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還是人芯?相關作文20篇

人心還是人芯? 篇1

國一作文 ,1087字

細雨隱了深巷,青苔染綠石板,時間渡過科技,若當薄霧漫漫,南燕歸來時,你可曾聽見他們的哭訴?

《三字經》開篇首句即為“人之初,性本善。”可是當科技發展得如火如荼時,人類的善心也被磨滅了。七月,對中國數萬家庭來說是一個難熬的時刻,寒窗苦讀十餘載,換來的喜悅還是悲苦,高考考生太急切的想要求得這個答案。於是,有想牟取暴利的人開始向他們伸出了魔爪,從1000元的定金到幾千至上萬的保障費,一項項費用都阻止不了考生們焦急的心,但這份心卻給利用網路做違背道德常倫的人一個漏洞,去賺取不義之財,這些人不曾考慮過,考生們在得知真相後的絕望。他們人性中的善被計算機的思想給取代,為了金錢而所不擇手段。嗚呼,悲哉!

無獨有偶,畢業季對於學生們來講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投簡歷、面試,他們在此不停地來回奔波,希望能得到一份高薪、體面又穩定的工作,在應用商店裡從不缺乏各式各樣的招聘軟體。於是,剛步入社會的懵懂大學生李文星誤入歧途,進入了傳銷組織的圈套。半個月後,死訊傳出,一個家庭的心碎了,數億中國人的心寒了。但當媒體詢問軟體負責人問題處理方法時,他們的回答是無能為力。他們和那些傳銷組織一樣的冷漠,對待他人的性命如螻蟻,草菅人命。他們利用科技,去傳播錯誤資訊,利用計算機,去謀財害命。他們的心已不是心而是計算機的晶片,冰冷,失去了正確的價值觀。嗚呼,哀哉!

更有甚者,以治病為由,去獵殺穿山甲,以高價售賣。藥,救病榻,難醫自心,生死人,肉白骨,而其本根,不過乃一生靈罷。鮮血染紅了山脈,蔓進了海洋,有多少個人為了吃上一口魚翅而去殘害鯊魚。前往非洲,你會發現那兒的大象早已失去潔白珍貴的象牙。時間在不停地流逝,越來越多的珍稀動物也隨著消亡。這個世界充滿假象,唯有苦難從不說謊,盜獵者,披著人的皮囊,但脫去外殼時剩的只是錯綜複雜的線路,在他們的意識裡所有的生靈都可以等價於金錢,而為人的思想早已不復存在。嗚呼,苦哉!

塵世喧囂,凌晨4點半,你可曾見過那朵未眠的海棠?燈紅酒綠間,你可曾聽見他們的哭訴?他們悲於錢財不復;哀於良人不存;苦於生靈塗炭,但他們哭訴的其實是人心被晶片所替代,變得冷漠、麻木,未達目的不擇手段,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孟子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希望你們能把此作為一生的信條,讓哭訴者不再哭泣,讓不法者不在猖狂。願秉宋代大儒張橫渠之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希望那些心理病態的人,能褪去晶片,重新擁有一顆跳動的心,學會同情,學會憐憫,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不再如同計算機一般去計算他人,傳播病毒。

如此種種,餘述至此,肝腸寸斷矣。

關心還是負擔 篇2

高二作文 ,805字

高二了,空氣中似乎又多了一點緊張的味道。爸爸的勸說,媽媽的嘮叨,像悟空的緊箍咒一樣,整天縈繞在耳畔。一聽到,頭就痛,心就煩……

窗外的知了,不知疲倦地叫著,把我帶到了過去,帶到曾經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我也有過屬於自己的夏天。而現在,我只能無聊地轉著手中的筆,對著乏味的課本,靜靜地發呆……

不知何時,爸爸口中的“女兒,幫我倒杯茶”已換成了“你去學習吧,爸的事不用你管”,而媽的嘮叨的內容也早已更新,不再是“你怎麼這麼懶,碗都不肯洗”,而是“你去複習功課吧,這些事媽來做”。面對這些,我只能平靜地走開,回到屬於自己的臥室,開啟早已熟悉如知己的檯燈,靜靜地將自己埋藏在無盡的題海里。

不多久,就會有一杯茶或一杯牛奶悄悄地出現在書桌旁。它看似簡單,但卻又那麼複雜;它看似父母的關心,但卻成了我心中一塊沉重的基石。因為它不僅只是一杯牛奶,而是一份帶著父母期盼和希望的花朵,它是那麼柔弱,經不起一點風吹,少不了一點養分,而這些養分只能以我的成績來衡量。

漸漸地,父母的關愛越來越深,可是我卻越來越越擔心。因為我不願意看到他們失望的眼神。他們付出的越多,我心中的負擔就越重。因為害怕,所以更擔心。

不是所有肥沃的土地都能開出芳香的花朵;不是所有的果樹都能結出甜美的果實;也不是所有辛勤的付出都會換來等價的豐收。其實,爸爸媽媽,有時我真的很害怕,害怕你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害怕你們眼中渴求的期待……

因為太無奈,所以註定了只能孤單地徘徊。我不敢告訴你們是因為你們的關心而使我更加討厭學習;也不敢告訴你們是因為你們的關心,而使我變得更加叛逆。

知道你們眼中有太多無奈,也知道你們心中有太多期待,只是這份沉重的愛,卻是搜一路向前的阻礙。

窗外的知了還在不停地叫著,是在為我嘆息還是因為嘲笑。屋外仍然還是爸爸媽媽一如既往的嘮叨。

真的好想回到那個存留快樂的夏天,回到那個沒有太多心煩的童年,關心是純粹的關心,而不是心靈上沉重的負擔。

老人摔倒,扶還是不扶? 篇3

議論文 ,943字

2011年9月2日,武漢市88歲的李大爺在離家不到100米的菜市場門口摔倒後,圍觀者無人敢上前扶他一把,一小時後,李大爺因窒息搶救無效身亡。從彭宇案到今天,類似李大爺的悲劇接連發生,倒地老人無人敢扶成為一個社會關注的熱點,由此引發大眾熱議。當網路輿論紛紛譴責不扶老人的行為時,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社會提出的道德標準要求大眾扶老人,何者能為老人倒地的後續負責。當然,倒地老人無人敢扶是道德的悲哀,也是法律和道德行為較量的灰色地帶。

在生命面前,人們的道德判斷受制於利弊考量才是導致無人敢扶的主要原因。資料顯示,每年至少都會有4000多萬老人會發生一次跌倒,而跌倒在老年人傷害死亡的原因中佔首位。今天,不敢扶老人的路人基於自己利弊考量做出了觀望、等待甚至離去的選擇,我們不能對他們加以苛責,但當這樣的選擇成為一種群體心理,這樣不高尚的邏輯被不斷強化後,則會造成大眾在面臨倒地老人時,人們會因為功利考量不去扶助他,長此以往,社會中出於道德的互助會逐漸消失,人們不再相信別人會無緣無故幫助自己,這無疑是一種道德的悲哀。雖然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論調,“我不是不想扶老人,是因為法律無法保障我的權益,所以我不敢扶”。於是表面上的邏輯似乎是法律成為我們不敢扶老人的桎梏,然而資料表明,在近年的扶老人糾紛案中,已有九成的真相查明率,全國各地也正在陸續出臺保障施救權益的法規。這說明,現有的法制體系其實沒有到普通民眾所想象的“不能保障好人權益”的可怕地步。但是為什麼民意調查中顯示,仍然還有60%以上的人不敢扶呢?這說明法治並不是導致摔倒老人無人敢扶的主要原因,在生命面前,群體性的道德判斷受制於功利考量才是主因。

另外,在面對倒地老人無人敢扶的問題上,道德的作用不再為人所相信,而法律卻被寄予厚望,所以這更是道德的悲哀。當一個好人需要用各種證據來證明自己真的是一個好人,這說明人們已經不再相通道德能夠讓人們出於善心做出善行,不再相通道德的自律性,道德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已經逐漸沒落了。反觀法治,雖然人們經常指責法治的疏漏,但人們還是希望依託法治的完善來解決問題並且相信法治能一定能解決問題。老人倒地無人敢扶本應該由道德和法治雙管齊下來解決,而我們更希望的是有更多的人在面對摔倒的老人時,勇敢伸出那雙幫助的手。

青春到底還是一個人的旅途 篇4

高二作文 ,1349字

發黃的老樓在夕陽的餘暉裡投下斑駁的倒影,我站在樓下望著正綠得出油的枝芽獨自失神,就在昨夜,陣陣的晚風送走了桃樹上最後一片櫻紅色的花瓣,我卻在這繽紛的美景中迎來了我十七歲的夏天。

我不知道我的青春之路是從哪一個瞬間開始啟程的,是我第一次拒絕父母接送而固執的想要獨自回家的那個午後,還是站在樹下對著滿天落葉和朋友憧憬未來的那個深秋。只知道當我發現自己已經不知道在這路上走了多久的時候,那種令人措手不及的茫然之惑是多麼的無以復加,彷彿踩在腳下的道路都是那麼的不真實,抬起頭向前看,卻是怎麼也望不到的盡頭,唯有腳下的一段路才能看清楚。我無法形容當我決心踏出第一步時的心情,就好像羽翼剛豐的稚鷹初次站在山澗俯瞰懸崖時才有的那種感覺,然而當這一步真正的被踏出之後,之前所有的顧慮都在一瞬間消失得一乾二淨,感覺自己本就應當此時此刻出現在這裡一樣,自己本就應該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更何況,我也並非一個人。

一路走來,同行的人很多,有父母,有親人,有朋友,有恰逢一道的過路者,也有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他們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我的思想,改變著我的生活,在最無助困苦和迷惘的日子裡,他們的幫助與陪伴使我從失意的陰霾之中得到了解脫,他們是我前行的引路石,是奠基者,是照亮前路的光。但是,前方的路卻是越走越窄了,窄到只能容許我一個人通過。

青春到底還是孤獨的旅途!

一個人的時候我喜歡回憶,回憶過往的日子,儘管那些在單車上肆意追逐的日子已漸漸的在風中消散,與我揮手道別,就這樣的一去不返了。但是我仍舊不時的想,小時候堆坐在玩具中間哈哈大笑或是上學時一個人站在校園的國旗下默默發呆的情景,想著當時的自己是一個人,沒有人陪伴,只是自己卻沒有絲毫的不自然,反倒是樂於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隨心又不被打擾,安靜且美好,而自己則是世界裡的王者,擁有權力,受人尊敬。然而現在的我卻時常為自己這樣的“一個人”時而感到惶恐,尤其是在黑夜降臨之時,強烈的孤獨之感,猶如冰冷的海水瞬間將人吞沒,而你卻只能在瑟瑟之中奮力掙扎,卻又不能掙脫。這時,再鮮豔的花朵在你面前也會瞬間枯萎,再美麗的景色對你也是索然無味,只因這裡只有你一個人,而你卻早已沒有了欣賞的心情。難道所謂的年輕的成長就真的像歌詞裡所說的那種一個人越長大越孤單的過程麼?我不明白,疑惑,也就這樣紮根心底越來越深,直到一次在偶然之中看到這段話:“你何時見過這樣的景色,整個世界似乎只有你一個人,往往這時你就希望有一雙手可以牽,有一雙耳朵聽懂你在說什麼,人很寂寞,所以你印象中才會有那麼多已逝去的背影,沒有真正的充盈亦無真正的孤獨,任何種類的自我充盈總會隨著突如其來的孤獨感,但孤獨並不代表寂寞,孤獨是自身追求的某種獨善其身的快感,而寂寞則是靈魂都無處歇腳的凌亂……”,看過之後,腦海中竟先是一陣空白,之後感覺那曾經糾結於心底的疑惑,似乎就這樣的慢慢舒展開來,慢慢消失直到不見。

這時我才明白,青春的旅途,不管開始有多少人同行,但終歸有些路需要你一個人走過才能算是真正的完整,在一個人的旅途中雖然你會感到孤獨,但這孤獨又何嘗不是青春的必經之痛,或許它根本就不是痛,它是經歷,是感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是純淨心靈的開始。所以我要甩掉迷茫,揹著行囊迎著陽光快樂前行。

因為青春到底還是一個人的旅途!

是人工智慧還是智慧“工”人 篇5

國一作文 ,1160字

隨著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各類智慧化設施正在逐漸改善人們的生活。我們普通人只是單純地認為人工智慧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從而幫助人類完成各項工作;而蘋果公司總裁庫克卻已開始擔心人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從而失去價值觀與同情心,罔顧後果。他的擔心,並不是平白無故就會產生的。

首先,想知道他擔心的由來,我們必須理清楚這兩者的聯絡。人類,是具有思想與情感的。人類的智慧,可以創造出無限可能,其中,人工智慧就是之一。那麼,何為人工智慧?從外在上看,就是使計算機帶有與人一樣的思考能力;其根本,是通過科技來進行程式編輯,從而使其為人類工作。但說到底,它只是一種程式,是無感情的。例如人工智慧小冰,雖然可以“作”詩,但這詩只是依靠編碼將文字拼湊起來,並不像詩人所作,是沒有感情色彩的。

既然,人工智慧只是程式設計,那庫克所擔心的“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又由何而來?從客觀上看,人類智慧之光使科技發展迅猛,智慧化逐漸充斥了人們的生活,計算機等智慧的能力快速上升。如智慧手機,已幾乎完全取代了曾經的老年機,而新的智慧機還在不斷進步當中;手機掃碼支付隨處可見,遍佈世界各地,惠及所有智慧發達的地區的人。但從主觀上看,也許正是因為其發展之快,對人類幫助之大,才使人可以“鑽空子”。人類太過於依賴與相信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珍寶”,將計算機的輔助作用放到最大,逐步地產生將主導作用取而代之的趨勢。這會使人類“順理成章”地忘記自己當時創造出它們的初心與目的,開始慢慢減少甚至停止思考,坐享人工智慧帶來的“成”。

人工智慧之利,我們在生活中已然享受過,它的確是幫助我們生活質量提升,使生活方式更多樣化更便捷。但是過度依賴,會產生比利更嚴重的不堪設想的後果。單單對個人來說,思考的弱化會使思維鈍化;只知道其片面的好,就像井底之蛙,侷限於自己的視線裡,視野狹窄,慢慢地,思想與情感受到影響,甚至會失去價值觀與同情心。一個人如此,越來越多的人這樣就會影響到整個社會。一直如此下去,不知到未來的哪一天就會像科幻電影中演的那樣,智慧主導社會,從人工智慧轉變成智慧“工”人,不知還有多少不敢設想的後果會發生。

在那之前,我們應該去改善,去行動,防止所擔心之事發生。從自身出發,我們應該合理地去利用人工智慧,而並不是完全地依賴它們來幫助人們工作。我們需要保持自己是在思考的,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是有自己的價值觀與同情心的。在此基礎之上,我們要保證是“人”工智慧,而不是智慧“工”人。應利用好其輔助作用,來為人類服務,而不能使智慧主導人類。對於社會,我們應慢慢改善“主導取代輔助”這一趨勢,每個人都做好自己該做的,才能一同見證人類智慧的光芒。

我們的生活,需要感謝人工智慧,也需要在保證自己思考的同時,人工智慧所帶來的不會影響到我們自身的思想與情感,也不會使智慧“工”人。

“人”還是“機器·人” 篇6

國三作文 ,1097字

“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這不是蘋果公司總裁庫克的一己之論或是杞人憂天。隨著科技的日趨發達進步,人工智慧漸漸融入我們的生活,然而有血有肉的人類,正一步步逼近冰冷。

眾說紛紜,認為計算機將取代人類,像人一樣思考的不在少數。近日,著名的機器人“小冰”在公眾平臺上釋出了自己的原創詩集,而早在幾個月前,“小冰”已經能根據指示創作詩篇。那麼將來,小冰是否會能夠以人類的思想來工作運轉呢?換言之,人工智慧是否可以轉換為人類思想?“小冰”的研發團隊解答了這個問題。“很顯然這些擔憂是多餘的。一首無懈可擊的詩是人工智慧永遠無法完成的。‘好詩’和‘好句堆砌出來的詩’是兩個概念,人工智慧只限於在機器人的認知基礎和知識儲備上創作詩句。”可見,計算機要做到像人一樣思考,在現今乃至以後都不太可能實現。

然而,我們更應該擔心的,是另一個問題。

誠然,人工智慧帶來了無盡便利,卻也同時,將這個科技時代的我們,變得格式化,機械化,失去原有的溫度。不久前,騰訊技術研發中心語音引擎組副組長李俊明在陪懷孕的妻子散步時猝死,而其原因是因長期加班過勞導致。其他員工表示,瘋狂的加班文化也不止在騰訊一家公司盛行,在網際網路、地產、證券公司等領域,長期加班已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想要融入其中,就必須學會接受”。令我大為震驚的,不是新聞其本身,而是這些員工不顧家庭毫無情感可言的唯利是圖,是現代人們對自身價值認知的喪失。利慾薰心,就可以拼命工作,不顧安危不念家人?賺錢養家,就可以天天熬夜,以咖啡提神逼迫自己高強度工作?人類不是機器,人類的價值也遠不止工作。這樣的看似“意外”,實則折射出現代人類正被機器牽著走的事實,我們漸漸變得冷漠無趣沒有情感,被機器打造成一個又一個“機器人”。

機器沒有情感,不知者無罪,這自然不是機器的錯。我們一再將這種可怕的現象歸結於機器,卻從未反思過是自己漸漸喪失理智,顛倒黑白,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只想著一味的利益,與本心背道而馳,甚至為了追名逐利拋棄家人等等。或多或少,人們都具有這一通病。像計算機一樣思考,腦中唯有成千上萬的資料和大量的計算公式,這不人類,人類具有其情感,人類是有血有肉的生物,人類有生命,有凌駕一切不輕易屈服的高度和姿態。

到底是“人”還是機器人”?庫克的一席話足以引起大家的深刻思考。但願在不遠的將來,我們見到的,不再是電腦前埋頭苦幹神色嚴肅的工作狂們,而是辦公室裡有說有笑卻依舊一絲不苟的人們。但願午夜時分,不再有燈火通明的辦公樓,但願人與人之間的溫存始終存在。

是“私人”還是“共享”? 篇7

國一作文 ,917字

是“私人”還是“共享”?

在如今這個連雨傘都能共享的“共享時代”,這個問題想必困擾著很多人與共享企業。就拿最近事故頻發的熱門話題—共享單車來說,越來越多的人讓共享單車失去了“共享性”。

最近為了追隨潮流,我也迫不及待地註冊了一個OFO小黃車的賬號。未滿12週歲的我只得在小區裡“練練手”。由於最新出臺的規定“共享單車不得停放於小區內”,每當我“練習完畢”,總會將單車放到小區門口,鎖好再回家。當然,這些都源於媽媽的每次嚴厲監督。

然而有一天—

嘻嘻,媽媽今天不在家,我終於可以自由地騎車啦!失去了媽媽的約束,我這隻彷彿被放出籠的小鳥激動不已,忙拿好手機,穿好鞋,開啟門,迅速跑下樓,三步並作兩步奔向小區門口的共享單車“車庫”。

與往常一樣,解鎖之後,我便在小區裡“暢遊”起來,彷彿和媽媽在旁邊一樣的“乖巧”。可是今天媽媽不在身邊,我是不是可以搞些小“計策”呢?我邊騎邊想著,好像正準備“密謀”一次大行動。

在“爽”完一番後,我準備將單車還到小區門口。但我總覺得心中有一個“壞主意”正蠢蠢欲動。啊!不如我今天把單車藏到小區的某個地方,然後悄悄記住密碼再鎖掉,那麼下次想騎車的時候不就擁有了一輛“私人單車”嗎?嗯!就這樣辦!於是我便開始在小區裡“物色”一個“私人小車庫”。

哎!這樣做會不會有些不妥?以前都會把車還到小區門口的,怎麼今天會突然有這個念頭?就因為媽媽不在?正推著共享單車步行著的我的腳步慢了下來。

沒關係的!反正也沒人知道,下次用起來多方便!而且還省了錢了呢原本猶豫的腳步又變得“堅定”起來。

可是這輛車畢竟是共享單車,你怎麼能把它變成“私人單車”呢?“共享”的意義不就在於人人都有權使用嗎?一再的反對想法終於改變了我的主意。我轉過身,那“正義的身影”彷彿就是“公正的化身”,緩步向著小區門口前進?

是“私人”還是“共享”?

我們又回到了這個話題。

“共享”是什麼?“共享”就是人人都享有的權利。無論是最平易近人的“共享雨傘”,還是最廣泛普及的“共享單車”,甚至是最新推出的“共享汽車”,“共享床鋪”等,都應該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與維護,杜絕將“共享”變成“私人”,發揚“共享精神”,共處“共享時代”!

“人工”還是“智慧” 篇8

國一作文 ,964字

二十世紀,在歐洲大陸上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它的體型及構造之繁複,需由多人操作,才能在一定時間內完成計算任務。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軟體工程和計算機硬體設計一併崛起,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計算機的體積縮小了上萬倍,它的處理速度堪稱神速,操作人員也由多人縮減到了一人,甚至無人。自此,計算機似乎擁有了自我的“思考能力”,人類稱其為人工智慧。

而此“思考”非彼“思考”。就目前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情況而言,人工智慧終究需要依據程式語言來實現,而計算機尚不可脫離人類的掌握,自行作為。人類按照程式語言的規則進行軟體程式設計,以對計算機下達指令,使其執行,這就是計算機最基礎的“思考方式”,俗稱計算。為了讓計算機擁有進一步的“思考能力”,人們對自己的思維路線進行探究,命令計算機如嬰兒學習思考一般,分析曾重複執行過的指令或是固定步驟,並對此計算,再根據人類的思維慣性,在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運用概率和統計,推測出下一步的行為。

歸根結底,計算機都只是簡單記性和機械化計算的載體,以邏輯思維對事情進行是或非的判斷。它看似擁有“思考能力”,卻僅是對周遭不管不顧的,人工智慧操縱下的牽線木偶。確實,它稱得上是“人工”,卻無法堪稱“智慧”。

與計算機不同,人類才算得上真正的“智慧”。人類擁有自由行動的能力,對事物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他們依靠自己進行判斷和思考。在人類的世界中,萬物並不是僅憑對錯就能分割的,評判標準不一則皆有異面,這是不同人價值觀的體現。也正因如此,社會才有溫情的存在和人類同情心的體現,不像計算機那般枯燥而冰冷。

然而,多年來社會上的各事各象卻在時刻挑戰著人類思維的死角,推動人類與計算機思維的同化。11年的“小悅悅事件”撼動人心,在人們對人情冷漠咂舌嘆息的同時,道德感和法律風險的矛盾也不斷刺激人們對傳統價值觀的思考。他們猜測現場的情況,事故發生的前因後果,擔憂自己被誣陷為肇事司機,思考自己在法律地位上的優劣之勢—他們用計算評判,估計自己的利益得失,用冷冰冰的概率數字決定自己的行為取向。這真的還是“人類”嗎?失去了情感和道德感召,人類如同魯迅所寫《狂人日記》中吃人的生活一般,受生存本能的驅使,麻木僵硬。“人工”早已不復存在,有何以稱為“智慧”?

到那時,人類也不過是由碳、氫、氧等元素構成的有機體罷了。

“人工智慧”還是“智慧人工”? 篇9

國一作文 ,1312字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工智慧技術逐漸進入公眾視野,投入生產領域。有關人工智慧,人們眾說紛紜,有主張發展研究的支援派,也有極言危害的反對派。在我看來,人工智慧初嶄露頭角的當下,“危機論”未免太過危言聳聽,人工智慧進步與利用,將是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只要始終在“真人”的掌控之下,讓人工智慧像人一樣運作,又有何不可?

如今,科學技術不斷髮展,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後,電子資訊科技突飛猛進,從而衍生了人工智慧這一門類。不同於以往類似機械、工具等的科技製造,人工智慧是前所未有的科技綜合體,在人類的設計和監控下,能夠獨立運作,擁有部分像人一樣的思維。就像“人機圍棋大戰”中的“阿爾法GO”一樣,與圍棋高手博弈數小時之久,並最終戰勝了數名圍棋頂尖職業選手。

一時之間,人工智慧能夠戰勝人類的危機言論甚囂塵上,過去只有科幻大片中可見的“機器人控制人類”的場景將在現實之中上演。可情形真的有如此嚴峻嗎?後果真的將那般慘重嗎?我看未必。

既然發展人工智慧已成趨勢潮流,人工智慧也的確有助於人類生存發展,那麼哪怕有朝一日,科技真的高精尖到能夠賦予人工智慧人的情感,亦或是人工智慧自發產生了人的思維,只要在人類的掌控之下,或者人類有針對失控的應急之法,那就不必過分憂慮。如此人工智慧也更符合其“人工”的特徵,繼續為人類造福。

又有一群中國科學家,試圖讓人工智慧機器人挑戰高考,結果表明在文理科的區別上,人工智慧差距明顯。在相對強調理性邏輯的理科上,人工智慧表現優良。但在偏重感性認知的文科上,人工智慧折戟沉沙。

這一結果一方面體現了人工智慧的發展成果,但更重要的一方面,表明人工智慧技術目前並未達到“反噬”人類的高度,人工智慧和真人的主要差異體現在—情感取向和價值判斷上。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強調,意識是人類區別於世間萬物的最主要特徵。人有了意識,開始形成同情心、價值觀等一系列的情感認知和體驗。與其說是人類被迫“屈從”於人工智慧,倒不如說是人類主動依附上人工智慧,依賴於先進的科技,自發地淪為“智慧人工”而失去了思考。

上世紀一部經典的默語電影《摩登時代》,卓別林飾演的流水線工人因長時間無休止的流水作業,被捲入流水線中。雖是一部諷刺幽默作品,但卻發出了人成為機器附庸的警示,哪怕只是流水線這一“微不足道”的科技發明。

一旦人們受益於人工智慧,陷入科技的百般依賴之中,失去價值觀和同情心而變成麻木不仁的“智慧人工”,這才是目前更值得擔憂的問題。伴隨技術進步,人工智慧勢必會越發頻繁地用於生活、生產之中,人類也無可避免的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人工智慧的倚仗。不被人工智慧催化成“智慧人工”,是一個度的問題。

身處工業時代,但文明不止工業文明,一心研究科技的同時,也要注重人性的發展,體現人性的光輝,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即使是在萬不得已時,暗示自己是“作為人”的存在,是人工智慧的驅使者,而不是受“人工智慧”驅使的“智慧人工”,千萬莫失去情感認知和價值判斷,變得與機器無異。

人工智慧是科技發展的偉大成果,只要讓其始終處於人的控制之下,避免誤入歧途,一定能更大限度的造福人類。切記!我們是人工智慧的主宰,而不是受驅使的“智慧人工”。

人工智慧:科技進步的具象體現,還是走向冷漠的標杆? 篇10

國一作文 ,999字

科技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愈發重要,人工智慧作為其具象體現,在各大領域大放異彩。在美劇《機器少女法蘭姬》中,西格博士所創造的最新一代機器人Frankie,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收穫了友誼,漸漸擁有了情感,學會了像人類一樣思考。讓人不禁沉思:“人工智慧朝人類發展的同時,人類是否會向人工智慧(AI)靠攏?”當人類失去了所謂價值觀與同情心,與機器又有什麼兩般?

人與機器人/人工智慧最大的差異在於思考方式:AI是通過資料的理性分析,得出結論;而人類則複雜得多,他綜合了個人的主觀判斷與資料分析,理性與感性的權衡之下,方作出決定,故總是於情於理。然而兩種方式皆無優劣之較,唯有其二者相互權衡綜合,方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價值觀,是人生態度的抽象概念。它代表了個人面對大千世界的自我思考與思考。倘若人失去了所謂“價值觀”,便將成為一具毫無精神可言的軀體,彷彿行屍走肉般遊走。“人是一株會思考的蘆葦”。或許有人會反駁,AI也會思考,但它的所謂思考,不過是自己資料庫中所載入的資料所分析出的結果,是由二進位制所推動的程式執行,絲毫沒有“個人”的情感,是冷冰冰的資料程式碼,更別提是否擁有價值觀的體現了。

同情心,即為“惻隱之心”,可謂人皆有之。試問AI:當你面對奄奄一息的花木,你是否會親手相植?面對瑟瑟發抖的小雀,你是否會以溫柔相助?面對踉蹌倒地的孩童,你是否會以懷抱相擁,面對病危的至親,你是否會不顧一切地陪伴左右……即便你親手一件件完成了諸事,亦不過是在執行人類所編寫的程式碼罷了,你的心不會為之動跳,不會為之動容。試想,若人類失去了同情之心,世界又怎會溫情脈脈?想至此,不禁毛骨悚然充斥著冷漠的世界,談何“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談何“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談何“誰演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談何“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面對視窗調皮的小貓咪,你是否會莞爾?”我試問。人工智慧表示,將來會有的而我,亦希望人類別丟了那份最本質的,欣賞美,體悟生活的態度。正如蕭寒所言:

正是現實將我們推得快速甚至踉蹌,讓我們突然意識到,認真慢下來是多麼的難能可貴。願我們都能在自我的思考與體悟中享受人生百態,不向機器的方向靠攏,成為一個飽含激情與熱血,拼搏進取的,人類。

願人們不要丟棄了心中最純粹的情感,那份價值觀,那份同情心,正如庫克所言,“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

“人類思維”還是“計算機思維” 篇11

國一作文 ,606字

全球,有數以億計的網民,通過計算機、手機等智慧裝置瀏覽網頁,我們獲取了豐富的知識。我們只需輕點一下滑鼠,便可在各種社交軟體上與遠在異國他鄉的親朋好友談天說地,可謂是“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

在這個資訊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慧正在悄然崛起:windows的程式小助手、蘋果公司siri軟體都能使我們有效利用時間。然而,在這些“高大上”程式的背後,開發者們儘可能使計算機程式貼近人類思維,更加富有感情色彩,使程式效益最大化。計算機、網路,正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

最近,網路暴力成為了熱門話題。許多人開始批判社會上所謂的“碰瓷”,利用網路、利用計算機等智慧裝置,用惡言惡語在傷害著他人。

我看過一個視訊,有人講網路暴力運用於現實生活中,諷刺那些信仰穆斯林的人或是同性戀者。當然,這些冷嘲熱諷者與“受害者”均是演員,但那些出手相救或是冷眼旁觀的的卻均是路人。而演員的臺詞,均來源於網路上網民的評說。

如此立體的畫面感衝擊著我的視網膜,令我不寒而慄,彷彿這些場景就發生在眼前,我彷彿看到了網路時代,不,可以說是人類思維的未來,像一個有漏洞的人工智慧,如此冷酷無情,失去了同情心。

我想,我無法體會作為受害者內心的真實感受,但至少,作為一名旁觀者,我沒有想到這個社會的陰暗面竟如此令人窒息,如此令人厭惡。

網路像一張巨大的網,容納了世界的資訊,但我希望,它網住永遠不是人類的思維,而是人類最純真、最真實、最友好的情感。

程式設計人生,理性還是迷惘 篇12

國一作文 ,928字

有人說過:“人工智慧的最高成就是謊言。”聽來戲謔卻不無道理。謊言,是人這種具有複雜意識形態的動物所特有的,所以它反映了人工智慧無限趨向於人卻難以企及的事實。他們沒有的,正是“謊言與否”的價值判斷。

但反觀我們,人類本身,卻一步步走入自己編碼的囚籠中。數字化的人生,我們習慣了將一切用尺度衡量。見義勇為,在分析被反咬一口的概率後,選擇“不”;改變生活,統計獲得成功的可能後,選擇“不”。大資料的時代,我們呼籲理性,苛求精準,我們自以為世界萬物盡在計算之中,卻漸漸丟掉每個個體本應秉持的價值與悲憫。

此時的我們,實則是極度非理性的,人之為人,正在與我們對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價值取向能做出抉擇。人的意義,或許在於尼采不斷完善自身的“超人”,或許在於儒家和人文主義的“愛人”之關懷,在道德標準和價值單一的時代,人們似乎更容易像人一樣活著,因為力量渺小,所以學會了謙卑而謹慎。而如今,人們接收到太多的資訊,擁有太多可操縱的因素,他們選擇更輕鬆的活法,逃避那些需要良知去抉擇的事,用已知來安撫自己違背價值而不安的心。

數字化的思考,不僅僅帶來個體的冷漠與麻木,還會導致整個社會的迷惘與脆弱。當人過於看輕價值判斷時,他們的淪陷往往會使人的群體陷入困境。正如《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因利益而造成的愛情悲劇,又如《搏擊俱樂部》中人類精神的變態扭曲,與曾經工業時代的浮躁之氣一樣,資訊時代的空洞與格式化,讓人與人之間漸漸分崩離析,最終,社會是一盤散沙,人與人失去關聯,自然走向滅亡。

價值與悲憫,這兩者人生的奧義,都不應被丟棄。尋找回自己內心基本的價值準則,或者說,將自己與時代劃清界限。資訊時代,只是一種特定時期內的社會形式,人不該將自己的思想全部交付於它,在標籤化嚴重的社會現實下,人們極易在任何事上優先考慮“資訊化”,但絕不可令他深入你內心的底線,時刻銘記身為人,價值與愛不能偏廢。

人需要理性,但人的理性不等同於編碼的固定格式,人的理性思考,也是要建立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之上。真正的理性精神,是考慮到個體與群體,是無論在資訊時代還是遠古社會,都能堅守、清醒、獨立的價值與態度。

程式設計人生,是一種人性的喪失,當你丟掉了價值和同情,你便宛如失去靈魂的軀殼,與行屍走肉並無二異。

“機”智於人還是呆若木“機” 篇13

國一作文 ,1039字

當第一臺電腦正式開始執行時,就標誌了人類步入數字化資訊時代。現今,人工智慧的發展愈發成熟。Siri語音系統讓你與機器進行對話從而傳送指令;隨著人機大戰的推出,各種身懷絕技的機器人橫空出世,人工智慧更是成為我們社會關注的熱潮。但這,是否會給人類帶來什麼影響呢?先前圍棋高手“AlphaGo”機器人一度成為熱議的話題,而我們總是會好奇,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的對決,究竟誰會更勝一籌呢?由此,便展開了人類與機器人的”盛世PK“,可AlphaGo的大腦中輸入的是所有棋盤上可能遇到的情況。縱然人類再有天賦、實戰經驗和努力的汗水,依然很難與之抗衡。最終,柯潔先生流下的眼淚宣告了這場比賽中,人類輸給了由人類程式設計的人工智慧。

當時網上的評論眾說紛紜,最讓人深思的一條是說:”AlphaGo哪怕是輸了,也不會掉下傷心的淚水。”這不禁讓我被點醒,是啊,冰冷的人工智慧至少現在,是沒有心的。它只會一遍遍重複每行我們為它編寫的程式,每天都過得千篇一律。即使在賽場上輸或是贏,它也只是淡淡的,沒有任何表情。它感覺不到喜悅,便也不會有七情六慾。在我看來,這就是人類與人工智慧最本質的區別。機器也許會比人類智慧,但它的情感是空洞的。然而,這並不妨礙我們對機器的利用和執行,它畢竟只是工作、發展上的工具。可是深入思考,若人類也同人工智慧一樣呆若木“機”,那將會是一件多麼悲哀,可怖的事情。

縱觀整個社會,這種現象的趨勢已漸漸顯露。馬路上常常發生驚險的一幕:行人低頭走著,四周車水馬龍好似與他無關,鳴笛與叫喊聲也彷彿入不了耳。這種行為危險至極,更甚至為此付出生命代價的也大有人在。一追問,十有八九都是在看手機等電子裝置。這就好像人類被機器操控了一般,周遭的環境他漠視不理。腦中的“程式指令”只有敲擊、滑動螢幕。這本質上好像與人工智慧沒有什麼區別。我想,這便是一種價值觀的缺失。當一個人將機器看得比生命重要時,這個世界將會是怎樣的荒蕪。類似的事件還有很多:事故、爭吵、拳腳相加的案發現場,總有幾個人拿著手機拍下這一幕幕。我不禁揣摩這些人當時的心理,這顯然喪失了同情心與熱情,令人感到悲傷無奈。但所幸的是,這只是少數人群。

若人類逐步向計算機的思維方式靠攏,未來必定是令人擔憂的,但我依舊懷有慶幸與希望,現今有許多人都在努力發現自我,改善自我,當你意識到人類與機器的區別時,便能探尋到人類所擁有的靈性與真善美。人畢竟是人,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鍛造我們的靈魂,“機”也許會智於人,但我們絕不可以呆若木“機”。

程式化還是人性化 篇14

國二作文 ,918字

在網際網路技術和人工智慧迅猛發展的今天,人類的生活變得更為便捷了,一切都在被簡化,與之同時被簡化的還有人的情感。讓我們不禁發問:這個社會,究竟在變得更人性化還是更程式化?

蘋果公司總裁庫克面對當今世界提出了人類可能會像計算機一樣思考的擔憂。比起人工智慧,他更關心的是人們會失去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這樣的擔憂折射出了當今社會問題。儘管科技使得人們周圍的各項服務或是人工智慧的運用更人性化,但與此同時這個社會也變得缺乏人情味,更程式化。

尋找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我們首先要明白計算機思維和人類思維的區別。相較於計算機簡單地將資訊輸入,處理而後輸出,人更多的是面對不同事物時由心而發產生的情感,而導致當今社會變得“程式化”的原因就是這一情感的缺乏。

如今移動網際網路發展迅速,而其使用者大多為年輕人。在網上各類資訊的輪番“轟炸”下,人的價值觀容易被左右。網路上各種碎片化的資訊顯然不足以使處世未深的年輕人或未成年人形成一個完整的價值觀,使他們缺乏主觀判斷能力,也容易被誤導。由此也培養出一批“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的年輕人。同時,由於如今社會的泛娛樂化,人們普遍滿足於最表層的樂趣而在不斷刺激系變得麻木而冷漠。騰訊公司的qq空間在以慰安婦為題材的電影《二十二》上映期間將影片中的受害老人做成表情包並配以搞笑文字變深刻證明了這一點。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來看,當今人們大多停留在安全需求或情感需求層面,渴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人可謂鳳毛麟角。人們以娛樂為目的地在網際網路甚至生活中發表各類不負責任的言論,有時甚至罔顧後果,傷害到了他人。這也讓社會普遍缺乏人文關懷。

想要改變這一現象而找回那丟失的情感我們需要做的是堅定自己的意志,努力不被繁雜的網際網路以及現實世界中的錯誤觀念所幹擾。同時要摒棄追求娛樂的態度並以尋求自我價值為目的獲取大量知識儲備,這是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完整的價值觀的前提。此外,我們需增加在現實世界中的情感交流從而防止自己變得麻木和冷漠。這需要每個人的努力。

科技使社會變的人性化而情感的缺失則導致了其程式化,這看似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然而我相信在每個人的努力下,我們終將找回丟失的人情味,建造出一個更溫暖而富有人文關懷的社會。

一個會推胖子下橋的社會還是人類社會嗎? 篇15

國一作文 ,1116字

被認為是道德難題的電車難題有一個更讓人驚駭的變體:是否要推胖子下橋。在這個問題中,我們不再只是按下開關讓電車改道以廢棄鐵路上一個無辜者的生命換取剩餘五個人的安全,而是親手將一個路過的胖子推下天橋推上鐵軌,用他的體重和生命阻止電車前行碾死其他人。反對者對此提出康德的理論,認為人應當是目的而非手段;而支持者則搬來邊沁的功利主義,主張群體幸福值的最大化。而我以為後一種主張,實則是計算機一般的思考模式的體現。

人之所以為人,最鮮明的一個特徵便是思考時的非理智型。這不僅是因為我們難以“找到”那個最理智的決定,更因為我們所具備的共情的能力—或曰同情心—與受人類社會影響塑造的價值觀會使我們認為有些時候不那麼理智的決定更好。就如在這個問題中,我們一方面會與胖子共情,強化了對他“無辜”的體會,一方面我們的價值觀中包含有對他人自主生命的尊重,認為一個人的生命無權被他人決定,由此,我們不會推胖子下橋。可以說,不推胖子下橋,正是人類思考模式的體現。

而如果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就會匯出推胖子下橋的結論,因為題設下這六個生命體並沒有價值差別。我們也可能匯出的是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主張通過中上流社會的多生育與對下層“劣等”人民生育權的限制和剝奪來使人類向優秀的方向進化;或者是有些災難後網路上事不關己者的語言暴力,指責老人為什麼不將生的機會讓給“還能活更久”的年輕人。“推胖子下橋”不過是一個假設環境,我們可暫不考慮,但後兩個真實存在的例子中我們都可見對人權剝奪到了一種怎樣的地步。事實上,人權正是人類思考模式的結晶,唯有在這種思考模式下、在同情心的存在下,康德“人應當是目的而非手段”的價值觀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多數人。

然而,雖然要求“老人為年輕人讓道”的行為是計算機式的思考的體現,拉斯維加斯槍擊案中那位“認為自己已經活了夠久了”而為年輕人擋子彈的53歲的教師的行為卻又是“人類式”的,因為計算機以完成指令為第一目的,為了更好的完成指令,它必然是利己的。這也向我們指出了。如果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被我們歌頌經年的自我犧牲精神便會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純粹的利他是人類式的非理智行為,其背後仍是同情心和久被浸潤的價值觀的共同作用。

所以概括而言,計算機式的思考模式是以集體利益最大化為基礎原則,並將自我利益放於第一位的純理智模式,這之下必然是一個人情冷漠到極致的社會。在那裡,沒人會不推胖子下橋,也沒人將指責這種行為,因而庫克才說:“我不擔心人工智慧會使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後果。”

畢竟,一個會推胖子下橋的社會,還能被稱作人類社會嗎?

是資源共享,還是私人己用? 篇16

記敘文 ,829字

二十一世紀—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在世界多個強國中,中國,為當下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我們把它稱為“共享時代”。可隨著中國共享單車、共享書店、共享籃球等的相繼出世,也為這個國家帶來新的危機。為此,“世界辯論大會”特在中國隨機抽取兩位中國公民及一位中國當代著名辯論家丙先生同甲、乙兩位先生展開一場針對“共享時代”的辯論大會。

那麼接下來,有請三位展開你們的辯論!(掌聲:啪啪啪!)

甲:“大家好!我是一位年過花甲的老者,以我人生的大半個時光的經驗來看,認為眼下的‘共享時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空前的良好狀態,這點毋庸置疑。回首過去,舊中國經濟條件低下,大街上乞丐成群;現在國家富強,越來越多的共享資源相繼出現,為普通老百姓提供了免費的資源,中國古人一向推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有這個能力為國人創造更好的資源,就應大力推廣!”

主持人:“感謝甲方的觀點,我看乙方快按捺不住了,那麼請乙方進行反駁。”

乙:“大家好!我是一名職場白領,對中國眼下‘共享時代’的進行並不看好,最先出現的共享單車便發生多起偷、劫、損、壞等事件,最後,不得已在車身裝置GPS(全球定位系統)後才有效緩解。假若依照甲方的觀點,中國大力推廣‘共享餐館’‘共享酒店’……那麼,中國的社會狀況必將混亂,歷史上的‘太平天國’就曾給後人許多慘痛的教訓,長此發展下去,會有多少人好逸惡勞、坐享其成?我敢在此斷言:五十年後,世界地圖上必會少一文化大國!”

主持人:“看來雙方都持以不同的觀點,既然僵持不下,只能請著名辯論家丙先生談談他的看法。”

丙:“甲、乙的觀點都太絕對,共享資源的出現,為社會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產生禍端。事情的兩面性不可避免,但可以控制,若每一位中國公民都能做到文明守則,那麼,共享資源的合理利用會成為中國向世界靠攏、發展‘共享時代’的資本。”

辯論會到此終止,可人們對“共享時代”的觀點爭論並沒有停止。相信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能有效利用共享資源,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人性的泯滅還是道德的淪喪 篇17

記敘文 ,926字

在現如今的資訊時代,科技的發展遠遠超過人類的預算,人工智慧已經屢見不鮮,其功能更是數不勝數。

在今年,阿爾法狗成功戰勝世界冠軍柯潔,進一步證明了人工智慧的能力超過了人類的智商。因此許多人都很害怕如果世界被人工智慧統治的後果,但對我而言,我認為是不可能發生的。

人之所以能在世上立足,靠的不僅僅是智商,而是人類相對於其他動物有更強大的思想。在今年九月的《開學第一課》中就曾經讓世界著名鋼琴家朗朗憑聲音分辨在屏幕後彈鋼琴的是人還是人工智慧,他立馬分辨出後就說:“人工智慧彈出的曲子很流利,幾乎沒有錯誤;而人類談出來的卻是富含感情的,雖然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完美。”所以人的思想情感是人能夠做“萬物之王”最重要的條件。

試想,當人類都沒有了思想,這個社會會有多麼可怕?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的人們眼前的想法就只是完成手頭工作,他們不能分辨對錯,做一切事情都十分機械化。讓它向前走,只要不喊停,就算前面有阻礙物也照樣向前衝;如果讓它殺人,它會義無反顧地拿起刀,不經思考的砍下去。它不會管法律是否允許,不會管後果,更不會管對錯。

在我看來,人類已經開始慢慢步入這個沒有價值觀和同情心的時代了。近來最具有爆炸性的娛樂新聞“鹿晗關曉彤公佈戀情”這一事件就足以說明如今的網民已經漸漸失去了價值觀。近日被這條訊息刷爆了的朋友圈可謂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場。有被輿論左右對這件事的主人公粉轉黑的,又不顧一切依舊追捧這兩個主人公的,更甚者因為這件事跳樓割腕。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是事情啊!這些粉絲就像被明星操控了一般,可以為了他們逃學、打架鬥毆生之付出生命。而這件事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影響?這就是因為現在的人已經失去了價值觀,他們認為自己的偶像做什麼都是對的,盲目的崇拜已經使他們瘋狂,沒有了價值觀的他們只能依賴於別人強加於他們的,當這個價值觀崩塌了,他們也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從而導致了他們內心的空虛和害怕。

而這一切正是因為現代人獨立的價值觀和同情心的消退,而如何組織這件事的發生,仍需要我們解決。不僅中國,國外亦是如此。美國貧乏的槍擊案就是人性的泯滅,是缺乏同情心的人報復社會的一種典型方式。

我們應該要深刻認識到失去價值觀和同情心帶給我們的後果,進一步防止這樣的情況的持續嚴重。

碎片化——人們的福星還是災難? 篇18

碎片化——人們的福星 ,907字

在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今天,人們整塊的生活時間都逐漸被碎片化了—購物不用到超市把一個月的生活用品統統買好,只需開啟手機,商品便通過快遞送到家門口;存取款不限於銀行和錢包,只要掃一掃二維碼,錢款就靈活地穿梭於人們的賬戶之間。碎片化生活為人們帶來的便捷數不勝數,它在不斷改變著現代人的生活。

伴隨著各種快捷通訊軟體的出現,社交方式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人們的社交不再侷限於一個小小的範圍之內,它像被撕裂的一張紙一般散落在世界各地,讓五湖四海、素不相識的人們成為親密的朋友,甚至可以通過視訊通話面對面談笑;聯絡親友也從書信和電話演變成了發微信;約時間、開會等需要籌劃的事務也變得輕而易舉;在流行的消費軟體上,各家餐廳的菜品和評分清楚地排列著,不加思索就能挑到滿意的餐館。網際網路生活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每分每秒都能被利用起來。人們存在於萬千碎片之中,而碎片之間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溫暖與問候。

網際網路彷彿是上帝降臨的福星,為人們帶來太多的便利,但俗話說“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碎片化生活正在悄無聲息地害著我們。碎片化社交給居心叵測的壞人可乘之機,通過社交的不真實性牟取錢財,獲得非法利益。

碎片化閱讀同樣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原有的好習慣。掌上閱讀雖省去了隨身帶書的煩惱,但現今用手機汲取知識的人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琳琅滿目的言情、玄幻小說,花邊新聞,它對青少年的思想與認知起著消極的作用。網上毫無遮攔的汙穢的語言,也成為迫害青少年的一大“殺手”。當充斥不良資訊的碎片鋪天蓋地、魔爪般向我們伸來時,誰又能潔身自好,抵禦它們的侵擾呢?而現在的我們,又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讀完一本書,獲得一次心靈的洗滌了呢?人們的專注心開始消退,看書的時間分裂成碎片以後,知識純淨而又甘潤的洗滌變得大打折扣。當人們終於認識到後果,想要逃離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已被碎片緊緊纏身,無法自拔。

碎片化的生活,是“天使”還是“魔鬼”,是福星還是災難,靠的是人們正確的利用和抉擇。“出淤泥而不染”,在網際網路四通八達的今天,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態度與認知。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正確把握自己,才是碎片化生活裡最動聽的節奏。

做大人好還是做小孩好 篇19

國小四年級作文 ,480字

裕西公園裡,我和媽媽走在花香撲鼻的小路上。路旁,很多阿姨帶著孩子在嬉戲、玩耍。聽著他們歡快的笑聲,我和媽媽展開了一場關於做大人好還是做小孩好的討論。頓時,寂靜的公園裡變得熱鬧非凡、有情有趣了。

媽媽:你看你們小孩多好啊,想去哪玩就去哪玩,大人還要陪著,給你揹著吃的和喝的,一個個跟小皇帝似的。

我:你們大人也很好呀。小孩還要你們管著,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的,你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我看見你同事還在單位電腦上打遊戲呢。多爽呀!

媽媽:你們小孩除了學習就是玩,多幸福呀!我們大人又要上班;又要做飯、洗衣服;還要天天接送你們上下學,多辛苦呀!

我:小孩學習考不好了還要挨你們訓,多痛苦呀!

媽媽:如果大人沒上好班,就沒有工資,家裡就沒有錢買飯吃。那以後你考不好了就不訓了,直接停飯。你覺得怎麼樣?

我:小孩不吃飯就長不大,等你們老了就沒有力氣養你們。

媽媽:所以小孩要好好吃飯,好好學習。大人要努力工作,供你們上學。

原來,做小孩有做小孩的好,做大人也有做大人的苦。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得出的結論是不同的。

小路彎彎,伸向遠方。在路的盡頭,依然是大人和孩子歡樂的笑聲。

奶奶是壞人還是好人 篇20

寫人作文 ,541字

我的奶奶今年55歲,是一個非常愛乾淨的人,但就是因為奶奶太愛乾淨,才老是打我、罵我。

星期三是勞動節,我想幫奶奶乾點家務活。幹什麼呢?啊!有了,我來幫奶奶掃地吧!

說幹就幹,我拿起掃把掃起了地。我邊唱歌邊掃地,不小心把一個垃圾桶踢翻了,我停下了掃地和唱歌,連忙去掃踢翻的垃圾。可是不知道為什麼,越掃越髒。我心想:這裡是下了詛咒嗎?這麼難掃,我要急瘋了!我頭上頓時冒出了密密的汗珠。

這時,奶奶來了,我以為是來打我的,頓時嚇得魂飛魄散。奶奶慢慢地逼近我,我嚇得連忙用手抱住頭。但是奶奶並沒有打我,而是用溫柔的眼神對我說:“紫櫻啊!你想幫我掃地,這個想法是對的,但是你的方法不對,你別幹了,還是去看書吧,這裡我來弄。再說小孩子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學習搞好,去吧!”“我只是想幫忙,但是反而幫了倒忙,我去看書了。”說完我就跑回了自己房間閱讀了。

但是奶奶有時並不是這樣的溫柔,你不信我來講給你聽聽!

我吃飯時,忽然幾粒米飯掉了出來。奶奶看見了,要我把飯撿到一起。可是我笨手笨腳的,把一粒粒米飯又搞到了地上。奶奶頓時大發雷霆,用筷子把我打了一頓。嗚嗚嗚……好痛啊!

奶奶既愛乾淨又愛我們,所以我以後也要幫幫奶奶,不惹她生氣,不然奶奶就會越來越老了,我可不想讓奶奶再變老了,我想讓她永遠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