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小學古詩 春天 詠物 寫雨 喜悅 早教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 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 寫景

譯文

譯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節氣,正是在春天植物萌發生長的時侯。
隨著春風在夜裡悄悄落下,無聲的滋潤著春天萬物。
雨夜中田間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燈火獨自閃爍。
天剛亮時看著那雨水潤溼的花叢,嬌美紅豔,整個錦官城變成了繁花盛開的世界。

註釋
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
乃:就。發生:萌發生長。
發生:萌發生長。
潛(qián):暗暗地,悄悄地。這裡指春雨在夜裡悄悄地隨風而至。
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曉:天剛亮的時候。紅溼處:雨水溼潤的花叢。
紅溼處:指有帶雨水的紅花的地方。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變得沉重。
重:讀作zhòng,沉重。
錦官城:成都的別稱。

參考資料: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158-159 2、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180-181

評解

  平常之景最為難寫,能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臨其境,只有大詩人能夠做到。這是一首五律。前兩聯用流水對,把春雨的神韻一氣寫下,末聯寫一種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體。詩人是按先"傾耳聽雨"、再"舉首望雨"、後"閉目想象"的過程和角度,去表現春夜好雨的。詩從聽覺寫至視覺,乃至心理感覺,從當夜想到清晨,結構嚴謹,描寫細膩;語言錘鍊精工;巧妙地運用了擬人、對比等具有較強表現力的藝術手法。詩中句句繪景,句句寫情,不用喜悅歡愉之類詞彙,卻處處透露出喜悅的氣息、明快的情調。《瀛奎律髓匯評》引紀昀語:"此是名篇,通體精妙,後半尤有神。"

  在擇韻上,詩人以韻就情,他選擇的"庚"韻,是後鼻韻母,其發音過程較長,客觀上拖慢了整首詩涵詠的時間和語調,這恰恰宜於表達詩中喜悅而不衝動、醇厚而不奔放的綿長細膩的情感。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鑑賞

  杜甫這首五言律詩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詩篇之一,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當時,詩人在親戚和朋友的幫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經營,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經過長期顛沛流離和飽經憂患的杜甫,生活總算暫時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對成都自然景物進行深入的觀察和細緻的琢磨,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不少吟詠它們的詩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詩一開頭,杜甫就讚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為什麼是“好雨”?因為在春季農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潤。農諺雲:“春雨貴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寶貴。由於成都地處“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氣候溫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雖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卻又有明媚的陽光。這就正如詩人在另一首詩中所描繪的:“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水檻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時,雨就降下來了,它是“知時節”的,所以“當春乃發生”。這種為萬物生長所必須的“及時雨”,真是難得的好雨!這兩句詩,是採取擬人化的手法進行描繪的。把無情作有情,把無知當有知,杜甫作詩常常如此。這裡把春雨當作有知覺的,故它能根據需要,應時而降。詩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應,極為傳神,詩人喜雨的心情躍然紙上。

  接著,第三、四兩句既描寫了春雨的動態,又傳出了它的潤物之神。因為好雨下在夜裡,故詩人著重是從“聽覺”上去描繪雨景的。雨細而不能驟,隨夜色而逐漸隱沒。它悄悄而來,默默無聲,不為人們所覺察,故稱為“潛入夜”。這樣不聲不響地下的雨,當然是滋潤萬物的細雨。“細無聲”,正好恰當地表現了它的可貴精神。這裡的“潛”字和“細”字都用得準確、貼切,前者透露出風很微,後者說明了雨極小。這恰如仇兆鰲所說:“曰潛、曰細,寫得脈脈綿綿,於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杜詩詳註》卷十)

  第五、六兩句是進一步從“視覺”上描繪夜雨景色。“野徑”指田野間的小路,是指地上;“雲”是指天空。由於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濃雲密佈,群星潛藏,月色無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團漆黑,正說明雨意正濃。而一片墨黑的世界裡,唯有江邊船上放射出一線光芒,並且顯得格外明亮。這是一幅極其生動的雨中夜景圖。詩人在這裡所用的“俱”字和“獨”字,都是為了突出這種景象。而在這種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詩人自己驚喜的感情。

  最後兩句是寫雨後曉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霽,整個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頭來。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至此,詩人對喜雨的感情達到了高潮,於是“花重錦官城”的詩句衝口進發而出,真是“通體精妙,後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說:“束語‘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這首詩描寫細膩、動人。詩的情節從概括的敘述到形象的描繪,由耳聞到目睹,自當晚到次晨,結構謹嚴。用詞講究。頗為難寫的夜雨景色,卻寫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從字裡行間。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悅的春天氣息。這首詩題雖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詩不露喜字,卻又始終充滿喜意。顯然,詩人這種感情的產生絕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而有其現實基礎。據史書記載,在他寫作此詩的前一年,京畿一帶就有嚴重災荒,“米鬥至七千錢,人相食”(《資治通鑑·唐紀》)。因此,杜甫一聽到雨聲,就感到無限喜悅,這喜悅恰好反映了詩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本詩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為什麼好呢,因為它“知時節”。這裡就是把雨擬人化,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緊接著頸聯從視覺角度描寫雨夜景色。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裡全是黑沉沉的雲,地上也像雲一樣黑。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這兩句寫出了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瞭雲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尾聯是想象中的雨後情景,緊扣題中的“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後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豔欲滴。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溼”,一朵朵紅豔豔、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紅溼”“花重”等字詞的運用,充分說明詩人體物細膩。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們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裡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裡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於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所寫,是詩人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裡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於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是詩人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後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和那些朱門裡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自然也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

參考資料:

1、程千帆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522-523 . 2、 蔡文.品讀《春夜喜雨》.甘肅教育報,2007,12 .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杜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轉徙的生活後,終於來到成都定居。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 .唐詩鑑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 :180-181 .

2、 程千帆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522-523 .

譯文及註釋二

  李白這首《長歌行》深受同題古辭的影響。長歌行古辭或寫及時建功立業,不要老大傷悲;或寫遊仙服藥,延年長壽;或寫遊子思鄉,感傷人命短促。陸機《長歌行》恨功名薄,竹帛無宣;謝靈運《長歌行》感時光流速,壯志消磨;梁元帝《長歌行》寫及時行樂;沈約《長歌行》寫羈旅行後倦戀金華殿,功名未著,竹帛難宣。總之李白之前運用長歌行古題者,均觸景感時,抒寫悲傷之情,寄寓著他們對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悵惘感傷的心靈。李白由此感悟人生,聯想反思自己功業無成,遊仙不果,重蹈古人的覆轍,陷入痛苦之中,不抒不快。於是盡情傾吞,激昂文字,悲歌式的心靈,融匯著千古人所共有的情愫,感發著人意,體驗著人生的苦樂。

  此詩前十句為第一段。

  開端兩句,總述桃李迎春得朝陽而鮮花怒放,爭芳吐豔,然而它也只是榮華當年。一年一度春芳桃李,這是自然規律,因而桃李花開是春天的象徵,是美好的象徵。經過幽閉冬藏的寒日籠照之後,轉而接受春日溫暖的朝陽撫摸,使大地萬物頓感復甦,呈現了活躍的旺盛的生命力,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精神倍增,昂揚奮進,這是物之常理與人之常情。故人們把人生美好時刻稱之為青春。可是作者認知不限於此,而更深入探索桃李迎春吐豔,其條件是須春陽細膩的化育,苦心無私地用功,生存發展離不開春日陽光。由此作者更悟出君臣關係的相互依存的道理,預伏後面“功名不早著”之因。日這個描寫意象在古詩中曾有象徵君王之意。桃李遇春陽而開,賢相逢明君而榮,自然常律與人事常理,有其相似之點,明寫桃李,暗喻君臣事理。這可能是用“得日開”的甘苦用心吧!美好意象的描寫,深含著美好感情與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美雖美;但尤感不足之處,只是榮華當年,因而更值得珍惜。

  接著作者連用四句詩讚美春光之妙用,“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枯枝無醜葉,涸水吐清芬。”東風送暖,遍吹大地萬物,陽氣萌發,萬物從蟄伏中甦醒,爭現新姿,構成了一個生命律動的美的境界。因而草木盡欲顯露英姿,冬日的枯枝醜葉敗落淨盡。“無醜葉”的對應之意是“竟美葉”。已經乾涸的水泉,也噴吐著清香的水柱。這四句從開端的桃李花開一點,鋪敘春回大地的全景。桃李豔美又襯托東風不停地化育萬物,草木換新顏,涸泉復吐清芬,盡現出春之美,寫出春之境界。總上六句詩正是詩人觸景所生之美感,又以平淡自然的文字與詩句,繪成春光美的形象與意境,詩人入於境中,而又出於境外,妙筆生花,與境冥合。於平淡的描寫中凝聚著深蘊美與哲理性認知,然而它絕不同於自然教科書的說理。

  這一段後四句則由上面春光境界的描寫而轉入討論,發抒感慨,尋求造成這一美景的力量來源。“大力運天地,羲和無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作者依據中國古代哲學家見解,也認為這是自然界的神力,運轉天地,故而有春、夏、秋、冬四季,因而也就生成了宇宙中萬物的自然生存、發展、死亡的各自規律,形成了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不過人們總是偏愛春日,而厭惡冬日,不過這是當時人們無法改變這一陰陽變化的規律。當然他們也從天地執行不止,時光流速,永無停止中,觀察萬物的生衰,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悟出了一個人生道理,人亦應如春日桃李花一樣,要在青春的美好時刻,展示懷抱,建立豐功偉業。生時為人們仰慕讚美,死後美名留青史,千古流芳。可是在現實中的李白,雖有美好的理想和作人的價值觀,以及奮進不止的精神,但由於得不到“日”(皇帝)的溫暖撫育,年華老大,駕著六龍的日神車,馭手羲和又催趕不停,如不能在青春時早立功名,就更不能留名於竹帛的史書之中。默默無聞地離開人世,故深為痛恨。外在的無形壓力與內在憤激之情的積鬱,終於迸發出憂患不平的心聲。從過去的借鑑,目前的現狀,到未來的預測,拓展時空,言淺而意深,雅正而渾厚,發展了五言古詩的傳統特點。詩寫到這裡詩情與意旨都該停頓,但留給人們的是為何功名不早立,結局又是如何的懸念。

  詩的後十句為第二段。

  頭兩句照應開端,深化詩意。桃李既然是專在追求青春,應青春而顯美容。那麼有人能賒取太陽,使其不動,青春不是永在嗎?“誰”字有疑問之情,本是不能之事,設想其能,從幻想中慰勉自己,從幻境中享受快感,從而減輕了心裡壓力,從困境得到解脫。

  然而幻想是暫時的,當其轉化為現實之時,也就從狂熱轉化為冷靜,用理智濾取生活的軌跡,明確是非與得失,於是鑄成“富貴與神仙,蹉跎兩相失”的痛定思痛的詩句。對於自己的言行作出了新的判斷,知昨日之非。追求富貴功名,神仙長生,這是統治階級的享樂意識和人生價值觀。當了官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標誌,自然富而且貴。於此又滋生長生不死的幻想和妄求,目的永遠保持自己的權貴地位與富裕的生活條件,名與利兩收。求官不得則遊仙,表示超然物外,清高自恃,平等官吏,也能獲得美名。可在唐代它又是作官的終南捷徑,初盛唐的封建士人多通此徑。李白亦不例外,拜謁官吏,尋訪名山高僧仙師,獲取功名富貴。於今兩相失敗,一事無成,虛度年華,悔恨不及,再次跌入痛苦的深淵之中。

  進而想到古人曾說的“人生非金石,”“壽無金石固,豈能長壽考”,於是發展成為“金石猶銷鑠,風霜無久質”。就算人生如金石之固,可金石在長久的風霜侵襲與磨蝕之下,也會使完整之體粉碎為沙礫,更不用說人又不是金石。春之桃李、草木、清泉等也自然難以保持它們春日美姿了。言外之意,人不能長生,其功名富貴就要及早得到,否則就有得不到危險;既或得到了也難以長存。所以古人求仕的經驗,“早據要路津”,實現竹帛留名的人生價值。表面上看這兩句與前兩句無關,然而它是似斷實連,是對遊仙長生的否定。詩意的發展,感情跳蕩,思潮起伏的寫照,因而表現為詩句的跳躍性,留給人們以懸念,追求究竟,誘人深入,弄得水落石出。

  當其悔恨昨非之時,必然改弦更張,作出新的抉擇,“畏落日月後,強歡歌與酒。”及時行樂,縱情歌唱,酣飲消憂。否則就要落在時間的後面,衰朽之軀,想行樂也不可能了,空空地走向死亡世界,白活了一生。一個“強歡”,透露出其內心曲隱之愁情,是不情願地造作歡情,是無歡心地造作歡情,是借歌與酒消解胸中愁情,是一時的麻醉。這種有意識麻醉自己是心靈更痛苦的表現,這是李白藝術上超常的表現,發人人所感而尚未意識到的內心深曲。這是大家路數,而非小家捉襟見肘的手法。

  然而,就是這一點強作排解的自我剋制的希望,也難以達到與滿足,痛心地寫下了結尾詩句:“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嚴酷的秋霜從無仁愛之心,蕭殺萬物,於人也無所惜,突然間降臨,侵害蒲柳之姿。蒲柳為草木之名,體柔弱而經不起風霜,經霜而枯枝敗葉,苦無生機。這裡是用典,《世說新語》記載,顧悅與梁簡文帝同歲,而顧發早白。簡文帝問顧“卿何以先白?”顧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經霜彌茂。”蒲柳之姿是顧自指,松柏之姿喻簡文帝。李白用此典切合自己身份,微賤之軀,經不得風霜摧殘。秋霜這裡既是自然的威力,同時又是象徵邪惡的政治勢力的殘酷打擊。以不可抗禦的力量打擊毫無準備的柔弱微賤之軀,其結果不言自明。結句不僅含蘊豐厚,而感情也至痛。令人不平,催人淚下。真是可以稱作長歌當哭之作。

  李白這篇樂府詩綜合前人同題之作的長處,而自成一格,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清新俊逸,奇偉特出,是大家手筆。詩以比興詩句開其端,觸景生情,但它並非泛詠桃李榮謝,人生無常,及時行樂之作,而是表現出用常得奇,抒寫出超出常人的胸懷壯思,生命的價值。絕非庸庸碌碌的小人私慾,它是盛唐時代精神的高揚。它描寫出一代人的精英的愛國衷腸,對美好的自然春景的讚頌,對愛美與追求美好理想的傾訴,對自己事業無成的憤懣及自我解脫不成的痛苦,敞開心扉,讓人們盡情瞭解他的內心衷曲。一顆跳蕩的心,激盪的變化,萬端的感情,牽動著優美的自然畫面,透視出社會的不公正。美好理想總是難以兌現,為此而憂患著,抗爭著,終不免遭受秋霜的厄運。美好的人性遭受摧殘,不是一個時代的現象,而是階級社會中共有的現象。盛唐社會尤其如此,令人深思。

  李白成功地塑造這天才者遭受厄運的心象,還藉助於他熔鑄古詩的敘事、抒情、議論手法於一爐,運用得出神入化,揮灑自如,成為一個完整藝術表現體系,只見詩境美,而不見技法。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清真美。

參考資料:

1、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12-215

評解

  平常之景最為難寫,能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臨其境,只有大詩人能夠做到。這是一首五律。前兩聯用流水對,把春雨的神韻一氣寫下,末聯寫一種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體。詩人是按先"傾耳聽雨"、再"舉首望雨"、後"閉目想象"的過程和角度,去表現春夜好雨的。詩從聽覺寫至視覺,乃至心理感覺,從當夜想到清晨,結構嚴謹,描寫細膩;語言錘鍊精工;巧妙地運用了擬人、對比等具有較強表現力的藝術手法。詩中句句繪景,句句寫情,不用喜悅歡愉之類詞彙,卻處處透露出喜悅的氣息、明快的情調。《瀛奎律髓匯評》引紀昀語:"此是名篇,通體精妙,後半尤有神。"

  在擇韻上,詩人以韻就情,他選擇的"庚"韻,是後鼻韻母,其發音過程較長,客觀上拖慢了整首詩涵詠的時間和語調,這恰恰宜於表達詩中喜悅而不衝動、醇厚而不奔放的綿長細膩的情感。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鑑賞

  杜甫這首五言律詩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詩篇之一,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當時,詩人在親戚和朋友的幫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經營,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經過長期顛沛流離和飽經憂患的杜甫,生活總算暫時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對成都自然景物進行深入的觀察和細緻的琢磨,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不少吟詠它們的詩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詩一開頭,杜甫就讚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為什麼是“好雨”?因為在春季農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潤。農諺雲:“春雨貴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寶貴。由於成都地處“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氣候溫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雖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卻又有明媚的陽光。這就正如詩人在另一首詩中所描繪的:“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水檻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時,雨就降下來了,它是“知時節”的,所以“當春乃發生”。這種為萬物生長所必須的“及時雨”,真是難得的好雨!這兩句詩,是採取擬人化的手法進行描繪的。把無情作有情,把無知當有知,杜甫作詩常常如此。這裡把春雨當作有知覺的,故它能根據需要,應時而降。詩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應,極為傳神,詩人喜雨的心情躍然紙上。

  接著,第三、四兩句既描寫了春雨的動態,又傳出了它的潤物之神。因為好雨下在夜裡,故詩人著重是從“聽覺”上去描繪雨景的。雨細而不能驟,隨夜色而逐漸隱沒。它悄悄而來,默默無聲,不為人們所覺察,故稱為“潛入夜”。這樣不聲不響地下的雨,當然是滋潤萬物的細雨。“細無聲”,正好恰當地表現了它的可貴精神。這裡的“潛”字和“細”字都用得準確、貼切,前者透露出風很微,後者說明了雨極小。這恰如仇兆鰲所說:“曰潛、曰細,寫得脈脈綿綿,於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杜詩詳註》卷十)

  第五、六兩句是進一步從“視覺”上描繪夜雨景色。“野徑”指田野間的小路,是指地上;“雲”是指天空。由於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濃雲密佈,群星潛藏,月色無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團漆黑,正說明雨意正濃。而一片墨黑的世界裡,唯有江邊船上放射出一線光芒,並且顯得格外明亮。這是一幅極其生動的雨中夜景圖。詩人在這裡所用的“俱”字和“獨”字,都是為了突出這種景象。而在這種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詩人自己驚喜的感情。

  最後兩句是寫雨後曉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霽,整個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頭來。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至此,詩人對喜雨的感情達到了高潮,於是“花重錦官城”的詩句衝口進發而出,真是“通體精妙,後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說:“束語‘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這首詩描寫細膩、動人。詩的情節從概括的敘述到形象的描繪,由耳聞到目睹,自當晚到次晨,結構謹嚴。用詞講究。頗為難寫的夜雨景色,卻寫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從字裡行間。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悅的春天氣息。這首詩題雖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詩不露喜字,卻又始終充滿喜意。顯然,詩人這種感情的產生絕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而有其現實基礎。據史書記載,在他寫作此詩的前一年,京畿一帶就有嚴重災荒,“米鬥至七千錢,人相食”(《資治通鑑·唐紀》)。因此,杜甫一聽到雨聲,就感到無限喜悅,這喜悅恰好反映了詩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本詩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為什麼好呢,因為它“知時節”。這裡就是把雨擬人化,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緊接著頸聯從視覺角度描寫雨夜景色。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裡全是黑沉沉的雲,地上也像雲一樣黑。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這兩句寫出了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瞭雲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尾聯是想象中的雨後情景,緊扣題中的“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後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豔欲滴。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溼”,一朵朵紅豔豔、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紅溼”“花重”等字詞的運用,充分說明詩人體物細膩。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們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裡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裡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於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所寫,是詩人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裡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於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是詩人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後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和那些朱門裡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自然也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

參考資料:

1、程千帆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522-523 . 2、 蔡文.品讀《春夜喜雨》.甘肅教育報,2007,12 .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杜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轉徙的生活後,終於來到成都定居。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 .唐詩鑑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 :180-181 .

2、 程千帆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522-523 .

譯文及註釋二

  李白這首《長歌行》深受同題古辭的影響。長歌行古辭或寫及時建功立業,不要老大傷悲;或寫遊仙服藥,延年長壽;或寫遊子思鄉,感傷人命短促。陸機《長歌行》恨功名薄,竹帛無宣;謝靈運《長歌行》感時光流速,壯志消磨;梁元帝《長歌行》寫及時行樂;沈約《長歌行》寫羈旅行後倦戀金華殿,功名未著,竹帛難宣。總之李白之前運用長歌行古題者,均觸景感時,抒寫悲傷之情,寄寓著他們對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悵惘感傷的心靈。李白由此感悟人生,聯想反思自己功業無成,遊仙不果,重蹈古人的覆轍,陷入痛苦之中,不抒不快。於是盡情傾吞,激昂文字,悲歌式的心靈,融匯著千古人所共有的情愫,感發著人意,體驗著人生的苦樂。

  此詩前十句為第一段。

  開端兩句,總述桃李迎春得朝陽而鮮花怒放,爭芳吐豔,然而它也只是榮華當年。一年一度春芳桃李,這是自然規律,因而桃李花開是春天的象徵,是美好的象徵。經過幽閉冬藏的寒日籠照之後,轉而接受春日溫暖的朝陽撫摸,使大地萬物頓感復甦,呈現了活躍的旺盛的生命力,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精神倍增,昂揚奮進,這是物之常理與人之常情。故人們把人生美好時刻稱之為青春。可是作者認知不限於此,而更深入探索桃李迎春吐豔,其條件是須春陽細膩的化育,苦心無私地用功,生存發展離不開春日陽光。由此作者更悟出君臣關係的相互依存的道理,預伏後面“功名不早著”之因。日這個描寫意象在古詩中曾有象徵君王之意。桃李遇春陽而開,賢相逢明君而榮,自然常律與人事常理,有其相似之點,明寫桃李,暗喻君臣事理。這可能是用“得日開”的甘苦用心吧!美好意象的描寫,深含著美好感情與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美雖美;但尤感不足之處,只是榮華當年,因而更值得珍惜。

  接著作者連用四句詩讚美春光之妙用,“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枯枝無醜葉,涸水吐清芬。”東風送暖,遍吹大地萬物,陽氣萌發,萬物從蟄伏中甦醒,爭現新姿,構成了一個生命律動的美的境界。因而草木盡欲顯露英姿,冬日的枯枝醜葉敗落淨盡。“無醜葉”的對應之意是“竟美葉”。已經乾涸的水泉,也噴吐著清香的水柱。這四句從開端的桃李花開一點,鋪敘春回大地的全景。桃李豔美又襯托東風不停地化育萬物,草木換新顏,涸泉復吐清芬,盡現出春之美,寫出春之境界。總上六句詩正是詩人觸景所生之美感,又以平淡自然的文字與詩句,繪成春光美的形象與意境,詩人入於境中,而又出於境外,妙筆生花,與境冥合。於平淡的描寫中凝聚著深蘊美與哲理性認知,然而它絕不同於自然教科書的說理。

  這一段後四句則由上面春光境界的描寫而轉入討論,發抒感慨,尋求造成這一美景的力量來源。“大力運天地,羲和無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作者依據中國古代哲學家見解,也認為這是自然界的神力,運轉天地,故而有春、夏、秋、冬四季,因而也就生成了宇宙中萬物的自然生存、發展、死亡的各自規律,形成了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不過人們總是偏愛春日,而厭惡冬日,不過這是當時人們無法改變這一陰陽變化的規律。當然他們也從天地執行不止,時光流速,永無停止中,觀察萬物的生衰,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悟出了一個人生道理,人亦應如春日桃李花一樣,要在青春的美好時刻,展示懷抱,建立豐功偉業。生時為人們仰慕讚美,死後美名留青史,千古流芳。可是在現實中的李白,雖有美好的理想和作人的價值觀,以及奮進不止的精神,但由於得不到“日”(皇帝)的溫暖撫育,年華老大,駕著六龍的日神車,馭手羲和又催趕不停,如不能在青春時早立功名,就更不能留名於竹帛的史書之中。默默無聞地離開人世,故深為痛恨。外在的無形壓力與內在憤激之情的積鬱,終於迸發出憂患不平的心聲。從過去的借鑑,目前的現狀,到未來的預測,拓展時空,言淺而意深,雅正而渾厚,發展了五言古詩的傳統特點。詩寫到這裡詩情與意旨都該停頓,但留給人們的是為何功名不早立,結局又是如何的懸念。

  詩的後十句為第二段。

  頭兩句照應開端,深化詩意。桃李既然是專在追求青春,應青春而顯美容。那麼有人能賒取太陽,使其不動,青春不是永在嗎?“誰”字有疑問之情,本是不能之事,設想其能,從幻想中慰勉自己,從幻境中享受快感,從而減輕了心裡壓力,從困境得到解脫。

  然而幻想是暫時的,當其轉化為現實之時,也就從狂熱轉化為冷靜,用理智濾取生活的軌跡,明確是非與得失,於是鑄成“富貴與神仙,蹉跎兩相失”的痛定思痛的詩句。對於自己的言行作出了新的判斷,知昨日之非。追求富貴功名,神仙長生,這是統治階級的享樂意識和人生價值觀。當了官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標誌,自然富而且貴。於此又滋生長生不死的幻想和妄求,目的永遠保持自己的權貴地位與富裕的生活條件,名與利兩收。求官不得則遊仙,表示超然物外,清高自恃,平等官吏,也能獲得美名。可在唐代它又是作官的終南捷徑,初盛唐的封建士人多通此徑。李白亦不例外,拜謁官吏,尋訪名山高僧仙師,獲取功名富貴。於今兩相失敗,一事無成,虛度年華,悔恨不及,再次跌入痛苦的深淵之中。

  進而想到古人曾說的“人生非金石,”“壽無金石固,豈能長壽考”,於是發展成為“金石猶銷鑠,風霜無久質”。就算人生如金石之固,可金石在長久的風霜侵襲與磨蝕之下,也會使完整之體粉碎為沙礫,更不用說人又不是金石。春之桃李、草木、清泉等也自然難以保持它們春日美姿了。言外之意,人不能長生,其功名富貴就要及早得到,否則就有得不到危險;既或得到了也難以長存。所以古人求仕的經驗,“早據要路津”,實現竹帛留名的人生價值。表面上看這兩句與前兩句無關,然而它是似斷實連,是對遊仙長生的否定。詩意的發展,感情跳蕩,思潮起伏的寫照,因而表現為詩句的跳躍性,留給人們以懸念,追求究竟,誘人深入,弄得水落石出。

  當其悔恨昨非之時,必然改弦更張,作出新的抉擇,“畏落日月後,強歡歌與酒。”及時行樂,縱情歌唱,酣飲消憂。否則就要落在時間的後面,衰朽之軀,想行樂也不可能了,空空地走向死亡世界,白活了一生。一個“強歡”,透露出其內心曲隱之愁情,是不情願地造作歡情,是無歡心地造作歡情,是借歌與酒消解胸中愁情,是一時的麻醉。這種有意識麻醉自己是心靈更痛苦的表現,這是李白藝術上超常的表現,發人人所感而尚未意識到的內心深曲。這是大家路數,而非小家捉襟見肘的手法。

  然而,就是這一點強作排解的自我剋制的希望,也難以達到與滿足,痛心地寫下了結尾詩句:“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嚴酷的秋霜從無仁愛之心,蕭殺萬物,於人也無所惜,突然間降臨,侵害蒲柳之姿。蒲柳為草木之名,體柔弱而經不起風霜,經霜而枯枝敗葉,苦無生機。這裡是用典,《世說新語》記載,顧悅與梁簡文帝同歲,而顧發早白。簡文帝問顧“卿何以先白?”顧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經霜彌茂。”蒲柳之姿是顧自指,松柏之姿喻簡文帝。李白用此典切合自己身份,微賤之軀,經不得風霜摧殘。秋霜這裡既是自然的威力,同時又是象徵邪惡的政治勢力的殘酷打擊。以不可抗禦的力量打擊毫無準備的柔弱微賤之軀,其結果不言自明。結句不僅含蘊豐厚,而感情也至痛。令人不平,催人淚下。真是可以稱作長歌當哭之作。

  李白這篇樂府詩綜合前人同題之作的長處,而自成一格,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清新俊逸,奇偉特出,是大家手筆。詩以比興詩句開其端,觸景生情,但它並非泛詠桃李榮謝,人生無常,及時行樂之作,而是表現出用常得奇,抒寫出超出常人的胸懷壯思,生命的價值。絕非庸庸碌碌的小人私慾,它是盛唐時代精神的高揚。它描寫出一代人的精英的愛國衷腸,對美好的自然春景的讚頌,對愛美與追求美好理想的傾訴,對自己事業無成的憤懣及自我解脫不成的痛苦,敞開心扉,讓人們盡情瞭解他的內心衷曲。一顆跳蕩的心,激盪的變化,萬端的感情,牽動著優美的自然畫面,透視出社會的不公正。美好理想總是難以兌現,為此而憂患著,抗爭著,終不免遭受秋霜的厄運。美好的人性遭受摧殘,不是一個時代的現象,而是階級社會中共有的現象。盛唐社會尤其如此,令人深思。

  李白成功地塑造這天才者遭受厄運的心象,還藉助於他熔鑄古詩的敘事、抒情、議論手法於一爐,運用得出神入化,揮灑自如,成為一個完整藝術表現體系,只見詩境美,而不見技法。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清真美。

參考資料:

1、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12-215

評解

  平常之景最為難寫,能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臨其境,只有大詩人能夠做到。這是一首五律。前兩聯用流水對,把春雨的神韻一氣寫下,末聯寫一種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體。詩人是按先"傾耳聽雨"、再"舉首望雨"、後"閉目想象"的過程和角度,去表現春夜好雨的。詩從聽覺寫至視覺,乃至心理感覺,從當夜想到清晨,結構嚴謹,描寫細膩;語言錘鍊精工;巧妙地運用了擬人、對比等具有較強表現力的藝術手法。詩中句句繪景,句句寫情,不用喜悅歡愉之類詞彙,卻處處透露出喜悅的氣息、明快的情調。《瀛奎律髓匯評》引紀昀語:"此是名篇,通體精妙,後半尤有神。"

  在擇韻上,詩人以韻就情,他選擇的"庚"韻,是後鼻韻母,其發音過程較長,客觀上拖慢了整首詩涵詠的時間和語調,這恰恰宜於表達詩中喜悅而不衝動、醇厚而不奔放的綿長細膩的情感。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鑑賞

  杜甫這首五言律詩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詩篇之一,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當時,詩人在親戚和朋友的幫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經營,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經過長期顛沛流離和飽經憂患的杜甫,生活總算暫時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對成都自然景物進行深入的觀察和細緻的琢磨,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不少吟詠它們的詩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詩一開頭,杜甫就讚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為什麼是“好雨”?因為在春季農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潤。農諺雲:“春雨貴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寶貴。由於成都地處“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氣候溫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雖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卻又有明媚的陽光。這就正如詩人在另一首詩中所描繪的:“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水檻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時,雨就降下來了,它是“知時節”的,所以“當春乃發生”。這種為萬物生長所必須的“及時雨”,真是難得的好雨!這兩句詩,是採取擬人化的手法進行描繪的。把無情作有情,把無知當有知,杜甫作詩常常如此。這裡把春雨當作有知覺的,故它能根據需要,應時而降。詩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應,極為傳神,詩人喜雨的心情躍然紙上。

  接著,第三、四兩句既描寫了春雨的動態,又傳出了它的潤物之神。因為好雨下在夜裡,故詩人著重是從“聽覺”上去描繪雨景的。雨細而不能驟,隨夜色而逐漸隱沒。它悄悄而來,默默無聲,不為人們所覺察,故稱為“潛入夜”。這樣不聲不響地下的雨,當然是滋潤萬物的細雨。“細無聲”,正好恰當地表現了它的可貴精神。這裡的“潛”字和“細”字都用得準確、貼切,前者透露出風很微,後者說明了雨極小。這恰如仇兆鰲所說:“曰潛、曰細,寫得脈脈綿綿,於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杜詩詳註》卷十)

  第五、六兩句是進一步從“視覺”上描繪夜雨景色。“野徑”指田野間的小路,是指地上;“雲”是指天空。由於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濃雲密佈,群星潛藏,月色無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團漆黑,正說明雨意正濃。而一片墨黑的世界裡,唯有江邊船上放射出一線光芒,並且顯得格外明亮。這是一幅極其生動的雨中夜景圖。詩人在這裡所用的“俱”字和“獨”字,都是為了突出這種景象。而在這種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詩人自己驚喜的感情。

  最後兩句是寫雨後曉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霽,整個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頭來。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至此,詩人對喜雨的感情達到了高潮,於是“花重錦官城”的詩句衝口進發而出,真是“通體精妙,後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說:“束語‘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這首詩描寫細膩、動人。詩的情節從概括的敘述到形象的描繪,由耳聞到目睹,自當晚到次晨,結構謹嚴。用詞講究。頗為難寫的夜雨景色,卻寫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從字裡行間。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悅的春天氣息。這首詩題雖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詩不露喜字,卻又始終充滿喜意。顯然,詩人這種感情的產生絕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而有其現實基礎。據史書記載,在他寫作此詩的前一年,京畿一帶就有嚴重災荒,“米鬥至七千錢,人相食”(《資治通鑑·唐紀》)。因此,杜甫一聽到雨聲,就感到無限喜悅,這喜悅恰好反映了詩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本詩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為什麼好呢,因為它“知時節”。這裡就是把雨擬人化,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緊接著頸聯從視覺角度描寫雨夜景色。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裡全是黑沉沉的雲,地上也像雲一樣黑。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這兩句寫出了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瞭雲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尾聯是想象中的雨後情景,緊扣題中的“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後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豔欲滴。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溼”,一朵朵紅豔豔、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紅溼”“花重”等字詞的運用,充分說明詩人體物細膩。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們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裡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裡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於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所寫,是詩人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裡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於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是詩人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後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和那些朱門裡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自然也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

參考資料:

1、程千帆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522-523 . 2、 蔡文.品讀《春夜喜雨》.甘肅教育報,2007,12 .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杜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轉徙的生活後,終於來到成都定居。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 .唐詩鑑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 :180-181 .

2、 程千帆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522-523 .

譯文及註釋二

  李白這首《長歌行》深受同題古辭的影響。長歌行古辭或寫及時建功立業,不要老大傷悲;或寫遊仙服藥,延年長壽;或寫遊子思鄉,感傷人命短促。陸機《長歌行》恨功名薄,竹帛無宣;謝靈運《長歌行》感時光流速,壯志消磨;梁元帝《長歌行》寫及時行樂;沈約《長歌行》寫羈旅行後倦戀金華殿,功名未著,竹帛難宣。總之李白之前運用長歌行古題者,均觸景感時,抒寫悲傷之情,寄寓著他們對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悵惘感傷的心靈。李白由此感悟人生,聯想反思自己功業無成,遊仙不果,重蹈古人的覆轍,陷入痛苦之中,不抒不快。於是盡情傾吞,激昂文字,悲歌式的心靈,融匯著千古人所共有的情愫,感發著人意,體驗著人生的苦樂。

  此詩前十句為第一段。

  開端兩句,總述桃李迎春得朝陽而鮮花怒放,爭芳吐豔,然而它也只是榮華當年。一年一度春芳桃李,這是自然規律,因而桃李花開是春天的象徵,是美好的象徵。經過幽閉冬藏的寒日籠照之後,轉而接受春日溫暖的朝陽撫摸,使大地萬物頓感復甦,呈現了活躍的旺盛的生命力,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精神倍增,昂揚奮進,這是物之常理與人之常情。故人們把人生美好時刻稱之為青春。可是作者認知不限於此,而更深入探索桃李迎春吐豔,其條件是須春陽細膩的化育,苦心無私地用功,生存發展離不開春日陽光。由此作者更悟出君臣關係的相互依存的道理,預伏後面“功名不早著”之因。日這個描寫意象在古詩中曾有象徵君王之意。桃李遇春陽而開,賢相逢明君而榮,自然常律與人事常理,有其相似之點,明寫桃李,暗喻君臣事理。這可能是用“得日開”的甘苦用心吧!美好意象的描寫,深含著美好感情與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美雖美;但尤感不足之處,只是榮華當年,因而更值得珍惜。

  接著作者連用四句詩讚美春光之妙用,“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枯枝無醜葉,涸水吐清芬。”東風送暖,遍吹大地萬物,陽氣萌發,萬物從蟄伏中甦醒,爭現新姿,構成了一個生命律動的美的境界。因而草木盡欲顯露英姿,冬日的枯枝醜葉敗落淨盡。“無醜葉”的對應之意是“竟美葉”。已經乾涸的水泉,也噴吐著清香的水柱。這四句從開端的桃李花開一點,鋪敘春回大地的全景。桃李豔美又襯托東風不停地化育萬物,草木換新顏,涸泉復吐清芬,盡現出春之美,寫出春之境界。總上六句詩正是詩人觸景所生之美感,又以平淡自然的文字與詩句,繪成春光美的形象與意境,詩人入於境中,而又出於境外,妙筆生花,與境冥合。於平淡的描寫中凝聚著深蘊美與哲理性認知,然而它絕不同於自然教科書的說理。

  這一段後四句則由上面春光境界的描寫而轉入討論,發抒感慨,尋求造成這一美景的力量來源。“大力運天地,羲和無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作者依據中國古代哲學家見解,也認為這是自然界的神力,運轉天地,故而有春、夏、秋、冬四季,因而也就生成了宇宙中萬物的自然生存、發展、死亡的各自規律,形成了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不過人們總是偏愛春日,而厭惡冬日,不過這是當時人們無法改變這一陰陽變化的規律。當然他們也從天地執行不止,時光流速,永無停止中,觀察萬物的生衰,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悟出了一個人生道理,人亦應如春日桃李花一樣,要在青春的美好時刻,展示懷抱,建立豐功偉業。生時為人們仰慕讚美,死後美名留青史,千古流芳。可是在現實中的李白,雖有美好的理想和作人的價值觀,以及奮進不止的精神,但由於得不到“日”(皇帝)的溫暖撫育,年華老大,駕著六龍的日神車,馭手羲和又催趕不停,如不能在青春時早立功名,就更不能留名於竹帛的史書之中。默默無聞地離開人世,故深為痛恨。外在的無形壓力與內在憤激之情的積鬱,終於迸發出憂患不平的心聲。從過去的借鑑,目前的現狀,到未來的預測,拓展時空,言淺而意深,雅正而渾厚,發展了五言古詩的傳統特點。詩寫到這裡詩情與意旨都該停頓,但留給人們的是為何功名不早立,結局又是如何的懸念。

  詩的後十句為第二段。

  頭兩句照應開端,深化詩意。桃李既然是專在追求青春,應青春而顯美容。那麼有人能賒取太陽,使其不動,青春不是永在嗎?“誰”字有疑問之情,本是不能之事,設想其能,從幻想中慰勉自己,從幻境中享受快感,從而減輕了心裡壓力,從困境得到解脫。

  然而幻想是暫時的,當其轉化為現實之時,也就從狂熱轉化為冷靜,用理智濾取生活的軌跡,明確是非與得失,於是鑄成“富貴與神仙,蹉跎兩相失”的痛定思痛的詩句。對於自己的言行作出了新的判斷,知昨日之非。追求富貴功名,神仙長生,這是統治階級的享樂意識和人生價值觀。當了官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標誌,自然富而且貴。於此又滋生長生不死的幻想和妄求,目的永遠保持自己的權貴地位與富裕的生活條件,名與利兩收。求官不得則遊仙,表示超然物外,清高自恃,平等官吏,也能獲得美名。可在唐代它又是作官的終南捷徑,初盛唐的封建士人多通此徑。李白亦不例外,拜謁官吏,尋訪名山高僧仙師,獲取功名富貴。於今兩相失敗,一事無成,虛度年華,悔恨不及,再次跌入痛苦的深淵之中。

  進而想到古人曾說的“人生非金石,”“壽無金石固,豈能長壽考”,於是發展成為“金石猶銷鑠,風霜無久質”。就算人生如金石之固,可金石在長久的風霜侵襲與磨蝕之下,也會使完整之體粉碎為沙礫,更不用說人又不是金石。春之桃李、草木、清泉等也自然難以保持它們春日美姿了。言外之意,人不能長生,其功名富貴就要及早得到,否則就有得不到危險;既或得到了也難以長存。所以古人求仕的經驗,“早據要路津”,實現竹帛留名的人生價值。表面上看這兩句與前兩句無關,然而它是似斷實連,是對遊仙長生的否定。詩意的發展,感情跳蕩,思潮起伏的寫照,因而表現為詩句的跳躍性,留給人們以懸念,追求究竟,誘人深入,弄得水落石出。

  當其悔恨昨非之時,必然改弦更張,作出新的抉擇,“畏落日月後,強歡歌與酒。”及時行樂,縱情歌唱,酣飲消憂。否則就要落在時間的後面,衰朽之軀,想行樂也不可能了,空空地走向死亡世界,白活了一生。一個“強歡”,透露出其內心曲隱之愁情,是不情願地造作歡情,是無歡心地造作歡情,是借歌與酒消解胸中愁情,是一時的麻醉。這種有意識麻醉自己是心靈更痛苦的表現,這是李白藝術上超常的表現,發人人所感而尚未意識到的內心深曲。這是大家路數,而非小家捉襟見肘的手法。

  然而,就是這一點強作排解的自我剋制的希望,也難以達到與滿足,痛心地寫下了結尾詩句:“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嚴酷的秋霜從無仁愛之心,蕭殺萬物,於人也無所惜,突然間降臨,侵害蒲柳之姿。蒲柳為草木之名,體柔弱而經不起風霜,經霜而枯枝敗葉,苦無生機。這裡是用典,《世說新語》記載,顧悅與梁簡文帝同歲,而顧發早白。簡文帝問顧“卿何以先白?”顧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經霜彌茂。”蒲柳之姿是顧自指,松柏之姿喻簡文帝。李白用此典切合自己身份,微賤之軀,經不得風霜摧殘。秋霜這裡既是自然的威力,同時又是象徵邪惡的政治勢力的殘酷打擊。以不可抗禦的力量打擊毫無準備的柔弱微賤之軀,其結果不言自明。結句不僅含蘊豐厚,而感情也至痛。令人不平,催人淚下。真是可以稱作長歌當哭之作。

  李白這篇樂府詩綜合前人同題之作的長處,而自成一格,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清新俊逸,奇偉特出,是大家手筆。詩以比興詩句開其端,觸景生情,但它並非泛詠桃李榮謝,人生無常,及時行樂之作,而是表現出用常得奇,抒寫出超出常人的胸懷壯思,生命的價值。絕非庸庸碌碌的小人私慾,它是盛唐時代精神的高揚。它描寫出一代人的精英的愛國衷腸,對美好的自然春景的讚頌,對愛美與追求美好理想的傾訴,對自己事業無成的憤懣及自我解脫不成的痛苦,敞開心扉,讓人們盡情瞭解他的內心衷曲。一顆跳蕩的心,激盪的變化,萬端的感情,牽動著優美的自然畫面,透視出社會的不公正。美好理想總是難以兌現,為此而憂患著,抗爭著,終不免遭受秋霜的厄運。美好的人性遭受摧殘,不是一個時代的現象,而是階級社會中共有的現象。盛唐社會尤其如此,令人深思。

  李白成功地塑造這天才者遭受厄運的心象,還藉助於他熔鑄古詩的敘事、抒情、議論手法於一爐,運用得出神入化,揮灑自如,成為一個完整藝術表現體系,只見詩境美,而不見技法。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清真美。

參考資料:

1、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12-215

詩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