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元九後詠所懷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白居易

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閒中。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悰。
勿雲不相送,心到青門東。
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秋天 思念 友人 孤寂

譯文

譯文
在秋風秋雨中,桐葉、槿花紛紛凋零飄落,一片寂寥冷清景象。
在閒適自得中,生出早秋的意境。
故人遠別,令我心中無樂。
不要說我沒有送你到門外,我心已跟隨你遠去。
知心之人何必求多,只要是心意想通。情趣相投即可。
你一去,剩下我獨自一人,即使身在這繁華的長安城,頓覺它是空蕩蕩的。

註釋
零落:指脫落。
蕭條:指寂寥冷清的樣子。
槿(jǐn):木槿,落葉灌木,夏秋開花,朝開夕凋。
幽閒:閒適自得。
故人:舊交,老朋友。
中懷:心中。
悰(cóng):歡樂,樂趣。
勿雲:不要說。
青門:長安城的東南門,本名灞城門,因其門色青,故俗呼為“青門”。
坐覺:遂覺,頓覺。

參考資料:

1、蕭楓,桑希臣.《唐詩宋詞元曲00》:線裝書局,2002年:第605頁

創作背景

  《別元九後詠所懷》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元和元年(806年)送別元稹之後寫的,秋季甫至,秋意卻濃,詩人看到凋零的桐葉、衰敗的槿花,悠然飄落在秋風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為蕭瑟之景,傷秋之情油然而生,想到自己於長安再無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  

參考資料:


賞析

  詩歌開篇“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以寫景起興,既奠定了全詩傷感悲涼的感情基調又暗中點明與友人分別的時間。秋季甫至,秋意卻濃,詩人看到凋零的桐葉、衰敗的槿花,悠然飄落在秋風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為蕭瑟之景,傷秋之情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又讓詩人想起與友人離別時的場景,心中愈發感傷。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一句將詩人的傷秋之情與和友人分別之後的落寞之情自然地連線起來。詩人沒有寫出與友人分別的具體情境,以虛筆“勿雲不相送,心到青門東”寫分別之實事,詩人假設友人問自己“為何不相送?”“心到青門東”則是詩人的回答,不要說我沒有送你離開,我的心已經隨你遠去,倘若相送,又如何忍心與你分別?寥寥數筆,勾勒出二人離別之時的大致情景,又給讀者留下無數想象的空間。

  吟詠至此,詩人心中傷秋懷遠的複雜心情無限放大,心中的抑鬱之情不吐不快,進而抒發出此篇詩作中的情感最強音:“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最後二旬又再次點明白居易與元稹交情之深,與中間四句遙相呼應,使得全詩渾然一體。全詩在詩人情感最高點戛然而止,餘音繚繞而又耐人尋味。最後四旬言簡意賅,卻富含哲理,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世界再喧囂,知心人不在,也如空城般孤寂。

  這首詩融寫景、敘事、抒情於一體,情景交融,用筆虛實相生,實處描寫景物,虛處勾勒景象,全詩如行雲流水,毫無生澀之感。詩人在詩中的留白更給讀者留下了無數想象空間。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