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作文範例

讀後感 全文約6012字

【篇一: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畢淑敏以她敏銳的目光,寬厚的心懷和理性的文字,像是在月光下,小溪邊,給我們講述一個神祕迷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帶我們找到心靈的出口。

畢淑敏的散文不同於張曉風。她只是給我們講述一個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瀾不驚的水。

她的特點是能夠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東西,所以她的文章帶著情感。這種情感,是在你無聊時可以端起它一邊喝一杯熱騰騰的咖啡一邊翻頁,是在你心煩意亂時讓你靜下心來仔細品味。是在你悲傷難過時看看,找到自己的安慰。

你若能細細體會,必能發現那隱藏於故事中的一份細膩、一份溫柔、一份執著,對人生的追求及一份不變的心。

在《孩子,我為什麼打你》中,孩子忽然反駁作者說出的“從未打過人”:“媽媽,你經常打一個人,那就是我。”

也許我們曾受到過家長的批評責怪甚至打罵。但是我們知道嗎,每一次孩子的捱打,只會在母親心中留下痛而深刻的烙印。

她把對孩子的溫柔、嚴厲、疼愛、生氣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母親為我們整理房間時,打掃衛生時,我們心中只記得母親的嘮叨埋怨,卻忽略了她心中,對我們的在乎。

我們也可以學著像她一樣,以一個醫生的角度、一個母親的角度、甚至一個路人的角度,去體會,觀察這個精彩的世界。

【篇二: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拿起這本書,一本書名為《我的人生筆記》的散文集,我便即將開始瞭解作家畢淑敏的內心世界了。

本以為一個作家,就是整天坐在家裡,奮筆疾書,一天到晚與文字打交道的人,但畢淑敏與我想象中的作家完全相反。她有著豐富多彩的人生經驗,她年輕時曾在藏北高原當了十一年的兵,把青春留在冰川雪嶺之間,她曾揹負武器,紅十字箱,乾糧跋涉在藏北無人區,她曾在寒冰之上,鋪張雨布席地而眠,她有著不平凡的人生。

但她同樣有家庭、兒子、友愛,小時候也害怕見老師。脫下作家的美麗光環,她與萬千女性一樣是一個母親,一個孝順的女兒,賢良的妻子。在《下午去開家長會》中,畢淑敏將母親去開家長會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在去開家長會的路上,心中感到緊張,雖然老師有誇過兒子,但更多是說她的不足之處,畢淑敏寫道:那種時刻,真令人尷尬和難堪。我的自尊心強烈地蜷縮起來,我的頭在老師和其它家長的注視中沉重地垂下……

雖然老師不再述說她兒子蘆淼的失誤,但她卻會不停追問,生怕漏掉一點。這是天下母親菜有的複雜心情,明明害怕聽到,卻又想聽到,也希望孩子像一隻光滑的蘋果。她有一顆平凡的心。

畢淑敏的文字之間流露著一種真情,不管是她寫當軍醫,還是關於婚姻和家庭的獨白,每一章節,每一篇,讀完之後都能感應到她所想表達的,文中從沒有直接表達情感的陳述,好像擰一個魔方,跟著思路走,最後拼出一個完整的面。畢淑敏的文章沒有張曉風那麼優美,飽含細膩的情,更多的是簡潔和清晰。

一篇好的文章,是優秀作家心靈性格的一面鏡子,字裡行間映襯出真實的自己,是他們用心最純潔的瓊漿譜寫的。畢淑敏有著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心,也許是因為這兩點,鑄造出她獨特的寫作風格以及崇高的人生觀。

【篇三:《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作文】

剛從同學手中得到這本精美的《畢淑敏散文集》時,我看見了“畢淑敏”三個大字印在了書封面的右側,中間還有兩根帶著“太陽”的藤條叢書封面的“縫”裡鑽出來,頗有“兩根藤條出牆來”的意思。“真有趣!”說著,我便“推”開了這座“庭院”的“大門”。

《我在尋找那片野花》這篇文章調起了我的興趣,索性一口氣往後看了下去。

“我知道它們哪天張開葉子,哪天抽出花莖,在哪天早晨突然就開了……”

讀完畢淑敏的“野花”,我感觸頗深。農村來的蕎一直被同學歧視,給她的童年蒙上了一層陰影。經歷百般挫折之後蕎長大成人,種種苦難卻還干擾著她。因為家裡支撐不起她上學的費用,於是她拋棄了學業成為了一名印刷廠的女工來承擔家庭的責任。她的一生就是如此坎坷、充滿創傷,但是也不忘回眸去欣賞那片野花。在她的心中,還儲備著充足的力量和充沛的愛,足以抵擋征程的霜雪與苦難。

我們的心中是否也在尋找這樣一片野花呢?

當失敗的絆腳石阻礙了前進的方向,我們可以從朋友的眼當中索取一絲安慰;從老師話語中得到一絲鼓勵;從父母行動中尋到一則啟示……也許,那就是我們在空閒時間中一直尋找的野花,向著成功開放的野花;當我們在迷惘中徘徊,找不到方向的時候,我們可以放下心中的那塊重石,去公園感受鳥語花香,去書海體驗萬古風情,去琴房品味點點音韻,那種樂觀與舒暢不正是我們所尋找的野花嗎?

今年暑假,奶奶叫我彈鋼琴。在練習下,技術越來越好。優美的音樂充斥了整個屋子。我把奶奶喊來,聽聽我新練的曲子,希望得到一個肯定的讚賞。“還行!”一曲終了,奶奶竟是這樣答覆的。如果在平時,奶奶定會拍手叫好:“好!好!彥彥最棒了!如果換做是我,一星期還學不會呢!”。我一時被氣得頭昏腦脹,鼻子一酸,只差沒流下兩粒“麻油”。事後,我才知道:奶奶是想告訴我:鋼琴並不侷限於這一首曲子,應當不斷摸索新的曲子,攀上新的高峰。

是呀!我們應當儲備著充足的力量和充沛的愛,以抵擋“庭院”外的霜雪與苦難。

【篇四:《畢淑敏散文》讀後感】

一篇篇動人的文章,一個個溫暖的哲理匯成一本書,讓我深有感悟。

《我很重要》極為令我印象深刻。

我重要嗎?我與作者有著共同的想法。似乎,我與所有人比起來,我與世界偉人比起來,我是地球上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一顆沙,是的!我與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比起來,我不重要;我與比我成績好的同學比起來,我不重要;我與上千個人比起業,我只是個普通的學生,我更不重要。哪怕地球上少一個人,還可以減少世界上的一點資源……

有時,我確實認為我不是特別重要,我不能為我自己做出特別大的表現,也不能為別人做些什麼,甚至有時還會傷害自己,傷害別人。

但是,我對父母來說。我,很重要。對於朋友來說,我很重要,大家不捨得放棄那段美好的友情,對於未來來說,又怎麼能說我不重要?我們都是未來的種子,期待著開花!

對,我很重要!對我自己說,對大地說,對所有人說!

其實,除了我與作者同樣觀點,重要是我對自己的一種鼓力,我只是給予自己一種強大的信心。

畢淑敏也是給予自己有一種信心,要面對生活,甚至面對困難與失敗。要給予自己信心,都說自信是成功的基礎。是的,如果沒有自信,就不能面對生活。

每個人都會念咒,大聲說出“我很重要”。這個咒語不能使你得到富貴,不能使你的錢包瞬時間變得鼓鼓囊囊。但是,它能讓你重新恢復生命活力。

如果是一位病人,對自己說“我很重要”。我要堅持的活在這世界上,我的肩上扛著整個家庭。如果是一位老師,對自己說“我很重要”我要堅持把知識教給更多的孩子。如果是一位失敗的演出者,對自己說“我很重要”。我不能放棄我的人生夢想,加油!讓觀眾耳目一新。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之所以平等,是因為每個人都很重要。

我還在讀小學時候,老師讓每一位同學都擔任了自己想我的工作,等我一回來,一大群同學吵得要我幫他們換表揚信(當時的一種評優評先的獎勵)難道我能說我不重要嗎?

班長一走,全班頓時炸開了鍋,老師一走,更是瘋狂,所以說每個人都是重要的。

希望我每天都充滿活力,因為,我很重要!

【篇五:《畢淑敏散文》讀後感】

讀《畢淑敏散文》,常常驚異於她如何從並不複雜的人生經歷中採擷了那麼多瑰麗的珍珠,在讀者面前如孔雀開屏展示一幅燦爛的生活美景。

這位‘不安分’的醫生把她的職責發展到極致,不僅要治病,還要救人,她成了心理醫生。心理的諮詢讓世界在她面前展開了一扇窗,使她有機會走進各式各樣普通人的心靈深處。

畢淑敏是一位母親,她用母愛感受著孩子的成長。《混入北圖》我認為應該算是一場母子歷險記,根據規定,只有上了大三以上才能進入北京圖書館的,但是為了滿足酷愛讀書的兒子的心願,畢淑敏讓兒子拿著父親的工作證,冒名頂替,母子混進了北京圖書館。經過這次讓孩子最大的感觸是:北圖的書真多呀!自己一定要從北圖正門進去。愛子之心、愛子之行令讀者動容。

《青蟲之愛》也許算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篇文章了,寫的是母愛,但視角卻與一般的母愛文章迥然不同。一位見了蟲子就怕的要死的柔弱女子,做了母親後,為了自己的女兒,竟變得見蟲不驚了,是母愛改變人性中的怯懦,讀起來好有親切感,因為我們家也曾有過,聽外婆訴說媽媽在沒生我之前很嬌氣,連小飛蟲都怕,可是她當了媽媽後感覺變了一個人,不僅變得堅強而且包容,因為是母愛改變了這一切。“女人是弱者”,這話男人相信,女人預設。青少年時她們盡情地汲取著親情、愛情,毫不掩飾地展示自己的柔弱。然而,再柔弱的女人,成為媽媽都會變得堅強,沒有理由,是母親的本能。如同書中道出:孩子信任依賴的目光,令女人隱藏怯懦,呈現堅強,用心中源源不斷的愛,為孩子撐起一片藍天。我這個當女兒的要向偉大的母愛致敬,更在行動上尊重母親,聽媽媽的話。

讀完這幾篇文章,我幾乎不敢下筆描繪。愛瀰漫在文章的字裡行間,酣暢淋漓,讀來令人震撼。流暢的語言,縝密的思維,精闢的分析,將我拉入愛的世界,久久不能回神。任何關於愛的闡述,在他的面前都顯得非常卑微,我只能告訴你們,細細去“品味”你身邊的愛,你才會真正地明白愛的真諦。

作家畢淑敏是一本書,需要細細品味,這本書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滿活力的。她生活在平常人中間,給我們展示的是當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讀她的書,掩卷深思,常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於身之感。書中不僅寫了普通人的生活,更寫出了普通人的心理和生活的哲理,這就是她的散文獨具魅力的原因了。

【篇六: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有一種文體如和煦的春風,吹拂著讀者的臉頰,又如滔滔的江水拍打著失敗者那乾枯的心靈。咦,那是什麼?哦!原來是散文。

既然是散文,畢淑敏則是那散文中最有創作力的作者之一,在我初讀此書時,一種莫明的親切感、一種難得的求知慾也油然而生,它讓我不停斷、也不厭倦地往下讀,有時我會隨著作者的不幸而潸然淚下,或是因作者的美滿結局而歡心雀躍!

我記得我第一天讀畢淑敏的散文,它叫《我的故事》,它把自己的悲慘和她妹妹的幸福寫得淋漓盡致,它寫出了母親對她的不公,但她仍然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外國語附屬中學,以及後面的參軍入伍當上了軍醫,當然還有成為博士生時的風光,這些林林總總的好事她一筆描過,文章中主要寫得還是那些淒涼的過去,但是從字裡行間根本無法看見她對生活和她父母的恨,而更多的是一種希望,是對新生活的嚮往。在我讀第二遍時,不知怎的,我讀出了另一種東西—感恩,讀出了她對周圍事物的感恩,大至世界,小到家庭,感覺她後面美好的生活都是由於她的母親。

之後的幾篇文章都讓我有深深的體會,我明白了人世間許許多多的是是非非,還真是磨難,一種對困難的堅貞不屈,當然還有愛,有母愛、父愛和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但在我看來,作者追求的是一種博愛,還有一種對生活的觀念。

在散文的旅途中有困厄和風雨、艱難和險惡,但是這不會阻止真正旅行者的腳步,散文正是以一種充滿未知的魅力激起人們不倦的嚮往。

【篇七: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剛拿到這本書我就被它的封面給吸引了,乳白色的封皮上點綴著幾朵淡紫色的小花,那麼清新又充滿詩意。揭開封皮,映入眼簾的淡淡的米黃和著一點深沉的橘色。幾個著重墨色的《幸福的七種顏色》整齊地排列著,整個人好似身臨其境地穿梭在春秋兩季之間,來去自由。

這本書儘管有很多好的文章,但是我最鍾愛的是《提醒幸福》。這篇文章主要談的是畢淑敏對生活的感悟。她說:“我們要學會調節幸福,幸福就像是一個頑皮的羊羔,不知道在哪逗留,當你不留神時它卻悄悄地來了,它也時常和你唱反調,你想要它來時它不來,不想要它來時它卻來了。人生就是這麼充滿戲劇性,它有時又像是一盤不小心粘到了芥末的壽司,你總是不知道下一個會不會有芥末。

作家朵拉有一句至理名言: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滴有自己聲音的水。這句話啟發了我,我覺得幸福也正如那一滴水,是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

因為我就是一個充滿幸福的人。在學校我是一個充滿幸福的學生,我有朋友,有同學,我和他們嬉戲、玩耍,雖然有時我會和他們吵架、拌嘴,但這讓我枯燥的學習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讓我忘記了學習的煩惱,這是友誼的幸福。

在家我是一個充滿幸福的孩子,我有最愛我的爸爸、媽媽。有最疼我的爺爺、奶奶。有時我也會被媽媽罵,但是媽媽的罵聲中也是充滿著對我的愛,這是親情的幸福。

我是幸福的,因為我的心很大很大,大的可以裝下很多人,有老師,朋友,家人,同學,小動物,讓他們一起感受我的幸福。我仰望天空告訴自己:“我很幸福!讓我們一起發現幸福傳遞幸福,因為幸福就在你身邊。”

【篇八: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畢淑敏的散文比較張曉風的散文更加通俗,她的筆風也許沒有張曉風那麼優美,可她用最樸質的話語譜寫著人生的樂章。

《心境防割》一個多麼令人深思的題目啊!在生活中,傷口,真的可以不存在嗎?一個小小故事,卻引出了令人歎服的道理:一雙捻進了500根高彈鋼絲的手套,卻無法擋住小小的荊棘。所以,人的一生也是不可能是沒有創傷的。其中,我最喜歡“更不消說,人是不能無時無刻都裹在鋼絲裡面的。那樣我們將喪失對人間百態的靈敏觸碰和對風花雪月賞心悅目的嘆息。”人們,又有多少人,為自己的心穿上了防割“衣服”,可又有什麼用呢?

不用長篇大論,一句淡淡的“蠶是被自己的絲裹住的,這是的真理。”引出下文,沒有一絲困惑,任何人都能明白。《蠶是被自己的絲裹住的》一反常態,蠶在人們的眼中,是一種勤勞,無私奉獻的動物。可文中的蠶,竟有一些自找麻煩的感覺,可你如果細細的、慢慢的去品這篇文章,你就會發現,其實並無道理。又有多少人為這俗世中的金錢、權勢、地拉吐出的絲就那樣,緊緊的裹住,直到你窒息。當生命結束時,他們才會恍然發覺,世界是一個繭,而他們從未為自己而活過。

《愛的迴音壁》我們被深深的愛意蘢蓋著,可是我們又是否真正懂得愛呢?我喜歡“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迴音壁,微小的愛意反覆迴響著,折射著,變成巨大的轟鳴。”因為,已經邁入初中的我在這句話發現,父母真很愛我。時間無情,在他們的臉上已經滿滄桑,每一根銀絲,每一條皺紋都滿是愛意和那對子女的擔憂啊!我們已經12歲了,不說別的,從我們上學開始,6年啊!我們對父母說過一句“我愛你”這三個字嗎?因為我們成天沉浸在愛裡反而磨木了。父母不求別的,只求一句“我愛你,你辛苦了。”我們中有些人,可以將歌星的生日、愛好倒背如流,可又有多少人記得父母的生日,在那一天說一句“生日快樂!”讓我們行動出來吧!讓父母對我們的愛感到迴音吧!

畢淑敏的一生,絢麗多彩,她總在平凡的事中發現不平凡的道理。人生,也許就需要和她一樣活的有滋有味!

畢淑敏,讓我品讀人生!

【篇九: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經過我東擠西擠的時間,我終於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散文中大部分都是先敘後議的結構,先完整的講完一個故事後再在文章的結尾抒情,好似一篇生活故事的讀後感。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