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孔望山相關作文20篇

遊孔望山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1232字

孔望山被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東依鹽河,北臨玉帶河,距離市區約有2。5千米。它美名廣傳,其中的孔子望海像更是名揚九州。

今天,我們跟著老師來到了孔望山,一進大門,幾聲清脆的鳥鳴把我們迎入了孔望山,兩旁是凹凸不平或圓滑的山體,石縫中長滿了青苔,地上堆積了許多枯黃的麻櫟樹葉,還有許多賣菜的爺爺奶奶。孔望山上一路都能看到麻櫟樹,它的葉子呈棕黃色,已經枯了,脈絡清晰,邊角上有輕微的鋸齒狀,莖也已經成了深棕色,葉面上有許多和皮包一樣的紋理,煞是好看。

沿著石路小道走了許久,我們來到了龍洞庵,裡面的一位老奶奶熱情地朝我們一笑,和老師交談起來,一進正門,一座古銅色的釋迦牟尼雕像霎時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旁邊有幾座高大的四大天王雕像,腳下踩著一群小鬼,姿態各不相同,膚色或紅或綠。步入正殿,一眼就望見了一棵粗實而結實的古柏,已有千餘年曆史,樹幹偏黃,而頂端卻枝繁葉茂,蒼翠欲滴。高處還有一些枯了的藤蔓植物點綴在古柏頸部,好似一位帶著項鍊的老婦人。旁邊還有一顆糯米茶樹,它始植於宋代,已有八百多年曆史,於春季開花,花小而白,似糯米一般,故稱“糯米茶樹”,它還有著“中國最美古樹”的美譽。它的樹身較綠,枝葉呈嫩綠色,清新而典雅。整座孔望山上的古樹都聚集於此,同這座龍洞庵一般古老。龍洞庵本建於北齊年間,應有著較老的文化歷史,但文革期間,龍洞庵由於遭到了破壞,差點灰飛煙滅,現在的這座黃牆紅瓦的龍洞庵就是後來再次翻修重建的。

我們出了龍洞庵,一路向前,在一個拐角的小坡旁停了下來。老師說可以自由活動一會兒,我和杜宣彤便找到了一塊大石頭鋪開坐墊坐了下來。有些人跑到路邊慢慢向上爬,有些人在一邊踩麻櫟樹葉,不時發出清脆的響聲,也有人選擇了釋放自己的雙腳坐下休息。我呆呆的盯著杜宣彤坐著的那塊石頭,發現了一些依附在上面的紫色碎石,有些比較透明,像水晶一般,我當即指給她看,她笑著說:“你是要發家致富嗎?”

緊接著我們來到了龍洞廣場,那有許多人在太極拳,扇子被舞得啪啪直響。旁邊有幾塊大石頭,上面有許多石刻,多是源於明代。如明代淮海安府知府陳文燭的《孔望山銘》,明代嘉慶時期海州知州王同的題刻“歸雲飛鳥”,明邵瑞良的“歸雲洞”題刻……

沿著山路爬了一會臺階,我們來到了孔子望海的所在地,這曾是孔子帶著他的兩大弟子季路和顏回來觀山望海之地。《輿地要覽》載“孔子問官於郯子,賞此登山以望東海,故名孔望山。因山畔有故城基址,又名古城山。”孔子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人盡皆知的《論語》便是他故去後他的弟子據他生前的所說和其它儒家代表人物的話而編成。

隨後我們又去了孔望山石刻,海拔有60多米,曾是百姓祭祀東海龍王,祈求風調雨順的地方。

最後一站是摩崖造像,一處傾斜的石坡上刻了許多佛教人物,如佛祖,放養人,信徒等。據說上面共有105個雕刻,堪稱鬼斧神工。

太陽撥開雲層,露出了霞光,又緩緩收去,耳畔是幾聲悠遠的鳥鳴,我們從西門緩緩離開的時候,孔望山還是一樣熱鬧,卻又有些安靜……

遊孔望山 篇2

國一作文 ,883字

迎著初冬早晨朦朧的陽光,踏著青苔覆蓋的石板路。我們來到了佛教東傳最早見證地—孔望山。微風從髮梢飄過,吹到金黃的麻櫟樹上,讓泛黃的麻櫟葉離開了大樹的懷抱。飄飄落落到地上,讓人憐憫。

“看一片葉知天下秋”。秋天枯黃的葉,一葉、一葉隨風打旋,緩緩飄落。如同一個個婀娜多姿的精靈,又如同黃枯蝶一般,在寂靜的空中翩翩舞蹈。享受著最後的自由瀟灑。他們經歷了冬的孕育,春的萌發,夏的成長。此刻,已經達到了生命的最高峰。為了回報他們的母親,最後,落葉歸根。這不是一個生命的結束,而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它們變成肥料,孕育新的生命。

我撿起一片樹葉,枯黃的落葉在我手上,已經沒有在樹上的生機,萎縮、凋零。但我知道,它在飄零前用盡自己的一切去奉獻給了大樹。這樣的它們,我怎能忍心?怎能讓它飄零呢?我緊緊攥著手裡的枯葉。

孔望山的初冬,是如此的寧靜。這種寧靜讓遊人到了一個忘我的境界。在那個世界,你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和草木一起呼吸,同溪流一起沉呤,與山巒一起蜿蜒。在那個世界,看輕勻如娟的浮雲。簇擁著盈盈皓月從山間升起。朦朧的霧氣被陽光反照著,間隙中,閃耀著五彩的光輝,若有若無。在那個世界裡,你會忘掉所有不快,所有煩惱。這境界,怎能讓人不愛?

風吹過竹林,沙沙聲;林間涓涓流水,嘩嘩聲;遊人秋遊,笑語聲。都在山間迴盪。

我們走進了佛教聖地—龍洞庵。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黃牆紅瓦。手輕輕拂過黃牆,發現光滑的牆上竟有千百個小孔,那是歷經歲月滄桑,沉世的變動,被時間沖刷成的。廟裡有四棵古樹,大殿兩側有棵千年古柏,今日卻還是蒼翠欲滴。旁邊伴著開著潔白玲瓏的小花,那是將近800年的糯米茶樹。我不禁肅然起立,這幾棵古老的樹,在時間的長河裡,毅然生長。經歷了戰亂天災,但都沒有讓它垮下。這種難以抹滅的精神,難道不應該讓我敬佩嗎?

內心的感動,讓我難以平復。我們的一生是短暫的,但我們難道不能像樹葉那樣,在生命結束前奉獻上自己的一切嗎?難道不能像古樹一樣,不管時間多麼匆忙,都堅持自己的信念,過好每一天?

悄悄地撿起一片落葉,攥在手裡,靜等來年。內心的感動,在秋風中慢慢平復……

遊孔望山 篇3

國小六年級作文 ,864字

今天,我有幸來到著名景點—孔望山。

來之前,我就瞭解了孔望山:孔子賞此登山以望東海,故名孔望山,而且這裡還被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

我們跟著老師出發去今天的第一個景點,一路上我們就跟猴子似的,一會爬到這塊石頭上,一會兒又跳到那棵樹上。儘管我們來得很早,但還是有許多農民在那兒擺好攤子,大聲叫賣呢。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到龍洞庵,一進大門兩側,便看見“四大天王”。進裡面一看,數棵大樹巍然屹立,高大粗壯,一看就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我第一眼就瞅見了一個大樹,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棵糯米茶樹,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細細觀察,我發現它粗壯的枝幹有一邊是綠的,一邊是棕黑色的。用手摸一摸,完全感受不到它有木頭的質感,它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塊冷冰冰的大石頭。這棵不平凡的老樹,見證了多少傳奇歷史,它一定也為那些風流人物喜、怒、哀樂過,它一定也同樣經歷了許多磨難!

我們繼續前進,麻櫟樹漫山遍野。初冬,遍地都是飄落的麻爍樹葉。風吹過,金黃的麻爍樹葉嘩嘩往下落,如數葉扁舟在風中盪漾,如此妖嬈婀娜!

我還看到了許多大石頭。若仔細觀察,你便能發現當中的奇怪之處:它們的表面十分光滑,像被海水沖刷過似的,於是,我便帶著這個疑問去問老師。這裡以前竟然真的是海,怪不得石頭這麼光滑呢。孔子當時望的海一定非常美。

走著走著,我們便望見了一個大石像,據老師說,這個石像是古代人民用花崗岩雕的,雖然被擦乾淨了,但還是有一點苔蘚在上面。這些人為什麼要擦它呢,保留原樣不是挺好的嗎,這樣不是更能體現出它的歷史嗎?希望我能在幾十年後看到它全身都是青苔的樣子,就像看到幾百年歷史一樣。

我看到了一片竹林,是金鑲玉竹。竹身顏色排列得十分有個性,上面一截是左淺右深,下面的是左深右淺,看得我眼花繚亂,真不愧是“四大名竹”之一。

再往前走去,是一片直通頂峰的臺階,我們二話不說,開始爬。雖說孔望山的海拔只有66米,但爬上去卻要把人累個半死,過了好一會兒,我才爬上了頂峰。

調整了一會兒,我們便匆匆下山。太陽升上天空籠罩大地,微風吹著麻櫟樹葉,奏響了送別的歌曲。

孔望山一遊 篇4

國小六年級作文 ,868字

天色微明,晨霧如輕紗般漂浮在城市上空,一群人歡笑著,準備進行一次意義非凡的孔望山之旅。他們坐在大巴車上,正有說有笑。車緩緩地駛入入口,人緩緩地下車,集結在大門口。

這是個艱難的過程,我們經歷的遠遠比我寫的多,簡簡單單的一個整隊就花費了10分鐘。

腳下的石路像中了邪一樣,怎麼走也走不完,空氣中好像有一種無形而有質的壓力。終於,在一陣精疲力竭之後,我們終於來到第一個景點—龍洞庵。

走進龍洞庵,撲面而來的一股古色古香使我打了一個激靈。裡面有四棵古樹,其中有一棵糯米茶樹。聽到這個名字,我突然蹦出來一個吃貨特有的想法:這東西可以吃嗎?

面對著四棵古老的參天大樹,我思緒萬千。這些樹早在宋代就就有了,從宋代到現在,中間的一些大事它們全都見證了。如果它們會說話的話,它們一定會將許多滄桑呈現給我們大家。用手摸一摸,竟完全感受不到木頭的氣息,彷彿一塊冰冷而無情的石頭,但它卻真真切切的是一仍舊旺盛的生命啊!

朝下一個景點出發。走在路上,看著兩邊的金鑲玉竹。這金鑲玉竹很有特點,每一節都有一個凹槽,這條在左,上面就在右,很有意思。

來到龍洞廣場,上面有許多名人大家刻的字。其中最為有名的是明代海州知府王同題的“歸雲飛鳥”和明代淮海知府陳文燭題寫的《孔望山銘》。

一路上,金黃色的麻櫟不時從樹上落下來,離開了母親的懷抱,像浪跡天涯的人找不到家,唯有一絲寂寞與孤獨時刻陪伴著它們。

走啊走,走啊走,不知為何大家士氣都不高,活像一支打了敗仗的軍隊,垂頭喪氣地回去領罰。終於又來到了一個景點,它叫東漢佛教摩崖造像,共有105人,據說有許多佛教故事,但很模糊,我只是看見了不少青苔,它讓我不禁又有了那種飽經風雨的滄桑感。

也許前面不累,我們也還有點鬥志,可到了真正爬山時我們就不行了。那一階階如魔鬼般的臺階,讓人看著都會出現一種無力與心累。也許是太累了,連後面的景點都沒有細看,每個人都在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與臺階抗爭,沒有抱怨,也沒有鼓勵。在孔子登高望海的地方,仰天大叫一聲,感覺更累了。

霧,漸漸散了,太陽越來越刺眼,一行人就在有說有笑中下了山。

登孔望山 篇5

國小六年級作文 ,254字
?操遠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好一番“歌以詠志”!

扶著白石欄杆一路盤旋而上,鳥鳴聲愈濃,陽光愈強。在一片鳥聲喧譁間,來到了孔子望海像前。石像前有一尊香爐,上刻“道觀古今”四字。趙樸初先生有詩云:“海上絲綢路早開,闕文史實證摩崖。可能孔望山頭像,及見流沙白馬來。”

山頂上的陽光在此迂迴、蜿蜒,放眼遠眺,海州城一覽無餘。忽然間,心頭明朗,天高雲淡,秋高氣爽。孔望山上,已是秋光溢彩。

天空湛藍,白雲旖旎,風光秀美,幾隻雁無聲飛過……

登孔望山 篇6

國小六年級作文 ,777字

孔望山風景區位於錦屏山東北部,因《輿地要覽》載:孔子問官於郯子,賞此登山以望東海。所以叫孔望山。

早上七點鐘,我們來到了孔望山。一進大門,就看見有一些老爺爺和老奶奶在賣蔬菜和水果。我們順著一條有很多麻櫟樹落葉的石路走向龍洞庵,石路很是凹凸不平,走在路上,我險些摔倒。

很快就走到龍洞庵了。一進門就看見了兩側的四大天王。出了門就是龍洞庵的大殿了,大殿裡有四顆老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有1200年樹齡的古柏和800年樹齡的糯米茶樹了,糯米茶樹還被評為“中國最美古樹”。再往裡走,發現在一個山崖下矗立著一顆三四米高的柏樹,很快太陽出來了,太陽光從牆角射出一道金燦燦的光,這道光把柏樹的一面照成了金黃色,但另一面因為長期沒有光線,導致樹上長滿了青苔。我抬頭仰望柏樹的上半部分,發現樹上已經長滿了枯死的爬山虎。

再往上走,就到了龍洞廣場,也是龍洞石刻。廣場上的石頭上,有著明代嘉靖年間海州知州王同的榜書題刻“歸雲飛鳥”和明邵瑞良的“歸雲洞”。出了龍洞廣場,我們又走在了那條凹凸不平的石頭路上。一路上,樹葉被風吹來吹去,還時不時發出“沙沙”的聲響。

爬到半山腰,老師突然讓我們停了下來,笑著對我們說:“就在這裡休息一下吧”。老師還沒說完,我就跑到了那條鋪滿樹葉的“平地”,可我還沒跑出幾步,就重重地摔了一個“狗啃泥”。這時一陣風吹來把地上的落葉全吹走了,我才發現這裡是一個較深的大坑。休息完後,我們繼續順著石路往山頂走。我們一邊聽老師給我們講解,一邊走,不知不覺中,就到了山頂。

山頂有一個孔子望海像,中間是孔子,左邊和右邊分別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和顏回。雕像下有一尊香爐,上刻著“有求必應”四個大字。這時太陽突然衝出了雲彩,把孔子望海像照得金黃金黃的,高大的石像更顯氣勢雄渾。

我走到那裡,我的思緒就飛到那裡,從現在飛到1000年之前,從1000年前飛到現在……

孔望山之旅 篇7

國小六年級作文 ,892字

今天早晨,我的孔望山之旅開始了。

步入孔望山景區的大門,喜鵲在林中自由的飛翔,自在的啼叫,真是“不及林間自在啼”。路兩側是賣菜的爺爺奶奶們。

走上石階,石階上的石頭凹凸不平,小石路旁的大石頭很圓潤,幾乎沒有稜角。在大石頭上落滿了麻櫟樹的葉子,滿地滿地都是。葉子呈橢圓狀,有尖尖的刺,是赫紅色的。

一個石門,上面寫著“彼岸同登”,這就是“龍洞庵”。步入寺廟,四大天王站立在兩側,個個凶橫無比。進入寺廟,一位老奶奶講解道:“這是一棵古柏,就是我們面前的這棵樹,已有1230年樹齡。”我走進古柏,用手摸了摸它那飽經滄桑的樹幹,硬硬的,但枝幹基本上是直的,色澤並不是很深。

在古柏對面是一株糯米茶樹與一棵朴樹,這株糯米茶樹已有800年的歷史了。如果是小朋友想給它來個熊抱的話,大約需要兩三個小朋友一起才能抱過來。它有數十平方米的樹影。每當勞動節時,茶花盛開,雪白雪白的,美麗極了。它被稱為“中國最美古樹”呢。

我們向山上爬去,我在麻櫟樹的落葉上踩來踩去,發出沙沙的聲響,但是看不到雙腳,它被葉子埋沒了。這堆葉子足足有兩分米厚,我用腳一踢,枯葉頓時漫天飛舞。

我們來到了觀景臺,孔子與顏回、子路三人的石像矗立在觀景臺中央,他們出神地看向大海,大海一望無際。山下時不時傳來人們的回聲,回聲渺遠。我向山下看去,我看見那一座座顏色不一、參差不齊的小房子,隨意地排列著。太陽的金色光芒,使這一切變得很朦朧。

我繼續向上攀登,來到孔望山的最高峰—-杯盤石刻。杯盤石刻是古人祭祀東海君的祭品。人類當時靠天吃飯,在播種時祈求降雨來滋潤種子;在生長時祈求風調雨順;在收割時祈求晴空萬里。這個杯盤石刻,當年古人用石頭長年累月地磨啊磨,才磨出了8個洞洞。

最後,我們觀賞了東漢佛教摩崖石刻造像。造像是一座傾斜的由紅色石頭做成的山,山上雕刻著105個人物形象,但我數了好幾遍都是42個人物。人物有的是佛,有的是弟子,有的是力士……各種各樣的佛教人物都在這摩崖石刻造像有所體現。

天空洋溢著淺藍色,魚鱗似的雲朵佈滿天空,陽光也是格外燦爛。天氣好,我的心情比這天氣更舒暢,帶著這愉悅的心情我結束了孔望山之旅!

遊百望山 篇8

敘事作文 ,419字

春天,已悄無聲息的來了。萬物復甦,百花齊放,萬紫千紅。我們全家一起去登百望山。

走進景區,只見百望山層巒疊嶂、森林茂密。

我們全家人沿著林蔭小道不疾不徐地走著。

我們隱約看到了淹沒於蒼松翠柏林中的教子臺。是一塊大的岩石。此石傳說是佘太君登山時到此謝絕了兒子楊六郎的送行,站在石頭上督促六郎趕快下山迎戰遼兵,為國盡忠。

接著,又走上了陡峭的臺階上。

我們走走停停,談笑風生,興致勃勃地爬到了半山腰上。

看到了回頭石,傳說是佘太君到此稍息回首望兒的地方。

沿山脊拾階而上,不遠處有一塊巨石。據說佘太君的龍頭柺杖就是在這裡拔取的一株花犁木削制而成的。

我們經過一個小時的長途跋涉,終於到達了山頂。

站在山頂上極目遠眺,繁榮昌盛的京都,氣勢輝煌。山頂上,建有望兒臺,傳說佘太君望兒的地方。也建有佘太君廟。進入廟中,裡面有佘太君的石像。

下山回家了,我又想起了佘太君。她,是楊門女將,是楊延昭母親。我將不斷學習佘太君的忠心愛國,顧全大局,深明大義。

遊孔聖山 篇9

國小六年級作文 ,518字

一個晴朗的上午,海石花的老師帶著我們來到遂溪孔聖山開展戶外寫作活動。

孔聖山內,景色宜人,湖水清澈見底,微波盪漾。園內有許多寺廟,美麗壯觀。

一下車,映入眼簾的是仁濟門。有三扇門,中間的大,兩邊的小,都鑲著金紅花。大門的上面,有一個牌匾,刻著“仁濟門”三個燙金大字大字。門前有兩頭大象,兩邊牆上刻著四大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它們栩栩如生,十分神聖、威武。整個城樓非常巨集偉、壯觀。

我們沿著小道前行,來到了文昌閣。這是一個寺廟,有三層。寺廟周圍圍著一排白玉石欄杆。我們上了階梯,透過窗戶看見有一座金色大佛坐在高高的臺上;臺下,左右兩邊各有一排金色的佛,它們姿勢、神態各不一樣,有的雙手合十,盤著腿坐著,像是在虔誠地祈禱;有的盤著腿,手面朝上放在膝蓋上,像是在專心修煉……它們閉著眼睛,顯得十分專注。

在文昌閣旁有一個人工湖。湖水碧綠,像一塊祖母綠鑲嵌在大地上。微風吹來,湖面上泛起陣陣微波。周圍的景物都倒映在湖水中。這時我忽然想起一副對聯的上聯: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多麼美的景色啊!

啊!孔聖山真的是太美了!這次活動真有意義,我們都收穫了很多!

春遊九峰山 篇10

國小六年級作文 ,742字

往年的春遊是快樂的,是令人興奮的,可今年的春遊卻與眾不同,它令我感受到了爬山的艱辛,成功的快樂。

早早地乘上車,來到了目的地—九峰山,開始了我們的春遊之旅。開始時,只是平坦的大路,坡度不大,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茂密的山中,時而走路,時而又拾級而上。頭上頂著烈日,腳下踏著石板路,真是濃濃的山韻呀!

爬著爬著,龍王閣出現在我的眼前,也許是累的緣故吧,總覺得山路十分陡峭,爬了許久,差不多到了半山腰,我已累得上氣不接下氣,汗水從背上和額頭一刻不停地流下來,終於發現了水源,石塊上的“龍潭飛瀑”在我的眼裡忽隱忽現。拿起已經被我擦得快沒水分的溼巾往裡一浸,啊!真是一股透心涼的滋味啊!爽!冰涼冰涼的泉水給了我極大的鼓勵,那水中的石塊彷彿向我招手,它們都向我“擊掌”,我彷彿聽到它們悠揚的聲音:“加油吧!孩子!”我努力向上爬去,奮起直追,快了,快趕上班級的“大部隊”了,我也朝身邊同學說:“快!加把勁!”大家都奮起直追,汗流浹背的我也努力地向上爬去。

一個個景點從我的眼簾“唰唰唰”地流過,體質較差的我又堅持不住了,望著遙遙領先的同學們,我真的想放棄。可是,這是集體活動,不能落後呀!我一邊爬一邊在心裡默唸:堅持就是勝利!堅持就是勝利!……

由於時間的短暫,下午還要參觀另一個景點,在離山頂還有40分鐘的“松風茶莊”,老師發現少了兩個同學,就讓我們停下前進,開始中餐……

雖然沒有到達九峰之巔,體會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愉悅之情;可我的心裡卻發出了歡呼聲::我戰勝了自己!走在下山的路上,我覺得身邊一切事物都變得更加美麗,“龍潭飛瀑”裡的泉水更加歡快了,石塊們的擊掌聲也更加熱烈了。這次春遊九峰山雖然很艱難,但是卻讓我對大自然有了更深的瞭解,更讓我對山產生了情有獨鍾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