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還是毀滅相關作文20篇

生存還是毀滅 篇1

國一作文 ,1234字

莎士比亞曾說:“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這是哈姆雷特的天問。但在計算機人工智慧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人類也不禁要問:生存還是毀滅?

人工智慧使計算機生存發展。前段時間在阿爾法狗與柯潔的圍棋比賽則證明了人們的擔憂一點都不多餘,世界圍棋第一人——柯潔,輸了。對於這一點,人們卻毫不驚訝,因為在去年,阿爾法狗以碾壓的姿態戰勝了曾經拿過數十個世界聯賽的冠軍的世界頂級圍棋棋手李世石。更重要的是,去年雖然李世石僥倖贏了阿爾法狗一盤,但是憑藉的神之一手,這就意味著李世石能夠贏一盤已經是奇蹟,而柯潔想要全面戰勝阿爾法狗就更不可能。最關鍵的是,作為機器的阿爾法狗不需要休息,這是人類無法超越的。所以,柯潔與阿爾法狗的大戰註定會失敗。目睹人工智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人擔心有一天人工智慧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甚至凌駕於人類之上。

但是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則將面臨毀滅。“蘋果公司總裁庫克說他不擔心人工智慧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他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與同情心,罔顧後果。”而這貌似漸漸成為了一種趨勢,比起養活中國13億人口的袁隆平所研究的新成果,人們更在意娛樂圈誰出軌了。價值觀就這樣逐漸被扭曲,孰輕孰重,成了一個難題。但是人是高貴的動物,人應該有同情心,憐憫心。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最能體現出一個人是否有同情心。沒有法律規定的義務,不能成為不扶的理由。我們幫助別人不是為了回報,而是人的本性,善良。這也是機器所沒有的價值,計算機是冰冷的機器,人類為他輸入多少,他便輸出多少。但人不一樣,也許我們沒有被教過要善良、要幫助別人,我們還是會主動去關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再看柯潔,明知道輸還要比賽,這就是我們人類。我們有著知難而進的精神,我們具有同情心與價值觀,這就是我們與冰冷的計算機最本質的區別。一位著名演說家曾說:“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在上帝的眼中,你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在他看來,衣著齊整或不齊整,你們依然是無價之寶。生命的價值不依賴我們的所作所為,也不仰仗我們結交的人物,而是取決於我們本身!”是的,我們本身就是獨特的——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

計算機能像人類一樣思考,證明了這個時代在進步;而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則是在向退化大步邁去。我們應該與機器共存,人可以當計算機的主人,但不能變成計算機的奴隸,受它支配,變得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我們的靈魂應當被正能量填充,被知識洗滌,在浩瀚的學海中孜孜不倦。

人類!生存還是毀滅,操之在己!

生存或者毀滅 篇2

國一作文 ,842字

當21世紀科技飛速發展,電子產品替代著一樣樣物品,人們也開始背離人類發展規律。一塊塊平地漸漸變成高聳入雲的現代摩登大廈,一本本紙質書本變成了碎片式的電子書。人們的價值觀在改變,同情心在消失,這到底是生存還是毀滅呢?

如今,科技的發展已經出現異議。有人說科技飛速發展可以使中國更加繁榮昌盛,加快了中國走向世界級大國、強國的腳步;而有些人卻有不同意見,科技飛速的發展也讓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社會隨處可見低頭族,標題黨,這到底是生存還是毀滅呢?

如今的中國,在許多領域上取得的成就都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中國的人造衛星、核電站、跨海大橋、機器人等等都是舉世聞名,我們的國產手機小米和華為也逐步走向成向世界。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說:“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東亞病夫”的稱號也因科技的發展永遠消失了。網上購物和支付平臺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物質生活的富足,科技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

然而,昔日的家庭或者朋友聚會時,大家在一起歡聲笑語。大人們一起聊聊家常、噓寒問暖,小孩子們一起嬉戲打鬧,和樂融融,甚是熱鬧。如今的聚會就顯得特別冷清,不,是淡默。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們都低著頭,打遊戲、看小說、玩微信、上QQ……這一切讓人憂心。想想有多少人因為科技的飛速發展關係越來越遠,甚至面臨著分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導致這些的罪魁禍首是誰?人類該生存還是毀滅?

蘋果公司總裁擔心的是什麼?不是擔心人類太過於熱愛電子產品,而是害怕人類因此失業去自我思考的能力。習近平主席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是要告誡國民,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都不能忘本,這樣人類才能更好地生存。

縱使陽光暴晒,大雨洗滌,天真長滿苔青,熾烈生起莽草,秋水換色,流光黯淡,我們也要學會自我思考,擷英而行!那麼人類的生存或著是毀滅還會是一個有異議的問題嗎?

碎片化:機遇還是毀滅? 篇3

碎片化:機遇還是毀滅 ,776字

這是個與以往大不相同的時代:隨著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每小時產生的新資訊都遠超20世紀前所有資訊的總和。隨之而來的是資訊因多而雜所產生的碎片化:我們能讀完的書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類應用上的短文章;越來越少的人關注書店那一角樸素而優美的無名之作,而天天關注知名公眾號今天有沒有推送新文章。

碎片化中,有人看到機遇,有人看到毀滅。

毫無疑問,網際網路和手機是這股浪潮中的主力軍:網際網路可以使資訊以接近光速傳播,而手機則可以讓人們更便捷地接受資訊。如此一來,世界上每個使用網際網路的人構成了一個巨大的資訊網路,來自大洋彼岸的訊息也能很快傳來。與此同時,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也很少有空餘時間閱讀紙質書籍,但碎片化的資訊更有利於我們在碎片化的時間中消化吸收,既能讓諸如等車、坐地鐵、排隊之類的時間不至白白度過,還能豐富自己的知識,瞭解天下大事及各地風土人情,何樂而不為?

但悲觀主義者認為,碎片化生活剝奪了我們體驗生活的快樂感,試想一個人總是專注於眼前的液晶屏內的精彩,卻對身邊的一切熟視無睹,豈不悲哉!碎片化的生活使我們無法對龐大的經典著作化整為零,只能在公眾號的文章中一瞥其中較為有趣的片段,而難以感受其鋪墊的精妙,辭藻的華麗。更為致命的是,這些碎片化的資訊旺旺良莠不齊,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幾乎每個“網際網路公民”都可以釋出自己的資訊,導致整個資訊世界魚龍混雜,存在很多曲解甚至憑空捏造之物,並以誇張的標題譁眾取寵,使讀者生嚥下一堆糟粕。

平心而論,萬物都有利有弊,碎片化生活自然也是把雙刃劍,既能填補知識,也可能讓我們接受錯誤觀念。關鍵在於我們要在水深流急的知識海中,牢牢抓緊真理的暗礁,才不會被無知的洪流捲走。

與其批評碎片化生活破壞了千年來的知識體系,倒不如潛心汲取真理—畢竟,千百年來的革命,不也是在這“破壞”般的創新中度過?

碎片化的是生活還是思想? 篇4

碎片化的是生活還是思 ,1025字

在這個高科技發展的時代,網際網路已然離不開我們,人們開始樂而不疲地選用碎片化的方式開始生活。

簡單的讀書,方式也與以前大相徑庭。如今只要開啟百度手指輕輕一點,便會得到成千上萬的連結,我們只需要看看哪些閱讀量比較高、點贊人數比較多,就可以毫不費力地開啟它們,擷取其中碎片化的資訊資料。回憶過往,孔子有翻閱《周易》韋編三絕,蘇軾有讀《阿房宮賦》撒然不倦,平生寫了不少佳文。就算近代文學家也沒有單單一個不翻閱經典著作卻只一味靠拼接採用那些碎片化的資料寫成大作的。

可為什麼人們寧願擷取這碎片化的資料也不願花時間去看看經典,為什麼人們寧願咀嚼這“碎渣”也不願在“大餐”面前逗留止步。

碎片化的資訊給人們帶來滿足感和快感,人們只要動動手指,大把大把“資料”便到手了,靠著稀散的資訊沾沾自喜完成了“大作”,在順手給發帖人一個贊一個好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無條件相信那乾癟沒營養的內容,而那些實實在在的大著作卻無人賞識,甚至被人惡意改編用不少網路語成低俗的東西卻受到不少人的青睞。人們越來越傾向那些拼的支離破碎的東西。

資訊時代也少不了不少app的參與,許多社交軟體就例如微博微信,不少人離不開它們,無論社會上有什麼風吹草動人們第一時間得知一定是在這些軟體上而不是看新聞看報紙。我曾經親身目睹過一件事,前段時間網上瘋傳著一段兒子打父親視訊,不少人發表著自己的“大道理”指罵那位兒子,可就在第二天,一段視訊又穿出來說是父親做了對不起兒子的事活該捱打,這下有不少人自作聰明開始評論父親的行為。可試問在坐有當事人麼,拼著這碎片化的視訊真的能肆意指責麼?簡簡單單的例子,不少明星,因為網友憑藉道聽途說來得碎片化資訊開始捏造發表評論硬生生逼死不少明星!

真正碎片化的單單是這些資訊資料麼?

然而,人們的思想逐步開始受到改變,腦袋漸漸成為另一個碎片化的場所,面對問題,開始用腦袋裡的碎片化東西東拼西湊組織答案,且任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答案含金量極低。並且養成了單方面有一點碎片化的訊息便開始發表自己的言論,不管這些言語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慢慢的社會上瀰漫著這種風氣?有一點點碎片化的訊息便有不少人便冒出來興風作浪。使不少人以這為樂趣,同時扭曲其他人的思維。

碎片化資訊就例如一張撕碎的紙,即使你拿膠水沾在一起可無論也不能拼的天衣無縫,相反到處是裂縫。

碎片化的資訊怎樣利用,大概是隻能看過一眼吧,真正需要的是你腦子中的“過濾器”,這樣才不會使自己的思想成為碎片,不會依賴碎片化的一切。

碎片化,碎的是生活還是我們自己 篇5

碎片化,碎的是生活還 ,1688字

在暑假裡,我可以說是沉迷於手機。有時是一邊寫作業,一邊“刷屏”;有時是把一整個上午時間都用來玩手機。久而久之,我發現同樣都是“看微博刷朋友圈打遊戲看小說”,前者竟然顯得我的一天非常充實,而當我突然換成後者的生活方式時,幹完這一系列工序就變得異常空虛無聊、無所事事。

我很驚訝,而這時,我發現了一個詞—“碎片化”,心中坦然,原來是生活碎片化了呀。就這樣,我也就沒再深究下去,迷迷糊糊過了半個月的日子。一天在我刷完屏後百無聊賴之時,正隨手翻看日曆,突然意識到—暑假早已過去三分之一了,而我的作業完成度還沒三分之一,我訝然了。開始思考起真的是生活碎片化了嗎?

在我知道“碎片化”這個概念之前,我一直明白浪費時間是可恥的道理。

可隨著手機、電腦的橫空出世,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今天,許多人包括從前的我在睡覺前、如廁時、地鐵上刷手機刷得昏天黑地時,都會美其名曰“我們在抓緊時間不放鬆,利用任何機會在學習”。但是這個暑假裡的新發現瞬間揭開了曾經所謂的“抓緊時間不放鬆”的真實面目,我們迷失在碎片化的迷宮裡了。

專注力—我的第一塊碎片。我寫作業時有個特殊的習慣,總喜歡把手機放在邊上,這樣就造成了好幾次出現以下情況:這是一道有難度的數學題,光靠腦子想想不出來,於是決定在草稿紙上演算一下。這時瞥見訊息提示燈在閃爍,不自覺地拿起手機看了看,原本只是想看看就放下手機繼續做題,結果變成刷屏,最後一發不可收拾了,到頭來之前思考的解題步驟忘光光了。類似的事情簡直就像夜空裡的星星數不勝數。

深入思考—我的第二塊碎片。我發現這塊碎片是在預習語文課文時發現的。通常在預習課文前,我都會將課文內容讀一遍從而瞭解課文大意,然後再找幾個不認識的字詞,對它進行注音和解釋,最後感同身受理解人物感情,寫好中心思想,就算完成預習了。第二天老師對課文裡的內容進行提問,比如:xxx段的作用;xx句用了什麼描寫,它的好處是;你是怎麼理解標題的等等問題。我開始有些慌張,因為在我預習是完全沒想到這幾點,只是一掃而過,並未多做思考。這是如何使得的呢?再舉個例子,平時網上會有許多心靈雞湯,剛開始我會慢慢看,理解一下意思;可漸漸的由於一些原因,時間變得緊湊起來,我對於這些東西就是“一目十行”,然後怕以後會用得上就收到收藏夾裡了;這樣的情況最後演變為,一看到心靈雞湯想都不想就收入收藏夾裡。事實上收藏夾裡的這些東西,最後只能隨風泯滅,因為我從來不看。是的,這兩件事真的很嘲諷。

隨著第二塊碎片的消失導致書信、交談、閱讀等豐富靈魂的活動變得彌足珍貴,這樣的生活可以說是摧毀了靈魂的渴求。我們缺乏深度的思考,我們無法通過深層次的閱讀來獲取需要的精神食糧,反而對於任何有用或沒用的東西都處以讓其自生自滅的態度。而且我們還會產生錯覺,認為一天過得忙碌又飽滿充實,其實當你真正問他們,那你們一天做了什麼事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突然噎住,摸著腦袋像在腦海裡找尋今天工作的蛛絲馬跡。

由此觀之,倘若再這樣下去我們的靈魂或許就會在碎片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乃至窒息、孤獨地死去,留下一具空虛的軀殼。

原來這“碎片化”碎的是我們自身啊,那這樣下去不行,得想個主意來解決他。苦思冥想,細細琢磨,我有個大膽的想法。資訊時代的降臨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一種進步,沒有進步的人類就只能退化,所以我們不能怪是生活所迫,要從自身改變。很多人都有個誤解,他們認為,要完成一件事需要一整塊大把的時間才行,其實非也。舉個例子,如果你打算寫一篇幾千字的文章,可是很難有一大塊時間讓你坐下來安靜地完成。那麼如何去做呢?你可以預留一個寫作時間,在動筆之前,先利用一切碎片時間來進行構思,積攢素材,最終把積攢的內容銜接在一起,自然一口氣寫幾千字幾萬字都不在話下了。集腋成裘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高爾基說過:“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人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在這個時代,我們應是時間的主人,又怎能被時間所支配呢?所以把握好碎片時間,成就充實人生。

碎片化生化,還是碎片化的自己 篇6

碎片化生化,還是碎片 ,968字

近年來,電影業的投入量越來越大,但票房總量卻進入瓶頸。有人說,這是因為習慣了碎片化的人們在對於切割出一整段時間時,會產生顧慮。

這究竟是真理還是謬論?

碎片化的生活因資訊量的成倍增加而被人們重視。從前的人們生活很空虛,每日攝取的資訊無非是村子中哪家和哪家拌了嘴,這種“短波長”的資訊並不能影響到他們的生活什麼;但是,如今,隨著資訊化的推動,一條微信便可將生活粉碎。

比如我是一個白領,正在完成一項工作。這時,上司傳來一條工作微信,我的注意力被轉移,於是思維便出現了斷層。

但是,思維斷層是否會引發思維切割?

假如我們在土中種一顆種子它便長成了苗,土地融合了它,它也裝飾了土地;我們在一塊朽木上釘一粒釘子,衝擊力使朽木的表面出現裂痕甚至斷裂。所以,外界力量是否會帶來衝擊,根本還在於自身的屬性。

同樣收到了一條微信,具有土地屬性的人在瞭解資訊後能夠很快回到自己的主線任務;具有朽木屬性的人會趁機刷刷朋友圈,看點別的,結果原有的軌道便被破壞。顯而易見,前者只是出現了思維斷層,是打斷了骨頭連著筋的,後者卻出現了思維切割,於是生活也變被切割了。

或許有人會說,導火線還在那一條微信。確實,巨大的資訊量給了我們足夠多的轉移注意力的機會,但是是否說沒有這個“侵略者”,你我都能好好地做完一件事了呢?這是臆想。具有土地屬性地人專注度較高,他們的注意力不容易被轉移,頭腦也很清晰,知道自己的目標;具有朽木屬性的人本身注意力就是分散的,窗外的一聲鳥叫可能都能使他們的注意力轉移。當然,無論是被微信碎片化,還是被鳥鳴碎片化,這都是表觀碎片化。想象假如有一個嚴厲的老師拿著戒尺盯著,那這個人便既不敢刷手機也不敢伸脖子看鳥了,所以表觀碎片化並不是那麼難對付。但是,最可怕的事意識碎片化。“使弈秋誨二人弈,一人歲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儘管這個想天鵝的人意識已經飄渺不定了,他的外表卻還是認真聽課的樣子,況且很多時候“開小差”不過是一瞬間的,這更是難以補捉和防備了。但也往往是這一個個的“一瞬間”,造就了碎片化。由此可見,在沒有外界條件的情況下,注意力不集中的人依然可以粉碎生活,所以主觀在人,而把自身缺陷歸為外界因素的行為,是最無能的。

不得不承認,網際網路的普及確實增大了我們碎片化生活的概率,但生活碎片化與否,根本還在於自身堅定與否。

生存不是苟活 篇7

國二作文 ,781字

生存,是儲存生命的意思,但人的生命,卻不只定格於肉體上的更替,而是在於怎樣的活法兒。

於是便出了一類“苟活”的人兒。他們雖活得毫無意義,卻將“寄生”發揚光大。自打生下,他們便將自己的智慧白白拱手讓給了空氣,到最後卻是越過越頹、越變越廢,早早就邁入了“等死”的泥澤之中。倘若人在這世上拼命紮根,卻換來這樣的意義,被旁觀者稱為“敗類”,便確確實實沒有生存的必要了。

那麼,我們究竟要怎樣生存?保爾·柯察金說: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便是生存的意義。

於是,我們要飽含情懷地生存於此。“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文人眼中,生存的情懷是浪漫和飄渺的幻境。於是,他們揮筆寫下了打動人心的詩篇,頌給每一束灼灼燃燒的心火,亦在猛然間點亮茫茫心海。當然,這種高尚的情感卻不只在於胸懷浪漫的人中。每一個勤勤墾墾工作的人,每一個樂於奉獻的人,乃至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每一位父親、母親……他們都滿懷著激情與愛,全心全意地生存著,傳遞著正能量,將高尚的情懷平凡入塵埃,播撒於內心。

然而,生存的最高境界卻是生存於此也心繫著未來。比爾·蓋茨將微型計算機普及全世界,建立第一家微軟企業,他將人門領向了未來。馬雲投身於電子商務,改變了傳統商業,讓人們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總有這樣那樣的傑出的人湧現出來,他們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方式,翻新了歷史的篇章,引領全人類的進步。他們用生命價值詮釋了生存的最高意義!

生存不是苟活!當你飽含著情懷投入於心系未來的夢境裡,你便能發現生命的價值和生存的意義。

碎片化生存——進步還是退化? 篇8

碎片化生存——進步還 ,860字

現今,誠然,所謂“碎片化”這一詞深深影響乃至困擾著我們的生活。而“碎片化”本身,真的只是一種社會現象麼?

碎片化一詞首次大量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後現代主義”文獻之中,原意為“將完整的個體分割為諸多零塊”,而其歷史根源則是當時主流媒體又“泛眾傳媒”轉型為“分眾傳媒”,更加關注於“這一類讀者想要讀什麼”而演化得到的

嗯,很好。“碎片化”其實是來源於消費者被媒介的細分,換言之,其起源於最初步的“大資料”的應用—即通過你過去的關注推斷出你未來想要看到什麼。

我想,碎片化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事實上我們一直在“被碎片化”當中,例如讀《論語》等經典時沒有人會提倡一位初學者一下子讀完,更多的則是讓其分為若干部分逐一研讀—“完整的個體分為諸多零塊”,我們的學校將一天完整的作息劃分為不同的課程,亦是“完整的個體分為諸多零塊”……從這點來看,“被碎片化”是一直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它是一種時代的潮流所導致的必然

而碎片化又是一種科技進步的體現。現在的移動資料如此發達,任何需求都可以在網上傳達然後以近光速傳遞至每一個希望看到的人手中。這就直接導致了碎片化時間的產生,而碎片化時間則直接導致了各種“碎片化”的起源……例如我在每週日有一小時的空餘,那麼我可能在沒有碎片化時就會無所事事,但事實上我可以用它來看一篇文章或是瞭解一個數學定理等等—我沒有能力,亦是沒有信心去堆積數十個週日的一小時去研讀完一本文學經典或是學術著作。而試想如果碎片化的生活不存在,那我只能華大量整段的時間去學習一部厚厚的典籍—那該有多枯燥。

或許當我寫下這些時我的思維仍是“碎片化”的思維,畢竟一切對現象的評估都要建立在一種特定的價值體系中。而我此刻恰恰有的就是“碎片化”的評價體系與價值觀。不過,畢竟現在時代的碎片化下除了專家,常人很難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綜上,我想說的是,若是我們無法不被碎片化,那就應該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利用好碎片化對我們帶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一個碎片化的時代……

毀滅?生存! 篇9

國二作文 ,615字

能自己扛,就別聲張。—題記

我們之所以選擇戰鬥,不僅僅是為了贏,而是擁有一項選擇的權利。

正所謂“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其實任何人都願意選擇,但,就因為生存的需要,他們不得不放棄一些鋪滿鮮花的陽光大道,而是去選擇一些長滿荊棘的泥濘小道。

林肯一生失敗過35次,而成功,僅僅兩次。然而,就是這看似寥寥的兩次,卻使他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並且能與華盛頓所齊名。林肯總統的貢獻可見一斑。是他帶領美國北方人民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解放了全美國的黑人奴隸。他是英雄,是神,是遭受迫害人民心中的NO。1、

為何他能有如此成就?是他的選擇,他之所以要競選總統,是因為他心疼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們,心疼那些生不如死的黑人奴隸,這對於一個一生中失敗佔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是莫大的不易。然而,他沒有退縮,反而勇敢地站出來,並對自己說:“IbelieveIcandoit。”這是他的選擇。他選擇了生存,雖然過程是痛苦的,但也得到了獎賞。

選擇的代價是無休止的折磨,但在這之後,你會體會到“柳暗花明”的樂趣。反之,毀滅的代價便是粉身碎骨並且永無抬頭之日。不生存,便毀滅。我們的選擇取決於願意安逸或是吃苦。或許大部分人會信誓旦旦地選擇吃苦,但耍嘴皮子誰不會。只是,究竟有多少人會咬牙堅持,並全力以赴,這取決於自己。

我們不需要像林肯總統那般,只是別在能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既然不願毀滅,便努力生存。

生存是生命之本 篇10

國小六年級作文 ,792字

古人云:“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這句話對於現在這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社會依然適用。一些自然災害與人為災難,都能使我們受到一定的傷害,所以,我們應該擁有自我保護,自我生存的能力。

回憶起08年的5月12日,那是一個令人悲痛的日子,里氏80級的強烈地震使繁華熱鬧的城市一瞬間變成了一片廢墟。許多人被壓在了廢墟之下,其中有一名學生,他的腿被巨大的水泥塊壓住了,不能動彈。為了使自己能夠活下去,他把課本與作業本一張一張吃了下去,最後,他被救援人員發現了,脫離了危險。如果,被深埋地下的是你,你會怎麼做呢?

一次,我走在放學的路上,時值正午,毒辣的太陽烘烤著大地。我察覺到了身後有人,回頭一看,一位叔叔跟在我後面,我覺得有點害怕,便加快了步伐。走了一會兒,我回頭一看,他還在我後面,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時,我已經進入了小區的大門,我的心稍稍安定了下來,因為我們這棟樓的隔音不是很好,如果我呼救,一定會有人聽見的。不知不覺,我來到了?g元樓門口,我側過身看看那個男子,他還跟在不遠處,我很好奇也很緊張,他是不是小區的居民呢?於是我慢慢走上樓梯,走到第一層時,我用餘光向外看,那男子朝前一個單元走去了,我繼續向樓上走,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那男子竟又回到了這個樓道,飛快的向樓上走去,我故作有禮貌讓他先走,他遲疑了一下,走上樓去,在二樓右邊那家住戶門口等了下來,敲了兩下門,沒人開門,也許是家裡沒有人。我緩緩向樓上走著,看到我狐疑的目光,那男子灰溜溜地下樓去了,我終於安全地回到了家。

人生就像是一截火紅的蠟燭,也許沒有璀璨的華光,有時還會受風的侵略。但是,蠟燭的火花在被風抽打時,在被這足以讓火苗失去生命的風抽打時,火苗懂得向沒有風的地方躲去,一會兒,風停了,火苗帶著一身光明回到了自己的位置,繼續燃燒。

我們在逆境生存時,且想一想克服困難的辦法,搭一帆輕舟,使自己回到順境中去。

還是安徒生好 篇11

國三作文 ,910字

小時候,總是愛看格林童話。因為格林造夢,他的故事是那麼圓滿、幸福,激勵人們想像、追尋。

《青蛙王子》中,得到幫助的小公主無奈地遵守著她的承諾,接受了那隻醜陋的青蛙作為伴侶。但,就在她傷心時,“它落下來,他不是一隻青蛙,他是一位王子,生著一雙和善、美麗的眼睛……他是公主親愛的夥伴和丈夫。”公主因為誠信得到了愛情,忠實的亨利也因忠實而解開鐵箍,多麼皆大歡喜的結局!

還有《白雪公主》中,公主因為純潔美麗而獲救,小矮人因為堅信美麗而不滅,王子因為執著追求而幸福……一切美好的信念都被承認,被證實,世界迴歸本真,夢想遍地開花。可是隨著逐漸的成長,我卻愛上了安徒生,因為在他的筆下,童話有著一種更純淨詩意的美。

我還記得在《海的女兒》中,那條人魚在祖母啟蒙下向往愛情,遇到王子後萌生愛情。與女巫交易後失去了美妙的嗓音和尾巴,忍著痛苦來到人間追逐愛情,以及最後,心甘情願淪為陽光下面的一灘泡沫—為愛情犧牲。這是一種悲哀的結局,但正如尼采所說,“悲劇恰好證明,人們不是悲觀主義者。”安徒生這種悲劇的塑造,更體現了人魚對愛追求的執著,純淨簡單而又執著的內心,它浪漫,它精緻,它優雅,它美麗!

我不會忘記,有那麼一隻飽受譏笑與嘲諷的醜小鴨,有那麼一位在刺骨寒風中嚮往火爐、烤鴨、奶奶,卻被凍死在平安夜的小姑娘,安徒生的童話終不像格林童話,他在每一個美麗夢幻的背後告訴我們:歡樂都要付出代價,美好始終存著遺憾,他以一種殘缺的,抱憾的悲劇眼光,看待夢幻與現實的關係。

顧城在《給安徒生》中寫道:“金色的流沙,湮沒了你的童話,連同我—無知的眼淚與微笑。”是的,如果說格林童話是林中一層淺淺的白雪,溫和地掩飾著瘡痍的地面,善意地滋潤新生的苗兒。那麼,安徒生童話則是大雪過後的一個晴天,冷冷掀起世界的面紗。描繪著雪層下的生生死死,以童話剖析世界的真實,以悲劇震撼人們的心靈,讓人驚醒!始終有人喜歡格林,因為生活需要夢幻,幼稚的夢總比無夢好。但我覺得,還是安徒生好,因為人總要面對現實,摒棄夢幻中的華美霓裳,去織補現實的襤褸衣裳。

還是安徒生好,我願作一個尋找他足跡的人,望著他在田野中孤獨的背影,靜靜地傾聽他那深沉的吟唱。

你是我人生路上的不滅長燈 篇12

國二作文 ,957字

我想為你雕刻一個夢境。夢裡陽光和熙,天空晴朗。我還是個笑容天真的幼童,拿著冰淇淋在大街上瘋跑。然後,在下一個拐角,遇見你。

我清楚地記得,小時候你總喜歡抱我在膝上,然後用含混不清的方言喊我的名字。而我總是伸手握住你佈滿老年斑的手指,呵呵傻笑,溢位的口水沾溼了下巴。

彼時你對我而言,是比媽媽還要溫暖的存在。

幼兒園放學時,你會在大門口接我,聽我興高采烈地講班裡發生的事,牽著我走路回家。路上偶爾會碰上一兩個乞丐,衣衫破落,赤著腳走路。你掏出幾枚硬幣給他們,微笑著聽他們嗚嗚咽咽地道謝。那時我總是不解,一開始還會扒著你的胳膊阻止,告訴你媽媽說這都是騙子,到最後就習以為常,甚至主動地從褲兜裡掏出今天的零用錢,跑著放進乞丐的破鐵碗裡。“咣噹”的金屬碰撞聲,清脆悅耳。

後來有段時間,我迷上了看電視劇。每晚十點播出,很老套的愛情故事,卻讓我看入了神。爸媽明令禁止我熬夜看電視,並囑託你幫忙看著我。沒有辦法,我只得心神不寧地乖乖寫完作業,再聽話地按時早睡。

直到有一天,爸媽都出差了,我忍不住跑去打開了電視,最後竟看得忘了時間。突然響起“啪嗒”的開門聲。我本能地扭頭,看見你微怔地站在臥室門口,然後慌忙關了電視。

你愣了一會,又到我的房間拿了一件外套,披到我身上。“囡囡,夜裡冷,彆著涼了,早些睡。”你回了房間,又是“啪嗒”的一聲。

接著是長久的沉寂,我緩慢起身,有些沮喪地將自己摔在床上,一夜無眠。

之後,我再也沒有熬夜看過電視。

逐漸的,我長到不用人追著管的年紀,你便也回了老家。

平淡的幾年過去,你的身體越來越差。我想,快到時候了。

果然,不久媽媽就告訴我,你去世了。

我們連夜乘車趕回家裡。我把車窗開得很大,風很大,颳著我的臉,很冷,讓人直掉淚。到下車時,我已滿面水痕。

送葬那天天陰沉沉的,所有親戚都一臉悲慼,我卻笑得很歡,在前面拿著花圈跑得飛快。

因為你說過做人要堅強,可以流血但不能輕易流淚,哭哭啼啼的頂什麼用?那麼奶奶,我不哭,你回來陪我好不好?

聖誕節那天,外面飄了小雪,商店都裝飾上了聖誕樹。四歲的表弟正在看《哆啦A夢》,我合掌閉上眼許願。

不要任意門,不要竹蜻蜓,我只願能偷乘一次時光機,倒流時光去找你,然後弄亂頭髮,讓你幫我重新紮上羊角小辮。

我要摟住你的脖子,告訴你—

奶奶,我愛你!

程式設計人生,理性還是迷惘 篇13

國一作文 ,928字

有人說過:“人工智慧的最高成就是謊言。”聽來戲謔卻不無道理。謊言,是人這種具有複雜意識形態的動物所特有的,所以它反映了人工智慧無限趨向於人卻難以企及的事實。他們沒有的,正是“謊言與否”的價值判斷。

但反觀我們,人類本身,卻一步步走入自己編碼的囚籠中。數字化的人生,我們習慣了將一切用尺度衡量。見義勇為,在分析被反咬一口的概率後,選擇“不”;改變生活,統計獲得成功的可能後,選擇“不”。大資料的時代,我們呼籲理性,苛求精準,我們自以為世界萬物盡在計算之中,卻漸漸丟掉每個個體本應秉持的價值與悲憫。

此時的我們,實則是極度非理性的,人之為人,正在與我們對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價值取向能做出抉擇。人的意義,或許在於尼采不斷完善自身的“超人”,或許在於儒家和人文主義的“愛人”之關懷,在道德標準和價值單一的時代,人們似乎更容易像人一樣活著,因為力量渺小,所以學會了謙卑而謹慎。而如今,人們接收到太多的資訊,擁有太多可操縱的因素,他們選擇更輕鬆的活法,逃避那些需要良知去抉擇的事,用已知來安撫自己違背價值而不安的心。

數字化的思考,不僅僅帶來個體的冷漠與麻木,還會導致整個社會的迷惘與脆弱。當人過於看輕價值判斷時,他們的淪陷往往會使人的群體陷入困境。正如《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因利益而造成的愛情悲劇,又如《搏擊俱樂部》中人類精神的變態扭曲,與曾經工業時代的浮躁之氣一樣,資訊時代的空洞與格式化,讓人與人之間漸漸分崩離析,最終,社會是一盤散沙,人與人失去關聯,自然走向滅亡。

價值與悲憫,這兩者人生的奧義,都不應被丟棄。尋找回自己內心基本的價值準則,或者說,將自己與時代劃清界限。資訊時代,只是一種特定時期內的社會形式,人不該將自己的思想全部交付於它,在標籤化嚴重的社會現實下,人們極易在任何事上優先考慮“資訊化”,但絕不可令他深入你內心的底線,時刻銘記身為人,價值與愛不能偏廢。

人需要理性,但人的理性不等同於編碼的固定格式,人的理性思考,也是要建立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之上。真正的理性精神,是考慮到個體與群體,是無論在資訊時代還是遠古社會,都能堅守、清醒、獨立的價值與態度。

程式設計人生,是一種人性的喪失,當你丟掉了價值和同情,你便宛如失去靈魂的軀殼,與行屍走肉並無二異。

人性的泯滅還是道德的淪喪 篇14

記敘文 ,926字

在現如今的資訊時代,科技的發展遠遠超過人類的預算,人工智慧已經屢見不鮮,其功能更是數不勝數。

在今年,阿爾法狗成功戰勝世界冠軍柯潔,進一步證明了人工智慧的能力超過了人類的智商。因此許多人都很害怕如果世界被人工智慧統治的後果,但對我而言,我認為是不可能發生的。

人之所以能在世上立足,靠的不僅僅是智商,而是人類相對於其他動物有更強大的思想。在今年九月的《開學第一課》中就曾經讓世界著名鋼琴家朗朗憑聲音分辨在屏幕後彈鋼琴的是人還是人工智慧,他立馬分辨出後就說:“人工智慧彈出的曲子很流利,幾乎沒有錯誤;而人類談出來的卻是富含感情的,雖然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完美。”所以人的思想情感是人能夠做“萬物之王”最重要的條件。

試想,當人類都沒有了思想,這個社會會有多麼可怕?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的人們眼前的想法就只是完成手頭工作,他們不能分辨對錯,做一切事情都十分機械化。讓它向前走,只要不喊停,就算前面有阻礙物也照樣向前衝;如果讓它殺人,它會義無反顧地拿起刀,不經思考的砍下去。它不會管法律是否允許,不會管後果,更不會管對錯。

在我看來,人類已經開始慢慢步入這個沒有價值觀和同情心的時代了。近來最具有爆炸性的娛樂新聞“鹿晗關曉彤公佈戀情”這一事件就足以說明如今的網民已經漸漸失去了價值觀。近日被這條訊息刷爆了的朋友圈可謂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場。有被輿論左右對這件事的主人公粉轉黑的,又不顧一切依舊追捧這兩個主人公的,更甚者因為這件事跳樓割腕。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是事情啊!這些粉絲就像被明星操控了一般,可以為了他們逃學、打架鬥毆生之付出生命。而這件事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影響?這就是因為現在的人已經失去了價值觀,他們認為自己的偶像做什麼都是對的,盲目的崇拜已經使他們瘋狂,沒有了價值觀的他們只能依賴於別人強加於他們的,當這個價值觀崩塌了,他們也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從而導致了他們內心的空虛和害怕。

而這一切正是因為現代人獨立的價值觀和同情心的消退,而如何組織這件事的發生,仍需要我們解決。不僅中國,國外亦是如此。美國貧乏的槍擊案就是人性的泯滅,是缺乏同情心的人報復社會的一種典型方式。

我們應該要深刻認識到失去價值觀和同情心帶給我們的後果,進一步防止這樣的情況的持續嚴重。

碎片化生活,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篇15

碎片化生活,利大於弊 ,1014字

自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於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之日起,人類便開啟了計算機技術和工業高速發展的時代。短短23年後,便有了美國的阿帕網問世,作為現代網際網路的雛形,阿帕網的出現註定了21世紀人類社會的日新月異。

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獲取資訊變的越來越便捷,只要你身處地球上網路訊號良好的地帶,你便可以在區區幾秒內將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給你的親人朋友。這樣的即時交流方式,必然是兩百年前孤身一人來到美洲大陸求學、和母親通一份家信需要整整一年的容閎先生所無法預見的。但是網際網路的“速度”,真的百利而無一害嗎?

從最早席捲全球的iPhone4,到悄然崛起的國產品牌小米、華為,智慧手機的出現以及日益加速的城市節奏,使得人們的生活被分割成了小碎片。歐陽修的《歸田錄》中曾提到:“餘因謂希深曰: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顯然,早在宋朝,人們就有了利用碎片化時間的意識,更別說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通勤時、飯桌上、睡覺前、甚至是廁上,依靠手機利用起了碎片化的時間,或閱讀,或聊天,或瞭解時事熱點。

但當這種現象過了度,其結果也會與目的背道而馳。據統計,今年1至10月,上海市共發生致人死亡交通事故690起,其中由開車接聽電話、玩微信等“其他妨礙安全行車的違法行為”引發的死亡事故高達204起,佔29、6%。而一直為市民所詬病的“酒後駕車”導致的致人死亡交通事故為19起,僅佔2、8%。這類人過度利用細碎時間的行為不僅沒有達到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的目的,反將自己置於生死一線,忽視了遠比碎片時間更長的未來。網際網路和智慧裝置的發明,本該是服務於人類,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便捷的,絕非為了斷送自己的幸福,乃至性命。

再反觀碎片化時間這件事本身,就真的只有好處嗎?鄭燮曾在《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提出:“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碎片化的閱讀時間短而分散,要深入研究文字難度極大。這樣對於書中的內容匆匆而過,除了消遣,又能給讀者留下什麼呢?不只是讀書,社交也是如此。不同於從前的書信往來以及電話短訊,現在的人們更傾向於通過“朋友圈”這種方式來交流生活,所謂的朋友也只是“點贊之交”,倘若真的遇上了什麼麻煩,試問又有幾個人會對你伸出援手呢?

網際網路的存在,著實讓生活變得便利了,但是“碎片化”的天平究竟是偏向了利還是弊,一切還是掌握在人類自己的手裡。

“碎片化”改變我們,還是我們改變生活? 篇16

“碎片化”改變我們, ,910字

要說以前我也曾聽說過“碎片化的生活”這個新名詞,雖對其不甚瞭解,但也沒有深究過它的具體含義。直至近日閱讀了資料我才“客觀”地知道了碎片化的所謂含義—“‘碎片化’一詞是描述當前中國社會傳播語境的一種形象性說法。所謂‘碎片化’,原意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我們也可將‘碎片化’理解為一種‘多元化’,而碎片化在傳播本質上的整個社會碎片化或者說多元化的一個體現。”以上這段文字是我摘錄於網路上對碎片化的定義,雖是客觀,但過多的專有名詞對於不解其意的人來說是一頭霧水。都說“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任何阻止力量都必將螳臂當車為齏粉”,而在這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當今社會,“碎片化”便是那車輪碾過所留下的痕跡。

我雖對“碎片化”不像諸多專家學者瞭解的那麼專業,但這既然已悄無聲息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那放眼從前與而今,有何不同便一目瞭然。

且不論我們日常生活中涉及面最廣的衣、食、住、行。單說作為汲取前人文化和當代資訊的閱讀,也因著如今資訊量的急劇增多人們開始面對資訊得浮躁,其方式早已與曾經不經相同,成為了“碎片化”在生活中所涉及的又一領域。我也曾在網路上了解到面對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碎片化閱讀”,不少學者都紛紛表示了當閱讀成為“悅”讀,其方式就背離了閱讀本身的擔憂,並且認為“碎片化閱讀”使讀書成為一種被動和強制性的行為,讓人無法感受到蘊含在其中的無盡樂趣。但我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凡事皆有兩面性”,在我們批判“碎片化閱讀”減少了我們深層次閱讀的時間時,為什麼不想想也正是“碎片化閱讀”帶給我們看待問題的多方面視角,不想想“碎片化閱讀”其實正是我們當今缺乏深層次閱讀和無暇深層次閱讀的產物。所以真的是“碎片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嗎?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隱藏著許許多多的“碎片化”,與其說這些“碎片化”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倒不如說是我們的心態與需求才是創造瞭如今的“碎片化的生活”。正如學者費勇所言:“我不排斥碎片化時代,我們該考慮怎樣才能把自己修煉得更完美。”既然“碎片化的生活”已經運人類的思想和時代潮流而生,我們又怎甘心被“碎片”的浪花衝昏頭腦。只有讓“碎片化”物盡其用,才真正算是我們改變了生活。

碎片化的生活,是福還是禍? 篇17

碎片化的生活,是福還 ,766字

隨著科技的發展,移動網際網路在生活中的使用愈加頻繁,而我們的生活也因此成為點點碎片,這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的心態與認知。在這海量碎片資訊的“轟炸”下,我們不禁思考,碎片化生活究竟是福還是禍?在我看來,這未必如人們常常批判的那樣可怕。反之,它其實有不少可用之處。

世界之大,科技發展之快,海量資訊不斷向我們撲面而來,若是再靜下心來一一翻看,或許還未讀完,更新的知識早已取代原有,為何不利用碎片化的閱讀,拓展視野,瞭解各領域的知識與新聞,豈不更為合適與全面?

其次,碎片化不僅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學習方式。在學習中,用碎片化時間背一些單詞與公式;在課後,閱讀一些碎片化的知識,拓展上課內容;空閒時,拼接起一些碎片化的時間,通過碎片化方式閱讀一部長篇書籍……這些不視為一種抓緊時間學習,利用時間的好方式嗎?

最後,碎片化讓我們學得知識的同時,還能培養我們的能力。在網路中,各式各樣的觀點層出不窮,不同人對不同知識見解不同,這更需要我們的篩選能力,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在學習碎片化知識時,將其細分化分類,組織成一個個體系,這對學習生活中的知識總結也有同樣的提升效果。

雖然碎片化生活益處多多,但仍有不少人迷失,這本質還是個人學習能力的問題。在瀏覽碎片資料前,首先安排一個學習任務,使人有目的地查詢,防止入迷。對於學習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同樣能驅使我們前進,遇事不只求膚淺,而是“打破沙鍋問到底”,好好調研一番,碎片化海量知識一定能帶你深度瞭解這些知識……

在這個資訊碎片化的時代,人們思考著,探討著,試著好好利用碎片化。而只有克服內心的浮躁,迷茫與膚淺,努力探究一些深層次的東西。當一切虛無與浮誇的文字消失,碎片便會重新歸一,引領你走向事物的本質。正如狄更斯在小說《雙城記》的開篇語中的那句“這是最美好的時代!這是最糟糕的時代!”

碎片化的生活——是好還是壞 篇18

碎片化的生活——是好 ,795字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碎片化: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生活……

晚上睡覺前或者早上剛起床時,大多數人的選擇是:拿起手機,刷一刷朋友圈,打一局遊戲,或者看一看淘寶上有沒有好看的衣服,包包。最近火了一款遊戲,叫什麼“王者榮耀”,有些人往那一坐就是幾十分鐘,上前一看,在打王者榮耀,甚至上廁所的時候也不忘拉著隊友來一局排位賽。等到你緩過神來,已經過去了幾個小時了。

手機的背後像是抹了一層厚厚的膠水,你拿起它了,就不再放下,有時,你靜靜的“思考人生”,卻會發現,你也許已經好久好久沒有讀過一本紙質書,好久好久沒有放下手機和家人談笑風生,說說笑笑了。有時手機打字打多了,提筆忘字;有時GPS用多了,成了“路痴”,問一問一些上班族和學生,他們最需要的,最離不開的是什麼?答:Wi-Fi,手機,電腦,Ipad。

再說說學生族,有一些學生天天帶著手機玩,上課,放學,無時無刻不玩手機,而導致玩手機時不看路,被車撞死的後果。這些事例太多了,讓別人看,他們都會說:“我知道的,不用說了。"然而,一直拿著手機的人,也是他們呀。

但是,萬物有利也有弊,手機給我們帶來了方便。有些人就想待在家裡“葛優躺”這時候如果他們餓了,又不想動,往往會開啟“美團外賣”或其他外賣程式,再用“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吃完飯,突然想起來下午還有一個會議,趕快開啟“滴滴打車”或“支付寶出行”叫一輛車接你去公司。到了公司,開啟“郵箱”給同事發幾個檔案……好像只需要一部手機,或其他電子產品,就可以做完生活中的所有事。想要買衣服,卻又不想出門,開啟“淘寶”,或者“天貓”,“一號店”,各種東西都有,買好了,一兩天就到了。

碎片化的生活,充斥著手機,電腦……幾乎人手一隻手機,在地鐵上試著看看,有多少人沒有拿著手機?有多少人在認真地看書?沒有多少,我們應該在碎片化的時間中,合理地生活,安排時間,分清利弊。

碎片化生活好還是不好? 篇19

碎片化生活好還是不好 ,800字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一個人的時間開始變得破碎起來,然而碎片化的生活就真的不好嗎?

舉一個例子,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人們獲取新聞的方式只有靠閱讀報紙或是看電視,而報紙只有每天在固定時間才會發放,但當智慧手機普遍以後,人們可以在任意時段查閱任意資料,雖然時間被打碎了,但生活更加方便了。

再舉一個例子,假如說有一名學生,他有需要做8個小時的作業,而只有全部做完後他才能休息,如果這樣的話,當他完成後就已經十分累了,而且質量可能也不能保證,這樣是極度不合理的。那麼如果把這段時間給碎片化一下,比如做掉一點休息一下,再做掉一點休息一下,這樣不僅作業全部完成了,也能使那名學生不感到疲憊。這正說明了碎片化生活的好處—使時間更加靈活。

現在我們不妨看一下我們的現實生活,碎片化生活方式正無處不在的湧入我們的生活中。隨著智慧手機和網路的普及,人們可以幾乎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

碎片化的方式不但可以使人們的時間更靈活,也可以使做事的效率更高。假如說小明要寫一篇作文,然而當他寫了一半時寫不下去了,這時他該怎麼辦呢?如果他一直去想的話,很顯然他並不會想出好主意,但是如果他在想不出時去做會兒別的作業,然後再寫作文,那麼他就可能會更流暢地完成作文。

但碎片化生活也並不是有這麼多的優點,當你在等車、排隊、甚至上廁所時,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就幾乎無法被利用了。

而且這些事情和華羅庚的燒水泡茶需要幾步是不一樣的,當你在泡水時,你可以去洗杯子,然而當你在排隊時,你卻幾乎無法去做除了排隊以外的事,因為你要一邊注意著隊伍的動向,一邊還要注意去做你的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些時間碎片化即使是高效、便利的,但也是浪費的,十分麻煩。

碎片化生活並不能算是一件壞事,但也不能算的上是一件好事,這主要取決於自己如何善於利用時間。真正成為時間的主人,才能真正的100%利用碎片化生活給我們帶來的便捷並抵消碎片化生活的缺點。

習俗重要還是小生命重要 篇20

國小三年級作文 ,352字

快過年了,我回了奶奶家,準備過幾天吃年夜飯。

姑姑從市中心帶了一隻雞到奶奶家,它長得很漂亮,很精神。我每天跟它玩兒,餵它吃豆子,一起散步,一起吃喝,相處得很好。我還給它取名叫“威武大將軍”。

直到有一天,我從奶奶那兒聽到“威武大將軍”會被殺了當祭品時,我感到眼睛開始溼潤,鼻子開始發酸,心裡非常難受,就像失去了一個親人似的。

當天晚上,我跑去問奶奶:“您覺得習俗重要,還是一個脆弱的小生命重要?”“當然是習俗啦!”奶奶轉過頭,“你覺得呢?”“您不覺得這些小生命很無辜嗎?”我反駁道。“不要殺死‘威武大將軍’嘛!”我開始請求。“好吧。”奶奶不情願地說。“拉勾!”我伸出小拇指,“拉勾上吊……變了就是癩皮狗。”

過年那天,我看見“威武大將軍”還在!可是,祭臺上又多了一隻不知名的雞。

習俗重要還是小生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