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便是最好相關作文20篇

活著便是最好 篇1

議論文 ,620字

“活著便是最好”這個觀點我既不支援也不反對。可能對於我們現在這個年齡實在是不適合說這種話。我認為,若不是遇到什麼事,受到什麼刺激,也不會說出這種話吧。

一句美國諺語說得好:“人生就是一場為了激情和夢想而展開的表演”。或者才能展現個人的魅力,或者才能讓生命更有意義,而這些事物的前提就是:活著要有目標,要有夢想。

一個人若是沒了目標,沒了夢想,大概會像一個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失去方向感,整天無所事事,到最後整個人都會墮落,從此一蹶不振。

一位著名的美國導演曾經說過:飛翔對於鳥來說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有樂趣,是為了生存而拼搏。是的,我們必須承認,社會上有那麼一種人是為了生存而拼搏,而不是所謂的理想,夢想。或許他們的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活下去。這對於他們來說:活著便是最好。

我曾經聽我們初三的語文老師講過一個故事:那年他教初三,班長有個性格很孤僻的男生,那個男生的媽媽在他很小的時候去世了,從那以後,那個男生的性格越來越孤僻。哪天那個男生離家出走,被老師帶到學校後,問他:“為什麼要離家出走?”他只是淡淡的回答:“不想學了。”之後老師便不再問什麼。老師只是告訴我們那個男生的文筆很好,我也曾看過他的幾篇作文,大多數都是回憶性的,關於媽媽的,對現在生活的描寫只剩下幾句話,文字中透露出幾分憂傷。

他若不經歷這件事,大概也不會如此墮落吧:他若時看見其他孩子向媽媽撒嬌,他的心裡也會難受吧。或許對於現在的他:活著便是最好。

歲月靜好,年華無傷。

活著便是最大的幸福 篇2

高二作文 ,1220字

一口氣看完了《活著》。當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坎坷,讓我用幾個小時來瀏覽時,總覺得有些喘不過氣來。

餘華這麼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老黑奴》是福斯特1860年離開家鄉彼得斯伯格去紐約之前寫的最後一首歌。寫這首歌的時候,福斯特一生熱愛著的家鄉和親人,幾乎都一去不復返了。除了妻子和年幼的女兒之外,只有他一個人孤獨地留在家鄉彼得斯堡。此後福斯特又遭遇家庭婚變的悲劇,他被迫孤身流落到紐約,窮困潦倒,僅僅四年後就孤寂地離開了人世。

顯然,作者寫作本曲也融進了對自己境遇的哀嘆。

餘華用近乎冷漠的筆觸描述了福貴坎坷的一生:萬貫家財一朝歸空,遇上戰爭和文革這兩段中國史上最為黑暗的時代,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都離他而去,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

我不禁要問:福貴受了這麼多的難,身邊所有的溫暖和人生的盼望都沒有了,年紀也大了,又能活多久呢?可是,福貴還是活了很久,和那與他相伴的老牛一起。

福貴生命中和他親近的人,父母、妻子、兒女、女婿和外孫,都是淳樸善良的好人,還有村裡的鄉親、隊長,當兵途中遇上的老全,甚至是間接害死有慶的春生,對他也是不薄的。或許輸掉家產是富貴命中一劫,卻讓他感受到了父母給予他的真情,甚至讓他後來逃過死劫。福貴的妻子家珍,雖然是有錢人家的千金,卻沒有大小姐的做派,雖然福貴開始時好吃懶做、吃喝嫖賭,可是她卻陪著富貴一生共苦難,即使在他被抓壯丁不知所蹤的日子,縱然心中有疑惑、不信任,卻也依舊堅守著他們的家。福貴一生最大的福分,就是娶了家珍吧。

女兒鳳霞雖然聾啞,但始終關心照顧福貴。而機靈的外孫苦根,伶牙俐齒,卻也像她的母親一樣,小小年紀便懂得心疼福貴,為福貴分憂。

這大概就是福貴活下去的支撐,溫暖得令人落淚。

最後對老牛的唸叨,他對書中的那個聆聽他人生故事的“我”的感激,都是他對人生的回憶,到了最後他已了無對人生的埋怨,而是在那溫情的回憶中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滿足,甚至於自我安慰,親人的先他而去讓他最後能毫無牽掛地死去。

終於明白,人生總有這樣那樣的事,就像長跑時胸腔裡讓你痛不欲生的窒息感,當時的你是那麼怕,那麼累,幾乎忘了終點就在前方,但你總會到達。

餘華在韓文版自序中有這樣一句話:“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埋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大概這就是活著的意義,葛閃說,“生活中,在每個人的心裡其實都有一盞燈,不論遇到怎樣的挫折和黑暗,重要的是信念不可以被磨滅,轉過身,換個想法,天再黑,人再背,眼前有一盞燈就好。”讓書充實自己享受快樂的生活!

適合的便是最好的 篇3

國一作文 ,943字

遞一根雞腿給魚兒,它甚至以為那是它的同類,倘若用適合的餌料誘惑它,不但餌料不會浪費,你還可能收穫一條大魚呢?可見適合的便是最好的。

適合的便是最好的,因此我們要制定適合自己的目標。

有一個孩子,她學習並不是拔尖的,甚至還在班裡的最後幾名。每次考試後,面對那不堪入目的成績,她便灰心喪氣,越發苦惱了。但她的媽媽告訴他,別怕孩子,你並沒失敗,你若好好努力,每次只追前一名,必能有所進步。這個孩子記住了媽媽的這句話,“每次只追前一名”,制定了適合自己的目標與計劃,結果她竟然考到了第一名。因此我想我也應向她學習,找準位置,制定適合自己的目標,從現在起,揚帆遠航。

適合的便是最好的,所以要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摸索出適合他的作戰方法,打敗了氣勢雄渾的齊師;秦王找到了適合國家的治理方法,建立了大一統王朝,使得國家統一;孫中山找到了適合反封建求民主的方法,最終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毛澤東找到了適合中國革命的方法,開創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最終奪取了全國政權。因此,我們也應找到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絕不可像邯鄲學步,忘了根本,切記適合的便是最好的。

適合的便是最好的,為此要抓住適合的機遇,實現自身的飛躍和發展。

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可也有孩子們突發靈感來道:“早起的蟲兒被鳥吃。”聽了這句話也許會哈哈大笑,但何不想想,這裡邊其實存在“機遇”兩個字。若鳥兒沒有抓住適合的機遇,會吃到蟲嗎?若蟲兒抓住機遇早先逃之夭夭,會成為鳥兒的口中食嗎?因此機遇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前些天報出的兩位媽媽“換肝救子”的報道,如果不是有一個合適的機遇,兩位媽媽怎會相識?如果不是有一個合適的機遇,兩位媽媽又怎會上演如此值得稱讚的舉動?是適合的機遇,才讓她們的孩子雙雙獲救,才讓她們彼此更加親密。

如此可見“適合的便是最好的”。想要在冬天吃到純天然的蔬菜,必要做好購買前的斟酌;想要在沙漠裡看見一顆茂盛的大樹,必然要無奈失落而歸;渴望在酷暑的夏天降臨一場紛紛的大雪,必然不會如願,因此適合的便是最好的。

適合的便是最好的,如果你是小草就要為春天奉獻一絲綠意,而不是幻想著如何長成參天大樹;如果你是綠葉,就無私的襯托一朵鮮花,而不要妄想著如何讓自己變成一朵令人讚賞的鮮花。適合的便是最好的。

活著便是虔誠 篇4

高一作文 ,945字

是不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都會思考生命的價值,活著的意義。

前幾天讀了太宰治先生的《人間失格》,沒有讀完。裡面的文字是我所不能理解和承受的。他的一生都在嚮往死亡。向死而終於死,這不得不讓我重審一下生命,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沒有答案。

其中有一句話給我留的印象深刻,“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是對人世有多少無奈,才能說出口的啊。人生來就有苦楚,可是,怎樣才能活得有意義,我沒有答案。

窗外便是寺廟,早上甚至還能聽到誦經聲。說來也奇怪,我不信佛,但是聽到誦經聲和木魚聲,心卻很沉靜,似乎所有的紛爭都與我無關,此時,一人,一椅,足矣。無聊的時候,就站在陽臺上,可以望見寺廟裡的僧人雙手合十,拜著他們的佛。我很喜歡看,很有儀式感,很莊嚴,我這個旁觀者的靈魂,好像都得到了幾個度的昇華。但是又不免為他們擔心起來,一日三餐皆為素,生活也是那麼簡單,誦經祈福,打掃寺院。這樣的生活,該是何等的枯燥,有意義嗎。

有一個清晨,我站在陽臺上,望向對面。天還矇矇亮,對面的寺廟便有忙碌的身影。我細細地觀察著這座寺廟的一磚一瓦,紅牆藍瓦,有種說不出的聖神感。最震驚我的,是東邊離我最近的那座廟房,它似是和其他幾座沒有區別,可是它瓦藍色的房樑之上,竟然生長著一株不知名的植物。雖然它傳遞不出浩大的春天氣息,但它確確實實在那裡,默默生長著。它該是有多熱愛這世界,有多熱愛生命啊,那纖弱的身子硬是在堅硬的瓦石之間突圍,成功地擁抱著新生的太陽。我驚歎,它選擇的位置太神奇了,偏偏是在佛祖的頭頂,向陽生長。我想,它能活著的原因之一,定是因為足夠虔誠,得到庇護吧。

暴雨。春天的第一場雨,就這麼激烈。一路上全是殘花敗葉,我急急地推開門,跑向陽臺。它還在那裡!經過雨水的洗刷,幾乎是一種接近深海的藍。終於啊,又一次擁抱太陽,它露出了真實的樣子。明明美的驚人,卻不招搖。一心虔誠,守著它的佛,生生不息。因為心中有信仰,所以才會不懼風雨吧。

很快,東邊的太陽又出來了,整座寺廟綻放著奇異的光。那些疑惑早已消淡了,我也不想再去尋找答案。內心有個聲音告訴我:人生在世,就是最大的修行;活著,便是虔誠。向死而求,是懦弱,是逃避責任的藉口罷了。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向陽生長,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人而為人,感恩。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篇5

高一作文 ,884字

前段時間,侄子的女兒生病,不到百歲的嬰兒發燒、感冒,著實嚇壞也忙壞了一家人。待病情稍穩定,為更好的讓孩子恢復,同時免去鄉村到醫院的奔波之苦,暫住我家。

侄子與我年齡相仿,從小一起長大,我們彼此熟知。侄子寬厚、大方又頗靈活,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但侄子屬於沒有吃過苦,倍受長輩疼愛的一輩。所以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厭惡學習、挑剔飯食、厭煩活計、熱衷娛樂、喜歡消遣時光……

這些是我們村像侄子那個年齡的小青年的通病,但對於我這個上班族來說有點不能接受。安逸的人生總有安逸的生活,侄子也曾經說過自己過著不用操心、灑脫的生活……

只是生活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一帆風順,它充滿未知多變,它有溫柔的一面也有殘酷的一面。本值壯年的表哥(侄子的父親)突遇不幸,侄子的生活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從醫院陪護、處理後事、迎接女兒出生……生活一步步教會了他成長,雖然他還有這樣、那樣的缺點。

我早起上班,侄子在九點左右去醫院,中午不回家。我們生活的交集在晚上,與我同住的五天,我看到了他抱著女兒哼唱著跑調的歌曲,眼中流露出的希冀和關愛;走進廚房,手忙腳亂的為女兒衝奶粉,笨拙地翻炒著鍋中的菜;柔聲地給孩子的奶奶打電話,彙報孩子的病況……我看到了侄子對女兒的柔情、對媳婦的忍讓、對瑣事的耐心。侄子變了,對生活的抱怨少了、與親人的爭執少了、開始為別人著想了……

臨走時他把房子打掃一遍,連床單也清洗了,被褥也晾晒了……開啟房門的一瞬,我驚呆了……

那個在我記憶中挑剔飯食,動不動發脾氣的侄子不見了;那個隨意找藉口,跟同伴在牌桌上消磨時光的侄子不見了;那個在醫院走廊,痛哭無助的侄子不見了。從同村的玩伴口裡,我知道了他半夜起床開車去臨沂進貨;早出晚歸忙活花園活計;走街串巷收購柿餅……

生活賦予他苦難的同時,也教會了他怎樣去生活。這樣的改變不是源自於學校的教育,不是源自於父母的強迫。它源自於漸長的年齡、生活的經歷和內心的改變……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它剝奪你安逸生活的同時教會你勇敢的擔當;它給予你疼痛傷痕的同時教會你堅強的面對;它讓你體驗到無奈、痛苦、黑暗與無助的同時也讓你觸碰到希望、歡笑……

活著便好 篇6

議論文 ,791字

人,出生下來,存於這個世間,便稱之為活。有的人,他可以活,但覺或者無趣,選擇了死;有的人,面臨著死,卻在死的邊緣線掙扎:是的,他想活。

於是,活著,對於不同的人而言,便有不同的意義。

而我認為,活著,便好。

從字面上理解,活著,是一種狀態。更深的理解為沒有被世界所拋棄,你依然可以沐浴陽光,呼吸空氣,沉醉於自己的天地。活著,何其有幸。

可君不見夕日紅極一時的阮玲玉,卻因“人言可畏”而在最為耀眼的時刻摒棄了塵世。

越劇名角筱桂丹因生活不如意,終於用血在被單上寫下“做人難,難做人,死了”之後,放棄了生命。

活著,真就如此之難嗎?從一方面而言,她們是懦者,因為她們沒有面對生活的勇氣;從另一方面而言,她們是勇者,因為她們敢於面對死亡。

對於她們的看法,只留給後人評說。

而我認為:活著,便好。

活著,是一個大前提,不管你是想要平淡一生,還是成名於世,都得活著。

韓信先忍胯下之辱,才有後來的成名於世。

昭君無懼異族之苦,才有那幾百年的兩朝和平,百姓安樂。

劉備早期乃一襲布衣,寄人籬下,後來才成為一代明主。

活著,且忍耐的活著,終於會有厚積而薄發,傲然於世的時刻。

當然,不乏這一種活著的方式,不被世俗牽絆,清清淡淡,亦是耐人尋味的一生。

忽然想起了陶淵明,那個淡如秋菊的文人,他所追求的,不就是如此嗎?單純的活著,為了自己那顆追求正義的跳動的心。甘願作歷史的塵埃,只因你曾來過。泰戈爾不是說過嗎?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何其睿智,何其灑脫。

哪怕再平凡不過,只要坦坦蕩蕩,無愧吾心的活著,這已足矣了吧。

活著,實在是太過玄妙。肉體的不滅抵不過精神上的活著上帝給了我們這樣一個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命題,是否是要指點著我們不讓我們活的不知所措。

我們無從得知。

這是一個多美麗又神祕的世界。

好好活著吧。世事太過無常,也許,明天一顆流星砸在你的頭上,便會一命嗚呼。

活著,便好。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篇7

國一作文 ,769字

也許一棵草就能教會你堅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雖歷浴火磨難,仍不輕言屈服;也許一朵花就能教會你堅定,“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雖獨呆牆角,卻依然堅定著綻放最美的自己;也許一棵樹就能教會你堅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堅韌的走下去之後是最美的前方。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更多的是詩和遠方,更多的是薰陶與感化,更多的是啟迪與受益。

“滴答滴答……”淅淅瀝瀝的雨水在不停的下著,寂靜籠罩了整個城市,被告知不能被家長來接的我拿著一把從保安室裡借的雨傘,“吧嗒吧嗒”的踩著那些令人討厭的雨水,一路上低著頭走向了家。“砰”一聲巨響劃破了整道天空,而這座城市也被驚醒了。抬頭一看,我把一位中年大伯給撞倒了,一邊連忙道歉的我一邊抱怨著大伯走路“不長眼睛”。在扶大伯時與大伯近距離的接觸便讓我意識到他是一位盲人,我的負罪感油然而生。“大伯,對不起,您沒事吧?”“聽這聲音像小姑娘啊,沒事沒事,大伯就是擦傷點皮,那個,小姑娘,你能把大伯送回家嗎?雨天路滑,大伯的眼睛……”“好好好!”還沒等他說完,我就立刻答應,為的是減輕我的罪惡感。就這樣,我扶著大伯走向了他所描述的地方。

“咦,你怎麼停下來不走了?”“沒事,就是有些不道德的人把井蓋搬出來了,我們繞過去吧。”說罷,我便攙扶大伯繞過井蓋。就在此時,大伯掙脫了我的攙扶,跪了下去,用手一點一點的尋摸著井蓋,一點一點的又吃力的將井蓋往回挪,同時低喃著:“萬一別人不小心,掉進去咋辦?”雨水打溼了他的背脊啊,淚水盈滿了我的眼眶,一個跪地挪井蓋的身影定格在了這城市之間,溫暖著整個城市。

是的,我在回家道路上攙扶了一位大伯一小段,而大伯卻攙扶了我人生的一大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換位思考”等良劑,如春風拂面般吹入我乾涸的心靈,生機盎然。

這就是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是人生之洗禮、心靈之沐浴。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篇8

國小六年級作文 ,845字

從課本中我們學到了孔子的“溫良恭儉讓”,學到了堂吉訶德身上的直擊陰暗穿透心靈的溫暖,學到了屈原的“餘不忍為此態”??我知道了種種情義,而生活教給了我如何去愛。

愛是柴米油鹽。我曾經一度認為父母之間是沒有愛情的,在偶像劇充斥熒屏的世界,我以為愛情要轟轟烈烈,你儂我儂,而他們卻那麼平淡。等到長大,驀然回首,我才嗅到了愛的味道。爸爸患了牛皮癬,那頑強的病菌侵佔了爸爸的頭皮。每天早上都有這樣一幕,爸爸坐在沙發上,低下頭,左手舉著藥膏,媽媽一手撥開爸爸的頭髮尋找發紅處,一手沾上藥膏用指腹輕輕劃圈揉壓著,從額前到後腦勺,從左側到右側。“最近好像又好點了,紅的地方少了,記住癢了別碰啊。”一貫清亮的聲音。爸爸則不語,嘴角卻揚起,笑意從眼角的細紋中傾瀉在酒窩裡徜徉。媽媽用梳子理順撥亂的頭髮,“走吧,中午回家買點熟肉。”這才去洗手間洗去手裡的藥膏。因為怕爸爸不舒服,媽媽從未戴過一次性手套給爸爸抹藥。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串起來,才是愛。沒有過多的甜言蜜語,沒有特定的紀念日,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愛是不動聲色。媽媽從未給我開過家長會,從未帶我逛街出行遊玩。她說她懶得出去,她說她不會和老師交流,我便傻傻地信了。在一次和媽媽大吵只因為她不來學校看我之後,爸爸說我不懂事,媽媽因為腿部殘疾一直自卑著,她害怕閒言碎語,害怕去學校給我丟臉。我竟一直要求著媽媽出現在人群中,絲毫沒有在意她的難過。我在改變著,她不來,我便帶著同學來家中讓媽媽認識,她與我們一起歡笑閒談,她的笑容直擊我心底,媽媽是這麼美的女人啊!又是星期六,學校允許家長看望,走在熙攘的人群中我分明聽到那熟悉的聲音,迫切地尋找,是媽媽!誰都無法瞭解我第一次在學校裡見到媽媽的欣喜。她揮動著手臂,眼神發光,紅色圍巾微微揚起,那般自信從容。她走出了那片陰影。這份不動聲色的改變是為我。

細水長流中愛在飄蕩,沐浴我生命每一個角落,生活,教給我如何去愛。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篇9

國二作文 ,831字

濃墨簾捲了未開化的土地,遠古先人以火給世界微光。在那個人獸劇烈交鋒、弱肉強食的時代,生活教會了原始人更好的生活。神明信仰都是空談,正是生活,給了祖先無窮的力量。從遠古直至智慧時代,生活一直以理示人,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童年總是無憂慮,做家人的掌中寶,享受著一家最好的資源。兒時我住在鄉下,姥姥姥爺都忙農活,怕我哭鬧,便帶著我一起下田。鄉下清晨空氣極好,溼爽的風一直隨從,陽光投下,被樹葉切得細碎。我坐在姥爺的肩頭,聽他說這樣便能和鳥兒們離得近些。從那以後我便愛上了他平穩寬厚的雙肩。

姥爺幹活時,是怕我無聊的,為此他特地帶了一隻瓶子——瓶蓋上有氣孔,瓶外的商標撕掉,瓶中是歡鬧的螞蚱,就像瓶外高興地活蹦亂跳的我。那是姥爺特意準備的螞蚱瓶,他帶著我,就會帶著那隻瓶子。時間不息地奔流,我和姥爺之間有條跨不過的河,那時我還不懂,只學到了生活教給我的歡鬧和開朗。

再大些我去城裡上學,閒暇時就回鄉下,回姥爺的地盤。有天傍晚,我和姥爺相約下田,夏風微醺,只有田草可以爬上心頭,消減煩躁,平靜心緒。夕陽將我和姥爺的影子拉得很長,延伸到山谷之下,可姥爺的影子好像沒有當年那樣挺拔有力了。他堅持要抱我,並把我放在了仍平穩寬厚的肩上。可我明顯感到,與天空的距離,也不似當年近了。時間洪流還是重壓了姥爺,歲月不饒人,他在老去,我在長大。我意識到了什麼卻又想不明白,只是知道生活教我長大,教我該珍惜這時光了。

初二那年,姥爺走了。後來我跪在他靈前,院中被寂靜填滿,也被黑夜填滿。淚還是模糊了雙眼,那個螞蚱瓶在靈桌上放著,瓶上燭火閃爍。原來真有條無法跨越的河,原來生活這麼殘酷,體會了人情之後才知外面的世界也並非很美好,人總得握緊手中的石頭,就像遠古時代。我想著,心中更加絕望,哭得那麼有力,卻無聲。

跪在靈前,恍惚間,燭光中,姥爺好像笑了。生活是個好老師,也是個殘酷的老師,人總是一眼黑夜過後才能看見白天。跪著到意識又開明時,我緊了緊拳頭,天似乎更明瞭。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篇10

國二作文 ,879字

我們總是會從生活中學到很多。

——題記

四季流轉,生活一直在進行並綻放絕異的光彩。經歷浮名庸財,蛻去名利的外衣,終於迴歸質樸的自然生活,從中學到最可貴的人生知識——不傷花謝,不羨柳青。

不似精雕粉砌的文字過於隱晦,生活為師之道的高明就在於他的坦蕩直接。我曾留意過自然花木,春蘿夏荷秋菊冬梅……即使盛開之時再豔麗,也會凋萎。我直接面對過夏末秋初,滿池荷花盡謝,一池綠水也了無生機,破敗的花謝之景,讓我不禁憂從中來。不久,卻到了金菊上市的季節,墨菊、金菊、白菊交相輝映,景象動人,枯荷敗水的記憶已漸漸褪色……生活已使我漸有一種感覺——不必傷懷花謝,萬物都有特定時節獲取最美的光彩。

我曾會因為差距而止不住的悲傷、惱怒、尷尬,甚至一度陷入自我否定的邊緣,所幸——有“生活”相助。憶想,煩悶的我決定出去獨自散步舒緩心情,悠然踱步,微風輕拂,拂拭了不少心中塵埃。隨意望天,雲隨風來,任意卷舒,“去留無意,任隨天上雲捲雲舒”詩詞雖意蘊並存,遠不及實景的震撼。浩瀚的天空,淡藍色的天,幾朵稀疏的白雲和著幾縷風。雲隨風動,去留隨意,卷舒自由,十分隨性。望著實景,內心彷彿納入了蒼空白雲,桎梏解除,方知——不必強求於差距的補足,做好自己,隨性即可!

生活總是生動的畫卷,明麗的色彩渲染自然的氛圍,卻總攜帶厚重的感觸!冬日之中,有枯鬆落葉黑土,也有常青之樹,盎然冬日寒涼氣氛,驚歎於綠樹的傲骨,卻不必哀懷於枯鬆不幸。因為四季教會我們,枯鬆也有綠葉茂密的一天。春日之際,柳樹枝條柔美,淺淺的綠色軟和了人們的心田。這就是生活,輪迴與季節,所以——不羨柳青。

生活以它生動的圖景,真實訴說著人生的知識,枯敗—輪迴—盛放,這是它的體系,使我懂得不必豔羨他人,只需做好自己,花謝柳青只是時機。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