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東陽道中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辛棄疾

撲面征塵去路遙,香篝漸覺水沉銷。山無重數週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嬌。
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愁邊剩有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梢。

寫景 抒情 愉快

譯文

譯文
香籠裡燃燒的水沉香的氣息越來越淡薄了。舉目遠望,征塵撲面,去路迢迢。周圍是數不清的層層山巒,全被碧綠的樹木和野草覆蓋著,路旁山野中長滿了各種各樣不知名的花兒,一朵朵的格外嬌豔動人。
行進在道路上的一行人歷歷在目,駿馬蕭蕭嘶鳴,威武雄壯的儀仗隊已經過了前面的小紅橋。滿懷的離愁別恨,此時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詩句,於青山綠水之間,一邊吟詩,一邊催馬加鞭地向東陽進發,差點兒沒把馬鞭的碧玉梢頭搖斷。

註釋
東陽:即今浙江東陽縣。考察作者早年宦遊蹤跡,無確切記載來過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征塵:征途上揚起的塵土。
香篝:一種燃香料的籠子。
水沉:即沉香,一種名貴香料。
銷:消退
周遭:周圍。
歷歷:形容物體或景象一個個清晰分明。
蕭蕭:馬長聲鳴叫。
愁邊:苦苦思索。
剩有:盡有。
碧玉梢:指馬鞭用碧玉寶石飾成,比喻馬鞭的華貴。

參考資料:

1、陳亨讀.《傳統詩詞寫作法》.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7:162 2、張力生.《中國軍旅詩詞》.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125 3、謝真元,許淵衝,許明.《一生必讀宋詞三百首鑑賞 英漢對照 an annotated edition with commentaries Chinese-English》.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63 4、鄧紅梅.《壯歲旌旗擁萬夫》.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3:364 5、朱典淼,王東.《中國古代旅遊詩選讀》.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04:200 6、青於藍考試研究室.《高考語文核按鈕·考點突破》.武漢:武漢出版社,2013:105 7、徐北文.《辛棄疾詞選》.濟南:濟南出版社,2009:40 8、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9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創作背景

  據詞題來看,該詞是作者在任京都臨安大理少卿時期,於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東陽途中所作的。從作品的內容和情調來看,洋溢著喜悅歡暢的情緒,這在辛詞中是不多見的。由此看來,此詞是寫景抒情之作,富有詩情畫意,五彩繽紛。  

參考資料:
1、林力.《宋詞鑑賞大典》.北京:長征出版社,1999:1123

賞析

  上闋寫景,描繪出一幅有樹有花,色彩鮮明的山野行軍圖。“撲面征塵去路遙,香篝漸覺水沉銷”,開篇交代作者已經離開臨安向東陽出發。“撲面征塵”描寫環境的惡劣,氣候乾燥,而且路途遙遙。“香篝”是古代的熏籠,“水沉”即沉香。籠裡的香料已快燒完,暗指已經行路很久,也說明路途之遙遠。同時,“香篝”一句,即“漸覺香篝水沉銷”的倒裝。這樣的表達,顯示出他對於外出行役的不適應感受。接韻目光由自我注意轉而向外凝視。在無意識的觀望中。那隔斷自己望眼的重重疊疊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嬌豔山花,都變得愈加觸目。心中難以訴說的惆悵,從對於風景的無意識凝視中曲曲透出。上片不直寫離情而離情濃郁可掬。
  
  接下來的兩句,詞人描寫周遭的景象。“山無重數週遭碧”是仿劉禹錫的“山圍故國周遭在”所作。身邊的山脈層層疊疊地排列。路旁的花兒雖然不是什麼高貴的名花,而只是一些山間野花,但是卻盛放得分外妖嬈。一個“碧”字,說明此時行軍人是置身於綠色的海洋裡,而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花兒格外嬌豔絢麗。充滿生機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振。詞人置身野外,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情一片大好。

  下闋描寫生活畫面。“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行人歷歷在目,這裡的人指穿著戎裝的戰士們,因為衣著威風,氣勢雄偉,所以容易辨別出來。士兵們伴隨著一聲聲駿馬的啼叫聲前進著,飄揚的紅旗已經越過小紅橋。這三句寫的是佇列前進的情景。不難想見,此時作者是騎馬走在佇列的後面,所以才能清楚地看到行軍的戰士和隊首“旌旗”的方位。與和杜甫的“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很像,不過兩者表達的感情則是大不相同。辛棄疾的詞表達他們一路前行的欣喜感,既有對沿途風景的欣賞,也有對目的地的暢想,而杜甫的詩則是描繪家人送入伍戰士的場景,顯得很淒涼。

  “愁邊剩有相思旬,搖斷吟鞭碧玉梢”,在此之前,整首詞一直呈現的是一種歡快的情調,可以感覺出作者很喜歡這次旅程。雖然辛棄疾無時無刻不在憂國憂民,但寫此詞時,正是辛棄疾“春風得意”的時候,有機會為國效命,他的心情是輕鬆愉快的,因此這個“愁”字應理解為他尋覓“相思句”構思過程中苦惱的“愁”。正因為這樣,他只顧聚精會神地思索,不知不覺中才“搖斷”了馬鞭的“碧玉梢”,這抑或是用力過猛,抑或是打在什麼東西上,寫得極傳神,極形象。正因為詞人認真思考,所以才一味地搖著鞭子前行,以致“搖斷吟鞭碧玉梢”,這一句也形象表達出詞人此刻輕鬆愉悅的心情。

  全篇風格委婉,和作者一貫的風格有所不同,但描寫的景物卻是相當地清新自然,生機盎然。碧綠的青山,盛放的野花,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參考資料:

1、劉默,陳思思,黃桂月.《宋詞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490

詩人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