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鏡作文範例

國一作文 全文約800字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明得失,以身邊的人作為借鑑反省自己的行為。

人通常是無法主動發現自己的問題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以上帝視角看待他人的行為時通常能很容易發現他人的問題和缺陷。可當相同的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卻鮮少有人能察覺了。這就是“以人為鑑”的意義。它能幫我們消除盲區,客觀審視自己,從而提升自我。

《周易》裡有“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其實古來有很多見賢思齊的語錄和例子,無不警示我們自我反省,像榜樣看齊。勾踐臥薪嚐膽,以范蠡為師,終成霸業;韓愈感嘆“聖人無常師”,其實我們不斷向他人學習;清朝統治者狂妄自大,不懂得向他國學習,驚醒時卻為時已晚。終身學習,向他人學習,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因為“人類的偉大,正在於不斷地完善和更新自己。”朱熹認為格物可以致知,而在我看來格他人之行亦可以致知。

學習他人、以人為鑑的根本目的在於窺探自我,提升自我。巴金的《隨想錄》之所以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是因為其對於自我的剖析與反思,達到了常人難以達到的高度。而我們,則可以通過觀察他人、類比自己來剖析自我。二者目的相同,途經不同而已。換句話說,對他人行為的判斷,正是提升自我的方式。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了判斷之後,能否實踐就變得至關緊要了。看到好的行為,我們要學習,要吸取;看到不好的行為,要反省自己是否做過,今後如何規避。只有這樣,“見賢思齊”的真正效用才得以體現。

在生活中,我們不但要明得失,更要得其得,失其失。這樣將知行合一,我們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