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寧波的年味相關作文20篇

阿拉寧波的年味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974字

年味是什麼?年味是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期盼,是一家團圓的喜悅,是中華民族美好民俗的傳承。

新年越來越近,年味兒也飄開來了。路邊的燈杆上掛上了火紅的燈籠,小區的廣場上也插上了五彩的旗子,家家戶戶的大門上貼上了紅色的對聯和福字。

對於阿拉寧波人來說,過年前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是準備年貨。早早我和父母親就買來了蟹、肉、海鰻。我們把蟹放在鹽缸裡做起了熗蟹。把肉洗乾淨,用醬油醃製起來,做起了醬肉。在海鰻上撒點鹽,用一根繩子吊起來,放到朝北的陰處做起了鰻鯗。這些可都是我們寧波年夜飯桌上的美味佳餚,當然還不能忘了象徵團團圓圓的寧波湯圓。包湯圓是我最喜歡的事情,外婆負責揉搓糯米糰,我負責裹芝麻豬油餡。我接過外婆給我的糯米糰,用湯勺把餡子放進糯米糰裡,再小心地捏合,放在手裡輕輕地來回搓,不一會兒一個圓圓的湯圓就做好了。看著一個個圓圓的湯圓,再看看我和弟弟臉上那白白的粉末,我開心地笑了,感覺到年近了。

我們寧波鄉下還有一個習俗,就是過年前會去打年糕。寓意年糕年糕——年年高。我們先把大米蒸熟,磨成米粉,再把米粉倒進石臼裡,用個木錘捶打。我對外公講,讓我也來試試。可是我用了吃奶的力氣,還是掄不動大木錘。我只好站在一旁幫他們喊加油,經過一段時間掄打,年糕終於做出來了。我趕緊擠了一小段出來,包上外婆親手醃製的鹹菜,細細品嚐,那味道真是太美味了。年糕房裡到處是咚咚的錘子聲,還瀰漫著孩子們的嬉笑聲。我感覺到年近了。

隨著鞭炮聲的密集,年終於到了。除夕夜,我們一家人圍坐在桌子旁享受豐盛的晚餐。外公外婆端上一碗碗熱騰騰的菜和年前醃製的蟹、肉、魚以及年糕、湯圓。我們邊吃邊聊天,品嚐著自己親手做的美食,感到幸福與溫暖。到了八點,我們一家人都坐在沙發,一起看春晚。人們載歌載舞,迎接新年的到來。我們被那精彩絕倫的節目所吸引了。不知不覺,我們就枕著長輩們給的壓歲錢進入了夢鄉。

早上,我在人們的歡歌笑語中醒來。新的一年又來到了!我們互相走訪親戚,為他們帶去新年的禮物和我們最真誠的祝福。住在其他城市的親戚也用手機微信給我們發來了新年祝福和小紅包。就連遠在新加坡的大媽媽都發來資訊向我們問候,送來祝福,還幽默的問:“年糕,湯圓吃了嗎?”雖然她在異國他鄉,但那顆阿拉寧波人的心是永遠不會變的。

這就是我眼中阿拉寧波人的年味。

老寧波的年味 篇2

國小六年級作文 ,749字

城裡的年味是越來越淡了,因喜好熱鬧,便趕到鄉下,體驗真正濃郁的老寧波的過年氣息。

大致到了臘月,村裡的家家戶戶便要開始趕製年糕。陸陸續續地向那年糕作坊上報分量。到了做的日子,孩子們自是很歡喜,可以跑進蒸汽騰騰的老作坊,在大人的身邊伶伶俐俐地穿梭,摸摸老舊的器具,用髒髒的小手偷捏下竹簍裡芳香四溢,早已熟透的白粉,放進嘴裡,再順勢取下才剛做好的軟軟胖胖的年糕,就著鹹菜,那個味兒!我們這般搗亂,卻美其名曰“幫忙”。

再過一兩個日子,外婆便要買來新鮮的鰻魚,用鹽和蒜末兒往上一擦,再灑些自家釀的酒,往窗前一掛,很是喜慶。

臘月二十八,全家老小便聚齊了。裝模作樣地人手一塊抹布,掃帚什麼的,掃得老屋喜氣飛揚。我們呢,則更喜歡去大水缸邊轉悠,時不時從缸邊摳下一塊薄冰,趁人不注意,塞進別人的衣領裡,聽著人家凍得大叫,自己卻也被暗算,堂中一片歡聲笑語。

轉眼到了大年三十,不管是走得多遠,忙得多嗆,都必定要回到家,吃上一頓年夜飯,嚐嚐外婆這熟悉而又陌生的做飯手藝。吃了飯,全家上下便聚在堂門口,鄉下是不興起什麼彩色壯觀的筒式鞭炮,只是用竹竿一挑那大串的達二米的老式炮炸,噼噼啪啪響個不停,隨即瀰漫開一股煙味,可村那頭又迴應似的響了起來。

雞一鳴叫,正月初一的忙碌便開始了。一早醒來,第一眼見到的便是枕過夜的壓歲錢。接下來,孩子們便要隨父母走親訪友,上門拜年。好容易過了上午,下午可就豐富多了。賣“咚咚糖”的,搖著撥浪鼓,在孩子中間,神氣地收著錢,時不時拉拉破氈帽,吐口唾沫。再不就圍著外婆,看她炸出那香噴噴,金燦燦的“春捲”,用手捏起一根,外焦裡嫩,回味無窮,再舔舔沾滿油的手指,往新衣服上一擦,便跑去門外摘冰凌玩,總之,在家呆著,卻閒不下來。

鄉下的年總是有滋有味,儲存著老寧波的味兒。

鄉下的新年,真好!

阿拉寧波年味 篇3

國小六年級作文 ,533字

年,是中國傳統習俗必不可少的,春節一到,人們就關閉店門回家過年。

年夜飯當然也少不了,大年三十,我們一家人圍在一起,一邊看春晚,一邊吃年夜飯,我坐在中間,嘴巴張得老大,盯著電視一動不動,爸爸和爺爺喝過酒後,臉紅紅的,就像年獸一樣。吃好飯後媽媽和奶奶一起收拾桌子,奶奶洗碗,媽媽擦桌子,收拾完後,我們坐在沙發上,一邊說笑,一邊看著春晚。12點一到,我們就互相拜年,在微信裡搶紅包,我和爸爸一起跑到外面點燃鞭炮,我開心極了。

初二,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外婆家吃團圓飯,外婆那邊的親戚很多,多到連一桌都坐不下,所以,我們小朋友後吃,大人先吃,外婆在廚房裡忙這忙那,都顧不上吃飯了。中午吃好飯後,外婆把我們叫到房間,將一個個紅包遞到我手中,拿到壓歲錢的我表面冷漠,但其實心裡早已樂開了花。下午,大人組隊去搓麻將,而我們小孩則是組隊去看電影,去電影院的路上,鞭炮聲“啪啪啪”的響個不停,大街上可熱鬧了。

晚上,大人依舊是搓麻將,但我們就不一樣了,我們則是和外公外婆一起包餃子、包湯圓,有時我們還要搞怪,在餃子裡包葡萄,湯圓裡邊沒有餡,大人們搓完麻將,夜宵時間也到了,當我們看見他們吃到“幸運餃子”和“幸運湯圓”時的表情時,我們忍不住就大笑起來。

這就是年味,這就是阿拉寧波年味。

阿拉寧波年味 篇4

國小六年級作文 ,788字

寧波人的年味有很多。每逢過年時,家家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等,但在我的記憶裡,寧波湯圓是最充滿年味的食物。

在我們寧波,湯圓是大年初一時吃的,一般年三十的時候包湯圓,而且一定是豬油芝麻餡的湯圓。今年,我非常高興能跟外婆一起包湯圓。年三十晚上,吃過年夜飯,外婆拿出一包糯米粉倒在一個盆裡,然後和水叫我揉捏它。我很興奮,可是糯米粉好像不聽話,剛開始一直黏在手上,外婆說彆著急,慢慢揉,要反覆揉。慢慢地,果然麵糰就不黏手了。接下來,外婆開始做豬油芝麻餡了。只見她把一大碗的黑芝麻放在鍋裡炒,然後用酒瓶把炒熟的芝麻一粒粒碾碎,最後倒入事先準備好的白白的豬板油裡,加糖混合,在外婆的巧手揉捏下,一會兒一大塊豬油芝麻餡團就做好了。開始包湯圓了。外婆把剛才的糯米糰揉成長條,分成一個個小劑子。然後,我就跟著外婆一起包了。先把小劑子揉成小球,再壓扁,放入豬油芝麻餡,然後小心翼翼地把餡裹起來,用兩個手掌輕輕揉成光滑的圓球。就這樣,我跟外婆包了一大盆的湯圓,為了防止乾燥,外婆在上面蓋了一層溼的毛巾。外婆笑著書:“你就等著明天吃湯圓吧!”

第二天,外婆就下鍋煮湯圓了。只見外婆放了一點兒水,等水沸騰了,就放下了湯圓。剛放下去的時候,湯圓們像喝醉了酒,東倒西歪後直接沉入鍋底,只是它們外面的粉末脫落浮在水面上。我以為湯圓會散了呢,外婆冷靜地往裡面加水,加了兩次水後,這些醉了的湯圓像突然清醒過來,調皮地一個個浮出水面,露出可愛的笑臉。外婆說湯圓浮起來就表示熟了。我早已迫不及待地拿起勺子,可太用力了,有一個餡都被我弄了出來。我輕輕地吹一吹,直接把整個湯圓放進嘴裡,燙得我不斷跳腳,可糯米的軟糯在舌尖蔓延開來,芝麻的香味溢滿了整張嘴,真香啊!

這就是我每年過年時印象最深刻的老寧波的味道,寧波湯圓不僅美味,而且它也象徵著團圓,象徵著希望……

阿拉寧波年味 篇5

國小六年級作文 ,620字

剛醒來,感覺自己是被鞭炮叫醒的“噼裡啪啦”地作響。不用想,我就知道——過年了!

還沒等到“年”——這個頑皮的小男孩到來,就早已讓人們聽見他那輕盈的腳步聲了。離過年還有好幾日時,就開始貼對聯、掛燈籠、做年糕、謝年、大掃除、買年貨——好熱鬧!這時,寧波已充滿了年味——“阿拉過年類!”

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就和爸爸去爺爺家拜年了。我高興地說:“爺爺奶奶,新年好!祝你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我的祝福贏得了爺爺奶奶的微笑和裝在紅包裡的壓歲錢(還有我弟弟的)。在路上,到處可聽見人們用親暱的地方話道著“新年好”,真是禮輕情意重!早餐,當然是一碗熱乎乎的湯圓。湯圓可是我在昨天晚上包的,看起來有點奇形怪狀,有些還漏了餡,但吃起來卻有一種別樣的味道——這就是年味!

新年第一天,人們總是會去親戚家聚餐,我們當然也不例外。臨近中午,爸爸開車帶我們去大外婆家裡吃飯了。開吃了,親戚有十多個,一齊圍坐在大桌子旁。大家一齊舉杯,互相道著新年好。桌上有好幾道寧波人過年愛吃的菜:春捲、鱔絲羹、嗆蟹,好一股年味!

晚上,天剛擦黑,鞭炮就響起來了。歡笑聲,鼓掌聲,連成一片。一邊聽著鞭炮聲,一邊看著春節聯歡晚會,好一個春節!

阿拉寧波年味 篇6

國小六年級作文 ,517字

隨著春天的到來,春節也隨之來臨了,人們都在門上貼上了福字,在門兩邊貼上了春聯,窗戶上貼了窗花,在晚上時,放起了各種煙花,穿上了新衣服,整個城市都充滿了新年來臨的味道。

每個地方都有各自過年時的風俗,比如北方大年三十清晨會包餃子,在餃子中還藏有玄機,在一鍋餃子中會有1-2個餃子裡面藏有硬幣,誰吃到代表誰會有好運氣,而我外婆家奉化黃賢也不例外,在馬上到大年三十時,人們會去集市上採購很多過年要用的東西,比如買羊腿,魚,各式各樣的。我外公買了個大羊腿掛在門弄的屋頂,然後外公切好用大鍋慢慢的燒個1-2個小時,我在屋內早早的聞到了羊肉的香味,就等著可以吃呢。在過年時每逢家中有客人的時候,就可以把那羊肉端上桌和客人們一起享用這美味羊腿;在每逢過年時,在那兒的劇院裡會有一年一度的春晚文藝表演,在有表演的那一天,人們都去劇院看錶演,裡面人山人海,在去的時候如果晚了些,就很難找到位子坐了,劇院表演的節目有許多,如:舞龍、小品、唱歌、跳舞……種類繁多。在劇院外也是十分熱鬧的,許多小孩在放鞭炮;許多人在賣棉花糖、爆米花之類的食品;還有的在放煙花;熱鬧極了。

在新年來臨時可真是熱鬧啊,城市霎時間充滿了過年的氣息。

家鄉的年味 篇7

國三作文 ,1022字

家鄉的年味兒,蘊含著淳樸的風土人情,孕育著茁壯成長的一代代,更體現出我的家鄉是具有豐富文化歷史的鐵的事實。沒錯,我的家鄉就是那被世人稱為僅僅只是財富之地的—東莞。

—題記

大年三十那天,只見媽咪與奶奶在不停地忙碌著。原來,這天裡,要去各個地方“拜神”與“奉神”,並且今年搬了家,還要把家鄉的觀音請到家裡去呢。媽咪是家裡的大媳婦,所以,這些事,由媽咪來傳承。而我是家中的長女亦長孫,也是家中的一份子,當然要幫媽咪的忙,所以要跟著一起去“拜神”。

我跟著媽咪,首先到家鄉的廟裡拜拜。廟裡香火鼎盛,每家每戶都會有人來拜,這也成為了家鄉的一傳統習俗。拜神注重的是誠心誠意,但是,燒香、添燈油錢、燒紙錢、放爆竹,卻缺一不可。這一步步都是井然有序的,為的就是祈求神仙保佑我們家族的人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萬事勝意。小孩們快高長大,學業進步。廟裡拜完了,我們接著要去祖屋“奉神”。步驟與拜神基本一致但“奉神”講究的是供奉祖先,自然也含有保佑的意思。回到了家鄉的房子,只見汽車一列列的停放好了,奶奶在每部車前都點了蠟燭燒了香,接著燒紙錢,放鞭炮。保佑爸爸媽咪叔叔嬸嬸們開車平安無事,路路暢通。一轉眼,下午了,是時候把菩薩接到家裡去了。將菩薩像安放好,媽咪一邊邊開車,我一邊灑米,說是為了給菩薩指路,回到了家裡,再次燒香、點蠟燭、燒紙錢、放爆竹……

年三十的晚上,家家燈火通明,喜氣洋洋,全家人歡聚一堂,吃著與眾不同的湯圓。用玉米粉捏成的齋湯圓與白菜、蝦米、幹魷魚,冬菇等食材煮成一鍋,味道鮮美,把湯圓那團圓之意的味道發揮的淋漓盡致,我們一家人其樂融融,有說有笑。這晚,全家老少一齊放煙花。看著那應接不暇的煙花,對新一年的憧憬與期待的心情已經像煙花似地在心中崩放。凌晨,幫爸爸發著祝福的飛信,那一條條資訊,飛到了每個人的心坎裡,一股股暖流透遍人心。

大年初一,全家人都已經“裝備”好向家鄉出發了。家鄉,每家每戶都殺雞燒鵝。而我們家,也已經準備好了招待親戚朋友們的美味佳餚。叔叔和爸爸去了遠方親戚家拜年,而我們這些小孩收紅包收得不亦樂乎。不一會兒,親戚朋友們都到齊了,我卻見到了許多陌生人。但卻因為那股濃濃的年味兒,是我心中不禁由然而生了一種喜悅,拋陌生感於腦後,像親人一樣招待著。這種感覺,是幸福的,無可代替的。

後記:這就是我的家鄉,即使沒有過人的文化魅力,但卻有著無可非議的人情味兒。家鄉的年味兒,是隱於財富間那一股股滲透人心的暖流。

變質的年味 篇8

國一作文 ,640字

過年了。

川流不息的車輛使平靜的家鄉添上一抹濃豔的色彩,走在街上,總得小心來往的車輛。處處充斥著的紅色總令我感到扎眼,摩肩接踵的感覺也讓我不適應。今年的春節好像和往年並不一樣,卻又無法說清楚心中的異樣。春節似乎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的心態而開始變質,散發出庸俗的氣息。

從回家的路上開始,我們四周就充斥著潛伏的危險。今年實施的網上訂票並沒有令人們感到方便,黃牛黨用搶票軟體囤了許多票,再高價售出獲取暴利,這可苦了許多人。上了車,危險仍在身邊徘徊。扒手們會趁你休息時行竊,可能短短几分鐘內,你的財物就會被偷走。過年了,本想高高興興地拿著辛苦一年賺到的錢回家團圓,誰想遭遇到這些呢?

新年最好表達心意的方式無非是上門拜年,可隨著資訊科技的推廣,發信息、使用QQ和微博等送祝福的方式已是屢見不鮮。冰冷的訊息提醒和文字未免讓人感到心寒。在今年春晚的《群發的我不回》更是道出了大家的心聲,簡訊群發的方式令人不滿,難道多花些心思就那麼難嗎?

本以為拜年可以體現真情實意,但一個殘酷的現實使我們心灰意冷—斤斤計較的金錢形式主義拜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我聽見父母為了送禮,發紅包的問題發生了爭執—既要不吃虧,又要不失面子,的確是個頭疼的難題。母親告訴我:“壓歲錢可不是真的白白送給你的,還不是我和你爸用紅包換來的?”一語道破真相,這樣的金錢形式主義,使人際變得冷硬難處理。

新春佳節,應是一家團圓的大好時機,可這些變質的年味卻使春節失去了些愉悅。

春節,難道要越來越冷淡變質麼?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 篇9

國二作文 ,2752字

【篇一:家鄉的年味兒】

春去春又來,又到了過年的日子,每家每戶都忙碌了起來,當然,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身為東莞人,自然會懂得一些東莞的過年風俗。

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在這一天,灶王爺就會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由此就有了“送灶”的儀式。在這一天,我們家就會燒香拜佛,在桌子上擺上許多小吃,像糖冬瓜之類的。

臘月二十四就要貼對聯了,在這一天,我們家都會將準備好的對聯貼上,其實不止是對聯,還有在房子的各個地方貼上寫有“老少平安”、“招財進寶”等等的或紅或橙的字條。

臘月二十八則是大掃除,在這兩天裡,一家大小都行動起來,將家裡裡裡外外的打掃乾淨,迎接新的一年。孩子們在這一天都特別開心,因為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除夕夜,每家每戶都團圓在一起,一起吃著年夜飯,等待著新年的鐘聲響起。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為生活外出奮鬥的人們,享受幸福的夜……

大年初一,我們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按照書上說的,一出門向什麼方向出發,出門行大運,接著就去喝茶,中午那頓大概是不吃的,這一天,孩子們是最開心的了,他們可以收到爸爸媽媽和親朋好友的紅包,這一天的紅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為我們都會到處去拜年。

大年初二,就是開年了,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雖然現在禁止放煙花爆竹,但人們違背不了習俗。也把大門大開,在門前放一桌的食物,旁邊還放凳子,據說是給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裡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和水弄成丸子,和剩菜一起煮,叫做“鹹圓”,這應該是他們處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元宵節,這是過年的最後一天,家裡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還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把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都拆開,看看都收到了多少,這或許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了。

這是我們家鄉的過年,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好像越來越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氛了,我們都希望,過著最有氣氛的年,心裡奔放著一朵朵希望的花。

【篇二:家鄉的年味兒】

春節期間,人們一般要走親戚,回老家,於是,我就跟爸爸媽媽回了老家河南,先去爸爸老家三王莊,再去媽媽老家洛陽。23號我們和其他幾個人加行李,滿滿當當地駕車去了。

經過一整天的顛簸,來到了河南新鄉三王莊。到家時已是深夜9點多了,一進臥室就看見了我的奶奶—我爸爸的媽媽。她穿著棉襖,正在暖爐旁暖手,一見我來了就很激動地笑了笑,操著滿是河南味的方言示意我也暖暖手,一路上天很冷,我就坐下來了,她便問我長問我短,我都一一回答了,有些聽不懂的我便找馳哥幫忙。晚上,昌昌來了,他比我大一點,一見我便熱情地帶我出去放炮,老家的炮不想城裡的那樣好,小店的炮很單一,大一點的店也沒有什麼好看的花炮,都是響炮,可我玩的津津有味,因為這裡的人十分好客,雖然生活節奏慢,但卻很令很多人羨慕。第二天,我上午十一點起床去走親戚,大半的人我那時是沒有什麼印象了,但每到一家都是笑臉,很溫暖。有一次竟被強迫吃了兩次晚飯,使我一連一整天吃不下東西。26號還是27號,我去了洛陽。

到了洛陽,我見了婆婆—我媽媽的媽媽。她很慈祥,一見我們先是抱了抱弟弟小雨,可小雨竟然不認得了昔日如此關愛她的婆婆,好在我們的到來令婆婆很高興,晚上,二姨回來了,包括她的未婚夫,一家人其樂融融。第二天,我去了寶寶家,寶寶是我的表弟,我們小時候很喜歡在一起玩,他們家很招待我,我很感謝。除夕,我又回到了婆婆家,晚上看春節聯歡晚會、放炮,年都是這樣過的。第二天走親戚,雖沒有三王莊一樣裡的那麼近,可一天下來也忙得夠嗆,一堆作業都沒有做。倒是燴菜挺好吃的,那是由一些各種不同的菜和肉還有粉絲拌在一起煮,一做出來十里飄香,還有餃子,可讓我好好品嚐了一頓。

一回家,我就瘋了似的趕沒做完的作業。唉,春節就這麼過了。

【篇三:家鄉的年味兒作文】

家鄉的年味兒,蘊含著淳樸的風土人情,孕育著茁壯成長的一代代,更體現出我的家鄉是具有豐富文化歷史的鐵的事實。沒錯,我的家鄉就是那被世人稱為僅僅只是財富之地的—東莞。—題記

大年三十那天,只見媽咪與奶奶在不停地忙碌著。原來,這天裡,要去各個地方“拜神”與“奉身”,並且今年搬了家,所以還要把家鄉的觀音請到家裡去呢。媽咪是家裡的大媳婦,所以這些事,由媽咪來傳承。而我是家中的長女亦長孫,也是家中的一份子,當然要幫媽咪的忙,所以要跟著一起去“拜神”。

我跟著媽咪,首先到家鄉的廟裡拜拜。廟裡香火鼎盛,每家每戶都會有人來拜,這也成為了家鄉的一傳統習俗。拜神注重的是誠心誠意,但是,燒香、添燈油錢、燒紙錢、放爆竹,卻缺一不可。這一步步都是竟然有序的,為的就是祈求神仙保佑我們家族的人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萬事勝意。小孩們快高長大,學業進步。廟裡拜完了,我們接著要去祖屋“奉神”。步驟與拜神基本一致但“奉神”講究的是供奉祖先,自然也含有保佑的意思。回到了家鄉的房子,只見汽車一列列的停放好了,奶奶在每部車前都點了蠟燭燒了香,接著燒紙錢,放鞭炮。保佑爸爸媽咪叔叔嬸嬸們開車平安無事,路路暢通。一轉眼,下午了,這時候把菩薩接到家裡去了。將菩薩像安放好,媽咪一邊邊開車,我一邊灑米,說是為了給菩薩指路,回到了家裡,再次燒香、點蠟燭、燒紙錢、放爆竹。

年三十的晚上,家家燈火通明,喜氣洋洋,全家人歡聚一堂,吃著與眾不同的湯圓。用玉米粉捏成的齋湯圓與白菜、蝦米、幹魷魚,冬菇等食材煮成一鍋,味道鮮美,把湯圓那團圓之意的味道發揮的淋漓盡致,我們一家人其樂融融,有說有笑。這晚,全家老少一齊放煙花。看著那應接不暇的煙花,對新一年的憧憬與期待的心情已經像煙花似地在心中崩放。凌晨,幫爸爸發著祝福的飛信,那一條條資訊,飛到了每個人的心坎裡,一股股暖流透遍人心。

大年初一,全家人都已經“裝備“好向家鄉出發了。家鄉,每家每戶都殺雞燒鵝。而我們家,也已經準備好了招待親戚朋友們的美味佳餚。叔叔和爸爸去了遠方親戚家拜年,而我們這些小孩收紅包收得不亦樂乎。不一會兒,親戚朋友們都到齊了,我卻見到了許多陌生人。但卻因為那股濃濃的年味兒,是我心中不禁由然而生了一種喜悅,拋陌生感於腦後,像親人一樣招待著。這種感覺,是幸福的,無可代替的。後記:這就是我的家鄉,即使沒有過人的文化魅力,但卻有著無可非議的人情味兒。家鄉的年味兒,是隱於財富間那一股股滲透人心的暖流。

記憶中的年味 篇10

高三作文 ,1082字

寂,一片寂靜,亮了大燈的堂屋裡,取香,上香,燃香,亮香,作揖,上香,拖著年已古稀的身體,數十年在這無鞭炮聲的除夕夜裡,獨自過無味的年。

靜坐,思緒卻已飛回到那棟老房子,回到那一個,我叫“爺爺”的人身邊。記得年到臘七之時,和爺爺一起趕集去。那天總得要起早些,天尚是矇矇亮時便出門去,銜著那小竹籃去買豆。早些去時買來的豆新鮮,熬出的臘八粥好喝。買來豆後,便把家裡的盤盤罐罐,搬到院子裡的水井旁,我搖水,爺爺洗豆。到了下午,院子裡的幾家人會聚在一起,各自拿出自家一年來收成中最好的五穀雜糧,鄰里之間相互交換,摻到了粥中去,別有一番風味!到了晚上,小火溫熬的香粥常常引得我口水直流,小小的心一晚上都不能平靜。

臘八,是年的前兆。臘八的粥香帶來了年尾的絲絲幽香,而緊接而來的便是小年,廿四的小年起,年便是真的有了年的味道。

自廿四始,和爺爺上街去時,總會遇到一些老書生端著臺硯,持著狼毫大筆,捋開紅紙,為求聯者書寫一副副大紅聯。偶爾還會遇上賣樹人,拖來一皮卡的常綠鬆,買來種下以祈求來年鵬程萬里,好運常來,健康比樹。小年後的每個早上,不待太陽照進屋內,我就會被爺爺和鄰居家老人的打紙聲給驚醒。曾經爺爺拿著紙月子,唸叨著“一拍三個,一張九排”一遍遍地教著我。如今,孫子連祖人都不願祭拜,何求他學會打紙?除夕前的日子,看不見那些楷正行草的手寫春聯,尋不見曾經為千萬小朋友追捧的煙花、擦鞭、禮花,也聽不見那“篤篤”的溫暖的打紙聲……它們一起被封存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了。

繼續在記憶中搜索。我偶遇了幼時和母親一齊去看年會的場景,時已久遠,記憶卻似陳罈佳釀,歷久彌新。

這是大年初一的早上,凌晨,東方的魚肚白迎來新年的晨曦時,家家戶戶便燃起了那萬響長鞭,迎接新年的到來。早早地,我著了大紅襖,新帽新鞋新形象,和父母一齊拜了鄰居家的年,踏在紅紅的鞭末子上看年會去。手裡還啃著小籠包,腳下卻不敢有絲毫的停歇,直奔區政府廣場,那兒是年會的舉行地。廣場前,政府大樓上莊嚴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其下掛了幾個大紅燈籠,更是莊嚴中透出了喜慶。沒至場開,廣場上便圍滿了人,人群身上散出的熱氣驅走了冬日的寒風,喚來了暖陽。“鏘”的一聲鑼響,龍珠先行,神龍後動,珠龍互戲半晌,至高竿奪珠之時,人群中更是掀起一個高潮,緊接的便是民歌賀春,晚稻大戶講經驗,村村拔河,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映出過年的熱鬧與喜慶。

年味,還表現在……“老頭子,二更天了,我來換你”說著,老伴從裡屋出來,“唉,這年哪裡有年的味道啊!”是啊,年無年味,怕是味已逸散於時光的碎片之中了。在這寂而無聲的夜裡,我回味著,那記憶中的年味……

家鄉的年味 篇11

國二作文 ,849字

華燈初上,燈火通明。早春的花街上,人頭湧動。叫賣聲,砍價聲,歡笑聲在明朗的夜晚交織成了一部和諧的交響曲。大街上,麥田邊,華麗絢爛的煙火帶著人們美好的祝願飛上天空,在空中盡顯它那美麗的舞姿。今晚,人們將徹夜不眠,迎接那新年的第一聲鐘響。

家鄉的年味,永遠是最濃的;家鄉的年味,永遠是最親的;家鄉的年味,永遠是最讓人難以忘懷的。

踏上歸途

記得那是一個寒冷的早晨。天還未亮,我和父母就踏上了歸家的旅程。從東莞到我的老家大概有七百多公里的距離吧,我們大概需要十幾個小時才能到達。

經過了漫長的車程,我們終於在次日的14點到達了李家村。一回到村子,爺爺奶奶便開始忙活了起來:老家的氣溫只有幾度,而我們只穿了幾件單薄的襯衫。於是奶奶便去拿衣服和暖爐給我們。爺爺拿出了一大卷火紅的爆竹,走到了門口。在噼裡啪啦的爆竹聲中,我們回到了老家。

去訪祖堂

第二天一早,父親便早早地叫醒了我,說是家中的男性都要去祖堂給老祖宗上柱香。我還從未去過祖堂呢,於是便興致勃勃地與父親去了。

走在村中那條唯一的水泥路上,我聽見前方的鞭炮聲接連不斷。走到祖堂,便發現這兒煙霧繚繞,地面上鋪滿了鞭炮碎屑。祖堂內,有許多村民絡繹不絕地去祭拜祖宗。要想讓祖宗保佑你一生平安,就得先磕三個頭,上三炷香,再磕三個頭。這是我們老家的傳統習俗。祖堂的裡牆上掛著一張捐款明細表。上面寫著全村村民捐款修祖堂的金額。我看到父親捐的款是全村最多的。父親看到我在看那張表,對我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人不能忘本。”

吃年夜飯

每一家過年年夜飯總是一年之中最豐盛的,我的老家也不例外。但我的父親講究健康,所以今年的年夜飯不免多了幾盤綠色食品。在我的家鄉,豬腳和豬蹄膀是絕對必不可少的東西。餐桌上,眾人舉杯共慶新年,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平常文縐縐的人到了餐桌上自然也免不了幾分豪爽之情。

終要離別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我們終於要離開家鄉,回到東莞了。這次家鄉之旅雖然只有短短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但卻給了我許多深深的回憶。

我帶著這份回憶,開始了新一年的學習……

我家的年味 篇12

國小六年級作文 ,1128字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它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些傳統文化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在這條歲月長河中消失殆盡。有的卻經人們的歷代相傳保留了下來。這裡最具代表性的要數中國的舊曆新年了。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句歌謠時常在我嘴邊念著,彷彿就是要告訴我們臘八節一過,就要過年了,就要開始準備過年用的物資了,打掃塵除,買新衣,醃魚醃肉,貼窗花……可我記憶中的新年要從姥爺家那一缸缸香甜的黃酒開始的。

無論你是自家宴客還是走親訪友都離不開吃,而這一桌桌豐盛的佳餚,自然離不開美酒,而自家釀的美酒更是香甜。我姥爺家做的黃酒在當地就小有名氣。這一古法做的黃酒傳到我媽媽這一代已記不清有多少年了。現在我就來說說我們家的酒。酒雖好喝,但酒勁十足,就連我爸爸都要忌憚三分呢!

舊曆九月九是傳統的釀酒日,早在前一個星期,姥爺酒開車進到山裡的認識的農戶家,把頭年定好的糯米拉回來。姥爺說:“山裡的空氣好,氣溫低,糯米成熟的晚,也就長得好,好米才能釀好酒。”再把釀酒用的器皿洗淨晾乾,如果做酒的過程沾上油,哪怕是一點點油漬都會使酒變質。頭天把米洗淨,在水裡泡上一天一夜,這是讓米發脹,蒸出來的米就不會反生,發酵就更徹底。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第二天到來。

九月初九這天一大早,姥爺把泡好的米,放進木桶裡隔水蒸上半個多小時,熟透,再倒進大盆裡,散開透氣,晾一下,每次都會蒸上幾大桶。每當這個時候,姥姥就會給我和哥哥捏幾個大大的糯米飯糰,沾上糖,好吃極了,這也是我和哥哥喜歡在這天主動幫忙幹活的原因。米晾到半涼,就要拌酒麴了。酒麴是一個個比乒乓球小一點的白色圓球。拌之前,要把酒麴碾碎成粉末狀,再把酒麴均勻地拌進一盆盆熟糯米中,這個過程是個力氣活也是精細活,記憶中,每次都是媽媽在進行這項重要的工作。拌好以後,在慢慢加進一點涼水,這時糯米飯就會拉出粘稠的糖絲,把這些能拉出糖絲的糯米四周碼好,按實,中間掏空,蓋上蓋子,包上厚實的棉被,放上十天左右,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叫熱發酵過程。姥爺說,這個過程很重要,就像好的鋼鐵要經過火的淬鍊,人要成才也要經過各種歷練,中間不能放棄,要有耐心和恆心,就像酒在熱發酵期間不能隨意揭蓋一樣,十天後就要收酒了,這裡說的收酒不是說就可以喝了,酒要能喝還早呢,還要把酒用大量的涼開水收進裝酒用的大缸裡,進行冷發酵,這需要三個月的時間,等過了冷發酵期酒就做好了,那時滿屋子都散發著酒的香味,也就到了年跟前了。用自家的酒招待遠方來的親朋好友,別有味道,這就是我家年的開始。

家家的傳統文化都不同,但是家家的年味卻是一樣的,快樂的心情是一樣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多彩多樣,但傳承的精神是一樣的。我也要將我家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使我家的年味更加濃郁。

家鄉的年味 篇13

國一作文 ,4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