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論語相關作文20篇

悟論語 篇1

國三作文 ,943字

說到國學經典,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論語》,《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結集工作是由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完成的。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是吾憂也。”意思就是說“品德不加以修養,學問不加以講求,聽到了仁義而不遵循實踐,不對的地方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憂懼的”我認為寫得好。品德不修養,如何去服人,學問不加以進求,融會貫通,如何應用。我們中學生缺的不就是這些?孔子還指出,對於君子來說,除了理想和追求外,道德修養也極為重要,要經得住困難的考驗,“歲寒而知松柏之後凋也”,看到賢德之人就向其學習;看到不好的就引以為鑑反省自己。

孔子說:”君子關懷的是道德修養,小人關心的是土地,君子關心仁義,小人關心物質利益。君子能反省自己,小人則怨天尤人。君子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小人則不斷的走向沉淪。”可見,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小人是指缺乏道德修養的人,而聖人則是指對道德理想圓滿實現的人。

列寧就是一個特別遵守公德的人。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著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

在現實生活中,不講社會公德的人和事很多。公共場合大聲喧譁、滿嘴髒話;廁所裡,清潔工特地在池邊放了垃圾桶,可仍有人不時地往水池和便池丟菸頭、紙屑,引起堵塞;電影院,銀幕上醒目地放著“請勿吸菸”的提醒語,可仍有人吞雲吐霧,照吸不誤;候車室,有人對垃圾桶視而不見,仍隨地吐痰,使地面齷蹉不堪……這些人我行我素,目中無人,其實質是缺乏社會公德。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作為一個禮儀之邦,是不容這些不講公德的行為長時間存在的。講公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中華民族的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責任將這種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一個人要過上美好的生活,就要學會做人,學會自律,首先是修身,然後才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東方人生哲學的核心,它對人格的形成,道德觀的實現,民族素質的提高顯得更為重要,有利於大家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微言大義,了悟人生——讀《論語》有感 篇2

讀後感 ,892字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假期雖短,可讀罷《論語》,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腦海中浮現,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歡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自己和他人關係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可以這樣說,忠恕之道是孔子發明的。子貢曾向孔子表達過兩點願望: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別人。孔子當時就在子貢頭上澆了一瓢冷水:“子貢呀,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從個人來講,要想成為一個仁人君子,就應該從“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習慣,但有些原則不一定為他人所接受,一個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本著尊重別人個性習慣的原則去適應化解,不能接受別的人的人說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應學會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這樣,就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係。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這是指在對待仁的問題上,即使是老師,也可以不與他謙讓。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視師生關係的和諧,強調師生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不過這是在一般情況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用謙讓,這是實現了把仁德擺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標準。

孔子對教育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傳授知識給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還領會不了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但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要去啟發他;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個角,就不要再重複去教他了,這是孔子有名的啟發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歡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學者看成消極的接受者。他強調,施教者要循循善誘,學者要積極思考。啟發式的教育原則,乃是在學者有了迫切的求知願望時,也就是他急於要做卻做不成功,急於要說卻說不清楚的時候,才給予開導和啟示,使之主動進行深入思考和反覆試驗。

在不知不覺中,我已讀完了《論語》,看似簡單的一本書,竟蘊含著如此巨大的智慧。通過讀《論語》,我彷彿穿越到幾千年以前,也成為了孔老夫子的學生,坐在學堂裡,聽他講解人生的真諦……

我讀《論語》 篇3

國小五年級作文 ,577字

從上一學期開始,我們的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讀《論語》。

首先,從內容上,《論語》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在第一篇中的“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把孝道具體化了。講了如何孝敬自己的父親。孝道往往體現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例如:給父母端上一杯熱騰騰的茶水,幫父母洗腳,替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甚至是扶素不相識的老奶奶過馬路等等。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深刻地體現了孔子所講的“孝”。

《論語》不僅教會我如何做人做事,還教會我許多的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對於這段話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字面含義一般人認為是“學到的東西有機會付諸於實踐,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但也有人認為,上面這段話應該理解為“自己的學說被社會採用了,自己肯定會很高興。退一步說,即使沒有被社會採用,但是很多朋友都來讚揚我的學說,我也是很高興的呀。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和朋友都不贊同我的觀點,我也不怨恨,自己也可稱得上君子。”從這一段話具有的不同解釋這件事上,我明白了讀書不僅要細細地研讀,分析問題還應該從多個方面去考慮,不能只盯著一個角度。

《論語》給了我很多的啟示,我會細細研讀,從中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並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人。

一部《論語》學做人——《論語》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960字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論語》則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讀《論語》,讓我進一步瞭解孔子。

在讀《論語》中,令我體會最深的兩個方面:一是孔子的學習方法和態度,二是孔子的思想修養。這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以及如何處事待人。

孔子在學習方面的很多言論給我很多啟發。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我明白思考與學習應相結合;“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教導我們要時常複習舊知識,才能更好的進步,更好的提高;”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認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學無止境,應做到“學而不厭”。

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同樣值得我們學習,令我敬佩。

學海無涯,只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人才是智者,因為他們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查漏補缺,從而進一步做到“敏而好學”。在實事求是的態度下,我們還要做到時常積累點滴零碎知識,所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學習上,只有腳踏實地的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才能積少成多,最後擁有龐大的實力,摘到成功的聖果。

孔子提倡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孝。孝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子女,最重要的便是孝。子曰:“父在,觀其意;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為了家庭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作為子女應該體諒父母,也希望自己以後能夠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學著替父母分憂,盡全力做到令父母滿意。

孔子在待人處事中做到了“仁”。如“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認為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學習禮樂才有意義。在“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中都體現了孔子“仁”的政治主張,以”仁“為核心,推己及人。

孔子身為大思想家,教育家,又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受到了眾多人的欽佩,但他仍是有謙虛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胸懷,主張”仁“的學說。我想,這也許就是令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之一吧!

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

誰來答覆你——讀《論語》有感 篇5

讀後感 ,979字

在日漸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傳統文化猶如滋養人心的甘泉。而《論語》這一劑儒學文化的聖品,無疑對當代人的修身為人、處世待世有著深厚的指導意義。在寒假,我有幸拜讀了《論語》,雖沒能深入領悟,卻也獲益匪淺。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約編撰於公元前四世紀初,流傳到漢代,形成了“魯論”、“齊論”、“古論”三個版本。《論語》被古人視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典,到了今天,則是人們學習、認識、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最可靠的權威著作。

全書分為若干個部分,有的論教育與學習,有的論仁義,有的論禮樂,有的論道德教養,有的論孝悌,有的論為政……由於全書圍繞儒學之核心—“仁義”展開,所以“論仁義”部分也成了我研讀的重點。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這樣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仁義的人,自己想要立身成功也要別人立身成功,自己想要事業發達也要別人事業發達。讀了這句話後,我深有感觸,天下莫有比這種人更無私寬大、仁義高尚的人了。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發家致富、功成名就幾乎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事,然而也正因為如此,一些道德教養不達標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而不擇手段。他們為了讓自己立身成功,而不惜暗中毀壞比自己能幹、優秀的人的名譽和事業;他們為使自己境運通達而陷害顯赫,以成一己之私。這些人不僅是社會的負產品,是利慾的囚徒,還是大大違反儒學觀點及精神的不仁義之輩。他們追隨名利,卻忽視了立人之本。誠然,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最後都會受到命運的懲罰,更不能圓了初衷和野心。可見,仁義寬厚之心是多麼重要,它是做人的基礎,也是成人的支柱,更是為人的良方。而這些大智慧遠不是那些利慾薰心、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所能領悟和躬身踐行的。成業與成人,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兩種修為境界各不缺失,才能讓二者齊頭並進,讓人生創造輝煌。

現代社會錯綜複雜,品質問題醜聞迭起,而其實刨根問祖、追溯回兩千多年前,先賢智慧早已向我們闡述過這所有問題的答案。現在社會的一切尷尬局面,也都可從先秦經典尋覓到答覆。

所以說,就如“讀史使人明智”那句話一樣,我認為傳統鉅著就是歷史遺饋的財富,而讀傳統名著無疑使人明智、使人清醒、使人高尚。

如果你遇到棘手的問題或是尷尬的局面,請學會思考,請學會請教,或許《論語》中那份為你保留的答覆,就將赫然呈現於眼前。

我心中的那篇論語 篇6

國三作文 ,870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關注當代文化是當今的必修課,同時,也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孔子,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之一。

孔子應該說是戰國時期儒派的創始人了,《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或是人生中的重要哲理,最適合我們這些學生閱讀。

《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瞭解,弄懂,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這樣,學習才會有真正意義。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其又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並且,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從舊知識中體會出新學問會很困難,但往往,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又會有新的發現。這便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孔子的這種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正是現代教育人士所提倡的。僅僅兩句言簡意賅之語,便點明其主旨,再怎麼對此不屑一顧的人,都會改變他的看法吧。

《論語》中有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其道明積累之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把把看似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雄偉的山巒,那時,風雨自然興盛。只有積累一滴滴似乎毫無用處的水,才能匯聚成壯麗的深淵,即使是蛟龍,也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積少成多,也就養成了良好品德,心靈,就自然昇華了。只有積累平時的一步半步,才能走到遙遠的千里之外,去看那更為廣闊的世界。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連綿的江海,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後就擁有了無懈可擊的知識功底,成功便自然會尾隨而來了。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在這之間,還有更多人生道理等著我們去明悟,還有更多的文人知識等著我們去了解。中華文明延續了五千年,其間湧現出多少永世流芳的偉大人物和優秀著作!我心中的那篇論語,便是中華文化這片星空裡,最閃亮,最耀眼的星系!

千古絕唱——讀《論語》有感 篇7

讀後感 ,938字

在不少報章雜誌裡,我總會看到有人提起《論語》,這不由得使我想起這本熟悉的書。

記得讀四年級時,在爸爸媽媽的輔導下,我就背熟了《論語》。由於是第一次背一本書,花的時間比較長,很多字我是第一次才開始“碰面”,所以我當時只是用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來對待它。

近兩年來,我多次反覆看《論語》,慢慢體會了其中的道理。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三千弟子共誦《論語》的盛大場面,給我一種“春雷”猛炸驚醒之感覺。它使我頓悟,它使我興奮,它使我驕傲。至今它仍在我耳邊迴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那真是一部千古絕唱。它不但唱響了我國古代文明,而且唱響了世界古代文明。它向所有華夏兒女乃至全世界人民宣示:這是一部中國蒙學的經典之作。

古人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在人類過去的漫長歲月中,世界上人們讀得最多的書恐怕就是《論語》了。尤其是那些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的讀書人,都曾將此書奉為經典。就連外國人也曾讚揚孔子和《論語》。如,在1988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感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現代日本企業家的精神導師澀澤榮一也曾說過:“要把現代企業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上。”可見,《論語》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在生活中,《論語》這本書無時無刻地提醒我。例如,我在和別人交朋友時,它就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它提醒我要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或者與見聞學識廣博的人交朋友,不要和虛偽、阿諛奉承、喜歡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還有,我學習中不深入思考的時候,它會告誡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這本書如同我生活的老師,時刻提醒和糾正我的錯誤行為,它就像我的人生座標,時刻指引我前進。

朋友們,《論語》是祖先留給我們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珍惜它。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親密夥伴,我們要學習它,運用它。

讓《論語》這部千古絕唱繼續在中華大地上唱響吧!

《論語》伴我一生 篇8

國一作文 ,695字

在中華民族歷史中,一部部經典著作流傳至今,它們教會我們做人,給予我們啟迪。它們如一盞明燈,在人生迷途中指引我們前進,而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非《論語》莫屬了。

《論語》中有一言:“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啊!對於朋友怎麼可以沒有誠信呢?俗話說得好,“民無信不立”。如果沒有誠信,商鞅又如何南門立木取信?從而使秦國富強?若不是因為誠信,周幽王又為何會失去諸侯信任,從而被滅國,形成諸侯紛爭的局面呢?因此,曾子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從而使自己在小事立基礎,大事上以信立信,以人為本。子曰:“言必行,行必果”。對於自己的承諾,如果不能做到的話,卻不要輕易許諾,否則,別人就會覺得你不是一個誠實守信有道德修養的人。

記得小時候,我騙爸爸說學校要交錢,於是爸爸給我了一百元,而我卻拿了去買玩具。拿著這一百元,我很是不安,像是失了魂魄似的,我向爸爸說了實話,爸爸雖然狠狠地教育了我,但我依然覺得值,至少我內心平靜了,也是那次,我知道了說謊是多麼不該。

然而,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誠信也尤為重要。我們是否會對家長說謊,對同學的許諾不遵守?或是敷衍老師作業的事?誠信作為五千年來衍生的美德,就如此,論語中誠信的經典被一代代相傳,被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觀點。

誠信重要,友善不也重要嗎?

論語中,最能體現友善的莫過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了。寬巨集大量,寬厚待人,友善對人。現今社會,這八個字給予我的啟迪極大,對同學友善,只會讓友誼更加深厚,對老師友善,只會讓師生之情更加濃厚。友善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仁”吧。

一部部經典仍然歷歷在目,《論語》中的哲理,一定會伴隨我一生。

《論語》伴我行 篇9

國一作文 ,440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巨集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這就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社會上也是這樣,不要以為自己官大就可以欺壓別人,要時刻牢記人人平等。

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裡的禮,不是外在的禮貌、禮儀,而是“整個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我們中華民族號稱“禮儀之邦”,是一個非常重視“禮”的民族,並把“禮”認為是維護社會穩定、和諧重要工具。只有做到禮,才能創造和諧的社會;而只有和諧才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美。

讓我們與經典同行,感受那無窮無盡的知識;讓我們與經典同行,感受那浩瀚無邊的哲理;讓我們與經典同行,共同感受那經典的魅力!

論語人生的方向 篇10

國一作文 ,684字

由於現代經濟的發展,很多人都忽視了經典,還記得,我最初學習《論語》,是在小學的時候。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世界上的真理,往往看起來都是最普通的,就好像太陽每天東昇西落,農民每年都是春播秋收一樣。《論語》所要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在現在經濟高度發展的社會生活中,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自由快樂的生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這句格言,路人皆知,家喻戶曉。這句話告訴我們:不僅要從課常上學習知識,還要學會從周圍的人的身上,從書報上,從別人的談話中學到不同的知識。人生百態,構成了世界的千姿百態。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能者為師”、“取長補短”的話十分有道理,也是現代社會的一大生存技巧。在現代競爭社會的人際關係中,得此道者有利於成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論語》開篇的首句,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人習而誦之。它告訴我們學過了要經常複習。讀書,是文明生活中人所向往的樂事,讀書還能品嚐靜謐的快樂,從中發現並找回自我的價值。季羨林先生推崇張元濟先生的一句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古往今來那麼多人酷愛讀書,書的魅力始終不衰。

“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需要多讀書,因為書籍不但可以給人以慰藉與快樂的享受,而且還可以讓我們在平凡的人生中享受到理想化生活的感覺。”

《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得心靈上的快樂,適應日常的秩序,找到自己人生的座標。

論語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811字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著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為百善孝為先,把孝道作為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對現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為孝只要做到能養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餵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恆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還有精神、心理的關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為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為自己擔憂,其餘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個人通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餘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該以道義為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論語伴我成長 篇12

國小六年級作文 ,752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出自於中華文化之瑰寶—《論語》一書,《論語》記載著古代著名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一路伴隨著我,使我終身受益。

捧起手中那本厚厚的《論語》,翻開它,使我不禁眼前一亮:“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使我明白了要常溫習知識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讓我懂得要實事求是,“攻乎異端,斯害也己。”告訴我要明辨是非,“入則孝,出則悌”讓我知道要尊敬長輩,“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告誡我要誠實守信……

在生活中,父母面前,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已經成為了我的習慣,孝敬長輩,主動問好是我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我想,我做到了“入則孝,出則悌。”在這之前,我就是家中的一位高高在上的小公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依賴他人,根本不懂得孝敬長輩,是《論語》讓我意識到自己的失禮,使我下定決心摘下“公主”的金冠;在一天快要結束的時候,我會面對《論語》這本書仔細回想當天發生的事情,反思自己的過錯並積極改正,我想,我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之前,面對自己的錯誤,我每次都選擇了迴避,對此視而不見,也不肯接受別人的指點,依舊我行我素,慢慢墜入深淵,是《論語》將我從“無底深淵”拉了出來,讓我變得謙虛謹慎。朋友之間,我能夠真心對待,誠實守信,我想,我做到了“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我之前有個壞習慣,就是答應別人的事情不一會兒就會忘記,於是我的朋友越來越少,是《論語》讓我重拾破碎的友誼……它就像我的老師,不斷地吸引著我,改變著我,鼓勵著我,使我逐漸變得完美。

《論語》不愧是中華之瑰寶!這本書經久不衰,陪伴著我一路成長,它,豐富了我的知識,它,能為我的心靈除塵,它,是我最好的夥伴,伴隨我在成長之路上越走越遠!

論語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902字

日月如梭,時間流逝飛快。天地變了,人也在變,真正亙古不變的是書籍,是深刻的道理,是那些能夠真正滋養心靈的東西。以我的看法,具有悠久歷史的《論語》中所包涵的精髓才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可它卻能將人的品性改變。這,才是真正無價的財富。

這本書裡的每一句話都是文言文,記錄的是我國儒派創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每篇文章雖內容短小,卻很精妙,能夠運用極少的文言文表達出精準、明確的內容和顯然易見的道理。

當我一頁一頁地翻閱《論語》,看著這深奧而耐人尋味的字句,細細地品讀著這一個一個字間的韻味時。猛然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句出現在我的眼簾。我不禁回想起平日裡,我雖然是愛看書,但是每次閱讀時都不會認真、仔細地體會到書籍真正的精髓。所以,凡是被我購買回來的書籍,我一般都會囫圇吞棗地看完。每一本書上都是乾乾淨淨的,一點批註也不做。每當別人談論起我所讀過的書籍時,我卻根本插不上話。但是有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啟示後,我才真正理解了閱讀的意義。閱讀,本意並不是只一味地去閱讀各種書籍,囫圇吞棗地汲取知識,而是在閱讀中多去感受這篇文章,寫出自己對文章的真實感受,感悟和思考。如果只閱讀不思考,無疑是相當於沒有讀,也不會有任何收穫;而只思考不閱讀,更是相當於思想被束縛,不閱讀,哪裡有思考的空間?所以,只有在兩者能互相結合的前提下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論語》中還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想起自己以往做任何事都不懂得堅持,還沒進行到一半就放棄了的情形,不禁很是羞愧。是啊,做任何事都要堅持到底才能成功。就像一座高聳入雲的山,是靠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才形成的;就像波濤洶湧的波濤,又何嘗不是靠積累每一股細流才匯成的。這不正是用事實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和經驗,最後擁有了實力,那麼成功不就自然而來了嗎?

閱讀是快樂的,希望你也可以抽出時間讀一讀《論語》這本富有內涵的名著,感受它獨一無二的精髓,多多反省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盡善盡美。

《論語》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670字

《論語》作為孔子思想的精華,中華文庫璀璨的書籍,給人們帶來了許許多多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閱讀《論語》不僅使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可貴,而且領悟到了了孔子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延續。

《論語》中記載的瞬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則是這樣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樣的樂趣是最純真的,最自然的。相比於我們現實生活,那些玩遊戲後的熱愛,卻是非常的不自然的,不純真的,他們帶給人只是一種暫時精神上的快樂,而這種全身心的根源,卻是最本真的樂趣所在!

而且還有一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使我們不僅體會到這他的堅強樂觀,而且體會到對生活的熱愛、渴望和激情,從而使得他最後的成為孔子最得意的門徒之一,這樣的高尚品質又怎能不令我們學習呢?想想我們現在在衣食豐厚的社會裡,卻經常抱怨著各種各樣的不滿足,比比閆慧,這樣的樂觀,這樣的曠達大度,這樣的能把自己的胸襟籠罩世間的萬物,這種精神我們又怎能不學習呢?

閱讀《論語》,還是我還發現了許許多多在自己的不足。因為《論語》中孔老夫子對許多的生活中許多的“惡”,以及許多社會的不美好的一面都作了抨擊。比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所以,我以後也一定要最好遵守這些品質,成為一個高尚的有道德的良好的公民。收斂自己的不正當的行為,端正自己的思想,像孔夫子精神光芒發揚到我的生活中和學習中去。

這次閱讀《論語》的體驗,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種精神震撼,而且是道德品質的提高,以及是各種各樣美好品質在我思想上的延續。

論語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881字

談學習態度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結晶,是一份讓人受益匪淺的文化寶藏。讀過之後,我對學習態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有人說“態度決定性格”,我覺得“態度決定學習的一切”。因此,我認為,學習要有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我們在學習上要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要正視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習中除了正視自己的無知,秉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學習外,還應將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也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的快樂在於練習,因此除了重視“學”,我們更要追求“習”。“習”就是在“學”的基礎上加以應用,也就是實踐。孔子帶領著弟子周遊列國時一邊學習一邊應用知識,他們將知識應用起來應該是有個人學習的目的。作為學生,我不僅要努力學習,更要去享受學到知識的滿足感和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前幾天,天空中出現美麗的魚鱗雲,我從學到的地理知識懂得,“魚鱗雲”是秋冬季強冷空氣來時的一種天氣現象,說明天氣將轉晴,並且在未來兩三天都是好天氣。果然接下來一連幾天都是晴天。這使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

在學習中我還保持“謙虛”的態度。“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所體現的不僅是個人修養,還是在學習上的一個態度和一種風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欣賞並學習別人好的方面是謙虛的基本。“虛心使人進步”這不僅在個人體現,一個國家在國際上也應有這種態度。孔子的理論雖在古代產生,可在現在仍有不少可取之處。雖然“半部《論語》治天下”略有誇張,但這並不妨礙《論語》對我們的影響。

學習是我們學生的首要任務,端正學習態度有利於我們的學習,我們只有做到正視自己的無知,才會踏踏實實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知識後我們還要將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感受學習知識的成就感,在繼續學習中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做到學無止境。

我與論語 篇16

國二作文 ,662字

孔子,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偉大的文化大師。我對孔子的文學素養、政治覺悟和道德思想一直是懷著景仰和崇敬的態度。記得在三四歲的時候,我和表哥被送到經典誦讀班,跟著老師誦讀《論語》。在那個時候,我並不懂其中的意思,但是卻讓我認識了這位儒家文化的創始人。

《論語》共分二十章,我較為關注的是《為政篇第二》這一章。《為政篇第二》主要記載了孔子對學習、孝道和為政三個方面內容的言論。

學習方面,最著名的是孔子對自己學術人生規律的總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還有對學習方法和規律的總結:“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些話,對於初中生今天的學習依然有著指導意義。

在孝道方面的要求主要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每一個人問孔子孝,他都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內容各異的回答,這也是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體現。

同時,孔子對從政也有自己的理解: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可以說,孔子對“為學、做人、從政”的理解認識,有著一套完整的思想方法,告訴了人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認真學習理解掌握其中的思想精華,對當代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非常有益處。通過誦讀《論語》,使我跟孔子這位文化大師進行靈魂和心靈之間的溝通,受益良多。

論語伴我成長 篇17

國一作文 ,685字

國學經典像一杯清香怡人的茶,需要我們細細品嚐,方可品出其中的韻味。

《論語》是我國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著,共十二篇,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弟子的言行。闡述了謙虛好學、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博學多疑、珍惜時光的學習態度和方法。

孔子在書中,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認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並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論語》一直給我啟迪。有一段時間,我在學習上遇到了瓶頸,我總是認真學習,成績卻老是不進則退,忽然有一天,《論語》幫我打開了這扇疑惑之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啊!我每次雖然在認真學習,卻對學習的興趣並不高,如果,我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學習當中,難道我的成績還會像以前一樣不會進步嗎?

此後,每當我考試後,覺得自滿時,就想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當我通過複習,得到新的知識,“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每當我學習不想思考時,腦海裡的警告會自動跳出來,提醒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讓我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法,只有兩樣具備,才能取得好成績。每當我在反省自己時,都會想自己和曾子是否一樣做到:“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孔子在去世前,用幾句簡短的話,概括了自己一生的經歷,子曰:“吾十有五,而志與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人生的自我報告,也是我們為其奮鬥一生的目標。

每當我手中捧著《論語》時,我都彷彿品的了一杯香茗,在寧靜中感受它徐徐升起的芳香。

論語伴我成長 篇18

國一作文 ,785字

在我還是一個牙牙學語的娃娃的時候,爺爺就拿著一本《論語》教我讀。每每開啟這本書,我竟然能異常的安靜,懵懂的眼神似乎透著些許的光芒。

長大後,我更渴望能夠知道書的淵源,於是找遍各種資料,查遍“度娘谷哥”,瞭解到《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論語》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創“語錄體”,是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論語》中有幾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學習中更是讓我養成了一些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告訴我,在學習的過程中,只記住內容,不思考問題是不行的,是不會有收穫的;然而只一味的空想而不去讀書學習,不去實踐,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問題。在今後的學習中,我要學習和思考充分的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將學習的效率提高,才能快樂的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是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沒有一個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都會有不懂得地方,所以我們要更努力的學習,把學到的知識儘可能運用到生活中來,用書中的道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我們見到知識淵博的人,要向他們學習,看齊,見到不夠優秀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類似的錯誤。我看到別人的缺點,對他嗤之以鼻,可你有沒有想到,你身上可能有些跟他很相像的錯誤和缺點,所以我們在看別人錯誤的同事,也要反省自己。

《論語》中的金句還有好多,從古至今沿用都是極好的,這些“至理名言”將會伴隨我一生。

背《論語》軼事 篇19

國小六年級作文 ,477字

《論語》是世代閱讀的經典,在任何一個時代,人們都可以從《論語》中汲取深深不息的內涵與中華傳統文化無盡的生命能量。而我是從四年級的時候開始接觸《論語》的。

老師說把《論語》全部背完,我答應了—我真後悔答應的那麼快,而花盡了我至少一年的時間,怎麼也背不下來。

因為有些句子實在太不常用了,甚至我見都沒有見過。有一次老師在QQ上問我。背到哪裡啦?我告訴他公治長啊!老師問我,估計老師這個時候在屏幕後面一定瞪大了眼睛,然而又捂著嘴在那偷笑著吧。老師說:您被到哪兒啦?我說公治長啊!

老師說:你倒是說看清楚啦,那叫公冶長不是公治長。我在電腦的這頭,在螢幕的這一頭,我臉都紅透了,天吶,我原來,一直把名字看錯了!我是這樣背的書嗎?簡直太失敗了。我當時非常地自責,而且近乎是很難過了。因為我覺得我有一點辜負老師對我的殷切期望。

老師說背書要沉下心來,背書一定不能浮在半空中,像雲一樣。

我一直記得背書要沉下心來。現在我就能把《論語》給背下來了,現在,我要開始背大學背中庸背孟子啦。老師雖然早就沒有教我了,然而,我明白背書要沉下心來不能浮在半空中卻始終如一。

走進《論語》 篇20

國三作文 ,877字

“三人行,必有我師”。出自孔子的《論語》。這句話,在我讀書至高中時,在教材上,已出現過三次。

第一次,是在小學。當時只是小和尚唸經,嘴裡念著,腦子卻不曾想著,只是單純的知道,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有一個是我的老師。這句話,也只是一句話,是被長輩誇獎讀書認真的“工具”。

第二次,是在初中。對於“師”這個字,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指在某方面比我更加精通的人,但還是那樣漫無目的地在讀,在背,在用,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意思,憑感覺的,將這句話寫在那些作文裡。

第三次,便是出現在高中的人文課上了,現在,對於這句話,這七個字,我已經明白其中所講的道理,明白其所指的重要性,其實我認為,何必三人,就是兩人,另一人也會是我的老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之處和不足之處,“學習”這個詞,不是單單地被限制在“讀書”這個字眼裡,其深刻含義,是將別人的長處,“挪”到自己身上來,是汲取,亦是付出,你需要付出自己的汗水和耐心,才能從他人身上汲取優點,我之所以用“挪”而並非“拿”、“移”等字,是因為這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亦長亦短,因人而異,各不相同。再細讀這句話,“三人行”,只有在前行、前進的時候,才會明白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在哪裡,並非其他時候可以發現的,所以“行”這個字,是條件,“師”這個字,是發現。

此外,“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是教誨,也是訓誡,很多人自以為是,或是不屑於他人的觀點,這都是不對的,只要是與自己同行(xing)的人,就必有比自己更加好的地方,每個人都應該深記,自己並非完美,缺點總比優點多,但是學習的辦法總比困難多,所以,補短取長,只要願意,都是很容易的,除了願意,更不可或缺的,是毅力和恆心,這些已經被人們嚼爛的詞語,其實也是讓人很難堅持並做到的。

很多人只聽聞《論語》,並無讀過,更不會反覆研讀。現代作家和國外作家的書充斥著這個市場,中華經典,逐漸地淡出了讀者的興趣。新書推薦榜不停地更新著,但是中華經典文學的榜上,《論語》,永遠是那位矗立在那兒的不朽老者,代表著中華文化最耀眼的那束光芒,願你,也能不忘璀璨文化,走進中華經典,走進、《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