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的學問相關作文20篇

“放下”的學問 篇1

高三作文 ,709字

放下就像是一團雲所釋放雨的靈魂,讓人預感清涼與輕鬆。學會放下,放下金錢的誘惑,放下名利的誘惑,讓自己的心歸於平靜。

佛說:“放下你的心。”“心”有很多種解釋,我想,這裡的意思應該是放下你的貪心、欲心、名心……而回歸你的本心吧!

喜歡那逍遙山水的陶朱公,他放下了官位,放棄了名利,帶著家人歸隱田園,他的放下使他躲離了和文種一樣的下場。和他相反的,是他的大兒子,因為他過分地看重金錢,吝嗇異常,使得弟弟被誅殺而沒能大赦。

喜歡曠達於物外的蘇東坡,仕途不順,屢遭打擊。他沒有和別人一樣一沉再沉,而是看透現實,放下了官場,放下了凝結於心的愁悶,放眼山水,擁有了一份誰也得不到的超曠詩情。

喜歡彭波利莊園,因為在那裡,達西放下了他的門第之見,放下了傲慢,伊麗莎白拋卻了偏見,成就了一堆神仙眷侶。而孔雀南飛的悲劇,恐怕就是劉蘭芝的婆婆不會放下她那可悲的虛榮門第所導致的吧!

有時候想想人這一輩子,千里路迢迢,想得到的東西太多,包括官位與金錢,而恰恰是這些使得本該燦爛的人生變得沉重不堪,我們應該放下一些東西,使自己歸於平靜。

也許,我們做不到佛語中真正的放下,但我們可以做到不去強求不屬於我們的東西。因為他們太重,會壓折我們瘦小的身軀。

放下就像是一棵樹在秋天釋放黃葉,孕育再一次的繁盛。能放下的人是智者,在那些爭名逐利的人看來是不可理喻的。可是使他們更不明白的是他們為什麼不能和智者一樣輕鬆。

莊子式的逍遙是一種放下,莊子就是那隻無形的畫筆,在他的人生旅途上留下了豐富而又不為人知的空白。這種空白穿越時間的極限,向過去、現在與未來延伸,教會我們如何放下。

學會放下,學會睿智地活著,在那樣的一個下午,端一杯咖啡,和你一起聊聊天。

一輩子的溫存,一輩子的學問 篇2

高三作文 ,1425字

我的母親是世間數億母親大軍中最普通不過的一員。她不像岳飛母親般有心懷天下的廣闊情懷;也不似孟子母親般有深知環境作用的遠見卓識;她也沒有姚厚芝那用一針一線縫補母愛的感人事蹟。她只是一個連初中都沒有畢業的“粗人”。可就是這樣的一個粗人,用她勤勞的雙手,用她無私的善良,正在潛移默化的融化著我心中的寒冷,教會了我人生的真諦。

母親在家裡排行老二,上面有一個哥哥,下面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重男輕女的思想依然盛行。由於大哥要上學,作為老二的母親理所當然的擔起了家中家務活的重擔。每當姥姥和姥爺到湖裡捕魚時,母親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弟弟妹妹的保護傘。當天空仍滿天星斗時,當所有人仍在暖和的被窩中與周公相會時,母親便要起來為上學的大哥做飯了。結婚後,由於與姥姥姥爺住得近,母親總會三天兩頭的往家跑。掃地、拖地、做飯……母親像田螺姑娘般悄無聲息間便已將一切都打點妥當。心疼母親的姥姥總會說:“下次來不要再忙裡忙外了。”可母親總會笑笑說:“沒事,我喜歡幹活。”回到家,我驚訝地問母親:“母親,你為什麼喜歡幹活?世間怎麼有喜歡幹活的人?”母親笑笑,摸著我的頭溫柔的說:“傻瓜,我這樣說是為了不讓你姥姥擔心。你姥姥姥爺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做兒女的能幫他們的要儘量幫啊!”“噢!”我若有所思的點著頭。從此,母親在我的小小的心中種下了一顆叫孝順的種子,她在母親的細心呵護下,慢慢地生根,發芽,結出了累累碩果。

一直以來,母親總是陪伴在我的身邊,可是人們總是有一種習慣:我們總認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總是費心竭力仰望著對面的高山,卻忽視了身邊的風景。我就是這樣,一直把母親對我的關心當作理所當然,直到母親因事出差,生命中第一次離開母親超過一星期。早晨,不再有人將我從被窩中叫起,不再有人逼我喝討厭的牛奶,不再有人看著我上學的背影漸行漸遠。放學回到家,不再有飯香在走廊間瀰漫,不再有人催促我脫鞋洗手,不再有人替我拿下沉重的書包……我才突然發覺,原來,十六年的歲月中,母親一直靜靜地站在我的身邊,為我遮風擋雨,從未抱怨,從未誇耀與張揚。悠悠十六載,歲月在母親的發間留下了白絲,在母親的眼角印上了魚尾紋,在母親的纖纖玉手上刻下了老繭。母親,將她所有的熱情,所有的青春義無反顧地奉獻給了她最愛的親人,給了她最愛的家。她的奉獻沒有張麗莉般刻骨銘心;沒有羅陽般感天動人;亦沒有段愛萍般大公無私。可是她的無怨無悔,她的始終如一,令我震驚,使我動容。心中柔軟的地方被觸動,母親教會了我:奉獻不一定驚天動地,它也可以細水長流,用一顆滿懷熱情的心,去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不求回報,但求心安,不求流芳,但求無悔。奉獻,幫助的是他人,快樂的是自己。

母親雖然學問不高,但生活的歷練讓她漸漸懂得許多做人的真諦。她曾告訴過我:“人,一撇一捺,簡單的兩筆,卻厚重無比。”在母親的潛移默化中,收穫了許多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公交車上,當看到老人上車,我會毫不猶豫地起身讓座,因為母親就是這樣做的。垃圾筒旁,當有垃圾在旁邊靜靜躺著時我會隨手撿起,因為母親曾說:“勿以善小而不為。”我的母親像是在夜晚盛開的丁香,她靜靜地吐露著芬芳,瀰漫在空氣間,充溢在我的心田。

我那平凡的母親,用點滴的行動,用循循善誘的話語教會了我:人可以不偉大,但要懂得感恩:人可以不成功,但要懂得奉獻;人可以不永恆,但要心懷善念。

我很慶幸我有這樣一位平凡卻又不平凡的母親。她帶給了我一輩子的溫存,教會了我一輩子的學問。

放下的智慧 篇3

高三作文 ,795字

人生得失,全在取捨。梭羅曾說: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情能夠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的確,放下是一種智慧,是看盡世俗利弊後的坦然,是大隱於市的淡泊。放下,便是新境界的開始。

放下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在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時代,人人皆為名利所左右,放不下面子,放不下身段,從而錯失了多少美景。放下,不僅放下了世俗之心,更是放下了遮蔽本心的陰霾。一次放下,不知可收穫多少純淨無瑕的景色。

文學大家莫言先生懂得放下,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莫先生僅僅召開了幾次新聞釋出會,會後隨即回到了故鄉潛心創作,而非在世俗中攪弄風雲。先生放下了獲獎的榮譽和名人效應帶來的利益,避開輿論的風口浪尖,卻獲得了世人的稱讚,這何嘗不是一種大智慧。莫言也許因此損失了許多名利場上的資本,卻得到了精神上的富有。記得他說過,獲獎並不能代表什麼。何等的淡然與清澈,如同淤泥潭中的那朵白蓮,濯清漣而不妖。

我被莫言先生的話驚醒,像被潑了盆冷水,渾身打了個激靈。如此這般的品行,何愧於大家之名!與莫言先生相比,不乏許多類似的人。

著名央視主播張泉靈,在功成名就之際為了本心毅然辭去了如此吸引人的主持人職業;一代賢臣范蠡,功成身退,放下至高的權力與財富,隻身泛舟於江湖,浪跡於天涯;楊瀾,在巔峰期放下身上的光環,踏上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求學之路。這些人,在取捨的決斷上,都稱得上是智者,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反觀當今社會,有明星靠醜聞上位,緊握名利不放;有官員一錯再錯,就因放不下權與錢;有國家遭到世人唾棄,因為放不下昔日的悔過。因為放不下,卻又損失頗多,何必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如等到茶涼酒寒,放下浮名,放浪于山水之間。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放下許多不必要的事,追求內心的那片桃源,如若不能兼濟天下,那為何不可獨善其身呢!

放下的智慧的確高深莫測,但終究是一種取捨。撥開心頭的烏雲,洗刷雙目的塵埃,定能成為一名智者,到達一種新的境界。

賣苦瓜的學問 篇4

國三作文 ,788字

大家都買過苦瓜吧!我們往往問的第一句就是“你這苦瓜苦嗎?”這可難倒了不少賣苦瓜的人了。答“苦”吧,也許買苦瓜的人怕苦,會立刻閃人;答“不苦”吧,也許買苦瓜的人喜吃苦味,也會立刻閃人。這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到底怎麼辦呢?書上倒寫過一種方法,把苦瓜分成兩堆,吃苦的與不吃苦味的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有一次,我心血來潮地跑到一個老奶奶的苦瓜攤前,看她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趁著眼前還沒有買主,我自作聰明地說:“老奶奶,您把苦瓜分成兩堆吧,有人要苦的您就指這堆,有人要不苦的您就指那堆。”老奶奶只是笑了笑,沒說什麼。我卻覺得其中定有玄機……

這時,來了個買主,問的果然是:“苦瓜苦嗎?”老奶奶很慈祥地說:“顏色深的苦,顏色淺的不苦。”買主挑好苦瓜付了錢,滿意地走了。不一會兒,顏色淺的苦瓜就賣完了。

我又勸道:“您只剩下深顏色的苦瓜了,再不分成兩堆就不好賣了。”老奶奶還是搖了搖頭,帶著一絲高深莫測的微笑。

又一個買主過來,問的還是同一個問題:“這苦瓜苦嗎?”老奶奶看了一眼剩下的苦瓜,說:“長的苦,短的不苦。”果然,買主立刻動手挑起來。不多時,攤上的短苦瓜也所剩無幾了。

看著剩下的都是深顏色的長苦瓜,我沒有再說話,心想:這回您再怎麼賣呢?沒有想到,當又一個買主問“苦瓜苦嗎”的時候,老奶奶信心十足地回答:“硬皮的苦,軟皮的不苦。”我暗暗佩服,可不是嘛,被太陽晒了半天,確實有很多苦瓜因失水變軟了。

賣苦瓜的老奶奶賣完苦瓜,臨走時對我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你說的那個辦法書上都寫過,賣苦瓜的人都知道,而我的辦法靠自己天天賣苦瓜總結的,只有自己知道。”

我忽然有所頓悟:生活中的智慧可以被寫成書,但是,我們卻不能迷信於書,要通過實踐來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路。賣苦瓜也有大學問,老奶奶經常賣苦瓜,把自己的苦瓜賣完當然是最好,這就需要有好方法,而這種方法就在不斷摸索實踐中得出。真是實踐出真知啊!

放下的勇氣 篇5

高二作文 ,1050字

前幾日,我在網上看到一則訊息,內容大致如下:一個女孩因為受盡了職場的壓力,抑鬱地生活著,為了迴歸一顆簡單質樸的心,在經歷了思想鬥爭後,她選擇了出去走一走。然而這一走便是一百二十多天,這一走便是大半個中國,從廈門到拉薩。她這次旅行只花費了一萬多元。

這則訊息觸動了我的心,我與其他許多人一樣,羨慕她並關注她的微博,然而我們卻忽視了一點,她不過是一個平凡人,那麼為何她會創下如此壯舉呢?這其中的奧妙,不過是她有一顆可放得下浮華、說走就走的心。

她著實令人羨慕,但令人羨慕的不光是她的旅行,更是那種敢於放下的勇氣。在當今社會,能有幾個人會勇敢地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一次變革。如今的人們總是步履匆匆,樂此不疲地為了房子、車子、錢而奮鬥,同時嘴裡卻不停地抱怨著。殊不知,他們正在悄然復興中國幾百年前的奴性。只不過是成了房奴、車奴。這樣的生活快樂麼?

說到這裡,有人便會說,“說得簡單,可人要生存的呀”。沒錯,生命要延續,就要學會生存,但同時要快樂地生存。現在的人們總是被物慾充斥著而顯滿了抱怨,人們都渴望著過著奢侈富足、站在頂端的生活。然而,大多數人都避免不了平凡這一常態。於是,願望無法滿足的人們開始選擇消級、悲觀,選擇甘為身外之物庸庸碌碌一輩子。更可悲的,有的人甚至選擇輕身。因此,對於這些人,行便成了一種必不可少的態度。

行,即是一種改變,改變身邊的環境,放鬆自己的心情,選擇一片寧靜。但是,行並不意味不考慮下一步,在走的同時,別放棄了來之不易的工作。說走便走是指敢於改變生活的勇氣,是指敢於暫時放下一切的灑脫。但別讓行成就了你的不計代價,因為行是指樂於心的釋放,並醞釀一個美好開端的智慧。

試想一下,當你放下一切,坐上去遠方的火車,看著沿途的風景,讓自己的靈魂從暗無天日的職場中出來,踏在旅行的路上,此時的你還會心胸狹隘嗎?

試想一下,當你漫步神祕美麗的納木錯,當你欣賞著長江奔流不息的浪花,當你沿著滿路春光的林陰道上,當你抒懷在無邊的薰衣草海洋,當你探索著古村落吸引人的古老文化,當你在風車村盡情釋放童真,這時的你還會悶悶不樂嗎?

當我們放下一切開始走的那一刻,當我們不斷看到其他風光的那一刻,便會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小似一粒塵埃,便會明白人生的美麗要靠自己發現。與此同時,當你再回到原點,會發現當初那麼浮躁的心是多麼可悲;會發現生命浪費於苦惱、抱怨是多麼可愚。會發現,心,在某一刻不自覺地寬闊了。

行,是一種說走就走的態度。給生命一次次改變,一段段插曲,讓生命中的陰霾散去,讓生命散發迷人的正能量。

簡單背後的學問 篇6

高一作文 ,1085字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此為亙古不變的至簡真理,於浩渺的自然界中,簡單得就像是時光的海濤起伏後衝上岸的一隻只小小的貝殼,雖不起眼,拾起來,放於耳畔靜靜諦聽,便能聽見整片大海的聲音。簡單,莫不是最高境界的美麗,就似一位閉目而坐的得道高僧,伴著枯燈,讀著書卷,了卻了紛擾種種,只因他看透塵世浮華,才會選擇用最簡的生命方式參悟人生,與天地一併荒老。

常嘆於古漢語之奇偉瑰麗,精簡絕倫,寥寥數字卻包涵著一個強大的為人震撼的精神世界。猶憶得那部“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沉甸甸的歷史在司馬遷揮筆走龍蛇之間濃縮為一片秋葉,似乎捧著它,便能看見所有歲月的痕跡和生命漾開的過程。他秉承父志,用最簡練卻最鏗鏘的筆觸寫完了《史記》,一字一句鐫刻下了他曾在父親臨終前所許的諾言,更用這份“簡單”表達出對武帝最不簡單的無聲抗議。簡單,化作了君子的氣節,盪漾……

還能聽見課堂裡飄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郎朗書聲,儒家一代宗師孔夫子,他的仁義禮樂之說,他的《論語》,不僅使其弟子受益匪淺,更德澤後世,為世人所代代傳誦。“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讓人體悟著時間之彌足珍貴。“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三言兩語間,“學貴在恆”的意義便浮現而出。從他字字珠璣的話語中,我似乎感受到了八尺男兒的一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慈悲之心,如此知書明禮、謙卑慷慨;我似乎總能從他簡單的話語裡,拾獲一些思想之精髓,繼而也在我的小世界裡,慢慢咀嚼,細細體味,平淡卻雋永。

那賣油翁嫻熟老練的技術也漸漸在腦海裡清晰起來。這何嘗不是一種簡單?以一錢覆其口,酌油瀝之,而油無一滴濺出,老翁輕鬆一句“唯手熟爾”,簡單背後的學問似乎也隨之“水落石出”。簡單中,浸透了多少不懈求索的汗水。“看人挑擔不吃力”,只有親手去一遍復一遍地用汗水澆鑄,用心去體悟,才終能研透其間蘊含的學問,淡定而從容地綻放一朵最簡的花。

“奮鬥的芽兒,不知在努力從地下探出頭兒時浸過多少血和淚”。自然的輪迴,亦不是最簡單卻最深奧的學問?生死由天,生時順化天地,死時寂寥無聲,那些最簡單的,卻永遠是最經典的永恆的主題。

簡單的背後,是悟得塵世真諦後的豁然,是一句“悲欣交集”,是一句“笑/容”;簡單的背後,是一顆用智慧之心架構的龐大的精神領域;簡單的背後,是那超凡的技能光環下比他人多於十倍或百倍的付出與拼搏。而簡單背後的學問,於我看來,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生命的藝術。

“觀天地雲捲雲舒,看庭前花開花落”,活出簡單,微笑著接受一切,享受萬物百態靜好。一切,如此簡單……

敲門的學問 篇7

國小六年級作文 ,556字

盛夏,我在一堆暑假作業中奮筆疾書。“砰!”我知道這是媽媽要進來喊我出去吃午飯了。但是,我正在思考一道很難的數學題,畫了好長時間的線段圖才有了一丁點兒頭緒。被媽媽這麼一嚇,又都忘了,只能從頭再來。

於是,我生氣地責問媽媽:“你為什麼不敲門?你怎麼這樣?你怎麼那麼沒禮貌……”媽媽被我的“連珠炮”轟得暈頭轉向,同時也為自己感到委屈,開始對我“宣戰”,我也不甘示弱地“迎戰”。這注定是一場勢均力敵的“口舌大戰”。

吃完飯,我回到了房間,爸爸也跟了進來。剛把門關上,爸爸就和藹地對我說:“其實,媽媽也不知道你在做題,而且她也不是故意想嚇你呀!”說完,見我沒什麼反應,就接著說:“你仔細想想!你每次到我們房間的時候,你也沒有敲門,而且我們也沒有怪你呀!”

爸爸走後,我坐在課桌前,面對作業本上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一個也看不下去。腦海中,飛快地閃過,我“砰”地推門而入,爸爸媽媽驚恐的眼神和還沒說出口又被嚇回去的話語。每當這一幕幕浮現在腦海,我心中便有說不出的懊惱與慚愧。

我頓時清醒了:過去我推門而入的時候,忘了“禮儀”二字,忘了換位思考。別人在那時有什麼感受?是驚恐、憤怒還是討厭?

晚上,我為我以前的魯莽向媽媽道了歉,媽媽微笑地接受了,同時一本正經對我說:“我們互相道歉,以後我們走進彼此的房間都要敲門噢!”我點點頭。

生活中的學問 篇8

國小六年級作文 ,611字

生活處處皆學問,詞語用得恰當不恰當這裡頭也有一些“學問”,哦不,應該說詞語用得恰不恰當這裡頭的“學問”可大著呢!可又有什麼學問呢?讓我們通過一個有趣的遊戲親身體會體會吧!

和風習習,陽光燦爛的一天,我和朋友們約好來我家玩。我說:“我們來玩個好玩的遊戲吧!”她們點了點頭,我跑到房間裡,拿出了5張紙,把其中4張疊成4個盒子,再把另一張白紙撕成32張小紙條。我解釋道:“你們一人領4張小紙條,然後在上面分別寫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一定要是通順的一句話”。當她們寫好後,我分別按順序放在不同的紙盒裡,然後道,“你們每個人在每個盒子裡抽一張紙,然後把它們排好,成為一句話。”先抽的是譚穎,只見她只打開前兩張,就笑得前仰後合。我們不耐煩了,催道:“快點讀!”她笑著點了點頭,又邊笑邊磕磕巴巴地讀出來:“十年後,小狗在地下水道里打羽毛球。”話音未落,我們就笑得合不攏嘴。有幾個甚至趴在了桌子上。終於到我了,我摸好了四張紙條後,就迅速地開啟看,忍住笑,把這句話讀了出來:“晚上,爸爸在足球”我忍不住笑了出來,又接著說,“場……游泳!”“哈哈哈哈哈”我們又再次哈哈大笑,一陣陣笑聲從房間裡傳出,盪漾在空氣中。我躺在椅子上,眼淚都快出來了。還有一些人笑得根本停不下來。用手拍著桌子。時光從我們身邊跑走,一個小時過去了,我笑得肚子都疼了。

通過這個遊戲,我知道了“語文處處皆學問”。一定要留心、注意,如果有些詞語用得不恰當,就會是個笑話。

粽子裡的學問 篇9

國小五年級作文 ,788字

端午節就快要到了,今天,我們小記者在食堂裡和奶奶們學包粽子。

中午,小記者們陸陸續續來到食堂,大家圍在一起,熱火朝天地談論著怎樣包粽子,那一個個激動的小樣子,讓老師們哭笑不得。老師把我們分成好幾桌,每一桌都會有一個奶奶教我們怎樣包。

我們都盯著奶奶手上的動作,迫不及待地學習起來。

奶奶先把四五片粽葉稍稍重疊平放在一起,然後再把它拿在手裡,捲成圓錐狀,再向裡邊放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再用餘下的粽葉把口封住,最後用細線裹起來,打個結,一個三角形的粽子就出來了。整個動作熟練有序,一氣呵成,小夥伴們都驚呆啦!

我看著看著,情不自禁地拿起葉子嘗試起來。我學著奶奶的樣子,先把三片粽葉疊在一起,做成圓錐狀。可是困難來了,無論我怎麼卷,底面總會有個小洞,把糯米放進去之後,這些淘氣的糯米娃娃一下子就都跑出來了。我也就只好把葉子拆開來重新弄。但令我鬱悶的是,不關我怎麼努力,就是捲不起來,反覆地拆卷,到最後,粽葉都有些破損了……我急得滿頭大汗,恨不得乾脆走人。

奶奶看到了,喊了喊我,說:“你別急,我示範給你看,慢慢來。”說著,就重新拿起粽葉慢慢地包起來。一邊包一邊講解道:“你瞧這邊應該這樣……再這樣……”沒三下兩下,一個小粽子就包好了。在奶奶的指導下,我靜下心來開始包粽子,情況比第一次好了很多,至少不會再漏了。

只要再把繩兒繫上就包好了呢。這樣想著,我加快了手上的速度。繩子繫了後,看著自己的作品,突然有些無語,天吶!這怎麼是個平面圖形呢,粽子不應該都是立體的嗎?周圍的同學同情地拍了拍我的肩膀,我舉起那個粽子,衝他們說:“笑什麼笑,看見沒,我這個粽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創造了奇蹟啊有木有。”然而,他們笑得更厲害了,最後連我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雖然粽子包得不好看,但它包含了我的心血。看著它,我還是十分自豪。

這次勞動體驗,讓我感受到了包粽子的快樂,第一次自己包了個粽子,真心值!

松脂裡的學問 篇10

國小五年級作文 ,439字

鬆,是高山樹林中典型的常青樹之一,生來秀美挺拔,一樹終年常翠的樹葉,長得甚密,錯落有致,宛如那林中端莊典雅的美人。

松樹於夏季結果,那一簇簇以鱗片層層包起的松果,掛在枝頭,分外可愛。我越看越喜歡,於是順手拾起一個青澀的果實放在手心。不一會兒,我的手上就泛起一層汁液。我頓時起了興趣,摸了摸,呀!滑膩膩的,原來是油。我連忙在松樹幹上也摸了摸,也有油。這是不是就是大人們常說的“松脂”呢?這一層松脂又有什麼作用呢?為什麼只有松樹才會分泌油脂,而其他樹又沒有呢?我的腦袋裡正有十萬個為什麼在發問。

我一查詢資料,茅塞頓開:松脂中主要成分是松香和松節油,此外還含有少量雜質和水分。松脂形態無色透明,與空氣接觸後,逐漸變成蜂蜜狀的半流體。它獨特的化學結構,還可以製成乳膠漆和膠合劑使用,是價值較高的一種天然產品。松脂最好的採脂季節是在夏季。在我國,人們常用蒸氣法和直接火法加工松脂。

想不到這松樹裡的松脂,看似平常,其實可藏著不少學問呢!大自然中神奇的一切,正在等待著又一次的探索與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