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淨土相關作文20篇

守住心靈的淨土 篇1

國一作文 ,67字

“我整天就幹著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守住心靈的淨土,堅守自己的原則。

心靈的淨土 篇2

國小五年級作文 ,579字

日光盈盈,我舉一杯最清的;餘輝脈脈,我擁一縷最燦的;紅葉灼灼,我拾一片最熱的;芳草萋萋,我捧一束最青的;人生漫漫,我要採擷最重要的—解讀心靈的淨土。

心靈的淨土是陶元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高。“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厭棄了趨炎附勢的官場,隱居深山,過著悠閒自得的田園生活,最終給後人留下了諸如《飲酒》之類的佳作。心靈的淨土來自於清高的品質。

心靈的淨土是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傲氣滿身的杜甫心存大志,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對政治前程滿懷憧憬,向世人展現出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風貌,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詩聖”。心靈的淨土來自於一顆偉大心靈的雄心壯志。

心靈的淨土是蘇東坡“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豁達。號稱東坡居士的蘇軾,自幼受其父蘇洵影響,文學素養無與倫比,但卻仕途失意,而他並未因此意志消沉,而是將惆悵化作樂觀,創作出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心靈的淨土來自於豁達的性格。

心靈的淨土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堅貞。抗元名將文天祥率領宋朝軍隊頑強鬥爭,被捕後,剛強不屈。一身正氣的他體現了好男兒血氣方剛的英雄本色,最終將浩然正氣籠罩世間。心靈的淨土來自於一腔堅貞的熱血。

鮮花雖小,卻可以使整個庭院芳香四溢;小草雖微,卻可以給無垠的沙漠帶來生機。一片心靈的淨土,可以讓生活更加精彩,可以讓人生韻味無窮。

心靈的淨土 篇3

心靈的淨土作文100 ,1109字

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有一塊淨土。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流逝,那塊淨土被碎片化的生活一點一點分割,最後竟不知不覺消失了。使人變得似一個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終日忙忙碌碌,卻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

“從前的日子都很慢,車,馬,郵件都很慢……”我和爸爸靠在沙發上靜靜地聽著這舒緩的歌聲,回憶著曾經的慢生活。那一刻,不去管外面川流不息的車,那一刻,不去管外面喧鬧紛雜的世界……當一直繃緊的心絃慢慢放鬆時,突然一聲刺耳的鈴聲終止了音樂,接著又是一聲接一聲都不停頓的訊息鈴。爸爸猛地坐起來,又恢復到往常緊張的生活狀態,拿起手機迅速地給別人回覆各種訊息。本來美好連貫的音樂就被這突如其來的資訊打斷了。

這樣類似的事,每一天都在上演。久而久之,生活變得七零八落,支離破碎。這一切,都是因為什麼?有人說,是網際網路造就瞭如今碎片化的生活。那網際網路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出現了,難道那時的生活已經碎片化了?又有人說是當今高速發展的網際網路使我們生活成這樣,那是為什麼呢?網際網路在最短時間內提供大量資訊不好嗎?視野開闊的生活不好嗎?問題也恰恰出在這,正是因為資訊量大了,生活變得方便了,人會因想滿足各種慾望而分解自己的時間,到頭來其實得不償失。

幼兒園時的讀書經歷讓我至今印象深刻。那時沒有智慧手機,網路也不發達,生活是那麼的簡單平凡。我玩膩了芭比,便拿起一本《吹牛大王》聚精會神地看起來。看到引人入勝的地方時,會忍不住感嘆,也沒人搭理我,於是一個人自問自答慢慢思考故事內容,竟有種“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的境界!不知不覺,時光過了大半,我一看就從早上看到了下午!媽媽嚇了一大跳,作為一個幼兒園的小孩,看一天書是很不正常的。

現在我看書還是很“不正常”。難得有空,我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拭去封面薄薄的一層灰,準備開始看。然而我沒有直接開啟書迫不及待地翻閱,而是習慣性地拿出手機胡亂的刷朋友圈。當我刷到沒有一條新訊息時,才緩緩開啟書本。當看到一處精彩的情節時,我再也不“感嘆”了,迅速拿起手機拍張照片,分享朋友圈,等我發完再投入到書本中去,真可謂眼中了了,心下匆匆。不斷腦補朋友圈其他人會怎麼評論。我忍不住又開啟手機,果不出所料,有不少人熱烈地評論。看到他們的評論我又有感而發,一個一個認真回覆起來。而我猛然從手機的世界裡抬起頭時,才發覺時間已悄然過去大半。我有些驚恐,努力思索時間都去哪了,原來不是去刷朋友圈就是去晒朋友圈……

表面看來是手機碎片化了我的讀書時間,實際上—是個人的自控能力。如今的世界那麼龐大繁雜,我們真的應該停下腳步,歇息片刻,使自己迴歸心靈的淨土,不在時代的潮流中翻滾,做一個“行屍走肉”……

守護心靈的淨土 篇4

國一作文 ,710字

俗話說:“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剛剛呱呱落地的嬰孩,都是一位天使,他們純潔、善良。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文化的滲透和負面因素的影響,我們心靈的土壤在不知不覺中多了一些雜質。

它們如強酸強鹼般腐蝕著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墮落、消極。沒有人願意這樣,但我們無法阻止這種事情的發生。

“你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寬它的寬度。”誠然,這亦是如此。我們雖不能保護我們的心靈不受一絲侵蝕,但我們可以減少傷害。

在我看來,臺灣作家龍應臺和林清玄便是最好的例子。

龍應臺、林清玄二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龍應臺文章中的那句“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寫出了她對人生路途的理解。再者,“不必追。”這簡短的三個字,有力地觸動了我的情感。

而林清玄先生則是借事物闡述哲理。家中有本林先生寫的散文集,我只是讀了幾篇便覺收穫頗豐,意猶未盡。那清新的文筆,令我心生羨慕,讀過他的文章,只覺如品了清茶一般,精神飽滿,平靜似水。我想,只有不被世俗纏身,心如止水之人才能有如此風采。

而那些有意觸犯法律的人,則是心靈的土壤被嚴重破壞了。上海復旦大學投毒案的作案者,因與被害人互看不慣而發生口角,最後心生歹念將有毒物放入被害人的飲水用品之中。當然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最終,他被正義繩之以法。

我們應當守護自己心靈的淨土。大千世界無奇不有,若是被一些不良事物矇蔽雙眼,會毀掉我們光明的前程,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並極有可能進一步危害社會。守護心靈的淨土,是為了自己、集體、國家。同時,它還是立足於現代社會的一種能力!

讓我們一起守護心靈的淨土,共創美好人生!

耕耘心中的淨土 篇5

高一作文 ,833字

每個人心中都要有一方自在佳境,想拂去喧囂時,便可居於此,傾聽靈魂深處的淳語;想抖落庸俗時,也可居於此,閒看墨飛筆走,花淡茶濃;想對話自我時,仍可居於此,細翻那承載了淚與笑的人生頁籍。這佳境需我們去細細耕耘,用雙手,也用心。

忘不了已故前南非總理曼德拉,忘不了他緊攥雙拳時的正義之氣,忘不了他細眯笑眼咧嘴露齒的一抹溫情。在羅本島,那個充滿苦難與絕望的地方,他沒有讓心靈沉淪,卻選擇看向遠方的美好,為心靈的耕耘決攫一方營養。他將泔水成為美味,將苦役稱為鍛鍊,用理想與信念開闢了一方精神佳境。而反觀當下,多少人稍不如意則揮拳向更弱者,多少人因生活失望而報復社會。心靈不是硝煙瀰漫的戰場,而更應是山花爛漫的圃園。

依然記得那位叫做郭明義的普通礦業工作者,記得他樸實的笑容,記得他默默的堅守。那是一個人對心靈美好的堅守:他為患重病的貧困兒童送錢送物,卻擺手笑稱’我很富有’,。他為獻血福利事業獻出自己滾燙的血,卻覺得那是新生的幸福的淚。有人問:你值得嗎?他微微一笑,彷彿那十幾年的堅守都釀成了酒,他每日一品。在這個越來越需要美好人性的時代,他守住了那份美好,是淨土之地溫暖並充滿感動。與他同行的,還有‘炕頭教師’高淑珍,已故醫生林傑良,以及那些默默無聞又無怨無悔的耕耘者們。

總想起那些在亂世中的布衣青衫的賢者大儒們,想起在戰火紛飛中他們熱血滿腔地將善良,愛與良知傳播四方。聞一多為國事四處奔走,為學問兀兀窮年,感召無數有志青年;清華校長梅貽琦致力辦學,四處為中華而招有志,為發展而拔人才。在那些人人自保,國勢動盪的時代,他們將心靈淨土中的滿園激情發揚四播,不倦耕耘,將心靈昇華,終成那歷史洪流中永立的石碑。

為心靈耕耘一方淨土,需要我們看向那遠方的美好‘堅守那閃光的一抹亮色’傳播那心中的無限激情與期望。我們需要這樣做。為了不被喧囂所淹沒,不被庸俗所遮目,不被自我所拋棄。風和日麗‘山花搖曳’自在從容,這不僅僅是一方淨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讓我們走的更輕便,更淡然,更坦然。

心靈的淨化 篇6

國二作文 ,794字

今夜格外晴朗,繁星遍佈,我睜大眼睛去尋找那一顆最明亮的星星,我想,那應該是舅舅吧。

舅舅已經去世多年了,可我每當想起他對我的諄諄教導,我的眼淚就止不住下流。

小時候,我因故被寄養在外婆家。外婆一家待我很好,尤其是我的舅舅。

那時候,我每天跟著舅舅一同出去放牛,路上,我被舅舅放在牛背上,他自已牽著牛繩往前走,我連牛背上害怕極了,嚇得哇哇大哭,但舅舅卻只回過頭來對我哈哈地笑。

到了草地,他把我放下來,然後拿出一個風箏,我們就在原野奔跑,玩耍,那時的生活多愜意呀!

然而,我要去上學了,一想到以後天天不能和舅舅一同玩耍了,我便哭喊起來,然而我還是離開了外婆家。

上學之後,我卻染上網癮,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父母無數的話語巴掌,都沒能喚醒我迷的心。無奈,父母只好重新把我送回外婆家。想通過封閉的農村把我的網癮剋制掉。

然而,我依然千方百計想去上網,甚至逃課,老師面對我,也只有無奈的搖搖頭。我被請了無數次家長,每次都是舅舅將我領回去。又重新送回來。那一刻,我看到舅舅眼裡噙滿了淚花。

終於有一天,我逃課去網咖,正玩得起勁時,舅舅突然出現,他什麼也沒有說,將我帶了回去。

回到家裡,我害怕極了,然而我也早已習慣了。舅舅依然沉默著,只是眼光凝望著農村那特有的。破敗的土坯房。

許久,我被這逼人的沉默壓的透不過氣來。忽然,舅舅像喝醉了酒一般,對我吼到“農村幾百年來,為什麼有的人已經住上了洋樓,有的人仍住著這土坯房?同樣是人,是農村人,為什麼會有這大的差別?就因為前者有上進心,而後者卻自甘墮落,假如你依然這樣墮落下去,你就是後者,你將和我一樣,去守著這間土坯房!”

我望著那破敗的土坯房,上面那一個個黑乎乎的洞好像一道道逼人的目光,照射到我的心裡最底層。我猛然悔悟了,從此,再也不去網咖,換來的是一次比一次高的成績。然而,正是舅舅欣慰的時候,他卻永遠的辭去了這個世界。

舅舅的那些話語,至今仍迴響!

守望心中的淨土 篇7

記敘文 ,1346字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淨土,那裡珍存著他最寶貴的東西—價值觀和同情心。

一個人對事物的客觀價值的評價是價值觀的體現,而同情心則發於內心的憐憫情感,這兩者相加則湊成了只存在於高等生物社會的道德。

那是明辨是非的一把利劍,那是照出善惡的一面銅鏡,那也是人類文明的試金石。道德是人類判斷是非的第一準則。當我們只有極短的反應時間,價值觀會迅速給予最本能的反應,而同情心又會先於法律意識來促使我們憐憫其中弱勢的一方。因為道德是我們基因序列中隱藏了數萬年的進化密碼,每一件身邊發生的事件又會潛在幫助優化道德準則,而法律僅僅是後天灌輸的一份無法就事論事的沒有情感的條例。法,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極客觀的條文規定,但心中的道德卻因其主客觀的互為依存而更為主要。

對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充沛情感源於價值觀和同情心與真實現狀的摩擦。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理想是烏托邦式價值觀的完全體現,它與現實碰撞所激起的火花便是人類思考的源泉。道德困境的存在激發了人們不斷思考的慾望,先知其不足方能改之,道德觀念也會在思考中不斷修正。哲學不是虛無縹緲的玄學,而是對於道德觀的不斷探索。正如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而思考就源於價值觀和同情心。

“我不擔心人工智慧能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顧後果。”這是蘋果總裁庫克曾經公開發表的言論,的確,人類與計算機的最大區別是人類擁有道德底線。計算機固然可以完成許多人類無法達到的精密工作,但它到底只是一個沒有靈魂依靠程式工作的機械,它都不能稱為生命體,因為它永遠無法擁有價值觀和同情心。那當下的我們必須思考: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中我們最本真的價值觀和同情心是否依舊堅挺?道德標準必須不斷改進,但不能喪失。失去道德的我們與計算機無異,甚至不如能上天入地的計算機,所以請堅守價值觀和同情心,那是心中的淨土。

或許有人會好奇在爭名奪利的當下,價值觀和同情心有什麼用?我想,它們是愛,是暖,是燕子在樑間呢喃。因為有了最高的理想境界。文學乘著雲朵在清風吹拂下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每一聲輕吟淺唱述說著我們對世界的期盼,每一聲怒吼咆哮發洩著我們對生活的不滿,即使生活的轉輪不緊不慢地滾動,我們的心靈都得到了前所未有靜謐。

藝術亦是如此。你可曾聽出巴赫的《D大調第三協奏曲》中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你可曾從《睡蓮》中看出莫奈的愜意安適?如果價值觀更多情況下是一道判斷正邪的內心標準,那麼同情心則大多使藝術於心靈中萌芽。因為對世間萬物都充滿了愛與關懷。那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在創造者手中化為一件件藝術品。”生活中不缺乏美,總是缺少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價值觀和同情心是藝術的搖籃。

當然,價值觀和同情心最為重要的作用是塑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價值觀教會他正直、堅韌、勇敢、砥礪前行,而同情心攜來善良、樂觀、悲憫、虛懷若谷。價值觀以堅定的姿態守衛正義,同情心則如”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水,在崎嶇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堅守本真。人,為何生而為人?因為他懂得不斷修正價值觀,他生來擁有一顆悲憫的同情心。

正在當今社會中砥礪前行的每個你,請記住,不論風暴、雨雪、霹靂,也不論霧靄、流嵐、虹霓,都請守望心中的淨土,因為這是你最寶貴的財富,也值得一生來守望。

堅守心靈的一方淨土 篇8

國二作文 ,756字

山,巨人般默默地屹立在遠方,挺著它那千百年來風吹雨打的鋼脊鐵骨,它用它的沉穩與深邃輕輕地告誡著我;水,和著那遠古的聲音奔向大海,它用它的靈動與清澈啟迪著我。山山水水,用它們的沉穩與靈動教育我要堅守心靈的一方淨土。

雖然小花沒有松柏那樣魁梧,但它自有它的芬芳;雖然小鳥沒有花鷹那樣矯健,但它自有它的靈巧;雖然星星沒有太陽那樣熾熱,但它自有它的璀璨。它們堅守住了心靈的那一方淨土,才有了自己別具一格的獨特魅力。

堅守心靈的一方淨土,讓我們去體驗李煜那“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悽苦。面對著衰敗的國家,殘落的國土,面對著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黎民百姓,他無能為力。他的江山,他的龍椅已經不堪一擊,他的心已經在滴血,他欲哭,卻無淚;他質問蒼天,蒼天無語。他只能用自己這個文弱書生的詩詞,灌下那一壺濁酒,傾吐出自己內心的痛苦。淒冷的風不斷地吹來,撩起了他心中那一根根“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的愁絲,故國的山水還在腦中久久迴盪……

堅守心靈的一方淨土,讓我們去感受五柳先生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心境。官場的失意令他心灰意冷,他不願再被那灘汙濁的濁水侵蝕。於是,他脫下官袍,摘下官帽,扛上一把鋤頭,“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雖然此中有真意,但欲辨已忘言。他也曾陶醉於那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場景令他心馳神往。然而,殘忍的現實讓這成為了他心頭的一個幻想,他只能常年隱居於深山老林,過著一種“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恬淡生活。

請堅守住心靈的那方淨土吧!讓夕陽變得絢爛,讓朝霞變得明豔,讓流水變得靈動,讓鮮花變得芬芳,讓彩虹變得斑斕,讓天空變得澄澈吧!

堅守住心靈的一方淨土,讓我們一起“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上雲捲雲舒”!

內心的淨土——《童年》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739字

我們的童年是什麼樣子的?在作文中我們無數次地提起童年,那段美好而天真的時光總是令我們懷念不已。但高爾基的童年卻絕不是這樣,那是一場沉重痛苦而又複雜迷離的噩夢,沉重到賦予了這二字別樣的生命,甚至可以讓你像對待哲學一樣,認真嚴肅地反覆咀嚼。

《童年》的色調絕對算不上歡快明朗,我們可以從各式各樣的人中輕易地看到他們的痛苦,是那麼的顯而易見。痛苦扭曲了靈魂,就像阿廖沙的外公,他自私、殘暴、吝嗇……,還有他的兒子—阿廖沙的舅舅們,諸如此類,彷彿到處都是施暴者和受暴者。這些陰鬱晦暗的部分,無論是人性使然,還是生存所迫,都令人感覺極度壓抑不快。

但底層的艱辛與無奈不代表著地獄,每個人在承受黑暗的同時,也會想方設法給予光明,從最溫柔的外婆開始,再到小茨岡,再到阿廖沙的母親……,甚至外公,這麼一個老頭子,年輕時吃了不少苦,也有意氣風發的時候,到老了性子就變得凶惡到難以相處。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廖沙被打得臥床不起的那幾天,那個老男人有些孩子氣地討好,瓦留莎私自和男人結婚是,他最後妥協的態度。他殘存的人性如星火閃爍。

也許某一日你我也會遇到這樣的困境,甚至為了生存要小心苟且而活,你會不會找神祗來信仰?祈禱它給你帶來好運,就像阿廖沙的外婆,如果真有那樣的時候,那麼就和她一樣做吧。既然生活給予不了自己溫暖,自己也要辛苦地把內心的善念維持下去,因為你可以給予別人溫暖,就像她用溫柔的語調緩緩給阿廖沙了一片美好與光明。這善念就是你心中的神靈。

這就是我從《童年》裡看到的,我相信,及時是天空被厚厚雲層遮掩的陰天,也會有光的。白別人不能給予時,自己可以咬著牙堅信—就像患了重病也會相信它可以好起來那樣—源於神祗的神祕力量—內心一片善良的淨土。

純淨心靈的人生故事——讀《沒有上門的鎖》有感 篇10

讀後感 ,706字

今天,我讀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名叫《沒有上門的鎖》。故事主要講了:有個偏僻的小村莊裡住著一對母女,女兒則厭惡了像風景畫般枯燥而一成不變的鄉村生活,她離別母親,來到都市。幾年後,女兒拖著狼狽的身軀回到故鄉。她很驚訝,因為母親躺在地板上,而且門也沒鎖上。舒醒後的母親面對女兒好奇的提問“門為什麼沒鎖?”母親的回答是:“不只是今天而已,我怕你晚上突然回來進不了家門,所以十年來門從沒鎖過。”看完故事,我流淚了。

母親十年如一日,等待著女兒回來,多麼令人震撼,多麼感人。可想而知,這位母親這十年是如何度日如年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為了自己的兒女上刀山下火海都願意,在父母眼中,孩子就是自己的心頭肉,每一根神經都牽動著他們的心。當孩子遇到傷害時,當孩子感到不舒服時,最著急得、最揪心的就是父母。

記得有一次上活動課,我的肚子突然痛了起來,於是老師通知了媽媽。沒過幾分鐘,媽媽就匆匆忙忙地來到了學校,二話沒說,抱起我放在車上又匆匆忙忙帶我來到醫院。一路上媽媽不停地問我痛得厲害嗎,我望著媽媽緊張的表情點點頭。媽媽抓住我的手,不停地安慰我“快到了,快到了。”到了醫院,醫生檢查過後告訴媽媽,沒大問題,只是由於劇烈運動引起腸的痙攣。醫生給我做了按摩,很快疼痛便解除了。直到這時,媽媽緊張的心情才放鬆下來,臉上露出了笑容。

母愛不就像那無邊無際的大海?而父愛不也正像那巍峨磅礴的高山嗎?如今,我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可是還會時不時的給父母添點亂,讓他們抄抄心。現在讀了《沒有上門的鎖》,我覺得我應該長大了、懂事了,我要用我的愛來回報父母,在他們疲憊的時候給他們捶捶背,在他們口渴的時候給他們泡杯茶,在他們傷心的時候給他們唱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