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戲題村舍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辛棄疾

雞鴨成群晚不收,桑麻長過屋山頭。有何不可吾方羨,要底都無飽便休。
新柳樹,舊沙洲,去年溪打那邊流。自言此地生兒女,不嫁餘家即聘周。(餘家 一作:金家)

生活 山村 田園

譯文

譯文
雞鴨成群到了晚上也不關起來,桑麻生長超過了房脊。什麼都不在乎,我正羨慕農村生活;什麼都不要,吃飽就行。
新生的柳樹,舊日的沙洲,去年溪水是打那邊流。人們說此地的兒女們,不是嫁給餘家,就是娶了周家。

註釋
鷓(zhè)鴣(gū)天: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押平聲韻。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呂宮、北曲大石調都有。字句格律都與詞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於套曲。南曲列為“引子”,多用於傳奇劇的結尾處。
屋山:即屋脊。
要底都無:別無所求。
打:即從。
聘:即以禮物訂婚。

參考資料:
1、蕭希鳳注,宋詞三百首簡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3.09,第32頁

2、胡先妮主編,宋詞三百首,遠方出版社,2008.7,第6頁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五年,詞人閒居於上饒,初期遊歷周邊農村,瀏覽了當地山村的風土人情,於是寫下了這首《鷓鴣天》來表達自己對田園生活的欣喜之情。  

參考資料:
1、鄭小軍編著,眾裡尋他千百度·辛棄疾詞,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01,第94頁

簡析

  該詞所描寫的就是帶湖附近一個偏遠山村的風土人情。這裡雞鴨成群,桑麻茂盛,山民吃飽便罷,別無所求,嫁女娶媳,怡然自樂,宛若世外桃源。此詞題為“戲”作,故筆觸輕靈,情趣盎然,流露出詞人對田園生活的欣喜之情。詞中描述雞鴨成群,桑麻生長的生活,這樸實、安靜、平穩的農村生活使詞人羨慕。他希望做個農民,過過這種生活,什麼都不用想,只要能吃飽,安安靜靜的生活就算了。“新柳樹,舊沙洲”,農村生活沒有什麼大的衝擊和變化,只有這條小河水,去年從那邊流,今年從這邊流。就是這個地方的兒女,不嫁餘家就聘周。這就以典型的細節描寫,反映出農村極為樸實的生活情景。

  詞人寫農村的樸實,是為襯托官場的複雜;寫農村的簡樸安靜,是為了反襯官場的惡濁與傾軋,從而表現了作者厭惡官場,熱愛農村生活的思想。

  語言清新,內容樸實是這首詞的特點。

參考資料:

1、張碧波,辛棄疾詞選讀,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第233頁

詩人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