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一飯皆情懷相關作文20篇

一餐一飯皆情懷 篇1

國一作文 ,917字

春耕,夏鋤,秋收,冬藏,天人合一的哲理與情懷已在不知不覺中登上了我們的餐桌。漫漫歷史長河之中,一代接著一代的庖廚妙手用至精至誠的心烹製著酸甜苦辣鹹。一餐一飯之中,暈染的是中華五千年別樣的文與情。

一分一秒皆美味

時間的沉澱,令美味更添一份執著與等待的色彩。醃製的食品,風乾晾晒的乾貨,以及醬泡、冷凍,都是傳承已久的最為遙遠的食物儲存方式。貯藏的食物從最初的保鮮演變到後來對滋味的追求。這種綿綿細流的方式,既是寂寂冬時草木不生的無可奈何,又飽含了中國人多少的情感與願望。一分一秒的累加,是千年不變的中庸。

我愛吃梅菜扣肉,這不是一道東北菜,可我卻喜歡它獨有的味道。梅乾菜,油光黃黑,不美,不惑。閉上眼,香味襲來,頓覺清新。解暑熱,又生津開胃。再與五花三層的豬肉搭配,天衣無縫。肉沾染了菜的鮮香,菜浸入了肉的濃郁,微甜的味道,肥而不膩。酌一口,脣齒留香。

一心一念皆自然

作為一個食客,食物的滋味固然值得人流連,但其本源更令人深思。食物從哪裡來?毫無疑問,都是大自然的饋贈。在食材走向餐桌之前,在我們走進廚房之前,迴歸自然的美味佳餚,真如餐桌上那麼異彩紛呈嗎?近年來,一直提倡的也是還原食材本真的味道,最好的烹調,是尋不到烹調的痕跡。

有道家家會做的菜——-炒三絲,可葷可素。胡蘿蔔、豆皮、芹菜、裡脊肉,無一不是最質樸的材料。不同色調的食材合在一起,不但沒有顯得繁重,還有種讓人耳目一新的魔法。溫暖的橙,鮮豔的綠,厚重的紅,青澀的黃,輕輕翻轉,小炒一盤,執一筷,素韻綿長。

一鹹一淡皆味道

東北飲食素有“味”是靈魂之說。不同的調料,不同的製作方法,將食物煎炒烹炸成了不同的味。酸甜苦辣鹹,這五味構成了多姿多彩的飲食王國。我們更愛濃烈的酸甜,馥郁的鹹香,火熱的麻辣。如同這裡熱辣辣的土地,只有極致,沒有溫潤。甚至於,無法想像如果只有素淡的菜餚,該如何度過一日三餐。

我們的食物,更是我們的生活。油鹽醬醋的一點一滴,是時光潤澤下忙忙碌碌中最美的味道。這味道里,有一方水土,有歲月變遷,有繼承有創新,有分割有融合,更有變與不變的——追求……

詩,一份牽動的情懷 篇2

國三作文 ,812字

詩歌,一種高雅的藝術,是一種情感的寄託,是詩人真實情感的吟唱,是心靈對現實的應答。

詩歌總給我帶來一種淡淡的美。這種美,猶似綿綿細雨滋潤乾涸的喉嚨;如同絲絲微風拂動凌亂的長髮;好像一灣潺潺的清泉湧過沉睡的靈魂……徜徉在詩歌的海洋中,我盡情的享受著萬種風情,欣賞著不同派別的詩人將各自別具一格的美髮揮得淋漓盡致,有“林靜鳥無言”的清澈;有“溪橋渡曉霜”的秀氣;有“玉人和月摘梅花”的溫柔;有“不盡長江滾滾來”的雄渾;有“男兒到死心如鐵”的豪壯;有“林空鹿飲溪”的愜意……讀之或心潮澎湃,或扼腕嘆息,或心曠神怡,或如沐春風,或如酌清泉。

最初與詩歌結緣,是小時候受到爸爸的薰陶,那時候爸爸一句一句地念,我便一句一句地學,雖不解詩中內涵,卻喜歡它琅琅上口。在詩歌這盞明燈的照耀下,我逐漸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不知道什麼是詩歌的童年邁向能夠欣賞詩歌的青少年。我用心體會詩歌的內涵:詩歌是風,輕撫每一個被遺忘的角落,讓充滿愛的空氣縈繞在你我身旁。詩歌是火,點燃大雪紛飛的黯然季節,讓冷漠無情的寒冰在瞬間融化。詩歌是水,洗去心靈的創傷,讓暗淡的生命之光閃爍新的希望。詩歌是陽光,無論夜的漆黑多麼漫長,也無法掩蓋它耀眼的光芒。

在春天,詩歌讓我體會到“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中大自然旖旎的風光。到炎夏。詩歌讓我置身“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在秋日,詩歌讓我體驗詩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豁達胸懷。在嚴冬,詩歌讓打小生長在南方的我領略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觀雪景。年少的我,在這片詩歌的天空中經歷風雨,走過春夏秋冬,感念詩歌的美麗,體驗生活的真諦!

詩歌,就像一灣清泉,流成小溪,匯成江海,讓我們讀到魏晉風骨,漢唐氣象,宋明情懷。是屈原的悲憤,是李清照的溫婉,是李白的浪漫,是蘇軾和豁達,是陸游的憂鬱,在詩歌中流淌著千古絕唱,萬載風流!詩歌維繫著我心中憧憬著的一腔單薄也飄渺的純真情懷!

我有一碗酒,裝滿情懷 篇3

高三作文 ,899字

我有一碗酒,裝滿的是畢生的情懷。酒入愁腸,氳開的是一份難以言喻的深情,無關其他,只是很簡單的一種友情。

初三那年分班,羅就坐在我前面。雖然與她相處時間不長,但和她建立起來的“革命情誼”卻是我在高中苦旅中擁有的一杯可以安慰的清酒。

羅在我印象中是一個會突然大笑的女生,以至於我通常稱她為神經質美女。說她美女,她也是有幾分資本的,膚白貌美,儘管身高是硬傷。初中還未相識時,便有了幾分印象。她總在我們各種玩鬧時,突然發出一陣陣的神經質大笑,毫無徵兆。

友情是一碗清酒,經過每一天的日升月落,度過每一季的春夏秋冬,清冽的酒水變成了米白韻的濁酒,鼻尖的醇芳也就愈加深厚。

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初三的終曲奏響了分別的離歌。我們邁向高中!

高中像是磨盤,學習的壓力、同學間的陌生、新的壞境則像是磨盤上的碾輪,一遍一遍碾過,給予了我一份沉重。這時候,還未忘卻的記憶便從腦海裡湧出來:“哎,曾惠琛,你看這是什麼東西。哈哈,哈哈…”她用雙手捂著不知名的東西,眼睛忽閃像是跳躍的精靈。

每當我想起,便總覺得那是可以驅散所有陰霾的力量。

前些天她生日,我在微信朋友圈說了句“生日快樂,挺想你的”。不一會兒,我與她就在微信上聊了起來,心中覺得開心極了,又想到接近兩年沒聽過她的聲音了,就叫她唱起歌兒給我聽。不出我所料的是,她唱起了兩隻老虎,剛開口唱了兩句,還發出了一陣陣的大笑。聽到大笑裡的這份熟悉,散開的便只有溫馨了。

她隨便唱兩隻老虎應付我,我可不願輕易放過她,繼續叫她唱歌。從未單獨給男生唱歌的她也艱難答應了。“原來你是我最想留住的幸運,原來我們和愛情曾經靠得那麼近……”一首情歌,我聽見的是一份情懷,一份叫做友情的情懷,純粹而不參雜其他。

我點開話筒聽的時候,姐姐也在旁邊,我激動地說很好聽,她卻說不怎麼樣。我與她爭辯,她依舊堅持己見。而後,我選擇了輕笑不語,因為我知道,她不懂我們之間深厚的友誼,或許羅唱的是不夠好,但是我聽到的是有著那份情懷在其中的《小幸運》,這樣的音樂,它的動聽不為外人所知。

我走在路上,與你相遇,大家點頭微笑,結伴一程,而友情這杯陳年的老酒,我偷偷將它飲下,想把它放在心裡氳開,用畢生來品嚐。

一二·九運動與中學生的愛國情懷 篇4

演講稿 ,741字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12月9日,也是”一二九”運動紀念日。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各大中學校的愛國學生6000餘人湧上街頭,向國民政府請願,呼籲停止內戰,共赴國難,武裝反抗日本侵略者。抗日救亡的怒潮,迅速席捲了整個中國。在這民族危亡的關頭,青年學生們勇敢地擔負起“抗日救亡,挽中華民族於危亡”的歷史重任,譜寫出了一曲曲愛國主義的青春戰歌。

時代的馬達飛速運轉,彈指間,抗日先輩的那些崢嶸歲月已被輕輕翻了過去,如今的中國正處在難得的歷史的發展機遇面前,中國在崛起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而這一切靠的是什麼呢?靠的是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靠的是人才,要說愛國,“一二九”運動時學生的愛國內涵是救國!今天學生的愛國內涵則是強國—即努力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愛國不是空洞的口號,更不是在極端事件中的偏激行為,愛國更多的常常是體現在我們身邊一個個細微的地方。

天下興亡,我的責任,如果我們人人都說:班級管理不好,是我的責任;學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責任;國家不強盛,是我的責任……人人都能主動負責,哪有不團結的集體?哪有不強盛的國家?”

然而,在我們身邊,不時還會出現這樣的不和諧場景:地弄髒了,有人會說:“這是別人的事,我是來讀書的,不是掃地的。”水龍頭漏水了,有人會說:“那是總務處的事。”隨手扔垃圾,以為是小事一樁;隨地吐口痰,應該是無傷大雅;等等。殊不知,恰恰是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反映出一個人的愛國情操之缺失。

同學們,讓我們把抽象的愛國情懷與具體的行為規範融為一體。讓我們繼承和發揚“一二九”精神,將她那強烈的愛國情懷昇華到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學習、我們的思想當中來!

一“紙”情懷 篇5

高一作文 ,1009字

簡單的東西被賦予了情懷,它就有了令人驚歎的靈性。那麼一張白紙,你會賦予它怎樣的情懷呢?我想我已有了答案。

—題記

一紙相片

一張照片由一張光面的相片紙和各種顏色搭配而成,它的材料十分簡單,並不是什麼價值連城的寶貝,但就是這樣一張紙,它藏下的不僅僅是顏色,還有……

我有一本相簿,在櫃子裡存放幾年了,有一天心血來潮整理東西,這個不顯眼的“小古董”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好奇地翻了翻—那個洗著澡的小胖墩兒,騎著單車的小人兒,對著鏡頭傻笑的缺牙兒,她是誰呀?我從中抽了一張出來,只見背面密密麻麻地佈滿著熟悉的字跡,它向我訴說著這照片中的女孩兒成長的故事。從呱呱墜地哇哇大哭的襁褓嬰兒,到咿呀學語蹣跚學步的天真孩童……走過的路依稀地浮現在眼前。這段路很模糊,不知是我的記憶模糊了回憶,還是這滿紙文字遮住了我的視線,讓我回首來路時眼裡總是噙滿感動的淚水。

在這本差點兒遺忘的相簿裡,都只是紙嗎?不,這紙上分明還有著,父母愛的字跡,我成長的足跡。

一紙箴言

紙,只是一張薄薄的、用樹木做成的白色張面,就簡單的紙張而言,無法言及美感。但當它被昇華,變成了靈感,變成了見證,變成了生活,這美便得以釋放—幻化成了一句句擲地有聲的箴言。

常想讀書人是世間幸福人,因為他們除了擁有眼睛可以看見的大千世界外,還擁有另一個更為浩瀚豐富的世界。在每一個黑色方塊字裡,藏匿著朵朵妙筆生花的觸動;在每一張醇墨溢彩的扉頁裡,靜臥著一葉芳香馥郁的書籤;在每一處如群蟻排衙的筆記裡,勾勒著滿腔心儀神往的共鳴。

這便是紙質書本贈予我們的小確幸。這紙上承載的,有過來人的箴言,還有後生們的精神蘊藉。

一紙書信

溫暖人的方式有千萬種,古人遠隔千山萬水,一紙書信,隻言片語,卻飽含深情。數月輾轉,方可送達。來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

我們的時代,一切如此方便快捷,分秒之間,即刻往來。但我仍然追尋那份書寫的歡欣愉悅,等待的翹首企盼,看到手跡的心滿意足。這是資訊時代所不能比擬的。

每當收到來信之時,我總是求之若渴地匆匆瀏覽第一遍,而後再找個僻靜的角落,細細咀嚼品味。在那些深深淺淺的字跡裡,寫信人的音容笑貌如出其間,舉手投足如出其裡。白紙黑字猶如重重疊疊的青山綠水,其中鑲嵌著談笑的火花,友情的光芒。

這一張張紙,上面凝聚著父母的目光,智者的低語,友誼的溫度。即便它老成了一張發黃的枯紙,也沉澱著歲月的情韻,向我訴說著關於光陰的故事。

有一種情懷叫古詩 篇6

國小五年級作文 ,496字

我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古詩了。在我剛剛牙牙學語時,媽媽便開始教我學古詩。《鵝》,這是我小時候讀的第一首古詩。媽媽告訴我,我小時候都還說不清話,卻能把一整首《鵝》背下來。媽媽喜愛古詩,再加上媽媽對我的希望,所以她一有時間就教我。

媽媽常常讓我把整首詩包括意思都背下來,如果背累了,可以寫。我很樂意學古詩。有時候,我會一不小心背錯。媽媽會嚴厲的批評我。當委屈的淚花滑過臉龐時,我心裡有深深的愧疚和淡淡的憂傷。但我從來沒有改變過我對古詩的喜愛。我喜愛古詩。喜愛它的抑揚頓挫,合轍押韻,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這首春曉,相信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名詩了;我喜歡它的景色優美,喜歡蘊含哲理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每次,當媽媽拖著疲憊的身軀從外面回來時,她總是無論多累都要說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今天你又學了幾首古詩,來,被給媽聽聽”。我會一邊給媽媽捶背,一邊繪聲繪色的背給她聽。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古詩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所謂古詩,就是古代的詩文。它不僅是一首詩,一篇簡短的文章,更是一首歌,是心靈棲息之處。同時,也是詩人感情的抒發。

我愛古詩,更愛把我帶進古詩天地的媽媽。

有一種情懷叫花開 篇7

高二作文 ,1130字

早春三月,風和日暖,漫步郊外,野花絢爛,看著這陌上小花緩緩而開,感到一身的疲憊俱化為戲蝶在香甜的春風中起舞,身心不由的清爽而浪漫。

漫步陌上,只因陌上花開,花樸素而恬淡,不落俗塵。“三月風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暢然的一種情懷,這情懷枝繁葉茂,從亙古生長到的如今,不枯不衰,如潺潺溪水,歲歲年年,流淌在陌上花開中。這情懷不知迷醉過古今多少王公貴族,粉黛佳麗,文人騷客,凡男俗女。這情懷不是人所獨有,而是人最易感悟的一絲自然賦予萬物的靈性。

在春天的曠野上,放下勞具,忘卻凡俗瑣事,放緩生命的步伐,只佇立在阡陌上看一朵小花以怎樣的生命姿態來到世間,那花開的過程,也是我們生命原本的過程,它淡然,輕緩,寵辱不驚。此時,我們並不因生命感到沉重,因為放下勞具的同時,我們也放下了生命的包袱,只以一種淡然且喜悅的態度面對這一生命過程的緩緩蛻變。“陌上花開緩緩歸”,正是古人對這種情懷的最好描述。

陌上花開,如果沒有從俗累的生活中走出,悄然佇立在阡陌之上併為這情懷而陶醉的人,那麼花開也寂寞,情懷也蒼白。

緩緩歸矣,放緩生活匆匆的步伐,注視著這一朵小花去感悟萬物面對自然應共有的一種情懷,這樣簡單的動作是多少人美好的期盼與嚮往。

我想起這樣一幅美妙的畫面:在千年前,一處同樣野花爛漫,戲蝶紛飛的阡陌邊,一位美若天仙,儀表雍容的貴婦人行至此處,不覺流連忘返,翩然起舞,貴妃的流雲衣袖與紛飛彩蝶相映襯,化為錦繡的斑斕水墨畫。這時一匹快馬飄然而至,驛者把一封信遞給貴夫人,只見信中說:“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原來是吳越王囑愛妃只管消受春色,不必急著回宮。幾千年前的帝王竟已領悟這種情懷,懂得讓生命變的富有靈性,擁有完整的姿態。

百十年後,昔日吳越王煙逝,貴妃雲去,獨留一地陌上花,無人問津空寂寥。也許是歷史有意的安排,詩人東坡在一個秋天又來到這片阡陌,陌上春天花開,秋天同樣花開,只是春天花骨子裡透著柔情,秋天的花卻渲染著蕭瑟。東坡凝視著這片陌上花開,悵對天地,憑弔古人,三首《陌上花》一吐為快,“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似昔人非”,在這樣的感嘆裡,他解開心中鬱結,以一種坦然、喜悅的姿態面對人世。他欣然大笑,揮袖而去,那情懷留在陌上花中更加濃郁。

陌上花,就這樣開在歷史的車轍中,櫛風沐雨,浸透明豔與滄桑。陌上花開,這種情懷不僅意味著悠閒、詩意,而更大的意義在於,讓我們的心靈在恬靜的陌上花開中恬靜如花,迴歸自然,迴歸人類的歷史與文化,迴歸生命的本真。

漫步陌上,我俯下身來,深情而輕柔地撫摸著陌上這些嬌嫩而又頑強的花朵,不禁許下心願:願今人都能在心靈上綻放一朵空靈的陌上花,把那千百年來愈加濃郁的情懷留住,不要在沒有停滯的生活中把完整的生命遺失。

平凡是一種情懷 篇8

國二作文 ,894字

微風輕拂,墨跡尚存,茶韻未涼,窺探天際,又憶起曾經,平凡亦美麗。

長風吹起陣陣麥浪,湧動了半邊金黃。鄉下的泥土永遠是微微泛著些紫色,像陳年老酒浸入後的神色,醉意未消。也與當地的農民膚色相似,就如同他們在太陽下晒得黝黑的胸膛。在這裡,大地的廣博孕育了生命。

曾幾何時,我尚在咿呀學語之時,便生活在這片平凡的土地上。那時,我尚不知平凡的雋永,卻只是樂在其中。

只是隱隱記得,田後的一間草屋裡,堆著許多爺爺自制的竹弓。那時尚稚嫩的我,還拉不動弓,總跟著爺爺看他射箭,那時他腰板尚未佝僂,只撿起一張弓,面龐稍仰著,在夕陽下,拉滿了弓,似乎要將殘陽的餘暉全收入臂膀,彎曲的臂膀,在被紫色暈染的天空下,就似一彎鐮刀,將歲月一刀刀揮去,留下一抹抹金黃。只是平凡的一瞬,箭將離弦—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卻尤勝於李廣射虎的雄姿英發。於是我便歡笑著去追逐那箭了,留下一陣輕風麥搖。

那時的我認為此情此景美於瓦爾登湖,也把平凡解讀為一種美。那時的爺爺亦未覺察到將在以後的人生路上,會一直這樣目送我漸行漸遠。涉世未深的我並不懂現世安穩,卻在平凡中真正地擁有了平和與純真,從不爭,只是安靜地守望。

大抵是人們厭倦了平凡的生活,於是打著鎂光燈沽名釣譽。於是創造了一個輕浮的社會,輕易地放縱眼淚,在紛繁冗雜的思緒中編織起謊言,被水波盪漾便驚起萬斛閒愁。學者們西裝革履,給生活下了一個個定義,甚至連“美”也是。人們在杯觥交錯間大肆地討論藝術和美,卻忘了平凡的至美。於是自以為懂得美的人著眼於時裝釋出會上,不斷重複著西方藝術家們剛剛說完的半句話。關注在得天獨厚的明悟與悲天憫人的情懷上,似乎這便是真正的藝術。

我卻仍記得我的那次奔跑,在田野上迎著霞光,揚起麥浪,無憂無慮。我並不知我在悄然間奔向未來,也不去埋怨時光易逝。只是單純地享受快樂,感謝平凡。

而現在的我,依舊堅守那份平凡,只因一種情懷。那時的爺爺並未告誡我什麼人生哲思,卻在無形中讓我學會享受平凡。心中永存那片麥浪,任它世事變遷,人生冷暖,我自平和以待。心清澈如明鏡,便能在狂風中波瀾不驚。

懷著平凡,我執著地守望。不為驚鴻一現,只求平和中那種樸質的情懷。

灑脫是一種情懷 篇9

高二作文 ,769字

“一簫一劍走江湖,千古情愁酒一壺。兩腳踏遍塵世路,以天為蓋地為廬。”

灑脫是一種心態。灑脫是不甘運氣,勇於挑釁,堅強剛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是否記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陶淵明隱居山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只求一簞食,一瓢飲,“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身處亂世卻唯我獨清,他放縱山水,醉心於田園生活,他是如此灑脫!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酒入豪腸,三分劍氣,七分月光,李太白顛沛一生,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的仙骨豪情,俠客劍氣。鶴髮童顏,精神抖擻,雄姿英發,東坡騎馬出獵,仰天長嘯,嘯出“老夫聊發少年狂”的心態,一片赤誠忠心。杜子美的胸懷綿亙萬里千山,盡抒“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涉為誰雄”的萬丈豪情。他們酣暢灑脫,不為外物役使,執著於心田尋求的一種自由獨立。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灑脫是李白的豪情,灑脫是杜甫的無畏,灑脫是一種情懷。

我歎服,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他羸弱如此,竟也如此這般灑脫。我歎服,柳三變落榜失意,年輕氣盛,作下“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離經叛道之語,他是如此放蕩不羈,張揚個性。我歎服,劉禹錫顛沛半生,卻灑脫從容,年過半百仍壯心不已,高唱“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擁有灑脫,能保持一份高潔的心態,淡然從容,樂觀向上;擁有灑脫,不受外物役使,執著於心田尋求的一種獨立的精力;擁有灑脫,面對塵世,面對官場,仍心靜如水,唯我獨尊,擁有灑脫,便能以博大的胸襟接納萬物,以寬廣的胸懷去看待社會。

灑脫是一種情懷,一種心態,一種胸襟,一種經歷的解放,一種嚮往自由的奔騰。灑脫是青蓮居士仰天大笑藐視權貴的豪情,是五柳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從容,是柳三變鄙棄功名,淺斟低唱的無畏,是蘇軾大江東去,只願“滄海寄餘生”的淡然。

灑脫是一種情懷。

一把傘的師生情懷 篇10

國小五年級作文 ,797字

六月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明明晴空萬里,轉眼間烏雲密佈。關鍵是這場雨來的有點不是時候:快放學了,估計沒帶雨具的大有人在,半小時後將有不少的“落湯雞”出現嘍,嘿嘿。

放學鈴聲按時響起,此時的人潮並不像往常那般撒丫子衝門而出,原因嘛—當然是有人沒帶雨具啦!

我悠然的從書包裡掏出雨衣,不緊不慢的穿戴整齊,有點得意的踱著方步邁出教室,準備細細觀摩一下所謂的“沒有傘的孩子會更努力的奔跑”的激情與壯觀。

出門不遠,看到班裡的紫涵在教學樓出口前不安的來回踱步,微皺著眉頭,還不時向外張望。

估計是沒帶雨具,估計還挺著急回家,估計家裡人來接她。

這時班主任老師恰巧也要出門,看到了惴惴不安的紫涵,詢問狀況。

我一直敬畏老師,尤其班主任,見他和同學說話,我決定還是等等再走。於是斜倚樓梯,裝作在等人。順便“瞭解”一下“民情”,“傾聽”一下“民聲”,噓!

不多會,我就明白了,大概意思就是:紫涵同學沒帶雨具,父母都在外地工作,爺爺奶奶年事已高不方便接送,而且她還答應奶奶回家的路上買饅頭……可,這意外造訪的雨讓她現在不知所措了。

此情此景我倒是開始心軟了,完全打消了看熱鬧的心念。畢竟人家是個女孩子嘛,淋雨有可能會著涼、感冒的。我打算把雨具借她,我是男孩子,離家不遠,淋點雨不礙事的。

可是,可是,在我還未徹底決定,還未來得及表達前,老師已經將自己的傘遞給了紫涵:打傘回家吧,路上注意安全。我辦公室還有另一把傘備用的。

紫涵很感激的接過傘漸漸消失在茫茫雨中。

紫涵走遠後,老師開門離去:沒有傘!老師沒有備用的傘!

此情此景,我一個人在樓梯上愕然:大愛無言啊!

原來並不是所有的謊言都是欺騙—有一種愛叫“善意的謊言”!

老師,感恩您用愛的傘為我們的雨途撐起一片晴空。

老師,我們將努力回報您最絢爛美麗的彩虹—去做一把無言的助人傘,把您的大愛之樹種成最蒼翠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