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規則相關作文20篇

自由與規則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588字

我們一家人在劉家香吃完午飯,正準備離開,車開到路口才發現,一輛白色的別克車正好堵在那兒。

爸爸下車看了看,這輛別克車把出口堵得嚴絲合縫,別說是車輛,就連行人也難以通過。

爸爸只好開啟手機,試圖通過交警和車主聯絡,可車主的電話沒人接聽。

周圍的人越聚越多,人們紛紛擠在車旁,皺著眉頭,有的在車邊踱來踱去,有的趴在車窗玻璃上向內張望,希望能找出車主的一點點線索。更多的則在仔細審視過往的行人,一位身穿白襯衫、卡其色長褲的男子上前叫住了一位行人,指著別克車,問道:“這車是你的嗎?”

那人回答說:“不,不是啊。”那位白襯衫男子不甘心地退了回來。

時間滴答滴答地在流逝,人群開始騷動起來,一位穿著藍色T恤的男子說:“我上班都快遲到了,老闆要發怒了。”一位家庭主婦說:“我還要去購物呢,再這麼等下去都沒時間了。”

等啊等,約莫半個鐘頭後,一位中年婦女三步並作兩步地走了過來,一臉愧疚地向我們賠禮道:“對不起啊,剛才去吃飯了,沒停好車,我以為這不是個出口呢!真對不起,讓你們等了那麼久,我馬上把車倒出來。”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這位阿姨或許因為找個車位不容易,或許趕時間,她把車這麼一停,自己是方便、自由了,但是給別人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她最終還是要因為 “自由”而付出應有的代價。

自由是可貴的,人人都向往。但只有遵守了規則,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不僅停車如此,學習如此,與人交流也是如此。

自由與規則 篇2

高一作文 ,990字

王小波說:“人類渴望打破規則,卻無往不在設定與被設定之中。”

在無限重複疊加的規則所構成名為“秩序”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下,我們沒有智力也沒有勇氣逾越雷池半步。劍是始終懸掛在頭上的,冰冷殘酷的,但是至少在餐桌上你有享受美食的自由。

有人說:“打破規則,釋放火熱的生命。”但是如何打破?打破什麼規則?到什麼程度?打破規則後就能得到理想的生活了嗎?在現有的規則下不能實現生命意義嗎?誠然,“被設定的生活是豬的生活,對被設定的生活安之若泰的人,是豬。”但在所謂“秩序”的束縛下,規則給予我們太多自由,以至廣闊似草原,磅礴如大海。怎麼可以藉口慾望來實現放縱呢?正如芥川龍之芥所說“過度自由與山巔上的空氣相似,對弱者都是要不得的。”想必所謂弱者就是那懷揣著無限膨脹的自由慾望,以打破規則與精神食糧卻不懂珍惜彌足珍貴的自我自由的狂熱分子吧。

我眼中的自由,彷彿堅硬碳酸鈣包裹下的雞蛋,自由流淌徜徉。那些意欲打破規則的人,一定處在蛋清與蛋殼之間的空隙,在擠壓中渴望打破這球形世界,竟不知殼碎質流,灰飛煙滅。當然也總有人處在金黃的蛋黃之中,被“秩序規則”的耀眼光芒矇蔽雙眼。他們是清代文字獄統治下的文武大臣;他們是“八股文”束縛下的文人儒士;他們是封建時代被封建禮教吃掉的人們;他們是在五四與維新運動中藉口“中學為體”來抨擊新知識的宦官。人們遵守規則,生活才有秩序,才能告別暴力統治的奴隸時代,但在規則的繭絲中固步自封,安於現狀,便永遠不能破繭成蝶,不能成萌動的新生命。

沒有自由的秩序和沒有秩序的自由,同樣具有破壞性。老子說:“物極必反。”走向極端必會導致滅亡。自由像是會使人上癮的藥,需要在規則的迷宮中加以阻止。只有在當代的新理念倡導的中國,而非藉口階級鬥爭威脅自由的文革時代,才能創造出輝煌的成就。遵守規則,華為研發5G科技,馬雲創辦網際網路金融,中國首次登上月球背面;不遵守規則只求自由,就有實驗人體基因編輯的遭法律制裁,全球聲討,不守倫理道德拈花惹草,劉強東遭遇人生滑鐵盧。

規則像蛋殼,保護著我們的自由。在默默度過後,終將化為雛鳥迎接新的世界。

自由與約束 篇3

國三作文 ,638字

三月的藍天之上已是風箏滿天,鈴聲一響便跑出教室,看低年級同學在操場放風箏。

剛過了放風箏的年齡的我們是多麼羨慕飛翔在藍天裡的風箏啊,享受著人們的仰望,自由飛翔。像雄鷹那樣,搏擊長空,是禁錮在校園裡的我們的夢想。

無奈上課鈴聲響了,我們只好匆匆走進教室,唉聲嘆氣中還得坐下來,握住筆寫畫起來。

鉛筆行走在草稿紙上,任憑人的操控,不由得讓我遐想聯翩,凝視手中的鉛筆,它似乎從來不覺得自己有何長處,它只是謙和地被人握於手中,行走在滿載希冀的白紙上。它默默走出的炫美,是執筆人揮灑汗水、播種希望換來的一點慰籍。

他更沒有像風箏一樣借住風的力量,一心想掙開風箏人手中的線,去贏得更多的自由,它似乎從來未曾想到過自由。

為了更好地書寫,它受盡了刀鋒的削切,卻無怨無悔,只求更加完美。因為它深知,沒有牽制,便不會成功。

因此它不像風箏一樣,追夢之旅還未開始,就已被拋棄,因為風箏忘了,讓它觸控夢想的,是放箏人手中的線。

風箏因想得到絕對自由,最後埋葬了自己;鉛筆因學會了約束自己,最終輝煌了生命。

想到這裡,我豁然開朗。

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有人受不了,選擇放縱自己,狂廢年華,有人扛住了,選擇束縛自己,精彩人生。

鎖住你的慾望與貪念,你會比別人少很多攔路虎,繫住你的空談與幻想,你會更加踏實腳下的基礎。

成功,不會落在任何一個不會自制、對自己沒有要求的人身上,夢想不會實現於任何一個沒有上理智之鎖的人心中。

帶著一顆上了理智之鎖的心,牽住那美好而危險的慾望,你會發現前方,是那麼豁亮!

選擇的自由與不自由 篇4

國三作文 ,956字

梅花沒有選擇季節的自由,面對風雪,她毅然地選擇了“凌寒獨自開”,於是便有了冰天雪地間那遺世獨立的傲然倩影。於梅花而言,寒冷的選擇是不自由的,而開花是自由的,它沒有因為天氣寒冷而放棄綻放生命。人同樣有著選擇的自由與不自由。無法選擇一個怎樣的出身,但可以選擇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無選擇過去的生活,但可以選擇一個想要的未來。

每一個選擇都有自己的自由與不自由,我們能夠做的,是把握自由並用它來創造美好的人生。生命的歷程大抵相似,無非是繁華與荒蕪的交替。我們的路,要自己選擇。

人生是一道選擇題,它能夠提供的選項很少。想要更多的選擇就需去努力,去拼搏,來為自己的人生增添選項,而不是抱怨命運殘酷。夏達不曾抱怨一分,七年的北漂生活讓她嚐遍生活艱辛苦澀,而她選擇了堅持畫畫。生活的困境是她所不能選擇的,但她用多年的堅持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一個選項—畫畫。她終因畫畫成功,成為名揚海內外的“漫畫公主”。所以,面對困境時,不應只去抱怨,那是沒有意義的。做出努力去改變它,方能收穫屬於自己的流金歲月。

夢想是生活賦予我們的權利。我們擁有選擇夢想的自由,也擁有是否為之奮鬥的自由。縱然在現實之上懸掛著現實這把劍,我們也要握緊夢想。如七堇年言:“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凍,路遠馬亡。”周洪濱有夢,從默默無聞到如日中天,終於成為知名漫畫家;朱丹有夢,學會在最低處創造奇蹟,成就閃亮舞臺人生;劉偉有夢,用一雙腳彈出世間絕唱,感動中國。夢想是平等的,不分高低貴賤,不論平凡偉大。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夢想,併為之奮鬥。

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也是一個自由的選擇,關於內心,無關於環境。著名蘇聯作家高爾基曾經幹過麵包夥計,當過學徒,廚工,甚至在碼頭做過苦力,但他終成為了一個作家。成為一名作家是他的選擇。生活重擔迫使他不得不去做苦工,而他將這些苦難化為了珍貴的鉛字,作為成功路上的鋪路磚。正像梅花,不會因為天氣惡劣而放棄綻放生命,我們也應在困境中勇敢拼搏,創造出一個只屬於自己的未來。

選擇是自由的,但需要在一個不自由的大前提之下。歲月就在那裡,是渾渾噩噩地過日子還是好好地生活,是你選擇的自由;夢想就在那裡,是追逐還是空想,是你選擇的自由;未來就在那裡,是做一個平凡人還是一個綻放生命光華的人,是你選擇的自由。

自由與不自由 篇5

國一作文 ,913字

人要走出沙漠,這是生存的前提條件,也是自由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的首要考慮的要求。也就是說,在自由之前,首先有著不自由的束縛。

旅行者常視穿越沙漠為一種束縛,一種被迫接受的任務。而人們對於不自由也常常抱有牴觸的情緒。但“不自由”也是紀律的代名詞。黑格爾說“紀律是自由的第一條件。”人生活在群體中,若要保證和諧共存。在發展自我時又不干涉他人的發展,就必須有紀律或是規則在其中起作用,並且在必要時讓渡權利。倘若自由不被套上“不自由”的枷鎖,那麼它就是非理性的,或者說,是一種令人生厭的任性。諸如人們有追求物質的自由,但若官員無視規章以權斂財,記者收錢模糊事實、胡亂報道、醫生憑紅包大小決定看病態度,那麼其他公民的自由與權利就被破壞了。因此,若沒有不自由,自由也無從談起。若他們接受物慾被控制的沙漠,他們就能在此過程中,實現自己為民謀福利、報道真相和為病人解除痛苦的價值,達到道德之境,從而自我實現。

明確要走出沙漠後,方法就是多樣的。我們若在不自由之上加諸創造力,那麼自由就能夠被達到,人作為人的身份是絕對的,其能力也是被限制的。但在薩特的觀點裡,人對其本質的選擇是完全自由的。西班牙古諺亦有云:“做什麼事,成什麼人。”即我們有改變與成長的自由。而陶身體舞團則在人體的大部分保持靜止的情況下,不斷挖掘每個部分運動的可能性,提高其自由度。詞人填詞亦是如此,在同一個詞牌下,詞人運用不同的手法與內容進行填充,所得之物可以是家國之思,也可以是兒女情長。可見,不自由並不一定會限制自由。

對綠洲的渴望能激發其前進,合理的不自由能促進自由的實現。當今社會,一個重要的自由便是言論自由。網際網路讓言論的自由程度前所未有的高,這也得益於匿名的發言制度。那麼,又為什麼會有人呼籲網路實名制去限制這種自由呢?因為過分的自由讓言論容易變得偏激,許多不實言論無法被追究責任,造成許多批評變成抹黑,科普變謠言的現象。當然,處理這種情況並非只有實名制一途。值得強調的是,對自由的限制有時能提升自由的品質。

自由與不自由,並不是截然相反的兩個概念。後者並不否定前者,甚至可以使前者有序化。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實現和諧但多元的狀態,兩者是相互依存且辯證統一的。

共享與規則 篇6

國二作文 ,1020字

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創意讓這個世界出現了一種被稱作“共享單車”的自行車。它最大的優點在於可以隨時隨地供人們使用。緊接著,更多的共享資源撲面而來,類似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這一類的共享產物已遍佈大街小巷。

就拿共享單車來說,它的投放量之大令人驚歎。一時間,整座城市都佈滿了共享單車,如雨後春筍般隨處可見,就連偏遠的鄉村都沒有被遺漏。這下,人們的出行變得更加便捷。例如,你從家中走到超市去買東西,回來時東西很重,走路會很累。怎麼辦?很簡單,掏出手機,尋找附近的共享單車,掃碼解鎖,你就可以使用它,使用結束後再找一個就近的投放點把車還回去就萬事大吉了,既方便又快捷。

然而,即使再好的東西也不是完美的。

喬斯坦贾德的《蘇菲的世界》中曾提到過,人們就如同在一隻兔子的肚子上,既溫暖又舒服;可是,時代的變遷催促著人們爬向頂樓,可是那裡卻異常寒冷。怎麼辦?於是人們在向上爬行時,拔了一撮毛用來保溫。最後,肚子成了一個光禿禿的地方,後來的人們也失去了先人所能感受到的溫暖。

這段話深刻的反映出共享時代的問題,:使用共享單車的人們因為嚐到了甜頭,乾脆就把共享單車搬到自己家的小區裡來。導致他人想要使用單車時因無車可用而無奈告退。

那天,我去朋友家玩,原來我想步行去,可是由於路途有點遠,便放棄了。在我左右為難的時候,我一想:不如我騎共享單車去吧,正好他家小區旁就有一個共享單車投放點。然而,我卻發現騎共享單車是不可能了,因為在我附近連一輛車都沒有。無奈,我只能坐公交車去。結果,我被他家小區的狀況嚇一跳;原來,他家小區正在共享單車氾濫呢!平均每一棟樓前都有七、八輛共享單車橫七豎八地堆著—不,是“私人”單車。這種只圖自己方便的行為最後導致很多小區、公司大院不得不張貼“嚴禁共享單車進入”的佈告來防範管理區域的秩序混亂。除了共享私用所導致的混亂外,更有甚者把共享單車故意隱藏、破壞,乃至扔進河道等惡劣行為。

雖然說此類事件屢次發生,”共享公司”有一定監管不利的責任,可是真正歸根結底的問題還是因為公民的素質問題。

這還只是共享單車的問題,此外,共享充電寶“有借無還”之類的現象也是層出不窮。人們只是為了貪圖自己一時的方便而拋棄了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損壞了自己的信譽。

共享資源所反映的問題,值得政府、公司、個人乃至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去深入地探究,討論,思考。

我相信,如果人們能自覺遵守無明文的規定,那麼中華民族一定會愈發昌盛!

自由與尊嚴 篇7

國小六年級作文 ,811字

什麼是自由?什麼是尊嚴?如果你想知道答案,請翻開這本書。書中的主人公簡。愛會告訴你。這本書就叫《簡愛》由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創作,她在書中塑造了一個名字叫做簡。愛的女性。她偉大、自由、剛強、有尊嚴。雖然她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可在命令面前她從不低頭。

簡。愛從小父母雙亡,在親戚家裡的生活十分不幸,可是她沒有屈服。在學校的生活依然很不好,總是捱打捱餓,可她沒有屈服。後來她來到桑菲爾德當了一名家庭教師,在高大的男主人面前,她依然維護著個人尊嚴。最後她即將跟男主人結婚時發現他有一位妻子,又義無反顧的離他而去,因為她知道自尊自重。後來,品行良好的救命恩人,向她求婚時,她也拒絕了。正因為她始終渴望自由,她認為做他的妻子會永遠感到束縛,最終她得知桑菲爾德的男主人因為大火身體嚴重殘疾時,她還是與他結了婚。這是一種良好的品格,只想付出,不求回報。

從簡。愛身上表現出來的精神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的。的確,簡爱身上有一種不可戰勝的內在的人格力量,她正直高尚,純潔的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的汙染,她如同一朵白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使她在任何一個人面前都顯得分外高大。從而暴露了當時的貴族無知,自以為是,裝腔作勢的性格特點,撕碎了宗教的面積,嚮往自由。

我們誰敢說自己能像她一樣打破傳統,追求真正自由呢?又有誰敢說自己能在任何人面前都維護著至高的尊嚴呢?確實,在這個世俗的當今社會,不是每一個人都是自由的。但簡爱就不一樣,她敢於對傳統觀念發起挑戰,她有主見不跟風,很真實。這種勇氣是不同於其他勇氣,這種勇氣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的。她身上表現出的追求自由、平等和維護人尊嚴的信念與舉動,是當今社會最缺少的,也是最需要的。現在我們都少了一種真實,因為現在,人與人並不都是平等的。所以,沒有人敢說自己是真實的,純潔的了。

簡。愛真正讓我懂得了什麼是自由,尊嚴,他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人平等,不向命運低頭。

自由與束縛 篇8

國小五年級作文 ,577字

“雄鷹,就應翱翔藍天,搏擊風雲,駿馬,就應馳騁碧野,賓士萬里。”我就是一匹駿馬。

我是一匹不愛被束縛的馬爾,我是自由地。我也是一名旅行家,我的夢想是遊歷全世界。看看這美好的大千世界。

我開始了愉快地旅行,從近到遠。我健壯的馬蹄飛奔在空曠的草地上。每到一處山清水秀的自然美景,我就會停下細細欣賞。這山多麼險啊,隨處可見陡峭的懸崖峭壁;這山多麼美啊,這就像是峰巒起伏,綿亙蜿蜒,令人浩氣長舒;這山多麼自由啊,要麼綿亙蜿蜒,要麼是峭壁,要麼橫欄綠水,要麼是溪流橫鏟一腳,將山路攔斷;這山多麼磅礴啊,山峰和懸崖拔地而起。這水多麼清,清得見底,這水多麼綠,就像一塊無暇的翡翠,這水多麼靜,靜得讓我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我就是這麼自由,這麼奔放。

一天,當我在碧綠的原野賓士時。頭頂的繩套將我套住。從此我的命運改變了。我要為人服務,不再是那匹自由的馬兒,而是一匹被束縛的馬兒。從此以後我被關在馬圈裡。每天的生活都是乏味的,雖然我經常出去,但我也不得不接受主人的馴服。我越來越想念無盡的那青山綠水,廣闊的碧野,所以我經常在馬圈裡流下一行行苦澀的淚珠。

我對人們的仇恨一直耿耿於懷,直到永遠我也不會忘記的。我恨你們,你們有考慮我的感受麼?為了你們的利益,為了你們的舒適,你們殘酷地剝奪了我們的自由,你們太自私了!我那自由的生活就因一個圈套,從此我的人生落入了無限的陰影之中。

人情與規則 篇9

高三作文 ,912字

“博之以文,約之以禮”,中國古人就提出了生而為人,須得以禮束之。在今天,那些“禮”就變成了我們立身處世必須遵循的規則了。但同時我們國人又很重視“禮尚往來”的人情關係,於是這人情與規則之間就不可避免地會撞出些火花出來了。

材料中的這件事正是人情與規則發生衝突的時候的典例。

司機的做法雖然違背了守時的規則,但他做了之後,大家卻都支援他的做法,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適時變通,照顧了學生的難處,又不過分影響乘客,顯得很有分寸,富有人情味,大受眾人的歡迎,也很暖了人心。是典型的正能量,體現了對普通人的關懷,自然大受人們的點贊。

這樣的例子古代就有。商鞅,一個讓秦迅速強大起來的政治家。他變通的是法治,講的是治世之道。治國不法古,應當因地適時而變,他的變法體現了跨時代的前瞻性和創新性,而且在變法的內容上極具人情性。所謂人情性,就是關乎老百姓的民生,關乎大秦的國運。雖然遭到了秦國貴族階級的反對,在他們那裡似乎不見人情。但人情這種東西顯然不可能沒有偏向,對大多數百姓,對國家有益,商鞅個人遭受慘刑卻成就了他歷史上的英名。

法則可以突破,不必鐵板一塊,可以適時變通,這是古今證明了。但我們回到材料來,回到我們國情的現實來,像公交車司機這種突破約定的做法是否值得商榷呢?那種隨意改變規則的做法如果可以的話,那麼遵守規則是不是不那麼重要了呢?

顯然,在今天以法治國的今天來講,不是重要不重要的問題,而且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原則底線,那麼就容易像梅菲斯特同浮士德騙取交易一樣誘惑勾引上門,而且更糟糕的事是,人家至少是被知識所誘惑,而凡人大都則是因慾念驅使被私心所惑。如果只談人情不談法則,那麼拉幫結派,貪汙腐敗,互相包庇,罪惡叢生,那這個國家還會有希望嗎?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的,叔本華也認為人的慾望是無法滿足的,許多人主張克己禁慾,而不是沉湎於慾望之海然後難於自拔,以致帶來不甘與痛苦,墮落與沉淪。

由此可見,人情與法則兩者缺一不可,過分強調某一面都可能帶來災難,所以儒家才提出了中庸之道。在這樣的世界上,我們需要人情關懷,但時代的發展,更需要法則的約束,原則的堅守,尤其在我們中國這一個人情大於天的國度裡,更不容輕忽。

自由與獨立 篇10

高二作文 ,880字

如果說滿清政府強制留長辮的行為是束縛,那麼剪辮子的實施便帶來了自由的曙光。正是如此,當崇尚自由的北大學生初次看見通曉八國語言的學者辜鴻銘仍拖著長辮時,驚訝與嘲笑充盈一室。辜鴻銘沒有笑。“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一時鴉雀無聲。

一隻擺脫牢籠的鳥兒在天空中飛翔,我們覺得那是自由;人們開放地探討社會問題,我們覺得那也是自由。對自由的簡單認識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也乾脆利落。長辮咔嚓一剪,自由降臨了;民國一建立,平等誕生了。然而當一位老鹽商進入總統府,見到孫中山便要行三跪九叩大禮時,冷眼旁觀歷史的我們慌了。為什麼呢?不是說自由分明已經來到人世了啊!正如辜鴻銘所說,“無形的辮子”紮根心中,比有形的更可怕。心沒有“立”起來,自由只是一幅皮囊而已。

不獨立,毋自由。枷鎖和鐐銬的廢除並不意味著自由的真正獲取,一個人沒有獨立的心,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獨立的堅守,面對自由,恐怕也是昏昏然不知所措。獨立就是“立人”,知道榮辱,懂得進退,明辨是非,將大寫的“人”印在心中,刻在腦裡。

給世界帶來深刻影響的事件往往引人思考。波旁王朝復辟,民眾反而鬆了一件口氣。“少一點自由吧,不要再有第二個拿破崙。”歷史似乎初步見證了“自由”的失控,不過真正的錯誤並不在自由。列剋星敦一聲槍響,人們尋覓到了真理—獨立。一紙洋洋灑灑的《獨立宣言》,一聲“人生而平等”的呼聲,獨立的美利堅誕生了。在遠離封建歐洲的新大陸上,獨立的精神與意志深入“人”心。而當時的歐洲,還是一群頑固派和迷茫者的烏合之眾。

解開一頭牲口的繩索,自由的曙光從此照耀。然而,因為栓的太久,牲口在卸去束縛時竟沉默不語,茫然不知所適。它可以離開,但是它決定留下,對它而言,獨立的精神到底未曾樹立。所以,自由是道路的開闢,是選擇的拓寬,是視野的擴充套件,有了自由首先有了希望;而獨立是走向未來的道路,是立足自身的選擇,是注視光明的眼睛。自由擺出了選擇,獨立則教導我們走向何處。已充分享受自由環境的我們,應讓獨立精神紮根於心。

嚮往自由是美好的,獨立人生是實在的。不自由,毋寧死;不獨立,毋自由。

那些年的我與規則 篇11

國小六年級作文 ,596字

規則是一個群體的管理制度,比如:一個國家有著數不勝數的規則,交通規則,消防規則,法律等,這些規則全部結合起來,就是一個社會秩序。若人人都不去遵守它,社會必將大亂。曾經的我面對規則也是手足無措。

那一年,我五歲,我和我的爺爺在街上散步。我在路上哼著小曲,蹦蹦跳跳,一副悠閒自在的樣子,似乎沒誰比我更快樂了。拐彎是個紅綠燈路口,我也不顧是什麼燈,仍是又蹦又跳地在斑馬線上走著。突然,一隻手將我拉了回來,我大吃一驚,扭頭一看,是爺爺。我疑惑不解地說:“爺爺,您為什麼拉我回來呀?”“因為不能闖紅燈。”爺爺神情嚴肅地說道。“那又為什麼不能闖紅燈?”我被爺爺激起了好奇心,求知的大眼睛一眨一眨地望著他。“是因為規則啊!孩子。”爺爺蹲下來,雙手搭在我肩上,語重心長地說。

那一年,我九歲,我自己在馬路散步。我踏著輕快的步伐,又走到當年的那個地方,我的心不禁一震,彷彿記起了些什麼。我回想著過去,安分守己的等待著,但是一個人突然匆匆地往馬路那邊走去。情急之下,我三步並作兩步,一手將他拉了回來,一輛摩托在他面前飛馳而過。那個人被突如其來的摩托嚇了一跳,回頭一望,是一個小孩。他連聲道謝,我卻只說一句:“不要嘗試去違背規則,否則規則也會去傷害你。”綠燈亮了,我匆匆地離開了。在過道之時,我也心中嘀咕:規則確實重要,若無規則,可能下場就是那個人。

規則,它不僅讓我們成長了,還處處提醒我們:不要試圖去打破規則。

自由與生命 篇12

國小五年級作文 ,464字

一次週日,我陪媽媽去花鳥市場。市場的人可真多。突然我被一隻鳥所吸引,那是一隻珍珠鳥,穿著一身白外套,嘴巴紅紅的,兩隻眼睛警惕地望向四周。在我的再三請求下,媽媽幫我買下它。

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把買來的鳥食放進食槽,再把小水罐倒滿水,放在珍珠鳥面前。從前我就聽父親說,把抓來的鳥兒關進籠子裡,它很可能絕食,而且一直絕到死,看著珍珠鳥,我也擔心像別的鳥一樣,不吃食物,餓死。

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它不僅吃,還大吃特吃,把鳥食撒了一地。我笑嘻嘻的想著:小樣,都成階下囚了,還吃的這麼狂,吃吧吃吧,吃飽了再睡會吧。想到這,我就和表妹去玩了。

玩了幾小時後,我並沒有急著去看鳥,反正它在籠子裡,跑不掉的,先喝了口水。突然,表妹大叫:“哇!”,我驚,莫非,鳥跑了不成?我三步並兩步,來到我房間,只見珍珠鳥縮成一團在鳥籠下,身體已涼。

原來,它用了一個與眾不同自殺方式—暴飲暴食,我鼻子一酸,差點流淚。我突然想起叔叔說過的一句話,如果用生命換來快樂,對一個人來說,那是自由與尊嚴!

我默默地向它點點頭。我祝它下輩子做個自由的鳥兒。

道德與規則 篇13

高二作文 ,842字

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的大火中,只有一本被學生違規帶出的書倖存,但是當這名學生將自己“拯救”的圖書交還時,校長在感謝過後以違規為由將這名學生開除。

可能有人要說,這位校長過於嚴苛,規矩雖死,人情卻活,難道不應該通融幾分?對於保護了圖書的行為,難道不應該給予減罪處理嗎?

誠然,人情常與規則產生尷尬的火花,大多數人更希望看見富有人情味的靈活處理,而不支援規則化的冷酷裁決。可是人們很少意識到靈活處理常常使規則失去其作用。可以靈活與通融的地方通常是無窮多的,你是救下最後一本書的英雄,那我是圖書館長的親戚,他是校長的朋友……有太多的人可以尋找理由打破規則,那規則還需要存在嗎?

況且,我們難以知曉一個理由究竟需不需要通融,因為情的界限是如此模糊,我們無法判斷這個帶走圖書的行為是過大於功還是功大於過。而規則——以其強制執行性與普遍適應性聞名的產物,將我們從兩難中解放。千萬種情況被分為兩種:合規和不合規。其過程或許不近人情,但是產生的結果是一種統一與公平的美。要發揮規則的作用,執行者就不需要化身為一位不近人情的判官。

那麼,這位學生就沒有值得辯護之處了嗎?當然不是,情與法的衝突出現時,“情”應當讓步,而“法”更要反思:如何能在保障秩序的同時,接納更多的“情”。僅一次違規就開除是不是過於嚴重了?大學生是成長中的年輕人,經常犯錯,也需要犯錯,而犯錯之後,學校不應僅是懲罰,更應施以教導,給與機會。交出圖書,是艱難掙扎後的誠實之舉,發揚和鼓勵這種品質,是不是應該相應作出獎賞?的確,執行者要冷酷無情地執行規則,但不是天天只執行一套規則,規則應在與人情的衝突中實現合理的磨合。從根本上來說,這兩者是一致的,把握好情與法的界限,調整規則,才能發揮規則的作用。

規則需要嚴格的執行,更要追求自身的合理。嚴格執行合理的規則,讓判官與受判者都露出微笑。

自由與自律 篇14

國一作文 ,642字

人們渴望自由,喜歡那種隨性風流,無憂無慮的日子,不想被規則拘束。自律,這看上去不就是自己管好自己嘛,有何難處,但我卻明白真正律有多困難,這背後將放棄多少玩耍,剋制多少自己的慾望,又該經過幾番內心掙扎。

舉謝老師說過的一個例子:我想寫隨筆,但同時我很想玩。這時,聰明且會思考的人一般選擇隨筆,先完成了隨筆,剩下時間搭配就自由了許多,反而,如果先進行了玩耍,似乎寫隨筆的時間就遙遙無期,酣暢淋漓玩耍後又要寫隨筆,似乎就加上了一層約束。

小學畢業時,老師告訴我們她經常給我們說得六個字:自己管好自己。自己管好很難,就更無需去管理別人。所以,別人的事情與我無關,風吹草動就不足以動搖一顆自律的心,一顆認真學習的心。學會了自律,就把自由推進了一大步。應該做到的,是在玩與學之間劃清界線,是在動與靜中選擇後者,是在苦與樂中先執行困苦,是在累與閒中拒絕安謐……做到沒人監督卻依然按時完成,做到合理安排時間遵守規則,做到面臨誘感依能夠安分守己,做到控制快樂和慾望選擇努力。

自律並不簡單,當一個人可以真正的學會自律,那他自由的天空一定會越來越遼闊,自律和自由配對,成為一個自律於己的人,走在嘮叨前面,身上扛著向自律進發的態度,一步一步做位發光的人,自由的存在就是隨著自律的人,你有多自律,你就有多自由。自律的人往往不用擔心時間艱制,不用憂愁行動不便,不用害怕努力沒有回報。

成為自律的人,時機與運氣只是一時,學會控制,踏實走好每一步,讓自由的最高境界成為我努力的方向。

自由與流浪 篇15

高二作文 ,1111字

我一直羨慕流浪的生活,可以從簡一切,著樸素的印花、素色的棉麻,帶一支筆、一本書周遊各地。不用擔心拉薩強烈的紫外線給面板染上一層巧克力,不用擔心沼澤遍地、崖邊小路的險峻,更不用擔心嘎隆拉雪山積雪厚滑、岩石陡峭。

讓我們去流浪,懷著敬畏、懷著虔誠,驚歎自然屏息極致的美,感受險境心臟顫抖後留在胸腔的迴響,體會墜入繁密綠叢的自由氣息,觸控歷史滾輪下年邁生命的印記。收納一絲讚歎,一點感悟,一派寧靜。可我明白,面對十五歲的自己,我無法滿足自己。無可否認,我要的、我向往的自由和流浪建立在獨立、成熟、冷靜以及基本的物質基礎之上。

自由是什麼?從那麼小的我被媽媽送進幼稚園開始,我的自由就已經被束縛,而且還成了我心裡抹不去的壓抑和不自然。束縛如影隨形,我的生活被劃分為兩個部分——學校和非學校。在學校,我緊緊遵守規則,沒有自由尺度的喘息,沒有享受過程,也沒有其他;跨出校門0。05釐米開始,大笑開始重新獲得,表情喜怒哀樂不再是機器人。

越長大,體內隱忍的對無拘無束的渴望開始躁動,不再服從所謂的規則,掙脫開束縛。從此懶散侵蝕著身體,責任開始懈怠,脫離集體、獨自遠行,奔出教室後呼吸到的空氣彷彿逃離巨大牢籠後的煥然新生。與眾不同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滿足感,可這樣的自由帶有太多不負責任的逃避,是丟棄一切束縛枷鎖的畸形暗影。這不是自由。

真正的自由,會在束縛的框架下開花,會在蜿蜒曲折的石縫裡發芽。不然,一切都只能是放縱和任性,這樣的自由只能是自我拋棄、自我毀滅的流浪。

先有禁錮,再有自由。自由從來不等於流浪,靈魂的自由不可或缺,失則行屍走肉空洞呆滯,完全壓抑的萌芽在某一天累積成黑海,氾濫奔騰衝塌一切界限。過度的放縱則是放養,迷失了底線和尺度,明知苦海卻義無反顧、無可救藥,太多的負因子團抱成球,放任自己淪陷消極,跌入無限迴圈的悲劇噩夢。沒有了禁錮、敬畏、束縛,人的所有不足與缺陷會被無限放大,如螞蝗吸血膨脹得恐怖。所以我說,棄繭無蝶、破繭成蝶的自由需要適度的休憩,血淚磨礪而開合的華美珍珠,積聚力量奮力一擊而破殼誕生的幼雛,心的自由不需要毀滅式的崩塌,選擇在快節奏滿是壓力的生活罅隙裡吐出一口自由的氣息,適度卸壓,在保持規則、保持理智、保持原則的前提下,享受慢下來的生活,讓心充實而不空虛,體乏心卻不會累,因為足夠安全,足夠滿足。

沒有做到遵守規則,沒有做到先有束縛再突破束縛的自由,談何流浪、談何追求?當有一天我不再因為孤獨放肆落淚,當有一天我不再因為失去寄託手足無措,當有一天我不再因為一絲誘惑偏離軌道蠢蠢欲動。那個時候的我才足夠有力氣喊出我的設想、實現我的設想,那個時候的我才足夠有資格去流浪、去自由。

自由與理想 篇16

國一作文 ,629字

聽到了遠方的敲鼓聲,我的心也隨之震動,那在幹什麼呢?呵呵,真的好想去看看喔!想著,我拿著書本走進了屋子準備和老媽請示一下。

“不行,那麼遠等你回家,天都黑了!”母親毫不猶豫的說。“媽,那我去學校行不?”多長時間啊?一個小時,呵呵!不行,那麼長時間還不如上山呢!我不再說什麼,轉身就走,隨之啪的一聲關上了門。把一切不滿關在門外。

姐姐問我怎麼樣。我委屈的說:“媽媽不讓我去。”本以為姐姐也會同情我。但她卻說媽媽是為了我好。也許是太沖勁,喪失了理智,我氣沖沖地走進了小屋,自己一個人想想這件事。

大風不斷的颳著。一切往事如柳絮翩翩起舞,跳入我的腦中:生病的我,母親徹夜不眠的守護我;考試沒考好,母親心急如焚;冒著大雨,母親揹著我去上學,大雨不斷的落在媽媽的身上。

可是,我沒有理解。勞累了一天的母親的心情如何,而我這個不孝女卻沒有道歉。也許是捨不得面子,也許是太沖動了,也許是……我最終還是一錯再錯了。

天越來越黑,有一種陰沉沉的感覺壓抑著我的心。姐姐的話也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我是否錯了呢?好像是一場久違了的大暴雨終於下了——我的淚如珍珠般滾落下來,我真的不應該對母親報怨,我真的不應該不理解母親。

淚水和思緒一起湧上心頭,遠方的鼓還在敲。我希望如今的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自由,孩子也要與父母多溝通溝通。此時我又拿出了書本走向了屋外。

自由與牽掛 篇17

國小六年級作文 ,1000字

升入初中,自認為自己長大了。口口聲聲向父母討要自由。總是想掙脫各種各樣的束縛。其實,自由是相對的,我們想要離開的正是我們所必須的。

剛升入初中,我準備在中午找到我的自由。媽媽給我找飯班,我不想去。我和媽媽講各種各樣的理由:花錢多,飯不好吃,下課晚了出不上熱乎的飯菜……在我的軟磨硬泡下,媽媽終於同意了。還沒等我高興,媽媽說中午接我吃飯。啊——我的自由沒了。

媽媽開始接我吃午飯,有時做好給我帶來,這樣一來媽媽是多麼辛苦呀!看著媽媽的疲憊,我有些於心不忍。這樣來來回回跑了一個月,媽媽感冒了。我的機會來了。媽媽終於放下她的牽掛,給了我一週的自由。

自由自在的第一天,怎麼覺得心裡空空的,從小到大都是在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愛下成長。站在學校門口,沒見到媽媽的身影,唉,怎麼會這樣。我趕緊去找我的同學,一起去飯店吃飯。

第二天,真正的自由自在開始了。我和同學早早就約好中午一起吃飯,並計劃吃完飯後去哪玩怎麼玩。離開媽媽那份沉沉的牽掛,我多自在啊!到第四節課,我聽課都心不在焉了。盼望著快點下課,盼望著快點過上那自由自在的一小時。

第三天,我們又約上了原來小學的同學,中午並沒急著去吃飯,大家來到超市,開始更自由的時刻,我們各自買了許多平時想吃而媽媽不讓吃的零食,我們準備用零食當午餐。我們開始大吃特吃起來,每個人都覺得那麼愜意。

下午上課了,麻煩來了。我的胃著火一般的疼痛,胃裡像有什麼東西似的東拉西扯,疼得我想在地下打滾,頭上滿是汗,老師同學見狀趕緊給媽媽打電話。媽媽來了,我坐上了車,媽媽要帶我去醫院,我拉著媽媽的手,對媽媽說:“媽,不去醫院。我想喝您煮的粥。”“粥能治病嗎?”“能——”我肯定地雙眼含淚地點點頭。我平時喝粥都是媽媽逼著我喝的。媽媽看看我,啟動車子,開車回家。

望著媽媽的背影,我思緒萬千。母親給了我一個溫暖、明亮、乾淨、溢滿溫馨的家,她牽掛我的吃,我的穿,我的學習,甚至我的錯誤,有時雖說有些過度,但這份牽掛培育著今日的我。

走進家,爸爸也在。我還沒有坐穩,一碗暖暖的粥已經端上來了,我驚愕地望著媽媽,媽媽笑了,對我點點頭,示意我喝粥。我端起粥,粥的熱氣溫溼了我的雙眼,更溫熱了我的心,一股暖流熱遍我的周身。

以前的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一粒沙的自由與豁達 篇18

國三作文 ,714字

今年暑假我和家裡人一起去內蒙旅遊,出發之前就有人推薦我們一定要去響沙灣看看,我對於沙漠的認識只停留在書本上和影視劇裡,從來沒有看見過真正的沙漠。懷著滿心的好奇和激動,我們一家上路了。

響沙灣,在蒙語中被稱為“布熱芒哈”,意思是“帶喇叭的沙丘”,它位於內蒙古達拉特旗境內庫布其沙漠東端。響沙灣之所以被稱為“帶喇叭的沙丘”,是因為據說這裡的沙子可以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這在全球都是十分罕見的,響沙灣的沙子真的會唱歌嗎?。

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來到了響沙灣。此時,呈現在我面前的是一望無際的大沙漠,真是“連綿沙丘無窮盡,浩瀚大漠不見邊”。起伏的沙丘層層疊疊延綿到天邊,黃色的沙子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金光閃閃,讓人如同置身金色的大海一般。

我小心地俯下身子,側耳傾聽,可除了風聲,我什麼也聽不到。響沙灣的沙子就這樣在陽光下執著地沉默著,無論世人賦予它怎樣的名字,對它寄予怎樣的期盼,它似乎只專心做一粒沉默的沙子,旁若無人,無問東西。

我奮力登上眼前最高的一座沙丘,試圖去體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但是,我錯了——沙丘之外還是沙丘,而且更高,更多,更廣闊,更遼遠……。我忽然覺得,我連同我腳下的這座沙丘都是如此的渺小,渺小的如同一粒沙。但我又覺得在這無垠的開闊中,我是這樣的自由與豁達,眼前是沒有邊際的視野,心中便有了沒有阻擋的前方。

我安然地躺著沙丘之上,仰望湛藍的天空,仰望悠閒的白雲,仰望無邊的宇宙。如同天地之間的一粒沙,我是這樣的自由。

自由與生命 篇19

國小五年級作文 ,592字

今天上午,張老師讓我們討論自由與生命哪一個更重要。

我認為生命更重要,因為生命是自由的前提,沒有生命就沒有自由。一位偉人說過:“有時候,活著比死了更重要。”是的,死了又有什麼用?難道死了能改變歷史嗎?像宋朝的文天祥,明朝的方孝孺,他們英勇就義,留下一代盛名,可他們這樣做有什麼用呢?依然不能阻止宋朝、建文帝的覆滅,還不如像景通一樣,先假裝投降,再找時機刺殺敵人。又如漢朝司馬遷,忍受宮刑的折磨,受盡冷嘲熱諷,最終編成千古名作——《史記》。再觀明朝李夢陽,在太監劉瑾的刁難下,李夢陽的同黨紛紛被殺,僅有他一人,投降了劉瑾,就是這個“貪生怕死”的傢伙,最終卻搞倒了劉瑾。

所謂不自由,指的是肉體不自由,但精神是自由的,失去自由的東西是“行屍走肉”,未免太誇張了。只要你堅持不懈,就可以找回原先的自由。像文中的小鳥,只要它再忍耐一會兒,就可以衝出鳥籠的。我看過一個故事:一隻鷹,被人捉住了,但它努力向外飛,最後,趁人不注意,就逃了出去。而且,在這段日子裡,它還長得比其它鷹大了許多。只要你思想活躍,你就永遠活躍在我們心中,和自由不自由並沒有關係。

生命,是所有東西的前提,也包括自由。英勇的死和普通的死相比,所得的結果是一樣的,對歷史的推進沒有絲毫作用。

綜上所述,我認為生命比自由更重要。

與規則同行 篇20

國小六年級作文 ,658字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至理名言說得真好,如果沒有規則,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一團糟:馬路被堵得水洩不通;公園裡的樹枝折花落;校園裡的垃圾滿天飛……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爸爸媽媽說帶我去河源市圖書館看書,我興奮得手舞足蹈。一路上,我們歡聲笑語,窗外的風景疾馳而過。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圖書館,一走進去,發現裡面到處懸掛著有關讀書的名言,我想:這真是人們汲取知識的地方啊!我迫不及待地來到“閱覽區”,這裡異常安靜,人們都在低著頭聚精會神地看書。我也挑了一本書認真地看了起來。突然,一陣刺耳的聲音打破了這個安靜的地方,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抬起頭來,只見一個十一、二歲穿著黑色上衣的小男孩,帶著耳機正大聲地唱歌,而在他的旁邊正放著一個大大的告示牌,上面赫然寫著“請勿大聲喧譁”。顯然,小男孩的行為引起了人們的不滿,有的人說:“你沒看到大家都在安靜地看書嗎?”有的人說:“你沒看到旁邊告示牌上的內容嗎?”有的人說:“要唱歌就出去唱呀。”但小男孩依然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我想:這個小男孩也太不遵守規則了,自己不認真看書還影響別人,真不該!如果大家都這樣,那圖書館不就成了KTV?這時,一位管理員過來了,把小男孩嚴厲地教育了一番。

規則就像指南針,指明航行的方向。人生的規則不可或缺,讓我們一起共同遵守規則,讓規則伴隨我們成長,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