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碎片化閱讀相關作文20篇

淺談碎片化閱讀 篇1

淺談碎片化閱讀作文1 ,999字

有關“碎片化”,360百科給出的定義是,描述當前中國社會傳播語境的一種形象性的說法。所謂“碎片化”,原意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我們也可將“碎片化”理解為一種“多元化”。

最早接觸到這個詞彙,可能是來自老師或者家長的教導,“要珍惜時間,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背誦古詩和英語單詞”。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碎片化”成為了許多名詞的定語,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社交,逐漸構成了生活的主體。

我於碎片化的購物、社交併不熟悉,但是對於碎片化的閱讀,還是有一些可以談的東西。有人說資訊化程序中出現的智慧工具是碎片化產生的直接原因,我覺得這是不可否認的。工具的發明和創造,是生產力發展的標誌是,也是人類進步的一個特徵。人們因工具的誕生而得以擺脫一些繁重的勞務,而工具的應用和普及對人們的生活習慣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舉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踏上一班地鐵,最先看到的是什麼?大部分時候,目光所及之處都是頭頂,無論男女老少都會低頭盯著一方散發著熒光的螢幕,有打遊戲看視訊的,而更多的則是閱讀書籍或者瀏覽新聞。對於碎片化閱讀,人們所持的態度總是褒貶不一的。

坦白的說,進入資訊時代之後,紙質閱讀的地位或多或少都有些下降,一是因為的確有它的不方便之處,二是因為時間的碎片化以及對於智慧工具的依賴感。智慧化的普及,使我們能立刻得到需要的資訊、書籍,也能共享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它方便了我們能夠輕鬆地獲取知識,也使閱讀成為了公眾都能享受的活動。但同時就像有句話所說“正因為來得容易,所以讓人變得無法珍惜。”很少會有人拿大片的時間來閱讀一篇好文章、一本好書。他們只是利用類似上下班途中這些碎片化的時間來讀一些“東西”,然而憑藉這一小段時間又能記得多少好的東西呢?我自認為是一個“大部分”的碎片化閱讀者,有時手機裡也會存著一些網路寫手創作的有意思的故事或是散文,在路上、等待的時間裡看看,權當娛樂。但我從來不會在下載一些經典名著,因為那些書才是真正值得一頁頁翻閱著細細品味的,觸及紙張上的油墨,會讓讀者更能體會到作者的那份心境。我不會指望著自己在一些嘈雜的環境下把它分成無數個小塊兒來閱讀,因為那就變成了看一遍就會別的東西衝淡的文字,自然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國民的閱讀習慣不斷髮生著改變,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碎片化閱讀,如果這只是作為一種調劑,那並不失其優點,但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靜下心來深度閱讀,那樣才會使我們收益更多。

破碎的修行——淺談碎片化閱讀 篇2

破碎的修行——淺談碎 ,949字

一個燈紅酒綠霓虹閃爍的時代,資訊化的洪流聒噪地奔騰著,身後是一群或清醒或迷惘或沉淪的人。我聽到無數的人譴責手機、電腦等資訊裝置的誕生,批判人們開啟了現代的“潘多拉魔盒”;我聽過許多的人諷刺如今碎片化的生活,諷刺當今碎片化的資訊獲取方式,諷刺所謂“碎片化閱讀”,諷刺如今的雜誌、短文不堪入目。可這些貌似清醒的人,是否還未曾領悟,他們所追尋的,所謂閱讀的真諦,究竟是什麼?究竟在何方?

讀書就是修行。在這大資料的資訊時代裡,自身修養的完善才是真正心之所向,而碎片化不過是形式上的破碎,並不影響人精神素養的完整。

讀書,就應該摘掉長篇鉅製的有色眼鏡,轉而去追尋那思想中的成長與感情上的成熟。遨遊於書海間,孔夫子的《論語》、泰戈爾的《飛鳥集》、柏拉圖的《理想國》……這些流傳於世的經典,也不全是長篇鉅製,甚至也是“碎片化”的,但他們都是短於篇幅,深於內涵的。冰心的散文這般溫暖人心,樑文道的短小時評一語中的。我們不必為碎片化的結構篇幅而對其嗤之以鼻,因為如果那樣,我們該會遺漏多少經典,多少思想與心靈的昇華。

讀書,就應該聚沙成塔、細心拾起身邊每一塊小碎片,注意平日裡的點點滴滴的積累。清晨,休息了一夜後,精神煥發,讀讀推送的幾首唐詩宋詞,感受一下中華詩詞的聲韻之美和意境之雅;午間,信手取一份雜誌,隨意翻閱幾篇短小的小趣文,享受一下工作之餘後的清閒;夜晚,臨睡之前,讀覽一下孔老夫子的《論語》,咀嚼其中的幾個片段,讓傳統思想精華縈繞在腦海之間,滲入到我們的血液裡,直到不知不覺中進入夢鄉。這樣的修行是零碎的,但卻是永恆的,而且是愜意的。

讀書,本就是沙中拾貝,殘存在你記憶中的也不過是些零碎的片段罷了,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所有的碎片結合在一起。無關乎飽受爭議的閱讀模式,而是迴歸到自我靈魂的修行中去。陶淵明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壯志;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真摯;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悵。我們終是要看遍人生百味,嚐盡酸甜苦辣。我們修行,需要沉澱,將一句句的微言精義,終化作胸藏文墨,腹有詩書氣自華。

我們不要誤會了碎片化,不要誤會了新興的閱讀方式,不要誤會了這個時代。讀書、修行,從來無關乎表面上的破碎,我們追尋的,是心靈上的完整與融合。

談碎片化閱讀 篇3

談碎片化閱讀作文80 ,796字

人類步入二十一世紀,已經徹底進入了資訊時代,隨著資訊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愈來愈快節奏,而這無疑讓碎片化的生活方式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併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碎片化的閱讀。

人們逐漸習慣將完整的閱讀時光分割成細小的空閒,在車上、在課餘、在短暫的休息中,用手機、用電腦、電子書等等進行閱讀。看似是在利用碎片的時間,實則暗藏不少的問題。

其一,碎片化的閱讀會讓知識零散化。如今人們閱讀很多來自於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這些社交媒體上釋出的文章覆蓋的知識往往四面八方。如果說看了一篇文章是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佔據了一個點,那麼碎片化的閱讀會讓這些點分佈地過於廣泛,更加碎片,難以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知識框架。看到的很多、很雜、卻缺少關聯。

其二,碎片化閱讀所獲得的知識過於“淺”。釋出在這類網路上的文章面對的是普通大眾,要讓你的“帖子”點選率高,所寫的內容必定要讓大多數人看得懂,那麼其所涉及的知識不深。所以碎片化閱讀可以擴大知識的廣度,卻無法使知識縱向伸展。

在移動通訊、網際網路技術高度普及的今天,避免碎片化的閱讀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那麼如何正確有效地利用這種方式使其為我們服務便顯得尤為重要。

我很喜歡一個比喻:當你在路上見到兩三塊形狀不一的磚頭時,他們當然是沒有什麼用的,但如果你有一棟在建的房子,事情就不一樣了。首先大模組、整體化的知識獲取和知識框架的搭建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在這個過程中,碎片化的閱讀可以幫助我們彌補、修繕知識框架中的漏洞,並將它變得更加漂亮一些。

碎片化的閱讀有它的利與弊。一言以蔽之:碎片化的閱讀應該是錦上添花,它不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還是需要用大片完整的閱讀學習來搭建起牢固的基礎。

其實不止閱讀,碎片化的社交、學習、購物、娛樂等等都是這樣,我們不能因小失大,更應該牢牢抓住完整的時間,將整體與碎片相結合,才能更加高效的生活。

淺談碎片化閱讀 篇4

淺談碎片化閱讀作文1 ,1100字

夕陽西下,珊珊端坐在圖書館靠窗的椅子上。手裡捧著一本厚厚的書,專注著讀著,隨著“沙沙”的翻頁聲,珊珊時不時凝神沉思,抑或拿起筆,在蘋果綠色的筆記本上記點什麼。黃昏的夕陽照著她的臉龐,將那本藍色的《哈利波特》籠上一層金色,將她和書的影子拉得好長好長。我微笑得託著腮,一本《城堡》剛看完,這樣的日子真好,真的很好。

這畫面曾一次次浮現在我的腦海,好懷念和珊珊一起讀書,一起泡圖書館的時光。可這一切都因為珊珊考進了一所離家遠的中學而改變了,她媽媽為了方便聯絡,給她買了部智慧手機。

記得以前珊珊一上地鐵就會看書,車廂裡到處是拿著手機看視訊、看微信的“低頭族”,她好似成了一個獨立的個體。的確,紙質書的真實,不是電子書能改變的。

可自從珊珊有了這智慧手機後,每次“叮”的一響,她就會迅速抽出手機來,看看是不是有人給她點贊,是不是有了新訊息,這一看就是在地鐵上的一段很長時間,臨下車了還捨不得把手機裝進書包裡。原來我們一起乘地鐵時,還會討論書中的情節,討論書裡面人物,現在什麼都被手機的鈴聲替代了,珊珊心裡只有那部手機,我和她說什麼,她也心不在焉,直到上課,估計她腦子裡想的還是之前發的照片會有幾個贊,留言是什麼?我好想回到以前,回到她沒有手機的時候。

隨著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進入到每個家庭,我們的閱讀愈發碎片化。說真的我不喜歡這樣的閱讀方式,因為書裡“完整”的美好被不完整的、斷斷續續的碎片化閱讀打碎了,就像我不喜歡看珊珊拿著手機專注的樣子。雖然地鐵上隨處可見的是拿著手機瀏覽當天新聞,對網路小說如飢似渴的人。看似有著很大的閱讀量,實際呢?

多媒體時代確實為我們大家帶來了便利,可是人與人之間到底是近了還是遠了?曾經我們在喧鬧的街頭,聊著家常理短,三三二二的同學笑著鬧著一起去玩耍,現在,大家都用微信、QQ代替了,什麼都喜歡在群裡留言,吃飯時喜歡先拍照然後發朋友圈,最後才捨得吃,一邊吃還一邊看有多少人點評照片,根本不在意坐在他旁邊的人的感受。從這點來說,我不喜歡電子產品把人與人的距離隔開,我更喜歡時不時與朋友打個電話,見個面,敘敘舊的感覺。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簡訊代替電話代替登門拜訪,習慣在朋友圈用簡短的文字表達思想,他們覺得這樣省時間,看書也喜歡在電子產品上看,覺得方便,覺得能夠不受時空的影響。試想,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在圖書館借書看,在新華書店買書看,我更欣賞捧著書本的真實感覺。如果可以,讓我們一起關掉手機,重新拾起帶著墨香的書本,體會泰戈爾寫的優美散文,體會金庸筆下的快意江湖;如果可以,讓我們一起關掉手機,體會與同學在公園奔跑的歡樂,體會與朋友一起“探險”的驚險,體會……

淺談“碎片化閱讀” 篇5

淺談“碎片化閱讀”作 ,1034字

無論是在公站點等車或是在食堂排隊取飯,碎片時間無可避免地填塞著生活的角角落落。手機,行動網路的應用,最初的用意是化零為整,為這些時間碎片的有效利用找一個方案,讓生活邊角增添一抹新色彩,不想技術流、資訊流來得如此迅猛,亂花漸欲迷人眼,於是人們想出了新的應對方法:化整為零,只擷取部分資訊,以免被海量的資訊洪流吞沒,碎片化閱讀自此成為大眾普遍的閱讀方式。

那麼,究竟是哪部分資訊,穿越了重重迷障,來到人們眼前呢?作為一種遺傳了千年的本能,人往往首先會被鮮豔或有趣的事物吸引,因此,資訊釋出者想要在匆匆一瞥的剎那吸引觀眾眼球,突出的自然得是那些或驚險刺激或匪夷所思的談資。在碎片化的閱讀模式下,五光十色的奇聞軼事粉墨登場,而深澀或莊重的思想往往因沒有時間被領悟,只能黯淡退出人們的生活。於是,浮誇的多了,精良的少了,形式重了,內容輕了。

更令人擔憂的是,長期滿足於碎片化閱讀下的大腦皮層的微量興奮,讓我們的閱讀逐漸走向了泛與淺。

我們似乎永不知足地的獲取資訊碎片,時刻擔憂自己錯過了什麼重要的資訊,就像是金魚不停吞食餌料。一目十行地瀏覽著標題,以為這樣才能與世界保持同步,這讓我們逐步陷入到一種時時想著獲取更多的焦慮中,這種焦慮不斷地催促著我們,讓我們不敢停下腳步駐足思考,更無法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結果便是浮躁了內心,浮誇了文化。

碎片化的閱讀模式在無形中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萬事讀標題的習慣,使我們快捷地獲悉了事件的發生,卻容易讓思維停留在表層,不願追根溯源,弄楚它的始末。沒有被思考加工過的的資訊碎片,如同零散堆放著的瓦礫,裝飾不了現在,也無法構築未來。我們趁著空餘,閱讀著名著精華、濃縮、摘要,自以為讀完了古今文化集大成者。如果一本經典的思想是一汪清泉,那麼摘要無疑只是一杯泉水,而浮光掠影般的閱讀就好像拿這杯泉水漱了漱口,就這樣與深邃的思想失之交臂,豈不可惜?

碎片化的閱讀,使我們一切知曉,卻未必想得明透;使我們有了新知的喜悅,卻未必能有沉思的因緣;使我們像春草一般地向外發展,卻不能使我們像夜幕合攏般地向內收斂。我們與資訊密切地接觸,卻留不得一份想象的距離,一點思考的空間。而一切創造,絕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攏,而是事物經過思想的熔冶,澆鑄出來的作物。

快節奏的生活下,碎片閱讀因其簡單輕鬆,實用有趣,成為生活不錯的調味品。但過於頻繁地接觸碎片,有時也會凌亂了內心。有時不如暫緩腳步,遮蔽煩擾,一盞茶,一縷香,一捧古卷細思量,在沉醉的閱讀中收穫純淨如水的感動。

談碎片化閱讀 篇6

談碎片化閱讀作文80 ,888字

在當今社會的快節奏下,我們已然進入了碎片化閱讀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能從各種電子裝置上接觸到大量不同板塊的資訊,似乎一切都觸手可得,閱讀也看似輕鬆愉悅。對此,人們的態度各持一端。有些人認為,碎片化閱讀使生活變得豐富,閱讀也因此變得輕快了許多。也有人認為垃圾資訊氾濫成災,傳統的閱讀習慣正漸漸淡去。在我看來,碎片化閱讀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點綴,而同時也使真正的閱讀變得困難重重。從閱讀的歷史來看,碎片化閱讀具有普遍性。它使閱讀變得家常化,人人都享有閱讀這項權利。電子裝置上的知識資訊能使眾人同時共享,對當今社會的資訊傳播速率有了極大提高。同時,碎片化閱讀為人們提供了交流想法的平臺。我們可以輕易地發現幾乎在任何的訊息欄下都有供人們自由評論的發言區。這使陌生人之間也能產生思想碰撞,即使是素不相識也能洞悉對方的想法。碎片化閱讀帶來的是層出不窮的各類資訊,使人們即使足不出戶也能瞭解天下事。

閱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變得輕盈。讀者不必再去刻意地背誦經典,不必去翻閱厚重的詞典,也不必“千里迢迢”地跑去圖書館,在茫茫書海中尋找一本合適的書籍。這一切,都可用一個電子閱讀器來代替。同時,不可避免地,這種獲取資訊的便利使人們不再珍視閱讀的嚴謹。海量的趣味性資訊越愛越受讀者歡迎。段子文化的興起,不能與碎片化閱讀脫離干係。這類段子文化往往使人們的閱讀不加思考,從而失去閱讀本身的趣味性。

因此,碎片化閱讀在使閱讀變得輕快的同時,也是傳統意義上的閱讀變得困難重重。我們每天面對著“來勢洶洶”的訊息,不得不成為了一個個被動的接收器,在閱讀的同時不斷地進行篩選,這就使我們失去了閱讀的志趣,再也無法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書中精華。傳統的書刊具有一定的邏輯性,而碎片化的資訊則是散亂無序的。當我們在閱讀時,很難保證我們的思想保持獨立性,不隨大流走。如果我們無法保持一定的理性判斷,就會變為一隻無頭蒼蠅,在冗雜的資訊中迷失方向。

這樣看來,碎片化閱讀只是我們生活中的小小點綴,而無法在真正意義上取代傳統的閱讀。作為學生的我們就更應該深入研讀,不被碎片化資訊矇蔽了雙眼,也只有這樣,才能領悟閱讀的真諦。

淺談碎片化閱讀 篇7

淺談碎片化閱讀作文1 ,1142字

曾幾何時,越來越少的人會在閒暇時坐下來安安靜靜地讀一本書了。在這個浮躁的資訊化時代,更多人想要關注的,或許是娛樂圈的勁爆頭條,或許是感人肺腑的心靈雞湯,或許是“激勵人心”的成功學,也或許是流傳很廣的搞笑段子。不知不覺中,“碎片化閱讀”這個行為已經充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習慣:一放學,便拿出手機刷起名人的微博;一邊做作業一邊翻看朋友圈正在被瘋狂轉發的文章;茶餘飯後再讀讀網路小說。經歷了一整天的忙碌,人們已經不願花費精力去讀有深度的文學作品。取而代之的,還是碎片化—於是,人們開始普遍用看熱鬧的眼光去審視一篇碎片化的文章。

“碎片化閱讀”的確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卻也的的確確把文學所擁有的思想“碎片化”了。一本經過一代代人們審視過的著作,其必定有一套完整的體系,一副嚴謹的架構,一種成熟的思想。這樣的一本著作,傳達給讀者的思想一定有自己獨到且深刻的見解,也同樣留給了讀者思考的空間。但是如果換做“碎片化閱讀”,人們會把這種簡單不費力的閱讀當作消遣而非學習,更加不可能去思考更深層的內容,只停滯於文字表面的理解。換言之,“碎片化閱讀”已經泯滅了閱讀的意義。

“碎片化閱讀”是網際網路進步的一大產物,可同樣對真正的經典作品說了“再見”。以前的散文的美的底蘊,成為了今天的“美文美句”,被普遍用作朋友圈的配文;以前的議論著作的巨集大思想,成為了今天所謂的心靈雞湯、成功學說,被無數青年複製到個性簽名,但也未有起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因為你沒有親自斟酌;以前古人鬥詩會興致正好處博君一笑,現在一群人圍坐在桌前刷著手機互相講著低俗的段子,越是低俗越是能引人發笑。為何我們這個年代已經幾乎沒有魯迅這樣的文學家了?答案是:閱讀被碎片化了,寫作也要通過碎片化來迎合大眾的口味,久而久之,形成惡性迴圈。

你會悄悄發現,圖書館裡的網路小說、言情小說更多了,取代了真正的文學;作者欄裡,漸漸出現了演員、歌星的名字,還有那些網路寫手的筆名,取代了我們熟悉的文學家。如今,想要找到一本名著來讀,還得在各種花花綠綠的浮誇封面裡翻找,因為它們一般都被安置在最不起眼的角落裡無人問津。清代詩人王豫有云:“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確實如此。文字越碎片化,到頭來就成了娛樂。不再讀書,而是“玩物”,必會“喪志”。

時代碎片化,生活碎片化,閱讀碎片化,導致的是把無知當學識,低俗當高尚。即使是在發展節奏極快的今天,我們也應該把浪費在“碎片化閱讀”上的時間還給一本好書。碎片化日益嚴重的今天,所有人都值得反思自己還興致勃勃地盯著手機螢幕的原因。

放下手機,坐下來讀一本書吧,即使是一章。碎片化閱讀可以當作消遣,但不要把你的閒暇時間僅僅浪費於此。

別讓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了你的思想和心智。

漫談碎片化閱讀 篇8

漫談碎片化閱讀作文6 ,21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