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菠
藥材名稱:琴葉榕
名稱出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概況
異名:鐵牛入石、牛奶子樹(《全國中草藥彙編》),鼠奶子、奶汁樹、骨風木、牛奶柴(《中藥大辭典》),牛奶樹、牛奶繩、香人乳、小葉奶樹(浙江),牛乳樹、下乳草、狗婆子樹、奶子倒葫蘆(江西),水榕、牛根子、茶葉牛奶子(福建),小無花果(貴州)。
基源:為桑科榕屬植物琴葉榕的根和葉。
原植物:琴葉榕Ficus pandurata Hance
形態:落葉小灌木,高1~2m。小枝幼時疏被白色粗毛。葉互生;葉柄長3~10mm,被粗伏毛;托葉披針形,長約4mm;葉片紙質,小提琴形,少有倒卵形而中部多少收縮,長3~15cm,最寬部分寬1.2~6cm,頂端急尖,有短尖頭或短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兩面無毛或於背面脈上有疏毛或具小突點;基出脈3條,側脈3~5對。榕果單生或生於已落葉的葉腋,卵形,直徑6~10mm,頂端有臍狀突起,基部常收縮成極短的柄,基部的苞片卵形;總花梗長3~10mm;雄花有梗,生於榕果內壁的上部,萼片通常4,比雄蕊長,線形,紅褐色;雄蕊3,少有2枚,花葯腎形,長短不一;癭花萼片3~4,不等大,褐色,包圍子房一部分;子房近球形,花柱側生,極短;雌花生於另一株榕果內,萼片3~4,子房近橢圓形,花柱側生而延長。花果5~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494頁.圖988)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野灌叢中或村鎮附近曠地。分佈於長江以南各省區。越南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根全年可採;葉6~10月採收。
藥性
性味:①《全國中草藥彙編》:“甘,溫。” ②《福建中草藥》:“甘、微辛,溫。” ③《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性平,味辛、微澀。”
功效:祛風理溼,和瘀通乳,舒筋活絡。
主治:黃袒,瘧疾,痛經,乳癰,腰背痠痛,跌打損傷。 《全國中草藥彙編》:“治月經不調,乳汁不通,跌打損傷,腰腿疼痛,外用治乳腺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治黃疸:琴葉榕根60g,馬蘭60g。水煎服。” ②《福建中草藥》:“治腰背痠痛:琴葉榕幹根30~60g,穿山龍幹根15g。酒水煎服。” ③《福建中草藥》:“治痛經:琴葉榕幹根30g,益母草15g,艾葉6g。水煎服。”
單方應用:①《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治瘧疾:琴葉榕根30~45g,切片、酒炒、水煎2次,於瘧發前4小時與2小時各服1次。” ②《江西民間草藥驗方》:“治乳痛:鮮琴葉榕根60g,水煎去渣,用甜酒兌服。外用鮮琴葉榕葉搗敷患處。” ③《福建中草藥》:“治跌打損傷:琴葉榕幹根30~60g。酒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