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規避
[拼音]:Taizaifu yizhi
日本奈良時代(710~784)至平安時代(794~1192)九州北部的重要城市遺址。位於今福岡縣筑紫郡太宰府町。天智天皇二年(663),出於防衛上的考慮,將筑紫太宰的治所從海邊的那津內遷至此,在奈良、平安時代,太宰府城是全國除首都以外最大的城市。1937年,日本考古學家鏡山猛在《太宰府遺蹟與條坊》的論文中,復原了太宰府城的平面圖,確立了研究工作的基礎。1968年開始,福岡縣教育委員會在此進行系統的調查發掘,重點是太宰府政廳遺址。調查發掘的成果,對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對外關係等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意義。
城的佈局和政廳形制
據鏡山猛復原,城的平面呈方形,東西約2.6公里,南北約2.4公里,面積約為奈良時代首都平城京(見平城京遺址)的四分之一。全城分左右兩區,由許多東西向和南北向道路劃分為南北共22條,東西各12坊,但沒有城牆。太宰府政廳(官府)在城北面中央,其東有學校和觀世音寺。總的說來,城的形制和佈局與中國唐代都城(見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相仿。
太宰府政廳又稱都府樓,遺址在層位上主要可分3期。下層為第一期,房屋不用礎石和瓦,估計為7世紀中期所建。中層為第二期,房屋用礎石和瓦,年代從8世紀初期開始,屬奈良時代。上層為第三期,年代在10世紀中葉以後,殿舍遺蹟較完整,礎石排列甚整齊,可以判斷是平安時代被藤原純友焚燬後重建的。經全面發掘並儲存的僅為上層遺蹟。經復原,政廳全域東西110米,南北211米,自南至北分前院、中院、後院3部分。前院南面設大門(稱南門)。中院南面設門(稱中門),北部設正殿,前方左右兩側各設兩個配殿。後院中央設殿(稱後殿),後方左右兩側各設一閣。據判斷,前院系門院,中院主要為接待中國、朝鮮等外國使節之處。從後院出土的大量木簡看,可能是官府日常處理政務之處。
政廳東側的學校遺址,是根據有關文獻資料推定的,遺蹟方面的證據尚欠缺。學校東側的觀世音寺,始建於7世紀中葉天智天皇時,到奈良時代天平十八年(746)才完成。城外的筑前國分寺,可能始建於天平勝寶八年(756),遺址在太宰府政廳西北約1公里。兩寺形制和佈局已究明。
周圍地區的防禦設施
為了加強防衛,天智天皇三年在太宰府城西北方的山隘處築長牆,稱為水城。牆為土築,基部寬40米,高13米,全長1.2公里。發掘中發現外側有寬60米、深4米的壕溝,可以積水,牆下又有導水設施,解決了“水城”這一名稱的確切含義。天智天皇四年,又在太宰府城的北面和南面山上分別築大野城和基肄城。前者在四王寺山(標高420米)上,後者在坊住山(標高415米)上,都屬朝鮮式山城。在兩處山城中發現了石牆、土牆、城門和一些建築物的遺蹟。
參考書目
九州歴史資料*朝廷──大宰府展》,瞬報社,福岡,1978。
鏡山猛:《大宰府都城の研究》,風間書房,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