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相關作文20篇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民族文化 篇1

國小五年級作文 ,800字

家是大樹,孩子是小樹苗,家風就如同水一般重要,浸潤著我們,讓我們健康快樂的茁壯成長。

我相信,每個家庭都有自己家的家訓、家規、家風,每一個家庭的家訓、家規、家風都對每一個人有著重要的影響。

去年暑假我去了秭歸奶奶家。一路上看見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從矮小的土牆屋變成了三屋小洋房,從鋪滿石頭的山路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夏天的奶奶家可真熱呀,就像在溫棚下似的,在地裡幹活的農民也都累地汗流夾背。

我馬上跑到屋裡把電風扇開到了最大,飛速旋轉的扇葉發出一陣陣清涼的風使我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坐在沙發上的我心情急躁不安,十分無聊,就在這時姐姐跑過來對我說:“思思,我們到河邊去玩吧!”我不假思索地答應了。在那兒,綠樹成蔭,百花爭豔,河中的小魚、小蝦、小螃蟹在水裡快樂的嬉戲……沉浸在想象中的我蹦蹦跳跳地跟著姐姐出了門,卻忘了關電風扇。等我和姐姐回來時已是夕陽西下,奶奶把我們叫到了她的身旁。奶奶平日慈祥的笑容消失了,表情變得嚴肅起來大聲囔著:“你們為什麼出門不關電扇?你們知不知道你們浪費了多少電?你們知不知道你們浪費了多少錢?你們知不知道浪費就是犯罪?你們知不知道……”我心中十分委屈我只是出門忘關電扇而已奶奶卻這麼凶我!我委屈地撲進了媽媽的懷抱,本想著媽媽會幫我說話誰知媽媽卻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知道嗎?電是生命的能源,工業的血液,城市的命脈。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愛惜電,電能是由一次能源發明出來的,發出一點電能需耗費成千上萬個能源,所以電來之不易,我們不僅要知道電的來之不易還要珍惜電以及我們所徉到的一切東西哦,要記住我們家的家風家訓是:節約是美德,浪費是犯罪!奶奶是在教育你要節約要做到遵守家風家訓!”

是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節約是美德,浪費是犯罪,這是我家的家風家訓!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我們樹立端正的家風,傳承優秀的家訓,弘揚民族文化,做優秀、健康、快樂的中國好少年!

體驗民族文化 篇2

國一作文 ,614字

人生,每時每刻都在體驗,但是是不是文化體驗,這需要有一雙文化的眼光。民族文化,是隱藏在中國古老的歷史中。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自然也有許多,但是否人人都能正確體驗文化,這不可得知。

暑假,我有幸來到蒙古族,而蒙古族的摔跤比賽,也讓我驚歎不已。比賽開始了,兩位長著膀子的重量級選手上場了,說這時遲那時快,這時,一位選手企圖將對手絆倒,但對手太重了,根本絆不倒,所以失敗了。過了一會兒,另一位選手也企圖將對手推倒,但對手底盤很穩,所以沒有推倒。20分鐘後,這場比賽以平局收場,不過,比賽中兩位選手的勇士精神,還是讓我驚歎不已。不一會兒,我也與一位同位的小女孩比賽。在比賽中,我發現蒙古族的小姑娘雖然看著個子小,但力量可真大。開賽10分鐘後,我便被蒙古族姑娘給絆倒在地,躺在地上望著天空的我想:中華民族文化真深遠!

還有一次,我有幸來到了藏族,見到了當地非常有名的酥油茶。

酥油茶,以酥油與奶茶混合製成的茶,在藏族人生活的地區,這種溫暖驅寒的茶極其重要。而在這次旅行中,我幸運的品嚐到了這樣的酥油茶,酥油茶入口清滑和溫暖。在這個寒冷的世界,酥油茶使我感覺到家的溫暖。

最後一次的民族體驗,我來到了蒙古族,體驗了他們的騎馬文化。在廣闊的大草原中,蒙古族人盡情地騎馬。而我也由族人騎著馬,帶著我走在廣闊的大草原中,我心想:遠離城市的喧鬧,這兒的民族文化很美麗!

體驗文化,是個不簡單的事,需以平靜的心態,眼光去體驗,成長,就是一場體驗。

民族文化 篇3

高三作文 ,1562字

當韓國政府搶先為“端午節”申報了一項世界文化遺產的訊息傳出時,國人大為震驚。難道我們上千年的古書記載,民間傳說都是子虛烏有的嗎?悲哀的是,幾乎所有國民都以一種“韓國人,奪我中華文化瑰寶,卑鄙無恥”的激憤態度表示憤慨,卻只有屈指可數的人來追思根源。於是,在中國人對韓的一片謾罵,嗤之以鼻中,“漢字”被韓國申遺了,“中醫”被申遺了,“風水”被申遺了……好在長城、故宮是不動產,不然恐怕也早被申遺了。韓國人何以輕易奪取我民族文化,有人說是空穴來風,那也得先有“穴”啊,這個“穴”,就是中國人對民族文化的不重視,不發展。給民族文化套上了枷鎖,鎖上了桎梏。

我們的傳統民風民俗被套上了桎梏。自鴉片戰爭開啟中國大門後,國人開始看到異族文化的曙光,尤其是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的呼聲,胡適之的“全盤西化”主張更為荒謬,恐怕老祖宗聽了也會跳起來戳著柺杖,大罵“不孝子孫”了。“老規矩”是傳統民俗民風中的重要元素,“笑不露齒”,“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等規矩已被“讓人拘束,不個性”這樣高大上的理由掩飾得只剩一點點蒼白的光。這些規矩難道是憑空而來,胡亂編湊的嗎?絕非如此,這是老祖宗立下的傳統,是在生活中得出的教訓與總結,是我們中華兒女不可缺失的行為準則。將這些傳統文化搬出來晒晒絕不是封建思想在作祟,也絕非企圖復古,而是對民風民俗,對民族文化的解鎖和鬆綁。

在我們的國土上,到處充斥著外來文化,以至於封塵了本民族文化。小孩子才咿呀學語,已被父母送去學英語了;聖誕節,情人節每每張燈結綵,大肆慶祝,端午節卻鮮見賽龍舟,重陽佳節登高插茱萸更是無處可尋;青少年們熱捧《星你》,《太陽的後裔》,迷戀韓國長腿歐巴,大讚韓國文化……沉澱了數千年的民族文化,卻只需用幾十年來抹殺中國人民的血液似乎充斥了太多的雜質,不復澄澈,不復純粹。

文學上的桎梏更為沉重,我們的文化瑰寶??詩詞,將所有愛恨,悲喜濃縮為寥寥數語。卻能對映作者的情感,歷史的程序。我們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可只能卻步我們的現代生活。《三字經》、《春秋》被購回,包裝精美,卻只是擺上書架,冠冕堂皇;“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古語無所實踐,說出“身無彩蝶雙飛翼”,能夠對出“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少之又少;諺語,詩句一問三不知卻能侃侃而談rap、搖滾……一個民族倘若推崇異族文化,而給本民族文化以桎梏,就是遺失了文化自信,從而導致整個民族自信的缺失。

誰給民族文化以桎梏?是我們國人,是我們的“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是我們對民族文化的“集體健忘”!

若不開啟桎梏,國人再無勇氣喊出“我是炎黃子孫!”的豪邁宣言。

若不開啟桎梏,我們的子孫將會寫出《韓國的端午節》這樣荒誕無稽,讓人心酸的文章。

若不開啟桎梏,我們免不了“文化自卑”、民族自卑……

給民族文化鬆鬆綁,讓“西化”、“歐化”降降溫,破開民族文化的桎梏,文化終會還原純淨本色。

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 篇4

高二作文 ,1448字

有些人說:“這是民族文化最壞的時代。”

不可否認,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們接受資訊的渠道愈發廣泛,因而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外來文化。自然有人喜歡,於是推崇,興起一陣又一陣“外來熱”,卻涼透了那些鍾情於本土文化的心,於是他們便本能性地進行抵抗,認定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弊大於利。

可事實真如他們所想的這般消極嗎?我想,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人,不應抱有這般悲觀牴觸的想法。我認為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應是利大於弊的。

首先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究竟什麼才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本身就十分多元化的國家來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嗎?非也。將其絲毫不損、一成不變地、像封存藝術品般冰封永存是對民族文化有利的嗎?亦非也。民族文化不是亙古不變的雕塑畫作,它可以是混亂割據時期的百家爭鳴,也可以是安穩祥和時期的“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它可以是國家在危急存亡關頭時悲慨的“我以我血薦軒轅”,也可以是民族興盛之時簡潔明瞭的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份民族文化是隨著時代的更迭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是擁有生命的靈魂,因此將它放置屬於它的天地中,通過積極正確的引導,讓它蓬勃發展才是對它最有利的。

當明確了這一想法後,我們看看外來文化是否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再清澈的潭水,如果沒有任何波瀾,不流動,很快會變得汙濁不堪。而對於民族文化這潭水,外來文化就是使它流動起來的一大動力源。外來文化的出現,一定會刺激本土民族文化,不論是以怎樣的形式。晚清時期為抵抗列強的全方位入侵,國內各行各業也努力發展與提升自我: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而後為突破美蘇在重工業方面的壟斷趨勢,更多的中華兒女義無反顧投身於強自我反壟斷的鬥爭中。巴爾扎克說:“苦難對於強者只是一塊墊腳石。”儘管有些時候,我們所經歷的苦難或者刺激會使我們流血、受傷,但我們不能否認,往往是這些殘酷的刺激,一次又一次使我們的民族文化得以涅??重生。

一定有人會想:隨著國家的發展,民族文化也會發展的。為什麼不抵制外來文化,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在純淨的環境中自然發展,何必要承擔這份還可能遭到損害的風險?

自麥哲倫先生成功完成環球航行後,世界已然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注定自此,“兩耳不聞窗外事”閉門造車以圖屹立於世界巔峰的觀念落伍了。各國文化隨著政治、經濟各種形式的溝通交流產生了緊密的聯絡,甚至或多或少有融合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欲“獨善其身”,往往需要“自斷雙臂”式的斬草除根,而以這樣的快刀斬去所謂的“亂麻”的結果,卻往往是“獨其身”了卻“不得善”。

我想,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應該懷有敢於挑戰,不懼失敗的勇氣,周國平先生有一句話:“人應該至少擁有兩樣東西,接受不完美的坦然,和重頭再來的勇氣。”我想,在面對這件事上也該如此,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我們也許會迷路,會摔跤,但絕不應該懼怕這些而駐足不前。

因此,不要再讓外來文化作為盲目跟風的擋箭牌,讓其背上那莫須有的罪名。相信吧,只要我們持以正確客觀的態度面對外來文化,這一定是民族文化最好的時代。

感受春節民俗文化 篇5

國二作文 ,611字

春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人們新的一年的生活的開始。在這期間裡,全家老少都一起“迎新春,除舊歲”,我們家也不例外。

除夕那天,是我最開心的一天。我早早地把寫好的春聯準備好,就等著爺爺的膠水了。對於貼春聯,我可是個行家,家裡春聯每年都是我貼的。而且不只是春聯,還有那個大大的“福”

字。這“福”字必須要倒貼,寓意是“福”到了的意思,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能福氣滿滿。

接下來的一下午,可都是大人們的活兒啦,那就是包餃子。這個活兒看起來容易,學起來可就難多了。這不,這次我也想試試。

首先,把餡鋪在麵皮兒上,再把麵皮兒捏起來,這樣一個餃子就完成了。我照著“口訣”捏了幾個餃子,造型上都挺美觀的,可實際上卻不怎麼樣。可能是沒捏緊的緣故吧,我包的那幾個餃子一到鍋裡就全露餡了,無奈的我啊,只能吃著麵皮喝湯了。

其實除夕的高潮啊是在晚上。我們早早地吃完餃子便下樓放鞭炮了。膽大點兒的毛頭小子就放“炮仗”,女孩子則放煙花之類的。當鞭炮聲響起來時,才發覺有了濃濃的年味,這才是春節的開始。

除夕後一天就是大年初一,是晚輩給老輩拜年的時候,這一天必須說吉祥的話,寓示著這一年吉祥如意。雖然年輕人不計較什麼,但是還是要給爺爺奶奶拜年。穿上新衣服,腦袋裡蒐羅著各種吉祥話,可無非就是那套“萬事如意,身體健康”、“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的,只是老人們聽著高興,做晚輩的也跟著高興。就這一句話,結束了大年初一,跑斷了腳後跟,也磨破了嘴皮子。

正在消逝的漢族文化 篇6

國小六年級作文 ,1231字

眾所周知,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是漢族的生活區域。大家也知道,每個民族都有有自己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為什麼很多少數民族的文化得以流傳,而現在漢族的傳統文化卻正在逐漸消逝呢?

這個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下面我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聞和思考。

首先讓我們來對比兩幅圖畫,這是前些天我親眼目睹的圖畫。第一幅畫中,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處屋舍、小橋、流水、老樹、扁舟,柳樹的枝頭剛剛泛出嫩綠,畫上一群身著漢服的人神態各異,有的人正悠然的在地裡勞作,有的人正聚在一起對弈,有的人正在寫字畫畫,有的人邊走邊欣賞著身邊的風景,有人的三五成群的喝茶吟詩,有的人在互相行禮;而第二幅畫中,高樓大廈矗立在現代都市的每個地方,街上的人們行色匆匆,城市被緊張與匆忙籠罩著。

我們現在人們的處境就如第二幅圖畫,悠然自得的神態去哪兒了?飄香的茶哪兒去了?我們的漢服哪兒去了?不得不說,漢族的文化正從我們的視野與現實生活中漸漸淡去,彷彿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將它硬生生拽下來。但是,那股力量是什麼呢?是西方文化的侵入?還是人們對自身傳統文化漠視?

我想問的是:如果身為一個漢族人,我們連自己的傳統文化都不甚瞭解,就算了解了,也羞於去實踐、傳播,而是崇洋媚外,去追求西方潮流氣派的洋文化,那麼我的傳統文化考誰來傳播呢?這種現狀不值得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注意嗎?

身為漢族人的我們,是有責任重新振興漢族文化的,但是現代人太習慣西方的生活方式、快節奏的工作和學習,忙的忘記了漢族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我想,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它原有的歷史文化,就像一頂皇冠,失去了炫彩奪目的珠寶一樣,就不可能再閃光。

舉一個例子,就如我們漢族最基本的禮儀文化現在也得不到很好的傳承。就像尊祖敬老是我們漢族人最基本的禮儀,可是我們在家裡卻像個小皇帝一樣,讓家裡的長輩們伺服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我們漢族古俗,有尊師之禮、成人之禮、婚嫁之禮、揖讓之禮、迎客之禮、但現在這些禮儀都簡化甚至消逝了。而另一個漢族人的代表,漢族的特有服飾文化—漢服,在都市裡已經很難找到了,大家都穿著西裝和休閒的衣服穿梭於都市裡,偶爾在街頭零星的看到一個穿漢族衣服的女子和男子,大家都會用異樣的眼光盯著他,要不就會覺得那人在拍戲或用英語問你是來自己日本還是韓國,這真是我們漢族人的悲哀啊。

再看看鄰國的日本和韓國,他們穿著和服和韓服走在街頭巷尾,或正式的場合下,沒有誰投以異樣的目光。要知道,他們現在穿的服裝正是我們漢族人在盛唐和明朝的衣服。我們的國家有56個民族,當55個民族穿上節日盛裝的時候,我們漢民族穿上的卻是西方人的衣服,穿的是西裝,請問,代表我們漢民族的衣服哪裡去?是不是已經消逝了呢?

面對正在消逝的漢族傳統文化,我在這裡這並不是想批評誰,我只想說,請保持我們漢族人良好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剔其糟粕,不要讓我們漢族先輩智慧的結晶在現代繁華的都市中逐漸沉沒和消逝。我們要一起努力,將漢民族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在21世紀裡綻放奪目的光芒。

民俗文化 篇7

國小六年級作文 ,657字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個個民族都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不僅僅是民族,就連每個地區的習俗都是與眾不同的,傣族熱鬧非凡的潑水節,東北的民間藝術-大秧歌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風俗。每個風俗都代表著每個地區的民俗特色,所以我們也應該尊重這些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

在我美麗的家鄉,也流傳著這樣的一個習俗:每當辦喜事時,都要放最響亮的鞭炮。喜家會誠心誠意地給村民們遞上請帖,收到請帖的村民便會準備好彩禮上門祝福。喜家還會請來許多親朋好友共同來喝喜酒。大夥兒歡聚一堂,人們坐在結實的長板凳上,聽著屋子裡延續不斷的笑聲,心裡也跟著樂開了花。人們面前放著一袋喜糖和一杯熱乎的香茶。據說,這是喜家為了感謝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特意精心準備的,希望來喝喜酒的人家也沾沾喜氣。到了最重要的環節:放鞭炮!喜家的男人提著一大摞鞭炮大步走向前,到了大門中間後,從褲袋裡掏出一把打火機,將鞭炮小心翼翼地輕放在平坦的地面上。隨後,男人輕鬆地按動著手中的打火機,火苗便快速地豎立在火機上,隨著微風輕輕搖曳著,好像隨時有可能熄滅。男人將躍躍欲墜的火苗逐漸對準大紅色的鞭炮。頓時!“噼哩啪啦”的炮聲響徹雲霄,驚動了在大樹上棲息著小鳥,它驚恐地飛走了。正在嬉戲的孩童們紛紛被可怖的炮聲嚇得魂飛魄散,個個像老鼠見了貓似的拼命衝進裡屋。炮聲的威力太大,地面上有時會輕輕震動,令人毛骨悚然。但是炮聲越大,代表以後的日子會更加紅火幸福,所以這也是一個好兆頭。

各個地區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希望大家能多多體驗一下這些頗有趣味的民族呢!

民俗文化節 篇8

國小五年級作文 ,715字

12月4日,學校隆重地舉行以“弘揚民俗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為主題的民俗文化節。當天,活動豐富多彩,有挑扁擔的趣味運動會;有寫對聯活動;有民俗特色小吃;有曲藝匯演……

首先,開幕式時,老師讓我們看了婺劇。那些婺劇的叔叔阿姨們,各個各顯神通,有扮演孫悟空的,有扮演變臉大師的,有扮演娘子的,有表演噴火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讓同學們看得讚不絕口。

開幕式後,我們班參加了挑扁擔比賽。我是十個男生中的一個。在比賽中,歡呼聲、加油聲響徹雲霄,最終,我們拿了小組第二名的好成績。

懷著迷惑和好奇,我依次體會了寫春聯、做燈籠、寫書籤等活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麻餈了。阿姨說:“做麻餈要用糯米,這樣吃起來才有嚼勁。”只見她把和好的麵糰放入蒸籠蒸熟,再把麵糰放在石臼上,把木槌高高舉起,將木槌重複用力地打在麵糰上,打一次揉一次,“砰,砰,砰”堅定有力的打米聲傳入了耳略,不一會兒,麵糰揉成了軟軟的狀態,再放入米篩,把麵糰在米篩上平整鋪起,接著用紅糖和芝麻灑在柔軟的麵糰上,反覆和麵,直到均勻了再停下,這樣,香噴噴的麻餈就做好了!剛出爐的麻餈,色、香、味俱全,金黃金黃的顏色,像一塊塊金條;香噴噴的氣味,簡直可以讓人陶醉;入口即化的味道,三者融為一體,簡直只有一個字來形容它——“絕”!那味道令人流連忘返,每次想到都會流口水。

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那麼快,一天的時間過去了,但這次民俗文化節始終讓我回味無窮。

義烏市福田小學508班 樓子祺

指導老師:龔姝明

苗族文化 篇9

國小六年級作文 ,609字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奇特的民族,但很多人對它都不太瞭解,現在就讓我帶你們走進這個民族吧!

苗族大約有900多萬人口,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河南、廣西等地。他們大都生活在大山裡,生活並不富裕,但在幾千年的演繹中,卻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

苗族人認為萬物有靈,所以他們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種原始的宗教信仰。

苗族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苗語。它又分三大方言,分別是湘西、黔東、川黔滇方言,其中川黔滇方言最為複雜,可以分成19種不同的方言。

苗族人不僅有著聰明才智,而且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其中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喜慶的日子裡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競賽性的蘆笙舞一般在節日或集會上,由少數技巧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個人,動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臥、倒立等高難度動作,很受群眾歡迎。

苗族的飯食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則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裡面包著鮮肉或酸菜,味道非常鮮美。苗族人還愛吃酸辣味的食物,我們典型的食物有血灌腸、辣椒骨、苗鄉龜鳳湯、棉菜粑、蟲茶、搗魚、酸湯魚等。

這就是苗族,聽了我的介紹以後,你熟悉它了吧!

體驗民俗文化感受民俗魅力 篇10

國小四年級作文 ,749字

繼迎新年音樂會後,學校的活動又進入了另一個高潮。那就是在這喜氣洋洋的日子裡,學校一年一度的新年民俗活動開始了。下午,小廣場上已經是人山人海。

看,同學們幸福的笑臉。聽,那歡樂的笑聲。還有那麼多的美食在召喚我們。

活動專案可豐富多彩了。有做豆腐,炸麻花,拉白糖,爆米花……而最讓我難忘的就是手工石磨做豆腐了。

我和同學們來到做豆腐的地方,桌子上擺著古老的手工石磨,它的上盤是圓形的,還有一個酒杯大小的放料口,用來放豆,旁邊還有一個木頭手柄,可以轉動,下盤和上盤間有一個小口,隨著手柄轉起來,白白的豆漿就從這裡流出來了。

看著大人們輕鬆地轉著手柄,豆漿源源不斷地流出來,我也躍躍欲試。抓起手柄便轉起來,誰知那磨盤紋絲不動。我生氣極了。一鼓作氣使出全身吃奶的力氣,終於,白白的帶著豆香的豆漿流了出來,嘩嘩落入桶裡,那聲音彷彿在說:你真棒呀。接著工作人員把桶裡的豆漿倒入大鍋裡煮,邊煮邊加入石膏水,不一會兒,豆漿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樣,變成了細嫩白滑的豆腐腦了,一股豆腐的清香也是撲鼻而來,讓人垂涎三尺。

我正陶醉著,想等做好了就能馬上嘗上一口那嫩嫩的豆腐。場地那邊突然傳過來一場巨響,我急忙跑去看,原來是在做爆米花。只見做爆米花的大叔往一個圓鼓鼓的鐵罐里加入米粒,放在火上旋轉著烤,熱氣夾帶著濃濃的米香味,不一會兒,烤好了。只見大叔熟練地將爆米花機套上袋子,隨著“轟”一聲巨響,好多的爆米花飛了出來,像是下了一場爆米花雨。

整個小操場上瀰漫著食物的芬芳,我和同學們品嚐著各色傳統手工美食,不禁為人們的聰明才智和心靈手巧豎起了大拇指。

一下午的活動結束了,同學們各自散去,可歡喜和激動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體驗民俗活動,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期待來年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