻塞。
忠:忠誠。
諫:直言規勸,使改正錯誤。這裡指進諫。
俱:全,都。
宮中:指皇宮中。
府中:指朝廷中。
體:整體。
陟(zhì):提升,提拔。
罰:懲罰。
臧否(pǐ):善惡,這裡形容詞用作動詞。意思是“評論人物的好壞”。臧否:善惡。
異同:這裡偏重在異。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
作奸:為非作歹。
科:科條,法令。
及:和。
為:做。
付:交給。
有司:職有專司,就是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
論:評定。
刑:罰。
以:來。
昭:彰顯,顯揚。
平:公平。
明:嚴明。
理:治。
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
內外異法:宮內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
內外:指宮內和朝廷。
異法:刑賞之法不同。法: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yī)、董允:郭攸之、費禕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
良實:善良誠實,這裡形容詞做名詞,指善良誠實的人。
志:志向。
慮:思想,心思。
忠純:忠誠純正。
簡拔:選拔。簡:挑選。拔:選拔。
遺(wèi):給予。
悉以諮之:都拿來問問他們。悉:副詞,都,全。諮:詢問,徵求意見。
之:指郭攸之等人。
必能裨補闕漏: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
裨(bì):彌補,補救。闕,通“缺”, 缺點。
有所廣益:得到更多的好處。
廣益:很多的益處。
益:好處、益處。
性行:性情品德。
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淑:善。
均:公平,平均。
曉暢:諳熟,精通。
試用:任用。
能:能幹,有才能。
是以:因為這,因此。
眾:大家。
舉:推舉。
督:武職,向寵曾為中部督。
營:軍營、軍隊。
行(háng)陣:指部隊。
和睦:團結和諧。
優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親:親近。
信:信任。
得所:得到恰當的位置。
先漢:西漢。 興隆:興盛。
後漢:東漢。 傾頹:衰敗。
每:常常。
桓、靈:東漢末年的桓帝和靈帝。他們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敗。
嘆息:感嘆惋惜。
痛恨:感到痛心遺憾。
恨:遺憾,不滿意。
尚書、長史、參軍:都是官名。尚書指陳震,長史指張裔,參軍指蔣琬。
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悉:全、都。
貞:堅貞。
良:善良可靠。
死節:能夠以死報國。死:為……而死。
隆:興盛。
計日:計算著日子。
布衣:平民百姓。
躬:親自,自身。
耕:耕種。
躬耕:親自耕種,實指隱居農村。
南陽:東漢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陽市。
苟:苟且。
全:保全。
於:在。
求:謀求。
聞達:聞名顯達。
以:認為。
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身份低下。鄙,見識短淺。與今義不同。
猥(wěi):辱,這裡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委屈。
顧:拜訪,探望。
諮:詢問。
由是:因此。
感激:感動奮激。
許:答應。
驅馳:驅車追趕。這裡是奔走效勞的意思。
後值傾覆:後來遇到兵敗。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擊劉備,在當陽長阪大敗劉軍;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聯合孫權打敗曹操於赤壁才轉危為安。
值:遇到。
傾覆:指兵敗。
爾來:那時以來。
二十有一年:從劉備訪諸葛亮於隆中到此次出師北伐已經二十一年。
有:通“又”,跟在數詞後面表示約數。
故:所以。
寄:託付。
以:把。
臨崩寄臣以大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諸葛亮,並且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臨:將要。
夙夜憂嘆:早晚/整天擔憂嘆息。夙,清晨。憂,憂愁焦慮。夙夜:早晚。
瀘:水名,即金沙江。
不毛:不長草。這裡指人煙稀少的地方。毛,莊稼,苗。
兵:武器。
甲:裝備。
獎率:激勵率領,獎勵統帥。獎,鼓勵。
庶:希望。
竭:竭盡。
駑(nú)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
駑 ,劣馬,走不快的馬,指才能低劣。
鈍,刀刃不鋒利,指頭腦不靈活,做事遲鈍。
攘(rǎng)除:排除,剷除。
姦凶:奸邪凶惡之人,此指曹魏政權。
還:回。
於:到。
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或西漢都城長安。
所以:用來……的。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職責本分。
斟酌:考慮,權衡。
損:除去。
益:興辦,增加。
損益:增減,興革。
斟酌損益:斟情酌理、有所興辦。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
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把討伐曹魏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
託,委託,交給。
效,效命的任務。
不效則治臣之罪:沒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效,取得成效。
告:告慰,告祭。
興:發揚。
德:道德。
言:言論。
興德之言:發揚聖德的言論。
慢:怠慢,疏忽,指不盡職。
彰其咎:揭示他們的過失。
彰:表明,顯揚。
咎:過失,罪。
諮諏(zōu)善道:詢問(治國的)好道理。諏(zōu),詢問。
察納:認識採納。察:明察。
雅言:正確的言論,正言,合理的意見。
深追:深切追念。
先帝遺詔:劉備給後主的遺詔,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遺詔:皇帝在臨終時所發的詔令。
當:在……時候

參考資料:

1、李朝東.初中文言文詳解一本全[M].江蘇:河海大學出版社,2011:202-208. 2、王守民.白話古文觀止[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12):314-315. 3、餘建忠.中國古代名詩詞譯賞[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1:410-416.

重讀出師表的幾點認識

  從文章結構上來看,全文可以分為4部分:

  Part1,由前兩個自然段組成。

  指出當今天下的基本形勢和執政的基本原則,接著提出了基本政策。

  按逆向思維來分析,似乎小皇帝的某些作為讓老丞相有些不滿,結合歷史上的情況,應該與劉禪偏信宦官有關。於是開宗名義,告訴小皇帝應該端正態度,內外一體。

  《英雄志》22卷第九章《天之歷數在爾躬》中曾對一國興衰發表過一些看法,似乎是暗合此處的,茲錄於此:

  “欲知一國之興衰,必先觀何處?觀一物,必先觀其內。何為一國之內?為百姓。何為百姓之內?為法制風氣。那法制風氣之內呢?天下之風氣,必起於天子。那天子之內呢?還有什麼?私心。天子的私心都藏於何處?這帝王私心之所在,便在後宮。那兒有他最心愛的人,故而在他心中的份量,足與天下等值。”

  <Remark>在帝制獨裁體制下,在家天下,以倫理學為執政理論基礎的執政機制必然受皇帝的後宮影響極大。遠如呂后、武則天,近如慈禧。

  Part2,第3、4、5自然段。

  告訴小皇帝可以依靠誰,文官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武將是向寵。同時告訴小皇帝一般人別信他,都是小人,來禍害你的。

  <Remark>往好的方向來說,這是在向皇帝推薦優秀幹部;反過來也可以說你是在結黨,是否營私待定。

  Part3,第6、7自然段。

  可能諸葛亮也意識到上面的語氣不太合適,有點像老爸教訓自己的兒子,雖然叫你相父,你也別當真啊!而且在人事方面有點搞黨爭的嫌疑,於是開始打苦情牌,追溯自己與老皇帝的關係,這些都是老皇帝讓我告訴你的!

  <Remark>確實是用心良苦,不過小皇帝完全可以這樣想,“媽的,這老東西又拿我死去的老爹來壓我!”

  Part4,第8、9自然段。

  說的差不多了,該結束了。要出征了,向小皇帝立個軍令狀,也再次告誡小皇帝要聽人勸吃飽飯,要有主見。

  <Remark>羅裡吧嗦,絮絮叨叨,保姆真不是好當的啊。

  整體感知:

  本文言辭懇切,將軍國大事、執政原則都非常清晰地表述出來,可以說是手把手地在教小皇帝。但是通篇都在說自己要報先帝知遇之恩,眾將士也是為了報先帝知遇之恩,似乎忽略了小皇帝的個人感受。如果他所用的人都只是衝著自己老爸的面子給自己幹活,並不怎麼真心服自己,估計他幹起來也不會怎麼樂意。雖然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社會總是要推崇下先帝,但也不能這麼幹啊,再怎麼孝順,也得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康熙、雍正、乾隆莫不如是,並不是一定要用先帝的臣子才能保證國家興旺、政治穩定。所謂“江山代有人才出”,或許正是諸葛亮對人才梯隊建設的忽視,導致了三國後期蜀國再無傑出之士可用。

  另外,本文中似乎只是泛泛地進行告誡小皇帝要親賢臣遠小人,並沒有提出什麼具體的政策,更沒有告訴小皇帝如何自己去發現人才,只是說“看看,這幾個人都是先帝給你選的,你要聽他們的話哦”。這就略顯扯淡了,不談人才的標準,這就導致,小皇帝若非天賦異稟,不懂潛規則的話,將永遠無法自己發現真正需要的人才。

  綜合來看,這個真是“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了。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評註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四句總提當時形勢,警策劉禪發憤圖強。起筆凝重,定下全篇基調。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四句剖析人心。實際上這是對劉禪委婉而尖銳的規勸,言外之意是劉禪是沾父親的德澤,自己還沒有懾服眾人的威望。所以下文就告誡要繼承和發揚劉備的作風。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廣開言路是修明政治的先決條件,故首先提出。“誠宜”“不宜”,發起一篇告誡之意。
從分析形勢入手,首先提出要廣開言路。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嚴明賞罰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徑,故特別強調。諸葛亮提出這點,是因為鑑於漢末皇朝顛覆的教訓:懦弱無能的皇帝容易親信宮中近侍,受他們的牽制,而與朝中執政官員對立,造成互相傾軋的混亂局面,最後導致亡國。據《三國志·蜀書·董允傳》記載,劉禪寵信宦官黃皓,董允常對禪勸諫,黃皓也不敢為非。董允死後,黃皓“操弄威柄,終至覆國”。此雖後事,但劉禪的弱點諸葛亮不會不有所覺察。這裡的話是有針對性的。
接著提出要嚴明賞罰,秉法持正。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為保證出師以後蜀國內政穩定,諸葛亮對人事安排作了周密的考慮,向劉禪推舉一批賢能,作為輔佐。
推舉宮中賢臣。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舉薦可靠的將領,交代營中事宜。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規勸後主吸取歷史教訓。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列舉歷史經驗教訓,說明任人唯親的危害。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指出要圖復興,必須親信忠良。
列舉歷史經驗教訓,強調依靠賢臣的重要性。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自述早年志趣。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自敘本志/淡泊名利,志趣過人。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回顧與先帝患難與共的艱苦歷程。自述出身經歷。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謹慎”是對諸葛亮的精確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一語所本。
【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述說受命以來的辛勤。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說明出師北伐,勢在必行,並表明自己效忠蜀漢的赤心。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再次叮嚀依靠大臣理好朝政。
說明北伐時機成熟,表明興復漢室的決心。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出師誓言。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出師後朝臣、後主職責分明,再三關照,語重心長。
交代出師後朝政事宜,反覆叮嚀後主牢記劉備遺訓。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言。】
結語表明臨行前百感交集,無限戀念之情。這本來是套語,但在本文卻自然得體,讀者竟不覺其為套語。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分層解析

  本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的主見。

  第二部分(6~7段)追憶經歷,忠劉氏,興師北伐表心願。

  第三部分(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歸結責任。

  全文以議論為主而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都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具體地說,

  第一部分是寓情於議,在談論形勢、任務、治國方針和歷史經驗之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後主劉禪能夠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因此一開始就提到“先帝創業”,接著依次說先帝對賢臣的“殊遇”、“簡拔”賢臣的標準和論史時的“嘆息痛恨”,既表達了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又有激發劉禪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於事,在敘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隨先帝創業經過和“受命以來”的工作的同時,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激之情,表達了效忠劉備父子的心願。

  第三部分中,“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辭情懇切,更足以催人淚下,是諸葛亮感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後世影響

  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讚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並論,說“至於文舉(孔融,字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一時之英也。”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感人之深,於此可見。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三國鼎立形勢形成後,中原的曹魏實力最強,蜀漢的實力最弱。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了鞏固的統治地區,有了政治鬥爭的立腳點。為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諸葛亮一方面率兵親征中原;另一方面對內政提出積極建議,主張“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謹慎用人。他的這些主張是針對當時蜀漢統治的時弊而發的。做為一個政治家,能夠分析、認識社會現實,並有針對性地提出醫治方法,表現了他的政治才能。由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並不完全是出於回報劉備“三顧”的恩遇,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恢復漢室”的政治抱負。他憂心國事,鞠躬盡瘁的忠忱,正是他實現其政治抱負的表現。這是歷史上的政治家諸葛亮的可貴之處。

  諸葛亮的政治抱負是有著很大的階級侷限的。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上。東漢統治者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才激起廣大農民階級的反抗和鬥爭,最後形成各地軍閥稱雄割據的鬥爭形勢。諸葛亮不顧這種現實,強調“興復漢室”,這正是他的封建正統思想的表現。在諸葛亮看來,只要最高明統治者是個姓劉的,就可以天下太平,這是歷史唯心主義。

  文章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帝創業未半……可計日而可待也)包括五個自然段。文章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勢,並據此提出了改革時弊,勵精圖治的建議。對形勢的分析,是他提出建議的基礎。雖然話不多,卻很重要。接著提出了對內政的建議:第一項建議是“開張聖聽”,作者指出,蜀漢的形勢雖然“危急存亡”,但先帝所遺老臣中,“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只要能“開張聖聽”,就可以發揮這些人的積極作用,鞏固、發展蜀漢政權。第二項建議是賞罰嚴明,“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第三項建議是“親賢臣,遠小人”,因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而“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這條建議,是漢室興衰的歷史經驗的總結。

  第二部分(臣本布衣……不知所言)包括四個自然段。文章敘述了作者二十年來以身許國的經過,表露出作者勤於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使後主體念創業的艱難,從而發憤圖強,振興蜀漢天下。在敘述二十年的經歷之後,作者又講到劉備對他的囑託和他自己受託的心情,表示了自己出師北伐的決心,最後再次囑咐後主要“自謀”、要“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表現了作者臨出征時,對後主的無限依戀。

  由於此文是奏章,內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由於諸葛亮要讓劉禪知道創業的艱難,激勵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因而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過。又由於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著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具體地說,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後部分重在動之以情。總的是以議論為主,融以敘事和抒情。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闢,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餘字的篇幅裡,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後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全文既不借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後主聽用嬖暱小人,或難於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明白剴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遭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採取幽隱詭幻的表現手法。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統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詞,是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諸葛亮的提煉,後來都用為成語,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參考資料:

1、吳建國.詩神的回眸·中國古代卷[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8(11):155-156. 2、方春榮.出師一表真名世——諸葛亮《出師表》賞析[J].祕書工作,2006(1):39-41. 3、袁行霈.歷代名篇賞析整合(上).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12):362-365. 4、羅超.《出師表》賞析[J].雲南檔案,2015(10):22-23. 5、董樹榮,傅建芬.前《出師表》賞析[J].領導之友,2014(4):59-60. 6、韓克亮.情理交融的傳世佳作——《出師表》賞析[J].初中生輔導,2002(4):25-26.

段意概括

一:分析蜀國面臨的形勢,向劉禪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廣開言路)
二:向劉禪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賞罰分明)
三:親賢遠佞。
四:自述身世,回顧三顧茅廬至臨危受命以來與先帝共同創業的歷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與對先帝的無限感激。
五:追述先帝託孤以來的心情及做法,闡述自己興復漢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報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強調每個人的分工與職責,表明自己出師的決心和信心。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內容理解

  1.《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2.全文共9段,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三條建議。這一部分又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的建議。

  第二層(第2段):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第三層(第3-5段):推薦文臣、武將中的賢良,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建議(親賢遠佞),這是三條建議的核心。“廣開言路”意在“親賢臣”,“嚴明賞罰”意在“遠小人”。

  第二部分(第6-7段):追敘往事,表達了“興漢室”的決心和“報先帝”、“忠陛下”的真摯感情。

  第三部分(第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對“已”,承“討賊興復之效”;對“賢臣”,揚“興德之言”;對“後主”,行“自謀”之宜。各方面的職責分明,要求明確,此情懇切,表達了誠摯的希望,顯示了作者對自己和對朝廷諸臣的嚴格要求。最後十二個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師前複雜的心情和對劉氏父子的深情。

  3.諸葛亮為蜀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建興五年(227),他率師北上伐魏,在出師前寫下了這篇傳誦千古的表文。陸游曾稱讚它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學習時,要反覆閱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全文要點

  分析形勢――提出三條建議―――敘經歷感帝恩――出師目標 ―――歸結責任

  作者思想感情:報先帝而忠陛下

  1.賞罰同一標準: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三條建議是:

  ①開張聖聽(廣開言路);

  ②嚴明賞罰(賞罰分明);

  ③親賢臣,遠小人( 親賢遠佞)

  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 ( 親賢遠佞)

  3.分析形勢:

  ①不利的客觀條件:“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有利的主觀條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4.作者志趣(無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5.臨危受命(創業艱難、患難與共)的經歷:“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6.先後漢興衰原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7.出師目標(“大事”、政治願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

  8.三顧茅廬(追隨先帝驅馳)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9.表達感情: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判斷句

①是沒有明確語言標誌的判斷句:
1.此皆良實
譯文: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
2.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譯文: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②“也”,判斷句標誌:
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譯文: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先漢興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譯文: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
3.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譯文:這真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時間啊。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相關成語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只知道是其作幕梓州後期之作,此詩寫在百花爭豔的春天,在作詩之時寒梅早已開過,所以題為“憶梅”。

參考資料:

1、陳永正.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李商隱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69 2、劉學鍇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1140-1141

文言現象

  這是李商隱作幕梓州(治今四川三臺)後期之作。寫在百花爭豔的春天,寒梅早已開過,所以題為“憶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滯留在遠離家鄉的地方,依依不捨的嚮往著春天的景物。“定定住天涯”,可看得出一開始詩人的思緒並不在梅花上面,而是因為滯留異鄉而苦。梓州(今四川三臺)離長安一千八百餘里,以唐代疆域之遼闊而竟稱“天涯”,與其說是地理上的,不如說是心理上的。李商隱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況下應柳仲郢之闢,來到梓州的。獨居異鄉,寄跡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悶,想不到竟一住數年,意緒之無聊鬱悶更可想而知。這句就是這個痛苦靈魂的心聲。定定即是“死死地”、“牢牢地”,詩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遠地被釘死在這異鄉的土地上了。這裡,有強烈的苦悶,有難以名狀的厭煩,也有無可奈何的悲哀。屈複評此句說:“‘定定’字俚語入詩卻雅。”這個“雅”,似乎可以理解為富於藝術表現力。

  為了克服思鄉之情,留滯之悲所苦的詩人,精神上不能不尋找慰藉,於是就有了第二句的轉折:“依依向物華”。“物華”,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對美好春色時親切留戀的情緒。詩人在百花爭豔的春色面前似乎暫時得到了安慰,從內心深處升起一種對美好事物的無限依戀的柔情,一、二兩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實際上“依依向物華”是因為“定定住天涯”而生,兩種相反的感情是具有因果關係的。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小詩的後兩句是說,寒梅最能惹起人們的怨恨,因為老是當作去年開的花。

  三四兩句,詩景又出現更大的轉折。面對奼紫嫣紅的“物華”,使人不禁想起了梅花。它先春而開,到百花盛開時,卻早已花凋香盡,詩人遺憾之餘,便不免對它怨恨起來了。由“向物華”而想到梅花,,這是一層曲折,由想到梅花而怨恨梅花,這又是一層曲折。“恨”正是“憶”的發展與深化。正像深切期待的失望會轉化為怨恨一樣。

  李商隱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呢,是有著更內在的原因的,“寒梅”先春而開,望春而凋的特點,使詩人很自然的聯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緊接著一連串不幸和打擊,到入川以後,已經是少年壯志成浮雲,意緒頗為頹唐了,這早朽先凋,不能與百花共享春天溫暖的“寒梅”,不正是詩人自己的寫照嗎?正因為如此,看到和想到它,就會觸動內心深處的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感,詩人自然不免要發出“寒梅最堪恨”的嗟嘆了。

  這首《憶梅》,意極曲折,卻並不給人以散漫破碎、雕琢傷真之感,關鍵在於層層轉折都離不開詩人沉淪羈泊的身世。這樣一來,便顯得此詩潛氣內轉,在曲折中見渾成,在繁多中見統一,達到有神無跡的境界。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市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4.04 :1140-1141 2、劉學鍇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1140-1141

重讀出師表的幾點認識

  從文章結構上來看,全文可以分為4部分:

  Part1,由前兩個自然段組成。

  指出當今天下的基本形勢和執政的基本原則,接著提出了基本政策。

  按逆向思維來分析,似乎小皇帝的某些作為讓老丞相有些不滿,結合歷史上的情況,應該與劉禪偏信宦官有關。於是開宗名義,告訴小皇帝應該端正態度,內外一體。

  《英雄志》22卷第九章《天之歷數在爾躬》中曾對一國興衰發表過一些看法,似乎是暗合此處的,茲錄於此:

  “欲知一國之興衰,必先觀何處?觀一物,必先觀其內。何為一國之內?為百姓。何為百姓之內?為法制風氣。那法制風氣之內呢?天下之風氣,必起於天子。那天子之內呢?還有什麼?私心。天子的私心都藏於何處?這帝王私心之所在,便在後宮。那兒有他最心愛的人,故而在他心中的份量,足與天下等值。”

  <Remark>在帝制獨裁體制下,在家天下,以倫理學為執政理論基礎的執政機制必然受皇帝的後宮影響極大。遠如呂后、武則天,近如慈禧。

  Part2,第3、4、5自然段。

  告訴小皇帝可以依靠誰,文官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武將是向寵。同時告訴小皇帝一般人別信他,都是小人,來禍害你的。

  <Remark>往好的方向來說,這是在向皇帝推薦優秀幹部;反過來也可以說你是在結黨,是否營私待定。

  Part3,第6、7自然段。

  可能諸葛亮也意識到上面的語氣不太合適,有點像老爸教訓自己的兒子,雖然叫你相父,你也別當真啊!而且在人事方面有點搞黨爭的嫌疑,於是開始打苦情牌,追溯自己與老皇帝的關係,這些都是老皇帝讓我告訴你的!

  <Remark>確實是用心良苦,不過小皇帝完全可以這樣想,“媽的,這老東西又拿我死去的老爹來壓我!”

  Part4,第8、9自然段。

  說的差不多了,該結束了。要出征了,向小皇帝立個軍令狀,也再次告誡小皇帝要聽人勸吃飽飯,要有主見。

  <Remark>羅裡吧嗦,絮絮叨叨,保姆真不是好當的啊。

  整體感知:

  本文言辭懇切,將軍國大事、執政原則都非常清晰地表述出來,可以說是手把手地在教小皇帝。但是通篇都在說自己要報先帝知遇之恩,眾將士也是為了報先帝知遇之恩,似乎忽略了小皇帝的個人感受。如果他所用的人都只是衝著自己老爸的面子給自己幹活,並不怎麼真心服自己,估計他幹起來也不會怎麼樂意。雖然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社會總是要推崇下先帝,但也不能這麼幹啊,再怎麼孝順,也得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康熙、雍正、乾隆莫不如是,並不是一定要用先帝的臣子才能保證國家興旺、政治穩定。所謂“江山代有人才出”,或許正是諸葛亮對人才梯隊建設的忽視,導致了三國後期蜀國再無傑出之士可用。

  另外,本文中似乎只是泛泛地進行告誡小皇帝要親賢臣遠小人,並沒有提出什麼具體的政策,更沒有告訴小皇帝如何自己去發現人才,只是說“看看,這幾個人都是先帝給你選的,你要聽他們的話哦”。這就略顯扯淡了,不談人才的標準,這就導致,小皇帝若非天賦異稟,不懂潛規則的話,將永遠無法自己發現真正需要的人才。

  綜合來看,這個真是“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了。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評註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四句總提當時形勢,警策劉禪發憤圖強。起筆凝重,定下全篇基調。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四句剖析人心。實際上這是對劉禪委婉而尖銳的規勸,言外之意是劉禪是沾父親的德澤,自己還沒有懾服眾人的威望。所以下文就告誡要繼承和發揚劉備的作風。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廣開言路是修明政治的先決條件,故首先提出。“誠宜”“不宜”,發起一篇告誡之意。
從分析形勢入手,首先提出要廣開言路。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嚴明賞罰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徑,故特別強調。諸葛亮提出這點,是因為鑑於漢末皇朝顛覆的教訓:懦弱無能的皇帝容易親信宮中近侍,受他們的牽制,而與朝中執政官員對立,造成互相傾軋的混亂局面,最後導致亡國。據《三國志·蜀書·董允傳》記載,劉禪寵信宦官黃皓,董允常對禪勸諫,黃皓也不敢為非。董允死後,黃皓“操弄威柄,終至覆國”。此雖後事,但劉禪的弱點諸葛亮不會不有所覺察。這裡的話是有針對性的。
接著提出要嚴明賞罰,秉法持正。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為保證出師以後蜀國內政穩定,諸葛亮對人事安排作了周密的考慮,向劉禪推舉一批賢能,作為輔佐。
推舉宮中賢臣。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舉薦可靠的將領,交代營中事宜。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規勸後主吸取歷史教訓。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列舉歷史經驗教訓,說明任人唯親的危害。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指出要圖復興,必須親信忠良。
列舉歷史經驗教訓,強調依靠賢臣的重要性。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自述早年志趣。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自敘本志/淡泊名利,志趣過人。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回顧與先帝患難與共的艱苦歷程。自述出身經歷。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謹慎”是對諸葛亮的精確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一語所本。
【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述說受命以來的辛勤。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說明出師北伐,勢在必行,並表明自己效忠蜀漢的赤心。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再次叮嚀依靠大臣理好朝政。
說明北伐時機成熟,表明興復漢室的決心。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出師誓言。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出師後朝臣、後主職責分明,再三關照,語重心長。
交代出師後朝政事宜,反覆叮嚀後主牢記劉備遺訓。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言。】
結語表明臨行前百感交集,無限戀念之情。這本來是套語,但在本文卻自然得體,讀者竟不覺其為套語。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分層解析

  本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的主見。

  第二部分(6~7段)追憶經歷,忠劉氏,興師北伐表心願。

  第三部分(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歸結責任。

  全文以議論為主而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都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具體地說,

  第一部分是寓情於議,在談論形勢、任務、治國方針和歷史經驗之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後主劉禪能夠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因此一開始就提到“先帝創業”,接著依次說先帝對賢臣的“殊遇”、“簡拔”賢臣的標準和論史時的“嘆息痛恨”,既表達了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又有激發劉禪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於事,在敘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隨先帝創業經過和“受命以來”的工作的同時,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激之情,表達了效忠劉備父子的心願。

  第三部分中,“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辭情懇切,更足以催人淚下,是諸葛亮感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後世影響

  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讚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並論,說“至於文舉(孔融,字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一時之英也。”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感人之深,於此可見。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三國鼎立形勢形成後,中原的曹魏實力最強,蜀漢的實力最弱。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了鞏固的統治地區,有了政治鬥爭的立腳點。為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諸葛亮一方面率兵親征中原;另一方面對內政提出積極建議,主張“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謹慎用人。他的這些主張是針對當時蜀漢統治的時弊而發的。做為一個政治家,能夠分析、認識社會現實,並有針對性地提出醫治方法,表現了他的政治才能。由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並不完全是出於回報劉備“三顧”的恩遇,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恢復漢室”的政治抱負。他憂心國事,鞠躬盡瘁的忠忱,正是他實現其政治抱負的表現。這是歷史上的政治家諸葛亮的可貴之處。

  諸葛亮的政治抱負是有著很大的階級侷限的。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上。東漢統治者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才激起廣大農民階級的反抗和鬥爭,最後形成各地軍閥稱雄割據的鬥爭形勢。諸葛亮不顧這種現實,強調“興復漢室”,這正是他的封建正統思想的表現。在諸葛亮看來,只要最高明統治者是個姓劉的,就可以天下太平,這是歷史唯心主義。

  文章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帝創業未半……可計日而可待也)包括五個自然段。文章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勢,並據此提出了改革時弊,勵精圖治的建議。對形勢的分析,是他提出建議的基礎。雖然話不多,卻很重要。接著提出了對內政的建議:第一項建議是“開張聖聽”,作者指出,蜀漢的形勢雖然“危急存亡”,但先帝所遺老臣中,“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只要能“開張聖聽”,就可以發揮這些人的積極作用,鞏固、發展蜀漢政權。第二項建議是賞罰嚴明,“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第三項建議是“親賢臣,遠小人”,因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而“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這條建議,是漢室興衰的歷史經驗的總結。

  第二部分(臣本布衣……不知所言)包括四個自然段。文章敘述了作者二十年來以身許國的經過,表露出作者勤於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使後主體念創業的艱難,從而發憤圖強,振興蜀漢天下。在敘述二十年的經歷之後,作者又講到劉備對他的囑託和他自己受託的心情,表示了自己出師北伐的決心,最後再次囑咐後主要“自謀”、要“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表現了作者臨出征時,對後主的無限依戀。

  由於此文是奏章,內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由於諸葛亮要讓劉禪知道創業的艱難,激勵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因而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過。又由於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著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具體地說,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後部分重在動之以情。總的是以議論為主,融以敘事和抒情。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闢,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餘字的篇幅裡,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後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全文既不借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後主聽用嬖暱小人,或難於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明白剴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遭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採取幽隱詭幻的表現手法。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統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詞,是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諸葛亮的提煉,後來都用為成語,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參考資料:

1、吳建國.詩神的回眸·中國古代卷[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8(11):155-156. 2、方春榮.出師一表真名世——諸葛亮《出師表》賞析[J].祕書工作,2006(1):39-41. 3、袁行霈.歷代名篇賞析整合(上).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12):362-365. 4、羅超.《出師表》賞析[J].雲南檔案,2015(10):22-23. 5、董樹榮,傅建芬.前《出師表》賞析[J].領導之友,2014(4):59-60. 6、韓克亮.情理交融的傳世佳作——《出師表》賞析[J].初中生輔導,2002(4):25-26.

段意概括

一:分析蜀國面臨的形勢,向劉禪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廣開言路)
二:向劉禪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賞罰分明)
三:親賢遠佞。
四:自述身世,回顧三顧茅廬至臨危受命以來與先帝共同創業的歷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與對先帝的無限感激。
五:追述先帝託孤以來的心情及做法,闡述自己興復漢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報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強調每個人的分工與職責,表明自己出師的決心和信心。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內容理解

  1.《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2.全文共9段,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三條建議。這一部分又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的建議。

  第二層(第2段):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第三層(第3-5段):推薦文臣、武將中的賢良,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建議(親賢遠佞),這是三條建議的核心。“廣開言路”意在“親賢臣”,“嚴明賞罰”意在“遠小人”。

  第二部分(第6-7段):追敘往事,表達了“興漢室”的決心和“報先帝”、“忠陛下”的真摯感情。

  第三部分(第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對“已”,承“討賊興復之效”;對“賢臣”,揚“興德之言”;對“後主”,行“自謀”之宜。各方面的職責分明,要求明確,此情懇切,表達了誠摯的希望,顯示了作者對自己和對朝廷諸臣的嚴格要求。最後十二個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師前複雜的心情和對劉氏父子的深情。

  3.諸葛亮為蜀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建興五年(227),他率師北上伐魏,在出師前寫下了這篇傳誦千古的表文。陸游曾稱讚它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學習時,要反覆閱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全文要點

  分析形勢――提出三條建議―――敘經歷感帝恩――出師目標 ―――歸結責任

  作者思想感情:報先帝而忠陛下

  1.賞罰同一標準: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三條建議是:

  ①開張聖聽(廣開言路);

  ②嚴明賞罰(賞罰分明);

  ③親賢臣,遠小人( 親賢遠佞)

  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 ( 親賢遠佞)

  3.分析形勢:

  ①不利的客觀條件:“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有利的主觀條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4.作者志趣(無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5.臨危受命(創業艱難、患難與共)的經歷:“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6.先後漢興衰原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7.出師目標(“大事”、政治願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

  8.三顧茅廬(追隨先帝驅馳)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9.表達感情: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判斷句

①是沒有明確語言標誌的判斷句:
1.此皆良實
譯文: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
2.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譯文: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②“也”,判斷句標誌:
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譯文: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先漢興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譯文: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
3.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譯文:這真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時間啊。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相關成語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只知道是其作幕梓州後期之作,此詩寫在百花爭豔的春天,在作詩之時寒梅早已開過,所以題為“憶梅”。

參考資料:

1、陳永正.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李商隱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69 2、劉學鍇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1140-1141

文言現象

  這是李商隱作幕梓州(治今四川三臺)後期之作。寫在百花爭豔的春天,寒梅早已開過,所以題為“憶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滯留在遠離家鄉的地方,依依不捨的嚮往著春天的景物。“定定住天涯”,可看得出一開始詩人的思緒並不在梅花上面,而是因為滯留異鄉而苦。梓州(今四川三臺)離長安一千八百餘里,以唐代疆域之遼闊而竟稱“天涯”,與其說是地理上的,不如說是心理上的。李商隱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況下應柳仲郢之闢,來到梓州的。獨居異鄉,寄跡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悶,想不到竟一住數年,意緒之無聊鬱悶更可想而知。這句就是這個痛苦靈魂的心聲。定定即是“死死地”、“牢牢地”,詩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遠地被釘死在這異鄉的土地上了。這裡,有強烈的苦悶,有難以名狀的厭煩,也有無可奈何的悲哀。屈複評此句說:“‘定定’字俚語入詩卻雅。”這個“雅”,似乎可以理解為富於藝術表現力。

  為了克服思鄉之情,留滯之悲所苦的詩人,精神上不能不尋找慰藉,於是就有了第二句的轉折:“依依向物華”。“物華”,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對美好春色時親切留戀的情緒。詩人在百花爭豔的春色面前似乎暫時得到了安慰,從內心深處升起一種對美好事物的無限依戀的柔情,一、二兩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實際上“依依向物華”是因為“定定住天涯”而生,兩種相反的感情是具有因果關係的。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小詩的後兩句是說,寒梅最能惹起人們的怨恨,因為老是當作去年開的花。

  三四兩句,詩景又出現更大的轉折。面對奼紫嫣紅的“物華”,使人不禁想起了梅花。它先春而開,到百花盛開時,卻早已花凋香盡,詩人遺憾之餘,便不免對它怨恨起來了。由“向物華”而想到梅花,,這是一層曲折,由想到梅花而怨恨梅花,這又是一層曲折。“恨”正是“憶”的發展與深化。正像深切期待的失望會轉化為怨恨一樣。

  李商隱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呢,是有著更內在的原因的,“寒梅”先春而開,望春而凋的特點,使詩人很自然的聯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緊接著一連串不幸和打擊,到入川以後,已經是少年壯志成浮雲,意緒頗為頹唐了,這早朽先凋,不能與百花共享春天溫暖的“寒梅”,不正是詩人自己的寫照嗎?正因為如此,看到和想到它,就會觸動內心深處的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感,詩人自然不免要發出“寒梅最堪恨”的嗟嘆了。

  這首《憶梅》,意極曲折,卻並不給人以散漫破碎、雕琢傷真之感,關鍵在於層層轉折都離不開詩人沉淪羈泊的身世。這樣一來,便顯得此詩潛氣內轉,在曲折中見渾成,在繁多中見統一,達到有神無跡的境界。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市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4.04 :1140-1141 2、劉學鍇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1140-1141

重讀出師表的幾點認識

  從文章結構上來看,全文可以分為4部分:

  Part1,由前兩個自然段組成。

  指出當今天下的基本形勢和執政的基本原則,接著提出了基本政策。

  按逆向思維來分析,似乎小皇帝的某些作為讓老丞相有些不滿,結合歷史上的情況,應該與劉禪偏信宦官有關。於是開宗名義,告訴小皇帝應該端正態度,內外一體。

  《英雄志》22卷第九章《天之歷數在爾躬》中曾對一國興衰發表過一些看法,似乎是暗合此處的,茲錄於此:

  “欲知一國之興衰,必先觀何處?觀一物,必先觀其內。何為一國之內?為百姓。何為百姓之內?為法制風氣。那法制風氣之內呢?天下之風氣,必起於天子。那天子之內呢?還有什麼?私心。天子的私心都藏於何處?這帝王私心之所在,便在後宮。那兒有他最心愛的人,故而在他心中的份量,足與天下等值。”

  <Remark>在帝制獨裁體制下,在家天下,以倫理學為執政理論基礎的執政機制必然受皇帝的後宮影響極大。遠如呂后、武則天,近如慈禧。

  Part2,第3、4、5自然段。

  告訴小皇帝可以依靠誰,文官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武將是向寵。同時告訴小皇帝一般人別信他,都是小人,來禍害你的。

  <Remark>往好的方向來說,這是在向皇帝推薦優秀幹部;反過來也可以說你是在結黨,是否營私待定。

  Part3,第6、7自然段。

  可能諸葛亮也意識到上面的語氣不太合適,有點像老爸教訓自己的兒子,雖然叫你相父,你也別當真啊!而且在人事方面有點搞黨爭的嫌疑,於是開始打苦情牌,追溯自己與老皇帝的關係,這些都是老皇帝讓我告訴你的!

  <Remark>確實是用心良苦,不過小皇帝完全可以這樣想,“媽的,這老東西又拿我死去的老爹來壓我!”

  Part4,第8、9自然段。

  說的差不多了,該結束了。要出征了,向小皇帝立個軍令狀,也再次告誡小皇帝要聽人勸吃飽飯,要有主見。

  <Remark>羅裡吧嗦,絮絮叨叨,保姆真不是好當的啊。

  整體感知:

  本文言辭懇切,將軍國大事、執政原則都非常清晰地表述出來,可以說是手把手地在教小皇帝。但是通篇都在說自己要報先帝知遇之恩,眾將士也是為了報先帝知遇之恩,似乎忽略了小皇帝的個人感受。如果他所用的人都只是衝著自己老爸的面子給自己幹活,並不怎麼真心服自己,估計他幹起來也不會怎麼樂意。雖然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社會總是要推崇下先帝,但也不能這麼幹啊,再怎麼孝順,也得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康熙、雍正、乾隆莫不如是,並不是一定要用先帝的臣子才能保證國家興旺、政治穩定。所謂“江山代有人才出”,或許正是諸葛亮對人才梯隊建設的忽視,導致了三國後期蜀國再無傑出之士可用。

  另外,本文中似乎只是泛泛地進行告誡小皇帝要親賢臣遠小人,並沒有提出什麼具體的政策,更沒有告訴小皇帝如何自己去發現人才,只是說“看看,這幾個人都是先帝給你選的,你要聽他們的話哦”。這就略顯扯淡了,不談人才的標準,這就導致,小皇帝若非天賦異稟,不懂潛規則的話,將永遠無法自己發現真正需要的人才。

  綜合來看,這個真是“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了。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評註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四句總提當時形勢,警策劉禪發憤圖強。起筆凝重,定下全篇基調。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四句剖析人心。實際上這是對劉禪委婉而尖銳的規勸,言外之意是劉禪是沾父親的德澤,自己還沒有懾服眾人的威望。所以下文就告誡要繼承和發揚劉備的作風。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廣開言路是修明政治的先決條件,故首先提出。“誠宜”“不宜”,發起一篇告誡之意。
從分析形勢入手,首先提出要廣開言路。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嚴明賞罰是修明政治的根本途徑,故特別強調。諸葛亮提出這點,是因為鑑於漢末皇朝顛覆的教訓:懦弱無能的皇帝容易親信宮中近侍,受他們的牽制,而與朝中執政官員對立,造成互相傾軋的混亂局面,最後導致亡國。據《三國志·蜀書·董允傳》記載,劉禪寵信宦官黃皓,董允常對禪勸諫,黃皓也不敢為非。董允死後,黃皓“操弄威柄,終至覆國”。此雖後事,但劉禪的弱點諸葛亮不會不有所覺察。這裡的話是有針對性的。
接著提出要嚴明賞罰,秉法持正。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為保證出師以後蜀國內政穩定,諸葛亮對人事安排作了周密的考慮,向劉禪推舉一批賢能,作為輔佐。
推舉宮中賢臣。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舉薦可靠的將領,交代營中事宜。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規勸後主吸取歷史教訓。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列舉歷史經驗教訓,說明任人唯親的危害。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指出要圖復興,必須親信忠良。
列舉歷史經驗教訓,強調依靠賢臣的重要性。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自述早年志趣。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自敘本志/淡泊名利,志趣過人。
【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回顧與先帝患難與共的艱苦歷程。自述出身經歷。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謹慎”是對諸葛亮的精確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一語所本。
【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述說受命以來的辛勤。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說明出師北伐,勢在必行,並表明自己效忠蜀漢的赤心。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再次叮嚀依靠大臣理好朝政。
說明北伐時機成熟,表明興復漢室的決心。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出師誓言。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出師後朝臣、後主職責分明,再三關照,語重心長。
交代出師後朝政事宜,反覆叮嚀後主牢記劉備遺訓。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言。】
結語表明臨行前百感交集,無限戀念之情。這本來是套語,但在本文卻自然得體,讀者竟不覺其為套語。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分層解析

  本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的主見。

  第二部分(6~7段)追憶經歷,忠劉氏,興師北伐表心願。

  第三部分(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歸結責任。

  全文以議論為主而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都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具體地說,

  第一部分是寓情於議,在談論形勢、任務、治國方針和歷史經驗之中,貫穿著一條明顯的抒情線索,就是希望後主劉禪能夠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因此一開始就提到“先帝創業”,接著依次說先帝對賢臣的“殊遇”、“簡拔”賢臣的標準和論史時的“嘆息痛恨”,既表達了對先帝的崇拜、愛戴之情,又有激發劉禪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於事,在敘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隨先帝創業經過和“受命以來”的工作的同時,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激之情,表達了效忠劉備父子的心願。

  第三部分中,“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這句話辭情懇切,更足以催人淚下,是諸葛亮感恩圖報心情的集中表現。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後世影響

  諸葛亮這篇表文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讚揚,被視為表中的代表作。劉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薦禰衡表》相提並論,說“至於文舉(孔融,字文舉)之薦禰衡,氣揚采飛;孔明之辭後主,志盡文暢。雖華實異旨,並一時之英也。”陸游在《書憤》中寫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的《正氣歌》亦云:“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感人之深,於此可見。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三國鼎立形勢形成後,中原的曹魏實力最強,蜀漢的實力最弱。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了鞏固的統治地區,有了政治鬥爭的立腳點。為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諸葛亮一方面率兵親征中原;另一方面對內政提出積極建議,主張“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謹慎用人。他的這些主張是針對當時蜀漢統治的時弊而發的。做為一個政治家,能夠分析、認識社會現實,並有針對性地提出醫治方法,表現了他的政治才能。由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諸葛亮輔佐劉備、劉禪,並不完全是出於回報劉備“三顧”的恩遇,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恢復漢室”的政治抱負。他憂心國事,鞠躬盡瘁的忠忱,正是他實現其政治抱負的表現。這是歷史上的政治家諸葛亮的可貴之處。

  諸葛亮的政治抱負是有著很大的階級侷限的。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上。東漢統治者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才激起廣大農民階級的反抗和鬥爭,最後形成各地軍閥稱雄割據的鬥爭形勢。諸葛亮不顧這種現實,強調“興復漢室”,這正是他的封建正統思想的表現。在諸葛亮看來,只要最高明統治者是個姓劉的,就可以天下太平,這是歷史唯心主義。

  文章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帝創業未半……可計日而可待也)包括五個自然段。文章分析了“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形勢,並據此提出了改革時弊,勵精圖治的建議。對形勢的分析,是他提出建議的基礎。雖然話不多,卻很重要。接著提出了對內政的建議:第一項建議是“開張聖聽”,作者指出,蜀漢的形勢雖然“危急存亡”,但先帝所遺老臣中,“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只要能“開張聖聽”,就可以發揮這些人的積極作用,鞏固、發展蜀漢政權。第二項建議是賞罰嚴明,“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第三項建議是“親賢臣,遠小人”,因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而“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這條建議,是漢室興衰的歷史經驗的總結。

  第二部分(臣本布衣……不知所言)包括四個自然段。文章敘述了作者二十年來以身許國的經過,表露出作者勤於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使後主體念創業的艱難,從而發憤圖強,振興蜀漢天下。在敘述二十年的經歷之後,作者又講到劉備對他的囑託和他自己受託的心情,表示了自己出師北伐的決心,最後再次囑咐後主要“自謀”、要“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表現了作者臨出征時,對後主的無限依戀。

  由於此文是奏章,內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由於諸葛亮要讓劉禪知道創業的艱難,激勵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因而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過。又由於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著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具體地說,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後部分重在動之以情。總的是以議論為主,融以敘事和抒情。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闢,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餘字的篇幅裡,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後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全文既不借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後主聽用嬖暱小人,或難於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明白剴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遭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採取幽隱詭幻的表現手法。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統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詞,是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諸葛亮的提煉,後來都用為成語,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參考資料:

1、吳建國.詩神的回眸·中國古代卷[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8(11):155-156. 2、方春榮.出師一表真名世——諸葛亮《出師表》賞析[J].祕書工作,2006(1):39-41. 3、袁行霈.歷代名篇賞析整合(上).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12):362-365. 4、羅超.《出師表》賞析[J].雲南檔案,2015(10):22-23. 5、董樹榮,傅建芬.前《出師表》賞析[J].領導之友,2014(4):59-60. 6、韓克亮.情理交融的傳世佳作——《出師表》賞析[J].初中生輔導,2002(4):25-26.

段意概括

一:分析蜀國面臨的形勢,向劉禪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廣開言路)
二:向劉禪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賞罰分明)
三:親賢遠佞。
四:自述身世,回顧三顧茅廬至臨危受命以來與先帝共同創業的歷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與對先帝的無限感激。
五:追述先帝託孤以來的心情及做法,闡述自己興復漢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報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強調每個人的分工與職責,表明自己出師的決心和信心。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內容理解

  1.《出師表》是諸葛亮出師伐魏臨行前寫給後主劉禪的奏章。文中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臣,遠小人,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2.全文共9段,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三條建議。這一部分又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的建議。

  第二層(第2段):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

  第三層(第3-5段):推薦文臣、武將中的賢良,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建議(親賢遠佞),這是三條建議的核心。“廣開言路”意在“親賢臣”,“嚴明賞罰”意在“遠小人”。

  第二部分(第6-7段):追敘往事,表達了“興漢室”的決心和“報先帝”、“忠陛下”的真摯感情。

  第三部分(第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對“已”,承“討賊興復之效”;對“賢臣”,揚“興德之言”;對“後主”,行“自謀”之宜。各方面的職責分明,要求明確,此情懇切,表達了誠摯的希望,顯示了作者對自己和對朝廷諸臣的嚴格要求。最後十二個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師前複雜的心情和對劉氏父子的深情。

  3.諸葛亮為蜀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蜀漢建興五年(227),他率師北上伐魏,在出師前寫下了這篇傳誦千古的表文。陸游曾稱讚它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學習時,要反覆閱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全文要點

  分析形勢――提出三條建議―――敘經歷感帝恩――出師目標 ―――歸結責任

  作者思想感情:報先帝而忠陛下

  1.賞罰同一標準: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三條建議是:

  ①開張聖聽(廣開言路);

  ②嚴明賞罰(賞罰分明);

  ③親賢臣,遠小人( 親賢遠佞)

  最重要的一條是:親賢臣,遠小人 ( 親賢遠佞)

  3.分析形勢:

  ①不利的客觀條件:“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有利的主觀條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4.作者志趣(無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5.臨危受命(創業艱難、患難與共)的經歷:“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6.先後漢興衰原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7.出師目標(“大事”、政治願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

  8.三顧茅廬(追隨先帝驅馳)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9.表達感情: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判斷句

①是沒有明確語言標誌的判斷句:
1.此皆良實
譯文: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
2.此悉貞良死節之臣
譯文:這些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
②“也”,判斷句標誌:
1.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譯文:親近賢臣,遠離小人,這是先漢興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譯文: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
3.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譯文:這真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時間啊。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相關成語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只知道是其作幕梓州後期之作,此詩寫在百花爭豔的春天,在作詩之時寒梅早已開過,所以題為“憶梅”。

參考資料:

1、陳永正.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李商隱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69 2、劉學鍇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1140-1141

文言現象

  這是李商隱作幕梓州(治今四川三臺)後期之作。寫在百花爭豔的春天,寒梅早已開過,所以題為“憶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滯留在遠離家鄉的地方,依依不捨的嚮往著春天的景物。“定定住天涯”,可看得出一開始詩人的思緒並不在梅花上面,而是因為滯留異鄉而苦。梓州(今四川三臺)離長安一千八百餘里,以唐代疆域之遼闊而竟稱“天涯”,與其說是地理上的,不如說是心理上的。李商隱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況下應柳仲郢之闢,來到梓州的。獨居異鄉,寄跡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悶,想不到竟一住數年,意緒之無聊鬱悶更可想而知。這句就是這個痛苦靈魂的心聲。定定即是“死死地”、“牢牢地”,詩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遠地被釘死在這異鄉的土地上了。這裡,有強烈的苦悶,有難以名狀的厭煩,也有無可奈何的悲哀。屈複評此句說:“‘定定’字俚語入詩卻雅。”這個“雅”,似乎可以理解為富於藝術表現力。

  為了克服思鄉之情,留滯之悲所苦的詩人,精神上不能不尋找慰藉,於是就有了第二句的轉折:“依依向物華”。“物華”,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對美好春色時親切留戀的情緒。詩人在百花爭豔的春色面前似乎暫時得到了安慰,從內心深處升起一種對美好事物的無限依戀的柔情,一、二兩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實際上“依依向物華”是因為“定定住天涯”而生,兩種相反的感情是具有因果關係的。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小詩的後兩句是說,寒梅最能惹起人們的怨恨,因為老是當作去年開的花。

  三四兩句,詩景又出現更大的轉折。面對奼紫嫣紅的“物華”,使人不禁想起了梅花。它先春而開,到百花盛開時,卻早已花凋香盡,詩人遺憾之餘,便不免對它怨恨起來了。由“向物華”而想到梅花,,這是一層曲折,由想到梅花而怨恨梅花,這又是一層曲折。“恨”正是“憶”的發展與深化。正像深切期待的失望會轉化為怨恨一樣。

  李商隱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呢,是有著更內在的原因的,“寒梅”先春而開,望春而凋的特點,使詩人很自然的聯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緊接著一連串不幸和打擊,到入川以後,已經是少年壯志成浮雲,意緒頗為頹唐了,這早朽先凋,不能與百花共享春天溫暖的“寒梅”,不正是詩人自己的寫照嗎?正因為如此,看到和想到它,就會觸動內心深處的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感,詩人自然不免要發出“寒梅最堪恨”的嗟嘆了。

  這首《憶梅》,意極曲折,卻並不給人以散漫破碎、雕琢傷真之感,關鍵在於層層轉折都離不開詩人沉淪羈泊的身世。這樣一來,便顯得此詩潛氣內轉,在曲折中見渾成,在繁多中見統一,達到有神無跡的境界。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市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4.04 :1140-1141 2、劉學鍇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1140-1141

詩人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