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骨草

藥材名稱:蝦蟆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蛙黽(《國語》),蟈(《周禮》),蟼蟆(《爾雅》),土蛙(《現代實用中藥》)。

基源:為蛙科動物澤蛙的全體。

原動物:澤蛙Rana limnocharis Boie

形態:體長約40~55mm,雄者略小。頭部略呈三角形。口闊,吻端尖圓,吻稜圓;口內有鋤骨齒2團,向後集中而不相遇。近吻端有小形鼻孔2個。眼大而突出,眼間距窄,兩眼之間有橫斑;眼後方有圓形鼓膜,為眼徑的2/3。體背面面板有許多不規則的縱膚褶,體側多為圓形疣;後肢背面也有小疣,腹面面板光滑。生活時顏色變異很大,背面為棕灰色或灰棕橄欖色,有時雜以赭紅色,深棕色斑紋頗顯著,背面在前肢肩部多少成“V”形斑;背後段有“V”字形紋或短橫紋。前肢細長,第1指發達,指長順序3、1、4、2;關節下瘤及掌突發達。後指粗壯,脛跗關節前達眼部附近,趾間有蹼,內跖突窄長,外跖突小。雄者咽部黑色,有單嚥下外聲囊,其前肢第1指上有淺色的婚墊。5~7月產卵。(圖見《中藥大辭典》.下冊.3404條圖)

生境與分佈:棲息於池澤附近及丘陵地帶。食物以蛛形動物及膜翅類昆蟲為主。分佈於山東、河南、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臺灣、廣西、廣東、貴州、雲南等地。

藥性

性味:甘,寒。 ①《本經》:“辛,寒。” ②《日華子本草》:“冷。” ③《本草衍義補遺》:“甘,寒。”

歸經:《雷公炮製藥性解》:“脾經。”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消積。

主治:瘰癧,癰腫,熱癤,口瘡,痢疾,疳積。 ①《本經》:“主邪氣,破癥堅血,癰腫陰瘡。服之不患熱病。” ②《藥性論》:“塗癰腫及治熱結腫。” ③《日華子本草》:“治犬咬及熱狂,貼惡瘡,解煩熱。” ④《醫林纂要》:“滋陰助陽,補虛羸,健脾胃,殺疳積。” ⑤《現代實用中藥》:“清熱解毒。煮食,治熱癤,瘡毒;製成黑燒,治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研末摻。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蝦蟆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小兒腹脹面黃,肌膚瘦瘁,時作寒熱,不思乳食,頭髮作穗,不長肌肉,多生瘡癬,大便無時,小便如泔,嘔吐乳食,痢色無定,日漸黃瘦,變成疳疾:蝦蟆、使君子(炒)、皁角(燒)各74g,青黛(研)92.5g,龍膽草(去苗)148g,雄黃(研,水飛)74g。上為細末,入研藥合勻,水糊為丸,如粟米大,1歲兒每次7粒,2歲兒10粒,3歲兒20粒,隨乳下,飯飲亦得.不計時候。 ②蝦蟆丸(《聖濟總錄》)治小兒急疳:蝦蟆1枚(去爪燒作灰),熊膽(研)、麝香(研)、豬牙皂莢(去皮、子,炙)、白蕪荑各0.37g。上5味搗研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5~7丸,米飲或溫水下,日3服。

單方應用:①《綱目》:“治瘰癧潰爛.黑色蝦蟆1枚,去腸,焙、研,油調敷之。忌鐵器。” ②《聖濟總錄》:“治溼

:幹蝦蟆1個,燒灰,細研為末。以豬脂調,塗敷瘡上,日3~5度。” ③《外臺祕要》:“治小兒患風臍及臍瘡久不瘥者:燒蝦蟆杵末敷之,日3~4度。” ④《外臺祕要》:“治蝮蛇咬傷:生蝦蟆1枚,搗爛敷之。” ⑤《子母祕錄》:“治小兒口瘡:蝦蟆(炙),杵末敷瘡上。兼治小兒褥瘡。” ⑥《子母祕錄》:“治小兒洞洩下痢:燒蝦蟆末,飲調6g服。”

醫藥家論述

朱震亨《本草衍義補遺》:“蝦蟆味甘性寒,南人多食之,《本草》明言可食,不患熱病,由是病人煮食之矣。《本草》之義,蓋是或炙、或幹、或燒、或灰,在藥劑用之,非若世人煮為羹,入鹽、椒而啜其湯。此物大能發溼,久則溼以化熱。《衍義》謂解勞熱,非羹之謂也。”

參考文章

癩蝦蟆想吃天鵝肉造句素材蝦蟆的功效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