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審言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宋之問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
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敘事 友人 感慨 懷才不遇

譯文

譯文
臥病在家,人事隔絕,悲嘆此時你又遭貶謫去到萬里之外。
無法到河橋送你為你餞別,唯有那江邊垂柳依依含情。
丟官職只因你才過孫楚,汨羅江把船系憑弔屈平。
可惜你猶如那龍泉寶劍,無人識遺棄在江西豐城。

註釋
嗟(jiē):悲嘆。君:指杜審言。
懷著感情;懷著深情。
孫楚:字子荊,西晉文學家,少負才氣,盛氣傲人,仕途坎坷,年四十餘始參鎮東軍事,後團傲侮石苞,免官。
維舟:停船。屈平:屈原,戰國楚人,著名文學家。
豐城:(今江西豐城縣)與杜審言的貶謫地吉州同屬江西。

參考資料:

1、張學文.唐代送別詩名篇譯賞.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0-22

創作背景

  公元698年(則天皇后聖曆元年),杜審言坐事貶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戶參軍,詩人臥病在家,無法送行,寫此詩以贈。   

參考資料:
1、張學文.唐代送別詩名篇譯賞.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0-22

賞析

  此詩首聯敘事寫情,平坦直露,寫詩人臥病在家,人事隔絕,已使人有寂寞之感,忽聞得朋友遠滴江西,惆悵萬分。第二聯緊扣“嗟”字寫惜別深情。朋友遠行,詩人因病不能相送,傷別之情倍添一層。第三聯圍繞“嗟"字,借孫楚、屈原的典故,交待友人行蹤,喻寫友人品性遭遇,抒發詩人對宦海沉浮之感和對友人的惋惜之情。最後兩句仍用典故,以“可惜”歸結“嗟”字。全詩筆墨飽滿,情意厚重。詩人以龍泉劍埋豐城的故事,暗點出友人的貶所,寄寓了懷才不遇的慨嘆,同時也是對友人的安慰,暗示他會被再度起用,重施抱負。

  詩的前四句通俗曉暢,選詞用字,不事雕飾,抒發感慨,委婉深沉。

  首聯直起直落,抒寫自如。“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敘事寫情,平坦直露,正如實地反映了詩人作此詩時的處境和心情。當時,詩人臥病在家,人事隔絕,社會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這時又傳來了友人因貶謫而遠行的訊息,使詩人有寂寞之感,更是惆悵倍增,感慨無限,為全詩定下了悽傷哀怨的基調。“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蘊藉:一是惜別,因同知己離別而悵惘;二是傷懷,為故人被貶而感傷;三是慨嘆,由友人被貶而感慨宦海沉浮,寵辱無常。這一“嗟”字,直貫篇末,渲染了一種悲涼沉重的氣氛。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緊扣“嗟”字寫惜別深情,突顯出詩人的思想感情曲折起伏、波瀾疊出,又寫出了想象中的送別情景:朋友遠行,詩人因病不能相送,傷別之情倍添一層。這時詩人忽發奇想,以江邊依依楊柳比心中纏綿之情,虛景實情,渾然無跡,樸實自然,蘊藉深厚。第四句流露出詩人身雖未去河橋,而其心已飛往江濱,形象而含蓄地寫出了詩人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情誼,使“送別”二字有了著落,與第三句對照起來看,又是一層波瀾。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詩人圍繞“嗟"字,既暗點友人杜審言的貶謫,交代其行蹤,更是以孫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杜審言才學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託了詩人對宦海沉浮之感和對友人杜審言的惋惜之情。孫楚,西晉文學家,名重一時,但“多所凌傲,缺鄉曲之譽”,年四十始參鎮東軍事。屈平才華卓絕,遭讒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羅而死。賈誼貶長沙王太傅時,途經湘水,感懷身世,曾作《吊屈原賦》。友人杜審言也是個“恃才謇傲”的人,此番由洛陽流貶吉州,正好取道兩湖,浪跡瀟湘,沿途恰是前賢足跡所到之處。詩人借撫今思昔,感慨友人杜審言仕途坎坷,惋惜之情躍然紙上。

  最後兩句“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仍用典故,以“可惜”歸結“嗟”字。詩人用龍泉劍埋豐城的故事,暗點出友人的貶所,寄寓了懷才不遇的慨嘆,同時也是對友人的安慰,暗示他會被再度起用,重施抱負。這兩句典與事融,密不可分,富有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收到了一石三鳥之效。

  律詩要求中間兩聯對仗,此詩的第二聯對偶雖不甚工緻,但流走勻稱,宛轉如意,說明作者於此重在達意抒情,而不拘泥於形式上的刻意求工,這也體現了初期律詩創作中比較舒展自由的特色。

  綜觀全詩,筆墨飽滿,情意厚重。詩人後四句接連用典,熨貼工穩,不傷晦澀,仍保持了全詩自然樸素的風格。詩人用龍泉劍被埋沒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懷才不遇,進一步豐富了上聯的寓意;但同時也發展了上聯的思想:龍泉劍終於被有識之士發現,重見光明,那末友人也終將脫穎而出,再得起用,於憤懣不平中寄託了對友人的深情撫慰與熱切期望。 宋之問在律詩的定型上有過重要貢獻,但其創作並未完全擺脫六朝綺靡詩風的影響。這首詩音韻和諧,對仗勻稱,而又樸素自然,不尚雕琢,可以說是宋之問律詩中的佳作之一,代表了作者在這一詩體上所取得的成就。

參考資料:

1、張學文.唐代送別詩名篇譯賞.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20-22

詩人宋之問
    宋之問(約656 — 約712),字延清,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當時掌握實權的是武則天,富有才學的宋之問深得賞識,被召入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參軍,永隆元年(681), 與楊炯一起進入崇文館任學士。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