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故宮博物院相關作文20篇

遊覽故宮博物院 篇1

國小五年級作文 ,597字

故宮是我國古代明清時候的皇帝住的地方,遊覽後感覺心思非常細密,建築非常巨集偉。我們是沿著中軸線走的,所以裡面的建築沒有看完。

進入故宮,首先就是午門,那是故宮的起點,午門內就是真正的故宮了,依次是端門,在皇帝接見外人時,從這裡走出要把衣服,頭髮整理好,端端正正的去見人。

首先,故宮裡為什麼沒有樹?這是因為故宮裡的宮殿圍城了一個“口”字,如果種樹的話,口字裡面有木字就是“困”。預示皇帝不管朝政,國家落後的命運。而且不種樹更有利於皇帝在上朝時一覽全部。

乾清門外的獅子有何含義?在左手邊的是一隻母獅子,耳朵是沓拉著的,暗示女人不要管理朝中的事。右邊的公獅子腳下踩著一個繡球,預示皇帝會一統天下。

在故宮裡,最大的就是太和殿,因為這裡是上朝的地方,要容納幾百人,雖然外面的廣場也可容納幾千人,這象徵著門面。中和殿呢是皇帝在這裡舉行一些小的活動,或者彩排比較重要的事情。保和殿就算是宴會廳,在有外國使者到來時,就會在這裡吃飯。

往後走就是後三宮了:乾清宮,坤寧宮,交泰殿。這裡是皇帝皇后住的地方,我們只能看到坤寧宮裡的一些建築,因為很多東西都在以前被轉送到臺灣故宮了。所以看到的只有一小部分。

故宮是我國首都的中心點,也是國家一級保護景點。國家都已經這麼保護它,我們作為公民,更應該保護這些古代的建築物,讓後代子孫們也能欣賞我過古代的巨集偉建築。

遊故宮博物院 篇2

遊故宮博物院作文40 ,375字

星期六的早晨,太陽出來了,我們走過金水橋,穿過天安門,來到了故宮博物院。一進門就看到很多高大的建築。宮殿有紅色的牆、黃色的瓦,還有粗大的紅柱子。

爸爸告訴我,故宮分為外朝和內廷。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其中太和殿非常的雄偉,據說這是古代皇帝上朝的地方。門前的臺階上有一塊巨大的漢白玉,上面雕滿了各種各樣的龍,兩邊是漢白玉臺階。透過門窗,我看到了高高在上的龍椅,在很久以前,那象徵著最高的權力。繼續往裡走,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這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其中,交泰殿雖然不大,但卻是皇帝放玉璽的地方,非常重要。

最後,我們來到御花園,裡面有假山、古樹還有亭子,景色十分美麗。穿過御花園,就走出了故宮的後門。因為時間不多,我們只參觀了故宮的一部分。能夠建造這樣巨集偉的宮殿,古代人民一定非常勤勞和智慧。

遊故宮博物院 篇3

遊故宮博物院作文40 ,375字

星期六的早晨,太陽出來了,我們走過金水橋,穿過天安門,來到了故宮博物院。一進門就看到很多高大的建築。宮殿有紅色的牆、黃色的瓦,還有粗大的紅柱子。

爸爸告訴我,故宮分為外朝和內廷。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其中太和殿非常的雄偉,據說這是古代皇帝上朝的地方。門前的臺階上有一塊巨大的漢白玉,上面雕滿了各種各樣的龍,兩邊是漢白玉臺階。透過門窗,我看到了高高在上的龍椅,在很久以前,那象徵著最高的權力。繼續往裡走,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這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其中,交泰殿雖然不大,但卻是皇帝放玉璽的地方,非常重要。

最後,我們來到御花園,裡面有假山、古樹還有亭子,景色十分美麗。穿過御花園,就走出了故宮的後門。因為時間不多,我們只參觀了故宮的一部分。能夠建造這樣巨集偉的宮殿,古代人民一定非常勤勞和智慧。

遊故宮博物院 篇4

遊故宮博物院作文40 ,366字

8月16日,是我和爸爸媽媽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們來到了故宮博物院。

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我們從神武門來到了御花園,御花園裡有許多的古樹,但這些樹都有不同點,掛著紅色牌子的樹,它們的樹齡都在三百歲以上,掛著綠色牌子的樹,它們的樹齡都在一百歲以上。

穿過御花園,來到了坤寧宮。坤寧宮是皇上和皇后大婚用的新房,坤寧宮的前方是乾清宮,乾清宮是皇上住的地方,最後我們還去了太和殿,太和殿是皇上上朝處理朝政的地方。太和殿門前的兩邊各有一個日晷,這個日晷是中國古代用來推測時間的。在路上,我還看見了許多銅製的大缸,聽講解員告訴我們,這些大缸是古時候蓄水滅火用的。

遊覽故宮不禁讓我欣賞到了古代勞動人民建造的雄偉宮殿,也讓我對明清兩代的歷史有了一定的瞭解。

參觀故宮博物院 篇5

參觀故宮博物院作文3 ,282字

聽說沒有去過故宮博物院,就不算來過北京。我早早地來到了世界文化遺產—故宮博物院。相信無論是外國友人還是見多識廣的大人們,來到故宮博物院,都被他的輝煌、森嚴肅穆、奢華所震撼。

故宮先後居住過明清兩代二十四位皇帝,在古代,老百姓是不可以踏入半步的,所以,又稱作“紫禁城”。宮殿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俗稱“外朝”是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場所。後部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及后妃們居住的地方。

各色的石子鋪在地上,拼成多達900多幅不同的圖案,光是沿路欣賞這些美麗的圖案,就令你目不暇接了。

故宮博物院到處有美麗的景色和燦爛的歷史,耳邊不時傳來外國友人的讚歎聲,我真驕傲!

走進臺北故宮博物院 篇6

國小三年級作文 ,743字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我向往己久的地方,今年暑假我終於來到了臺灣,走進了那個藏有奇珍異寶的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面積不大,藏品卻非常豐富,其中“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最引人矚目,是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惜我們去的那段時間,“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恰巧赴日本展出了,沒能親眼看到,非常遺憾。

好在博物院裡還有我非常感興趣的“橄欖核舟”和“象牙套球”。走進博物院,我們就直奔三樓展館,展館內有兩處排著長長的隊伍,被圍得水洩不通,一問才知道大家關注的焦點正是“橄欖核舟”和“象牙套球”。隊伍緩緩前行,終於輪到我們了。我看到一枚栗色核舟,比大拇指還要小,完全要藉助前面的放大鏡才能看清細節。可我個頭太小,踮起腳尖也夠不到,媽媽只好把我抱起來。終於看清楚了,我透過放大鏡,驚喜地看到核舟的窗是開啟著的,船上坐著八個人,神態各異,有的在喝茶,有的在看書,有的在憑窗遠眺,每個人物都是這麼栩栩如生。媽媽告訴我,這葉核舟講述的東坡夜遊赤壁的故事,船上坐的正是蘇東坡、客人、艄公、書童等八人,船底還刻有蘇東坡全文三百多字的《後赤壁賦》呢!

“象牙套球”也是雕得巧奪天工。它是用整塊象牙雕成的,據說是祖孫三代足足雕了103年才完工的。球內套球,每一個套球不但都刻有精美繁複的圖案,而且都能自由轉動。解說員讓我們猜這個“象牙套球”由外到內一共有幾層,媽媽目不轉睛地看了半天,看到裡裡外外有七個球層層相套,而我只看到四層。其實正確答案是十七層,是研究人員用儀器探測到的,實在令人嘖嘖稱奇啊!

隨後,我們又參觀了博物院珍藏的書畫、青銅器、瓷器、玉器等展品。一件件國寶讓我們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小朋友們,如果有機會,你們也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一看。那裡展出的每一件藏品都是稀世珍寶,一定會讓你大開眼界。

相約故宮博物院 篇7

國小三年級作文 ,1076字

我中了電視節目《國家寶藏》的毒,天天纏著媽媽帶我去博物館。這不,放了寒假,大年初三,我就來到了嚮往已久的故宮博物院。

你知道嗎?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總數達到了1807558件,其中6、4%是普通文物,0、4%是資料標本,剩下的93、2%都是國家珍貴文物!每年都會有一萬多件文物分佈在70多個展廳裡展出。你問我怎麼知道這麼多?我是提前做了功課來的呀!

故宮有9000多間房屋,建築非常有特色,氣勢恢巨集,造型優美,色彩鮮豔。我在東華門的建築館裡看到了宮殿建設的整個流程,還有各種各樣的屋簷樣式。我還知道了一個家族,樣式雷家,半個北京城的建築都是他家設計的。古代人民沒有現代的技術,可是他們擁有智慧的頭腦,靈活的雙手,榫卯結構的建築就是我們中國古代建築的一項很偉大的發明。這種結構的房子,有著彈性的框架,在抗震方面非常有優勢。

再說說石鼓吧,這可是入選了《國家寶藏》的珍貴文物啊!它們在公元627年被發現於陝西寶雞荒野。這些石鼓身上的字形不一,分別命名為:作原、而師、馬薦、吾水……它們是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高二尺,直徑一尺有餘。這十隻石鼓記載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前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托起了中國歷史的一角,為古文考察提供了非常珍貴的素材。我仔細觀察了石鼓上的字,發現每個石鼓上都能找到幾個跟現代字相像的象形字。

在石鼓館,我還看到了方印,被黃色的綢緞包裹著,很特別。故宮最大的一枚方印,是乾隆皇帝85歲時用的,一個人都搬不動呢。

滴答、滴答、滴答……我們走進了鐘錶館。它們大多以黃金、寶石、珍珠為裝飾,美麗極了!這裡的鐘表大部分都是各個國家和地區獻給給皇上的。古代的鐘,大小不一,有的很大很大,比如寶塔鐘,戲臺鍾,簡直就是一個建築的縮影;有的造型奇特,充滿異域風格,比如鐘的幾隻腳有的用大象馱著,有的用仕女抱著,還有的用小天使揹著;到了整點,鐘錶報時的時候就更奇特了,有的是樂隊在演奏,有的是小孩子在敲鐘,還有的是動物們伴著音樂游來游去,聲音美妙動聽。

出了鐘錶館,我們又來到了珍寶館。珍寶館的寶物真多啊!那裡有光閃閃的珍珠,綠油油的翡翠,黃燦燦的金飾,各種各樣的項鍊、耳環、扳指、朝珠……還有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花紋繁複,美不勝收。媽媽對我說:這些寶物都是宮裡皇上皇后使用的,別的人只能是皇上皇后賜給他們才能用。怪不得這麼精美,看得我眼花繚亂。

出了珍寶館,已經是下午四點半了。故宮太大了,這次我們只遊覽了東線。洶湧的人潮已經散去,站在寬闊的午門前,我依依不捨的回望故宮,真是“一眼千年,一覽百朝”啊!以後有機會我會再來細細品味。

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 篇8

敘事作文 ,700字

70年前,國軍戰敗,狼狽不堪的蔣介石還不曾忘記北京的這些寶貝。於是,這個史無前例的大遷徙開始了,從而成立了臺北故宮。

大巴車到一座大山腳下停下。我走下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土黃色的建築,不是很大,但頗有中國古建築的特色,第二個陽臺上青天白日旗隨風飄揚。

進入屋內,雕像國父孫中山安然端坐,目光深邃,而帶著一絲警惕,遙望遠方,猶如一位巨人守護祖國寶島的大好河山。

走進展廳,燈光立刻暗了下去。我們先來到清朝皇室區,只見各種珠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有紅珊瑚、貓眼石……讓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恨不得親手撫摸下。

這時,一個如同狗項圈一般的小玩意兒吸引了我的目光,這是什麼?哦,原來是手飾,只見它散發著金光,奪人眼球,外面鑲著漂亮的珊瑚,一定很珍貴吧。

來故宮,一定要看鎮館之寶-“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雖然人很多,但我搶先佔據有利地形,能近距離欣賞。“白菜”放的位置已不是原樣,但還是顯現出它原有的美感,顏色十分鮮豔。它全部由玉構成,下面白如雪,而上面顏色多種多樣,有翠綠、淡綠、黃綠……,爬在菜葉上的蟲子雕刻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讓我不禁讚歎古人的智慧。“肉形石”的皮、瘦肉、肥肉都雕刻得非常逼真,細看,感覺十分油膩,讓人垂涎欲滴。

出了故宮,我無意中聽到有人在埋怨:“哎,老J真壞,就不留點給我們嗎?”對的,這些文物由於戰亂顛簸流離,就像一個遠在他鄉漂泊的遊子,只能遙望北京故宮日思月想。我想,終有一天,它將回歸故土。

遊覽故宮 篇9

遊覽故宮作文350字 ,340字

今天,我和爸爸在北京遊覽故宮,它的面積很大,是明成祖朱棣花了鉅額財產建成的。

剛開始,我看著地圖,向爸爸問:“故宮咋這麼大呢?是不是想要造它的人那個呢(有病)?”

“不是,這是因為他想給自己樹立威嚴。”爸爸說。看來天子太有威嚴了,能造出這麼大的一個宮殿。

我和爸爸依照地圖邊走邊看,這裡面有:景仁宮、太極殿、儲秀宮、欽安殿等,是古代建築,非常有特色!其中保和殿最讓我感興趣。它和其他宮殿一樣,有高大雄偉的大殿,有好多紅色的撐天柱,房簷很有趣,站著幾隻小動物。爸爸告訴我,保和殿是古代科舉考試中數一數二的人蔘加殿試的地方,第一名當狀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我覺得這個宮殿一定是充滿智慧的。

我們依然走著,我一邊走,爸爸一邊講故宮的故事。我們走了半天才走了一半,腳底都疼了……

北京旅遊——遊覽故宮 篇10

北京旅遊——遊覽故宮 ,388字

北京天安門是我非常向往去的一個地方,第二天一大早,我們便乘坐地鐵來到這裡,出了地鐵口首先映入眼裡的便是北京天安門城樓,它的上面正中央懸掛著我國的國徽,下面是毛主席的畫像,兩邊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條幅。雖然曾在電視和書中看到過很多次,可今天身臨其境的站在這裡,它的輝巨集氣勢還是讓我震憾了。我不知用什麼語言來形容我此時的心情。

天安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一對威武的漢白玉石獅把守著皇宮大門,幾百年前這裡是明清兩代皇帝辦公和生活的地方。走過金水橋,穿過太和門,看著厚厚的城門,遊覽著皇帝們曾經生活居住的地方,看著這麼金碧輝煌的宮殿,讓我驚歎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是誰建造了這麼美的皇宮,它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眼球,我看到許多外國人一邊看一邊拍照,他們也被這壯觀宮殿所吸引。

這時我感覺做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感由然而生。中華民族是了不起的民族。我為是一名中國人而驕傲。

遊覽故宮 篇11

遊覽故宮作文250字 ,265字

今天,我們先來到了天安門廣場。雖然陽光燦爛,但北風呼呼,還是把我們凍得瑟瑟發抖。廣場上,等著瞻仰毛主席遺容的隊伍繞了七八個彎,一千多米的長龍,漫長而且擁擠的等待,終於來到了神聖莊嚴的毛主席紀念堂,我們緩緩的走進堂內,向毛主席鞠躬並獻上一枝花,以表達我們的敬意,看著毛主席的遺體,就像正在做一個甜美的夢。

接著我們來到了故宮,富麗堂皇、威嚴壯觀的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令我印象最最深的是御花園,這裡都是上300年的百年老樹,坐在亭子裡,靜靜的觀賞著一片美景,這該有多麼美妙啊!

故宮,更在向每一個遊人訴說著皇家的威嚴與至高無上!

遊覽溫州博物館 篇12

國小二年級作文 ,528字

暑假的一天,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我和王雨芊同學準備一起去溫州博物館參觀。

走進大廳,一樓的花崗岩壁面上懸掛著九幅中國傳統神話題材的鋼雕壁畫,有盤古開天、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這些壁畫形態逼真,栩栩如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女媧補天。女媧正全神貫注地仰著頭,手握五彩石,修補著天空中的大洞。這些浮雕真讓我驚歎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

我們又去參觀了自然館。自然館分四大類:鳥類、陸地動物類、海洋生物類和恐龍類。走進自然館,彷彿走進了原始森林,使人心曠神怡。鳥類標本美麗極了!有大的、小的、棕色的、深綠的……走進陸地動物類,我們看到了一些生活在陸地上特別的凶猛動物標本,有老虎、毒蛇、揚子鱷……而長頸鹿、金絲猴和長毛猩猩卻特別惹人喜愛。接著,我們又走進了海洋生物類,這裡的魚類標本品種繁多,大小不一。其中,我最喜歡鯊魚,它體型龐大,牙齒鋒利無比,是非常可怕的掠食動物。最後,我們還觀看了恐龍標本。這些龐然大物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可怕的動物,三角龍和霸王龍讓參觀的我們吃驚得瞪大了眼睛。我真想回到那個弱肉強食的恐龍時代,去看看恐龍多姿多彩的生活!

出了自然館,我們還參觀了歷史館、書畫館和工藝館,都非常有趣!

溫州博物館讓我大開眼界,使我增長了不少知識呀!

遊良渚博物院 篇13

國小五年級作文 ,788字

今天,我們一家早早的乘公交車去參觀良渚博物院。下車後,我們沿著一條可以遮陽的小路走,先來到一處名為“觀復臺”的平臺,邊上是一大片池塘。我走到臺上,向下望去,鋪天蓋地的碧綠荷葉和粉的發紫的荷花映入眼簾。別樣的美麗。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接下來就進入了今天的正題—良渚文明。進入博物院一種遠古的文化氣息迎面撲來,令我感覺身處文明的聖殿、文化的殿堂。安檢時,我抬頭看了看安檢器上的人數統計,有七百多人!看來太陽火辣辣的炙烤著大地,但絲毫沒有阻擋大家對參觀的熱情。

首先是1號展廳。介紹的是良渚文化中的玉文化。玉器在當時是禮器,有些是祭天祭地用的,有些是裝飾品,是代表身份地位的象徵,同時也是不可缺少的陪葬品。通過參觀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眼睛—竟能分辨玉的優劣跟現代機器幾乎一樣準確;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靈巧雙手—竟能製作出如此精美絕倫的玉器;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毅力—用繩子石子在堅硬的玉石上一點一點的打磨成那些精美的玉器,那要花多長的時間啊!玉,就是良渚文化的瑰寶。

走著走著,我就來到了考古體驗展廳。展廳內講述了考古的全部過程以及考古與尋寶、盜墓的區別。還有一個考古知識小遊戲。

吃過中飯,我們便開始參觀2、3號展廳。

2、3號展廳主要講的是良渚時代古人的生活及工具的介紹。還介紹了當時人們的水利工程跟現代已經很相像了。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它是夏朝古城的三倍大,足足有800平方公里。當時的人們為了防止洪水入侵城內便修築水壩,成功控制了洪水。他們修築水壩的地方很科學。他們還修築城牆,挖護城河。當時良渚古人已經有了犁了,不過當時的犁是人拉的,而不是牛拉的。良渚的人們不但水利工程做的好,城內也是很繁榮富足和安全。良渚古人真是太聰明瞭!

良渚文化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見證了中國古代人民的勤勞創造和智慧結晶。

良渚博物院秋遊記 篇14

國小四年級作文 ,609字

今天,是學校一年一度的秋遊,我們坐大巴來到良渚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一棵棵綠油油的大樹和一條條清澈的小溪。懷著好奇和期待,我們沿著一條石頭鋪成的小路走進了良渚博物館。

在第一展廳內,我看到了許多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石犁、石鏟、石刀、石鐮,還有用來狩獵的石鏃和捕魚的網墜。這些工具都是灰色的,看上去非常簡樸,好像把我們帶進了古老的良渚文化時期。瞧,那個人正在坑裡考古呢,坑裡的陶片有的是土黃的,有的是棕色的,還有炭黑的,原來我們看到的展櫃裡的物品就是這麼挖掘出來的啊,真有意思!

經過一個魚池,我們來到了第二展廳,這裡樹木繁茂,彷彿進入了一個原始森林。這裡展示了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用的語言和文字,這些文字像圖畫一樣,十分難懂,我仔細研究了一下,還是破解不了其中的奧祕。這裡還展示了良渚文化時期的人們是如何蓋房子的,他們既不使用混凝土,也不使用鋼筋,而是用黃泥和茅草。這些草房子外觀簡潔,結構簡單,就是不知道牢不牢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大型油畫,成千上萬的人民在辛勤勞動、建造宮殿,氣勢恢巨集,再現了五千年前良渚古國的燦爛與輝煌!

第三展廳裡面展示的都是琮、璧、鉞等玉器,有半透明的,像冰糖;有純白無暇的,像大白兔奶糖;有黃色棕色花紋的,像虎皮蛋糕……精美絕倫,讓人目不暇接。

短暫的秋遊結束了,但一個個場景、一件件文物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良渚博物院之旅彷彿讓我穿越了時光隧道,我為五千年前中華文明的輝煌而驕傲!

山西博物院遊記 篇15

國小三年級作文 ,490字

星期天,風和日麗,我和同學們來到山西省博物院參觀。

剛下車,一座倒梯形的建築物映入眼簾。走進一看,建築物上懸掛著一塊巨大的牌匾,上面有六個金色的大字—山西博物院。

博物院的周圍種著許多樹,置身於這些樹叢中,讓人覺得神清氣爽。

博物院大約藏有珍貴文物四十餘萬件,其中四千多件被分置在十二個展廳內向遊客展出。

由於時間不夠充裕,所以我們只參觀了其中四個重要展廳: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佛風遺韻。

如果讓我百裡挑一,從幾十萬件的文物中挑出一件,我一定會挑出鳥尊—山西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鳥尊,得名於它的外形,前半身為鳥,後半身為象,鳥身和象身巧妙地糅合在一起,鳥翅膀做大象的耳朵,象鼻子為鳥的尾巴,將二者合一。在鳥背上立著一隻小鳥,而這隻小鳥是鳥尊的蓋子,開啟蓋子,是鳥尊的口,通過這個口可以倒入液體。

鳥尊區別於其它的酒樽的地方,在於只有倒酒的入口,沒有出口,這是因為鳥尊是古代祭祀用的盛酒器,只需倒酒入尊,不能倒出酒。

鳥尊的設計之精妙,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這次博物院之旅,使我明白,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我所知道的微不足道。我以後要繼續學習歷史。

南京博物院遊記 篇16

國小五年級作文 ,554字

研學的第二天下午,我們將出發去第四站——南京博物館。

在車上,導遊老師向我們介紹說:“南京博物館又簡稱南博,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這座博物館佔地面積13萬餘平方米,共擁有各類藏品42萬餘件,館藏數量居中國前三。”

我們懷著好奇的心情走進南博,近距離地觀察那些文物。那裡面的文物可真多呀!上至舊石器時代,下迄當代;既有全國性的,又有地域性的;既有官廷傳世品,又有考古發掘品。青銅、玉石、陶瓷、金銀器皿、竹木牙角、漆器、絲織剌繡、書畫、印璽、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一應俱有,每一品種又自成歷史系列。

我們觀賞完了南博的上層,我們又順著樓梯來到了下一層,穿越到了民國時期的南京。我們一家商店、一家商店地看,有賣煙脂粉的,有賣糕點的,有賣首飾的,還有賣衣服的,都帶有古典氣息。

導遊老師先帶著我們走進了一個雜貨店,又去了別的店,每到一個店我們都買了不少的東西。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賣雨花石的商店,裡面的雨花石在水中散發著耀眼的光芒,誘惑著我們這些外地的遊客,可惜我們這些小學生只能撿便宜的買幾個當作紀念品,等我長大了,一定會買幾個大點雨花石收藏。

最後,我們還是滿載而歸地走出了南京博物館,但心中依戀之情卻久久不能平息。

遊覽武漢動物園 篇17

國小四年級作文 ,658字

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去武漢動物園,那裡風景優美,更有許多討人喜歡的動物。

一進大門,遠遠看見一個湖,湖面很平靜,像一塊大玉鏡,湖水碧綠碧綠的,一陣微風吹來,湖面泛起了層層漣漪,一條條魚兒還伸出頭來吐泡泡呢!我們繼續向前走,來到了一座彎彎的拱橋。拱橋是用長而堅硬的花崗岩石築成的。橋身有兩個橋墩,橋墩兩旁的水緩緩地流向遠方。旁邊有一塊石碑,石碑上清清楚楚地寫著“錦鯉池”。池塘裡的鯉魚都很美麗,它們都搖頭擺尾地遊著,伸出頭向我要食物吃,可能它們太餓了吧。

經過了錦鯉池,沿著小路,我們緩緩前行,來到了熊貓館。那裡有一隻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在睡覺。我和爸爸媽媽都以為是假熊貓,沒想到它突然站了起來,向一堆新鮮的竹葉走去。“啊,這是一隻真的大熊貓!”我情不自禁地叫了起來。只見大熊貓把竹葉塞到嘴裡,慢慢地咀嚼,它吃得真香啊!我激動地要跟它合影留念。

走出了熊貓館,我們繼續向前走,不知不覺來到了鴕鳥館,鴕鳥又高又大,它的身體是橢圓的,頭非常小,脖子和腿細長細長的,差不多有兩米高。當我們走時,鴕鳥老是跟著爸爸,可能爸爸手中的水杯被它看到了,正好它也想喝水吧!

穿過小橋,沿著小徑,繞過涼亭,我們就來到了袋鼠館。那裡有五六隻土灰色的袋鼠,它們一看見人類,還以為我們是來打擾它們休息的,連忙跳得三尺高,跑到了一個角落裡,坐下來吃東西。

我們又看了許多動物:美麗的孔雀、威風凜凜的大老虎、凶猛的獅子、機靈的金絲猴、可愛的企鵝、強壯的犀牛、大嘴巴的巨嘴鳥……它們讓我大開眼界。

武漢動物園裡的那些動物們真可愛,希望你有機會也去細細遊覽。

南京博物院參觀記 篇18

國小五年級作文 ,1186字

南京博物院座落於紫金山南麓,佔地13萬餘平方米,院內有各類藏品42萬件,光是國家級文物和一級文物就有二千件以上,院藏中外專業圖書近30萬冊,有3萬多件都是名列全國的珍品。它是中國內地第二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是中國最早建立的博物館。

走進博物院,一個雄偉壯觀的大殿一下子映入眼簾,這便是院中的展館了。它採用了仿遼代的建築風格,位於博物院內那寬大深遠的草坪盡頭的三層白色石臺上,九開間的仿遼殿上敷棕色琉璃瓦,屋面平緩,斗拱粗壯,以紫金山為“背景”,遠看像一幅秀麗的大畫。

進入館廳內,給人的第一感覺即是規模巨集大,但它卻將如此大量,精美的文物分的井井有條,清晰地分為了六個館:歷史館、特展館、數字館、藝術館、非遺館和民國館,而在這六個館內又依照年代特色分成了幾個大大小小的展區。真是一個特點鮮明、格局清晰的場館。

走進歷史館,“撲面而來”的歷史氣息令我不得不放慢腳步去仔細端詳。從遠古時代至青銅器時代,我瞭解了人類文明逐漸進化的過程。在春秋時期時,人們大多都以製造青銅器為主。公元前221-220年間,秦漢時代期間,秦朝多是青銅器,而漢代則慢慢演變出了陶製品,外觀上比青銅更加光滑,色澤上也更為柔和。當到了公元229-589年時,六朝時代逐漸加大了陶製品製造量,還演變出了形態勻稱,曲線柔美的青瓷器。青瓷器與其它器具相比,形體更加優美,質感更加細膩、柔滑,與青銅器相比,少了幾分粗獷,更增添了幾分優雅。青瓷瓶表面顏色泛青,色澤光亮也不扎眼,在柔和光線下顯得更為優美。

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數材質華麗,昂貴的金縷玉衣和銀縷玉衣了。它是漢代皇帝和高階貴族死後穿的殮服,外形與人體形狀相同。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貴族則用銀線、銅線縷結,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透過玻璃細細端詳,無數塊大小相近的玉塊鋪滿全身,玉塊與玉塊之間相連結的是用黃金打造的金線,是高貴權力的象徵。光滑的玉衣在燈光下顯得熠熠生輝,折射出神祕的光澤。

離歷史館不遠的是數字館。剛步入那裡時,我們彷彿一下子從古代穿越回來了。數字館內有許多現代設施,以動畫、3D影像等方式從另一個角度去讓人感知歷史,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引領我們走進歷史的長河。

參觀了這麼多,我發現博物院不僅是規模巨集大,更是種類繁多、巧奪天工啊!

如果說歷史館和數字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地域,那麼民國館則是一個十分自然的過渡線。

踏進民國館,裡面的設計、裝飾給人一種古老的感覺,卻也不失現代的風韻。走進一家小商鋪,一些東西對於我們來說是陌生的,但對於我們的爸爸媽媽來說,卻是一個又一個美好童年回憶。這裡更有許多經典小吃,例如花生酥、蒸發糕、芝麻糖等等,既飽了“口福”又飽了“眼福”。

南京博物院,雖然有著濃重的歷史氣息,但也不乏現代化氣息的渲染,兩者結合十分巧妙,卻又不顯突兀,是一個古今文化的薈萃之地。

遊廣東省博物館有感 篇19

國三作文 ,5036字

終於,站在了廣東省博物館前。抬眼望去,藍天白雲之下,黑色的主身巍然屹立,暗紅色的磚塊規整地點綴其間,黑紅交相輝映,透著莊嚴的氣息。再仔細一看,那鑲嵌其中的紅色線條,竟儼然構成一個大大的“藏”字!我不禁一怔,呵,好一派沉穩的帝王之風!這就是一個神祕的藏珍納寶的宮殿啊!又彷彿是一個精雕細琢的透雕寶盒,吸引著人想去揭開塵封已久的祕密。如此巧妙的設計,想必裡面收羅的奇珍異寶,一定比巨集偉的外觀更加攝人心魄。

這樣想著,不知不覺間已踏進博物館的大門,一種奇異而肅穆的氣氛,靜靜地籠罩在四周。走進一個個展館,沒有一個人發出一點聲音,陣陣微風的吹拂下,簡直是不屬於紛攘紅塵的世外洞天。即使有腳步聲,也彷彿怕吵醒了熟睡的親人,總是放得再輕不過。每個人都在專注地欣賞著,彷彿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讓人莫名心安。

《記取年華》

元代的青花瓷碗、明朝的高足酒杯……一件一件的文物,在眼底靜靜躺著,就這麼披了一肩的歲月、一身的滄桑,任人琢磨遐想。有些瓷器已經缺了一個口;有些因為長年不見天日,已被烙上永遠洗不去的泥濘,更有的,經過一次又一次舟車輾轉、烽火連天,已然片片零落,修補不全。我不禁唏噓。呵,你們,這些沉睡著卻從不曾死去的瓷器啊,世人皆道你珍惜,又有誰明白你不易?酒色財氣,天理人慾,在視線接觸你那殘損身軀的時候,似乎全都嬉笑怒罵地重疊在了一起。總是忍不住、忍不住用自己那淺薄的閱歷去揣度,在星漢迢迢、夕光漫漫的歲月裡,你到底承載了怎樣的故事?你漫長的一生,又該是經歷的多少坎坷風波?從出窯那一刻,你身上煥發的流光溢彩,繚亂了周圍一雙雙讚歎的眼睛,似乎也昭示了你光榮的命運;跟隨著人們揚帆起航時,彼時尚年輕的你是多麼自信多麼志在必得;到後來,你從未預想到的可怕事情發生了—沉睡海底的許多年裡,你先是怎樣的不甘、憤怒,使勁渾身解數想要逃離;再到後來的筋疲力盡,終於接受了事實,將生命安放在漆黑的海底,束縛在沉重的鎖鏈旁,以光陰為霓裳,用貝殼做盛裝……直到今天—你所陌生的今天,終於重見天日的你,以這樣一副不再完美模樣,接受慕名而來的人們或驚奇或不屑的眼光……歷盡千年的劫波,你早已磨練得淡然悠遠,卻依舊褪不去骨子裡的驕傲不屈。你是在用這種倔強的姿態,默默提醒我們嗎—千古的興衰,原來並不只是三皇五帝的傳說、二十四史的記述。尋常巷陌、市井煙火,這些由蒼生一針一線織就、帶著人情味的事物,才是歷史這部大書最不應該被忽略的角落。而在今天,它更不過是一枚小小瓷碗上,折射出的光輝。

暮雲重重,韶光飛濺。走過了斷斷續續的流年,也許,一切的一切於你,都不過像雲中的呢喃,又如水漫金山。一片微涼之後,彷彿魚兒身上脫落的鱗片,只靜靜地等待一次無聲的採擷。將或深或淺的韶光,和韶光裡打馬的過客,一同密封在淡漠的容顏裡,等待一次無聲的訴說。但是,你可知—

我是多麼願意用天邊第一縷雲霞

為你一身的傷口包紮

而你必會謝絕我的好意

那麼惟願

以你年華

作我袈裟

《文物閒話》

看吧,邢窯的白瓷如霜如雪,晶瑩剔透,閃爍的光芒彷彿舞者輕移的蓮步,隨意轉換一個角度,那舞步已不知不覺地挪移,巧笑倩兮,醉了的,不知是人面,還是桃花。還有景德鎮產的青花勾蓮龍紋盤,明豔尊貴的黃色上,九條巨龍栩栩如生地盤旋其間,讓人感嘆,“龍乘飛雲,可上九天。”那邊,德化窯的花瓣口吸管杯小巧玲瓏,惹人憐愛,設計更是巧奪天工……

一件一件地,我駐足欣賞著,讚歎著,這些經歷千年風雨的文物,竟還能葆有如此青春明媚的容顏。歲月風煙,無異於泠然刀劍,將太多太多浮華虛擲指間。而這些文物呢,竟能以無比頑強的生命力,讓生命的簫聲經久不息地盤旋。而這曲綿延千年的長歌,會是歌舞昇平的王公貴族們在風花雪月、指鹿為馬中便能譜成的嗎?不,不是!那一張張“尊貴”的臉,早已被歷史的塵埃輕易掩埋,再也找不出一丁點顯赫的影子。真正被歷史、被人們記住並尊重的,恰恰是那些地位卑微,但一生勤勤勉勉、練就高超技藝的工匠們!正如那位佶屈聱牙的音樂家所說,“貴族們,今天之前有過許多,今天之後還將數不勝數,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字字鏗鏘,如雷貫耳,似乎是在為天下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立了一座無字的豐碑。

今天的我已很難想象,在那個久遠的年代,創造出美的極致的工匠們,他們該是付出了多少艱辛?歷史是挑剔的,他便不能平庸;歷史是無情的,他便不能脆弱;歷史是絕不停留的,他便必須賦予他的勞動成果以永恆的生命力……他又可曾想到過,當光陰如箭地穿梭千百年,當日月山川都改換了容顏,他早已作古,而“它”還流傳於世,供一批又一批與他迥異的人膜拜,感慨他這位“無名氏”巧奪天工的手藝?如果有,那麼他在奔波勞累的一生中,可曾感到欣慰?世界是如此的變幻莫測,風雲更迭呵,如今看來,許多偉大的任務,對歷史的影響亦不過是些微。而透過一個人的辛勤汗水,我們竟可以幸運地窺到那個時代的一隅,窺到一個人心靈的瑰麗。朱自清的《匆匆》,也許道出了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驚惶與恐懼,那就是—自己此行,到底給身邊、身後的人,帶來了些什麼改變?自己到底有沒有留下一丁點蛛絲馬跡?

原來,一件傾注心血的物品,哪怕只是這麼一件小小的工藝品,也足以讓我們短暫的存在,不再是沒有意義,讓人生顯得不那麼蒼白無力。總有一些值得窮盡心血去完成的事情,總有一些方法,在生命這塊厚重的畫板上,添上自己獨特的一筆,這便也足夠了,不是嗎?生命,其實可以像一株無花果一樣,即使沒有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即使沒有在人前綻放出最美麗的樣子,但只要努力做好了一件熱愛的事情,盡心完成了分內的事業—一本書,一張紙,乃至一枚瓷器,讓這些凝聚著自己所有愛與夢,所有熱情與淚滴的東西,代替自己永恆、永恆地存在下去,代替自己將沿途風景看遍,且行且珍惜,也算不枉此生了吧。

殘存下來的,依舊默默述說著;而那些不幸葬身於地下或海底的,就永遠歸於沉寂。好多好多美麗的故事,就這麼一代一代流傳下來,而今日聆聽的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感謝那些消亡了的,為我們對先人的揣度與猜測,留下愈發寬廣的想象天地,為我們永遠不會、亦不求有結果的幻想,籠上一層更神祕的面紗?

文物,其實是一個時代遺落在另一個時代的精靈呵。上天是垂憐人類的,讓這些精靈們四散凡塵,供遠行的遊子辨認回家的路徑。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每一個炎黃子孫,在面對這些先民遺珍時,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敬畏的原因吧。

窗外,燦爛的陽光轉瞬間竟已雨點密集。而這些冷眼觀看風雨的文物,呼吸的,似乎依然是千年前的靈氣,吐納的,依舊是千年前的訊息。誰知道呢?在時間面前,年華是無效信,可是比時間更長遠的是感情,比感情更長遠的是人性。自成一派的風韻本就無需冠冕,身上的印記已是這麼多年來的留念。而今天,且讓我一個偶然經過的晚輩,歡迎你終於—魂兮歸來。

《古硯沉沙》

怎麼也沒有想到的,廣州,這個繁華的南國之都,最觸動我的,不是那霓虹閃爍,不是喧囂的人間煙火,甚至不是珠江畔迢迢碧波,而是那一方方沉默而堅忍的—端硯。

那幾方端硯,很不起眼地躺在偌大的博物館的一角,古拙的黑色,卻那麼質樸,如同一隻只沉穩的玄武,於厚重透出一絲悠悠然的靈動,不經意地就攫住了我的心。

恢弘壯麗的省博物館外,天色逐漸變得深沉。留給我們參觀的時間不多了,腳步卻還是不由自主地被它們吸了過去,彷彿那一方方黑色的石塊並不是什麼端硯,而是有魔力的磁石。

漆木的板上,印著一行行雋永的小字。哦,原來這就是你嗎?“端硯又名端溪硯,因產於古端州(今廣東肇慶)而得名,其色紫質潤,素有紫石、紫玉、紫雲、紫英之美稱。端硯石質細膩、石品絢麗、易發墨且貯水不耗,因賞用兼優,被譽為群硯之首……”我訝異地低下頭靜靜端詳—想不到你竟有那麼大來頭!細看來,古樸大氣的黑色中,果然有一種淡淡的紫色透露出來,漫不經心地飄逸在四周,為空氣都增添了一抹神祕。“紫”在古時代表著沉穩高貴,是君臨天下的王者標誌,難怪你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珍寶呢。

我一方一方的石硯看過去。只見有圓形的、方形的、橢圓的……造型不一,卻各具神韻。其中有一方荷葉形石硯,尤為特別,飽滿的荷葉襯著嬌嫩欲滴的花苞,似開未開,在這樣的石硯上濡墨寫字,想必更能引逗出詩情畫意吧。還有一方石硯,是一個憨態可掬的彌勒佛,掂著大大的肚子,眼角眉梢全是濃濃笑意,在這樣的硯上揮毫,實在讓人忍俊不禁啊!突然地,一方端硯背面,一行行細白的隸書小字躍入了我的眼簾—是銘文!我不禁細細看著,歷經風霜卻依然遒勁有力的字型,是什麼人,有這樣的好興致呢?

“乾隆六年春末,予遊粵東,偶得此硯。初不識為何物,只雲古樸耳。乾隆十二年,故地重遊,攜以詢土人,皆以為宋坑。嗚呼!歷上百年於茲,而今不復有此坑,故世間之寶物多有埋沒者,人亦如是。不能抒情慰己,聊作此記。”

讀完,我的心頭竟微微一震。清朝前期,宋坑,那可是最著名的端石產地啊!揮汗成雨,舉袖如雲,工匠們齊心協作時的吶喊,繁忙的勞作景象,都是宋坑的真實寫照。到了作者“故地重遊”之時,不過短短數年的光陰,端硯仍是光彩奪目,“紫石凝英”的美名也還會流傳很久、很久。而故鄉,你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呢?卻早已在時光不經意的巧笑裡,從繁華再繁華之地,轉眼盪滌成一片廢墟。故人已逝,故人的故人,更是早已淹沒在時間的洪流中。青絲成白髮,紅顏枉流年,都不過是秋月春花彈指間。“其實,只是故人的一次故地重遊罷了,只是物是人非滿目瘡痍罷了,懷古,本不是今天才有的感慨,終究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我這樣提醒著自己,卻依舊不能散去一種無言的傷感。是啊,我在憑弔著古人,多少年以後,我又會是被誰憑弔著的“古人”?“嗚呼!今不復有此坑!”銘文作者的一聲長嘆,長久地在心裡迴響著。不復的,又何止是一眼石坑?更是每個人心中,那些無法倒帶的靜好時光,那些意氣風發的青蔥韶華。

不忍再看下去。石硯啊,你那小小的身軀上,凝結了太多太多人的感傷,太多太多年的地老天荒。我輕輕走過,目光投向另一方鐘形的端硯背面,整齊的文字,“石友石友,與爾南北走。伴我詩,伴我酒,畫蚓塗鴉不我醜。告汝黑麵知,共我白頭守……奇文欣賞共晨夕,我愛此君已成癖。”呵,簡直一副老頑童情態!對端硯的熱愛之情,躍然紙上。此時的端硯,與其說是書寫工具,倒更像是與人多年患難與共、不離不棄的老友。那種時間沉澱出來的默契,實在讓人欽羨不已。還有接下來的銘文,“鋒發墨,不傷筆。篋中硯,此第一。得寶年,六十七。一片石,幾兩屐。”……

一方硯,又一方硯;一篇銘文,又一篇銘文,是泉湧的文思,更是亙古不變的真摯。中國文人的純,中國文人的真,在這一方方端硯上,反映得那麼深。對端硯的喜愛,恐怕是所有中華兒女都繞不開的一種情結吧—那便是對文化精髓、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崇拜。無論是否真正懂得,都會從心裡生髮出親切的歸屬感,猶如一尾游魚,無論是否曾到達大海,都天生有著對那萬頃碧波的強烈依戀。從前有一句老話,就連巷口老嫗都會以此訓誡家中頑童,那便是“敬惜字紙”。從這裡也可以稍微窺見,中國人視文化如神明的情感,和對自然淳樸、返璞歸真的深深渴望。我簡直無法想象,雪夜煮酒,對月清吟,李白手中那豪放的筆,若少了厚重的硯作陪,該是何等的茫然孤寂?沒有了硯,青山秀水,在文人敏感的心中,還剩幾分姿色?沒有了硯,中國人又到哪裡去尋找心中的聖地?一方硯,猶如一棵菩提。

到了今天,人們手中的伴侶,從略顯笨重的毛筆,變成了圓珠筆、簽字筆,端硯,也隨著它的天生密友—毛筆,越來越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我知道,端硯不死,端硯之愛不滅。只要中國人骨子裡還有一股正氣湧動,還有“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的意境,還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閒情,端硯,就永遠會是盛放在塵煙裡的一枝梅花。端硯,又像是一棵古樹,茂密的枝葉就是中華兒女永遠的庇廕,它那遒勁的根,更是已經在中華民族心中紮了千年,即使是在物質洪流洶湧來襲的今天,也無法撼動它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雖然今天的端硯,早已不是作為一種書寫工具存在,而是更多的作為案頭清供的珍品,但它代表了一種信仰,溫溫潤潤地覆蓋在日益功利浮躁的心上,見到它就是見到了歸去來兮的故人,讓人驀地感到“如返大荒”。

也許,只要我們還沒有丟掉我們最本真的東西,沒有丟掉對美、對善的追求,端硯就不會離開,不會消逝掉—它那獨特的風采。

遊河姆渡博物館 篇20

國小三年級作文 ,465字

今天,我來到了餘姚市的河姆渡博物館,那是原始人生活地方。

我們坐著車來到了餘姚市的河姆渡博停車場。從停車場一直向前走,就來到了博物館。走進去有許許多多的原始人用的物品,比如有:石斧、陶罐、石鍬等說不盡的東西。在裡面我還見到了原始人勞動的情景:它們在春天耕種稻子,秋天收割。

出了博物館,我們一直向前走,就來到了考古“發掘地一”。裡面就是幾棵斷掉的樹幹立在地上,看起來非常沒有欣賞價值,可爸爸卻說:“這是原始木,非常有價值。”我們一直向前走,便看見了一口井,爸爸又說:“這是原始井,是用木頭做的。”

最有趣的要數“考古發掘地二”了。那裡都是原始人建造的房子。他們的房子完全跟我們房子不一樣,我們的的房子是用水泥和鋼筋築成的;它們的房子卻是用木頭一塊一塊地支撐起來的的。我們參觀了一棟又一棟的房子,不知不覺走進了一間大房子,裡面全是銅像。在一間一間,沒有房子那麼大的房間,鋪著一張張獸皮,一堆堆稻草與傢俱……

時間過得真快啊!一參觀就參觀到下午三點半,我戀戀不捨地望著,因為在這裡,我體會到了原始人的智慧與才能,知道了他們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