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賞析

朝代兩漢 詩人曹操

雲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臨觀異同,心意懷猶豫,不知當復何從?
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抒懷 志向 傷感

譯文

譯文
初意打算南征荊州,施澤惠給江南人民。
面對北伐和南征兩種不同意見,便猶豫起來,不知如何為好。
到達碣石後,看到百姓所受的壓迫,心情更加傷感。

註釋
九江:這裡指荊州一帶。皋:水邊高地。
碣(jié)石:原渤海邊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北。

參考資料:
1、餘冠英.三曹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第二版):10-14

2、張可禮 宿美麗 編選.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2-19

詩人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