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時代的“美麗”與“憂愁”作文範例

碎片化時代的“美麗” 全文約1048字

隨著網際網路和生活的聯絡愈發緊密,碎片化時代也悄悄與現代社會劃上了等號。對碎片化的研究在21世紀後,以黃升民為代表的學者把碎片化引入傳播學的研究中,廣泛應用於傳媒研究,其概念界定為:社會階層的多元裂化,並導致消費者細分、媒介小眾化。所謂“碎片化”,原意為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就是那些多件事情中間所存在的無法用來做正事,而可以以其他的方式進行利用的時間。現在也引申出了碎片化閱讀,碎片化思維等等。

其中,我最有感觸的就是碎片化閱讀,現在網路媒體的發展如浪潮般代替了原來的紙質閱讀,對於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來說,除了必要的工作、學業以外,坐在書桌旁靜靜閱讀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了,更多的是花上三五分鐘時間在地鐵上,公車上盯著手機螢幕,讀上一篇缺乏思想,沒有過程只有結論卻被廣為傳播的文章,讀完之後還似乎感想頗深,為這類文章再次貢獻上一份轉量。

長此以往地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很容易讓我們變得只能接受碎片化的資訊,原來洋洋灑灑幾萬字的一篇文章被濃縮成幾百字之後,其原意還剩下些什麼呢?140字的微博也能給你帶來很多資訊,但這些大量的資訊你真的全部需要嗎?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很少接觸除課本之外的紙質文字,都是以網路媒介作為資訊來源,有一次突然起了閱讀報紙的興趣,當我面對一個版面的文字時,我下意識的一目十行的讀完了,卻發現不像在網上閱讀,這樣閱讀很難抓住文章中的重點資訊,重新開始,逐字逐句慢慢看完,發現這樣一份報紙裡,蘊涵了太多在網上零碎的文字裡無法獲取的資訊。並且實體的文字很少會傳播出錯誤的訊息,比碎片化的文字更加可靠,可信。

但這也不代表碎片化的處理文字沒有好的一面。讓一個生活在快節奏社會裡的普通人每天擠出時間做嚴謹正式的閱讀確實很難,因此在長篇幅文字的基礎上適當刪減一部分描述性的語句、過程性的句子,以短句、斷句,增強現場感和提煉關鍵詞這樣的方法,能讓讀者憑藉關鍵詞就能掌握文章的大體含義,這對於獲取日常新聞資訊是很好的方法。但當你真的想要讀一篇文章時,還是靜下來,捧起一份報紙,一本書吧。試想一下,如果當年餘秋雨先生在辭去工作踏上考察之路時每天也是用碎片化的方式像現在寫微博一樣的紀錄生活,那哪裡會有現在的《文化苦旅》呢?

由此可見,碎片化閱讀的“憂愁”和“美麗”是共存的。在這裡要借用一句我在碎片化時間中看到的一句話作為結語:“碎片化的原因不只是資訊傳播媒介的變化,更重要的在於你對待資訊的態度和方法。採取了正確的方法並加以實踐,你就不會被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所裹挾。”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