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文盲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假文盲》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486字

今天,我在語文上看到了一幅令我難忘的漫畫:在在車站的一處上車通道上方赫然寫著一行醒目的大字—母子上車處,可是就在這個牌子下面,卻站著四位身強力壯青年,他們全都裝作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把本該從這裡上車的母子擠到了一邊。

這四人中的第一位身穿一件棉襖,看起來應該是個有文化的人,可是他站在隊伍最前面,卻對牌子上的大字視而不見;第二位頭戴一頂棉帽,看起來也是個斯文的人,可是他卻眯著眼睛安之若素的樣子;第三位穿著一件時尚的棉大衣,腳上是擦得鋥亮的皮鞋,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第四位帶著口罩遮住面部,好像也很淡定。他們都是毫無節操的假文盲。

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假文盲,例如,圖書館的書架上明明寫著:看完請放回原處,可是有很多人卻不這樣做,人走了,書還放在桌子上;在車站裡,明明掛著“禁止吸菸”的牌子,可還是有人卻不管不顧,怡然自得地抽著煙,影響別人健康;小區的分類垃圾桶裡還是有很多人亂放垃圾,甚至有人直接把垃圾丟在垃圾桶邊上……

從這幅漫畫中我體會到假文盲自私自利,不遵守社會公德,危害他人利益,危害社會文明。希望假文盲都能改過自新,發揚文明風格,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假文盲》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445字

語文書上有一副極富諷刺性的漫畫:《假文盲》。畫上候車處的牌子上端端正正地寫著五個大字—母子上車處,而牌子下面卻站著四個高大挺拔的男人……

故事是這樣的:

一位懷抱孩子的婦女剛走到“母子上車處”排隊,一個身穿厚棉襖的男人快步走了過來,搶在了婦女的前面,緊接著,又有一個男人一邊美滋滋地抽著煙,一邊走了過來,濃烈的煙味嗆得孩子咳嗽了幾聲,婦女趕緊抱著孩子離開隊伍站到了遠處,過了一會,又有兩個男人陸續來到“母子上車處”,婦女抱著孩子焦急不安,卻又不知所措,她無可奈何地望著這四個身強力壯的男人……

故事中的男人很過分,為了自己的方便而而像個文盲一樣無視赫然矗立在身邊的標示牌。其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公交車上一般都會有標牌提醒:先下車,後上車;不許插隊;前門上車,後門下車。可是每次公交車進站後,剛一停車,很多人就爭先恐後地搶著上車,甚至從後門上車。他們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假文盲。

假文盲自私自利,損害他人利益,令人討厭。拒絕做假文盲,遵守秩序,做一個有社會公德心的文明人,從我做起!

假文盲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951字

在一個寒風刺骨的冬天早上,大家都急急忙忙且不情願的早起去上班,在一個火車站裡,人來人往。在一個牌子上寫著“母子上車處”的火車站檢票口,四個男人光明正大的站在了那裡!我想問,你們的良心不會痛嗎?

第一個男人,身穿貂皮大衣,雙手插兜,腳上的皮鞋可真是昂貴看這架勢,不是總監就是個老闆,怎麼看也不像個不識字的鄉下人,可在這個北風呼嘯的早晨,他卻為了省時間而幹出了這樣不道德的事情!真是無恥!或許是心虛吧,這個人雙眼緊閉,心裡或許還有兩個小人在爭論吧。

第二個男人更是讓人氣憤了!頭戴軍帽,身穿軍衣,腳穿軍鞋,身份已經很明顯了,軍人!這是要把人的肺給氣炸的表現啊!身為軍人,居然這樣明目張膽的在這裡站著!軍人是什麼?不是為人民服務的嗎?他這是在幹嘛?為人民添亂嗎?看啊!做著這麼缺德的事情,竟然還在悠閒地帶著耳機聽音樂?!真是厚顏無恥!

第三個男人也是同樣的讓人生氣,一身氣派的羽絨服,頭上則是一個冬天保暖的帽子,腳上的皮鞋鋥亮鋥亮的,幹出這種事,心靈簡直是烏黑到極致!又大又圓的黑眼鏡架在鼻子上,怎麼說也是個知識分子呀!光天化日之下幹這種搶佔別人上車處裝假文盲,真是太無恥了!

第四個男人也是一身名貴的大衣,價格不菲的皮鞋,也許是知道這種事不道德,他戴上了一個大大的口罩,估計心裡一直有個聲音叫囂著“不要碰到熟人,不要被認出”的話吧!哼!被人認出也活該,怕被看見還做這種事,這種人是最不配被上天眷顧的!

因為位置被四個男人佔住了,所以真正應該站在那裡的婦女和她懷裡熟睡的孩子被擠到了一邊。天,寒冷的讓人發抖,婦女穿著單薄的衣服,冷的瑟瑟發抖,不停的跺腳,一直看著這四個缺德的男人,眼神裡,憤怒與無奈交織在一起,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看啊,隨著社會的變更,原本樸實的人們,少了一分實在,多了一分精明。可以說,現在的人們,老實的人已經算是稀罕的了。現在的人們,少了對彼此的關心,多了不考慮別人感受的自私。如果有一天,世界上僅有的樸實人都精明起來,那我們人與人之間,信任減少,懷疑增多,到頭來累的不是自己嗎?所以,我呼籲,大家都不要一如既往地自私,關心一下別人,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同時,我也想對還在計謀著怎樣算計別人的人說聲:“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假文盲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821字

今天,我看了一幅名為《假文盲》的漫畫。它不僅讓我憤憤不平,同時也讓我陷入了沉思。

就在寒冬中的除夕,呼嘯的北風有一下沒一下地颳著,路邊的小樹被吹得左搖右擺。街上零零散散的行人,卻獨獨火車站裡人群無數而熱鬧非凡。上車處旁,醒目地插著一塊大牌子,上面“母子上車處”五個大字在燈光之下熠熠發光。可讓人沒想到的是,這本該和諧的場面上,卻站著幾個身強力壯的大男人。

這四個蠻不講理的人中,站在最前面的是一個滿臉肥油的大胖子。他挺著一個比西瓜還打的啤酒肚,可他穿著講究,皮鞋擦得鋥亮,看起來是個既有錢又經綸滿腹的人。可他的眼睛卻直勾勾地盯著前方,一副“我不認識字,我什麼都不知道”的樣子,讓人忍不住想抄傢伙打他一頓,說他虛偽。

排在這個胖子後面的是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男子,穿著軍綠色的皮大衣,帶著又大又厚的帽子,腰桿挺得比軍人還直。這個男人應該也看到了這是母子上車處,可為了早些回到家。實在是受不了良心上的譴責,乾脆把眼睛閉上了。為此也當了一回假文盲,虧他能想出這掩耳盜鈴的辦法……

這時,一個抱著尚在襁褓裡的孩子的媽媽走了過來。可當她看到母子上車處被那四個假文盲男人佔了時,一臉的憤憤不平,就連那個小孩子也不滿的哭了出來,直到滿臉通紅。可無奈自己身子實在是單薄,也懶得和他們比那堪比城牆的厚臉皮。只好在心裡批評了他們一頓,怯生生地站在了一旁。

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也有著諸如此類的假文盲:儘管草坪上赫然豎立著“禁止踩踏草坪”的標誌,可依然有人明知故犯,甚至更過分的直接踩出一條路來;有的明知出國旅遊一定要講禮貌,可又有那麼多的人在文物上可下“到此一遊”的字樣……、

面對如此之多的假文盲,我也感到很悲哀。因此,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樹立起公德心,不要只求自己的利益,要學會關心他人,做一個有素質的好公民。

漫畫假文盲觀後感 篇5

觀後感 ,650字

在今天的語文課上,我們看到了一幅由著名漫畫家華君武先生畫的漫畫《假文盲》我感受很深。

畫的是車站的牌子上寫著“母子上車處”幾個字,但卻有幾個男人在那裡等候上車,他們有的身著皮衣、有的穿著軍大衣、有的穿著皮鞋戴著眼鏡,還的有穿著白大褂……看上去都不像沒有文化,不認識這幾個字的人,可他們都對牌子視而不見。就在牌子額旁邊,有一對母子站在那,正用驚異的眼神看著這幾個男人,但她並不敢上前指責。

難道他們不認識“母子上車處”這幾個字嗎?不是的,他們只是裝作不認識,只是自私,只是光想著自己的利益罷了。他們又有什麼資格在母子上車處站著?是因為有錢、有地位嗎?

看畫中的第一個人,身穿皮衣,應該是認識字的,第二個人穿著軍大衣,也是有學問的人,他把手放在口袋裡,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臉上沒有一點羞愧,倒像是理所當然的。後面幾個有的閉目養神、有的裝作看不見……這樣的做法的確令人心寒!看他們外表乾淨整潔,但內心卻十分骯髒!

只能說利益在人們的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而道德的地位卻在慢慢下降。他們哪怕是一點便宜也要佔。

生活中這樣的假文盲一點也不少。垃圾桶牌匾,一個小牌子上寫著:請勿亂倒垃圾,但有的人就不願多走兩步路扔進垃圾桶。草坪上離著一個牌子寫著:請勿踐踏草坪,但在草坪裡試試被人們踩出了一條小路。水龍頭上方一個牌子子寫著:請不要讓水龍頭流淚,但水龍頭依然“淚流”不止……

這些人真的不認識這幾個字嗎?不是的,只是他們裝作看不見,如果每個人對標語視而不見,社會將會變成一個多麼冷漠的社會!那麼,讓我們杜絕假文盲吧!

假文盲觀後感 篇6

觀後感 ,711字

冬天,北風呼嘯,天寒地凍。在長途汽車站外候車的人個個凍得發抖,都想快點上車,好離開這個鬼地方。

這時,一位年輕的婦女抱著一個小孩向車站緩緩地走來。她的頭上戴著頭巾,肩上還揹著一個包,雙腿微微顫抖,看樣子是走了好久的路了。正當她緩緩地走進車站時,她疲憊不堪的臉上終於露出了高興的神情,原來是她看見了前方一個牌子上寫的五個大字:母子上車處。她想:太好了,我可以快點上車了,這裡的工作人員為乘客想的真周到呀!

正當她緩緩地走向那裡時,忽然,一位身穿大衣,神情冷漠的男子大搖大擺地走了過去,看也沒看頭頂上的牌子,在那裡站好。婦女疑惑不解,這不是母子上車處嗎?怎麼有男人?這時,又有一位戴著帽子,穿著風衣的男人排到他後面,閉著眼睛,像是在閉目養神,又或是在逃避著什麼。婦女更疑惑了,又有第三個,第四個男人走了過去。第三個男人戴著眼鏡,看上去像一個知識分子;第四個男子戴著口罩,有點不好意思地低下頭,裝作看不到的樣子。

婦女再也忍不住了,微笑著走過去,很有禮貌地說:“先生們,你們能讓一讓嗎?”第一個人和第二個人裝作沒聽見,仍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第三個人更過分,直接對婦女說:“走開,走開,我還要趕著去開會呢,沒空搭理你!”第四個男子卻心想:前面那三個人都不讓,我憑什麼要讓?就這樣,那位婦女失望地站在寒風下,心裡充滿了不解。

那些男人為什麼不給婦女讓一讓,那裡難道不是母子上車處嗎?難道他們是不識字嗎?不!他們不是不識字,他們是假文盲,他們是愛心的文盲,是精神的文盲,是品德的文盲!

這些沒有公德心的自私的人們,你們沒有考慮過那對在寒風中站著的母子嗎?你們醒醒吧,不要再這樣了!我們應該制止那些假文盲,讓世界變成一個充滿愛心的世界。

讀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6012字

【篇一: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畢淑敏以她敏銳的目光,寬厚的心懷和理性的文字,像是在月光下,小溪邊,給我們講述一個神祕迷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帶我們找到心靈的出口。

畢淑敏的散文不同於張曉風。她只是給我們講述一個小巧的故事,平凡普通,像一湖波瀾不驚的水。

她的特點是能夠巧妙地在文章中融入一些東西,所以她的文章帶著情感。這種情感,是在你無聊時可以端起它一邊喝一杯熱騰騰的咖啡一邊翻頁,是在你心煩意亂時讓你靜下心來仔細品味。是在你悲傷難過時看看,找到自己的安慰。

你若能細細體會,必能發現那隱藏於故事中的一份細膩、一份溫柔、一份執著,對人生的追求及一份不變的心。

在《孩子,我為什麼打你》中,孩子忽然反駁作者說出的“從未打過人”:“媽媽,你經常打一個人,那就是我。”

也許我們曾受到過家長的批評責怪甚至打罵。但是我們知道嗎,每一次孩子的捱打,只會在母親心中留下痛而深刻的烙印。

她把對孩子的溫柔、嚴厲、疼愛、生氣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母親為我們整理房間時,打掃衛生時,我們心中只記得母親的嘮叨埋怨,卻忽略了她心中,對我們的在乎。

我們也可以學著像她一樣,以一個醫生的角度、一個母親的角度、甚至一個路人的角度,去體會,觀察這個精彩的世界。

【篇二: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拿起這本書,一本書名為《我的人生筆記》的散文集,我便即將開始瞭解作家畢淑敏的內心世界了。

本以為一個作家,就是整天坐在家裡,奮筆疾書,一天到晚與文字打交道的人,但畢淑敏與我想象中的作家完全相反。她有著豐富多彩的人生經驗,她年輕時曾在藏北高原當了十一年的兵,把青春留在冰川雪嶺之間,她曾揹負武器,紅十字箱,乾糧跋涉在藏北無人區,她曾在寒冰之上,鋪張雨布席地而眠,她有著不平凡的人生。

但她同樣有家庭、兒子、友愛,小時候也害怕見老師。脫下作家的美麗光環,她與萬千女性一樣是一個母親,一個孝順的女兒,賢良的妻子。在《下午去開家長會》中,畢淑敏將母親去開家長會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在去開家長會的路上,心中感到緊張,雖然老師有誇過兒子,但更多是說她的不足之處,畢淑敏寫道:那種時刻,真令人尷尬和難堪。我的自尊心強烈地蜷縮起來,我的頭在老師和其它家長的注視中沉重地垂下……

雖然老師不再述說她兒子蘆淼的失誤,但她卻會不停追問,生怕漏掉一點。這是天下母親菜有的複雜心情,明明害怕聽到,卻又想聽到,也希望孩子像一隻光滑的蘋果。她有一顆平凡的心。

畢淑敏的文字之間流露著一種真情,不管是她寫當軍醫,還是關於婚姻和家庭的獨白,每一章節,每一篇,讀完之後都能感應到她所想表達的,文中從沒有直接表達情感的陳述,好像擰一個魔方,跟著思路走,最後拼出一個完整的面。畢淑敏的文章沒有張曉風那麼優美,飽含細膩的情,更多的是簡潔和清晰。

一篇好的文章,是優秀作家心靈性格的一面鏡子,字裡行間映襯出真實的自己,是他們用心最純潔的瓊漿譜寫的。畢淑敏有著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心,也許是因為這兩點,鑄造出她獨特的寫作風格以及崇高的人生觀。

【篇三:《畢淑敏散文集》讀後感作文】

剛從同學手中得到這本精美的《畢淑敏散文集》時,我看見了“畢淑敏”三個大字印在了書封面的右側,中間還有兩根帶著“太陽”的藤條叢書封面的“縫”裡鑽出來,頗有“兩根藤條出牆來”的意思。“真有趣!”說著,我便“推”開了這座“庭院”的“大門”。

《我在尋找那片野花》這篇文章調起了我的興趣,索性一口氣往後看了下去。

“我知道它們哪天張開葉子,哪天抽出花莖,在哪天早晨突然就開了……”

讀完畢淑敏的“野花”,我感觸頗深。農村來的蕎一直被同學歧視,給她的童年蒙上了一層陰影。經歷百般挫折之後蕎長大成人,種種苦難卻還干擾著她。因為家裡支撐不起她上學的費用,於是她拋棄了學業成為了一名印刷廠的女工來承擔家庭的責任。她的一生就是如此坎坷、充滿創傷,但是也不忘回眸去欣賞那片野花。在她的心中,還儲備著充足的力量和充沛的愛,足以抵擋征程的霜雪與苦難。

我們的心中是否也在尋找這樣一片野花呢?

當失敗的絆腳石阻礙了前進的方向,我們可以從朋友的眼當中索取一絲安慰;從老師話語中得到一絲鼓勵;從父母行動中尋到一則啟示……也許,那就是我們在空閒時間中一直尋找的野花,向著成功開放的野花;當我們在迷惘中徘徊,找不到方向的時候,我們可以放下心中的那塊重石,去公園感受鳥語花香,去書海體驗萬古風情,去琴房品味點點音韻,那種樂觀與舒暢不正是我們所尋找的野花嗎?

今年暑假,奶奶叫我彈鋼琴。在練習下,技術越來越好。優美的音樂充斥了整個屋子。我把奶奶喊來,聽聽我新練的曲子,希望得到一個肯定的讚賞。“還行!”一曲終了,奶奶竟是這樣答覆的。如果在平時,奶奶定會拍手叫好:“好!好!彥彥最棒了!如果換做是我,一星期還學不會呢!”。我一時被氣得頭昏腦脹,鼻子一酸,只差沒流下兩粒“麻油”。事後,我才知道:奶奶是想告訴我:鋼琴並不侷限於這一首曲子,應當不斷摸索新的曲子,攀上新的高峰。

是呀!我們應當儲備著充足的力量和充沛的愛,以抵擋“庭院”外的霜雪與苦難。

【篇四:《畢淑敏散文》讀後感】

一篇篇動人的文章,一個個溫暖的哲理匯成一本書,讓我深有感悟。

《我很重要》極為令我印象深刻。

我重要嗎?我與作者有著共同的想法。似乎,我與所有人比起來,我與世界偉人比起來,我是地球上渺小的不能再渺小的一顆沙,是的!我與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比起來,我不重要;我與比我成績好的同學比起來,我不重要;我與上千個人比起業,我只是個普通的學生,我更不重要。哪怕地球上少一個人,還可以減少世界上的一點資源……

有時,我確實認為我不是特別重要,我不能為我自己做出特別大的表現,也不能為別人做些什麼,甚至有時還會傷害自己,傷害別人。

但是,我對父母來說。我,很重要。對於朋友來說,我很重要,大家不捨得放棄那段美好的友情,對於未來來說,又怎麼能說我不重要?我們都是未來的種子,期待著開花!

對,我很重要!對我自己說,對大地說,對所有人說!

其實,除了我與作者同樣觀點,重要是我對自己的一種鼓力,我只是給予自己一種強大的信心。

畢淑敏也是給予自己有一種信心,要面對生活,甚至面對困難與失敗。要給予自己信心,都說自信是成功的基礎。是的,如果沒有自信,就不能面對生活。

每個人都會念咒,大聲說出“我很重要”。這個咒語不能使你得到富貴,不能使你的錢包瞬時間變得鼓鼓囊囊。但是,它能讓你重新恢復生命活力。

如果是一位病人,對自己說“我很重要”。我要堅持的活在這世界上,我的肩上扛著整個家庭。如果是一位老師,對自己說“我很重要”我要堅持把知識教給更多的孩子。如果是一位失敗的演出者,對自己說“我很重要”。我不能放棄我的人生夢想,加油!讓觀眾耳目一新。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之所以平等,是因為每個人都很重要。

我還在讀小學時候,老師讓每一位同學都擔任了自己想我的工作,等我一回來,一大群同學吵得要我幫他們換表揚信(當時的一種評優評先的獎勵)難道我能說我不重要嗎?

班長一走,全班頓時炸開了鍋,老師一走,更是瘋狂,所以說每個人都是重要的。

希望我每天都充滿活力,因為,我很重要!

【篇五:《畢淑敏散文》讀後感】

讀《畢淑敏散文》,常常驚異於她如何從並不複雜的人生經歷中採擷了那麼多瑰麗的珍珠,在讀者面前如孔雀開屏展示一幅燦爛的生活美景。

這位‘不安分’的醫生把她的職責發展到極致,不僅要治病,還要救人,她成了心理醫生。心理的諮詢讓世界在她面前展開了一扇窗,使她有機會走進各式各樣普通人的心靈深處。

畢淑敏是一位母親,她用母愛感受著孩子的成長。《混入北圖》我認為應該算是一場母子歷險記,根據規定,只有上了大三以上才能進入北京圖書館的,但是為了滿足酷愛讀書的兒子的心願,畢淑敏讓兒子拿著父親的工作證,冒名頂替,母子混進了北京圖書館。經過這次讓孩子最大的感觸是:北圖的書真多呀!自己一定要從北圖正門進去。愛子之心、愛子之行令讀者動容。

《青蟲之愛》也許算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篇文章了,寫的是母愛,但視角卻與一般的母愛文章迥然不同。一位見了蟲子就怕的要死的柔弱女子,做了母親後,為了自己的女兒,竟變得見蟲不驚了,是母愛改變人性中的怯懦,讀起來好有親切感,因為我們家也曾有過,聽外婆訴說媽媽在沒生我之前很嬌氣,連小飛蟲都怕,可是她當了媽媽後感覺變了一個人,不僅變得堅強而且包容,因為是母愛改變了這一切。“女人是弱者”,這話男人相信,女人預設。青少年時她們盡情地汲取著親情、愛情,毫不掩飾地展示自己的柔弱。然而,再柔弱的女人,成為媽媽都會變得堅強,沒有理由,是母親的本能。如同書中道出:孩子信任依賴的目光,令女人隱藏怯懦,呈現堅強,用心中源源不斷的愛,為孩子撐起一片藍天。我這個當女兒的要向偉大的母愛致敬,更在行動上尊重母親,聽媽媽的話。

讀完這幾篇文章,我幾乎不敢下筆描繪。愛瀰漫在文章的字裡行間,酣暢淋漓,讀來令人震撼。流暢的語言,縝密的思維,精闢的分析,將我拉入愛的世界,久久不能回神。任何關於愛的闡述,在他的面前都顯得非常卑微,我只能告訴你們,細細去“品味”你身邊的愛,你才會真正地明白愛的真諦。

作家畢淑敏是一本書,需要細細品味,這本書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滿活力的。她生活在平常人中間,給我們展示的是當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讀她的書,掩卷深思,常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於身之感。書中不僅寫了普通人的生活,更寫出了普通人的心理和生活的哲理,這就是她的散文獨具魅力的原因了。

【篇六: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有一種文體如和煦的春風,吹拂著讀者的臉頰,又如滔滔的江水拍打著失敗者那乾枯的心靈。咦,那是什麼?哦!原來是散文。

既然是散文,畢淑敏則是那散文中最有創作力的作者之一,在我初讀此書時,一種莫明的親切感、一種難得的求知慾也油然而生,它讓我不停斷、也不厭倦地往下讀,有時我會隨著作者的不幸而潸然淚下,或是因作者的美滿結局而歡心雀躍!

我記得我第一天讀畢淑敏的散文,它叫《我的故事》,它把自己的悲慘和她妹妹的幸福寫得淋漓盡致,它寫出了母親對她的不公,但她仍然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外國語附屬中學,以及後面的參軍入伍當上了軍醫,當然還有成為博士生時的風光,這些林林總總的好事她一筆描過,文章中主要寫得還是那些淒涼的過去,但是從字裡行間根本無法看見她對生活和她父母的恨,而更多的是一種希望,是對新生活的嚮往。在我讀第二遍時,不知怎的,我讀出了另一種東西—感恩,讀出了她對周圍事物的感恩,大至世界,小到家庭,感覺她後面美好的生活都是由於她的母親。

之後的幾篇文章都讓我有深深的體會,我明白了人世間許許多多的是是非非,還真是磨難,一種對困難的堅貞不屈,當然還有愛,有母愛、父愛和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但在我看來,作者追求的是一種博愛,還有一種對生活的觀念。

在散文的旅途中有困厄和風雨、艱難和險惡,但是這不會阻止真正旅行者的腳步,散文正是以一種充滿未知的魅力激起人們不倦的嚮往。

【篇七: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剛拿到這本書我就被它的封面給吸引了,乳白色的封皮上點綴著幾朵淡紫色的小花,那麼清新又充滿詩意。揭開封皮,映入眼簾的淡淡的米黃和著一點深沉的橘色。幾個著重墨色的《幸福的七種顏色》整齊地排列著,整個人好似身臨其境地穿梭在春秋兩季之間,來去自由。

這本書儘管有很多好的文章,但是我最鍾愛的是《提醒幸福》。這篇文章主要談的是畢淑敏對生活的感悟。她說:“我們要學會調節幸福,幸福就像是一個頑皮的羊羔,不知道在哪逗留,當你不留神時它卻悄悄地來了,它也時常和你唱反調,你想要它來時它不來,不想要它來時它卻來了。人生就是這麼充滿戲劇性,它有時又像是一盤不小心粘到了芥末的壽司,你總是不知道下一個會不會有芥末。

作家朵拉有一句至理名言: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滴有自己聲音的水。這句話啟發了我,我覺得幸福也正如那一滴水,是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

因為我就是一個充滿幸福的人。在學校我是一個充滿幸福的學生,我有朋友,有同學,我和他們嬉戲、玩耍,雖然有時我會和他們吵架、拌嘴,但這讓我枯燥的學習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讓我忘記了學習的煩惱,這是友誼的幸福。

在家我是一個充滿幸福的孩子,我有最愛我的爸爸、媽媽。有最疼我的爺爺、奶奶。有時我也會被媽媽罵,但是媽媽的罵聲中也是充滿著對我的愛,這是親情的幸福。

我是幸福的,因為我的心很大很大,大的可以裝下很多人,有老師,朋友,家人,同學,小動物,讓他們一起感受我的幸福。我仰望天空告訴自己:“我很幸福!讓我們一起發現幸福傳遞幸福,因為幸福就在你身邊。”

【篇八: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畢淑敏的散文比較張曉風的散文更加通俗,她的筆風也許沒有張曉風那麼優美,可她用最樸質的話語譜寫著人生的樂章。

《心境防割》一個多麼令人深思的題目啊!在生活中,傷口,真的可以不存在嗎?一個小小故事,卻引出了令人歎服的道理:一雙捻進了500根高彈鋼絲的手套,卻無法擋住小小的荊棘。所以,人的一生也是不可能是沒有創傷的。其中,我最喜歡“更不消說,人是不能無時無刻都裹在鋼絲裡面的。那樣我們將喪失對人間百態的靈敏觸碰和對風花雪月賞心悅目的嘆息。”人們,又有多少人,為自己的心穿上了防割“衣服”,可又有什麼用呢?

不用長篇大論,一句淡淡的“蠶是被自己的絲裹住的,這是的真理。”引出下文,沒有一絲困惑,任何人都能明白。《蠶是被自己的絲裹住的》一反常態,蠶在人們的眼中,是一種勤勞,無私奉獻的動物。可文中的蠶,竟有一些自找麻煩的感覺,可你如果細細的、慢慢的去品這篇文章,你就會發現,其實並無道理。又有多少人為這俗世中的金錢、權勢、地拉吐出的絲就那樣,緊緊的裹住,直到你窒息。當生命結束時,他們才會恍然發覺,世界是一個繭,而他們從未為自己而活過。

《愛的迴音壁》我們被深深的愛意蘢蓋著,可是我們又是否真正懂得愛呢?我喜歡“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迴音壁,微小的愛意反覆迴響著,折射著,變成巨大的轟鳴。”因為,已經邁入初中的我在這句話發現,父母真很愛我。時間無情,在他們的臉上已經滿滄桑,每一根銀絲,每一條皺紋都滿是愛意和那對子女的擔憂啊!我們已經12歲了,不說別的,從我們上學開始,6年啊!我們對父母說過一句“我愛你”這三個字嗎?因為我們成天沉浸在愛裡反而磨木了。父母不求別的,只求一句“我愛你,你辛苦了。”我們中有些人,可以將歌星的生日、愛好倒背如流,可又有多少人記得父母的生日,在那一天說一句“生日快樂!”讓我們行動出來吧!讓父母對我們的愛感到迴音吧!

畢淑敏的一生,絢麗多彩,她總在平凡的事中發現不平凡的道理。人生,也許就需要和她一樣活的有滋有味!

畢淑敏,讓我品讀人生!

【篇九:畢淑敏散文的讀後感】

經過我東擠西擠的時間,我終於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散文中大部分都是先敘後議的結構,先完整的講完一個故事後再在文章的結尾抒情,好似一篇生活故事的讀後感。

《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16158字

【篇一:《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我想遲子健應該是一位遊者吧,從杭州西子湖,再到魯鎮,瀋陽胡宮,大興安嶺,巴黎等等,他的足跡不僅留在了他所踏過的所有的土地上,更留在他地文字上。

有時,她見過的地方多了,感觸也會有不同,在《光明於低頭的一瞬》中,她在俄羅斯的教學裡,看到大師的壁畫,可這不是主內容,她的注意力在一個打掃燭油的老婦人。無論神刻畫得有多麼莊嚴,平凡的美總會被注意,她的文字能讓我看到一個圍著頭巾,滿臉皺紋,平靜的婦人,在小心地用鐵鏟在刮燭油,每次只颳去一層,沒敢一下子用力,背景的教堂上壁面,是模糊的,再精美的藝術品在這最樸素,最誠懇的信徒面前,都暗然失色。

有時經常抱怨沒有事物可以寫,這個城市那麼普通、樸素,沒有它的特殊。可城市的美,不就是由那些最底層的工人所搭建起來的,有人會記住那些戰役,那些將軍,可是那些為了保衛家園的士兵是最應該留在筆下的。

在《魯鎮的黑夜與白天》中,她能從魯迅故居的門檻,看到這裡的多少次變故,經歷了多少次滄桑,更能從點歌的小孩子身上看到成年潤土的悲傷。還有那狹窄地老街,透入出舊時代的氣息。《故鄉》正是魯鎮的黑夜,沒有希望,沒有路,需要人們踏出路的黑夜,或許是那個點歌的小孩子具有的出人意料,用粗俗的歌去換生計,當然也有白天的美食,白天的建築,在遲子健眼中,一個地方能有他的美,也有他的汙,我們去遊玩,可能只是為了玩,放鬆,走進任何一個博物館,只會去尋找那個名氣最大的,也只知拍照。

我們如今,太過於注意最重要的,卻無心去口味一下那些不重要的事物,正如世上所有的人都知道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但卻無多少人知道第二高的是誰,更不知它為何有這麼高,能傲視群雄。

小學有篇文章叫作《楊桃》,由畫楊桃教導人們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世界如此之大,戰爭的未來是否是和平,各平的背後是否有危害?曾經的我也以為學魯迅的文章有何用?可現在想來,僅僅是不讓玩風箏,這麼一個簡單的事後,有著那是人們思想的問題,而現在社會的種種自我保護的行為,也會對應著我們的社會缺乏誠信。也正如那刮油燭的老婦人,從她不敢用力去刮的油蠟的動作中,能夠看到她的誠懇。

而我們也應該這樣,也應該去看待一下我們所有事物背後的東西。我們玩幹嘛?為了開心。我們學習幹嘛?為了更快樂、輕鬆的未來。正因為我們瞭解這些事的背後的本質,我們才能更努力地做好它們。

【篇二:《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遲子健,男作家,又是一個男的散文作者,他的風格是不像林清玄一樣清新、淳厚。”這便是當陳老師告訴我們本月讀的散文時心裡所想。但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驚訝的發現,遲子健是一位北方的女作家。從作者照片中看出北方人的氣勢,有些“女漢子”的味道,不像丁立梅一樣優雅,這也許是南方好與北方好的區別吧!

作者生活在北方,書中有許多篇都是關於家鄉或俄羅斯風情的。但我還是喜歡關於身邊的情感文章,翻開目錄第一眼看到了《龍眼與傘》也許是自己喜歡吃龍眼的緣故吧。

《龍眼與傘》主要講訴了作者在寫文章時,媽媽為她送傘,怕雪加雨淋溼作者,而作者卻無理地責怪媽媽,來時為什麼不打電話。看到劉世文老師將龍眼帶給孩子吃,而想起自己無理地罵好心為自己送傘的媽媽。

記得小時候寫媽媽,最喜歡寫的是送傘,故事情節永遠是媽媽冒著大雨來為我送傘。小時候的我們總是會去細心的聽取媽媽的話,而此時現在處於叛逆期的我們而是跟著媽媽對著幹。想起媽媽每次開學前為我定製精心的學習計劃,而我總是將它捲起,對媽媽憤憤的說道:“我說了我不要你為我安排時間,我自己會去支配我的時間,我哪裡是二年級的小朋友呀。”對媽媽說完,便看到媽媽無奈的將學習計劃拿走,而我卻不知道媽媽為我能學的更好,想了很久,才編製成了學習計劃,猶如作者不知道在雨夾雪中母親等了那麼久自己,而那張母親苦心冥想的學習計劃成為了垃圾筒裡的一團廢紙,當你想將他從垃圾簍麗撿起時一切都晚了。

有時候的我們會因為自己一時心情的毛躁不安而將母親對我們的愛化成了灰燼,留給她的卻是極大的傷害與悲痛。正如作者在文章所說:“做母親的怕的就是這樣的淚痕。會淋溼她的女兒啊!而我卻粗暴地踐踏這份慈愛。”而當父母心情煩躁時,卻還能細心的教導我們。我們總是在不經意間傷害了那個愛我們最多的人。而他們卻是會將最好吃的東西和我們最愛吃的東西留給我們。就像劉世文老師將北方罕見的水果-龍眼帶給孩子吃,自己卻不捨得吃。這樣的事情經常會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公益廣告“打包”一個患了老年痴呆的老人卻在飯桌前將餃子放進口袋裡說:“我兒子喜歡吃這水餃,帶給兒子吃去。”而他的兒子卻在他的旁邊。即便身患老年痴呆的父親卻還記得自己的兒子最愛吃的東西。

如作者在最後那段寫道:“母親就像把傘,把陰暗留給自己,而把晴朗留給兒女。母親也像一顆顆龍眼,不管表皮多麼乾澀,內心裡總是深藏著甘甜的汁液。”有時,父母會因為沒考好,學習不認真的事情罵我們或打我們,但我們深知這一切都是父母對我們的愛。

朋友,請不要去傷害那個愛你最深的人,因為你是他們這輩子最愛的人,你射出的每一把劍,都射中了她們那顆瘦小的內心。

【篇三:《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作文】

遲子健這個人的名字我聽的不多,僅僅在無事翻看練習冊時,一些閱讀題的小短文上寫有他的名字,說實話要不是這本書的話,我一直認為她是南昌人,因為我看見了這些短文中她寫到了中山路和工人文化宮。

如今的我卻對遲子健有著另一番見解。一位在東北生活的女漢子,卻有著細膩的情感,她將她的所見所聞所感寫得猶如長白山的融水一樣,融入我們心中,她的詞藻十分華麗,並不像北方的窯洞一樣,倒更像是南方的小樓,每一個細節都那麼精緻。作者與江南的淵源並不只停留在性格上的相似,她曾多次到江南一帶遊玩,例如本書的第一篇文章《西柵的梆聲》,它所寫的便是作者獲得茅盾文學獎後,遊東西柵的經歷,她對這兒的所見所聞都寫了下來,無論是那樸實的船孃,還是那好夜的梆聲,作者都對其有那麼一絲羨慕。

作者喜歡融情於景。遲子健對景物的描寫我認為是極好的,並不只是因其深厚的文字功底,還有大量對生活的感悟,都在他的每一個景、每一件事中表現。就像她在寫《魯鎮的黑夜與白天》中的那個揹著吉它唱歌的小男孩,他所唱的那庸俗不堪的音樂也寫出遲子健對他們這些人的擔心及同情,她不希望他們會在魯鎮變成下一代的閏土。

在這麼多文章中,儘管其中的許多許多我都沒經歷,不過作為一個旁觀者也總是可以大致瞭解心情。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也既算不了內行,也算不了外行,所以可以說既看門道又看熱鬧,這“門道”是什麼呢?沒錯,那便是遲子健所要告訴我們的以及設身處地地感受遲子健當時的心情,有一篇文章便讓我很受觸動,它叫《龍眼與傘》,是遲子健在下雪天,她母親給她送傘的故事,當我們設身處地地去想,我們便會發現,我們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太多了,而缺少的是那種“劉老師”的事例來把我們驚醒,所以散文的精髓便是從文中學到怎麼去生活。

與其談遲子健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倒不如說她是一位愛好寫作的思想家,她總能從生活中的一些小方面而想到整個社會存在的弊端,同時她也能從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中去發現更多的美。這與其經歷了人世的滄桑而擁有的閱歷是分不開的,我們也正是在汲取她所對生活的感悟。

遲子健是一個堅強的女人,她的兒子與丈夫雙亡,並且與她母親相依為命,但是她仍然這樣笑對生活,怎麼能不讓我們感到敬佩呢?她就像在狂風暴雨中的花朵,遭受再多打擊都向我們展示她最美的一面。她的散文中有哪一篇怨天尤人,到處吐訴自己身世的不公。沒有,她只想像一個普通的女性一樣過完一生。

我們中學生能感受到的真的不多,相比之下,就像一根長出芽的小苗去感受一棵參天大樹的根扎得有多深,它永遠不會感受到地底下土壤中的世界是多麼的精彩、曲折!

【篇四:《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說實話,剛開始看《遲子建散文》時,我讀得並不仔細,只是隨便挑了幾篇文章快速瀏覽。可是在瀏覽的過程中,除了感覺她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之外,更多的是有種莫名的悲傷與孤獨縈繞在心頭。我有點詫異,便沉下心認真閱讀起來,終於明白作者想要傳遞的資訊:悲傷與孤獨,堅韌與平靜,是我們人生各種際遇中會面臨的生存狀態與選擇。

首先是悲傷。人在悲傷的時候,往往會情緒低落,行為失控,嚴重的還會喪失生存的意念。可是,這是弱者的選擇,所以,當災難發生,悲傷來臨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明白自身的責任,明白自己該何所為,何所不為。當我看《龍眼與傘》時,我的情感起伏跌宕,一會責怪作者的自私與不快,一會又為作者的羞愧與道歉而欣慰,但是劉老師兒子的離去讓我更心痛。作者的字字句句,讓我明白,珍惜眼前的親人與親情,是我們一輩子都不能捨棄的責任與義務。

其次,是孤獨。孤獨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事實存在,只不過我們每天都被喧囂與忙碌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而困擾,只有當夜深人靜或是身心疲憊之時,才會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孤獨。而人是不怕個體孤獨的,最怕的是精神與心靈的孤獨。所以,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精神與心靈的追求者,才是人的生存意義所在。《兩個人的電影》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無論現實中的掌聲有多熱烈,演員的出鏡率有多高,但沒看頭的東西永遠只是耍熱鬧而已,只有能豐富精神、淨化心靈的東西才會被永遠傳承,永不孤獨。

遲子建,用她樸實無華的文字,向我們講述著她所經歷的悲傷與孤獨,以此告誡人們:不要在悲傷與孤獨中迷失自己,要承受悲傷,直視孤獨—這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更需要一個平靜的心態。因為,現實的生存環境與競爭,就如《紅綠燈下》,即便是綠燈亮起,人才起步,就會遭逢側向駛來的一串汽車,它們佔據了半邊路,阻斷你。讓人有種被汽車、機器所夾擊的感覺。這時,如果沒有平靜的心態,人會憤怒,甚至“奔命”搶過馬路,結果卻是讓一切歸結於沉寂,損人害己。因此無論在紅綠燈前,抑或是人生的岔路口,我們只有腳踏實地地慢行,才會安然無恙。

所以我們要珍視親人、要愛惜生命,要勇於追求,還要有一顆淡然平靜的心。這樣在人生的漂泊沉浮當中,我們才能在心中,找到真正的寧靜港灣。

【篇五:《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我願意做這樣一個玉米人,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為那些愛我作品的人(哪怕是少數),精心焙制食糧……

—題記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一些平凡的人,為了放棄現實利益甘心承受因堅持自己的信仰而帶來的生活中的冷清。

品讀遲子建的散文,不由得讓我們回想起在我們生命中平凡的小事,從而使我們有所反思……

玉米人一篇令我尤為感嘆。講述的是作者向一個賣烤玉米的人買生玉米遭到了拒絕,作者認為他很固執,最後到別家買到了生玉米,向那個烤玉米的人炫耀,但他卻坦然相對。他心中對作者能買到生玉米而感到吃驚,同時也因為自己堅守信仰而感到安閒從容。

這篇散文通過寫兩個烤玉米人的不同經營態度來襯托出那個被作者認為“固執”玉米人的淳樸與執著的信念。

作者因此被他的執著所打動,被他的堅持所吸引,反思自我,應像那玉米人一樣,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做一個追求信念,堅守信念,勇於付出,拒絕現實利益,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一些“固執”的人都是少之又少的。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失去了社會責任感,而冷漠那些“固執”的人。就因為如此,那些“固執”的人才會逐漸消失。

同樣還看過一篇文章《鏡中》,講的是一位普通的保安,因為堅守原則,恪盡職守,得罪了來學校講學的張處長。雖然他本身沒有錯,但最終受到批評,暗示了我們堅守原則的保安在現實生活中卻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這些雖是身邊的一些尋常的小事,卻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現實社會中的一些不良現象。然而這些在我們生活中平凡的人,在他們的身上卻總洋溢著神光之靈,他們為著一個信念,或者說是一種責任,而拒絕唾手可得的利益,他們這種“固執”是世界上最為可貴的!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他們那種“固執”的心態,不會因為利益而違背對社會的責任感,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那麼我們的國家將會變得繁榮富強!

【篇六:《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中國文學裡是不會缺少散文的,正如天上的銀河,絕不會缺少星星。我也不絕不會缺少一本好書的,正如手中的這本《遲子建散文》。

縱觀全書,若論哪篇散文最令我印象深刻,無疑便是這篇《時間是怎樣地行走》了。時間,這種抽象而又真實存在的東西,永遠地行走著,不曾停息。它不會因為在世外桃源而停下腳步,也不會因為戰火的紛飛而止步不前,它永遠都藏在鐘錶裡,“滴答,滴答”—不緊不慢,氣定神閒,好似一首隻有一個節奏的歌。只不過,世人皆認為這是一首充滿悲涼的歌罷了。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創造了光。那這匆匆不停的時間又從何而來呢?幾萬年來,恐龍消失了,殘暴的紂王消失了,四方來賀的大唐消失了,就連當時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元帝國也消失了,唯有時間,還是那般無二。風霜雪雨,潮漲潮落,河流漲了又枯,花開了又落,在日月星辰中,在夢中,在一場去了又來的寒冷和飛雪中,地老天荒,我們的手卻挽不住它的去留。明明是它伴著我們在生命中行走,然而有一天,朋友不見了,父母不見了,甚至我們也不見了,它卻仍然在其他人的身邊行走。也許我們就是它之中的一滴小水珠,而它卻是洶湧的大潮,我們從後浪變成前浪,又從前浪變成了一行水漬,在無限的奔湧中化為塵土,成為後人眼中的歷史。

不正是這樣麼?百年黃圖霸業,過眼煙雲耳。從這個天地誕生起,它就那麼不朽而又亙古的存在了。對這無限大的天地來說,它是那麼短暫,短暫的匆匆一瞬;它又是那麼漫長,漫長的天長地久,何況是我們人類呢?無二,我們只能任由它與我們匆匆而過,在我們青春的臉上劃上滄桑;在我們烏黑的髮絲中添上白雪。輝煌的宮殿會變為廢墟,明亮的刀劍會變為廢鐵,在它的行走中,一切都只是曇花一現,它也許還會永恆地走下去,直至空間的盡頭。

合上這本書,赫然發現封面顏色已然有些變黃和幾絲褶皺,我不由一笑,這不便是它行走過的痕跡嗎?

【篇七:《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遲子建痕跡,一個出生於中國最寒冷的北極村的純真女子,她的文筆可謂“驚天動地”像霧嵐一般。

我最愛的一篇文章《時間怎樣地行走》講述了作者童年時喜歡愛牆上的掛鐘,她的作息都受著它的支配。她喜歡在各種時間做各種不同的事,曾一度天真地以為一雙神祕的大手在操控時鐘,在北京遲子建發現了時間的痕跡,在每一處地方,都可以發現一個時間的祕密。

這多像以前的我呀!總是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盯著一臺掛鐘。“滴答,滴答,邁著輕盈的步伐走過,也不留下一點兒痕跡,直到它的鈴聲”鈴鈴“的響起時,才意識到馬上要去寫字,才立起身趕向書桌,認認真真的寫字,不一會兒,時鐘又開始響了起來,看看這住在框中的兩個小人啊!賽跑地如此飛快,讓我措手不及,雙趕往去做下一件事情。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間如繁星一樣到處閃爍著,它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顯得勿匆了,使我漸漸瞭解它,發現了它的蹤跡。

我調皮的時間啊,轉眼間漸漸消逝了,令人有些無法習慣,可是它總是激情澎拜地行走著,不等人。還有一篇文章,是我較為喜歡的《暮色中的炊煙》遲子建對炊煙十分了解,知道什麼時候的炊煙朗,什麼時候的炊煙氣者遊煙之後,她識得了一位俄羅斯老太太”老毛子“”老毛子“為人很好,總是招呼她去家玩,她的走路姿態,跳舞動作,我都記在心裡,只可惜在冬天,老毛子靜悄悄地走了。

文中的”老毛子“雖是一位俄羅斯老太,卻已加入中國籍,算半個中國人吧,雖然村中不太有人與她交際,但人人都惦念著她。使我覺得這世界上的人情,即吏大家不是很離開,可依然會互相惦記,詢問關心,人情的不,溫暖使這個位處遲子建散文讀後感北極寒冷的小鎮新增一陣暖意。

這就是一位純真女作家所作,瑩瑩白雪,總像霧纏繞字裡行間。

【篇八:《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說實話,剛開始看《遲子建散文》時,我讀得並不仔細,只是隨便挑了幾篇文章快速瀏覽。可是在瀏覽的過程中,除了感覺她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之外,更多的是有種莫名的悲傷與孤獨縈繞在心頭。我有點詫異,便沉下心認真閱讀起來,終於明白作者想要傳遞的資訊:悲傷與孤獨,堅韌與平靜,是我們人生各種際遇中會面臨的生存狀態與選擇。

首先是悲傷。人在悲傷的時候,往往會情緒低落,行為失控,嚴重的還會喪失生存的意念。可是,這是弱者的選擇,所以,當災難發生,悲傷來臨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明白自身的責任,明白自己該何所為,何所不為。當我看《龍眼與傘》時,我的情感起伏跌宕,一會責怪作者的自私與不快,一會又為作者的羞愧與道歉而欣慰,但是劉老師兒子的離去讓我更心痛。作者的字字句句,讓我明白,珍惜眼前的親人與親情,是我們一輩子都不能捨棄的責任與義務。

其次,是孤獨。孤獨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事實存在,只不過我們每天都被喧囂與忙碌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而困擾,只有當夜深人靜或是身心疲憊之時,才會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孤獨。而人是不怕個體孤獨的,最怕的是精神與心靈的孤獨。所以,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精神與心靈的追求者,才是人的生存意義所在。《兩個人的電影》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無論現實中的掌聲有多熱烈,演員的出鏡率有多高,但沒看頭的東西永遠只是耍熱鬧而已,只有能豐富精神、淨化心靈的東西才會被永遠傳承,永不孤獨。

遲子建,用她樸實無華的文字,向我們講述著她所經歷的悲傷與孤獨,以此告誡人們:不要在悲傷與孤獨中迷失自己,要承受悲傷,直視孤獨—這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更需要一個平靜的心態。因為,現實的生存環境與競爭,就如《紅綠燈下》,即便是綠燈亮起,人才起步,就會遭逢側向駛來的一串汽車,它們佔據了半邊路,阻斷你。讓人有種被汽車、機器所夾擊的感覺。這時,如果沒有平靜的心態,人會憤怒,甚至”奔命“搶過馬路,結果卻是讓一切歸結於沉寂,損人害己。因此無論在紅綠燈前,抑或是人生的岔路口,我們只有腳踏實地地慢行,才會安然無恙。

所以我們要珍視親人、要愛惜生命,要勇於追求,還要有一顆淡然平靜的心。這樣在人生的漂泊沉浮當中,我們才能在心中,找到真正的寧靜港灣。

【篇九:《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美麗的小山村—北極村養育了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作家遲子建。她溫婉樸實的文字打動了千萬讀者。遲子建的散文,雖然寫的是她從小到大的種種小故事,卻處處有美有愛。

遲子建以深情的筆觸向讀者娓娓道來與親人們相處的一幕幕—風雪中為”我“送傘卻遭拒的母親;和母親一起看的兩個人的電影;在世時過年總不忘為”我“做燈的父親……

樁樁件件,充滿了濃郁的人間親情。

在她許多篇文章中,我可以大概瞭解她的生活狀況—丈夫在幾年前去世了。丈夫在世時他們的感情很深,失去愛人後遲子建痛心疾首,十分懷念他。我也曾看過她專門悼念世君的文章—《春天最深切的懷念》,她用文字表達出內心的疼痛與歷險。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傷心、悲哀,以及她對丈夫世君的懷念。遲子建在丈夫去世後經歷了”最殘酷、黑暗、絕情“的日子。那日子儘管悲痛,但她是堅強的。為此,她有了對生命無常的深切感悟和對親人刻骨銘心的懷念。

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第一輯中的第五篇—《傷懷之美》。作者對家鄉漠河北極村漫天大雪、對美麗的北海道露天溫泉的描寫讓我感覺似乎從未見過真正的雪。作者不畏嚴寒去泡露天溫泉的勇氣讓我佩服。她雖然經歷了寒風和雪花的仙境般的美—遠處的山坡上錯落有致地生長著松樹的柏樹,三股泉水,另一邊卻結有冰柱,三個季節的景色融合在一起,猶如人間仙境一般美麗。那雪花更是燦爛而華美。

這不禁令我思考,生活不也是這樣嗎?惟有經歷了風雨的考驗,嚴寒的鞭打,才能到達唯美的仙境,停下來欣賞”世外桃源“的景色。所以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在學習中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應該堅持下去。也許這一步挺過去了,就到了成功的彼岸。

可是,在重重壓力下,種種坎坷前”挺過去“談何容易?就像現在,步入初三年級的我們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還要面對一場接著一場的考試,堆積成山的的作業,繁多的學科……一定有許多同學因為這種種原因自己失去了信心,導致在最關鍵時放棄。那麼,這時候我們就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制訂一個嚴密的學習計劃並認真執行,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告訴自己”我能行……“堅持下去,就一定能看見美好的明天!

人生的真諦也許就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傷懷之美中,像那夜空中的星,光點雖小卻一直堅持且明白無誤地指示幸福所在。

【篇十:《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這本書沒有過多的修飾,封面的色調也是暗暗的,書頁也全是黑白,沒有任何色彩,對於我這個年齡來說,不喜歡這兒樸素的東西,買一本書的原因,和它有著一個有個性的書名,或引人注目的封面有關,如果是在書店裡,恐怕我只能與這本書擦肩而過了。

遲子建的每一篇散文,看完後都讓我感覺很朦朧,對它的理解也很模糊,總有一種琢磨不透的感覺,卻又那樣耐人尋味,沒有過多的華麗語句去描,卻又描寫的給人的魅力所在吧!

一樣好的東西,因為沒有華麗的外表等這一類的原因而不受人關注,但一些因為外觀因素很好,但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的東西,卻被人當成寶一樣,在這本書中的《兩個人的電影》寫道;作者的母親今春血壓居高不下,於是作者勸她到自己這來,換換水土,作者帶母親去看上座率很高的劉老根大舞臺,觀眾們熱情高脹,演員也和觀眾們互動著,整個舞臺熱鬧環繞著,這種形式就現在人們最愛的形式,但母親卻不喜歡,認為這就是個”耍“,看到一半就出來了,後來作者又和母親去很王全安導演的《圖雅婚事》。這部電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拿了獎。但令作者吃驚的是,整場電影就只有作者和母親兩個人。這部電影雖然沒什麼看,但拍得樸素,自然、蒼涼而又溫暖,把我和母親吸引住了。母親嘆息道:”我明白了,你寫的那些書,就跟這部電影一樣,沒多少人看。那些花裡胡哨的書,就跟那個這老根大舞臺一樣,看得人多響。

是啊!現在的多少人都是被一種形式吸引著。掌聲,歡呼,臺上臺下的熱情互動;燈光、舞臺效果,幽默風趣的主持人,氣派的場面—這些演出人數爆滿,舞臺門口的保安也一大批,馬路上的車也根本開不動,人們乾脆直接把車丟在馬路上,不管了。讓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無聊的相親節目還有那麼多觀念,而且收視率還那麼高?媽媽是電視臺的,在做一檔主持人選拔時,工作人員好奇的導演:“這個選擇那麼傻,而且說的也不好,給人一種小丑的感覺,為什麼不淘汰掉,反而那些表現都比他要好的都淘汰了。”就是因為他傻傻的,才有看點啊,收視率才高嘛?導演語氣平淡的說道。“還有點節目故意制度矛盾來增加看點呢!”說得也有道理,沒有看點的東西,就算再在意義,也沒人會去看。

學校每年都會要求我們看“開學第一課”,並寫觀後感,我想如果不要寫觀後感,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看吧,像許多名人講座或名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經歷的那些節目,如果不是無聊時剛好調到來看看,會去主動或定點守到看的人應該不會很多。

現在人們都去追求一些什麼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東西,而卻常常想略了一些沒有太多的包裝,樸素,但卻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就像在生活中忽略的那些美一樣,在生命道路上,請不要跟著人群飛快地奔向前去追求物質上的東西,有時也要放慢腳步,去品味覺生活的一點一滴……

【篇十一:《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遲子建的散文有一種奇特的魅力,它總是能牢牢抓住我的心,不斷地驅使著我,讓我對它產生了一種貪婪的渴求。

遲子建的文章總是勾人心魄的,就像是絕世美人一般,對我來說,有著極大的誘惑。但我更喜歡她那淡雅的,像詩一樣的文字,就像是絕代美女卸妝後清秀的眉目,我喜歡這清麗的散文。

在我傷懷之時,她細膩的文風像陽光照進我心,像緩和的溪水緩緩流過我的心田,我總能感到人生充滿了希望與快樂。

《時間怎樣地行走》是我讀的一篇頗有感悟的文章。

時間怎樣地行走?這一直是作者和我的疑問。

時間看不見,摸不著,它到底在哪兒?它從哪裡開始,又從哪裡結束?

我曾天真地以為時間是被一雙神祕的大手給放在掛鐘裡的,從來不認為那是機械的產物。它不會因為貪婪窗外的鳥語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腳步,也不會因為北風肆虐、大雪紛飛而加快腳步。它的腳,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誘惑的腳,從來都是循著固定軌跡行走。時間藏在掛鐘裡,與我們一同經歷風霜雨雪、潮漲潮落。

時間可以讓一棵青春的小樹變得枝繁葉茂,讓車輪的幅條沾染上鏽跡,讓一座老屋逐漸地駝了背。時間毫不留情,它總是持之以恆、激情澎湃地行走著—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在我們不經意走過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夢中。

我終於明白時間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在漲了又枯的河流中,在小孩的嬉笑聲中,在花開花落中,在候鳥一次次遷徙中,在我們成長著的臉龐上,在桌椅不斷增添新的劃痕中,在一個人的聲音由清脆變得沙啞的過程中,在一場接著一場去了又來的寒冷和飛雪中。只要我們在行走,時間就會行走。我們和時間是一對伴侶,相互依偎著,不朽的它會在我們不知不覺間,引領著我們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篇十二:《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深呼吸一口,合上《遲子建散文》我將它放在床頭,關上燈,準備睡覺,但遲遲都沒有入夢,因為《遲子建散文》這本書中的一些星星點點,將我快麻木的視覺一點一點地化了。

遲子建的文字很清晰,從一些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一些事物,讀完之後總能感受到一股柔和的暖流進入身體,總會有那麼一小段文字吸引我的視線,引發我的深思,使人有不同的感想,讓人孤獨的精神之塔,有了一絲絲,一片片的充實,獲得一個精神伴侶。

《遲子建散文》全書分為三輯,共67篇散文,長短不一,在散文中,無論是她對環境保護的呼籲,還是對故鄉的懷念,或是對愛人的心靈寄託,或是對情親的投入,或是對風景如山如色地描寫,她都是隨性的,貼近生活的,有感觸的,她對生活的小細節,一隻蟲子,一個黑夜,一場球賽,一遍風景……更是細緻入微,用樸素空靈的話語記錄下來,溼潤了我的心,打動了我的情。

他有《兩個人的電影》中母親的感悟,有《紅綠燈下》中愛人的離去,有《玉米人》中烤玉米的信任,有《我對黑夜的柔情》中黑夜的思考,有《尋到都江堰》中山寺的寧靜,有《鶴之舞》中丹頂鶴的孤獨,也許是這些組成了她安靜的性格,對於美的發現,可能這些給予遲子建溫暖,同時也溫暖了我們與他產生共鳴。

《尋石記》是記敘文兒時調皮,把家裡一塊醃酸菜的石頭給砸碎了,母親要作者去找一個一模一樣的石頭,母親的氣話。作者居然當真,去尋找石頭,結果聽到許多傳說,也許是因為她這份執著,才會有《玉米人》中“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未那些愛我作品的讀者(哪怕是少輸),精心培制糧食。”的打動吧!

通過她的文字,我看到了薩爾圖落日的優美,聽到了西柵的梆聲的悠遠,聞到了風雨的燦爛,觸到了作者世界的雪,嚐到了作者故鄉的吃食。因為她對生活的向上簡單,安靜,對我也有幾分影響,我深深地被她的情感所帶動起來,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我每晚堅持讀她的書的原因吧!

我閉上眼,一隻手放在《遲子建散文》這本書上,回憶起書中的內容,與文字一起進入夢鄉。大概,這就是一種精神的寄託吧!

【篇十三:《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這本書沒有過多的修飾,封面的色調也是暗暗的,書頁也全是黑白,沒有任何色彩,對於我這個年齡來說,不喜歡這兒樸素的東西,買一本書的原因,和它有著一個有個性的書名,或引人注目的封面有關,如果是在書店裡,恐怕我只能與這本書擦肩而過了。

遲子建的每一篇散文,看完後都讓我感覺很朦朧,對它的理解也很模糊,總有一種琢磨不透的感覺,卻又那樣耐人尋味,沒有過多的華麗語句去描,卻又描寫的給人的魅力所在吧!

一樣好的東西,因為沒有華麗的外表等這一類的原因而不受人關注,但一些因為外觀因素很好,但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的東西,卻被人當成寶一樣,在這本書中的《兩個人的電影》寫道;作者的母親今春血壓居高不下,於是作者勸她到自己這來,換換水土,作者帶母親去看上座率很高的劉老根大舞臺,觀眾們熱情高脹,演員也和觀眾們互動著,整個舞臺熱鬧環繞著,這種形式就現在人們最愛的形式,但母親卻不喜歡,認為這就是個“耍”,看到一半就出來了,後來作者又和母親去很王全安導演的《圖雅婚事》。這部電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拿了獎。但令作者吃驚的是,整場電影就只有作者和母親兩個人。這部電影雖然沒什麼看,但拍得樸素,自然、蒼涼而又溫暖,把我和母親吸引住了。母親嘆息道:“我明白了,你寫的那些書,就跟這部電影一樣,沒多少人看。那些花裡胡哨的書,就跟那個這老根大舞臺一樣,看得人多響。

是啊!現在的多少人都是被一種形式吸引著。掌聲,歡呼,臺上臺下的熱情互動;燈光、舞臺效果,幽默風趣的主持人,氣派的場面—這些演出人數爆滿,舞臺門口的保安也一大批,馬路上的車也根本開不動,人們乾脆直接把車丟在馬路上,不管了。讓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無聊的相親節目還有那麼多觀念,而且收視率還那麼高?媽媽是電視臺的,在做一檔主持人選拔時,工作人員好奇的導演:“這個選擇那麼傻,而且說的也不好,給人一種小丑的感覺,為什麼不淘汰掉,反而那些表現都比他要好的都淘汰了。”就是因為他傻傻的,才有看點啊,收視率才高嘛?導演語氣平淡的說道。“還有點節目故意制度矛盾來增加看點呢!”說得也有道理,沒有看點的東西,就算再在意義,也沒人會去看。

學校每年都會要求我們看“開學第一課”,並寫觀後感,我想如果不要寫觀後感,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看吧,像許多名人講座或名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經歷的那些節目,如果不是無聊時剛好調到來看看,會去主動或定點守到看的人應該不會很多。

現在人們都去追求一些什麼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東西,而卻常常想略了一些沒有太多的包裝,樸素,但卻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就像在生活中忽略的那些美一樣,在生命道路上,請不要跟著人群飛快地奔向前去追求物質上的東西,有時也要放慢腳步,去品味覺生活的一點一滴……

【篇十四:《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老實說,我閱讀過的作品不多,散文更是少之又少。這種優雅卻又略顯無趣的文字總是難以引起我對它的興趣。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翻看這本散文集,卻被這個陌生女人行雲流水般的文字帶入一個個平凡的故事裡。

開啟書時剛巧看見扉頁上遲子建的照片,一頭直髮配上她那獨特的笑容。這種笑是溫暖的,上揚的嘴角邊兩個深深的酒窩,裡面彷彿藏有自己說不出的苦澀和無奈。忍不住查閱她的資料才知道,她是一個失去雙親和丈夫的孤獨女人。而在她的文字中,似乎並沒有表現出她的悲傷和無奈。寫山寫水時將山水之美盡力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讀過後彷彿置身於文中的美景;寫人寫物時,時而感慨,時而讚許,像一個看盡世俗的老者,總能引起我們內心的共鳴。

遲子建的文字像蒙了一層紗,讓人捉摸不透。我最喜歡的,也是我少有能讀懂的文章之一,是第二輯中的那篇《一隻驚天動地的蟲子》,也許是因為能讀懂,所以對它頗有感觸。文章講述的是作者看見的一隻芝麻大的小黑蟲,為了佛龕上那一縷若有若無的香氣,不屈不撓地冒著生命危險奮勇爬去,結果雖然不盡人意,甚至最終粉身碎骨,但至少它為自己的夢想努力過。在我們看來,它們是不起眼的、卑微的蟲子,它們的力量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在我看來,這些小生命同我們一樣,是值得尊重的個體,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人們會選擇退縮,或者在遭受失敗的打擊後一蹶不振,而這隻蟲子卻能為了一個看似平凡的夢想,百折不撓地向佛龕爬去。或許有人會覺得這隻蟲子明知無論它怎樣努力,換來的結果也不過是一死罷了,這不是不自量力嗎?但與成功擦肩而過的人們不會明白,他們身上所缺少的正是這種不自量力,這種不被人理解的堅持和固執。這隻蟲子不甘在地上庸庸碌碌過完一生,而是用寶貴的生命作賭注,嘗試向目標挺近,即便自己遍體鱗傷,粉身碎骨。作為高等動物的我們,為何連一個不自量力的機會都不留給自己呢?!

遲子建的文字告訴我們,她很堅強,是文字讓她走出陰霾—紅綠燈下,她與愛人惜別,未留下片言隻語;她的世界下雪了,漫漫長夜裡,她用自己的眼去發掘身邊的美好事物。這一切,都讓她覺得這個世界無比美麗。

世界從未因為我們而改變。當我們覺得身邊的一切都在傷害我們,把我們拉進深淵時,不妨讀一讀遲子建的文字,不知不覺中,你會隨著這些跳躍的符號,尋找到周圍不曾發現過的美好。

【篇十五:《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手捧這本墨香湧動的《遲子建散文》。他的散文多是描寫,描寫這世間百態,每一件事盡是普通的事,可以想到的事。被他寫出來,卻別有一番滋味。也許正是因為這只是普通的事,這本書才有著濃厚的味道。

《最是蒼涼起風情》是一篇我無意間翻到的文章。吸引我的的確是這題目。我並不理解這題目,風情與蒼涼有何關係?於是看了起來。文中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觀賞桑巴舞,在節奏強烈的舞蹈下,作者卻昏昏欲睡;第二次在阿根廷觀賞探戈,前幾個年輕舞者同樣無法提起作者一絲一毫的興趣,然而之後上來一對老年舞者,作者卻為之一振;第三次觀賞墨西哥舞臺劇依舊是無聊透頂。作者不禁思考,為什麼唯有那老年舞者才另他欣喜呢?思來想去,即是閱歷。就像一個人,活的足夠久了,看過的、聽過的、做過的都足夠多了,自然會屬於一個人的風情與味道。像文中描寫老年舞者那般:別人是操縱著探戈表演,而他卻是駕馭著探戈。這種因歷練而得來的東西是骨子裡生就出來的,是刻在一個人身上的,舞步不過是外化形式,是呈現出來的一種方式。真正的風情是經歷了時光的打磨與雕琢的,像一個民族的文化需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的沉澱,一個國家需要經過磨難放得繁華。

《俄羅斯,泥濘中的春天》這篇文章不長,描述幾幅來自俄羅斯的油畫,描述另一個國家的歷史反映在畫家畫作上的內容。文中也多次寫到那些蘇聯解體時的畫作,凝重、大氣,用色彩掩飾愁苦的內心。而令作者印象最深的是《霍魯伊鎮的泥濘》。這幅畫我未曾看過,卻僅僅通過作者的描寫感受到那身處泥濘,於泥濘中前行的感覺,那時蘇聯正解體,透過作者的描述,我似乎能想象到有一些殘敗的小鎮,灰褐色的主調,透明卻深沉的雨絲,骯髒的泥濘。但也正如《最是滄桑起風情》般,俄羅斯這個國家因為這樣的泥濘,在經歷了西伯利亞的嚴冬後,春天變得異常的壯美。

我不禁想起我身處的這個國家。中國,五千年曆史很長,中國,他曾君臨天下,享盡榮華富貴;他曾遍體鱗傷,滿目瘡痍;他始終用骨節分明的手掌緊扣這片土地,他說的,是至死不渝的回答。

我用“他”,不像人們所認為的祖國母親的“她”,是因為我認為,這個國家是一位有著黑色長髮,大紅龍袍的男子,他始終保護著我們,我們也保護著他。

【篇十六:《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由秋入冬,心也沉靜不少。若是炎夏,這樣短小精悍又靈動的文章,怕是看不進的。

遲子建的文風依我所見是別具一格的,不同於以往我們所讀散文的華麗,高深,玄妙,哀傷,她的憂愁並沒有那麼文藝與細膩,不過是平平淡淡地悅動於篇幅之間,關注著時事要聞,講述著各種日常瑣事的小幸福,也就是俗稱的小清新。

我也迷戀她道來歷史時的厚重感。這些故事在她筆下顯得生動而不生澀,如同在冰雪覆蓋的俄羅斯的夜晚,閃爍的星點微光,讓人在寒冷中又看到溫暖和希望,質樸的感動往往最令我著迷。

斟酌許多,感悟良多,最使我五味雜陳的是名為《兩個人的電影》的散文。故事簡單,也就是作者與母親分別到了劉老根大舞臺與電影院。前者熱鬧非凡喧鬧之極,後者卻只有她們母女二人寥落欣賞,這篇文章毫不起眼,卻又令我陷入沉思。

該如何去描述呢—這可以有多種解釋。大部分人認同的觀點就是好的東西,真正有藝術價值的東西並不在意,人們樂於觀看讓自個兒開心輕鬆的事物,而不屑於欣賞藝術,或者說是對藝術的敬畏太深。

這,也就是那些文藝片始終不能取得好票房,或者為觀眾津津樂道的原因。爆米花電影充斥了熒幕。通常只有在有國際獎項冠上名號後,文藝片才能走進大眾視野,如一部我很中意的片子,其真正表達的主題是很晦暗的,普通觀眾大部分都說不好看,然而有些人並不如是說道,各執己見,才組成了這個世界。

所以依我拙見,劉老根也是一種藝術,不過是種俗美,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老百姓的藝術,而無人欣賞的電影,也許是被抬得太高,反而導致無人摘採這朵高貴冷豔的花,因為大家夥兒都是俗人,忙於生活,疲憊得沒有力氣去動動腦子,有情調的生活,也可以充滿了爆米花,只要有正直的思想,也就是文藝青年,無所謂喜劇或悲劇,只要充實地過,未嘗不可。

她的其他文章,而給我各式各樣的感觸。看來還是自然點最好,還是微光最能給人溫暖,還是閱讀最能令人充實。

【篇十七:《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只有閱讀名家經典,才能品賞到優秀文化

—題記

最近,我閱讀了《遲子建散文》,且對部分感興趣的文章作了一些深究。所獲得的感受希望與大家分享,故寫下此篇感想。

遲子建是一位女作家,1964年出生於中國北極村—漠河。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五百餘萬字,出版了四十餘部單行本。這本散文集是她最好的部分文學作品彙總。本書分三輯,共67篇文章,內容形形色色,不過都是經典之作。雖然各篇文章內容差別甚遠,但無論從哪一篇中都能看出作者的進步思想(或是對現實不足的深刻反思)。品讀本書,實在是回味無窮!

儘管我只深讀了部分篇章,但還是收穫不小。我想就其中三篇淺談感想。

《最蒼涼的海岸》一篇表面上是寫作者對二戰中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回憶,實際上是在控訴戰爭的罪行。七十年前的6月6日,為了全世界的和平,288萬盟軍士兵在諾曼底登陸,然後冒著槍林彈雨衝向德軍防線。他們在用屍體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戰役勝利了,但鮮血染紅了海灘。艾森豪威爾將軍作為這場戰役的指揮官被人們當作英雄永遠銘記,然而那些犧牲的士兵卻逐漸被人們淡忘了。就像作者說的:“有誰還會在意這樣一片墳墓呢—也許是人類為自己製造的墓葬太多太多了!”人類雖然在六十九前就戰勝了法西斯,但黑暗一直沒有消失,它躲在某個角落裡,伺機而動。躺在龐大墳墓中的戰士們的英靈一直以來似乎都在壓制著黑暗,然而當人們將他們淡忘時,這種壓制力量也將土崩瓦解,黑暗有可能再次籠罩世界。因此,為了和平與光明,人們應永遠都不能忘記無名的英雄們!

《看見的和看不見的鐐銬》著重寫了兩位俄國文學家,即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托爾斯泰。前者出身貧寒,一輩子與苦難抗爭,他一生創作了大量價值極高的文學作品。雖然負債累累,但他所取得的精神成就讓人歎為觀止。儘管他戴過四年的腳鐐(服苦役),精神與思想卻沒有受到禁錮,這不難解釋為何有八萬人給一個窮作家送葬的原因了。托爾斯泰與其相似,生前也戴過鐐銬,但這是一副無形的、伴隨終生的鐐銬—他的貴族身份!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貴族身份為何是鐐銬呢?對於一位崇尚自由平等的文學家而言就是如此。他的一生不僅創作了大量經典著作,更做出了許多向俄國農奴制挑戰的行動(解放莊園奴隸),這都是為了掙脫“貴族”的鐐銬。當這位偉大的靈魂走向天國時,鐐銬終於斷裂了。如果所有人都擁有一顆偉大而高尚的靈魂,那麼再結實的鐐銬都無法桎梏住他們。

《不忍的句號》一篇是寫中國近代一位著名變法家—康有為。當時中國內外交困,他深感中國之貧弱,需變法改革。便與梁啟超等人一起掀開了“戊戌變法”的大幕,還先後建立了強學會等變革團體。然而好景不長,維新僅百日便以失敗告終。回國後,他卻判若兩人。梁啟超與康有為雖同為維新人士,而前者終生主張“革新反帝”,康有為卻在變法失敗後消極守舊了,這與他自相矛盾的思想觀念不無關係,難怪作者評價他不是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康有為的墳墓是圓形的,像是他人生中一個不忍的句號。變法維新的曇花一現可能是外因所造成的,而他個人的悲劇更多源自複雜的內心。一個想為國家開出“良方”的人卻被同樣的“頑疾”打垮了。可見,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堅定理想。

讀散文不僅要讀內容,更需要品味含義,這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人有時會處於黑暗之中,但我堅信:無論黑暗多麼可怕,總會有人將光明迎來!

《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3561字

【篇一:《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讀過席慕蓉散文的人,往往會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感染。她的文章充滿了智慧。她總是把一些不起眼的事物,挖掘出它們內在的美好品質,接著轉化為文字,讓我們分享。在她的文章中,沒有值得去推敲的文字,也沒有令人百思不解的深刻哲理,只是順理成章地向我們一一道述,但卻能在人的心中泛起層層漣漪。

拿起一本席慕蓉散文集,往封面上瞅了瞅,標題是“透明的哀傷”。在這幾個大字後面映襯著紅色的流跡,還有兩朵花和飄散的花瓣。想必這本散文集中定是記載著席慕蓉的人生哀傷。仔細閱讀完封面上的那首小詩後,我終於明白了:寫的都是席慕蓉年輕時由種種事物引發的對人生的感慨。

隨意地翻了翻,看到有一標題是《爭奪》。心想:席慕蓉在文章中敘述的是誰和誰之間的爭奪呢?我帶著疑問進入了文章之中。

讀完後,我腦中的疑問全都沒有了。原來文章描述的是她與工作的爭奪,為享受大自然的權利而爭奪。結果好不容易從繁忙的工作間隙溜到大自然的懷抱,讓心情豁然開朗起來。

是啊,我們生在一個繁雜煩亂的世界,大人有大人的煩惱,我們也有我們學生的煩惱。可是,我們忽略了精神放鬆的享受。抽出一點時間去尋找我們精神的樂園吧,那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精神能量的地方。和作者一樣,用一種散漫的心情,遠離繁亂、世俗的土地,到大自然的懷抱去,那兒有天高雲淡、風和日麗,沒有忙碌的折磨,只有精神給你帶來的活力,經過一番後,再重新回到那世俗的塵世,又重新和塵囂、雜鬧接觸一番,但此刻我們卻是煥然一新的。

此時,我還能理直氣壯地說:“我們不是逃避,只是向忙碌的工作做了一次小小的爭奪。幸好的是,大自然收納了我們浮燥的心靈,還給了我們一份無壓力的心態。”

放下煩惱,走過大自然,去欣賞藍天的美;傾聽鳥兒的鳴唱;沐浴太陽光的溫和。如果你連這都不能做到的話,那你必定不能成大器。但此時不必煩惱,去讀一讀席慕蓉的散文《爭奪》吧!這樣,你便多了一份安逸閒情,添了一份愉悅與超脫。

讓我們一起去享受並關愛大自然吧!

【篇二:《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淡花幽香,亦能飄香千里。苦心求佛五百里,終是不能得累……

深夜,大概二三點鐘吧。將檯燈開啟,靜靜的,慢慢的,懷踹著一顆只屬於你的心,聽著窗外一二車輪踏過,地上殘留雨水的濺響。情至深,心漸靜,似是看到書頁上的溼潤。心中的迷茫模糊了我的視線。

愛,是個永恆的話題。席慕蓉作為一個蒙古人,讓我們知道任何人對愛的領悟都是不分地區,不分人種的。母之愛,友之愛……化為文字,將愛詮釋的淋漓盡致,令人無法釋懷。

作為一個出國留學藝術的人---席慕蓉,身上具有一種專有的獨特細膩美感。舉手投足,行為舉止間無不充斥了這種美感,自然的,這種美感也融入到她的文章中,使她的文章充滿了美。呵呵,“美”,“愛,”這是多麼優美,多麼高雅的,多麼美麗的詞彙呀!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從她的文章中讀出希望,讀出生機,讀出前行的動力。而作為這種帶給人們美好力量的載體,卻只是些直白的話語,直白的不像是散文,直白的令人難以捉摸,母親是傘,是豆莢,我們是傘下的孩子,是莢裡的豆子。作者是這樣與她母親說的,在生日卡片一文,作者在她十四歲那年時母親寄了一張生日賀卡,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裡,每逢母親生日,便匆匆在他國街頭買了一張賀卡,寄給了母親。而到後來明白自己對它毫無興趣的那張生日卡片,是母親最在意,最珍貴的。文章讀到此刻,我竟與作者一道落下淚來。時至今日,具體的年份我記不太記清了。但當時的場景卻模糊記得一些,當時的我正在玩一款當時很流行的網路遊戲,突然想起那天是母親節,想給母親一個驚喜,便馬上寫了一張祝福卡片。之後幾年的母親節,我都因為各種原因沒再給她東西。有一天,我們聊起了這個話題,我問她,我在什麼時候給她送了賀卡,她沒有一點猶豫,十分肯定的說:“二零零九年五月十號”。驀然發現,我的賀卡,一直存放在母親的心中。小小的生日卡片,代表著無數兒女對母親的愛,沒錯母親所能給予的愛太多了,我們所能給予的只有這麼一點點,自然要被母親珍藏起來,用一輩子的生命來感受了。

席慕蓉用美修飾愛,用直白的話語將愛播撒於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告訴我們如何去愛,如何被愛,情之真,意之切,震撼人心。

熄掉檯燈,四周黑了,“啪”,我打開了天花板上的大燈。

【篇三:《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作文】

這是多美的一本書啊!封面那清雅的水墨花,是那麼的唯美,它把我的思緒引了進來,我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感染。

她的文章充滿溫馨。細讀進去,她的文章和水墨一樣平易樸實:匆匆的過客,小路上的野花、野草、海邊小小的貝殼……許多不起眼、會忽略掉,甚至覺得毫無意義,根本不會去看的東西,她都能注意到,並且看出它們內在的美好品質。

我感嘆,我感嘆於她的細膩和她那淳樸語言,文中沒有可以推徹的詞語,沒有令人驚奇不已的哲理,只是娓娓道出,順理成章。可卻能在人心裡蕩起層層漣漪。

讓我深有感觸的是《透明的哀傷》中的《嚴父》。作者對一個賣牛肉的男子發出感嘆,通過男子的面容,猜想出他的家庭。在這樣的炎熱夏季在外奔波,想必是個父親,為了自己的孩子這樣操勞,又不覺想出他的孩子能理解他的父親嗎?

看過許多寫文章,發現父愛的文章是那麼的深沉。父親常常為了家這個家,為了這個家的生存,為了這個家的幸福與美滿,常常不分日夜的在外奔波,讓處理煩瑣事情的父親有了一張嚴厲的面容。嚴父,寂寞無言,表面嚴厲,實際愛在無言處。可年幻無知的孩子們卻不能理解,他們喜歡投向母親柔軟和溫暖的懷抱,勞苦了一天的父親回到家,發現自己支撐的家的那份甜美,自己雖不能進去,不能享有,或許這樣父親就很快樂了吧!不被孩子們所理解,也無所謂,只要是做為父親,愛著他們,這樣就足夠了吧!

看完這篇心裡有著說不出的心情,想流淚,還想立即給父親一個擁抱,同時也有著疑惑,為什麼父親不去辯解他們行為?讓孩子們理解他,讓他也享有家的這種溫馨,我的思緒不覺想到了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雖然不是嚴父,但他也常常奔波在外,甚至等我睡了才回來,我認為在父親心中工作比我重要,所以總是對父親忽冷忽熱,有時他說話我也不理,可他什麼也不說。

有時我會從父親的開門聲中驚醒,發現他不管回來得再晚也會來到我的房間。夏季,為我關掉電風扇,冬季,為我扯扯被角,當時小,沒放在心上,可現在卻知道這小小的動作,卻也包含了父親對我深深的愛,他是愛我的,我是不是也應該對操勞的他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體諒,多一點愛呢?

父愛如山,深沉。父親對我們的愛雖然不會驚天動地,但是他對我們的愛卻滲透在生活的細節中,只是我們一直沒有發現罷了。

【篇四:《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真摯靈動,靜默素雅,我提墨筆,墨跡淡淡綿延於這本《席慕容散文集》上,八字,唯有這八字,才可抗之。

我終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打動,喜歡她那真誠不失溫情的文字中,喜歡她那時馨時憂的情懷,曾經讀過許多名家的散文,若論素雅者,當是席慕容女生當之,聽陳老師說,在她那年代的時候,席慕容的散文詩歌就已走進人們的文藝世界了,興盛一時至今未減。

讀久了那氣勢磅礴的文體,其實細細品來,還是要添一下溫婉的氣息,嘗試開始慢慢接受席慕容女士的典雅之氣,覺得,是花開時,願喜;花謝處,悲嘆。帶給你一個女子的婉柔綽約,筆若流彩,透出生命中的愛,愛中的美,都如一張沉博絕麗的畫卷般緩緩展開在眼前,方覺得這妙不可言,在觸及時發現那金風玉露一相逢的無言心動。

她曾說:“原來平凡的人生裡竟然有著豐盈的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她的心中,因此常常擁有一份感恩與感動,感恩之心對於我們是必不可少的,活在這個世上,世間萬物,哪怕是一草一木,也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在享受著美好人生之時,千萬不要忘了這生活種種享受,緣起何處,是誰贈與,方可學會感恩。

一種如痴如醉,又融入一種夢幻般的不真實,好比在孤寂徘徊中不免起了疑心,猶如潺潺流水般拂過心頭。

窗前月下,彼岸繁花,其中有一篇散文,叫做《窗前》,本文主要講了作者於四十年後重返臺灣,窗前依舊,可臺北卻早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在老師家看到的那樹蒼翠欲滴的芭蕉,想起自己家窗前也曾有過這樣的芭蕉,我對最後三段感觸很深,在經歷過人生的磨礪之後,重返臺北卻看見現在的它燈紅酒綠,不復當年,人與人的眼裡充滿著慾望,看到這,估計相信誰都不忍看到這樣,嘆的是物是人非,悲的是人心不古,只有窗前佈滿灰塵的古琴依舊在操守著那個時代最後的聲音,多麼的悲哀!得何以喜,失何以憂,見那綠姿芭蕉,才知對滄海桑田的悲痛!

嘴角漾起微微弧度,淡淡的客氣中彷彿是融入了絲絲暖意,於是我甘心不去想,不去說,只是靜靜的翻頁,沉醉在她的文字中—

所以,在這樣一個時代讀她的作品,對心靈好好淨化再好不過,席慕容,她是真正一個熱愛人生的作家,不會以玩弄文字或者蠱惑人心為榮。

每天傍晚美文課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639字

寫作文對我們小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要寫作文,在考試的時候也要寫作文。很多人在寫作文時都會覺得沒什麼可寫的,常常會咬著筆頭半天都憋不出一個字來。

翻開由劉金國主編的《每天傍晚美文課》,你就會發現,想要寫好作文,其實一點也不難。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定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這句話就告訴我們必需要多讀、多積累,這樣才能寫好作文。《每天傍晚美文課》中有寫人、寫景、狀物、記事、應用文5大寫作範圍,17個寫作類別,86類精品好句好段,極大的滿足了我們平時的寫作需求。只要擁有了這些經典的美文素材,一定能讓你的作文妙趣橫生、錦上添花。

如果一篇好作文的文章是一頂精美的皇冠,那麼一些優美的句子,就好像是一顆鑲嵌在皇冠上的明珠,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本書中有一段描寫夜景的話:夜已經很深了,晚風輕拂。星光點點,綴成黑天鵝絨上的火花。銀色的光華溢位瑩瑩的玉盤,於是人間灑滿清輝。這段話語言生動優美,只有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寧靜、美麗的鄉村夜景。

我在寫作文時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心裡有很多東西想寫,卻找不到合適的語言把他表達出來。又或者寫出來的東西總是給人一種枯燥,不夠生動形象的感覺。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明白了我的作文的不足之處:平時不注意觀察,語言不夠優美生動,素材積累的不多。

感謝這本書,它讓我知道了寫好作文不僅要注意觀察,還要積累一定的素材。它也讓我收穫了更多的好詞佳句,為我的作文增添了光彩。

丁立梅散文集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865字

墨香宣逸,您的娟娟細筆,永存我心,一如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

—題記

只淡淡一句“幾千裡的奔波,我只是來看花的”,便道出對自然的追尋。心之所向,思緒奔流,夢之浮生,萬千感慨。

走近自然,何時留視於羞澀地藏在葉間的小花,《每一棵草都會開花》娓娓敘出了“每一棵草都會開花,開得細小而執著”這一自然定律。由花及人,也許和你相比,作者筆下那個面板黝黑,還有些耳聾的他,是那樣的不起眼,甚至被排斥。但你不能輕視他,只因每朵花的花期不同,他只是在汲取養分,為開花的那一天,執著前進著。“我想,只要我努力,我總會做成一件事的”,話語堅定有力,驚起一座,“連陽光掉落在地上的聲音”也聽得到。誠然,一切生而平等,即便是路邊毫不起眼的小草,為不被他人踐踏、鄙夷,也時刻為開花準備著,期盼有朝一日,在草木葳蕤中綻放自己獨特的風貌。我們何嘗不是呢?

唯願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開。

“有美一朵,向晚生香”,或許機遇多了,人生的底色上便會抹上一層粉紅,夢的世界亦是如此。作者不知懷有怎樣的心情寫出了令人潸然淚下、回味無窮的《心上蜻蜓翩躚》。小蕊,一個對父愛無比嚮往的孩子,不斷回憶著,與父親同坐田埂,追捕蜻蜓的童年,可一次次落空,終因一場大雪掩埋了她所有的期望。雪落得最密的那年冬天,父親結束了漂泊生涯,歸家,可她卻已無心留他。門前雪地上的那兩個橘子似乎見證了他對她的愛。但“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似昔人非”,無論父親怎樣與她親近,她總疏遠他。他在她幼小的心靈劃過了一道不可癒合的傷口。漸漸長大,小蕊見到相濡以沫的父母,釋懷了,淡忘了過去。

細細感悟,我們該珍惜當下,珍惜眼前愛你的人,別讓她們的愛白白付出,別讓他們的愛轉為冷漠。無論曾經的愛與不愛,花開花謝,時間撫平一切傷口。回首往事,或許你會為過去的衝動而懊悔,換個角度,體諒他人,你的生活會更加豐滿。

您說“我望見了我柔軟的青春,不後悔,不遺憾,因為我如此純美地開過花,對歲月,我充滿感恩”。我道“人生正遇花開時,迷茫、疑惑,時伴心間,卻堅定向前,因為我想完美地綻放一次,對歲月,我充滿期待”。

十億分之一的文明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557字

老師的話:屹洋通過一部電影《流浪地球》,對作者劉慈欣產生了好奇,於是找到一本他寫的《十億分之一的文明》來看,獲得了很大的啟示,看到了人類的智慧、勇敢、不服輸、善戰以及捨己為人的精神。我們就來一起分享他的這篇讀後感吧……

在看過《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之後,我就對作者劉慈欣產生了好奇,於是我又找到一本他寫的書來看,就是《十億分之一的文明》。

小說講的是:人類從波江星人那兒得知世代飛船“吞食者”來了,便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其實,“吞食者”上的居民就是當時地球上的恐龍,因怕生態不平衡而移民到“吞食者”上。後來使者大牙訪問地球,勸人類投降,但人類不肯。之後經過最後一場史無前例的星戰後,人類輸了。但是恐龍都讚歎人類的勇敢。之後,地球被“吞食者”吃了,人類也被恐龍飼養。地球吐出來後就像它剛形成時的那樣。等地球冷卻後,倖存者回到了家園,他們犧牲自己救了地球。之後,被飼養的人類回到了地球上。他們證實太陽要閃爍一次,地球將再次毀滅。人類便想方設法通過科技,把一些人變成了微人。微人只有一個普通人的十億分之一大。最終,微人生存了下來,人類文明儲存了下來。

讀完這本書我看到了人類的智慧、勇敢、不服輸、善戰、捨己為人。人類的這些行為令別人都讚歎不已,這本書也體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作者給出了恐龍滅絕的新想法,以及有外星人的想法。

中國文脈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1739字

“文脈既陷,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充鵬。”一位老翁戴斗笠、披蓑衣,向著文脈之陽的日薄西山,對著求教的後生,不禁深深一嘆。

“中國文化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餘秋雨如是說。於是在江河的咆哮聲中,我同餘先生踏上了尋覓文脈的征途。

撥開江霧,一位身材修長、體態健碩的男子迎我而來,他戴花冠、佩長劍、掛香芷、結秋蘭。他的臉頰上有淚,眼神中有憾,胸腔中有憤,握劍的手有些痙攣。他遠望汩羅江滔滔江水,喃喃自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說罷便縱身一躍,與江水相擁。這讓我想起了文化大師王國維,他學腹五車,著作等身,卻因清廷滅亡遂投湖守節而死。他們的逝世,使中國文脈自源頭起便融進了心懷天下,自尊自愛的風骨情懷。

回頭之時已至唐宋。有了司馬遷《史記》的厚重,使唐代文人更加沉穩;有了竹林七賢的清談,使唐代文人更加從容。唐朝詩人百花齊放。諸如李白右手執筆左手端酒,萬丈豪情從筆尖噴濺,憑藉才華染紅了一片天。唐代的古文運動也風生水起,它粉碎了駢體文對古代文人的鐵枷,打破了魏晉?麗的文風禁錮在文脈上的桎梏。再看宋朝:文化全才傲子蘇東坡,命運多舛才女李清照,愛國詩人陸游、辛棄疾,哪一個不能撐起半邊天?在我看來,宋朝文脈雖比不上唐朝的興盛,但文人大多入仕途,文脈得以持續穩定發展。自宋朝起,文人的言論自由受到限制,鍼砭時弊換來遠戍邊疆,看到這裡,我掩卷嘆息,為文脈擔憂。

當元朝鐵騎踏破宋朝邊防後,文脈便開始衰落。再後來,明朝的東西廠、清廷的文字獄,共同羅織了一張絕對禁止言論自由的大網。這些都是封建統治者為鞏固統治而強加在知識分子身上的磐石,大大削弱了文脈的氣息,刺痛了文人的內心。隨後的幾百年間,唯有《紅樓夢》為文脈續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建國後的“文革”,直接使延續千年的文脈枯竭殆盡。

文脈之旅戛然而止。

我坐在書案前沉思:所謂的“文脈”,無非是文化的傳承與更新。文脈的興盛與否取決於社會環境。那為何科技突飛猛進的當代,文脈卻空前的衰落?原因只有一個:傳統文化所帶來的歡樂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在這個消費慾橫流的時代裡,人們傾向於讀新鮮刺激的網路小說,看明星網紅的花邊新聞,青少年大多打網遊、追流量劇。縱觀資訊化社會,傳統文化正在消失。

與之相對應的,是餘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上世紀60年代,身兼數職的餘先生毅然決然地辭去一切職務,在質疑與嘲笑聲中用自己的身體力行書寫了一部《文化苦旅》。改革開放後,餘先生筆耕不輟,遊歷世界,寫下了《行者無疆》《千年一嘆》等書。在紛紛擾擾的塵世間,餘先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君子的“言行合一”,像甘霖一樣沖刷世間的浮華與虛無。

正如我在文首引用餘先生的話:“中國文化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江”,浩蕩的江水中蘊含著千年中華的底蘊。而我常常從這江水中取出不一樣的內涵:我會利用課餘時間練習硬筆書法,尤其樂於在一頓一挫間感悟漢字的魅力,在筆墨的橫豎撇捺中體會漢字之美;我還喜歡下象棋,我會通過揣測對手的策略體悟“馬走日,象走田”的方圓之趣;我還喜歡在雨後煮一杯清茶,坐在窗前,讀一本好書,在陽光的沐浴下品茗、閱讀、回味,當一天的忙碌落下帷幕,我總能感受到充實與快樂、閒適與自足。餘先生的《中國文脈》便是甘霖,喚醒了我內心的對於文化的熱愛,有如醒世箴言,呼籲人們保護文化、感悟文化。我們要做的就是“重啟文脈之思,重開文選之風,重立古今座標,重建普世範本。”我堅信,當中國文脈再次煥發光芒之時,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之時。振興中國文脈,責任在己,義不容辭。

老翁眉頭舒展,嘴角綻出笑紋,輕輕說道:“每個試圖把中國文脈接通到自己身上的年輕人,首先要從當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裝扮中逃出,濾淨心胸,騰空而起……你就有可能成為其中的受光者、寄託者、企盼者。”後生抱拳拱手:“文化甘霖,滋養後生;滌盪心胸,以清沐己;承前啟後,延續文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477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本書講述的是中華傳統文化,古詩古文之類的,更有古代的故事。這本書主要分為:1、論語2、古詩3、人物故事4、詩詞5、文化遺產6、小吃等。

在這本書中我最愛看的便是小吃這篇了,畢竟我是一吃貨呀。而且“民以食為天”,飲食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而我們著名的美食就有:佛跳牆雞湯氽海蚌、荔枝肉什麼的,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大家又會吃湯圓、餡面和餃子肉粽。論吃相信大家都會,而且變著法的吃,如福建的芋泥、莆田的興化粉……看得我口水都跑出來了。在這一章裡我認識了許多菜的傳統煮法、也知道了配菜的方法。雖然聽起來很平常,但至少也是一種傳統文化,這本書的意義也就在於這個。

還有,在這本書裡,我最感興趣的便是文化遺產了。什麼萬里長城,明清故宮,兵馬俑,蘇州園林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而人們為了歌頌這些遺產也浮現出了許多故事和詩句,這讓我有了繼續觀察學習文化遺產的好奇心,也使我有了繼續勘查的信心。

你想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嗎?想看看美味的美食嗎?想了解更多的英雄人物嗎?自己去看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吧!

中國文脈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1014字

弘揚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期發展當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樣態。民族精神也是一個民族的生命魂;是一個民族的獨特人格的彰顯,是一個民族的慧根。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時代精神,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就是要文明修身,立志成才。要不斷地加強自身道德品行的內省、提高和完善,追求完美的人格,為自己成為棟樑之才打好基礎。

民族精神之熱愛祖國。周恩來在瀋陽讀書時,有一天,東關模範高等學堂的魏校長把同學們召集起來,問大家:“讀書為了什麼?”有的同學說:“為了給自己將來找條出路。”有的同學說:“為了能發財致富。”而周恩來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精神。

民族精神之樂於助人。一次雷鋒外出在瀋陽車站換車的時候,一出檢查口,發現一群人圍著一個揹著小女孩的中年婦女,原來這位婦女從山東去吉林看丈夫,車票和錢丟了。雷鋒就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塞到大嫂的手裡,大嫂含著眼淚說:“大兄弟,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說:“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

民族精神之孝順父母。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香。”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的侍候。

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之寶;民族精神,是中華社稷之基;民族精神,中華民族之魂。它的源遠流長,核心就是為了塑造理想人格。孟子心中的大丈夫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諸葛亮畢生追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寫下了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呼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面對旦夕之間的榮辱驟變,從容表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歷歷變遷,而民族精神則越來越深刻地成為維繫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讓我們一起弘揚民族精神吧!

《世界散文經典文庫》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2060字

近幾天,有件事困擾著我。

想讀的書很多,可性子懶散,容不得自己在假期裡抽時間讀書。書架上,桌子上全部躺著一動不動的書,心裡便油然生出怒氣來。

這股怒氣促使我從木頭書架上胡亂地抓出一本書,擺在面前,不去讀,甚至不開啟,就死死盯著封面,讓怒火隨目光傾瀉而下。這位朋友每次都要我主動拜訪;這位朋友每次都說一樣的話,這朋友如此自私,若不主動聯絡,就與你不相往來。我心神不寧,為自己曾浪費時間去交往一位根本不懂禮尚往來的相識懊悔不矣。

我賭氣般翻開第一頁,最後一次走進這文學的樓宇:“老夥計,我想我是來告別的。”我口中呢喃道。

房間裡空蕩蕩的,沒有一個人。我也知道會這般安靜,沒有爭吵,沒有挽留,他只會說自己的話,即使在自己家中,也需要我請。他就是這般奇怪。我想就此合上書,就此分別,讓他有性格的在一個角落獨自呆著;我呢,過我依舊的生活。

可剎那間,我的目光被一個名字抓住,那是出現在第一頁上的名字,無論如何我無法將目光移動半分,這兩個字敲打著我的眼球。唔,“蒙田”——我眼前出現了一副畫面:一幫強盜匍匐在他腳下痛哭——這老人是有魔力的智者,一席話語,讓闖進他家的強盜涕泗橫流。

暫且看看吧,我對自己說。再看望一下這位老人,五個世紀了,現在還能遇見絕不是一般的緣分。我深吸了一口氣,只是呼喚了一聲,蒙田便恬靜從容地走近了我。他的幾篇開卷散文輕快,優雅,絕不在一個問題上纏鬥糾結,取而代之,是舒服與愜意,如同光腳走在沙灘上,臉上是海風徐徐,身邊是陽光燦爛。

我按捺住尊敬的心情,想著還是走了為好。可沒等我倉促的轉過身去,那位能使“顛覆家”餘華閱讀時心跳每分鐘八九十上下的男人拍了拍我的肩頭,他叫茨威格,犀利的散文硬生生將我的視線引過去。我不禁心頭一動。

我想走的腿顫抖了,隨便找了把椅子在這位朋友的家中坐了下來,這時候才發現在這裡並不受偽裝的禮儀束縛。這位朋友開始講他的故事了,娓娓道來的語句像是扼住了我的靈魂,而又有一股更大精神力量柔柔的托起我的靈魂。我不禁要驚叫起來,可我只張了張嘴巴,生怕打斷這的朋友。我彷彿在舞蹈著,從一頁紙跳到另一頁去,在無盡的空間中跨越著,超越了日月星辰,穿過山河萬里,直至一種奇妙的境地中,思想的力量汩汩湧出,像是冒泡的岩漿,衝蕩周身那頑固的攔路岩石。

你,你怎麼可以用這種方式讓我留下來。你像極了那個講述一千零一個故事的公主,我怎麼狠得下心來?沒有回答,只是紀德輕輕走到我身邊,牽起我的手:“下一個故事我來講。”

等等!這究竟是怎樣一本書,怎麼兼收下這麼多的大師?我急忙翻到目錄去看一一呀!我不亞於著了一個霹靂般震驚起來,幾乎是要恭謙崇拜的跪倒下去一一艾略特,海明威,黑塞,尼采,芥川龍之介……這一個個名字在不知道的人面前,只是隨意組合的字元。可對於知道他們,知道他們的品格,知道他們的才識的人來說,這簡直是天堂!

我喘不上氣來,我急忙將書關上,這位朋友簡直是個攝人心魄的魔鬼,我需要平復一下我的心情。我默唸書名:世界散文經典文庫,世界散文經典文庫……

我自慚形穢,滿臉羞愧,在這麼多高尚的靈魂面前,我有什麼資格去叫囂著讓他們來拜訪我?

“書給人帶來樂趣,”我腦子中閃過這句話,蒙田《生活的樂趣》的第一句一一接著茨威格說道:“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統一。”

這兩個人後面跟著更多,一大隊人馬彷彿是會稽山集會似的,提著酒的歐亨利;牽著狗的契訶夫;年輕俊俏的拜倫滿臉高昂的神色,背後插著劍,抱著胸走在隊伍一側;旁邊是雪萊,他胳膊間夾著一本詩集;歌德胸前插著枝嬌豔的玫瑰,旋轉盛開;後邊的尼采像老一些的拜倫,但絕不老氣橫秋,絕對是酒神精神。”

紀德手握文明棍,頭戴禮帽,讓眾人聽他的一席話:“凡是你感到自身獨具,別處皆無的東西,才值得你眷戀。”眾皆譁然,我看見了但丁苦難臉上淺淺的微笑……

鬧哄哄的,我腦子裡彷彿多住進去幾個人。

“今天可能就是你最後一次看到你愛的人。所以別再等了,從現在就開始!”馬爾克斯向我敞開懷抱,寬恕一切孤獨的愛使他神采奕奕。

但此刻我並沒有翻開書去尋覓他們——

我的四肢血脈顫動起來,他們來居然主動來拜訪我。他們住進了我的靈魂,縈繞在我的心靈周遭,我便時時刻刻能看見他們的優雅,他們的歡欣,他們的遊離,他們的嘆息。一種快樂的感覺彌滿了我的全身,之前那怒氣早已消散了,飄走了。我抬起我的眼睛,像黎明東方地平線上的閃光,一枝空谷幽蘭見到了直射谷底太陽,火焰將萬物鍍上金色,我也因此獲得溫暖。

我將《世界散文經典文庫》抱在胸前,像鍾子期遇到伯牙那樣,傻笑了好久……

張愛玲散文選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1019字

懷舊,是為了尋找新的感覺。

不經意間掉進了30年代的燈紅酒綠。由愛玲引領著融入嫵媚的、燈紅酒綠的上海之中。她是個時髦的女士,如果她還健在,誰也難有她的時尚與敏銳。她的文章細膩而理性,卻也成得了美文。隨手買一本舊版的《HOW》吧。

張愛玲在《談音樂》中,我找到了我想要的。

“氣味也是這樣。別人不喜歡的有許多氣味我都喜歡,霧的輕微黴氣,雨打溼的灰塵,蔥蒜,廉價的香水。像汽油,有人聞見要頭暈,我卻要特意坐在車伕旁邊,或是走到汽車後面,等它開動的時候,‘布布布’放氣。每年用汽油擦洗衣服,滿房都是那清剛明亮的氣息。我母親從來不要我幫忙,因為我故意把手腳放慢了,盡著汽油大量蒸發。”

愛玲獨特的寫作風格正如她的嗅覺一般,敏感而與眾不同。她的浪漫與纖細,使得她的文字似乎是從筆桿子裡自然而然飛瀉出來一般。品味清末民初的韻味,讓我愛上了那時的生活。

“牛奶燒糊了,火柴燒黑了,那焦香我都覺著餓。油漆的氣味因為簇新,所以積極興奮的,彷彿在新房子裡過年,清潔乾淨、興旺。香港打仗的時候我們吃的菜都是用椰子油燒的,有一種強烈的肥皂味。起初吃不慣要嘔,後來發現肥皂也有一種寒香。”

就這樣,自己學著那些讀書禮記中的“這句話使讀者眼前彷彿出現了……”之類,想象著周圍潔淨的空氣中有牛奶、油漆、肥皂味,為的不僅驗證文中的結論,更體驗一種認識生活的新途徑。

一遍一遍去讀,看她在寓所裡微閉著雙眼,貪婪享受生活的各種氣息。而自己卻正慶幸能讀到如此美妙的文字,鼓勵我去嗅一嗅生活。

可笑那麼多作家睜著比試眼力,愛玲卻悠然地坐在一旁,浪漫地一閉眼——一片新天地。如同《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花凋》章,還有《海上花落》中深深宅院的故事,以嗅覺捕捉靈感,浪漫而傷感,犀利而深刻。

生活,在源自生活的一大堆素材前,你是遠觀?還是近賞?要把一種千人萬人爭用的方法演繹得巧妙不易,但若另闢蹊徑,只稍具匠心,於人於己都是賞心悅目。

被訪的席慕容說:“有位女作家寫到:在你的影子上撒一點鹽,醃起來,等老了,下酒。寫得太妙了,我怎麼沒想到呢?”最初的驚歎就是促成記憶的催化劑,跟小巫見大巫沒什麼兩樣。

正值讀書時期,我想也創造點“我怎麼沒想到呢”,為的是有一天別人對你報以如此的感嘆。

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604字

這本書是外公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我的。剛收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這本書名有些奇怪,為什麼一本現代散文冊取名為《中國最好的語文書》?

直到我開啟這本書的時候,真相才漸漸朝我走來。翻開作者葉開寫的自序才明白,原來這本書不是葉開寫的,其實他只是一名記者,這本書是他選編的,挑選了一些著名的作家寫的真實故事。

可是這樣未免也太無趣了吧。於是葉開便在每一篇故事前,對這篇故事的作者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其中第一篇是獨一無二的蕭紅《呼蘭河傳》。

這是蕭紅在臨近去世前寫的絕筆傑作,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是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她記憶裡的呼蘭河小城裡的人們始終一成不變地生活著,年復一年地做著他們認為應該做的事,至於為什麼這麼做,他們似乎並不明確。她童年溫馨的記憶是祖父與後花園,這是她精神生命中溫暖的情愫,更引發了讀者共鳴的故鄉情感。這讓我瞬間覺得能生活在自己的家鄉——杭州,是多麼的幸福!

當我看完第二篇的時候,竟然發現還有課後問題,幫我鞏固的文章的內容,還總結了這類文章的寫作方法,讓我受益匪淺。

一本書完整的讀一次,其實是遠遠不夠的。每讀一次,都會有更多的體會,溫故而知新。有些優秀作品需要反覆閱讀才能恍然大悟,逐漸體會出作品的真正內涵。

《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突破了文章的束縛,教會了我要突破自己,從另一個角度閱讀,讓心靈自由,成為一個豐富、主動、自由的人!

讀《假文盲》有感 篇19

國小五年級作文 ,832字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在一個寒風刺骨的冬天,一對母子正趕著坐公車回家過年,來到了車站。在一條專為母子開闢的通道上,擠著四個大男人。母子被擠在一旁,無奈地看著被霸佔的通道。

那擠在通道的男子們一看就是知識分子。你瞧,離“母子上車處”僅有一步之遙的那位,他身穿華麗的皮襖,一看就是個有錢的大老闆。他雙手插在兜裡,一副不屑的樣子,看著就讓人生氣。第二位男子身穿軍大衣,頭戴軍帽,看起來像是一名軍人。但他還假裝不認識字,一邊目不轉睛的盯著那格外引人注目的五個大字,一邊搔著頭皮,但還是一動不動的站在那兒。第三位和第四位面目和藹,一個戴著眼鏡,一個戴著口罩,看起來像是兩位救過死扶過傷的醫生。那婦女一看有機會便上前質問,卻被胡罵一通,只能無奈地站在“母子上車處”之外,忍受著迎面打來的風。

這是著名漫畫家華君武的一幅漫畫,名為《假文盲》。看完這幅漫畫,我為那對母子打抱不平。圖中的四個男人西裝夾履,儀表堂堂,但是他們為了自己一時的方便,把一對真正需要方便的母子晾在一旁。諷刺了社會中哪些只顧自己利益而沒為別人著想的“假文盲”。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假文盲”現象比比皆是,隨處可見。在馬路旁,豎立著標著“不可亂人垃圾”的牌子,但一些人好像跟它過不去,偏要在這兒丟垃圾,但垃圾處理站就在不遠處;在圖書館牆上標著“請勿吸菸”的標語,但一些進去補充知識的人卻不由自主地抽出煙,拿出打火機在吞雲吐霧;十字路口紅燈亮著“眼”,可人行道上人有行人過往……這些人不都是“假文盲”的縮影嗎?

我想,生活中的這些假文盲看到這幅漫畫,一定會面紅耳赤。假文盲,醒醒吧!讓我們攜手建立愛心,幫助那些貧困、弱小的人。讓我們手拉手,建立一個美好的家園。

讀《巧克力味的暑假》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529字

我很喜歡讀《巧克力味的暑假》這本書。這本書寫了一個小學畢業生項心儀在暑假嚐到獨特滋味,曾經親密相處六年的四個好朋友,在畢業之後勞燕分飛,心中無限的孤獨和無奈,只有自己才能體會。所幸的是,她又遇到了新的同學和朋友……

最喜歡讀這本書的第三章:樓上掉下來的朋友。寫的是:有一天,項心儀家的電腦中病毒了,玩不了遊戲,在家裡很無聊。突然,掉下了一個紙球,紙球上吊著長長的細線,她把紙球從窗戶外拽進來。接著,樓上又掉下一個紙片,上面寫著:你幹嗎搶我的紙球?就這樣,一來一往,他們聊開了,知道了各自就讀的學校,各自的愛好,以及將進入同一所初中學校,還望成為同桌冤家……正當項心儀要把這個意外交到朋友的訊息告訴她的四個朋友的時候,她的朋友不是去補習,就是去旅遊了,這讓她很失望……

讀了這本書,我想起了我的假期生活,爸爸沒時間帶我去玩,電腦又被媽媽設了密碼,電視卡又被爺爺拿走,只能寫作業、打電話跟同學聊天……

看來我的假期生活跟項心儀不一樣,猶如苦瓜,沒有一絲甜美。

我希望我的假期生活就像森林裡的小鳥一樣,自在地在無垠的天空中自由飛翔;在清澈的湖邊盡情暢飲;在蔥綠的樹上和同伴們快樂地玩耍……

這本書真實反映了學生的暑假生活,說出了我們的心裡話,所以我很喜歡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