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端午相關作文20篇

話說端午作文 篇1

節日作文 ,1593字

【篇一:話說端午】

端午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也是一個非常熱鬧的節日。端午節是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流行於漢,壯,布衣,侗,土家,仡(ge)佬等民族地區。

端午節還有許多的來歷和傳說。相傳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死後,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每年的這一天,人們就會把包好的粽子投進江河裡,這樣做是為了讓河裡的魚蛟蝦蟹吃飽,不要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還有許許多多的習俗,有打掃院子,吃粽子等。在我們這一帶,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有蛋黃餡兒的,有肉餡兒的,還有紅棗餡兒的……讓人饞得直流口水。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的活動,人們來到太湖邊,只聽見鼓聲大作,觀眾的喊聲和運動員的呼聲匯成一片,響徹雲霄。龍舟賽手整齊地喊著口號“一二!一二……”一個個滿頭大汗,就是為了慶祝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

“五月五,是端午。插香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你們的端午節是怎麼過的呢?跟我分享一下吧!

【篇二:話說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首兒歌是關於什麼節日的嗎?哦,答對了,沒錯就是關於端午節的兒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端午節。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端午節在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非常流行。許多學者都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為紀念龍神而流傳了下來。其實有很多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其中有個傳說是這樣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愛國詩人屈原投泊羅江死了,人們聽說屈原死了,就拿包好的粽子投進江河中,是為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那天,南方的人們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在端午節這天,還要有雄黃酒灑在小孩子的頭上畫“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端午節還有許多習俗,如端午節這天人們要用紅、黃、藍、白、黑色絲線系在小孩的脖頸、手腕和足踝上,稱長命縷。家家戶戶插“五端”:菖蒲、艾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每逢重陽節,人們就把房子打掃乾淨,廚房裡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滋生。

每到端午節,我總要起大早,去感受一年中最香氣四溢的一個早晨,家家粽子飄香,我家也不例外。我和媽媽先去菜場買原材料,接著我就跟奶奶學包粽子,經過幾次嘗試,我終於包好了幾個四不像粽子,開始煮粽子了,不一會兒,粽子的香味就撲鼻而來,瀰漫了整個廚房,我迫不及待地品嚐自己的勞動成果,咬一口美味無比。

端午節不僅讓我學會了包粽子,而且也讓我品嚐到了自己勞動成果的喜悅,端午節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節日。

【篇三:話說端午作文】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話說端午節,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傳說呢。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弟的強烈反對。後來,屈原遭到免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在外。當秦國把楚國京都侵佔後,抱石投進汨羅江。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十分哀痛,紛紛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民們划起船隻,在江上打撈屈原屍體,還有漁民把飯糰丟進江裡,說要讓魚蝦吃飽了,不吃屈原的身體。

現在一到端午,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有肉粽,有棗粽,有豆粽。我最愛吃米粽,加上白糖,味道好極了。媽媽告訴我,她小時候還要在胸前掛鴨蛋,裝鴨蛋的彩袋是用五彩的線織出來的。媽媽那時最自豪,因為婆婆織的彩袋最漂亮。而吃鴨蛋時,要用一個只有普通勺子十分之一大小的勺子,先用小錘子在蛋上敲一個小洞,再用勺子一勺一勺挖著吃。有鹹鴨蛋、鹹雞蛋,也有淡鴨蛋、淡雞蛋,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一種來吃。蛋吃完,蛋殼還完好無損,神奇吧!

過端午節可真有趣,有的吃,有的玩。瞧!西太湖的龍舟賽快開始了,跟我一起去觀“戰”吧!

話說端午節 篇2

話說端午節作文200 ,241字

一年一度的端午就要到了。我國的端午節習俗有很多,比如;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等等。

賽龍舟、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詩人屈原,在屈原的家鄉人們會在賽龍舟時把粽子投進江裡餵魚,不讓它們吃屈原的屍體。

在我家每年的端午節,媽媽都會用五色線配成花繩子戴在我的胳膊上,奶奶會收集一些艾葉,還有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東西。媽媽還會買來一些粽子讓我們吃。

在南方的某些地方端午節還要吃“五黃”黃瓜、黃魚、鹹鴨蛋黃、黃豆瓣色的粽子、雄黃酒。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民族不一樣過端午節的習俗就不一樣。

話說端午 篇3

國小三年級作文 ,612字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每當吟誦起這句詩,就會想起端午佳節。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娃娃節,是中國傳統的四大節日之一。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一大習俗。傳說愛國詩人屈原因擔心國家破裂而跳入汨羅江,為了不讓魚蝦吃他的遺體,善良的人們把糯米投進江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種投米入江的做法逐漸變化成吃粽子的習俗。

每到端午節前,人們都願去河邊採新鮮蘆葦葉回家包粽子。包粽子先要把洗淨的蘆葦葉捲成喇叭形,在裡面撒上糯米、紅棗、豆子等,然後再用多餘的葉子把喇叭口封好,用棉線繫緊,一個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放在鍋裡蒸一蒸,那誘人的香味會悄悄飄滿整個房間,讓人垂涎三尺。心急的小朋友是等不及粽子完全變涼的,他們經常會一把抓起還熱呼呼的粽子,三下兩下拉開棉線,扯下黏糊糊的蘆葦葉,一口接一口咬起來,嘴裡還不停發出呼呼的吹氣聲。不一會,一個粽子就被“消滅”掉了。往往到這時,他們才會發現小手上像塗了膠一樣黏,拿什麼黏什麼,哪也不敢碰,那種感覺實在讓人忍俊不禁。

除了吃粽子,端午節還有許多有趣的習俗,系長命縷就是其中之一。長命縷通常用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編成,十分好看。長命縷代表著長輩對孩子的祝福,一般要從五月五帶到六月六。傳說在六月六那天,如果你把長命縷解下來放到屋頂上,就會有喜鵲把它叼到天空搭成彩橋,那就是牛郎織女七月七相會時走的那座橋。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在紀念屈原的同時,這些有趣的習俗也給端午節增添了許多歡樂。

話說端午 篇4

國小三年級作文 ,564字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我唱起這首歌,就彷彿聞到了滿街飄的粽子香。

關於端午節,還有一個傳說呢!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兒吃飽了不再去傷害屈原。所以賽龍舟、吃粽子成了端午節的主要活動。

端午節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有聯絡。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和足踝上,稱為長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蒜頭、石榴花、龍船花。我們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額頭上畫個“王”字,並佩戴上五顏六色的香囊。

每逢端午,奶奶會包各種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歡吃紅棗粽。奶奶從蘆葦蕩裡扒回新鮮的粽葉,把米和紅棗混合在一起包在粽葉裡,包成一個個三角形,再放到鍋裡煮上個幾小時。這時,滿屋子都會飄著一股濃濃的香味。我不斷地纏著奶奶問,可不可以吃了?奶奶總是笑著搖搖頭。終於在我問了無數遍之後,奶奶開啟鍋蓋,拿出一個粽子,剝開墨綠色的外皮,只見瑪瑙般的紅棗緊緊依偎著米粒,紅白相間,香味撲鼻。我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而不膩,黏而爽口。頓時感到幸福無比。

從2008年開始,端午就成了我國的法定節假日,我真盼著這個有吃、有玩、有假放的端午節快來啊。

話說端午 篇5

國小六年級作文 ,384字

每年五月初五是中國民俗傳統佳節—端午節。說到端午,它的習俗是經過兩千多年的沉澱傳承下來的。

而端午節的誕生是因為一位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夫—屈原。他十分愛國,可是當時的國家軟弱無能,被敵人佔領了。屈原不願意投降,便在汨羅江抱石跳江了。後人為了不讓魚蝦啃食他的屍體,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到汨羅江投粽子。

說完了由來,讓我們來說說粽子的品種吧!粽子是由糯米、肉、紅豆等等做成的。粽葉的品類有很多,北方一般以蘆葦葉為主,南方一般以箬葉為主。粽子的形狀也各式各樣,有方形,三角形,星形……又有趣又好吃。

端午還有一個習俗是賽龍舟。龍舟是用一根大木頭雕刻成的。好似獨木舟。船頭一般都有一個威風凜凜,栩栩如生的龍頭,從遠處看就像一條真龍在河水中翻騰。舉行龍舟大賽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是我國特有的民俗。

端午真是個神奇的、有紀念意義的節日啊!我喜歡這個節日!

話說端午 篇6

國小五年級作文 ,874字

看著桌上幾個用粽葉包成的粽子,我便知道:端午節到了。

端午節又稱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艾節、屈原日,是中國傳統節之一。主要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掛艾草。

俗話說:“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在古代五月初五的端午代表一種凶兆,這一天瘧疾、妖怪、瘟魔等等邪氣都會來臨,所以人們在門上懸掛艾草來驅趕他們。為了讓人們更加遠離他們,還要喝雄黃酒,在額頭上畫個“王”字,這樣邪氣都不敢來找你了!但我要溫馨提示:雄黃雖好,可不要貪杯哦!多喝雄黃,會使雄黃的成分產生砒霜,有毒哦!趕緊告訴身邊的人,不過一般人我才不告訴他呢!

“五月初五是端陽日,白蛇許仙不到頭。”關於端午的傳說還真不少:有人說是紀念屈原,有人說是紀念曹娥,還有人說是惡日驅避。不過確實,早在屈原之前,端午就早已存在,都是為了紀念英雄。比如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為了救父曹娥於五月5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親的屍體。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50年後的同一天,屈原不願看祖國被侵略,抱石淚投汨羅江而死。所以,端午也被稱為詩人日與英雄日。

“看龍舟,看龍舟,兩堤末鬥水悠悠。”到了端午肯定要看賽龍舟呀,那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呢?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屈原的屍體,如今發展成賽龍舟。“莫問腕頭纏白索,且將粽子吃沙糖。”小朋友們在端午節最愛吃粽子,相傳屈原死後,有位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撲通”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先在這裡打個結,再……”瞧!我正在做蛋網呢!你知道為什麼端午節要吃鹹鴨蛋嗎?在古代醫療技術不發達,人們一直在和瘟魔作鬥爭。許多人心神不好,最後鬥不過,死了。人們見鹹鴨蛋圓圓的,像一顆心神蛋,所以在端午邪氣最盛時吃它,提高心神。為了不讓心神受外界影響,人們編織蛋網保護它。還別說,古代人真迷信!

話說端午……

話說端午節 篇7

國小五年級作文 ,723字

在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節日中,有一個特別的節日——端午節。

一:名稱的由來。“端”有初始的意思,“午”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據《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二:端午節的別稱。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的叫法有很多,達二十多種,有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五月節、女兒節、龍舟節、屈原日、浴蘭節、龍日、午日等等。

三:端午節的來歷。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老百姓就焦急如焚,划船撈救,一直行到洞庭湖,卻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下起了雨,湖面上的小舟一齊彙集在一起,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在江河之上,此後又怕魚將屈原的身體吃了,便將米團等食物餵給魚吃。慢慢的形成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之一。

還有很多人認為端午節的來歷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因為他的父親溺水死亡,一直都找不到她父親的屍體,曹娥一邊走,一邊哭,哭了三天。她14歲失去了父親,過了十七天,也就是五月五日,曹娥也投了江,幾天後,父女倆竟抱著浮出了水面。後來,人們又稱“端午節”為“女兒節”。

四:端午節的文化。大家知道嗎?“櫻桃桑葚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貼,卻疑賬主怕靈符”。李靜山寫的這首《節令山·端陽》就是端午節!所以,我們要好好繼承發揚我們這個傳統節日。

話說端午 篇8

國小四年級作文 ,624字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我聽到這首兒歌,彷彿就聞到了粽子那撲鼻而來的香味,讓我垂涎三尺,回味無窮。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了、重五節。最早,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也是祭龍的節曰。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賽龍舟、吃粽子是我們南方端午節的主要活動。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由於受到奸臣所害,在五月初五這天抱石投汨羅江而亡,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亡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每逢端午節,為了驅趕蚊蟲,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並在門口放上艾草。

在我們這裡,放艾葉,包粽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端午節的前幾天,我們就開始在家包粽子了。媽媽老早就準備了蘆葦葉、粽繩,還有醃好的肉和棗子、淘好的糯米……真是應有盡有呀!媽媽拿了一片葉子,做成圓錐形,放入米和肉,再把葉子包嚴實,綁上粽繩就好了。我情不自禁地在邊上幫起忙來,不一會兒,一個個“粽寶寶”就排著整齊的隊伍等著下鍋了。等粽子煮好,聞著粽葉散發的清香,吃著鮮美香甜的粽肉,心裡美滋滋的。

端一盤粽子,呈一枝艾葉,與你一起過——端午。同學們,聽了我的介紹,是不是也和我一樣,特別喜歡過端午節呢?

話說端午節 篇9

國小五年級作文 ,489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今天又迎來了端午節。一大早,我和弟弟都起床了,戴上了“五色絲線”,紮成了各種花結,既漂亮又獨特,與眾不同。

吃著美味可口的粽子,當然也少不了綠豆糕呀!我一邊吃,一邊聽媽媽講端午節的由來: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個真正的愛國者,當時楚國危機重重,他每天晚上都為楚王出謀劃策。可是有一群小人在楚王面前告了屈原一狀,楚王信以為真,把屈原趕出了楚國。後來,楚國滅亡了,屈原傷心欲絕,跳汨羅江自盡。大家得知這個訊息後,紛紛捕撈屈原的屍體,人們怕魚兒傷害屈原的屍體,就往河裡扔粽子,從此便有了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

端午節最快樂的要屬我們小朋友了。我和弟弟掛著香袋,聞著那嫋嫋的香味,迎著同伴們羨慕的目光,和大人們一起用自己的方式紀念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大街小巷都飄著粽子的清香,粽子的形狀不同,品種也不同,有紅棗餡的、有肉餡的……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我最愛吃的要屬紅棗餡的,剝開粽葉,雪白的糯米中夾著幾片薄薄的棗子,咬一口,甜而不膩,讓人回味無窮。

我愛端午節,愛它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愛它給我們帶來的趣味。

話說端午 篇10

國一作文 ,727字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不會感到很陌生,唐代大詩人殷堯潘的一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早就成了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端午節又稱重午節、端陽節。它與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華三大節日,端午節最早起源於農曆五月五日。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各地說法不一。有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於是,熱愛屈原的人們不願讓魚蝦吃掉起源的屍體,為了讓屈原安息,就往江裡投了許多食物。還有說是,源於古代百越地區對龍圖騰的崇拜與信仰。於是,在五月五日包粽子、賽龍舟就漸漸成了當時古人們的習俗,這樣的習俗就被一代一代的人們傳承了下去,也就成立我們所說的端午節。

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呢?這是因為《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屈原的好朋友,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給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繩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按照那位朋友的方法去做,世代相傳,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端午節的食品。

每逢端午佳節,子女們都會帶著老人們、朋友們共品粽子,共億過往,閒憶家常,一起在湖面上賽龍舟,說說笑笑,老人們見到子孫承歡膝下,勞碌一生的辛酸也就隨著笑聲煙消雲散了。

歷代文人墨客,對端午節也是別有鍾情的。宋朝作家文天祥的“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表達了文天祥對端午節的喜愛之情;唐朝作家文秀的“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達了他對屈原的同情之心;北宋張豐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表達了他對北宋的一片忠誠之心和對屈原的敬意。

最後,在這端午佳節裡,祝大家過得健康、愉快、喜樂、平安。

話說端午 篇11

國小五年級作文 ,741字

說起端午節,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宋代詩人張耒的一句“國亡身隕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人間”,早已成了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端午節最早起源於距今兩千多年的戰國末期。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是源於戰國時期的楚懷王聽信秦國使者小人張儀的謊言,與齊國斷了聯盟關係,卻只得到了秦國的六裡土地,而不是先前承諾的六百里。楚懷王十分憤怒,於是,派兵攻打秦國,結果慘敗。楚懷王只好派屈原去齊國求情,才恢復了友國關係。之後,秦國讓楚國跟他們和好,讓楚懷王去秦國商量結盟的事。屈原便請求楚懷王別去,但靳尚和子蘭兩位奸臣慫恿楚懷王去秦國。楚懷王聽了他們的花言巧語,來到秦國後,秦王就突然翻臉把楚懷王關在了那裡,直到他死去。楚懷王的兒子楚頃襄王繼位,聽信小人讒言,疏遠了屈原,將他流放在外。十年後,秦國的名將白起帶兵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滅亡。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留下了《離騷》這首詩,便抱著一塊大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的滔滔江水中。百姓們知道了這個訊息後十分傷心,就乘著船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將粽子等食物扔進江裡,讓水裡的生物吃飽,不吃屈原的屍體。為了紀念屈原,直到現在,我們在五月初五時都會划龍舟,吃粽子,處處都修起了“屈原紀念館”。

每逢端午,大人們總會帶著子女們到長輩家看看,回到他們身邊,歡聚一堂,一起看賽龍舟,一起吃粽子,閒話家常。

歷代文人墨客心中的端午節也是百花齊放的。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邊貢“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貝瓊“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表達了他們對端午的情感。

又是一年端午節,在這端午佳節裡,祝大家幸福安康!

話說端午 篇12

國小五年級作文 ,1261字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每年的5月5號端午節又到了,我又可以看精彩的賽龍舟,又可以吃到香甜美味的粽子了,想想都開心,可是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

我對這個問題疑惑了半天,於是決定去問我的“百度”爸爸,爸爸想了一會兒,又看了看手機,說道:“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端午節,本名端五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作端午。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為了討好皇帝,避“五”字的諱,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如紀念屈原、紀念孝女曹娥、紀念伍子胥……其中,紀念屈原說在民間影響最大。傳說愛國詩人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提出了一個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當時的社會腐敗,國王昏庸。他的策略不但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迫害,流落到漢北一帶。屈原生性耿直,不願委曲求全,不願看到國破家亡,看破紅塵,跳進大河裡自殺,以死捍衛正義。當地的漁夫得知他跳河以後,非常痛心,怕河裡的魚兒吃掉屈原。於是,划著船,把竹筒裡的米拋入河裡餵魚,讓魚兒餓了吃米,不去傷害屈原的屍體。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為包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舟。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就以吃粽子,賽龍舟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聽完爸爸說的話後,我已經“口水直流三千尺了”!說到粽子,昨天媽媽在手機上看到了小區物業發來的一條資訊:“在我們小區,5月5號這一天,每棟樓房的居民都可以免費體驗做粽子。”剛看到這條資訊,媽媽就告訴我爸爸,我也聽到了,我開心的從房間裡跑了出來,叫爸爸媽媽帶我去體驗一番,於是,我們來到了包粽子的地方,那裡有包粽子的葉子,有許多糯米,還有一些餡兒,後來我們在教我們做粽子的那位叔叔的指導下,做出了一個有點醜的肉粽,後來,包粽子活動結束了,那位叔叔還送給我們了一個紅棗粽和豆沙粽,還給我們講了端午節的故事,我開開心心的吃著粽子,開開心心的聽著,叔叔講的端午節故事,雖然我已經聽爸爸講過一遍了,但是,我國詩人屈原的精神是,一種偉大的精神,我寧可聽一百遍,也還想聽,因為這種精神實在太偉大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著爸爸和那位叔叔講個故事,自編了一首詩:“讀完離騷吟頌橘,吃完粽子看龍舟屈原偉大人知曉,學習傳承這精神。”

話說端午 篇13

國小四年級作文 ,952字

一說到端午節,大家肯定會想起端午節中的習俗:吃粽子和賽龍舟吧!

粽子是我們嘉興的特產,但是粽子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在五月初五,寫下《懷沙》,抱石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投江後,當地老百姓怕江裡的生物會吃掉他的身體,於是回家拿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免魚蝦糟蹋屈原的身體,這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粽子的種類有很多,從餡料上來看,北方有北京棗粽;南方有紅豆、五花肉等多種餡料。廣東有鹹肉粽,而我們浙江嘉興粽子最有名。粽子一提,大家也會想到五芳齋吧!包粽子可是他們拿手本事。粽子有四種包法:長粽、四角粽、牛角粽、三角粽。我們嘉興的粽子一般都是四角粽,他們包粽子的速度非常快,看他們拿起粽葉,一折,放入糯米和餡料,有一折,一綁,一個粽子就出來了,他們包粽子的速度讓你非常驚訝!一分鐘之內或之外幾秒就包好了,一個接著一個,這樣一天可以包多少個啊!如果是幾百個,那豈不是累死啊!但是他們是如何包這麼快的?我想:他們應該每天都在練習,漸漸地,這速度就加快。粽子包好後,他們把粽子放在一個大鍋裡用湯水來煮。最後一堆香氣撲鼻的粽子就出鍋了。而這些粽子似乎也給人們帶來了幸福!

粽子的口感也很不錯,肥而不膩,糯而不粘,有一股清香的味道。

最讓遊客興奮的,莫過於嘉興南湖的龍舟賽。龍舟的外表顏色各異,色彩明麗。龍舟的頭上有一個氣勢浩大,英俊威武的龍頭;中間是龍身,上面用紅色細細畫出了龍鱗,龍身似乎控制著龍舟左右搖擺;尾上有一條粗壯有力的尾巴,和龍身一起搖擺。

比賽開始了,隊員們坐在相應的位子,裁判員一吹哨子,比賽開始。一條條龍舟,爭先恐後的向前劃,聽著指揮員,那一聲鼓聲就是一個資訊,他們一邊聽著鼓聲,一邊在那兒興奮的劃。他們不看別人,為什麼能劃得如此整齊,我覺得這是他們團結,在練習的時候,他們堅持著,在劃時,去慢慢地感受節奏。或是他們心靈相通,懂得他人的心靈。劃時,他們的手緊握著木漿,在龍舟上使出全部力氣去劃,希望獲得第一名,而看他們的表情,一個個緊皺眉頭,看上去都覺得非常累,看來他們一心想為自己的團隊爭光。

端午節我們除了要吃粽子、賽龍舟,還有食五黃、門前掛艾草、佩香囊等等。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樣,度過了一個難忘而又回味的端午節呢!

話說端午 篇14

國小四年級作文 ,520字

我國有許多有意思的傳統節日,其中,我最喜愛端午節,因為在端午節這天,許多有意思的活動也相繼而來了。

關於端午節有許多傳說,其中傳說範圍最廣的還是因楚國愛國詩人屈原而來。傳說有一年,秦國來攻打楚國,結果楚國慘敗,屈原不想背叛祖國,便投江自盡了。一些老百姓知道了這個訊息,十分傷心,連忙划船去打撈屈原的屍體,為了不讓魚蝦吃他的屍體,就把一些食物投入江河,讓魚蝦吃食物,不去傷害屈原的身體。從此,賽龍舟和吃粽子的活動沿襲下來,便成了現在的習俗。

在端午節這天要賽龍舟,因此,河面便成了人們歡樂的海洋。河邊人山人海,河中央龍舟上的選手都奮力地划起來,希望取得最後的勝利,到達終點。當然,觀眾們都不忘給自個兒喜愛的龍舟加油助威呢!看,中央的人敲響了大鼓,場面別提多壯觀了。

端午節,小朋友們最愛的當然是吃粽子了。每當端午節去外婆家時,我都是衝著粽子去的。在外婆家,每當午後,外婆便會給我們包香噴噴的粽子,外婆包的粽子花樣可多啦!有肉粽、栗子棕、蛋黃粽……其中我最喜愛吃的就是肉粽了,每當拿起了一個肉粽,我都先細細咬一口,可還不見肉的影子,再咬一口,肉的香味撲鼻而來,見到了肉,那心情不亞於發現新的寶藏。

我愛過端午節!

吃貨說端午 篇15

國小五年級作文 ,639字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作為一名資深“吃貨”,對於傳統節日什麼的,我最關注的當然就是這些節日都有哪些傳統美食啦!這不,一想到端午節,我就立馬開啟手機,搜尋端午有啥吃的。嘿!美食還真不少嘛,且在下面列舉幾種吃的。

粽子。端午時節,粽子飄香。傳說公元前278年端午節那天,流放到汨羅江邊的愛國詩人屈原得知楚國都城淪陷,絕望之下懷抱大石投入汨羅江自殺,為了不讓江中的魚吃屈原的屍體,人們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幾千年來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習俗。

飲雄黃酒。傳說在屈原投江後,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可以藥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認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這就是飲雄黃酒的來歷。

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鴨、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艾饃饃。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和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面板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蒿必不可少。

當然,端午節的美食遠遠不止以上這四種,還有黃鱔、打糕、鹹蛋等等,在這就不一一細講了。什麼?你問我好不好吃?那我只能回答:“自己嚐嚐唄!”

說說端午節 篇16

國小三年級作文 ,602字

“五一”勞動節一過,就到了五月初五端午節。今天,我就和大家來說說端午節吧。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重五節,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相聯絡。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腳踝上,成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這一天,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中國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萬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為了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吃屈原的遺體。這位愛國詩人屈原到底有著怎樣的英雄事蹟,才讓人們對他如此敬愛?

我又不由得想起了家鄉的端午節。每當到了端午那一天,奶奶總要提前將艾葉草煮的水準備好,給全家人洗臉。這時候,奶奶總要在一旁一遍遍地小聲祝福著:“保佑啊,全家沒病沒災啊……”現在,我們離開老家已經好多年了,只有再放寒暑假的時候才會回去了一趟。很少會在端午節的時候回老家去,更不會再用艾葉草煮的水洗臉。但奶奶的祝福總會在那一天響起。

話端午 篇17

國小五年級作文 ,603字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我唱起這支兒歌,便想起端午節那感人的由來和有趣的習俗。

傳說,在2200多年前,楚國被秦國打敗了,從此一直受秦國的欺辱。一日,楚懷王聽從公子蘭之意,去了秦國。不料卻遭到秦軍襲擊,在半路上駕崩。楚懷王死後,國不能一日無君。大家便封太子立為國君,就是楚襄王。有一天,公子蘭又到楚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襄王聽後,大怒,把屈原流放於湘南。

屈原滿腔抱負,最後卻得到滿腔委屈。被流放後,他天天不吃不睡,形容憔悴,經常在汨羅江邊踱步,吟誦者一首首傷心的詩詞。直到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後,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於是投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讓魚蝦不吃屈原的遺體,就用粽葉包了米飯投到江中。那一天,正好是農曆五月初五。

這就是端午節感人的由來。聽了之後,我相信你很想知道過端午有些什麼習俗。

我們南方這邊,過端午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都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還要穿五毒衣。傳說兒童穿上五毒衣,就可以驅蟲避毒,平安生活。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念著好聽的兒歌,吃著甜甜的粽子,回想著端午節感人的來歷,讓我感受到了祖先充滿文化意義的傳統。端午節就要到了,讓我們一起去按傳統習俗準備吧!

棕香悠悠話端午 篇18

國一作文 ,848字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愛國詩人屈原的這一名句想必大家都十分了解。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則正是為了紀念他而來。

我愛粽子,愛那粽葉中所蘊含的清香。將糯米包裹在粽葉中,包成類似於三稜體的形狀,蒸熟即可食用。但粽子在最初卻不是用來食用的,而是一位漁夫為了不讓河中的魚龍蝦蟹去咬屈原的身體,用榛樹葉包飯,外纏彩絲並投入水中。而當時的這一切便逐漸發展成了今天的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美味。每當開啟一個粽子,我總是先去觀察它的形狀、色彩,而後細細品味。在那冒著熱氣的米粒中,我彷彿看到了當年的屈原:冒著生命危險回到宮中,向楚懷王陳述利害。但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屈原懷著那顆愛國的心,卻無處安放。

開啟粽子,第一口咬下去,屈原抱石投入汨羅江中的情景浮現在我眼前。聽到郢城被攻佔的訊息後的他萬念俱灰,已對楚國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在五月五日,寫下絕筆之作《懷沙》之後,抱石投入汨羅江中。屈原對國家的忠心,就像包裹在粽葉上的那條綵線,都早已經緊緊地連在一起。國家的安危也就是屈原的安危,他也選擇了同自己的國家一起離開。

再一口,江上的漁夫爭先恐後地去打撈屈原遺體的情景閃爍了起來。每個漁民的臉上無不顯露出著急哀傷的神色,一個個拼命地划著船,只為了能使屈原的遺體不受到傷害。遺體沒有打撈到,漁夫們又將船上所攜帶的飯糰、雞蛋等投入江中,只為了不讓屈原的遺體被魚蝦咬傷。

最後一口,如今的端午節的場面映入眼簾:大街上,小巷裡無不飄著絲絲粽香;賽龍舟的人也多了起來,在五月初五的河面上時常見到些蓄勢待發的龍舟。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之前只有在史書中才可見的往河中扔粽子、倒雄黃酒的場景如今也能見到了。

我再開啟第二個粽子,粽葉的清香依舊,形狀卻有所不同。家人們將它包裹成了方方整整的正方形,而不是像之前死板的三稜體的形狀了。我細細的品味,在味蕾的刺激下,我彷彿回到了遠古時代,來到了五月五日的汨羅江邊。屈原依舊抱石投入汨羅江,但是,他的愛國精神早已流傳千古,爍古耀今。

端午悠悠,粽香悠悠。

端午時節話香囊,我來醫院認中藥 篇19

國小四年級作文 ,742字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可是,有多少人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呢?又有多少人知道端午節的習俗呢?如果你還不知道,那就跟我一起走進蕭山中醫院的活動現場吧!

“端午時節話香囊”是蕭山日報主辦的一場小記者活動,在活動中,中醫院的吳醫師告訴我們,端午節是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設定的活動,也有少數人認為是紀念別的大夫而設定的,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比如:賽龍舟,吃粽子,系五彩線,佩香囊,喝雄黃酒等等,很高興的是,在活動中吳醫師用她的耐心教我們認識了香囊中的中藥,還用分組比賽的方式讓我們辨別中藥。

香囊中的中藥主要有:佩蘭,蒼朮,藿香,薄荷,白芷。吳醫師一邊講解這些中藥的功效和特性,一邊給我們展示相應中藥的圖片,還給我們講了很多關於香囊的小故事,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香囊在古代那麼被重視,現在也有很多人喜歡佩戴它的原因了,香囊可以除臭,驅蚊蟲,治病,醒神通竅,可以當禮品送人,還可以當做裝飾品等。我正好奇的時候,醫師又讓我們到講臺上去仔細觀察那些香囊裡的中藥,剛嚐到薄荷,一股清涼的味道瞬間鑽進我的肺腑,這不愧是真的薄荷啊,比我平時吃的薄荷糖還要清涼!白芷樣子長得很像甘草片,不過中間特別白。大家觀察完中藥後,一場緊張而又好玩的挑戰賽開始了,比賽時間20秒,比哪一組五味中藥全部認識的人多,哪一組就獲勝了。有的同學看著眼前的中藥默默發呆,有的人胸有成竹,有的人猶豫不決,還有的人因為粗心大意導致比賽失敗,比如我,剛開始自信滿滿地把三味中藥對號入座,剩下的兩味中藥,卻因為自己的驕傲把藥品的名稱放反了,因此被老師宣佈“失敗”。我不得不告訴自己:以後做什麼事情,一定要仔細,不要驕傲啦!

真是一次有意義的端午活動,不僅讓我瞭解的端午的來歷和習俗,還讓我認識了做香囊的中藥材,以後我再見到它們,一定不會認錯了。

話端午 篇20

國小五年級作文 ,447字

端午節歷來有吃五黃、放艾草、掛香袋等習俗,為了更多地瞭解這些,我跟媽媽來到了菜場體驗一番。

轉過冷清的拐角,眼前竟頓時人山人海,從菜場走出來的人,臉上笑盈盈,手裡拎得滿當當,熟悉的人相互打著招呼。人手捧著一大把艾草,從身邊走過,艾草的淡淡香味瀰漫在空氣中。

我著急地跟媽媽說:“我們也去買艾草吧!”來倒艾草攤位前,捧起艾草,嗅著艾草熏熏的香氣,令人神清氣爽。把臉貼艾草上,艾草葉子糙糙的,像一雙老人的手,輕輕地撫摸著,讓人覺得倍感舒適。把艾草掛門楣上,有著招百福,驅千邪的寓意。

吃五黃,轉好運。五黃是端午節的必需品,接下來買什麼呢?買幾條小黃魚是首選。

“好咯,這兒自己挑,喏,新鮮的很,魚鰓鮮紅,肉質有彈性,百分百野生。”老闆熱情地吆喝著,引來了更多的顧客,看到這麼多人圍在攤位前,老闆臉上笑容引起的皺紋更大了一圈。

端午節,相傳原來是為了紀念屈原。現如今,準備五黃的菜餚,掛起艾草和香囊,包好粽子,再去西溪溼地觀賞賽龍舟。就是這樣,讓快節奏的生活放慢了腳步,讓各種美好的寓意集結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