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相關作文20篇

傳承與創新 篇1

國三作文 ,704字

“正確的道路是這樣的,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托爾斯泰這句話,意在告訴人們,傳承與創新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一直遵守著舊規矩,就不一定會有好結果。

晉代的王羲之,被譽為“書聖”。他學習書法,不但刻苦認真,而且博採眾長,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據說他起初向衛夫人學習書法,後來又借鑑其他的書法臨摹,像李斯等等。他泛覽博識,然後才獨創出一種俊逸妍美的新書體。前人高度評價他的書法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闕”。他的代表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楷書《樂毅論》則被譽為“千世楷法之祖”。

米芾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年輕時學習書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晉代和唐代名家真跡來臨摹。當他把古人的真跡和自己臨摹的作品一道歸還原主時,連主人也分別不出真假來。別人終於對他說出了要創新。他聽後慢慢衝破束縛,發揚長處,到晚年終於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創新,就是不斷地推陳出新,也就是在學習和借鑑前人的基礎上,創造出的作品。

王安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曾稱雄於個人電腦領域,被稱為美國式成功創業的典範。進入80年代後期,個人電腦業迅速發展,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和其他公司相繼推出了體積小且可以互相相容的個人電腦,其價格只是王安電腦的1/3,而且可採用市場上的通用軟體。而王安公司忽略了市場變化的情況,仍然堅持生產老產品而不創新,導致銷路越來越窄,作為公司繼承人的王安博士的兒子不得不在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的檔案上籤了字。可見,一昧的“傳承”的後果可想而知。

我們不缺乏要傳承的東西,但也需要創新,因為創新,是汗水釀成的瓊漿,它歷久彌香;創新,是嚮往的彩虹,它絢麗輝煌;創新,是一道銅牆鐵壁,它固若金湯。

傳承與創新 篇2

國二作文 ,1210字

在如今的中國,傳承與創新是我們每個人應當具備的能力。

創新就在生活中。

當你在早晨被你設定的鬧鐘吵醒,你可能會先看看今天的天氣,再翻翻今日頭條,看著時間差不多,才急急忙忙地起床,而今天你是用來當鬧鐘,看天氣預報,看頭條的,是手中的手機。這臺小小的電子裝置,卻讓你身居斗室,就接受到遠方的訊息,這在六十年代,沒人敢想。

該吃早餐了,你用一個瓷杯倒了些麥片衝了牛奶喝,你或許不知道,你手中看似平凡的瓷杯,竟然就這樣走過千年時光,來到如今的時代。瓷器最早出現在商周,而在東漢末年,已出現青瓷的麗影。在我國經濟最強盛的唐宋時期,青瓷與白瓷更是達到巔峰,許多人都爭先擁有,皇宮之中還有獨具匠心的極品。而且中國瓷器通過絲綢之路流通到歐洲後,都是貴族們得意的傳家之寶,這足以可見瓷器的魅力與韻味。

在上班途中,你聽見公交車上在放歌,歌詞有些搞笑,有些樸實,讓你回憶起你的大學時光:室友不知把鑰匙放到了哪裡,然後不知所蹤,手機罷工。一個人,蹲在門口,看著其他住戶的燈亮起,卻仍不見室友歸來。你笑了,有些懷念那個混蛋了。歌曲切換,你聽著聽著就笑了,笑著笑著就哭了。歌詞不正是自己的寫照嗎,天天加班,比狗還累,卻還離自己的夢想差了一大截。這讓你感慨的歌是由上海的一位作曲家譜成,而他的歌曲最大特點,你也可能想到了—把生活唱成歌。歌詞不再生澀難懂,已經不再難以體會,這就是他的歌,我們的歌。

工作了一上午,你在休息間為自己倒了杯咖啡,你抬頭髮現許多男同事正圍在一起眉飛色舞的討論些東西,你走過去,側耳一聽。原來是在講“陸上霸主”—坦克。我國坦克也是近幾年崛起。從1969年8月開始通過研究繳獲的蘇制坦克開始,一路幾經實驗改進,終於在九十年代,我們擁有了自己的坦克,不再需要靠單一的引進。曾經,我們的坦克可以一槍打穿裝甲,如今,成為綜合實力位居世界第三的後起之秀,這是如何做到的?

你感到熱血沸騰,他們又開始談今日著陸的航天英雄們完成了為期一個月的任務。中國從準備研製,到擁有人造衛星,返回式衛星,到後來的運載火箭。這些年,這些人的努力,推動我國航天技術,使得我們僅在美蘇之後。先人幻想過如同鳥兒飛上藍天,而我們衝上太空。

你現在明白了嗎?你身邊的一切都是創新,小到一部手機,大到載人火箭,這一點一滴都是創新。正因為有人有“新點子”才在前人的基礎上造就了這個時代,造就了我們。

當物質得到滿足,人們便開始追求精神的滿足。

前有儒家追求“大同社會”,人人平等,親善和睦,盡享天倫之樂。後有太平天國,將西方基督教思想與“大同”思想相糅合,追求“創造理想天國”。如今,我們新中國的成立,習主席提出的中國夢,為的不也是創造人們平等,共同富裕的理想社會嗎?這些思想從誕生,然後不停的和其他思想碰撞糅合,一代一代的傳承創新發展,留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

創新,不一定要“無中生有”,還要把有的變得更好,這才是現在的創新,我們的創新。

傳承與創新 篇3

議論文 ,805字

耳熟能詳的兒歌《一分錢》曾將拾金不昧的品德注入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過程中,而今時代向前,朋友圈中的一張截圖將“一分錢”改成了“一元錢”。當時代攜卷著與時俱進的強音撲面而來,伴隨著經典長大的我們,是退讓還是堅守?

誠然,在貨幣交易數額日趨龐大的今天,一分錢已然無處可覓,“一分”被“一元”替代似乎是時代的選擇。但是,此舉若是對經典的調侃甚至惡搞,作為經典的傳承者,我們就不能不堅守陣地了。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的意義早已不停留於表面形式上,其蘊含的精神核心,已在潛移默化中融入一代人或是一整個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與一個民族不可分割的獨特文化因子。《一分錢》能被人們稱為經典,正是因為它所傳揚的拾金不昧的精神,如潤物無聲的春雨般,浸入了中華兒女的一言一行之中。經典舊韻所代表的,是老一輩人的情懷,是一個民族的價值觀。

經典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有內在精神實質的作品。《一分錢》能流傳至今,時間是其內涵價值的見證者,對於此類有價值的文化,我們應抱有應有的敬意,不應對其惡意調侃修改。所謂與時俱進,並不意味著要將其外化為歌詞層面的修改。現代社會有電話,有微信,人們之間通訊交流方便快捷,就要將“家書抵萬金”之言改為“家書抵百金”嗎?時代變遷,文化內涵卻始終不變,舊韻所傳遞的情感,不是文字的改變所能取代的。

我們對文化的創新,應體現在內在精神的昇華。文化新意需詮釋,不只停留於表面的粗陋修改,應是由內而外的創意發展。故宮文創產品一經發布並收穫讚譽無數,其中融入的,是文化工作者的原創心血。將古典文化的精髓融入作品的精神之中,秉持一顆對經典的傳承之心,這樣詮釋出的文化新意,才可謂真正的與時俱進。

對於缺乏原創性的惡意修改,我們不可不理會,而應以此反思對經典作品應有的態度和敬意,對文化新意的詮釋,也應做到由內而外的與時俱進。

傳承是文化的延續,創新是時代的呼喚。願我輩在對經典舊韻的傳承中,詮釋出與時俱進的文化新意!

傳承與創新 篇4

國三作文 ,869字

曾經,由於清政府的守舊,閉關鎖國,一個朝代走向滅亡;曾經,因為管仲為相,大膽創新,一個朝代國富兵強。由此可見,敢於傳承與創新是多麼的重要。

清政府不懂創新,加之對傳承而來的強盛國力有著盲目的自信,開始了長達兩百年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落後於西方國家,最終招致滅亡。管仲大膽創新,不僅打破了原有的井田制,還整頓了軍隊,在原有的基礎上對軍制做出了一定的改革。同時,積極地施行推舉制,給予人才更多施展抱負的視窗。管仲的改革順應了社會的發展趨勢,因此齊國得以國力昌盛,奪得“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

兩個朝代的結局因創新而截然不同。正如江澤民所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民族或國家的繁榮絕不是僅僅靠繼承前代而形成的,更是要依靠後人在前者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持續突破。傳承很重要,創新同樣重要。就如同樹木一般,沒有創新,傳承只能作為一顆種子深埋於泥土之中;沒有傳承,創新就是無根之木,經不起風雨。

晉代書聖王羲之就是一棵十分健康的大樹。他學習書法時,閱覽眾多名家之作,而後融入自己的學識,在借覽前人的基礎上,獨創出了一種俊逸妍美的新字型。王羲之創新的作品流芳百世,至今受人驚歎。

“只有有效地繼承人類知識,同時把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拿到手,我們再向前邁半步,就是最先進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學家。”美國國際商用公司和“蘋果電腦”公司按照溫伯格說的去做了。他們在王安公司稱雄的個人電腦上再次創新,推出了體積小且更先進的電腦,並以較低價出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舉打敗了堅持老產品的王安公司。

敢於突破,敢於創新,將傳承與創新結合在一起,才能在平凡中創造非凡的力量。絕對的墨守陳規,只會消耗原有的能量,就像閉關鎖國和王安公司,遲早會落敗。從齊國管仲,晉代王羲之,再到美國商用公司和蘋果電腦公司,他們的成功無一例外不是在向世人展現——

傳承與創新長成的樹木,是茂密的,是高大的,是生機勃勃的。

繼承與創新作文 篇5

高二作文 ,3085字

【篇一:繼承與創新】

對於傳統文化,我們需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創新的過程中繼承。

所謂“繼承”,並不是讓我們盲目的去繼承所有的傳統文化,而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取其精華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就像習主席說的:“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加以繼承。”

在臺灣城鄉,祭祀孔子的文廟隨處可見。閩劇、歌仔戲、梨園戲、木偶戲等地方戲劇深受臺灣同胞的喜愛。至於清明祭祖,中秋賞月,重陽登高,除夕守夜等民俗,無不是兩岸同胞同根同祖的文化證明。對於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青少年去繼承。而傳統儒家所提倡的重男輕女,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等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落後思想,則必須揚棄。

所謂“創新”,也並不是在傳統文化的表面添磚加瓦,而是需要我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種不同的美食,經過人們的調製,最終帶有新的風味,新的特質。這種創新的方式,既表現在思想、理論的發展上,也表現在文學藝術形式的變遷中。

從我國先秦時期的詩經、楚辭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小說,從古希臘神話、羅馬史詩到歐洲中世紀的十四行詩、文藝復興時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紀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作品,都體現了一種不斷創新的精神。20世紀50年代,我國音樂學院學生創作出了感動全世界的經典曲目—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首反映中國古老而美麗傳說的樂曲,展現了中華文化鮮明的風格和特點,成為通過文化融合實現文化創新的藝術典範。

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不可分離。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棄傳統文化而從頭開始。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只繼承,不創新。一個民族和國家如果知道繼承文化,卻不知道創新,固步自封,就會失去文化原有的活力。

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在批判性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創新的過程中繼承。共同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篇二:繼承與創新】

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但更為重要是必須立足於繼承著力於創新。創新在於別人不敢想我敢想,別人不敢做我敢做,別人不能解決我能解決。

在日新月異的網路化時代,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智慧裝置進入人們的生活。馬雲的一個創新思想讓實體店受到了一定的衝擊—網上購物。馬雲的這種敢想敢做敢解決的魄力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購物方式,展示了一種嶄新的商業模式,並且在年輕人中也樹立了榜樣。

實體店和網路聯絡起來商業範圍必將擴大,實體店進入網路這一膽大的創新讓人們可以不用逛購物商城,進入一款購物軟體利用網路便可以進行選擇商品、付款到最後快遞售後便可以了。這一創新讓人們購物變得更加方便、快捷。

雖然現代社會網路購物成為潮流,但不會成為主流。因為網路購物必須藉助於實體店的知名度、信任度以及貨物的質量問題……。正如老鷹必須藉助強有力的翅膀才能飛翔、建造高樓必須藉助於堅固的地基。基礎與創新往往是相互依賴、協同發展。

繼承並不是閉門造車,創新也並不代表“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英國偉大科學家牛頓曾說“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當我們用創新的的心態去面對世俗時,說不定就能創造永恆的經典。

發展中國家為何不能變的發達,因為他們守舊,沒有創新的精神;發達國家為何變得更加發達,因為他們看待問題都有創新。一個國家的發展好壞與創是否擁有創新精神息息相關。

不是人人都有創新的思想,但人人都可以創新因為創新就在我們的身邊。

新世紀,國家需要創新人才,名族需要創新。開拓自己的大腦發現新事物,將自己的認知以及想法表達出來便會擁有不一樣的天空。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我們必須不斷的發明創造。就像演員改動劇本臺詞那樣,在不更改導演創作意圖下根據演員的需要改動臺詞,也許會有不同的畫面但卻比之前的效果更好。這個的關鍵在於自己是否擁有變革創新的意識。

【篇三:繼承與創新作文】

人生來就有繼承與創新的能力。我們從父親母親繼承他們的基因,再不斷創新,經過不斷演變,才有了人類。人類便是在繼承與創新中進步的。

沒有繼承,人類就沒有了進步的根基。正如沒有土地,草木就沒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葉茂,春華秋實便無從談起。在繼承中,中國文化貫穿著歷朝歷代的縮影,從唐詩的意境到宋詞的音韻,從曲劇的情節到小說的豐盈,沿襲下來的一部《紅樓夢》震撼了多少心靈?如果沒有繼承,“集大成”的“中國封建社會百科全書”將會成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統治的論文,毫無意趣,看得見明清,卻看不史。中華五千年文化,就是因為繼承才傳承至今。

沒有創新,人類就沒有了進步的動力。正如沒有浪花,大海便沒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進,劈波斬浪都會茫然失措在一絲風也沒有的平靜裡。在創新中,雜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風暴雨裡,試想若只是順其自然生長,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產或是易摧折而高產。是創新,讓雜交稻以絕對的優勢解決了十億人口的糧食問題。這只是創新的一個階段,我們看得到的階段。而人類農耕文明從刀耕火種,從牛耕;從自然取種,從自西域引進新品種到今日機械化作業,人工優化作物品種。因為創新,才有了今天的高樓大廈,才有了今天的汽車飛機,才有了今天的宇宙航天。在人類的發展史上,不知要經歷多少次的創新!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繼承與創新,人類需要繼承與創新!

【篇四:繼承與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傳統文化需要傳承。著名京劇人張火丁,是京劇程派的繼承人。張火丁15歲棄評從劇,曾跟隨孟憲榮老師、李文敏老師和程硯秋的得意弟子趙榮琛學習程派京劇。在京劇歷史的舞臺上大放異彩,為京劇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或國家長期歷史積澱的產物。京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離不開傳承,需要繼承。所以,傳統文化需要繼承。

創新就要勇於探索。1946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標誌著我國科學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1946年中國還處於嬰兒時期,遭受諸多質疑。當決定實施原子彈研究工程的時候,眾說紛紜,這是一條中國沒有走過的道路,但也是中國下定決心要走的道路。鄧稼先擔任研究小組組長,從此開始了漫長的研究過程,他們一次次地失敗又一次次地創新一次次地突破又一次次地陷入困境,他們並未放棄,反而越戰越猛。20世紀80年代的最後一個年頭,在戈壁灘上進行了一次空投核裝置引爆因降落傘未開啟而出意外,核裝置碎片散落一地。核輻射對人體是致命的,但鄧稼先毅然向前撿回碎片帶回實驗室重新進行研究。失敗是他們的家常便飯,不眠不休更是他們習以為常。終於在1946年的10月中國自主研發的核導彈爆炸,他們敢於創新的精神鼓舞了中國一代人的發展。他們是民族的英雄!創新就應該勇於探索。

不懂創新就要失敗。王安,20世紀電腦領域的大亨,曾被稱為美國成功創業的典範,最後卻以破產落下帷幕。為什麼呢?因為他的不懂創新。20世紀末期,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和“蘋果電腦”公司生產出體積小還可以相容的個人電腦徐蘇成為市場焦點就,其價格只需要王安電腦的三分之一。但是王安忽略了市場的需求,依然繼續生產老式電腦,導致銷路越來越窄,老客戶也相繼離去,最後只得宣佈破產。不懂創新就要失敗。

莎士比亞曾說“創新是我的無上訣竅”。繼承與創新誰都離不開誰,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繼承是發展的前提條件,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傳統文化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繼承,創新就要敢於面對失敗的探索。懂得創新是一個民族或者國家興旺發達的前提!

繼承與創新 篇6

高三作文 ,893字

如果說繼承是一個文明社會不斷進步的源泉,那麼創新就應是這個社會走向未來的,開啟新世界大門的鑰匙。如今,繼承與創新的任務已逐漸轉移到了年輕的我們的肩上,我們誰都不願缺席,更不願輕言放棄。

追溯往昔,從先賢身上繼承下來的思想與生活技能,無不體現出優秀的品質,推動社會的進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正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所寫的一樣,正因繼承了法家的精華,商鞅的變法才顯得那麼得心應手,恰逢創新變法的及時,才使得身處地圖西陲的秦國變得強盛。我們繼承先輩們的優秀的品質與技藝,共同促進社會的發展,在前人的精神遺產中予以創新,繼承與創新共同作用,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

繼承與創新,是每一箇中華兒女所必不可少的品質。如果說創新是船帆,那麼若想駕著小船前往夢想的彼岸,繼承便是那必不可少的風。一個人迷失在荒漠中,他所繼承的東西早已決定了他是否能走出去,有創新精神的人會去創造,通過有的材料去創造自己需要的物品,去利用。繼承與創新緊密相連,在開創新世界的征途中,必不可少。

繼承與創新見證了一個民族的興起。二十世紀五六是年代,祖國科技發展處於低谷,一大批科學工作者積極響應,依靠所繼承的堅韌不拔的品質,用其所具有的創新精神,為祖國的科技事業添磚加瓦。繼承是一個民族進步的承載者,是創新的基礎,是創新意識的來源;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推動者,是文明進步的動力。沒有繼承和創新,整個民族死水一灘,沒有了活力與朝氣;沒有了繼承與創新,整個民族步履維艱,難以繼續前行;沒有了繼承與創新,整個民族都將被歷史所遺棄。一個文明就像一座塔,需要堅石承載他的博大,需要塔頂的創新之火去證明文明仍在繼續。

對於當代的我們來說,在開創新世界的征途中,繼承和發揚尤為重要,創新亦必不可少。創新是茫茫沙漠中的綠洲,給徘徊不前的人注入前進的動力;創新是無邊黑夜中的星辰,給探尋求知的人以前進的方向;創新是茫茫大海中的燈塔,予以疲憊的人心靈的慰藉。

新世界的大門已經開啟,集結的號角激盪著我們的心靈,未知的祕密等待著我們前去探尋,我們誰都不願缺席,實現我們的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仍需努力!

繼承與創新 篇7

高三作文 ,812字

如果說創新是色彩斑斕的畫頁,那麼繼承就是古色古香的書卷,兼而有之,才能書寫出奪目的篇章。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應當學會繼承,讓文明之火一直延續下去,經久不息。《弟子規》、《千字文》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孟子》、《論語》交給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周易》、《春秋》將古人在生活中所領悟的道理為我們一一展現出來。繼承傳統,學會創新。

暢遊《史記》,我們瞭解到黃帝到漢武帝的置境《離騷》,我們感受到屈子強烈的愛國熱忱與雖死不悔的胸襟;徜徉《本草》,我們熟知各種中草藥材對我們的利弊。這些舉世驚人著作全是古人先賢用意志的血滴和奮鬥的汗水釀成的瓊漿,歷久彌香。我們應當學會繼承,繼承其中的優秀的品質,併發揚他們的精神,不讓這些佳作在時代的變遷中黯然。

如今的中國早已從“東亞病夫”變為“東方雄師”,傲然屹立於世界強國之列,中華民族一早已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是什麼讓我國有了一個質的飛躍?是創新。從冷兵器時代到現在人們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創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因為創新,我們才看到更遠,走得更高。創新精神是一個富國、強國真真正正走向富強的體現,正因有創新精神與創新人才,中華名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正因有創新精神與創新人才,我們才有更多的新發明創造浮現人間。因為創新,我們才看到更遠,走得更高。

繼承是蒼茫藍天中的太陽,燦爛的光輝閃耀著一縷頑強,它承載著的是一個民族富強的希望;創新是綠野裡的花朵,嫣紅的花蕾孕育著創新的火光,它給予一個富強民族前進的方向。我們應學會繼承,懂得創新。

我們正值青年,應該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學會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應多參與國學經典傳誦活動,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瞭解,增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繼承屈子忠於國家忠於人民的操守,繼承鵬舉不畏艱險精忠報國的品質。

21世紀的我們是祖國富強的希望,創新是使祖國富強興盛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在繼承之中前去創新。

繼承與創新 篇8

高一作文 ,852字

在我們很多人看來,繼承與創新是兩條平行線。它們互不相交,兩則始終處於涇渭分明,相互對峙的狀態。然而,在現實中,我們需要繼承,更需要在繼承中創新。

繼承是要有的,就像我們要一代代延續我們祖輩的習俗,文化。這種繼承,在一定範圍內限定了我們的思維。就好比,大人習慣於豎直切蘋果。而一些年幼未經受教育的孩童,偏愛於橫切蘋果。就如同,我們的理念中,裙子高更鞋屬於女性的,若男性穿上,那便會貽笑大方。曾讀過一篇名叫《穿裙子的少年》的文章。文中講述的是幾個少年離家出走,從而來到一個全新的國都。在哪兒,男人都穿著裙子。當少年嘲笑那些當地人時,孰不知那些男人也笑話著他們。那些當地人甚至一味逼迫少年穿上裙子。在那些當地人的思維裡,男人穿裙子是天經地義的事,相反若穿著褲子那便是怪物。當地人與少年所繼承的文化不同,兩則的習性也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因此,若我們擯棄繼承,一味的發展,就會使文化壟斷。那麼,男人穿裙子等怪事也就比比皆是了。

在繼承中創新,是延續和發展文化的基礎。一個國家若只傳承,不創新,那麼便是時代的退步。一個停滯不前的國家,終會在時代的潮流中被淘汰,成為一段作為反面教材的歷史。

往往一些偉人的發明與發現,都是以創新,幻想為基礎。著名作家,凡爾納被世人稱為“科學幻想小說之父”。他筆下的傑作—《海底兩萬裡》更是對後人影響深遠。書中幻想了許多東西。現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都成為了現實。這些發明之所以能成為現實,基於一種創新,一種遐想。

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促進的。從古至今,一些理論的確鑿皆是總結前人的思想,並以此有所創新。正如牛頓曾說:“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化學上,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就是通過一步步的傳承與延伸。歷史上的偉人,皆不能脫開前人的理論與知識,獨創一門學術。他們都是先受時代影響,因前人思想的沉澱這一基礎,才得以有了新的觀念,獨特的創新。

因此傳承與創新皆是極為重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年輕的我們是新時代的主人。在這段漫長而又深遠的征途中,我們又怎會缺席?

繼承與創新 篇9

高二作文 ,1246字

每天中午,老李的小麵館總是座無虛席。老李做的手工面在整個縣城可是最出名的,做出來的面色澤鮮豔而又不過火,嘗一口那叫個香軟彈滑。要是你在麵館邊溜達,聞到那香味,你一定不會介意進去吃一碗的。

但那只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幾個月前,老李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老李媳婦,老李頭呀,這個病,恐怕活不過今年……老李雖然不知道醫生的話,大他也隱約感覺到自己在世的時間不長了。他自己倒不要緊,只是擔心自己那不孝的兒子。從此,小麵館門再也不開了,而老李,每天吃完飯後總要在桌旁抽悶煙嘆氣。

其實老李兒子小李也並不是不孝順,相反,他很懂事。他知道爹想把這個手藝發揚光大,但他是個上過大學的人,研究機器人的,是響應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人才,怎麼能在後半輩子靠賣面謀生呢?不然,他這幾年的書不是白讀了嗎?可每次看到父親因為自己的不願意而傷心嘆氣時,他的良心會受到譴責。畢竟,老李頭上已經是一片白霜,額頭上也已是一條條水波似的皺紋了,他實在不想讓老爹生氣。

“兒子啊,聽嗎說句話。”母親的推門而入讓小李從雜亂的思緒中回過神來。小李看到母親面帶憔悴的神情,知道一定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了。“你父親的病已經越來越嚴重了,你還是多跟他學學手藝吧,學好了手藝不會讓你吃虧的,不然你就真的沒機會學了……”說著母親突然小聲抽泣起來。小李好像明白了什麼,緊安慰母親。母親慢慢抬起淚眼,語重心長地對小李說:“孩子啊,以後少惹你父親再生氣了。”小李若有所思,靜靜坐著,低頭不語。

時間飛逝,半年多後,街上重新出現來了消失已久的李氏麵館。不過店主不再是老李了,而是小李。老李在不久前去世了,不過還好小李已經學到了精髓,以麵館一天天重新興旺起來。憑藉著店的名氣和小李做出的具有顧客熟悉味道的面,小李的收漸漸多了起來。但他總感覺有些許的失落。

這天,麵館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正是小李的大學同學老宋。看到小李忙碌的背影,老宋不禁問:“小李啊,你當初不是搞機器人的嗎,怎麼想到來開面館了?”小李尷尬的笑了笑,但他根本沒空來回答他,他太忙了。等到老宋吃完了面,顧客漸漸少了,小李這才把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訴了老宋。老宋嘆了口氣,突然,他似乎想到了什麼,臉上露出了笑容,對小李說:“不如,你可以把這生意和機器人結合起來呀!這不是一舉兩得嗎?”小李是個聰明人,聽了老宋這句話,他恍然大悟的點點頭,對啊,他還可以嘗試些別的新東西,讓麵館有些創新。

幾個月後,一家新式麵館開張了,奇怪的是,麵館裡竟然一個人都看不到。原來,小李憑藉著自己的專業知識,搞起了一個機器人面館,收銀機器人、廚師機器人、端面機器人等等,反正幹活的事都讓機器人包了,而小李只需要幹維修的事就行了。新麵館一開立即吸引了大批人前來消費,而且人們現面味道幾乎一點也沒變,此小李的機器人面館從此大受歡迎。李的愁眉逐漸舒展開來,而且麵館的收入也越來越高。小李打算以後還要開連鎖店,一步步把生意做大。

看來,老傳統的東西不能丟,但只有老傳統加上了創新,老傳統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呀。小李想著,心滿意足的笑了。

繼承與創新 篇10

高二作文 ,921字

近年來,有出版社再版重印民國時期的國語讀本,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追捧;各地中學語文教材不斷翻新,有人稱讚其為“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繼承與創新呢?

記得老家附近有一座小寺廟,那是一座坐落於半山腰處的廟宇。在山下經過時,會看到瓦片上泛著太陽的光澤,跳動著星星點點的光芒,有時亮得刺眼。有時爬山鍛鍊身體,會遇見下山的衣著樸素的僧人,他們走著自己的路,不顧我們這些登山者的出現,神態總是平和的。到了廟前,就會不自覺地放慢了腳步,也不敢大聲喘氣,畢竟這和寺廟中莊嚴肅穆的氣氛太不相符了。在這裡,有著整整齊齊地種著青菜的菜畦,房頂上的炊煙,樹林間的風聲和鳥叫聲。

不過,若是下了山,沿著公路驅車向城市駛去,不用多久你就能看見一個喧鬧的集市,充斥著小販的叫賣聲和顧客討價還價的聲音,這裡有著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雞鴨魚肉,每天都有一大批食材被運進來,被用於交易,然後進入城市裡的家家戶戶。

此時,向路的前方看去,已有幾幢高樓露了出來,那上面覆蓋著新型的玻璃材料,反光而不刺眼,各個品牌的汽車在平坦的柏油路上馳騁著,人們的身上都是時髦的服飾,整個城市躺著浮躁的氣息。

這截然不同的畫面,使我驚歎:距離不遠,差距怎會如此之大?傳統而又古老的宗教建築和現代化的都市,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和與日俱新的現代文明,看似矛盾卻又自然而然的共存著,實在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企業的成功經營也離不開繼承與創新的結合。拿雲南白藥來說,它發明於1902年,被視為止血神藥,其配方、工藝被列入國家機密。早年的白藥,是粉末狀的小瓶封裝,一姓單傳,百年不變。如今,雲南白藥企業已經開發出氣霧劑、創可貼、牙膏、洗髮劑等新產品。它的成功,不僅源於傳統配方的優秀質量,也是創新精神的結晶。

如今,國家積極倡導的“工匠精神”,在我眼中,正是這種繼承優秀的傳統,從傳統出發,保持手藝人的精神,專注於產品,並在目前的環境中做出恰到好處的創新,用新的思維,開發新的產品,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在我們的學習與生活中,也需要這樣的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用不變的努力和創新的思維、方法,讓自己不斷進步。

套用林徽因的話來總結吧:繼承要有,但不是抱殘守舊。我們要在傳統上,恰到好處地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