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地蜈蚣

藥材名稱:茴香

名稱出處:《本草圖經》

概況

異名:蘹香(《唐本草》),小茴香(《千金方》),土茴香(《本草圖經》),谷茴香、谷香(《現代實用中藥》),小香(《四川中藥志》)。

基源:為傘形科茴香屬植物茴香的果實。茴香屬全世界4種,中國產1種。

原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

歷史:本品始載於《唐本草》,列入草部,《綱目》將其列入菜部,有:“俚俗多懷之衿衽咀嚼,恐懷香之名或以此也。”又有“茴香,宿根,冬生苗作叢,肥莖絲葉,五六月開花,如蛇床花而色黃,結子大如麥粒,輕而有細稜……。”所述均指本品而言。

形態:草本,高0.4~2m。莖直立,光滑,灰綠色或蒼白色,多分枝。下部葉柄長5~15cm,中部或上部的葉柄部分或全部成鞘狀,葉鞘邊緣膜質;葉片輪廓為闊三角形,長4~30cm,寬5~40cm,四~五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線形,長1~6cm,寬約1mm。復傘形花序頂生和側生,花序梗長2~25cm;傘輻6~29,不等長,長1.5~10cm;小傘形花序有花14~39;花柄纖細,不等長;無萼齒;花瓣黃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圓形,長約1mm,先端有內折的小舌片,中脈1條;花柱基圓錐形,花柱極短,向外叉開或貼伏在花柱基上。果實長圓形,長4~6mm,寬1.5~2.2mm;主稜5條,尖銳;每稜槽內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花期5~9月,果期7~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55卷.第2分冊 圖86)

生境與分佈:原產歐洲地中海地區,中國各地都有栽培。

生藥

栽培:茴香適應性較強,對氣候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疏鬆的溼潤砂質壤土為好。用種子繁殖,北方宜在4月春播,南方在9月秋播。一般按行株距各30~40cm點播,每穴播種8~10粒,覆土2cm左右,每畝用種量1kg。亦可進行條播。出苗後結合鬆土除草,進行間苗、補苗。苗高15~20cm時定苗,每穴留苗2株。生長期間宜用人畜糞水追施2~3次。南方播種後可生長3~4年,每年收穫後須中耕、追肥1次,並培土過冬。病害有灰斑病,可用1∶1∶100波爾多液防治。蟲害黃鳳蝶,在幼蟲發生時噴射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蚜蟲,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採集:秋季果實初熟時採割植株,晒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藥材主產於內蒙古、山西、黑龍江,以山西產量為大,內蒙古所產為佳。

鑑別

性狀:果實小圓柱形,兩端稍尖,長5~8mm,寬約2mm;表面黃綠色,基部有時帶小果柄,頂端殘留黃褐色的花柱殘基。分果長橢圓形,有5條隆起的稜線,合生面平坦而較寬,橫切面五邊形,種子1粒。氣芳香,味甘、微辛。以顆粒均勻、飽滿、黃綠色、香氣濃厚、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 分果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切向延長的扁平細胞。中果皮為數列薄壁細胞,分佈有6個油管,果稜間各1個,合生面2個,油管橢圓形或半圓形,切向150~220μm,內含紅棕色油脂,維管束位於果稜部位,韌皮部位於木質部兩側,維管束四周圍有大形網紋細胞。內果皮為1列狹長的扁平細胞,長短不一。種皮為1列頹廢細胞多含棕色物。合生面的內果皮與種皮間有種脊維管束。胚乳細胞多角形,內含糊粉粒,糊粉粒中含細小草酸鈣簇晶。胚小形,位於胚乳的中央。(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179頁.圖115)果實粉末:黃棕色 ①外果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或類方形,壁稍增厚。氣孔類圓形,直徑約20μm,副衛細胞4個,不定式。 ②網紋細胞類長方形或類長圓形,直徑25~55μm,長至102μm,壁厚,微木化,具網狀紋孔,卵圓形或類矩圓形,直徑4~11μm,長7~27μm。 ③油管碎片黃棕色或深紅棕色。完整者直徑至250μm,分泌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含深色分泌物。 ④鑲嵌層細胞為內果皮細胞,表面觀細胞狹長,壁菲薄,直徑4~13μm,長約至113μm,常數個細胞為一組,以其長軸作不規則方向嵌列。 ⑤內胚乳細胞 類多角形,含糊粉粒,直徑約10μm,每個糊粉粒中有細小草酸鈣簇晶,直徑3.5~7μm。此外,木薄壁細胞有紋孔;種皮表皮細胞含黃棕色物。(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403頁.圖195)

理化:取樣品粉末2g,加乙醚6ml,冷浸4小時,濾過,將濾液蒸乾,加氯仿1ml溶解。點於矽膠G板上,以茴香腦為對照,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為展開劑,展距17.5cm,噴2,4-二硝基苯肼試液顯色。(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180頁.圖116)

加工炮製:鹽小茴香 取淨小茴香,用鹽水拌勻,悶潤至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幹,並有香氣外逸時,取出放涼。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鹽小茴香,密閉儲存。

化學性質

果實含揮發油(茴香油)2%~6%,油中含反式茴香腦61.6%~78.3%,小茴香酮、α-蒎烯1.8%~4.7%,薴烯1.5%~2.5%,又含莰烯、β-蒎烯、β-香葉烯、α-水芹烯、對聚傘花素、草蒿腦、甲基佳咪醇、順式茴香腦、月桂烯、檸檬烯、γ-松油烯、葑酮(Fenchone)、樟腦、愛草腦(Estragole)等[1]。此外含脂肪油12%~18%,油中含洋芫荽子酸、亞油酸、棕櫚酸、花生酸、山

酸等[2]。種子脂肪油中含月桂酸、肉豆蔻酸、十五酸、十七酸、十九酸、二十一酸、二十三酸、二十四酸、山

酸、花生酸、硬脂酸、棕櫚酸等[2]。

參考文獻

[1] 植物學報 1991;33(1):82。


[2] 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360。


[3] 中草藥 1989;2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