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皮

藥材名稱:菅茅根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菅(《別錄》),螞炸草(《貴州草藥》),接骨草、大響鈴草(《全國中草藥彙編》)。

基源:為禾本科菅屬植物菅的根。

原植物:菅Themeda villosa(Poir.)A.Camus[Themeda gigantea(Cav.)Hack.var.villosa(Poir.)Keng;Anthistiria villosa Poir.]

歷史:菅始載於《別錄》。歷代本草均有收載。《綱目》載:“菅茅只生山上,一似白茅而長,入秋抽莖,開花成穗,如荻花,結實尖黑,長分許,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細竹根,無節而微甘,亦可入藥,功不及白茅。”所寫形態特徵似本種。

形態:植物體具粗壯的根頭與鬚根,高達3m。葉鞘光滑無毛;葉舌長約1mm,鈍圓或微凹;葉片粗硬且粗糙。為圓錐花序長達1m。多回分枝;總狀花序長17~25mm,具長4~8mm的總梗,總梗先端具微毛,其下託以長2~3.8cm且無毛的佛焰苞;下方兩對總苞狀雄性小穗位於不同的水平上;兩性小穗2~3枚,長8~9mm(連同基盤),無芒或具長達6mm的直芒,基盤具長1~2mm的棕色柔毛;第一穎革質,先端近截平,背部具一淺溝,密生棕色柔毛,其毛在老時易脫落;第二穎與第一穎同質同長,先端鈍圓,邊緣為第一穎所包,背部具棕色柔毛。花果期8~11月。(圖見《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845頁.圖793.1959)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草地。分佈於中國華中、華南、西南等省區。印度也有。

藥性

性味:①《綱目》:“微甘。”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辛,溫。”

功效:解表散寒,祛風溼,利小便,接骨。

主治:風寒感冒,風溼麻木,淋病,水腫,骨折。 ①《國藥提要》:“治淋,通經。” ②《貴州民間藥物》:“治癆傷,風溼麻木,骨折,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搗汁或泡酒。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貴州民間藥物》:“治風寒感冒:螞蚱草根(即菅茅根)30g,鐵筷子15g。煎水服。” ②《貴州民間藥物》:“治風溼麻木:螞蚱草根30g,石南藤15g,白龍根10g,泡酒服;又可擦患處。” ③《貴州民間藥物》:“治骨折:螞蚱草嫩根30g,臭草30g。加米酒搗絨,炒熱包患處。”

醫藥家論述

①蘇頌等《本草圖經》:“營,亦茅類也。陸璣《草本疏》雲:營似茅而滑,無毛,根下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韌宜為索,漚之尤善,其未漚者名野菅,《詩》所謂白茅菅兮是此也。入藥與茅等。” ②李時珍《綱目》:“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長,入秋抽莖,開花成穗如荻花,結實尖黑,長分許,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細竹根,無節而微甘,亦可入藥,功不及白茅。《爾雅》所謂白華、野菅是也。”