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花
藥材名稱:毛冬青
名稱出處:《廣西中草藥》
概況
異名:毛披樹、茶葉冬青(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中草藥學》),水火藥(《新編中醫學概要》),喉毒藥(《廣西植物名錄》),烏尾丁、癰樹、六月霜(廣西)。
基源:為冬青科冬青屬植物毛冬青的根。冬青屬全世界有400餘種,中國約150種。
原植物:毛冬青Ilex pubescens Hook.et Arn.
歷史:毛冬青為近年來發現的新藥。是中國江南一些省區民間常用藥,經藥理實驗和臨床應用證明,是治療心血管疾病較好的藥物,現已應用於臨床,並載入《中藥志》。
形態:常綠灌木,高1~3m。根粗壯,色淡黃;小枝細長,灰色,稍呈之字形曲折,四稜形,密被短硬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5~5mm,密被短毛;葉片紙質或膜質,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3~5cm,寬1.5~2.5cm,頂端漸尖,通常具小凸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邊緣通常全緣或具芒狀齒,沿脈密被短柔毛。花單性,雌雄異株,花序簇生於葉腋,花粉紅色或白色;雄花序每枝有1花,很少為3花的聚傘花序;小苞片2;花萼5~6裂,裂片卵狀三角形;花瓣4~6,倒卵形狀橢圓形,長約2mm,雄蕊長為花瓣長的3/4;雌花序每個分枝1~3花,花梗長2~3mm,花萼6~7深裂,被短柔毛,花瓣5~8,長橢圓形,長約2mm。漿果狀核果,卵圓形,直徑約4mm,成熟時紅色;分核通常6,稀為5或7,背部有3條縱紋。花期5~7月,果期10~11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281頁.圖217)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山谷林中或灌叢中。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晒乾。藥材產於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省。
鑑別
性狀:本品呈塊片狀,大小不等,厚0.5~1cm;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稍粗糙,有細皺紋和橫向皮孔,皮部薄,木部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年輪可察見,射線類白色,細密。質堅實,不易折斷。氣微,味苦、澀而後甘。
顯微 根(直徑約1cm)的橫切面:木栓層為7~10列木栓細胞。皮層為2~3列切向延長的薄壁細胞。韌皮部有單個散在或2~3個成群的石細胞,呈長條形、長圓形或不規則形,長30~100μm,直徑30μm;韌皮射線細胞方形,壁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導管1~3列排列成行;木纖維發達;木射線寬2~10餘列細胞,有紋孔;木質部可見由1~3列扁平細胞形成的生長輪。薄壁組織中充滿澱粉粒,呈類圓形,直徑5~15μm。皮層薄壁組織中有大量油滴。(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218)
加工炮製:將原藥材揀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篩去灰屑。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3,4二羥基苯乙酮(3,4-Dihydroxy-acetophenone)、氫醌(Hydro quinone)、東莨菪素(Scopoletin)、七葉樹內酯(Esculetin)、高香草酸(Homovanillic acid)和Glaleride I(為丁香樹脂醇的天然降解產物)。近年又從根中分出三萜類化合物:毛冬青皁甙A(Ilexsaponin A)(1)、毛冬青皁甙元A(Ilexgenin A)、毛冬青皁甙B1(Ilexsaponin B1)(2)、毛冬青皁甙B2(Ilexsaponin B2)(3)、毛冬青皁甙B3(Ilexsaponin B3)(4)[1,2]。
毛冬青根皮含多種黃酮類、酚類、甾醇、氨基酸、鞣質及糖類[3.4]。
參考文獻
[1]Chem Pharm Bull 1987;35(2):524 。
[2]有機化學 1987;(6):462 。
[3]福建藥物志.第1冊,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288 。
[4]中草藥學.中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